-
2023-09-25 10:00中國一條龍供應鏈 如何影響東協國家?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從2013年推出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受到媒體及各國質疑是否為債務陷阱?更重要的是,美歐國家雖提出於2021至2027年3000億歐元相對應的「全球門戶戰略計劃」,同樣都在政治、經濟、安全還有其方面進行基礎建設指導項目的倡議。總的來說,一帶一路更高集中在經濟方面,亦有地緣政治影響力;全球門戶則著重在地緣戰略政治色彩,以及歐洲一向注重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取向。此外,兩項政策所投資的地區皆橫跨亞、歐、非等重點區域,近期在G20領導人峰會期間,印度、中東和歐洲宣布展開三方經濟走廊(IMEC)項目,企圖與一帶一路形成抗衡之勢。但對於本文所要著重的東協國家來說,恐仍是一帶一路較具政治認知正負面回應。 一帶一路與RCEP從分進到合擊 1+1>2? 今(2023)年6月2日,RCEP正式對菲律賓生效,代表RCEP已完全對15個成員國全面生效,進入全方位實施階段。一直以來,中國將RCEP視為與東協國家經濟合作的重要框架,而一帶一路倡議變成為填充RCEP內部的土石內容;尤其是RCEP的成員國中,東協十國皆已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而在中國-東協自貿區從1.0升級到2.0,今年在RCEP全面生效後,更是提升至3.0。換句話說,從今年開始,一帶一路會與RCEP從過去的分進成為合擊,一帶一路以正面項目基建投資東協國家,RCEP則以負面清單方式對製造業、農業、林業等做出開放承諾,當原物料、投資成本及准入門檻皆為一條龍服務時,一帶一路和RCEP將成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更有高度的可能讓中國從經濟出發具體重擊東協原本的地緣政治脈絡。 今年6月2日,RCEP正式對菲律賓生效,代表RCEP已完全對15個成員國全面生效,進入全方位實施階段。(圖:RCEP) 一帶一路裂解東協中心地位? 東協國家的中心地位,一直是該區域政府堅持維持的最核心戰略,卻也擔憂中國勢力的介入可能造成東協中心地位遭受嚴重威脅。事實上,東協國家鬆散的組織不但是中心性最大的危機,尤其當強勢中國勢力侵入時,不同國家態度因利益衡量而難以對中一致。此外,東協運作模式是透過各成員國領袖、經濟、外交首長參與各層次會議,凝聚部分共識、推動政策,並無統一機構統整運作模式,相較於歐盟有超國家機構負責,並獨立於成員國的決策有很大不同,即便歐盟有如此堅實的決策機制,仍是有如匈牙利、土耳其等國家政府較為親中,更遑論東協國家有更易遭侵入的組織鬆軟態樣。 東協引入其他國家政策勢力 沖淡一帶一路危機 確實東協國家及學者看到中國對其長期以來堅守的中心地位裂解危機,於是引進其他域外勢力平衡中國勢力,如美國藍點網絡、重建更美好的世界、印太戰略、印太經濟框架(IPEF);日本「優質基礎設施夥伴關係:投資亞洲未來」及印度的「東向行動」政策等國家的政策或倡議,望藉由多方域外勢力的進入,沖淡東協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另外,以美國為中心的印太戰略、四方安全對話(QUAD)、澳美英安全同盟(AUKUS)和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新框架的建立,雖然可能會削弱東協在印太地區的中心地位,但也可能適當發揮延續「東協置中」的理想性。 而除了東協中心地位可能遭受衝擊,在安全方面,如:削弱東協國家話語權,尤其是在南海眾多島嶼領土爭議上,東協部分國家與中國的對抗長期以來居高不下,亦擔憂過度倚賴中國經濟,增添中國的叫板籌碼,成為其制約的手段;也可能亦讓美國錯誤解讀,東協部分國家已對美中做出選擇;在經濟方面,除了經濟利益的疑慮、東協國家就業問題無法改善(一帶一路主要雇用仍為中國工人)、以及東協國家最擔憂的「債務陷阱」,特別是在RCEP全面生效後,是否與一帶一路合併成更為堅實的「中國一條龍供應服務」,想必更是東協國家擔憂的重點。 現在的東協深具人口潛力、供應鏈實力等多項優勢,成為美中爭奪支持的新區域;再加上除了美中之外,歐洲國家的經濟及軍事戰略考量已轉向東協,以及南海爭議,接下來的東南亞必定成為中東地區退場後,最受世界矚目的新天地。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9-20 11:41中國比俄羅斯更可怕 各國軍費暴增?隨著地緣政治及美中角力外溢的情況愈加嚴重,世界各國對於維護自身安全、免於軍武力量的威脅更加提高警覺。各國也預測美中對抗的張力在至少五年內無法降溫;加上烏俄戰爭仍未有結果,以及北約也積極將勢力東擴至印太,北約為應對外在威脅的不安全感因素,更紛紛提出擴大軍費要求,成員國須將軍費提到至規定佔比GDP 2%。整體來看,即便歐洲國家面臨能源短缺問題、日本債務是GDP的2.5倍,為何都還是要提高軍費?原因即在於中國威脅增強、俄羅斯問題未解,美歐及部分印太國家須趁此時機積極準備自身防禦力量,以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各項事件。 中國比俄羅斯可怕 各國警覺不能毫無防備 或許很多人還記得在去(2022)年2月24日前,各國預測俄羅斯是否開戰烏克蘭時,大多數的國家都認為俄羅斯應不至於如此不智。在經過俄羅斯、美國、北約與歐安組織的系列會晤,對外呈現出的結果是「各說各說、雞同鴨講」的兩條平行線,雖無共識、沒有進展、相互嗆聲放話,但多認為可以避免因為沒有對話就引發戰火的風險;但結果卻不如各國「不會開戰」的預期,俄羅斯選擇在2014年入侵克里米亞的同一天,宣布對對烏克蘭進行「特別軍事行動」,進行戰爭。或許,有些情報顯示俄羅斯有極大的可能性對烏開戰,但基於不進行對戰爭的渲染,多數國家政府及媒體也都配合地不預先報導開戰的預測。但確實,這場戰役,在主要國家的努力下仍無可避免地發生,以致烏俄戰爭讓芬蘭、瑞典積極申入北約;多數國家更積極調整軍力部署及國防預算的提高,原因就在於中國是比俄羅斯更可怕的對手。當烏俄戰爭拖垮了俄羅斯之後,極權聯盟的首腦順理成章地變成中國,這更讓各國在經濟上無法脫勾中國的同時,只能藉由武力的增強被動防禦自己。 多數國家調整軍力部署及國防預算,原因在於中國是比俄羅斯更可怕的對手。圖為今年4月30日日本防衛省公布中國海軍飛彈驅逐艦等總計5艘艦艇朝東北方向航行。(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提供) 各國抗中失利 經濟仍跟中國捆綁在一起 美國對於中國的制裁、遏制與封鎖策略不斷持續,拉幫結派、圍堵中國也是美國自拜登上任以來力求實現的目標;但近年來美國經濟確實走向衰退,由於美元霸權的支撐,衰退趨勢緩和且較難察覺;美國債務和通膨情況越來越嚴重,雖美聯儲利用升息緩解通膨,但離達到真正的安全範圍還有很大的距離。此外,加上歐盟雖不斷倡議需對中國減少依賴,但事實上許多歐盟企業仍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只能和美國一樣,在價值觀、戰略安全與經濟安全三者脫鉤處理,也就是價值觀上仍秉持民主國家思維;在戰略安全上,積極與美國合作互動,為民主和平做出貢獻;但在經濟安全上,對中採取「維持清醒但不對抗」的模式,換言之,歐盟不像美國採取精準脫鉤及去風險化,而是希望仍與中國在經貿上維持穩定的關係。 就算經濟拮据 也要增加軍費 即便經濟去風險但不脫鉤,在軍力是否作為上仍是各國可以自行掌握在手的。普遍看起來,今(2023)年主要國家的軍費規模及GDP佔比大多提高或維持在一定的高點。像是中國2022年國防預算約2029億美元,今年則約為2240億美元,增幅達7.2%;而美國2022年8160億美元,今年為8420億美元,增幅達10%;日本2022年為約470億美元,今年則是為約542億美元,增幅為歷年最高,達14.6%。自然有很多人質疑日本增加如此多的國防預算,難道說是封印解除了嗎?基本上來說,日本增加國防預算是老話題,就像解除自衛權一樣,但此次的大漲軍費卻是二戰後最大幅度;雖然從2020年起日本軍費就突破了GDP的1%,若之後年年增加,很快將達到北約成員國的GDP 2%的預算標準,特別是在今年的預算中,裝備研發、生產、軍事設施就增加60%,可以看出日本欲成為美國及北約印太軍事支柱的決心。 雖然在今年7月的北約峰會,因法國以「資源有限、專注歐洲」而暫時擱置在日本設置印太辦事處的決議,但估計在年底前此議題應會有具體結論,亦即北約印太辦事處落腳日本無誤。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9-15 09:00為何美國這麼挺印度?印度會成為東協強國?在日前的G20中,美國對印度的關愛眼神到了極致,除了幾個月前總理莫迪高調訪問華盛頓時,美國的高規格接待,今年身為G20主席國的印度,更同樣受到拜登的「熱切與信任」,不僅在G20前搶先會前會,會後美印更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持續深化雙方在晶片、通訊、高階教育、印太航路通行及減少碳排放等數個領域合作,美國並支持印度出任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承諾推動印度成為前進部署的美國海軍軍備維修中心,拉攏印度加入抗中陣營的意圖相當明確。 或許有些人有疑問,為何美國這麼支持印度?尤其是曾有媒體統計,2014-2019年聯合國大會上的投票情形,印度僅有20%的選票與美國一致;就連去(2022)年10月聯合國表決譴責俄吞烏4區,印度棄權;今年初聯合國大會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即將滿一周年之際投票通過一項不具約束力的表決、要求俄羅斯「立即、完全和無條件地將所有軍隊撤出烏克蘭領土」,並呼籲停止敵對行動,印度也投下棄權票。或許,印度這樣搖擺的做法,卻也是美國更加堅定要拉攏它的意圖與決心。 美國倚賴印度重新深入東協? 印度在2016年與越南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值得關注的是,越南只與四個國家建立此種關係:中國、俄羅斯、印度及韓國。印越雙方在軍事上的合作迅速,甚至在莫迪6月訪美結束後,越南國防部長潘文江便訪問印度,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將國產的吉爾班護衛艦贈送給越南,並強化與越南在國防工業、海上安全和跨國工作等方面的合作。此外印度也與菲律賓加強聯合軍演、鞏固軍事合作;更與馬來西亞重新確認進一步加強國防合作,特別是軍事對軍事合作、國防科學、工藝及工業合作。印度在東協的軍事影響力積極擴張,想必美國也是看到這樣的情況而積極拉攏印度,希望在重返印太的路徑上塑造依賴。 印度與美國是長期夥伴不會結盟? 近年來,美國與印度間確實有相當多的進展與廣泛合作。如,達成「印美國防加速生態系統協議(INDUS-X)」,且在日前G20會前會中,美國更允許奇異公司在印度生產噴射機引擎、採購「海上衛士」MQ-9B武裝無人機、也再次承諾推動印度成為前進部署的美國海軍飛機與船艦的維護和修理中心,欲藉此打散長期以來印度在國防工業體系及先進武器技術的依賴;此外,雙方的技術經濟合作更是美國的重點,尤其是半導體的合作,美光科技同意在印度建造27.5億美元半導體封裝測試工廠、泛林集團也計劃培訓6萬名印度工程師。換句話說,美國給予印度的大禮包實令其他國家稱羨。但印度是否能因此完全傾斜美國,主要還得觀察莫迪對於美歐聯盟的疑心能否消弭?和在現階段是否適合與中國撕破臉?以及印度雖因俄烏戰爭對其國防軍工倚賴有所減少,但其低價出售給印度的天然氣和石油對其而言仍是極大的誘因。 總的來說,未來印度與美國會長期的夥伴關係,但可能不會到達「聯盟」的地步。 印度不會為美國向中國開戰? 或許應該思考的是,美國、印度、和中國在印度洋各有其優勢。美國有先進科技和綿密的軍事網絡;印度有冗長的海岸線和超過二百個活躍港口;中國則是印度洋24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夥伴,也是13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夥伴。此目前的態勢,印度不會與中國完全對抗,也不會徹底倒向美國,只有繼續維持中立向兩方吸取資源、拿取好處,才能維持時而等距往來、時而拉近距離的模糊美感。對於印度來說,投入中國聯盟或美歐聯盟,現階段不會是主要考量,重點是如何在美中還在高強度對抗之下短時間的茁壯,就像過往中國雖臣服在美國眼皮下,卻如同沉默艦隊將槍口對準美國一樣,等到美國反應過來,就已為時已晚了。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9-11 09:00習近平、蒲亭缺席G20 國際體系淪國際聯誼會?今年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G20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俄羅斯總統蒲亭皆未出席,可說是二十顆已發展及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少了眾所矚目的2顆星。俄羅斯沒有出席,國際社會可以充分理解,但習近平沒出席,大家就擔心中國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今年印度身為G20峰會的主席國,卯足全力,加速推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通過《國家綠氫使命》,批准1974.4億盧比(約770億元人民幣)用於綠氫的生產、使用和出口,預計2030年將印度的綠氫產能提升至每年500萬噸,等於每年避免約5000萬噸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印度更新《國家電力計劃》,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將在2026-2027年達到55%(占能源結構的35%),在2031-2032年達到66%(占能源結構的44%)。對於一向被認為電力不穩定,可能影響外企進入的意願的印度,正在對改善電力供應、接軌歐盟綠電製造需求、全速前進。 但外界可能更為好奇的,則是習近平不出席G20、11月也傳出不出席APEC(未定),這究竟對於國際體系和世界各國釋出什麼樣的訊息?是會讓美國獨霸?還是讓歷史已久的國際體系分崩離析?甚而美中關係是否均在領導人不會、不談的情況下,僅能依賴中層工作層級接觸聯絡、控管風險?令人擔憂的是,美中首腦若不接觸,暴衝的風險仍屬中國為高,這也是現在美國汲汲營營想找機會跟習近平通話、或是見面的主要因素。 習近平迴避與非我陣營接觸 發展中國國際集團 今年是中國首次未出席G20峰會,自然被外界強烈解讀。有分析認為習近平不出席,是不想給印度增光;有些則認為中印關係本就表面,即便印度為上合組織及金磚聯盟的成員,但跟中國等於同床異夢。但本文的看法則是,此為習近平刻意製造的場景。確實中國目前在經濟較為弱勢、與西方陣營關係較為緊張的情況下,習近平不想在大堆頭參與的場合節外生枝,以免讓自己誤判、讓各國誤讀中國的態度。更重要的是,中國目前更可能積極想要發展自己所挑選的「中國國際集團」,就如同金磚集團內的國家,這次也大多跟從中國的態度,在事前釋放可能不參與G20的訊息。可以預見未來東西陣營的態勢會更加明顯。 中俄淡出國際體系 大拜拜峰會崩解?淪為國際聯誼會? 從俄烏戰爭、美中對抗來看,國際體系(組織)的團結是否趨弱?當然,這是因為美國已無法支手撐起或解決世界各國的需求及支援,而需尋求第二經濟體中國的協助,也因為如此作法,給了中國成長茁壯的機會,大到不可控制,以致如今必須使用更大的力量壓制。尤其在中國已經重心完全放在逐漸搞大的金磚集團、美國將目光放在北約東擴,目前存在國際的組織及體系,必將淪為每年一次或兩次國際聯誼的場域?目前的聯合國、WTO、WHO等國際體系,已被各國認為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雙邊問題的場域,尤其是聯合國對俄烏戰爭也束手無策,各國自然也不會投注太多心力於此,反倒更積極參與由美、中各自所發起的「友我國家聯盟」,短期能解決問題、獲益對於眾多國家來說,才是最實際的幫助。 印度的雄心壯志 取代中國? 為擴大對南方國家的影響力,今年1月,印度邀請125國召開線上「全球南方之聲高峰會」,莫迪在開幕講話中,表明「全球治理未充分考慮南方國家的角色與聲音」的不滿,呼籲「全球南方」團結起來,重新設計當前不平等的治理機制。弦外之音則是莫迪要爭取改革聯合國,而美國在此次G20亦明確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另外,G20更將非洲聯盟納入G20常任會員,地位與歐盟相同;估計接下來,印度在國際體系將更加活躍,與美國的合作也會更加頻繁,取代中國的強烈意圖已然眾所皆知。而美國是否如過往扶植中國般挹注印度?印度又是否有辦法效法中國成功模式在極短時間內威脅美國,就得看美國有中國這個前車之鑑後,對印度的戒心到何種程度了?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9-04 10:55雷蒙多訪中經貿脫鉤政治 凸顯美中競爭式互賴美中關係現正處於1979年建交以來最大拐點,雙方既不滿意現況,又想要修補目前兩國與突破其他國家的關係,可說是處於對抗有餘、合作不足的狀態。 近期到訪中國的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是今年以來第四位訪問中國的美方高層官員(前三位為: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葉倫、及氣候特使凱瑞),也可能是今年最後一位,而且是應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邀請,未來有很高機率輪到中國官員去訪美國。 雷蒙多是拜登政府內的鷹派,對中國的態度一向強硬,不似財政部長葉倫對中態度和緩,認為應解除對中國部分制裁。但此次中國商務部特別邀請雷蒙多來訪,中方確實有其經貿目的上的需求,及有穩定美中經濟關係的意涵;更顯示中國在目前內部經濟困境上,亟需與美國恢復、加速某些經貿項目及確認美國在脫鉤及去風險化的差異;而美國也需要中國在旅遊開放等…相關政策項目上的協助。所以,藉著美中的經貿往來,不僅可降低兩國的緊張關係,亦可減少誤判;依目前的美中趨勢來看,政治與經貿關係的脫鉤處理,應仍是未來一年的常態發揮。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8月28日與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舉行會談。(X@SecRaimondo) 美方先釋出善意 但仍採政治與經貿脫鉤 雷蒙多訪中前對中國釋出一定程度的善意,第一、美方已將33個實體從「未經驗證清單」中剔除,其中有27個為中國實體,換言之,美國暫時剔除此27個實體的制裁措施;第二、美方已正式批准9月1日開始增加中國航空公司的6個美中直航航班,意味著此前因各種錯綜複雜原因所導致兩國直航航班大量減少的局面將得以改善;第三、美方擬延長允許韓國和台灣晶片廠商繼續將先進半導體技術和相關設備引入中國1年的豁免期。關於第三點,外界皆認為這是美方對中國所釋出的「最大善意」,也避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出現大規模中斷。 總體來說,美方目前與中國在經貿上爭取恢復常態互動,但在政治對抗上則仍不放鬆,所採取的是政治競爭、但經貿必須互相依賴的模式。如此方式,發動者可能來自美國,也可能是中國,端看當下階段誰對需求來得更急切。 中國以部會層次邀請 管控美方可能提出的要求 就美國的談判層級來看,貿易談判代表辦公室的職權比商務部來得大一些,但本次中國商務部所發出的邀請,卻是給美國商務部雷蒙多,可見中方想以部會層級管控雙方所達成的共識,及美方可能提出的要求。若美方所提的要求過嚴苛,則中方則可以層級不夠予以拒絕;當然,若中方亦欲對美方提出解除相關的制裁措施,美方亦可以相同的理由拒絕中方,帶回研議。據了解,雷蒙多此趟中國行亦有一項重要任務,便是與中方協商,尋求將五年續簽一次的《美中科技合作協定》延期6個月,方便談判修訂協定內容。事實上,美國鴿派人士對此協定多抱持延長並續簽的態度,則表示至少能透過此協定繼續對中國的科技發展現況有所掌握;而鷹派人士則認為此協定到期後應終止,才不致讓中國繼續竊取美方的先進且創新的技術。但總的來說,此次雷蒙多訪中的事項中,似乎對此項仍尚未無共識,估計需待9月G20會議後才可能有所結果。 美中高層仍無共識 美中尋求工作層級的常態性合作 此次的會議,美中雙方仍有部分共識。第一、成立一個新的商業問題工作組,由美中政府官員和私營部門代表參與的協商機制,尋求解決貿易和投資問題的方案,並促進美國在中國的商業利益;該工作組將每年舉行兩次副部長級會議,美國將於2024年初主辦第一次會議;第二,啟動出口管制執法資訊交流,第一次面對面會議已於8月29日在北京舉行,級別為商務部部長級別;第三,召集雙方主題專家就在行政許可程式中加強對商業秘密和商業機密資訊的保護進行技術討論;第四,定期就商業和經濟問題在部長和部長級別進行溝通,每年至少親自會面一次。 此些共識雖屬工作層級,但重點在雙方維持良好互動與溝通,及常態性合作。雖然美中兩國仍處對抗狀態,高層抗衡仍未鬆懈,但工作層級仍須有互動,畢竟美中互相需要的程度,無法因短暫的地緣政治變動而徹底改變。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9-01 09:00金磚變紅磚 中國以全球南方對抗世界北方?延續上週的南非金磚峰會話題,擴容六個國家,分別為阿根廷、埃及、衣索比亞、伊朗、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並且從明(2024)年1月生效。這是自2010年南非加入以來,時隔13年最大規模的擴容,成員國從原本的5國,增加為11國,比G7(七大工業國組織:美、德、英、法、日、義、加),多出4國,恰如外界所預估,中國打算以「全球南方」對抗「世界北方」。金磚集團的擴容也讓原本的五國,總人口超過32億(佔世界人口約40%),經濟總量佔全球四分之一的規模增加為近29%;最重要的是,金磚的擴容將創造新貨幣產生的可能性,雖然要撼動美元霸權仍須一定時日,但從長期來看,美元以外的貨幣的運用將相對提升重要性,短中期要實現區域貨幣或區域貨幣聯盟還是很大的挑戰。 而在擴容的部分,外界或許有所疑問,既然有23個國家申請加入金磚,為何最終雀屏中選的卻是這6個國家?其中必有其政經意義的考量。 各洲區域代表力量的折衝與斡旋 原本的金磚五國代表亞、非、拉美三大區域的勢力,在擴容時自然也得考量區域及州別勢力平衡的因素。阿根廷的加入代表拉美巴西力量的擴充;埃及及衣索比亞的加入,代表非洲南非利益的提升;沙烏地、伊朗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加入,代表亞洲中國及印度力量的展現。其中,俄羅斯因為俄烏戰爭所導致的國力衰弱,已經在此次的擴容中呈現,地位及話語權儼然已經由中國所取代。 俄羅斯在金磚集團的話語權已被中國取代。圖為習近平(左)抵達南非出席金磚峰會,南非總統拉瑪佛沙親自迎接。(臉書) 世界最大能源生產國與發展中國家配對成功 新擴容的6個皆有其優勢及影響力。從國土面積以及在地區事務所扮演的角色。其中最重要的是,新擴容的國家皆與中國有相當良好的關係。尤其是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的關係最為特殊,從原本的宿敵,經過中國的調解,迅速握手言歡,並互設打大使館,關係進展神速。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屬於外交平衡的國家,與眾多國家關係良好,自然連帶隨著沙烏地敲磚。更值得關注的是,現今世界十大產油國,美國、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伊拉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西、伊朗、科威特,已有6個國家皆是金磚會員國,金磚集團已經將全球石油市場握在手中,掌握全球石油儲量80%、天然氣儲量50%。估計下一階段的金磚集團發展方向,勢必往石油市場體系調整。 擴大貨幣結算先從石油開始 美元之所以能在世界流通,主要為石油貿易體系結算貨幣就是美元。如今,金磚集團內已有世界六大產油國在其中,下一階段在石油市場用本幣結算,甚至推進共同貨幣結算都在進程之中。阿根廷雖非十大產油國,但在油氣也有一定的產量,最重要的是巴西與阿根廷是南美洲數一數二的經濟體,且從今年初開始,南美洲已有許多國家(包含巴西及阿根廷在內)已開始使用人民幣與中國進行貿易結算。阿根廷甚至在今年8月首次使用人民幣償還即將到期的國際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債務,償還方式包括17億美元動用中國與阿根廷貨幣互換協定下的等值人民幣支付,另外10億美元為拉美開發銀行提供的過渡性貸款。這不僅減少美元支付份額,也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阿根廷這項舉動無疑為加入金磚集團買了雙保險。 全球南方(金磚) VS 世界北方(G7) 無庸置疑,未來金磚集團將是中國在世界的主要舞台。金磚集團除匯集能與西方國家抗衡,且經濟快速增長的經濟體外,從地緣政治較量的角度觀察,可能將削弱西方國家過往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金磚國家貿易體系將形成更為集團性的「獨立貿易體系」。金磚國家在2014年所成立的新開發銀行,也將在推動本幣結算及建立共同貨幣體系上扮演更重要推手。估計在未來五年內,金磚國家的本幣結算將會成形,十年內將建立共同貨幣機制。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8-22 10:55中國將金磚峰會搞大 意圖成反美最大聯盟?今年發展中國家金磚峰會格外受人注目,原因在於會議前法國總統馬克宏想要前往參加的一波鬧騰;加上今年在會議上擴員的幅度有多大、會員本幣結算及共同貨幣的問題,而外界往往將之解讀為「去美元化」,實際上兩者相距甚遠,去美元化≠人民幣國際化,需端視交易國以利益最大化的盤算與調整;除了正式可能討論的議程外,印度和中國的緊張是否在此次會議中另有凸顯?以及擴員的對象的幅度多大?是為中國之私還是為整個金磚集團的發展,有抗衡西方國家,如G7的考量?可能亦是外界關注重點所在。 45國排隊敲磚 若納入將成抗衡G7重要力量? 據媒體報導,此次金磚峰會邀請參加的國家共69個,包括非洲所有國家,45個國家有意加入金磚國家會議,且多數有意願加入金磚開發銀行(NDB,成立目的是方便金磚國家間的相互結算和貸款業務,從而減少對美元和歐元的依賴,有效保障成員國間的資金流通和貿易往來)。據了解,目前已提出申請加入的國家多達23個國家。但推估此次會議可能納入部分申請國,原因在於中國雖毫無爭議地是當中最主要的領導者,但金磚集團中碎片化的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如印度以中立者自居,只為國家利益行事;巴西原則是跟著中國走,對中國來說算是自己人;俄羅斯國際力量的持續衰弱,雖是自己人,但對中國助益逐漸減少;南非的實力還不足上檯面。以故,此次會議可能納入的國家數量不多,但會與更多國家練力合作關係;重點在中國還不想在今年強烈刺激美國,若要抗衡G7,明(2024)年可能性更大,但今年的金磚峰會勢必成為分水嶺。 中國恐力推沙烏地及印尼加入 伊朗、阿根廷也有可能 對於中國而言,沙烏地阿拉伯是這幾年極力拉攏的中東國家,也是中國取代美國站穩中東地區最有力的政經和能源支撐;而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也是東協第一大國籍G20成員國,人口超過2.7億,僅次印度、中國與美國,GDP總量高達1.3兆美元,尤其印尼的雅萬高鐵更是中國高鐵首個全系統、全產業鏈出海直接建造的項目。由此推測,沙烏地阿拉伯和印尼自然是中國的心頭好;加上8月27日即將RCEP第2屆的部長級會議,也是在今年6月2日對15個成員生效後的會議,對於其他RCEP國家不僅成為指標,也會更加凝聚RCEP的向心力,尤其是近期日本、南韓及菲律賓在中國模式或美國模式的選擇搖擺不定的情況下,或能起到一些展示效果。 建立本幣結算共同支付系統為重點 共同貨幣還要十年 金磚集團中2014年新開發銀行的成立,被認為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替代品,也因目前國際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集團成員國更將其視為主要國際金融機構的替代品。 在美中對抗和俄烏戰爭的影響,中國和俄羅斯不斷尋找用美元以外貨幣支付的可能性。所以,此次峰會中,勢必討論在新開發銀行內促進本幣融資和信貸問題;雖然部分人士指出,會議中不會談論金磚國家推出共同貨幣的問題,但這是繼去年習近平訪問沙烏地阿拉伯,積極為人民幣進行拓點行動,以及今年一月,沙國財政部長賈丹對於使用美元以外的貨幣進行貿易持開放態度;加上印尼在5月與南韓啟動本幣結算合作(印尼已和中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及南韓以本幣結算),續強化對美元長久以來霸權地位的壓迫;估計在此次峰會中,建立共同支付系統將達成共識,並成立技術委員會,籌劃未來潛在共同貨幣支付(估計還要十年);若以人民幣的支付系統能在金磚集團有共識,明年的金磚峰會,大規模擴容可能性將更高。 此次的金磚峰會,俄羅斯總統蒲亭並未出席會議,對於俄羅斯來說,在國際組織遭到邊緣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值得關注的是,金磚峰會所達成的共識,俄羅斯還能為金磚集團貢獻什麼?以及能從集團中獲得什麼?這或許是俄羅斯接下來更應該思考的問題。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8-21 11:05中共戰爭與和平論述向後退?挑撥台美關係不走心?中共官方2023年兩岸關係研討會以「兩岸關係與民族復興」為題在四川舉辦,共有130多名兩岸有關人士與專家學者與會。以此次研討會所鋪陳的基調來看,中共對台方針並無太大改變,仍延續去年路線,且有刻意降低敏感度及聲量的取向在內,但也迎合今年台灣面臨總統大選中,警示各候選人兩岸立場的含意。這場研討會與7月份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所主辦的「當前台灣政情及兩岸關係發展」的論調比起來,相對官樣與保守。可以看出今年下半年度;尤其是6至9月是兩岸官方與民間交流的旺盛期,這個時期中共所釋出的論述基調,也必是此次在面對台灣明年大選的主要脈絡,基本上接下來對台發言內容不出此範疇。 中共將戰爭與和平論述向後退 預設的紅線不踩就沒有戰爭 從此次與會的兩岸官方及專家學者發言中可觀察,已將戰爭與和平的論述往後退,回到台獨分裂才會戰爭、和平交流意味和平穩定。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明確表示,「戰爭與和平不是簡單問題,不是能輕易動手,除非台灣走進法理獨立,就是越過紅線。」換言之,不讓戰爭發生是中共的原則,只要不跨「底線」、不踩「紅線」,中共不會選擇戰爭這個選項;但若台獨分裂持續前進、外國勢力持續干涉台海,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是中共主要的籌碼。 下半年度以和平為原則 武力仍為威脅手段 中共雖將台灣各政黨候選人戰爭與和平的論述向後退一步,一改過往在台灣選舉時油門踩到底的激進操作模式,但同時也在戰爭與和平的論述上未完全拉下手煞車,油門一踩還是能將論述向前衝刺。但估計,由於目前中國內部經濟、社會等各項情勢不利於共產黨,中共若在此時加大對台海問題的作為,可能導致內部民眾反彈,而有政府不救經濟民生,還在對外戰爭的輿論產生,對目前正在進行內循環多項刺激措施、減持美債等方方面面的處理,恐造成不利影響。以故現階段將台海基調先降溫,將中國內政問題處理到一個段落,後續再轉向處理台海問題。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19日在微博發文宣稱「反獨促統、台灣當歸」,引起兩岸網友熱議。(翻攝自人民日報微博) 對執政黨續執政買保險 釋放任何政黨執政皆無法改變統一大勢 近年來,中共在台灣的選舉中,從失敗的操作獲得許多教訓。從這次台灣的大選中,中共審時度勢,也一面接受現實,一面拋出新對策,讓自己贏裡子又有面子。從此次研討會國台辦副主任潘賢掌所說的,「不管何黨何派在台灣掌權,都無法改變統一歷史大勢。」換句話說,中共已先為台灣目前執政的政黨可能續執政買了保險;當然,這樣的說法也能應用到在野黨身上。顯見中共在此次台灣選舉上的策略運用不斷變化,也不再像過往單押某一政黨,進行資源挹注,而是將資源分散,甚至給予地方政府層級或民間團體進行操作處理,一方面不讓中共角色進入執行干涉選舉,儘量避免引發台灣民眾反感;另一方面,也從中觀察物色未來可持續合作的對象。 續挑撥台美關係並不走心? 對於台美關係,仍然是中共最燒心的問題。所以孫亞夫從美國在外交始終沒承認台灣是個國家,來挑撥美國對台關係其實「不走心」?關於這點,確實是長久存在於台美中間的問題,當然,也有人說這就是「台灣地位未定論」,也可能是孫亞夫所稱的,美國人終究不會讓台灣踩紅線,也不願見到「台獨」引發兩岸戰爭,估計台美中三方的鬆緊的連動關係仍會持續存在。 總體來說,此次中共官方的兩岸關係研討會,確實在減緩兩岸可能升高的緊張程度。但從另一角度看,中共也已準確預測明年選舉的結果,為未來的結果預先買保險,不僅可持續在選舉過程中肆無忌憚對台大打軟性戰爭,也可滾動明年對台策略的鋪排基調。至於,中國是否中止ECFA的問題?孫亞夫已說,此為台灣自行議論,有人把沒有的問題當問題,換言之,ECFA不會斷,但中共持續會用這個議題與反傾銷一起玩下去!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8-18 09:00星國總統大位 尚達曼從手到擒來到漣漪不斷9月1日,新加坡即將迎來總統選舉。新加坡是內閣制國家,總理為實際掌握國家事務大權者,而總統則是擁有若干行政權力,如有權否決高級公務員任命,或動用國家儲備的政府開支權利,實際上象徵性意義居大。 新加坡現任總統馬來裔的哈莉瑪於5月底時即表明不尋求連任,讓這屆新加坡總統分別有四位參選,前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前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首席投資官黃國松、企業家吳振華、以及曾在2011年競選總統的陳欽亮,一位政界人士,其餘三位皆為商業人士。 原本外界一致看好的尚達曼,由於近期新加坡政壇執政黨、反對黨所爆發的緋聞事件,以及尚達曼與執政黨的密切關係,是否能成為堅持行政立法中立的無黨派人士,為尚達曼的選情漾起漣漪;另外,除尚達曼自動取得候選人資格外,對於其他三位表態參選的人士,8月22日的提名日其資格是否能過關,代表著整個總統選舉的四種對戰情況:不戰而勝(如同2017年僅一人獲得提名)、捉對廝殺、三角戰、或四方爭霸的局面,已成新加坡坊間熱門話題。 連五屆某族裔未產生總統 次屆總統保留給該族裔 新加坡為多種族國家,主要以華族、馬來族、印度族為主要族群。新加坡國會在2016年11月修憲規定,如果某個族裔連續五屆沒擔任總統,之後一屆將保留給該族裔(新加坡總統一屆任期六年)。從新加坡總統的列表來看,在哈莉瑪之前的八任總統,僅有第一任的尤索夫・伊薩為馬來裔,其餘七任為華裔及印度裔,換言之,馬來裔已超過七任未擔任總統,以故2017年的總統席次只能由馬來裔角逐,但由於在屆總統的資格審查上,僅有哈莉瑪一人通過審查,直接不戰而勝;加上1999年、2005年(第六至七任)印度裔的納丹,新加坡五屆民選總統中已有三屆總統為不戰而勝(新加坡自1993年總統民選),這屆是否仍唱獨角戲,得看8月22日的提名結果。 參選新加坡總統的資格嚴謹 吳振華已出局? 參選新加坡總統需一連串嚴謹的資格審查。這次新加坡的總統候選人資格,除尚達曼自動獲得競選資格外(因其曾出任不少於3年的政府機關高級官員),其他三位皆須經過資格審查,相關規定不外乎必須是新加坡公民、年滿45歲、提名當天非屬任何政黨成員、品格聲譽良好、需有3年以上出任政府高級官員、大型公司主席或行政總裁經歷等;若是任職於私人企業除年資的規定外,還需曾讓任職公司在離職前三個財政年度,股東權益達5億新幣的盈利。 而若以吳振華現所擁有的公司市值僅有3.2億新幣,顯然在資格審查這關可能就被刷掉。對於新加坡而言,擔任總統這個職務,不僅是門面,還需有專業和為國家財政推升的實力。 醜聞事件打亂執政黨總統鋪排 外界對尚達曼的疑慮 日前星國政壇少見地接連爆發多起醜聞事件,除了內政部兼律政部長尚穆根及外交部長維文被質疑以低價租住的黑白屋是否以權謀私外,交通部長易華仁也遭調查局調查;加上桃色風暴不斷,執政黨的國會議長陳川任也被爆出與同黨國會議員的緋聞。此外,在野黨工人黨國會議員貝里安和同黨青年主席也遭爆出存在不正當關係,整個六、七月政壇的連環事件,讓多名執政黨及在野黨國會議員遭停止議員身份或被迫辭去議員資格。 這一次的總統選舉,對於新加坡來說,不僅經歷政壇的驚濤駭浪,同時也是美中對抗白熱化以來舉行的大選,面對前所未有的複雜情況,新加坡政界嚴陣以待,望能平穩地度過此次選舉。目前看來,民眾雖對尚達曼的中立態度有所質疑,但無庸置疑,其仍是目前篤定擁有候選人資格,且勝算最高的準新加坡總統。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