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27 10:46區域與不分區立委對於國家的重要性?由於明(2024)年總統及立委大選逼近,讓許多話題都聚焦在提名的人選上,許多民眾對於立委的認知也多侷限在自己選區立委或經常上電視的立委,究竟區域與不分區立委對於國家的運作及民眾的重要性有何不同?為何在過去幾年有些媒體會不斷質疑有些不分區立委,最好不要到具有高度機敏性的委員會?又為何,在這次某些政黨準備要提出的不分區人選會遭到各界如此高度的質疑?在此,可從區域與不分區立委的權利與義務來做簡要分析。 區域與不分區立委的產生不同 權責相同 2008年是中華民國立委產生及數量的重大分水嶺。2008年以前的國會席次有225席,區域立委共168席、原民立委8席(山原、平原各4席)、全國不分區及僑選立委共49席;2008年後,國會席次減半僅剩下113席,區域立委共73席、原民立委6席(山原、平原各3席)、全國不分區立委共34席。簡言之,2008年以前的區域立委,是由民眾一票票所選出,不分區立委則以區域黨籍侯選人總票數來分配席次;而2008年後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區域立委仍然由民眾一票票所選出,但多增加另一票投給政黨,以此方式來選出區域立委和不分區立委的席次。 不分區立委的權限是否比區域立委小?能夠向部會索資的權限也比較小嗎?事實上不然,不分區立委的權力和由民眾一票票選出的區域立委權力完全相同,只是產生的方式不同。換句話說,一位優秀區域立委可為民眾制定福國利民的法案、審慎把關國家部會預算,不分區立委同樣也可以。 區域與不分區立委 能接觸機密相同 立法院有8個常設委員會,分別是經濟、內政、交通、司法及法制、外交及國防、教育及文化、財政、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等委員會。不論是區域或不分區立委皆可依其所長選填委員會。而其中具有法定機密預算的委員會則是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其中的外交部、國防部、國安局皆有機密預算,若為該委員會的立委無庸置疑在簽署保密協議後即可參與機密預算的審查。即便是不分區的委員,若為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成員仍可有審查機密預算的權利。 每一個委員會皆有其管轄的部會,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管轄外交部、國防部、國安局、退輔會、僑委會等;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管轄總統府及其所屬、國安會、人事行政總處及其所屬、立法院、司法院及其所屬、考試院及其所屬、監察院及其所屬、法務部及其所屬等;交通委員會管轄交通部、公共工程委員會、NCC、數位發展部等;內政委員會管轄內政部、中選會、大陸委員會、原民會、客委會、海委會海巡署、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經濟委員會管轄經濟部、農委會、國發會、公平交易委員會、台電、中油、台水、台肥等;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管轄教育部、文化部、故宮、中央研究院、科技部、原能會等;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管轄衛福部、環境部、勞動部等;財政委員會管轄財政部、中央銀行、金管會、主計總處等。 若政黨提名具有對岸背景的不分區人士,僅不接觸外交國防機密,到內政委員會即可?惟,內政委員會雖不像有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有法定的機密預算,但管轄部會多屬於兩岸及組織型,重要性高,可利用刪減預算、提案、或決議案的空間亦大,極可能藉由提案或決議案通過損傷國家主權內容。 區域與不分區立委表決、提案、刪預算權責相同 區域與不分區立委無論在院會、委員會的表決權均相同,也同樣享有提案的權利,當然,屬於該委員會的委員自然有在該委員會提案的權利,而非該委員會的委員則需商請所屬委員會委員代為提案,但在一般法律案的提案上,則所有委員皆可依連署成案後完成提案。此外,在預算提案上,僅有該委員會的委員有刪減預算的提案權,非該委員會委員仍須商請所委員會委員代為提案;惟,依立法院慣例,同黨委員皆會接受所屬政黨委員請託代為在該委員會提案刪減預算或決議案,比較像是好意施惠及朋友圈的概念。 總的來說,區域和不分區立委的重要性皆相同,其所行使之權利亦無二致,若說為免碰觸機敏資訊不去外交國防委員會,改去其他委員會,恐亦難避免到其他委員會亦有所屬部會機敏資訊的問題。 以故,政黨皆尋求亮眼的不分區名單,但更重要的是提出一份不惹爭議的不分區名單,可能會來的更加討喜。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11-20 09:24APEC觀察:中國會前拿了面子 美國會後得了裡子在過去30年中,APEC成為美中元首會晤並形成共識的重要場合之一,許多美中歧見在此會議產生,也在此和緩,今年也不例外。隨著眾所矚目的APEC在日前落幕,各界最關注的議題莫過於美中溝通管道、經貿問題、芬太尼問題、印太區域安全、人權議題及台海議題,在雙方之間是否具體達成共識,由於此次並無發表會後的共同聲明,各界僅能從場中互動、各自發言及說明、及會後透過媒體及社群平台的表述了解何者較為佔上風。 美中願重啟軍事溝通管道 恐無法約束中國單方行為 美中在2022年8月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事件後,中國取消美中兩軍區領導對話、取消美中國防部工作會晤、取消美中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由於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快速,俄烏戰爭持續、以巴衝突升級、大大提升軍事領域的風險指數,從台海到南海,美國難以掌握中國軍事動態,更在印太整體軍事情勢的判斷產生困擾。但隨著今年6月以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葉倫、氣候特使凱瑞、商務部長雷蒙多等眾多高層代表訪中,在金融、經濟、農業、貿易等領域建立工作組,唯獨在軍事上中國仍不願輕易重啟對話。直到此次的APEC美中領導人會議,雙方才達成共識,重啟軍方及高層溝通管道,亦即恢復美中兩軍區高層溝通、美中國防部工作會晤、美中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美中兩軍戰區領導通話等,甚至將重啟雙方領導人熱線機制。 這對於美國而言,可說是被中國封鎖軍事消息一年多後的佳音,但亦令外界質疑的是,中國時不時掐斷雙方溝通管道表達對美政策或法案的不滿,即便美中在APEC同意恢復軍事對話,但仍難避免未來中方再度掐斷此機制;此外,由於美中高度對抗還在持續,加上今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美國兩黨隨時可能利用法案對中攻擊,屆時難保中國也進行反制,而軍事溝通對話仍是中國用來掐美國脖子的有效工具之一。 即便美中在APEC同意恢復軍事對話,但仍難避免未來中方再度掐斷此機制。圖為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5日的峰會。(圖:@POTUS) 美中在台灣問題仍存分歧 未達共識仍是擱置 雖然在此次的APEC上,美中除重啟軍事溝通對話外,也決定加碼高層往來、推進啟動在外交政策規劃、出口管制、亞太事務等各領域機制性磋商、重啟美中農業聯合委員會、成立美中禁毒合作工作組等,但在一些敏感議題上,美中仍然存在分歧,特別是台灣問題。中國要求美國將對中方的承諾表現在具體行動上,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停止武裝台灣,支持中國和平統一;此外,中共否認對台動武的時刻可能落在2027年或2035年的時間,稱根本沒有這樣的計畫。就媒體報導,而在美國對台立場上,拜登則希望中國維持台海的現狀,同時尊重台灣的總統大選。此外,在會後記者會亦表示,美方將持續堅持一中政策,同時強調台海的和平及穩定至關重要。 由此觀察出,美中雙方在台灣問題仍維持各自原本的立場,短時間內不會有所改變。換言之,雙方在台灣問題仍採擱置作為,尤其是中共的表述內容,是呼應今年雙十國慶後的反應,也就是「維持尺度,不讓美方及外界掌握過多訊息」。而少見地,習近平明確否認武犯時間,是否為檯面上的障眼法,則應密切關注。 在經貿議題沒有共識 美續以關稅制裁卡中國喉嚨? APEC會前,各方曾預測美中雙方在貿易層面上,中國可能增加對美糧食、醫藥等進口、也可能放寬美國產品對其市場的准入;美國則可能稍微鬆綁中國產品的關稅壁壘,增加對中國消費品、光伏產品的採購,但似乎皆未達成共識。主要原因在於中方仍將美國的「去風險化」視同「脫鉤斷鏈」,不是降低風險,而是在製造風險。雙方雖然存在歧見,但由於美中已成立經濟、金融等相關小組,估計應會回到既存小組溝通管道,處理相關議題;只不過,中國有軍事溝通工具掐美國脖子,美國也有經貿工具卡中國喉嚨,美中互鬥戲碼,勢必會持續「營業中」。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11-15 08:00APEC美中會後無聯合聲明?台灣需關注雙方各說各話及新共識今(2023)年的APEC峰會對於美中關係所代表的意義不僅特殊,同時更加具有明(2024)年整年度雙方關係可能和緩的意義。此外,G20會議與APEC會議對於中國來說,從缺席避而不見,到風光登場,兩個會議的情境可謂天差地別。 今年的APEC會議,美中將外交藝術大玩特玩,同時也是在彼此關係不確定性拉到極致的場域。美國為爭取中國參會,可說下足功夫,放下姿態半年內先後安排六位高級官員訪問中國,包括國務卿布林肯、氣候特使凱瑞、財政部長葉倫、商務部長雷蒙多、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及加州州長紐森等;再加上6月中國外長王毅與國安顧問蘇利文在歐洲馬爾他會晤、以及11月王毅應國務卿布林肯邀請,前往美國與蘇利文會面等一連串事件後,才促成的美中領袖再次會晤。距離上一次美中元首會晤已是在2022年11月14日峇里島(Bali)峰會,時隔一年時間,美中雙方如何重新回歸去年峇里島共識,將接下來的關係和緩化,此次會議將扮演重要關鍵角色。 中國從G20谷底到APEC風光登場 還記得今年9月習近平缺席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G20會議,引發國際社會議論紛紛。因為不僅是G20峰會自2008年首次舉行以來、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缺席,更大程度被解讀為中國冷落G20會議,且與印度關係降至冰點。時隔兩個多月,在美中相互需求急切及形勢所迫的情況下,美方擺低姿態先後派遣多批高級別官員赴中訪問,亦發給俄羅斯APEC邀請函;而中國也在是否出席APEC會議問題上屢屢釋放善意,美國方面可說給足了中國面子。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往美國舊金山參加APEC領袖峰會,盛傳將入住的「舊金山瑞吉酒店」車棚入口以大片白色帷幕包圍,顯得相當神秘。(楊仁翔 攝) 圍繞美中俄三方博弈 促軍事對話且可能形成新協議 雖然APEC美中元首會晤成形是經過雙方外交藝術上的折衝與妥協,但具體談判內容恐仍圍繞在兩兩成對進而成的美中俄三方問題。首先是美中關係,此次會議必將從美中戰略性、全局性、方向性問題以及世界和平發展方面為主軸洽談;其次是美俄關係,美國雖在8月時曾拒絕向俄方代表發放參會簽證,但國際風向的轉動,11月7日美國國務院還是正式邀請俄羅斯出席,畢竟善意的釋放與接收,永遠是達成共識的第一步;再者是中俄關係,11月時中國軍委二把手張又俠訪問莫斯科,不僅代表中俄兩軍的務實合作,有共識維護兩國利益,對於與美國的關係必然也有所應對默契。 最後則是美中俄三方關係的博弈,在三方面臨實際情勢所迫,美中有極大可能在具體問題達成一些成果。當然,美方極度想與中國恢復過往的軍事對話,藉以管控中國不預期發動的戰爭行為;此外,美中也可能形成新的合作協議,如貿易層面上,中國可能增加對美糧食、醫藥等進口、也可能放寬美國產品對其市場的准入;美國則可能稍微鬆綁中國產品的關稅壁壘,增加對中國消費品、光伏產品的採購;科技層面,美中則共同應對氣候問題,美國則可能鬆綁對中國一般科技產品的制裁,僅嚴格限制在高端新品、軍工產品的個別領域;金融層面,估計美國在明年度將停止升息,中國將擴大對美債的持有,刺激國內經濟等,藉此避免外部動蕩,控管雙方國內問題的風險。估計美中雙方所形成的共識,以實際需求為主。 美方想藉拜習會與中國恢復過往的軍事對話,雙方也可能在貿易方面形成新的合作協議。(示意圖:pixabay) 美中會後不發表聯合聲明?台灣須高度密注美中各說各話 APEC是泛亞太地區層級最高、領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機制。針對香港,由於美國7月以香港國安法為由禁止特首李家超入境美國,引發香港是否收到美國APEC邀請的疑問,但香港最終決定由財政司長陳茂波代表出席。而中國未在此事件對美國提出異議,估計是欲將此次重心放在調和美中關係;此外,由於台灣也是APEC成員,白宮此次在會前一改慣例,預先表明拜習會不發表聯合聲明,且闡明拜登與習近平就台灣問題進行坦誠對話,雙方領導皆「以盡可能小的代價防止美中關係進一步下滑」,換言之,所有的共識皆在會後各說各話。以故,美中在此會議可能形成的新協議或共識,是否影響台灣與美國及其他國家關係,實需密切關注。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11-10 09:30降低通膨法案是拜登連任的救命稻草?通貨膨脹一直是美國民眾近年來最為關心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更是明(2024)年底總統大選兩黨候選人最重要的戰場。日前美國聯準會(Fed)決議,連續第二次暫停升息,維持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在5.25%~5.50%,Fed看似由鷹派轉為鴿派,但實際上卻不然,而是在今(2023)年10月美國十年期公債已達到5%,長期公債利率已高掛在上頭,若再將短期利率向上推升,恐將連動推升長期利率,進而將整體經濟推向衰退。而外界更關心的是,美國財政政策、利率的手段,是否能讓民主黨穩坐總統連任大位,抑或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將總統寶座拱手讓人呢? 拜登政府財政手段與通膨的關聯性 新冠肺炎疫情後,為了刺激經濟,拜登政府祭出許多大撒幣政策,再加上整體的供應鏈受到影響,使美國的物價居高不下。去(2022)年美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亦即通貨膨脹率),一度來到9%,到今年9月仍有3.7%。看一個指數可能不夠準,Fed重點觀察指標PCE(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年增率在去年曾達到7%,今年9月也還有3.44%。 我相信應該大多數的民眾可能認為最好永遠都不要有通膨,物價如果可以越來越便宜不是更好嗎?但事實上,緩慢的通膨會幫助經濟成長,企業在景氣好的時更願意提高員工待遇,員工擁有更好的薪資後也提升消費意願,消費增加又幫助到企業盈利,形成正向循環;簡言之,維持小幅度的通膨才是經濟體穩定成長的關鍵因素。例如,台灣近10年的平均通膨率為0.96%,2021年的通膨率為1.98%,雖然是13年來新高,但仍未超過2%,屬於健康的通膨情況。再用一個例子來說明,若今年一輛機車售價8萬元,消費者預估明年物價會變便宜,機車會降價成7萬5千元,後年變成7萬元,依消費者心態索性會將錢存在銀行不消費,導致經濟動彈不得,民眾的薪水也就沒有成長的餘地。 Fed不續升息為避免反效果 降低通膨法案一年有效果? 既然美國通膨仍然高於2%,為什麼Fed不繼續升息?升息代表著企業借錢投資蓋廠房、提升技術成本上升,要是為了強硬控制物價而持續升息,企業很可能認為報酬率太低就不投資,這樣一來可能又會造成經濟緊縮,甚至衰退。 美國經濟情況現在到底如何?首先,通貨膨脹仍有大幅下降的空間,對物價及經濟前景的擔憂使得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3個月下滑、降至5個月低點,無論是經濟諮商局(Conference Board)針對5000戶家庭的調查,主要體現一般民間消費及就業情形的結果,或是密西根大學針對500名消費者的調查(Survey of Consum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主要反映耐久財(如汽車、冰箱、微波爐)消費的結果,均為如此。 其次,未來一年的通膨預期,以10月的結果來看,經濟諮商局調查為5.9%,密西根大學調查則為4.2%,和Fed期望的2%均有巨大落差。對消費者來說,通膨預期是購物的指標,若預期太高,則可能會使消費者購買更多東西,把物價再往上推。 美國失業率雖尚為穩定可控 大選前數據見真章 綜上所述,美國經濟看似前景慘淡,但倒也不必過度悲觀,原因在於美國的勞動市場和消費市場整體維持穩健狀態。美國近期整體的失業率控制在3.5-3.9%之間,且16-24歲的青年失業率約在7.4-8.9%之間,相較於中國高於20%的青年失業率,在就業市場上美國維持得大致良好;另外是消費市場,第三季的商品與服務支出持續上升,表示美國人仍保持著他們原有的消費習慣,在這個經濟狀況沒那麼好的情況下,18.1%的儲蓄率使美國人保有一定的消費力度,讓經濟不會陷入太難堪的情況。 若要讓美國民眾恢復對經濟前景的信心,控制通膨將會是重中之重。目前預估Fed應該不會再繼續升息,因為在過去幾年Fed為抑制通膨瘋狂加息,讓許多美國人房貸負擔加重,也成為不利拜登的因素,可說是美國的經濟過去幾年表現不佳,已成為拜登連任的障礙;但也有人說,拜登一年多前國會所通過的降低通膨法案產生了效果,順利讓通膨降了下來。如今,就看看Fed停止升息後,能否在最後關鍵時刻讓美國經濟起死回生,重要數據揭露時點極可能落在2024年大選第三季,屆時總統寶座,鹿死誰手便可見分曉。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11-06 09:00罕見增發一兆國債及調整預算 中國經濟有多差?中國在10月24日表決通過調整2023年的中央預算,將增發1兆人民幣的國債,而中國全國的財政赤字將由人民幣3兆8800億增加至4兆8800億元,預計赤字率由3%調高為3.8%左右。 年中改預算是中共極其少見的情況,大多是為應對特殊時期挑戰與風險才會出此下策。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五次調整預算和三輪新發特別國債,起因多為年內發生超預期變化,包括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重大自然災害或財政制度調整等。 中共的五次預算調整及三輪特別國債 第一次是1998年8月增發國債,調整預算,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中國財政部發行1000億元國債,作為國家預算基礎設施建設專項投資,用於防洪、治澇、農田灌溉、鐵路公路、重點空港等建設性支出;1000億元國債分兩年納入國家預算,打入財政赤字,1998年中央財政赤字由年初預算的460億元擴大到960億元,全年GDP增長7.8%,基本上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第二次是在1999年8月增發國債,調整預算,財政部增發600億元長期國債,300億納入中央財政預算。第三次是2000年8月增發長期建設國債,調整預算,財政部增發5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全部納入中央預算。第四次為2008年6月僅調整預算;第五次為2016年11月技術性調整預算,確保地方既有財力不變,中央集中的收入增量1780億元透過均衡性轉移支付分配給地方,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出力度。 三輪的特別國債,第一輪為1998年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四大行資本金;第二輪為2007年回收流動性,抑制通脹,提高外匯經營收益,注資成立中投公司;第三輪為2020年抗疫特別國債一兆元。 若依上述過往歷史脈絡來看,中共調整預算、增發國債並非沒有發生過,通常是在窮盡一切手段後仍無具體效果才會毅然決然調整預算,增發國債。 增發一兆國債讓中國財政赤字增加為3.8% 效益為何? 中共政府宣稱增發一兆國債是為重建洪水及颱風的受災地區,以及改善城市的排水基礎設施,而這一發債使得中國預算赤字占GDP的比例提升至約3.8%,過去中共想方設法將比例維持在3%以下(說明:3%是馬斯垂克條約中歐盟成員國要加入歐元區的標準,表示政府財務上的穩定,台灣今年已批准的預算赤字占GDP的比例為2.8%),如今卻願意放手一搏,使用發國債方式刺激經濟,想必中共高層對接下來第四季甚至明年中國經濟情況甚為擔憂。 眾所周知,中國人愛儲蓄率世界有名,2021年中國儲蓄率是45.26%,台灣是42%,美國是18.1%。具體來說,若一個月薪水5萬元台幣,中國人會花掉約2萬7000元,美國人會花掉約4萬1000元,剩下的存在銀行裡。消費習慣加上疫情讓人更加風險趨避,大家都把錢放在銀行供著,經濟情況自然也就不會太好,而發國債為何會能刺激經濟?簡言之,就是國家跟人民借錢,直接先把這筆錢花了,而且直接無息移轉給地方政府,相當於直接發錢給地方政府用,看起來中央地方皆大歡喜、雨露皆沾,但發錢這個舉動卻有許多隱憂,首當其衝便是通貨膨脹,但目前中國物價還在掌控範圍內,相對於世界上其他國家還算穩定,發國債似乎合情合理。 事實上,在發債之前中國已採取一連串刺激經濟手段。包含調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率、降息、放寬買房限制等等。顯然是這一大波操作後,中國經濟仍然不見起色,才拍板通過在年中發國債。 中國經濟到底有多差? 提到經濟,首先想到GDP;GDP的前提是就業,才能進一步帶動生產。雖說中國整體失業率都在6%左右,但16-24歲青年失業率在近年大幅攀升。在Covid-19前,2018-2019年,青年失業率都在9-13%左右,但2022年起就不曾低於15%,2023年4月起就則高於20%,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想必經濟情況不會太好。 GDP的組成當中,包含消費、投資、政府支出,以及進出口,其中投資是GDP成長的重要推動力。而中國的投資有很大一部分落在房地產,自2022年4月起,中國的房地產投資累計是呈現負成長的狀態。 所以,中國經濟狀況沒有大家預期的好,而發1兆的國債很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刺激經濟的手段,若成效有限,則可能再出台其他刺激經濟的措施,例如:減稅以及是否開徵房地稅。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11-01 09:00美中對抗是連續劇 緩和只是單元劇日前中國外長王毅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邀請,前往美國與其及國安顧問蘇利文會面。這是今(2023)年6月以來,國務卿布林肯、財長葉倫、氣候問題特使凱瑞、商務部長雷蒙多、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加州州長紐森先後訪中後,中國高層官員首次訪美,同時也是王毅在拜登政府任內第二度訪美,首次踏入華府,並造訪國務院,外界紛紛解讀美中關係是否打破冰層、即將改善?抑或是曇花一現?無論如何,在現階段,不論是國際或是美中關係上,都亟欲雙方拋開既有成見,亦須雙方相互幫助,民主黨才能持續執政,共產黨才能度過經濟困境與科技封鎖的危機。 美盼與中重啟軍事對話 拜習APEC再決定? 一直以來,美中關係的往來牽扯著國際與兩岸之間的問題,雙方在不同議題上維持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但直到川普上台後,以美中貿易戰敲碎美中長期以來脆弱的恐怖平衡,檯面上明擺著對抗,檯面下已然無法合作;再到美國以印太戰略重回亞太、建立印太經濟框架、成立晶片四方聯盟(CHIP4)、以及俄烏戰爭爆發、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中國間諜氣球、台灣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會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等事件,皆讓美中關係有種再也回不去的感覺。 而今年以來,美國顯然在繼去(2023)年裴洛西訪台事件後,與中國重要溝通管道的失聯顯得急切,尤其是在軍事溝通管道的封閉,更讓美國難以掌握中國軍事動態,布林肯在今年6月訪中時便提出雙方須重啟軍事對話,在此次王毅訪美時依然再度提出。但在雙方近期已成立農業合作機制、商務部工作機制、金融與經濟工作組、及三個外交政策對話的情況下,中方應認為善意已足夠,軍事對話不僅被中方認為是重要的殺手鐧之一,也是能夠有效牽制美國對中策略與行動的主要武器。此次藉由王毅訪美時所敲定的11月APEC拜習會面,軍事對話的重開,勢必成為雙方談判的主旋律之一。 美國總統拜登10月27日接見來訪的中國外長王毅。(中國外交部官網) 美中自第三季起相互制裁趨緩 為關係緩和做準備? 許多人討論美中今年以來頻繁的會晤,關係是否開始改善?事實上,雙方之間的關係只是緩和,還不到改善。換句話說,美中的對抗張力仍然會持續下去,但在某些兩國共同的關鍵時點會稍微緩和,如:2024年即是美國大選年,民主黨恐需中國在經濟、貿易、外交等協助而有所妥協,以利明年大選順利連任;此時的民主黨除須面對中國外,還須面對共和黨在對中政策的強力鞭策及眾議院法案上的擾亂,勢必將是驅動民主黨避免對中抗衡高原期發生的主要場域,對中國來說可能是與美國最佳抗衡時期;但中國雖無美國選舉上的需求,卻在近期外交、國防、經濟等內部議題上呈現動搖情況,不僅前三季房地產開發衰退9.1%,房價持續回落、前八個月財政赤字近二萬億人民幣,地方債務持續擴增、前三季對外貨物貿易年減5.7%,服務貿易逆差明顯擴大等,都讓中國必須在某些與美議題上有所妥協。 而美中原本所採取的強硬制裁力道,自第三季起有所放緩。如:美國未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與反補貼立案調查,中國也未對美國發起雙反調查;價值3000億美元中的3233項商品,美國USTR加徵稅率從15%折半到7.5%,另有550項商品暫緩加徵關稅;而中國對美價值750億美元中的1717項商品,加徵稅率折半到2.5%及5%,另有3361項商品則暫緩加徵關稅。此外,中國亦對澳洲終止課徵反傾銷及反補貼稅,中澳關係略為緩和。 美中關係僅暫時緩和非改善 整體而言,美中關係長期來看仍是對抗有餘、合作不足,對於美中來說,雙方關係的改善亦並非目前首要之務,只要關係稍微緩和,能夠控管衝突就已足夠。對於美方來說,若能在大選將來前,展現該政黨既能有效制中,又有能力穩定對中關係,就能在大選中得分,畢竟美國人民所期待看到的,並非一昧與中國對抗而讓美國經濟陷入谷底困境。以故,11月的APEC會晤將是美中領導人在一連串高強度抗衡後是否能在關係上維持趨緩的重頭戲,具體能達成什麼目標,就拭目以待了。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10-25 09:00以巴衝突 恐成擱置三方經濟走廊主因?在9月於印度舉辦的G20領導人峰會中,舉行名為「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及印度-中東歐經濟走廊」活動。美國總統拜登表示,成立新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歷史性協定,亦即「三方經濟走廊(簡稱IMEC)」,由美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歐盟、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共同簽署,為兩條線路,一條是東線,通過海路將印度與中東地區(指海灣國家)聯繫起來;一條是北線,通過鐵路將海灣阿拉伯國家與約旦、以色列連接起來,再從以色列經海路連接南歐海岸的法國和義大利,而後再從兩國經鐵路通往歐洲中部、北部和西部。 國際各方皆認為這是美國聯合印度、中東及歐洲國家新推出對抗中國一帶一路的反制措施;但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則是,以巴衝突是否讓IMEC陷入擱置局面?一帶一路雖在國際媒體及部分國家抨擊為債務陷阱的同時,想必仍對各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才讓美國如此在意。 IMEC牽扯眾多地緣政治問題 短期恐難有效果 IMEC是繼2018年歐盟提出的「亞歐互聯互通」計劃、2000年印度提出的國際南北運輸走廊(INSTC)項目、2021年6月美國率領G7提出的「B3W計劃」、2021年12月歐洲提出的「全球門戶」計劃、以及2022年6月美國率領G7提出的「全球基礎設施夥伴關係倡議」後,又一個類似的方案。 因為前幾個計畫成效不彰,再加上目前IMEC的參與者皆非世界級基建和貿易大國,主要亮點雖在印度和沙烏地,但印度的融資、基建及貿易等各方面質量尚無法因應跨國基礎建設,且與歐洲貿易額僅1300億美元;沙烏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成員國亦未具有此能力。IMEC看似建立一個通道,或打通一些環節增加貿易便利性,但效益有待評估。所以,外界認為IMEC更多是象徵意義、僅為美中在基礎設施和中東地區的又一次角力、也是美國近年來一直拉攏印度加入遏制中國的朋友圈的戰略,地緣政治考量遠大於短時間內能真正取得成效的組合。 IMEC沙烏地與阿聯為金磚成員 中國影子濃厚 今年8月金磚聯盟由5國擴張為11國,此平台成為接下來中國連接中東、非洲及中南美洲的重要路徑,更是中國在未來經略跨洲別、跨區域、對抗美元霸權的重要平台;特別是新納入的6個成員國中,其中兩個為沙烏地及阿聯,再加上俄羅斯、巴西、伊朗以及中國本身,現今世界十大產油國已有6個國家皆是金磚會員國,是世界最大能源生產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配對成功範例。而今沙烏地、阿聯既是金磚成員、也是IMEC成員,等同將貿易、製造業及供應鏈,左手從IMEC,右手從金磚轉出。 IMEC成員的最大貿易夥伴 幾乎皆為中國 更值得關注的是,IMEC組成國家最大貿易夥伴幾乎都是中國。美國(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印度(中國是第二大貿易夥伴)、沙烏地阿拉伯(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阿聯(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歐盟(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法國(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德國(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和義大利(中國為第二或三貿易夥伴),這代表著中國掌握著這些國家的實質貿易需求,尤其是在美國債務問題、不斷升息、及明年進行總統及國會大選的實質情況及需求下,中國仍然是美國推動IMEC的阻礙,更是協助贏得選舉的助力。 IMEC未納土耳其 以巴衝突成擱置IMEC主因? 土耳其總統艾爾段對IMEC的兩條路線十分不悅,認為美國撇下土耳其,和沙烏地、印度等國家組建經濟走廊,不僅沒有從土國境內路過,甚至亦無與他們合作的境外項目。當然,美國對於土耳其長期以來的不滿恰好反應在這次IMEC的組合上,美國認為土耳其已經控制歐洲關鍵的出海通道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卡住對歐盟的脖子,若再讓土國進入IMEC,土耳其的戰略地位會更加重要,也會愈難掌握與控制;再加上前幾次土耳其對芬蘭、瑞典加入北約多所刁難,更讓美國對土耳其心存芥蒂。但最終是否真正捨棄土耳其,仍有待觀察,畢竟艾爾段在國際談判上有諸多磨人技巧和成功案例。 此外,近期所發生的以巴衝突,也衝擊以國對IMEC開放鐵路及港口的意願,以巴和解與合作恐是遙遙無期。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10-19 11:06一帶一路十年 戰略轉向精準投資與打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今(2023)年進入到第十年也是第三屆峰會,不僅辦得盛大,出席國家更高達140多個、30多個國際組織代表與會。觀諸自2013年一帶一路啟動以來,習近平逐年在各項會議針對一帶一路的談話內容,可以看出習近平對一帶一路寄予厚望,所佈局的面向從「大寫意」發展為精謹細膩的「工筆畫」,也不挑對象將具有爭議的組織或國家納入其中,如:塔利班、阿富汗、巴勒斯坦等,而巴勒斯坦更是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國家之一。 對於中國來說,一帶一路不挑人、不挑國家,以標榜包容性、沒有排他性,將近期的由美國在G20發起的「三方經濟走廊(IMEC)」比下去。雖然有學者說,一帶一路在大約5年前就已走向收縮和盤整,但換個說法,一帶一路反倒已經走向精準投資、精準打擊的方向路徑。 亞投行是一帶一路的支撐 卻是其他組織的備胎 談到一帶一路就必須提到「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10月25日將在埃及舉辦年會的亞投行,國內民眾對它並不陌生。2015年時曾因台灣是否加入而鬧得沸沸揚揚,也是2016年以前打「亞洲盃」的台灣評估加入的組織之一。 由中國2014年進行籌建的亞投行、2015年6月與其他國家簽署協定,2015年12月協定生效、2016年1月中旬正式開業,至今(2023)年9月成員已有109個國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11個國家皆為亞投行成員,西方國家加入該組織亦是多數,即便亞投行運行機制的不透明和融資時未加入環境和人權等國際標準考量為人詬病,但許多國家在2016、17年時為了避免「被世界扔下」,還是加入組織。若以日本為例,當時評估加入亞投行,主要是美國退出TPP,日本亟欲尋找另一個代替品,起初亦在整合沒有美國的CPTPP成員時備感挫折,以故萌生加入亞投行之意,但最終經整體評估後仍未加入。 一帶一路投資遍布全球 從廣泛投資轉而鎖定特定國家 眾多國際輿論指出,中國一帶一路由剛開始的廣泛撒幣,如今轉而為收縮及盤整。再從相關資料統計指出,由於一帶一路的縮小規模,安哥拉、尼泊爾、秘魯、俄羅斯、斯里蘭卡等14個國家一帶一路參與度下降100%;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西亞的交往也降至最低水準;此外,建設項目平均交易規模為2013年以來最小,從2021年的4.96億美元降至2022年的3.3億美元;而與阿拉伯和中東國家則擴大交往份額。估計未來一帶一路除鎖定特定地區與國家外,而將投注高比例在參與五種專案類型:新技術製造(如,電池)、貿易基礎設施(如,管道、道路)、資訊通訊技術(如,資料中心)、資源支援交易(如,採礦、石油、天然氣)、高知名度或策略項目(如,鐵路)。 印尼「雅萬高鐵」是中國「一帶一路」的指標工程,但一延再延。圖為印尼總統佐科威今年10月2日主持啟用典禮。 (圖:@jokowi) 一帶一路獲階段性成果 三方經濟走廊出師未捷身先傷 據粗估統計,一帶一路從2014年起在亞洲的項目約有超過300個,共同投資總金額約3兆2730億美元,其中以印太地區的孟加拉約4740億美元為共同投資金額最多;陸續共同投資金額排序為印尼約4065億美元、巴基斯坦約3587億美元、馬來西亞約2674億美元、越南約2191億美元、汶萊約1851億美元、菲律賓約1669億美元、緬甸約1495億美元、寮國約1479億美元、泰國約1466億美元等。而在非洲,一帶一路金額約為9525億美元;歐洲金額則呈現較少的狀態。未來十年的一帶一路,雖然在疫情那幾年呈現走弱態勢,但估計未來將呈現精準區域的投資反彈。 今年是一帶一路十週年,中國雖經濟下行、內政多有波瀾,但十年來在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卻不容否認;一帶一路對中國來說是成就,也是推自己入坑的戰略。換言之,中國雖以投資綁定沿線國家,卻以同樣對自己的經濟造成龐大壓力。未來,一帶一路精準打擊將是主要模式,而近期由美國主導的三方經濟走廊(IMEC),一出場先受到以巴衝突打亂節奏,可說是出師未捷身先傷;加上,一帶一路經營十年了,世界總投資達破兆美元,IMEC要追趕上,恐怕還需要一段蠻長得時間和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10-16 09:00以巴衝突對代理人及國際經貿的影響日前,巴勒斯坦五大派別(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運動、哈瑪斯-伊斯蘭抵抗運動、傑哈德-伊斯蘭聖戰組織、人陣-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民陣-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陣線)之一的哈瑪斯,無預警對以色列發射五千多枚火箭彈,造成以色列國內民眾重大傷亡。除此之外,此次衝突對國際經貿及台海可能產生的影響可大可小,美國從事件發生後不斷居中斡旋,盡力管控危機和損傷的範圍,原因在於,現在的美國無力再將已然東移的目光焦點及資源再移回中東地區;而且,若讓此處戰火持續延燒,恐將成為美國失血、中國補血的情況,有利中國以時間換取空間。 以巴衝突事涉複雜 沙烏地阿拉伯成關鍵人物 以巴衝突背後涉及面向相當複雜,除了歷史、宗教及國際政治角力等因素,還有巴勒斯坦內部派別組織,也就是哈瑪斯和法塔赫的較勁,為的是利益,更是擔憂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和解後遭到孤立;以故,一場魚死網破的恐怖攻擊就此發生。當然,外界可以看到美國努力控制衝突範圍,一方面提醒鄰國不要趁火打劫,另一方面,針對許多媒體將兇手直指伊朗甚至中俄,拜登政府尚不願直接點名,為的就是不要將衝突升高到「戰爭」,而是定位在「恐怖攻擊」。 「哈瑪斯」對以色列發動奇襲後,在伊朗德黑蘭支持巴勒斯坦的民眾開心上街慶祝。(推特) 美國能否穩定局勢管控衝突 決定經貿問題嚴重性 世界衝突的發生,除了擔憂傷亡,經貿所受到的影響是另一個矚目焦點。目前金融市場上對於以巴衝突的見解分成兩派,一派認為油價若持續上揚,恐會導致美國欲降低核心通膨的努力白費,年底前升息的可能性就會大增;另一派則認為,因為衝突的關係,導致資金大量移向美國國債,公債殖利率會下跌,進而壓縮美聯儲升息空間。但以近日美國公債殖利率走勢來看,市場顯示是較傾向後者心態,原因在於投資者對美國能夠管控中東局勢有一定信心;此外,美聯儲的鴿派更頻發訊息,表示年底前升息機率不高。但若不幸,美國無法壓制中東局勢,則有極大可能導致美歐從對烏克蘭的支援抽手,美國財政被迫擴大支出、物價被迫上揚、全球需求可能進一步衰退,全球經濟恐將陷入停滯性通膨,這是各方皆不樂見的情況。 中俄伊朗代理人戰爭浮出水面 是美國不願明講的「秘密」 目前金融市場反應雖普遍樂觀,但還有一點值得密切注意,亦即是美國不明講以巴衝突極可能是由中、俄、伊朗等所主使的代理人戰爭,一旦美國將話說破,則可能讓這些國家升高警覺;但美國勢必在其他面向,如:科技、經貿等領域,有更進一步的管制。可能管制的面向或許可分為幾個:第一、以巴衝突為美國已經撤出中東政策來個回馬槍,不僅讓沙烏地和以色列建交的進度擱置,美國與伊朗之間核武器談判也可能功虧一簣。 第二、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簡稱三方經濟走廊IMEC)才剛萌芽,其中以色列扮演重要的門戶節點,且此協議被視為對抗中國一帶一路最新出台的利器,絕不能擱置太久。但雖然有如上這些考量,美國雖未必會立即給予中俄等國制裁,但必然放在心上,極可能在10月中祭出新制裁範圍中持續加碼,藉機升溫。此外,11月將舉行的APEC會議,估計拜登與習近平的會面將會變得格外重要,無論是俄烏、以巴、或台海議題,都可能在此場域將瘡疤一一揭開,因為這不僅影響明年拜登連任與否的氣勢,更影響未來美中俄在國際組織或各議題中談判的底氣,為各自在經濟和區域安全領域畫出安全且負責任的底線與紅線。 看起來以巴衝突是美國的傷停時間,但不見得是中、俄、伊朗等國可以從中獲得愜意的中場休息。雖然傷停卻可能還是會從背後偷襲,這場戰役現在才要開始!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