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8 09:28美中就像北風與太陽 印太走向是寒風刺骨或一片光明?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日前以5天時間,炫風造訪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南韓與日本,還沒抵達前便已先聲奪人,到訪後自然話題不斷,完全掩蓋過先前拜登與習近平第五次沒有滋味的通話,掃除美國難跨中國底線思維的陰霾。 不可否認,裴洛造訪亞洲,是在美國計算之內,過程也有一些戲劇張力,從拜登遲疑、軍方認為時機不適當、白宮表示「裴洛西自行決定」、到參謀首長密利「窮盡一切保護裴洛西」的脈絡觀察,裴洛西來訪亞洲自我主觀意識雖大,但亦有白宮的強力默許,尤其是台灣的行程,白宮雖有躊躇,但最後顯然妥協於年底中期選舉的盤算與維護民主黨長久以來意識形態須戰勝中國的需求。 美國藉印太突破長期與中國行禮如儀的外交政治思維 多年以來美中之間互動,從若有似無的了解、各懷鬼胎的合作、咬著牙根的忍耐、心知肚明的裂縫、有意無意的修補等一連串過程,讓外界從中學習眾多外交政治思維、藝術與折衝手段。而美中在不同領導人的情況下,各式各樣的戲碼不斷上演。就以往來說,主角是美中領導人,但演變至今已有更多國家領導人加入演出,各自扮演不同場景時的主角,或是配角。 美中兩國相互針對性非常明確,對手就是彼此雙方,但一旦雙方直接全面且對決,勢必引爆世界大混亂,所以雙方透過每個地區對方的痛處或軟肋,給予痛擊。例如:中國直搗中南美洲美國後院、美國拔樁一向較為靠攏中國的東南亞國家,當然還有強力送暖中國不斷以狂風猛吹的台灣。換言之,美國自歐巴馬開始的「重返亞洲」、川普的「印太戰略」、到拜登的「印太戰略2.0」,漸進式地明確將中國列為首要敵人,而這次藉由裴洛西訪問亞洲、造訪台灣,已然突破美國長期以來與中國「行禮如儀的外交政治思維」,而關鍵就是印太之中的台灣。 中國自稱捍衛底線但底線卻已全失 雖制裁美國但留有餘地 中國與美國對於台灣而言就像北風與太陽,在暖陽(民主自由人權)照耀後,可以預見便是要接受北風的侵襲。就中國而言,這是沒有任何含糊空間必須捍衛的底線思維,軍事演習、經濟制裁、民主及人權人士的捕捉與箝制,甚至直接對美宣布八項制裁,包括「取消安排中美兩軍戰區領導通話」、「取消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取消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暫停中美非法移民遣返合作」、「暫停中美刑事司法協助合作」、「暫停中美打擊跨國犯罪合作」、「暫停中美禁毒合作」及「暫停中美氣候變化商談」,都是中國必然要鞏固的堅定。在裴洛西訪台前,中國不斷對美國放話,如今事已至此,若不作為就無法對內部人民交代。 再進一步觀察,中國對台灣的制裁雖不手軟,採取「以商圍政」對付台灣,但對美國可不能如此,下手不能太重,因為美中之間貿易關稅問題,即將是下一場要上映的大戲,自2018年以來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大規模徵收關稅,造成兩敗俱傷,尤其是在烏俄戰爭後,通膨、物價、油價已讓世界各國叫苦連天,美國自己撐不住,中國自然也好不到哪去,中國對美出口的下降必然也會引起中國從日本、韓國、台灣、美國等經濟中間投入品進口的下降,兩方是互傷、雙輸,以故,美中自然更加期待在不讓外界認為對彼此認輸、讓步的情況下,儘速解決階段性的關稅問題,所以看著中國對美國的八項制裁,反而更加了解中國還不至於失去拯救國家經濟的理智。 美國組晶片聯盟爆擊中國?南韓舉棋不定大玩躲貓貓? 裴洛西造訪亞洲,另一個亮點就是南韓。但令外界詫異的是總統尹錫悅正在「夏日休假」,外長朴振則正在柬埔寨出席東協區域論壇,只剩下對等議長的金振杓可以展開會談,雖然後來尹錫悅難擋壓力,與裴洛西通話40分鐘,但已可以看出南韓對於在8月底前必須回覆是否參加「晶片四方聯盟(CHIP4)」備感壓力。而中國給予南韓的壓迫自然不在話下,韓國晶片幾近六成出口中國,面對這麼龐大的市場,若南韓加入CHIP可能就沒了;再加上南韓5月時已決定加入「印太經濟架構」,以及近期尹錫悅民調雪崩式下跌只剩下24%,都讓南韓必須更加深思熟慮8月底應做出何種決定?這位素人總統,能否在文在寅親中勢力尚未消退的情勢之下,好好溫熱自己想要的親美路線,今年8月底就能見真章!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8-01 09:32拜習通話 美中各自表述 裴洛西訪台從花絮變主旋律?2小時17分鐘的拜登與習近平通話,成了近期世界矚目的大事,這是拜登上任以來,美中領導人第五次通話。原因在於這段時間俄烏戰爭引發的一連串能源危機、通膨、和經濟衰退,更重要的是,美中兩國在今年底國內都各自有著關於自身的重大事件:美國中期選舉及中共二十大。 美殷切尋求與中對話 底線思維勝過踩紅線 這次美中元首通話發動者是美國,事前頻釋放消息,也一定程度表達善意。美國目前面臨內憂外患、民怨不斷、俄烏衍生危機外溢情況不斷擴大、經濟政策及執政團隊支持度已跌至拜登任內的新低點,程度比前兩任總統川普與歐巴馬更糟糕;加上日前拜登前往中東「求油」碰了一鼻子灰,以及共和黨陣營的虎視眈眈等眾多不利因素,一般多預期美國中期選舉,民主黨選情應是一敗塗地,有可能失去兩院領導優勢。若是如此,放眼2024年的總統大選,民主黨有很高機率無法連任。這也就是美國為何急於與中國溝通,尋求改變目前困境的主因。 美中各自對內鞏固支持者;對外展現美中關係不會失控,溝通管道暢通 美中兩國目前面臨各自的危機亟待解決,就美國而言,年底中期選舉迫在眉睫,國內經濟情況如此之糟,通膨、升息、對中關稅、中國減持美債、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第二季度GDP同比下降0.9%,連續兩個季度負成長,經濟進入技術性衰退、新冠肺炎疫情未退,猴痘又再起;在外交上,伊核問題、朝鮮半島、俄烏衝突等美國均須與中國加強溝通,希望恢復高層常態互動。在中國方面,在各國群起對抗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經濟成長不如預期,加上香港、新疆人權問題,與美國的關稅問題,以及美國剛通過的涉疆法案、晶片法案等,和習近平將在北戴河會議中向元老們做例行性報告,更重要的是年底二十大連任即將到來,中國絕不容許在各項議題上有所閃失,美中兩國力求安穩平順抓取絕不可失去的核心利益自是當然。 兩國共同之處是在各自能各說各話的情形下,對內鞏固支持者,對外展現我還有餘力控制對方(美制中、中制美)。換言之,不論這項控制能力真假與否,只要各自國內民眾買單就可以。 美中各自表述 中對美的迫切需求反而「無視」;裴洛西訪台成矚目焦點? 台灣民眾對於外交議題關注度不斷提高,原因在於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被討論度、受關注度越來越高,甚至在許多議題中成為主角,就如同這次的拜習通話,就剛好搭上了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亞洲,是否將台灣放入行程內的議題,讓裴洛西訪台與否反而從花絮變成主旋律,美國對與中國通話從五月開始便殷殷期盼,終在美國時間7月28日上午達成,但通話過程雖「深入且坦率」,但似乎解不了美國燃眉之急,尤其美國方面似乎還要不到中國願意釋放出的東西。簡單來說,美中對這場通話後僅剩各自表述,雙方的各自需求似乎仍無法獲得「共識」與「合意」。 裴洛西訪台與否是美國設的局?反成各國盤算利益盤算標的 在拜習通話前夕,傳出裴洛西訪問亞洲的消息,甚至將台灣列為「暫定」,拜登對此事的口徑從遲疑、軍方認為時機不適當、白宮表示「裴洛西自行決定」、再到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窮盡一切保護裴洛西」的過程來看,顯然裴洛西決定此趟亞洲訪問去哪個國家的主觀意識之大;就拜登政府而言,裴洛西是國會議長,並不屬於內閣成員,不代表美國政府對一中政策有所改變;再者,1997年時時任議長的金瑞契也曾訪台,亦未對美中關係有大影響;此外,在三權分立下的美國所代表的立法權不同於行政權,很多地方行政官員到不了的,多由立法首長前往,一方面表達支持,另一方面又不踏過敏感底線。 對其他國家來說,裴洛西訪問亞洲(日本、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訪台未定?),對俄羅斯目前窘境有利、對美國焦點轉移亞洲,烏克蘭不利、對日本亟需穩定選後及安倍留下的政局有利、對台灣來說自然有利。但重要的是,姑且不論裴洛西來不來,怎麼個來法?對美國而言,能夠利多於弊,應該才是考量的大重點。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7-25 10:39西方聯盟明捧印度暗貶中國?印度成俄羅斯「洗油」國度烏俄戰爭爆發後,除有多數國家紛紛對俄羅斯提出各種面向的制裁外,亦有部分國家,專注於自身國家所需,不管戰爭紛擾,仍然與俄羅斯保持良好互動關係。例如,逢低價買進武器、石油、煤等能源,或願以盧布計價進貨相關所需物品等,這些作為,讓西方聯盟(美歐)不斷疾呼勿再購買並且對這些國家施壓。 在低價購入俄羅斯相關能源的國家中,最為人矚目的便是「印度」。據媒體報導,印度莫迪政府是目前世界各國唯一一個「不斷違反美國要求,卻未受到制裁的國家」,原因就在於印度是美歐聯盟欲拉攏的對象中,更是在印太戰略中最關鍵的一顆布棋,這也讓西方國家願意源源不絕為印度送上「大禮包」的最主要原因。 西方國家積極爭取印度加入「抗中陣線聯盟」 印度不但未被烏俄戰爭所困,反成為各方重視與拉攏的對象。在極為複雜的國際情勢下,印度的一舉一動眾所矚目,更在美中在世界佈局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對印度而言,實現利益極大化的「壯大之路」是首要的戰略目標,「大國平衡外交」更是在擁有核武及爭取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下,列為最優先的國際戰略。若從目前世界主要國家擁有核彈的存量觀察,名列第一為俄羅斯,5977枚;其次是美國,5428枚(數量逐年下降,主要是淘汰舊彈頭,更新為先進的核彈系統);第三為中國,350枚;第四為法國,290枚;第五為英國,225枚;第六為巴基斯坦,165枚;第七就是印度,160枚,換言之,在印太地區,除俄羅斯外,中國、印度及巴基斯坦都在積極擴大核武規模計畫。近年來,印度與中國關係惡化,又長年與巴基斯坦關係不睦的情況下,在美歐各國已和中國進入對抗後,爭取印度加入西方國家「抗中陣線聯盟」,更是首要之務。 美國總統拜登(右)5月24日在日本東京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左)會面。(FB/@Narendra Modi) 印度最大彈性與俄羅斯關係 成「洗油」中繼國度 印度向來的對外政策,有如另一個東協,不與大國集團結盟的「獨立外交」為其主要對外方針,但在與美國關係仍是積極發展;與俄羅斯關係上仍是積極安撫;與歐洲國家則是積極深耕、不斷推進;與中國關係雖近年來惡化,但仍維持一個恐怖平衡狀態;而在區域合作的面向上,則是積極參與,但非以「盟友」身份,而是以「合作夥伴」加入其運作;換言之,合作夥伴代表不必然須遵循相關組織的規範,如,印度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中的一員,但在對俄羅斯的作為上並不與其他三國一致,印度仍依自身國家所需,趁低價大量購買俄羅斯的石油、煤和其他能源,近期印度更成為俄羅斯「洗油」中轉站,買入大量俄原油後,煉製成油轉賣其他國家,趁中大賺一回合;又與俄簽署金融協議,更向其購買S-400防空系統、蘇30-MKI戰鬥機,先前更傳出欲購買米-17V5,但後來取消的舉動,更大的程度是藉機向西方聯盟示好。由此看出,印度武器系統仍會以俄製為主,且預估在烏俄戰爭後,俄羅斯欲將重振國內經濟時,印度勢必將更大規模以低價購買俄製武器,促成武器技術的獨立。 西方國家對印度的外交搖擺立場容忍 借道對付中國 印度對西方國家而言,可說是又愛又恨,其一、西方國家現正推行的印太戰略必須以印度為支點(印太戰略的全名就是「印度-太平洋戰略」),顯見印度戰略位置的重要;其二、印度與中國的惡化關係,明確反對一帶一路,成為西方聯盟強力拉攏入陣的關鍵因素,借道對付中國更是重要的目標;其三、印度的經貿潛力與人口紅利也是西方國家無法忽視的因素之一,前英國首相強生訪問印度時,便與其達成將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的承諾,不僅將開放英國的大米和紡織品市場,也將加強國防合作,協助印度製造戰鬥機;而歐盟主席范德賴恩訪問印度時,亦將在未來成為類歐美模式的「歐印貿易與技術委員會」;德國為了替印度達成氣候變遷目標,雙邊達成100億歐元的合作計畫;拜登更期待成為印度在各項領域中首選的合作夥伴,即便他曾點名印度是「不牢靠的盟友」,但現實的國家利益之下仍不得不妥協。 印度在為獲取自身國家利益的任性作為,確實讓西方國家不敢對其祭出制裁手段,這是印度在現階段享有的特權,且估計明捧印度、暗貶中國這個情形還會擁有好一段時間。而西方國家與印度目前在戰略合作上的關係,如QUAD是否將因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而生變,則須待烏俄情勢、美國選舉、印太經濟架構、中國二十大等相關情況大致底定後,始有進一步發展。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7-18 14:08拜登中東求油行艱難 意在對攻俄保溫 戰勝中國自烏俄戰爭開打以來,所產生的後續效應,便是國際油價飆升,美國和歐洲盟國都深受油氣短缺和價格直飆的痛苦。美、歐國家對於俄羅斯的多輪制裁,也遭到俄羅斯的反制,即是控制油氣的輸出,使得歐洲國家叫苦連天,不僅四處向擁有液化天然氣產量甚多的美國、北非、伊朗、亞塞拜然、挪威及卡達等國家求援,美國除與歐盟簽署在今(2022)年底須提供歐盟至少150億立方公尺液化天然氣外,對於在今年底對於俄羅斯原油全面禁運的生效,也使得美國必須為了自己和歐洲盟國,前往石油產地沙烏地阿拉伯求油,雙方在會談後簽署18項協議及諒解備忘錄。 美國登出中東是定局 與中東關係成「專案合作」 對美國總統拜登來說,不但是自去(2021)年9月全面撤軍阿富汗後再度著眼中東,同時也是上任一年半以來,首次訪問中東地區(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及約旦河西岸),更是自911恐怖攻擊後,首位訪問中東的美國總統。拜登這趟肩負美國修復中東國家多年裂痕、和歐洲盟國的中東求油之行,可說是拉下臉面首顧中東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和約旦的茅廬,再次將腳踏進幾近被中國取代穆斯林地區;更重要的是,美國此趟兼顧要處理好俄羅斯問題,並且要再次放手對抗中國的意圖非常明確。在伊核問題上,在歐盟的協調之下,美伊在6月於卡達杜哈進行間接談判,但卻又在拜登抵達以色列後釋放出「美國不排除使用武力作為針對伊朗核問題的最後手段」,顯見美國在此議題兩手策略的運用,短期內伊核談判要有共識實屬困難,但也正合民主黨心意,便是在中期選舉前不對伊朗有所妥協。 拜登訪中東前先去墨西哥 意在先顧後院 根據美國能源署資料顯示,今年3、4月美國進口石油的國家為加拿大、墨西哥、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加拿大與美國的關係,毋庸置疑是不太需要擔心的,尤其是在近期美國若隨著部分取消中國關稅時也一併取消加拿大軟木關稅,那勢必對兩國的關係有更佳的幫助;而墨西哥和美國的關係便屬特別,墨西哥有原油,但卻較為缺乏煉成成品油的能量,而技術對美國而言不是問題,所以兩國便互易石油種類,各取所需。但由於墨西哥煉油廠已將完成,並且在今年也已逐漸降低原油出口量,預計在2023年停止原油出口。而拜登此行,就是在先顧好後院油田的供給,尤其在今年6月由美國所邀集的美洲峰會,墨西哥、瓜地馬拉...等多國元首缺席的情況,以及中國持續與這些國家擴大援助及往來,都讓拜登無論如何都要先冷卻自家後院躁動熱度,以免擦槍走火、穩固與墨西哥的石油貿易。 修復與沙國戰略夥伴關係增加石油供應 為烏克蘭向以色列爭取鐵穹系統 自911發生以來,美國與中東國家的關係長期不佳是不爭的事實。在2020年總統大選期間,拜登更多次拿沙烏地阿拉伯的人權議題大做文章,也在幾年前沙國記者在土耳其遇害事件上,只設有沙國王儲介入,種種事跡都讓美國與沙國的關係陷入最差的情況。 在這段時間以來,因為能源危機連帶著汽油價格飆漲,引起全世界的通膨痛苦,美國在短期苦尋不到解方之下,不得不前往中東與世界第二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進行交涉,在今年底前全面對俄羅斯原油禁運之前,替代方案得先找好,畢竟美國雖是世界最大產油國,但若要增加供應歐洲國家,並不是太願意。此外,再者,美國也要藉此機會加大被歐洲盟友的需要;另一方面,美國願意暫時擱置嫌隙,積極到中東為自己與盟友們求油,除修補與沙國、約旦的戰略夥伴關係,也安撫與以色列的前段時間的不滿,預先固樁護盤,以免屆時執政聯盟垮台後銜接不上與在野的關係;此外,預料也在為烏克蘭向以色列爭取鐵穹系統,來抵抗伊朗可能提供給俄羅斯的無人機。 美歐國家對俄羅斯不甘心不放手 對抗中國用意很明確 拜登的出訪中東舉動更明確顯示,對俄羅斯的制裁不會輕易罷手,集結勢力對抗中國更是計劃之中。但以中東國家與中俄的關係,尤其是俄羅斯與沙國等國在石油上調節石油供應量與價格,堪稱利益共享;中國在中東及阿拉伯國家的建設大幅度增加三倍,軍事合作、政治結盟等協議不斷出台;加上,近期有調查顯示,阿拉伯人正在失去對民主能為中東和北非帶來經濟穩定的信心。阿拉伯地區公民可能正在尋求其他政治制度,例如中國模式,即專制的一黨制。換言之,「中國模式」顯得更有聲量及話語權。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7-11 09:30強生的五大罪VS.安倍的五大略 及日本參議院選舉這幾天歐洲和亞洲接連發生令世人措手不及的大事件,一是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抵擋不住內外壓力,宣布辭去保守黨魁職務,進入看守期直到保守黨選出新黨魁;一則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市出席集會遭到槍擊逝世。這兩件國際大事,接連幾日佔據世界各國各大媒體版面外,更觸發後續區域情勢及國際地緣政治的板塊變動。此外,兩人的動態除對國際關係造成一定影響外,其在從政歷程及後續所擔任的各項職務中,亦對各自國家內部政經、對外關係及區域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再者,甫揭曉的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果,如外界所預期,自民黨、公明黨、日本維新會、國民民主黨等支持修憲的四大勢力取得超過三分之二席位(約166席/總席位245席),加上眾議院修憲勢力亦有334席(總席位465席),超過三分之二,日本國會預計將可啟動修改憲法程序。 「亞洲民主自由之鑽」的倡議家:日本首相安倍的五大略 安倍曾兩度擔任日本首相,也是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其在位時所推出的一連串日本內政及外交政策,都為接替的菅義偉和岸田文雄所遵循,可說是安倍政策的延續。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圖:安倍twitter) 五大略之一、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2012年二度出任首相的安倍,再度提出「亞洲民主安全之鑽」隔年便有「印太」的概念;2017年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出訪亞洲時,宣布打造「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並在同年重啟QUAD,美國自始將戰略重心逐漸移往東亞,安倍可謂是印太戰略的前導者。 五大略之二、建立「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於安倍任第一次首相時所發起,得到美國、印度、澳洲的支持,認為必須對中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應有回應與部署,被外界稱為是「亞洲版小北約」(後亦有AUKUS)。但在印度莫迪若即若離的態度,與安倍的驟去後,QUAD的緊密程度是否如昔,須密切觀察。 五大略之三、台灣有事=日本有事=日美同盟有事:曾表示「無法容許發生台灣遭武力侵犯,以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更可以說是日美同盟有事」堅守友台立場;此外,在台灣加入CPTPP上,安倍認為台灣已具有充分條件。 五大略之四、提速日本戰略正常化目標:努力讓日本戰略走上正常化之路一直是安倍的目標,修改憲法讓自衛隊合於憲法規範,更期望在軍事上擁有自主性,未來若與盟軍合作亦有其正當性。近年來,日本積極與西方盟國所合作的印太戰略,便是安倍藉此讓日本軍事安全正常化的一條路徑。 五大略之五、推行「安倍經濟學」三支箭:安倍於2012年推行的「安倍經濟學」的三箭政策,以寬鬆貨幣政策、擴大財政支出、結構性經濟改革與成長策略,為日本提高GDP、改善失業率,更為日股在2018年時創下26年突破2萬4000點的高點。在2019年1月也為日本帶來戰後最長的景氣增長週期。雖然有些學者認為安倍最成功並非是經濟政策,但不可否認地,安倍經濟學卻是讓人朗朗上口及接任首相們依然遵循的經濟策略。 風光上台 黯然離去:英國首相強生的五大罪 英國首相強生的黯淡下台,恐怕是當初自己在2019年上任時始料未及的事,在任職三年首相的時間裡,強生的行事作風可說是媲美前美國總統川普,也因此被稱之為「英國版川普」。 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7日請辭首相一職。 (圖:英國政府) 五大罪之一、眾叛親離:近六十位內閣閣員辭職,使得強生不得不宣布辭去保守黨魁職務。強生於2019年9月以70%的民眾支持度上任首相,如今卻有高達70%希望他下台,且在6月時國會兩場補選,百年來皆由掌握的英格蘭西南部蒂威頓和荷尼頓選區(Tiverton and Honiton)接連慘敗,民眾已然對強生失去信任,保守黨同袍更視他為「負資產」及「累贅」。 五大罪之二、醜聞不斷,包庇平徹:疫情期間舉辦高達16次聚會的「派對門」、斥資20萬英鎊裝修官邸旁公寓、為親信謀高位等爭議醜聞,使得強生在今年6月在不信任投票中勉強過關,但「包庇門」事件(包庇保守黨副黨鞭Christopher John Pincher)事件,卻重創保守黨議員品格。 五大罪之三、旗聚效應退散:如同法國總統馬克宏一般,在烏俄戰爭中所獲得的高支持度紅利用罄、轉移焦點作用已經失效,強生亦是如此。 五大罪之四、內外交迫:英國經濟復甦欲振乏力、通膨將達到9.1%,預計十月可能破11%、經濟增長緩如牛步,僅僅剩下3.7%,到明(2023)年,英國可能成為G7國家中經濟發展最遲緩的國家。再者,及外交政策不明,似乎只有扈從美國的策略,更是強生死當的原因之一。 五大罪之五、脫歐、脱英問題:英國2020年脫歐後,移民人口減少,國內勞動力無法有效遞補,生產力下降也是民眾不滿之事;加上蘇格蘭、北愛爾蘭頻頻提出公投,極度想「脫英」等問題,都讓英國時局更加不穩定及節外生枝。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7-06 09:52墮胎違法是拜登的浮木還是壓垮民主黨的稻草?無論哪黨獲勝對中會更強硬今(2022)年6月24日美國聯邦法院正式作出判決,推翻近50年來美國女性在墮胎權利合法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換言之,美國各州可自行制定墮胎法律,墮胎權不再受到憲法的保障,美國總統拜登更稱這是「最高法院公然剝奪人民憲法的權利」。而這一項判決不僅敲碎美國女性身體自主權的里程碑,更重要且深層的影響,是將可能引發美國11月中期選舉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新內戰。這場拜登的期中考選舉,是會讓民主黨鹹魚翻身,還是讓共和黨得利,絕對是世界眾所矚目的焦點。 民主黨目前以極弱優勢微控參、眾兩院 依照觀察,現任總統所屬的政黨在中期選舉失掉國會多數,幾乎已成美國政治的慣例。在今年的中期選舉裡,將改選眾議院全部435個席位、參議院34個席位(共100個)、以及39個州州長(共50個州)。由於兩黨在國會勢均力敵,民主黨在眾議院雖有優勢但極其微弱,且近十年來人口增加的趨勢的選區亦有利共和黨,所以共和黨推翻目前民主黨的小優勢並非不無可能;在參議院,目前50席比50席的膠著形式可能被打破,在改選的34席中,有20席由共和黨所把持,14席由民主黨所控制。面臨激烈對抗的則有6席,分別為北卡羅萊納、賓州、威斯康辛、亞利桑那、喬治亞、內華達等州,就觀察兩黨在各自現有的基礎上,共和黨似乎佔了些優勢。 墮胎違法為民主黨選情雪上加霜?還是雪中送炭? 從目前禁止及允許墮胎的州別對應長期支持紅州(共和黨)與藍州(民主黨)的版圖來看,幾乎為一致,禁止墮胎為共和黨執政,允許墮胎則多為民主黨執政。但民主黨中有著相異或保守思維者不在少數,拜登上任後就有多個案子遭到自家人不相挺的情況,如:參議員曼欽(Joe Manchin)不支持擴大國家社會安全網的3.5兆美元經濟法案及1.75兆美元的國內投資法案;參議員梅南德茲(Bob Menendez)曾批評拜登撤軍阿富汗是明顯且致命的錯誤,都為民主黨選情埋下地雷。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是即將在年底改選的39個州州長,其中20位都是共和黨籍。換句話說,以現任優勢存在的情況下,再加上去年維吉尼亞州及新澤西州州長選舉中,民主黨候選人敗選維吉尼亞,險勝新澤西州的情況下;新澤西州參議員選舉,共和黨素人竟打敗資深州參議員,顯見美國民意「右傾」的趨勢嚴重,民主黨能否藉此議題重振旗鼓尚須觀察。 對於共和黨則亦有隱憂,民粹與女權主義在美國日益高漲,尤其此次大法官意見書草稿事先外流,重創威信,以及保守派將人權及自由送進墳墓的情況,讓美國民眾極度不滿,雖然共和黨在此議題上儘量保持低調,但年底能否靠著保持溫和不刺激的態度取勝,仍有待觀察。 墮胎權是總統大選必考題 中期選舉川普遺產是解藥還是毒藥? 「墮胎權」是每到總統大選都能拿出來做文章的議題。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川普便曾說,自己若能成功當選,將全力推動廢除「羅訴韋德案」,將墮胎權下放各州。如今這項當初的競選支票成真,雖然川普已非總統身份,但在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提名上卻放置關鍵「人選」,以致目前九名大法官中,保守派6人對自由派3人的絕對優勢,成為推翻墮胎權判決,下放到各州的最關鍵因素。 無論哪一黨在參眾兩院及州取得優勢 對抗中國皆無所不用其極 如今的美國兩黨對中國的態度趨於一致,就是極力對抗。一旦中期選舉民主黨大敗,勢必將限縮美國對中的戰略彈性,民主黨只會更加極限施壓,民眾反中情緒將更強烈;若是共和黨取勝,以共和黨一直以來對中國的強勢立場,不僅法案通過,又加上中期選舉有充分的民意支持,對付中國勢必更加肆無忌憚。總的來說,中國要從這次墮胎違法事件來見縫插針,效果可能相當有限。 仍對2024年的總統大位仍有迷戀的川普,是否靠著當時所埋下的大法官伏筆墮胎權下放來取得年底中期選舉的勝利,繼而揮旗進軍2024,可能性或許在增加,但變幻莫測的國際情勢更讓不確定性也跟隨著長進。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7-01 09:10西方騎士團與中俄共產團的對抗戰 高調展現北約第六次東擴?近日以來,美國、歐洲及印太部分國家(日、韓、澳、紐)接連的展開大集會,一個是在德國巴伐利亞舉行的G7峰會,一個則是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辦的北約峰會。這兩個峰會主要核心討論議題皆是在定調「中國與俄羅斯是西方國家的挑戰者」,但目的當然是鞏固自己的原本的朋友、拉攏搖擺不定的朋友、反間跟中俄比較好的點頭之交,把團體做大、把餅做大,共同對抗中國、孤立俄羅斯。 G7峰會德國廣邀重點區域國家參與 向中國展示「團結秀」 G7的正式成員國為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及日本,歐盟為非正式會員。依照一般觀念,G7峰會理應是這七個國家的政治論壇,至少再加一個歐盟。但今(2022)年的G7峰會,主辦國德國不但廣邀重要區域國家參加,甚至許多國際組織負責人也來共襄盛舉,數量與規模的光芒掩蓋掉了緊接著召開的北約峰會。 除了上述既定參與國家外,德國所邀請的重點區域國家有:印度總理莫迪、南非總統拉瑪佛沙、塞內加爾總統薩爾、印尼總統佐科威、阿根廷總理費南德茲,和眾多國際組織,如,世衛組織譚德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國際能源總署、歐洲理事會主席等。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年度峰會6月26日登場。 (圖:G7官網) 拉緊莫迪、拉攏佐科威、凸顯塞內加爾薩爾 營造選擇民主西方這一邊的意象 其中幾個具指標性的人物,印度總理莫迪、印尼總理佐科威、塞內加爾總統薩爾。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印度是無論如何都要拉住基本班底,以故無論在何種會議中絕對少不了莫迪的身影;而身為今年11月G20主辦國的印尼,以柔軟的身段周旋在美、俄、烏之間,不顧西方要求大買俄羅斯石油,甚至邀請蒲亭參加今年的G20會議,且獲得善意回應。所以這次G7邀請印尼參加,除了繼續維持感情之外,也在積極拉攏印尼,孤立俄羅斯。而塞內加爾總統薩爾的參與,除了是現任非盟主席外,與中國合作關係也持續不斷,近期中國援助塞國的四座體育場項目啟動,日前由中國主辦的金磚五國會議宣布擴容「金磚+」成員國,塞內加爾赫然在列,G7特意凸顯塞國主要營造非洲已經選邊站的意象。 塞內加爾總統薩爾。(圖:推特) G7峰會寫細節、北約峰會做高帽 定調中國比俄羅斯更邪惡 G7及北約峰會砲口一致,對準中俄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在G7峰會中,決定對於中國所採行的手段是眾籌6000億美元(約17.5兆新台幣)為貧困國家提供全球基礎建設項目挹注,與中國一帶一路相互抗衡;對於俄羅斯,則是以禁止進口俄羅斯黃金及石油最高限價,同時也重申印太自由與開放的重要性,嚴重關切東海、南海的情況,強烈反對任何以加劇緊張的武力或脅迫方式,改變現狀的片面企圖。而在北約峰會,更新十年一次的「新戰略概念」,將俄羅斯定位為「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威脅」、中國則是「系統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並將擴充快速反應部隊從現行4萬人至30萬人,以增強「集體威懾力量」。整體來看,這兩場連續性的峰會不僅目標敵人設定一致、參與成員也是多所重覆,可見西方國家對於中國與俄羅斯的警戒沒有一絲減弱,反而越升越高。 吸納日、韓、奧、紐參加 高調展現北約第6次東擴? 這次的北約峰會,特意邀請印太地區國家日本、韓國,以及大洋洲的澳洲與紐西蘭的參與。除延續拜登5月來訪亞洲的調性、重視印太戰略的落實、加強突出「共同敵人」和「中國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否代表著北約的第六次東擴?如果沒有「共同敵人」與「共同挑戰」,北約就無存在必要,如今北約拉進積極經營的日本與韓國,和AUKUS中的澳洲,加上紐西蘭,某種程度上已經展現出北約東擴的意圖,北約不再如同以往將精力放在對付俄羅斯,而是必須要轉移重心,將重點放在中國身上(俄羅斯為輔),所以需要離中國如此近、交手如此頻繁的日本、韓國參與。將中國定調為「系統性挑戰」的北約,斷定中國對世界的威脅可長可久,難對付的程度遠勝俄羅斯,如今的俄羅斯存亡還得中國來決定。這也難怪為何在烏俄戰爭中,西方國家死咬著中國私下協助俄羅斯的論點。 在西方國家的餐桌上,俄羅斯這道沒什麼味道的菜品,已經被汰換為中國滿漢全席了,該從哪道菜下手,西方騎士團正在摩拳擦掌之中。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6-24 09:38烏克蘭成歐盟候選國是玩真的?還是望梅止渴?今(2022)年4月歐盟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赴烏克蘭,親送給澤倫斯基加入歐盟調查問卷,當時這個突如其來的舉動被外界解讀為「有望透過綠色捷徑快速加入歐盟」。直到6月,歐盟三巨頭德、法、義領導人親自到烏克蘭,當場表態支持烏克蘭加入歐盟,並且在緊接而來的歐盟峰會上以529票同意、45票反對與14票棄權,通過烏克蘭歐盟候選國的地位,同時也給予摩爾多瓦、格魯西亞候選國身份。如此一來「烏國入歐」真的有譜了嗎?推測可能沒那麼簡單!資格、入歐流程、經濟條件、社會福利、歐盟成員國的分歧、以及其他等候已久的候選國的反彈等等因素,都是烏克蘭實現「歐盟夢」旅途中的絆腳石;換句話說,雖有候選國地位,但距離成為真正會員國可是還有好長一段路得走,令外界質疑讓烏克蘭成為候選國的舉動是否僅在展現歐盟團結,象徵意義多於實質目標。 雖有三巨頭及范德賴恩的支持入歐盟 但理想豐滿現實卻骨感 因為烏俄戰爭,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夢想從遙不可及成了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德、法、義及范德賴恩雖對烏克蘭加入歐盟表達支持,但均不符合歐盟各項規範的烏克蘭,如何在短時間內達標,是一項令人費解的事實,也難怪義大利總理德拉吉公開表示「從歐盟候選國到成員國,是一條路,而不是一個點,走完這條路需要烏克蘭社會進行深刻的改革。」簡言之,歐盟當初成立的目的是要推動經濟發展、實現歐洲一體化、加強自身的話語權,並且一致對外,若有過於孱弱或不符標準規範的國家在內,必然將使其他成員國負擔更多補貼份額,這不但是沈重的負擔,嚴重的話也將讓成員國不堪負荷,繼而退出聯盟運作,英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所以支持烏克蘭入歐盟,既是一個丟不掉的沈重包袱,又是象徵歐盟民主、自由、人權及團結的神主牌。 資格不符、流程冗長的入歐程序 烏克蘭的漫長等待? 「一個和平、無戰爭的國家狀態」是成為歐盟會員國最基本的條件,獲得歐盟候選國地位只是微小的第一步,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問題、公平透明的稅務、財政狀況、人權、保護少數民族、與歐盟兼容並蓄的法律規範及穩定的民主制度等都是都是加入歐盟前須滿足的「哥本哈根標準」(用來衡量某國家是否有資格加入歐盟的標準。它是由歐盟高峰會於1993年6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制定出),才是難以跨越的第二步。冗長的談判程序、鉅細靡遺各項領域的審查,再加上烏克蘭與標準差距甚遠的現狀,讓人懷疑歐盟僅僅是利用此事件博好名聲,更另外節質疑上半年輪值歐盟主席國的法國,在任期結束前利用此契機,收穫的烏俄戰爭代表作。 已存在的五個候選國 眼見特權介入情何以堪? 上一輪最後一個加入歐盟的國家是2013年7月的克羅埃西亞,近十年來並無新國家成功加入。現已存在多時的五個候選國:土耳其、北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及阿爾巴尼亞均已等待多年,尤其是土耳其,自1999年便已是候選國至今仍未成功。而土耳其、阿爾巴尼亞、北馬其頓均更是北約成員國,眼見烏克蘭如此快速變成為候選國(摩爾多瓦、格魯西亞已申請為候選國多時),並且有歐盟各國的厚愛,雖然正式成為會員國仍舊路途遙遠,但內心必定五味雜陳與不滿,這股怨氣是否發洩在芬蘭、瑞典加入北約上,值得關注。 歐盟成員國意見分歧 恐成內部分裂及導火線 歐盟成員國一直以來對於給烏克蘭候選國地位存在眾多分歧。波羅的海三小國、波蘭力挺烏克蘭快速應加入歐盟,葡萄牙、荷蘭、丹麥、匈牙利認為給予烏克蘭候選國地位會讓其有錯誤的期待,而且對早已是候選國的國家並不公平,而堅持「東向戰略」的匈牙利更沒有意外的除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外,對於加入歐盟的態度也不是太友好。事實上,反對烏克蘭入歐的成員國,大多認為若成員國因為這個事件產生彼此間的分歧或芥蒂,反倒會讓歐盟團結面臨重大挑戰。另一方面,真正的原因所在更是成員國不願經濟弱勢加入歐盟必須承擔更多的補貼,何況在現今通膨壓力、能源短缺、糧食不足、失業率如此之高的情況下,恐讓大家不勝負荷。這樣持續下去,上一個出走歐盟的是英國,下一個又可能將是誰呢?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6-20 12:14議會席次未過半馬克宏面臨跛腳 群雄割據的法國國會內戰才要展開繼4月份法國總統馬克宏有驚無險以58.2%的差距打敗瑪琳.雷朋的41.8%,成為20年來首次連任成功的法國總統,緊接著「法國總統選舉延長賽」在6月展開,連續兩輪的國民議會選舉終於告一段落。現任總統馬克宏所領導的中間派聯盟(同在聯盟)在第一輪投票以25.75%選票險勝競爭對手左翼聯盟梅蘭雄的25.66%的選票,而雷朋所代表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亦拿到18.68%選票,形成「三巨頭」局面。這讓馬克宏陣營相當緊張;而結局一語成讖,第二輪投票結果馬克宏的同在聯盟未能取得絕對多數席次,左翼及極右翼的梅蘭雄與雷朋雖也未能取得過半,但能否形成「左右共治」的局面(亦即總統、總理分屬不同政黨),得看左翼、極右翼、右翼能否團結組成「多數聯盟」對抗馬克宏;無論如何,這樣的結果已經打響了執政黨聯盟一個大大的耳光,馬克宏接下來的5年任期必定跛腳! 選民投票疲勞 左右翼集結、小馬哥光環退散 首輪棄投率達52.4%新高 二輪棄票率亦高達54% 在577個總席次中,馬克宏的同在聯盟取得245席(38.57%),低於原先所預期的260-300席,確定未能達到289席的過半門檻,剛接任總理的博內爾是否需要下台,得看在野各黨同不同意。但馬克宏卻成為2000年選舉改革以來,首位未能在國民議會獲得絕對多數席次的現任總統(現在席次為346席)。這場重要性僅次於總統的選舉,最差的情況沒有發生,但更差的情形還是避免不了!也就是馬克宏必須進入與多股力量斡旋的境地。 此外,此次國民議會選舉首輪棄投率高達52.49%(是1958年以來最高),第二輪亦達到54%的棄投率(總統選舉棄投率為28%),似乎有種整個世界都不關心法國選舉,就連法國人自己也不在乎的氛圍存在。 政黨支持呈現「遠離兩個極端逐漸往中心集結」現象 左翼聯盟「不屈法國」的梅蘭雄陣營所獲席次不容小覷,達到131席(31.6%),成為最大在野黨;極右翼的雷朋陣營也取得89席(17.3%),不僅取得創黨以來最好的成績,超過可提交不信任動議的門檻(56席);極右派共和派也拿下61席(6.98%),撇除被泡沫化的危機。這也代表著左翼力量在2017年法國政治格局重整以及今年4月總統大選後民眾支持傾向和政治板塊的挪移態勢極度明顯,分化與重組的力量在法國正在進行之中。法國民眾對於兩大黨的支持傾向不再趨於極端,反倒不時往中心移動,形成「遠離兩個極端、逐漸往中心集結」的微妙情況。 議會席次未過半 馬克宏第二任將面臨更複雜的執政情勢與挑戰 4月份的總統選舉,最終仍由馬克宏勝出,並非對於執政黨執政的滿意,而是對於極右翼代表雷朋的高度疑慮,而各方不得不妥協的結果。此次國民議會執政黨席次未過半,不但代表著法國政壇的競爭趨於白熱化,由於左翼與極右翼聯盟都在議會取得相當席次,立法、監督政府以及在政策上的參與將更具話語權,換言之,小馬哥的第二任期已呈現如南韓政局般「朝小野大」的局面,無法像2017年當選時在政策、立法上的運作自如,制肘力量將更大、更多、更複雜。 未妥善運用烏俄戰爭時的「旗聚效應」 退潮後馬克宏需面對的現實 在今年上半年度歐盟輪值主席國就是法國,馬克宏雖上半年度的烏俄戰爭中表現積極,但在初期美國的不願涉入戰爭,而由歐洲國家出面斡旋,更可看出馬克宏在此事上努力的事倍功半。馬克宏在戰爭期間雖享有其他候選人沒有的「旗聚效應」,片刻轉移國內民眾的焦點,但在潮退後所需面對的通膨、能源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壓力隨之而來。5年來的改革推動、力推戰略自主、歐盟一體化建設、以及重整法國競爭力,在經濟及資本上作出更大的傾斜民眾顯然不買單,反而是梅蘭雄陣營的社會與生態轉型項目、最低工資上漲、生活必需品限價、補貼年輕人等政策來的更加討喜,藉由一個「更廣泛更公平的社會分配」支撐一般民眾、削弱巨賈資本。這也將因為左翼聯盟所取得的席次,部分主張將可能部分被實現。 馬克宏日前曾有「絕不能羞辱俄羅斯」的言論,隨後即被歐洲事務部長伯恩婉轉潤飾為「是指烏克蘭衝突結束後,仍必須邀請俄國社會參與對話」,與法國內部民調達40%主張儘快結束烏俄戰爭的「和平派」、恢復烏克蘭領土完整的「正義派」20%,不謀而合,顯然戰爭所帶來的紅利對於馬克宏而言已經用罄。面對一個群雄割據的國民議會,小馬哥接下來5年執政勢必非常難熬!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