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8-22 10:55中國將金磚峰會搞大 意圖成反美最大聯盟?今年發展中國家金磚峰會格外受人注目,原因在於會議前法國總統馬克宏想要前往參加的一波鬧騰;加上今年在會議上擴員的幅度有多大、會員本幣結算及共同貨幣的問題,而外界往往將之解讀為「去美元化」,實際上兩者相距甚遠,去美元化≠人民幣國際化,需端視交易國以利益最大化的盤算與調整;除了正式可能討論的議程外,印度和中國的緊張是否在此次會議中另有凸顯?以及擴員的對象的幅度多大?是為中國之私還是為整個金磚集團的發展,有抗衡西方國家,如G7的考量?可能亦是外界關注重點所在。 45國排隊敲磚 若納入將成抗衡G7重要力量? 據媒體報導,此次金磚峰會邀請參加的國家共69個,包括非洲所有國家,45個國家有意加入金磚國家會議,且多數有意願加入金磚開發銀行(NDB,成立目的是方便金磚國家間的相互結算和貸款業務,從而減少對美元和歐元的依賴,有效保障成員國間的資金流通和貿易往來)。據了解,目前已提出申請加入的國家多達23個國家。但推估此次會議可能納入部分申請國,原因在於中國雖毫無爭議地是當中最主要的領導者,但金磚集團中碎片化的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如印度以中立者自居,只為國家利益行事;巴西原則是跟著中國走,對中國來說算是自己人;俄羅斯國際力量的持續衰弱,雖是自己人,但對中國助益逐漸減少;南非的實力還不足上檯面。以故,此次會議可能納入的國家數量不多,但會與更多國家練力合作關係;重點在中國還不想在今年強烈刺激美國,若要抗衡G7,明(2024)年可能性更大,但今年的金磚峰會勢必成為分水嶺。 中國恐力推沙烏地及印尼加入 伊朗、阿根廷也有可能 對於中國而言,沙烏地阿拉伯是這幾年極力拉攏的中東國家,也是中國取代美國站穩中東地區最有力的政經和能源支撐;而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也是東協第一大國籍G20成員國,人口超過2.7億,僅次印度、中國與美國,GDP總量高達1.3兆美元,尤其印尼的雅萬高鐵更是中國高鐵首個全系統、全產業鏈出海直接建造的項目。由此推測,沙烏地阿拉伯和印尼自然是中國的心頭好;加上8月27日即將RCEP第2屆的部長級會議,也是在今年6月2日對15個成員生效後的會議,對於其他RCEP國家不僅成為指標,也會更加凝聚RCEP的向心力,尤其是近期日本、南韓及菲律賓在中國模式或美國模式的選擇搖擺不定的情況下,或能起到一些展示效果。 建立本幣結算共同支付系統為重點 共同貨幣還要十年 金磚集團中2014年新開發銀行的成立,被認為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替代品,也因目前國際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集團成員國更將其視為主要國際金融機構的替代品。 在美中對抗和俄烏戰爭的影響,中國和俄羅斯不斷尋找用美元以外貨幣支付的可能性。所以,此次峰會中,勢必討論在新開發銀行內促進本幣融資和信貸問題;雖然部分人士指出,會議中不會談論金磚國家推出共同貨幣的問題,但這是繼去年習近平訪問沙烏地阿拉伯,積極為人民幣進行拓點行動,以及今年一月,沙國財政部長賈丹對於使用美元以外的貨幣進行貿易持開放態度;加上印尼在5月與南韓啟動本幣結算合作(印尼已和中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及南韓以本幣結算),續強化對美元長久以來霸權地位的壓迫;估計在此次峰會中,建立共同支付系統將達成共識,並成立技術委員會,籌劃未來潛在共同貨幣支付(估計還要十年);若以人民幣的支付系統能在金磚集團有共識,明年的金磚峰會,大規模擴容可能性將更高。 此次的金磚峰會,俄羅斯總統蒲亭並未出席會議,對於俄羅斯來說,在國際組織遭到邊緣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值得關注的是,金磚峰會所達成的共識,俄羅斯還能為金磚集團貢獻什麼?以及能從集團中獲得什麼?這或許是俄羅斯接下來更應該思考的問題。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8-21 11:05中共戰爭與和平論述向後退?挑撥台美關係不走心?中共官方2023年兩岸關係研討會以「兩岸關係與民族復興」為題在四川舉辦,共有130多名兩岸有關人士與專家學者與會。以此次研討會所鋪陳的基調來看,中共對台方針並無太大改變,仍延續去年路線,且有刻意降低敏感度及聲量的取向在內,但也迎合今年台灣面臨總統大選中,警示各候選人兩岸立場的含意。這場研討會與7月份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所主辦的「當前台灣政情及兩岸關係發展」的論調比起來,相對官樣與保守。可以看出今年下半年度;尤其是6至9月是兩岸官方與民間交流的旺盛期,這個時期中共所釋出的論述基調,也必是此次在面對台灣明年大選的主要脈絡,基本上接下來對台發言內容不出此範疇。 中共將戰爭與和平論述向後退 預設的紅線不踩就沒有戰爭 從此次與會的兩岸官方及專家學者發言中可觀察,已將戰爭與和平的論述往後退,回到台獨分裂才會戰爭、和平交流意味和平穩定。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明確表示,「戰爭與和平不是簡單問題,不是能輕易動手,除非台灣走進法理獨立,就是越過紅線。」換言之,不讓戰爭發生是中共的原則,只要不跨「底線」、不踩「紅線」,中共不會選擇戰爭這個選項;但若台獨分裂持續前進、外國勢力持續干涉台海,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是中共主要的籌碼。 下半年度以和平為原則 武力仍為威脅手段 中共雖將台灣各政黨候選人戰爭與和平的論述向後退一步,一改過往在台灣選舉時油門踩到底的激進操作模式,但同時也在戰爭與和平的論述上未完全拉下手煞車,油門一踩還是能將論述向前衝刺。但估計,由於目前中國內部經濟、社會等各項情勢不利於共產黨,中共若在此時加大對台海問題的作為,可能導致內部民眾反彈,而有政府不救經濟民生,還在對外戰爭的輿論產生,對目前正在進行內循環多項刺激措施、減持美債等方方面面的處理,恐造成不利影響。以故現階段將台海基調先降溫,將中國內政問題處理到一個段落,後續再轉向處理台海問題。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19日在微博發文宣稱「反獨促統、台灣當歸」,引起兩岸網友熱議。(翻攝自人民日報微博) 對執政黨續執政買保險 釋放任何政黨執政皆無法改變統一大勢 近年來,中共在台灣的選舉中,從失敗的操作獲得許多教訓。從這次台灣的大選中,中共審時度勢,也一面接受現實,一面拋出新對策,讓自己贏裡子又有面子。從此次研討會國台辦副主任潘賢掌所說的,「不管何黨何派在台灣掌權,都無法改變統一歷史大勢。」換句話說,中共已先為台灣目前執政的政黨可能續執政買了保險;當然,這樣的說法也能應用到在野黨身上。顯見中共在此次台灣選舉上的策略運用不斷變化,也不再像過往單押某一政黨,進行資源挹注,而是將資源分散,甚至給予地方政府層級或民間團體進行操作處理,一方面不讓中共角色進入執行干涉選舉,儘量避免引發台灣民眾反感;另一方面,也從中觀察物色未來可持續合作的對象。 續挑撥台美關係並不走心? 對於台美關係,仍然是中共最燒心的問題。所以孫亞夫從美國在外交始終沒承認台灣是個國家,來挑撥美國對台關係其實「不走心」?關於這點,確實是長久存在於台美中間的問題,當然,也有人說這就是「台灣地位未定論」,也可能是孫亞夫所稱的,美國人終究不會讓台灣踩紅線,也不願見到「台獨」引發兩岸戰爭,估計台美中三方的鬆緊的連動關係仍會持續存在。 總體來說,此次中共官方的兩岸關係研討會,確實在減緩兩岸可能升高的緊張程度。但從另一角度看,中共也已準確預測明年選舉的結果,為未來的結果預先買保險,不僅可持續在選舉過程中肆無忌憚對台大打軟性戰爭,也可滾動明年對台策略的鋪排基調。至於,中國是否中止ECFA的問題?孫亞夫已說,此為台灣自行議論,有人把沒有的問題當問題,換言之,ECFA不會斷,但中共持續會用這個議題與反傾銷一起玩下去!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8-18 09:00星國總統大位 尚達曼從手到擒來到漣漪不斷9月1日,新加坡即將迎來總統選舉。新加坡是內閣制國家,總理為實際掌握國家事務大權者,而總統則是擁有若干行政權力,如有權否決高級公務員任命,或動用國家儲備的政府開支權利,實際上象徵性意義居大。 新加坡現任總統馬來裔的哈莉瑪於5月底時即表明不尋求連任,讓這屆新加坡總統分別有四位參選,前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前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首席投資官黃國松、企業家吳振華、以及曾在2011年競選總統的陳欽亮,一位政界人士,其餘三位皆為商業人士。 原本外界一致看好的尚達曼,由於近期新加坡政壇執政黨、反對黨所爆發的緋聞事件,以及尚達曼與執政黨的密切關係,是否能成為堅持行政立法中立的無黨派人士,為尚達曼的選情漾起漣漪;另外,除尚達曼自動取得候選人資格外,對於其他三位表態參選的人士,8月22日的提名日其資格是否能過關,代表著整個總統選舉的四種對戰情況:不戰而勝(如同2017年僅一人獲得提名)、捉對廝殺、三角戰、或四方爭霸的局面,已成新加坡坊間熱門話題。 連五屆某族裔未產生總統 次屆總統保留給該族裔 新加坡為多種族國家,主要以華族、馬來族、印度族為主要族群。新加坡國會在2016年11月修憲規定,如果某個族裔連續五屆沒擔任總統,之後一屆將保留給該族裔(新加坡總統一屆任期六年)。從新加坡總統的列表來看,在哈莉瑪之前的八任總統,僅有第一任的尤索夫・伊薩為馬來裔,其餘七任為華裔及印度裔,換言之,馬來裔已超過七任未擔任總統,以故2017年的總統席次只能由馬來裔角逐,但由於在屆總統的資格審查上,僅有哈莉瑪一人通過審查,直接不戰而勝;加上1999年、2005年(第六至七任)印度裔的納丹,新加坡五屆民選總統中已有三屆總統為不戰而勝(新加坡自1993年總統民選),這屆是否仍唱獨角戲,得看8月22日的提名結果。 參選新加坡總統的資格嚴謹 吳振華已出局? 參選新加坡總統需一連串嚴謹的資格審查。這次新加坡的總統候選人資格,除尚達曼自動獲得競選資格外(因其曾出任不少於3年的政府機關高級官員),其他三位皆須經過資格審查,相關規定不外乎必須是新加坡公民、年滿45歲、提名當天非屬任何政黨成員、品格聲譽良好、需有3年以上出任政府高級官員、大型公司主席或行政總裁經歷等;若是任職於私人企業除年資的規定外,還需曾讓任職公司在離職前三個財政年度,股東權益達5億新幣的盈利。 而若以吳振華現所擁有的公司市值僅有3.2億新幣,顯然在資格審查這關可能就被刷掉。對於新加坡而言,擔任總統這個職務,不僅是門面,還需有專業和為國家財政推升的實力。 醜聞事件打亂執政黨總統鋪排 外界對尚達曼的疑慮 日前星國政壇少見地接連爆發多起醜聞事件,除了內政部兼律政部長尚穆根及外交部長維文被質疑以低價租住的黑白屋是否以權謀私外,交通部長易華仁也遭調查局調查;加上桃色風暴不斷,執政黨的國會議長陳川任也被爆出與同黨國會議員的緋聞。此外,在野黨工人黨國會議員貝里安和同黨青年主席也遭爆出存在不正當關係,整個六、七月政壇的連環事件,讓多名執政黨及在野黨國會議員遭停止議員身份或被迫辭去議員資格。 這一次的總統選舉,對於新加坡來說,不僅經歷政壇的驚濤駭浪,同時也是美中對抗白熱化以來舉行的大選,面對前所未有的複雜情況,新加坡政界嚴陣以待,望能平穩地度過此次選舉。目前看來,民眾雖對尚達曼的中立態度有所質疑,但無庸置疑,其仍是目前篤定擁有候選人資格,且勝算最高的準新加坡總統。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8-14 11:06中國世界工廠寶座易手?印度+東協承接?近來,由於中國經濟指標下行,人口紅利已不再是其獨享優勢,各界開始討論中國長久以來的世界製造業中心頭銜是否將被取代?哪個區域可能成為未來新的世界工廠?甚至中國即將崩潰的論點,在沉寂好一大段時間後,再度成為國際熱門議題。 中國自1990年代以來,是世界各國趨之若鶩、前往投資發展的重要國家,集結於中國、取自於中國、同時也被鎖定於中國。回望過去三十年,中國年均經濟成長飛速,對世界經濟貢獻超過30%,其發展動能無非在五大領域有其優勢:人力優勢、市場優勢、體制優勢、後發優勢、工業優勢。也因為各國對中國的幾十年的姑息與青睞,以經濟發展為前,放任中國在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各領域肆無忌憚地壯大。 確實,結束長達三年多的疫情清零政策,加上美中貿易、科技戰的對抗毫無停歇甚有加劇的跡象;此外,亦有供應鏈轉移、反間諜法的施行等,讓外資紛紛撤出中國,也讓盤據數十年世界工廠的中國,極有可能在這次要交出這個寶座。而承接的國家與區域很可能就是印度和東協國家。 中國政經現況讓世界各國敬而遠之 中國目前內外交迫的政經情勢毋庸置疑。如今的中國面臨經濟疲弱不振無法反彈;房地產市場更因為習近平力推「房住不炒」,讓有關單位迎合上意縮緊銀根,頒布三條紅線等措施,讓中國最大的房企,有「宇宙房企」之稱的碧桂園也承受不住,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恆大?顯示被定義為中國經濟支柱的房地產(中國房地產佔經濟規模超過25%),很可能在中共政府即便施作各項政策的情形下,也救不了市場走向。 中國大型房地產開發商碧桂園控股日前傳出財務危機,引發中國房地產市場新一波風暴。(圖:碧桂園官網) 而中國另兩大危機則是,地方政府財政不佳以及中國出口衰弱。地方債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據統計全中國地方債務截至6月底止近38兆人民幣,相當於167兆台幣,可供台灣80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使用,可見深埋已久的地方債炸彈隨時可能爆炸;貿易出口一向是中國的強項,但也因為美中貿易戰及俄烏戰爭的影響,歐美市場需求疲軟,也讓中國不得不將出口目光轉向東協和俄羅斯,但由於這兩個市場的規模仍遠比不過歐美日韓等國家,中國想要截長補短,仍有一定的困難與短缺。 中國反間諜法的修正執行 加速外企卻步與逃離 當然,中國「反間諜法」的修正,更讓外企忐忑不安,擔憂成為在美中地緣政治鬥爭下的犧牲品,不僅如此,難以預測的立法環境、市場准入壁壘和投資限制、網路數據相關法規,和自由心證且裁量的執法,都讓外企外資卻步,進而轉向印度或東協國家投資設廠。 崛起的東方神象(印度) 踩下龍的傳人(中國) 1947年建國的印度,七十多年的時間裡,只有兩年順差,其餘都是逆差,還能受到各國如此青睞,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是人口的高度年輕與超越中國人口數的紅利;內需、消費及投資旺盛;教育和語言優勢;勞動力低廉、政體近似西方民主國家、對中國產業採取替大政策,更重要的是印度是不威脅美國和俄羅斯的存在,這些優勢讓印度攀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也讓這隻原本沉睡的印度神象逐漸甦醒,踩下叱吒多年龍的傳人。 東協火熱崛起 與印度強強聯手攻略世界工廠寶座 另一個世界各國關注的領域就是「東協」。不容忽視地,東協的戰略重要性極高,讓美中等國趨之若鶩,紛紛採取相應於東協各國需求的策略,美國為東協建立印太經濟框架,中國則為東協設立RCEP,可見美中大國對東協的拉攏及紅利給又足又多。而東協除了戰略重要性外,已達近七億的人口紅利、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的殊榮、堅持以東協為中心的戰略方針、印太戰略的重要支點等,都是東協及可能取代中國成為各國供應鏈轉移的新基地。 未來的印度與東協國家,在強強聯手及美歐日韓等國的支持下,成為世界工廠2.0確實指日可待。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8-09 09:30東協內部危機四伏 難以自我為中心日前,東協外長會議才在印尼雅加達落幕,東協不僅積極謀求鞏固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同時也力求中心地位不受到威脅;尤其在RCEP(包括東協10國:印尼、柬埔寨、緬甸、寮國、越南、汶萊、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生效後,外界多認為中國已破壞東協向來的平衡狀態,而美國在去(2022)年5月啟動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包括東協6國: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汶萊),再次對東協中心地位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當RCEP及IPEF主導者皆非東協國家時,東協十國是否已淪為附庸於大國下「抬轎型的中心性」,以及接下來美中發動的東協拉攏策略,皆非以東協一體化原則,而是以「東協分化原則」進行利益盤算,被動性極高的東協可能為自身利益而各奔東西。 東協中心性 易受大國組建「小多邊組織」的分散 「東協中心性」長期以來都有不同的解讀,原因在於它並未既定的定義,所以在不同時點常有相異大國給予不同涵義。對於東協自己所認定的「中心性」,則不一定是自行創造了中心性,而是由外部推動者所推動產生;換言之,以美國為中心的印太戰略、四方安全對話(QUAD)、澳美英安全同盟(AUKUS)和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新框架的建立,都可能會削弱東協在印太地區的中心地位,分散「東協置中」的理想性。 當然,東協無統一機構統整運作模式,其運作模式是透過各成員國領袖、經濟、外交首長參與各層次會議,凝聚部分共識、推動政策,相較於歐盟有超國家機構負責,並獨立於成員國的決策有很大不同,這也是東協為何會如此鬆散、易遭外部勢力侵入、難以一致對外最主要的因素。 東協不選邊站 因大國拉扯正在瓦解 東協成員國的外交中立性,和印度一樣,目前正處於被逐漸侵蝕、瓦解的狀態。當美、中都宣稱必須「維持東協中心及中立」時,東協就已經成為大國競逐的戰場」。隨著美中在東南亞的競爭升溫,東協現在已沒有能力拒絕大國對自己的拉扯,繼續維持中立。尤其當菲律賓接受美國在此的擴大軍事基地及駐軍、緬甸的衝突以及南海爭議內部問題,都讓東協國家極力想抓取大國當作自己的浮木,外部及內部環境,都使得東協不得不選邊站。 菲律賓、美國和日本今年6月展開首次聯合海巡演習,以加強海上合作。(圖:Philippine Coast Guard 臉書,Karen Villanda) 北約東擴 對東協中心地位造成嚴重挑戰 近期北約峰會也剛落幕,北約原本想在印太(日本)設置聯絡處的初衷未能成功,主因在於法國的極力反對,認為北約是以美歐為集體防衛區域,若在印太設置據點,將可能加大與中國的對抗力道。馬克宏這番說詞,無非是在訪中行程後持續對中國示好,更持續為八月在南非的金磚峰會做鋪陳,尤其在俄羅斯總統蒲亭已確定不出席,由外長拉夫羅夫代表後,馬克宏再度燃起希望,但估計今年的金磚峰會,法國參與機率仍低,但馬克宏對中輸誠的效益已暫時達到。 此外,北約若東擴,對東協來說將造成重大的影響,不僅代表著東協須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站,固守東協的中心性的成員國,也可能擔憂印太的中心將挪移到東北亞,尤其是北韓這段時間不停試射導彈刷新存在感,也將讓東協成員國中立性堅持度降低,而欲投靠大國庇護。 東協內部欠缺團結 易遭大國各個擊破 東協的不團結與內部矛盾摩擦不斷由來已久,南海的領土爭議更讓成員國針鋒相對和各自找靠山。中國與菲律賓的爭議,無非是南海問題,亦即南海仲裁裁決。現任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站隊美國已是暫時的事實,但前總統杜特蒂卻在近期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為菲國內部站隊美中增添一些變數。而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合作共建的隆新高鐵計畫,已經兩起兩落,近日傳出有意重啟此計畫;此外,中國汽車製造商已將在馬國投入100億美元,將丹絨馬林打造成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汽車製造中心。東協內部的相互爭鬥,再加上大國勢力的從中介入,都讓東協成員國在中心思想和具體行動上皆矛盾非常的呈現。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8-04 09:00中國青年躺贏無罪 躺平有理 擺爛萬歲最近中國網路上針對青年失業率出現一個新的數據,北大副教授踢爆中國三月份青年實際失業率最高上看46.5%,甚至超過官方公佈數字19.7%(6月為21.3%)的兩倍多。大家或許有些疑問,以往若有對政府或中國整個國家不利的訊息出現,官方不是應該及時遏止掐住這樣的訊息散布,或是關閉文章網頁,為何仍是讓如此高的失業率的數據持續蔓延?原因推測極可能是中國政府刻意為之,並非偶然,因為中國極有可能藉著這波熱潮加快推進經濟復甦的動力,也極有可能嫁禍其他國家對中國大打貿易戰、科技戰;但中國青年失業率如此之高,卻也不假。 中國青年無法躺贏者 直接躺平 乾脆擺爛 中共政府各項資訊的不透明,向來被視為習以為常,但能在官方數據公布後,又由政府所主導的學校教授公開更難堪的數據打臉政府,卻是極其少數。確實,在目前中國,以至日、韓眾多國家,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烏俄戰爭等事件影響,全球通膨、失業率、消費及生產疲軟非常。年輕族群在這波即便努力也難以向上發展的現實情況下,若非家境優越,有家族庇蔭的富二代、政二代或軍二代,可以直接「躺贏」,絕大多數皆直接躺平不作為等待時機,甚至很多放棄努力的青年,躺平後乾脆繼續擺爛更是多數。 中共官方美化數字 但青年失業率近五成非假 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被預測為5.5%(從5.9%調降為5.5%),數字看似不錯,但以2022年基期過低的情況來看,5.5%的成長是不高的;加上出口下降12.4%,民眾消費指數增長為0,等同消費零增長,多數民眾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生活,而不會額外花錢做消費。 若以中國國家統計局3月的統計及一些網路報導資訊,全中國城鎮16-24歲人口約9600萬人,勞動人口約3200萬人,失業人口約為650萬人,其餘的6400萬人為非勞動人口,4800萬人為在學學生,剩下的1600萬人即是所謂的躺平族或啃老族,寧願躺著也不願意勞動的人。所以若總計16-24歲的年輕人口,失業人數大約就有約2250萬人,以此數據來看,失業人口上看46%也就不足為奇,估計中共官方所統計的21.3%,應是將16-24歲的人數納為分母所計算出來的。 北大副教授踢爆中國三月份青年實際失業率最高上看46.5%,超過官方公佈數字的兩倍多。(圖:取自微博) 就業機會有供給 不見得被需求 基本上來說,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會帶動大約150萬的就業,若以5.5%的增長來觀察,應會帶動約800萬個就業,所以應不會有那麼高的2250萬失業人數。但事實上,這些就業機會在供需上卻有矛盾之處。在過往,中國因為勞動成本低廉,所產生的就業機會也大多是以勞動為主的產業,例如生產業、電子業等外國投資製造業需求。但隨著中國經濟及社會變化,製造產業及供應鏈向印度及東協移動,年輕人族群的眼界也不再著眼此些領域,大多移轉至科技、網路、互聯網等毋須朝九晚五的工作,以故工作機會不再只是計算「數量」,而是應進一步衡量「類型」與「質量」,這也是各國普遍的趨勢,同時也是中國未來可能無法繼續成為「世界工廠」的原因之一。 中共甩鍋 失業、經濟不佳都是美國的陰謀 甩鍋其他國家,向來是中共慣用的伎倆。日前中國駐美大使謝峰在中國青年失業率數據揭露後,即在阿斯彭安全論壇(Aspen Security Forum)抨擊美國以競爭幌子打貿易戰、科技戰,控訴美方將1300多家中國企業納入各種制裁清單,導致中國無數人失業,美國所謂的競爭是不公平的,一切責任均該由美國負責。如此作法,對中國內部而言,無非是鞏固民心、大內宣的一環,這也就能解釋為何中共官方願意讓青年失業率如此高的數據藉由北大釋放、在網路上劇烈流動的原因,認知作戰的鋪陳由來在此。但在現今中國經濟情勢如此低迷、政壇風波不斷的當下,中共這套認知作戰的操作能影響多少內部良善的民眾,這可需要掂量掂量了!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7-31 09:40秦剛去哪兒?尋秦記的認知作戰是轉移焦點?中國湖南衛視有個親子真人秀節目,叫《爸爸去哪兒》,如今這部真人秀真實上演在中國政壇,也就是前外交部長秦剛「被消失」事件,讓各界不禁想問《秦剛去哪兒?》 最近中國政界最鬧騰、最讓人猜不透的,便是前中共前外長秦剛被免職一事。此事眾說紛紜,有內鬥、有婚外情、有洩密、有被調查,甚至重病以及死亡...等等傳聞,這也不免讓人聯想到肩負中共領導人安全維護任務的中央警衛局長,俗稱中南海保鑣的王少軍,在死後三個月,中共才公布「因病醫治無效在京逝世」的死訊,讓外界不免懷疑秦剛是否如王少軍般進到消失的密室,再也不出來了?但從近期中共官場談笑的情況來看,秦剛還活著,種種原因尚待水落石出。 秦剛事件不會讓中共外交政策有所改變 秦剛「消失」事件,是否會讓中共的外交政策有所調整?答案估計是「不會」。中共外交、國安、國防、經濟、對台等政策一向由領導人習近平一手主導,所凸顯的都是只求「信得過」不必然是「專業夠」,在二十大後的習領導手中權力一把抓的第一個五年,不允許有任何不預期的外交風險存在,尤其「暫代」外交部長職務的仍是老戰狼王毅,估計中共外交仍會秉持戰狼風格,甚至可能因為掩飾秦剛事件而顯得更加強硬。這點,從日前王毅代替秦剛出席東協外長會議,對於菲律賓和越南在南海仲裁案的跳反,明確表示「東協不能容忍叛徒」,顯見接下來這一年中共的對外手段將更為激進與強烈! 秦剛留任國務委員等職務 為習近平留臉面 有趣的是,秦剛被免去外交部長職務,但卻仍留任國務委員、中央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中國外交部官網上從秦剛被免職後,即刻「清零」所有期過往的活動身影,但三天後又在官網進行「校正回歸」,紛紛出現一些秦剛擔任外長時的活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甚至表示反對「惡意炒作」。如此舉動,代表著習近平在盛怒下免去秦剛職務,相關人員揣測上意,先將其過往紀錄撤下,但因外界輿論甚囂塵上,故又找個理由放回去,估計目前對於秦剛的處理進度,僅有習近平與極少數極為核心的人員知悉,秦剛尚留任的職務,顯示還在為習近平的用人留臉面,以及該案仍在調查中,未來如何發展,估計得從其他的蛛絲馬跡來拼揍可能的面貌。 中共認知作戰 自己人也逃不過 秦剛事件,外界多從較為普羅的面向來探討與分析。但依據中共已將認知作戰操作得如此爐火純青的地步來觀察,所有的元素都可能是其操作的認知作戰的事件與對象,當然這也包含了中共自己人。 秦剛事件確實讓外界霧裡看花,但也因為國際對於秦剛的關注,反倒讓中共可能藉由此事件操作一波認知作戰。過往,外界對於認知作戰可能多將利用對象集中在外面,或是以中共自身人物為面向群眾的闡述,模式多為散布不實訊息、分化關係、或是武力嚇阻等。此次在秦剛事件上,中共內部確實遭遇某些問題,但中共極可能利用這些負面問題吸引各界眼球目光,繼續讓各界編寫劇情,參與這次「爸爸去哪兒」、「尋秦記」的戲碼編寫,這反倒讓中共有餘裕處理其他事件,例如,火箭軍、人行行長易綱、對美關係,以及8月即將登場的金磚會議。 坐火箭升官 直接從雲端墜落....? 確實現在國際及外界對於秦剛到底去哪兒有高度興趣及猜想,但反看秦剛的一路走來,確實集習近平的萬千寵愛於一身,不僅是第二年輕的外交部長(最年輕為楊潔篪),也是擔任中國駐美大使時間最短即升任外交部長的官員,想必習近平對他寄與予厚望,亦是信任非常。但如今,秦剛不僅成為最短命的外交部長,行蹤亦是成謎,但卻留下許多令人想一窺究竟的蛛絲馬跡。有趣的是,秦剛外長的職務,是在去(2022)年12月30 日被任命,但國務委員的職務卻是在今年3月12日經全國人大大會決議產生,等於是在三個月內完成兩級跳,若非讓習近平高度信任,恐怕難以達成此番創舉。但如今,免去秦剛所兼任的外交部長職務,卻又留下其他職務,是否代表秦剛從坐火箭升官,又直接從雲端墜落?或是敗部復活?恐怕一切的真相就只有習大大才知道了!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7-21 09:00印度甩開不結盟 靠攏美歐叫板中國?近期看到印度總理莫迪完成第六次的訪問美國行程,各界觀察到美國總統拜登對莫迪毫無保留地拉攏,不僅獲得高規格的接待與禮遇,更是在國防、半導體、人工智慧等領域都有相當大的收穫。 眾所皆知,印度長久的以來的外交方針,一直秉持冒險但又管控風險的策略,標榜「不結盟」政策,被動的吸引各國的拉攏。由於印太戰略是現今地緣戰略的顯學,印度的戰略地位變得更加重要;此外,印度人口在今年四月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這意味著今後世界上最大的一切都可能置於印度名下。而印度的外交策略是否會隨著他的人口、軍武及國力的強盛,有所變動,是值得討論的議題;尤其在印度與美歐關係變得更好,與中國關係變得更糟的同時,更可分析印度的外交政策的轉動將可能帶來世界上地緣政治的大變動。 印度外交政策選邊站隊 趨向西方已明確 「選邊站隊」原本是印度並不想要面對的情況,但近年來,因為印太戰略、四方安全對話、澳美英安全同盟、印太經濟框架、四方晶片聯盟等小多邊組織在此領域強力運作,再加上印度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與東協國家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和西方國家的強力拉攏,讓印度在傾斜角度更加偏向美歐國家。但印度也了解,若一方受益過於頻繁與龐大,必然引發另一方陣營的威脅感,所以經濟上的獲益不能讓西方國家湧發過度的「威脅與危機感」,而要讓西方國家理解印度的發展與進步是與整個世界相向而行,而非如中國般的崛起,引發各國備感威脅,而欲給予壓制。 印度總理莫迪(右)日前訪問法國,擔任法國國慶閱兵大典主賓,並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左)舉行雙邊會談。(FB@Emmanuel Macron) 印度與中國的不完全合作 維持各國對中國威脅高度關注 現今美中對抗恰好讓印度更易於操作各國對中國威脅的關注,若是說西方國家對於印度是拉攏、與中國間是對抗,則與印度與中國則是「追趕」與「較勁」;在地緣政治上,印度是各國要吸納的對象,中國則是西方各國要打擊的對象,而印度更是美歐國家借道對付中國的「捷徑」。美歐與中國對抗的氛圍愈熱烈,印度超越中國的時間就越愈短,這是崇尚現實主義的印度總理莫迪的彈性與靈活的外交手段。估計接下來印度與中國的合作將會採取「不完全合作」模式,特別是印度和中國在上合和金磚組織都有重疊參與,未來印度的組織中一舉一動,也代表著美歐給予的支持力道強或弱。 印度與中國在上合及金磚組織已貌合神離 今年的上合組織是由印度主辦,正式納入伊朗為成員國,白俄羅斯預計於2024年加入。照理說,新的成員加入理應大張旗鼓實體舉辦,但卻反倒以線上方式辦理,明顯印度已逐漸遠離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此外,在今年的上合峰會亦傳出,莫迪拒絕簽署《2030經濟發展戰略》,認為此份文件中國化與含量太高;且成員國共同簽署的《新德里宣言》也因印度拒絕具名,而讓宣言變得七零八落。更值得關注的,是印度再次拒絕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上合組織唯一不挺一帶一路的國家,同時,也表達中巴經濟走廊侵犯印度領土的完整,破壞印度國家主權;加上,印度近期也聲援2016年南海仲裁案結果,對中國九段線表示反對,及印度更同意台灣在孟買設辦事處。種種事蹟呈現印度已與中國漸行漸遠,明著對中國叫板。而即將在8月到來的金磚會議,印度更是重要創始會員國之一,雖然今年法國積極地想要與會,但由於法國在北約支持對俄羅斯的強力制裁,今年的參與想必僅能銘謝惠顧。值得關注的是,印度是否仍會像在上合峰會中積極不配合中國所提出的倡議,尤其今年的金磚會議極有可能討論人民幣的結算機制,印度是否提出自己的「世界盧比結算」,畢竟在日前,莫迪前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訪問時,其間雙方簽署協約、允許以印度盧比做貿易結算。屆時可從印度反應解讀,印度是否在美歐方的撐腰以及自己的底氣上,直接與中國更強烈的對抗。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7-14 15:00北約峰會為中國加入CPTPP暫宣判無期徒刑近期北約峰會落幕,從幾個亮點可以看出,北約東進雖暫遭到刪除,但可能在今年秋天再做最終決定;而除芬蘭順利加入北約外,瑞典申入成功似乎已沒有懸念,獲得土耳其和匈牙利支持,即將完成最艱難的程序;但對於烏克蘭的加入北約的時間,和峰會前預料相同,尚不確定需待烏克蘭滿足必有條件及成員一致同意,始有可能。 此次,北約峰會最令人關注的則是中國與俄羅斯,以及北約東進的問題,估計在今(2023)年底前北約在印太設辦事處是板上釘釘的事,即便法國及印太國家有所顧慮,但是否換種方式設立,不以北約名義亦有可能;而對中國高達十多次的強烈警示與譴責,顯示美國除利用原本手中的組織與籌碼對抗中國外,北約亦成抗中的另一重要平台。北約峰會的結果,則為緊接而來的CPTPP會議中國加入問題判了無期徒刑。 提供長期防禦協助 等同烏克蘭未脫離援助前無法入北約 本次峰會中,北約一致同意每年至少投入GDP 2%用於國防開支,並承諾將至少20%國防預算投入主要裝備及研發;同時,北約也同意長期援助烏克蘭的計畫,美國希望建立類似像對以色列一樣的模式,十年內每年向基輔提供38億美元軍事援助。換言之,對烏升級且長期的軍援,雖是目前的現實需求,但等同至少十年內烏克蘭成功加入北約的機率幾近於「零」,不僅為北約成員提供一個暫緩烏克蘭加入北約最佳的藉口,也封殺了澤倫斯基在加入北約議題操作上的可能性。 北約東設辦事處 引發中國及東協國家反彈 本次北約峰會前,外界預測可能決議東擴,設立印太辦事處,並且直接將自己的邊防線給劃設在南海,對中國解放軍進行封鎖,瞄準中國意味不言可喻;但結果卻因法國的反對,認為這將違反北約以美國及歐洲為集體防禦的宗旨,不僅會對中國傳達錯誤的訊息,對東協國家也會造成嚴重影響。長久以來,東協各國在外交素以「保持中立」為原則,雖在近年來中國的敲打下,逐漸有往中國傾斜的徵象,但表面上仍與美國、歐洲及北亞洲國家維持一定的合作關係,若北約在本此通過在印太設辦事處,確實有極大的可能增強將東協往中國推的力道,這對近期以來在東南亞投入大計畫和預算挹注的美國,確實有所損失。但對中震攝是美國目前極力要走的方向,估計在年底前美國應會以其他模式,與北約換個方式或主導單位在印太設立辦事處。 北約內部分歧 法國恐成為中國緩頰的代言人? 北約內部的分歧,長久以來一直是眾所討論的焦點。雖然對挺烏抗俄,對俄羅斯是敵視態度,但北約內部並非鐵板一塊,仍有個別國家對俄羅斯,在過往在經濟、能源上有孺慕之情。例如,土耳其、匈牙利在反俄問題上持中立態度,法德兩國雖是旗幟鮮明的制裁俄,但相較於波蘭、立陶宛等東歐國家態度並不激進。但現在法國突然支持烏克蘭入北約,代表著法國對俄羅斯立場滑向激進一方,但對中國卻不然,日前馬克宏突宣佈,望以觀察國的身份出席8月22日~24日以中俄為核心的金磚國家峰會,再從近期法國與中國往來有逐漸升溫跡象,顯示法中關係從現在的友達往戀人方向前進,在歐洲關鍵事務上為中國緩頰的情形恐會時常發生;此外,擱置已久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中國恐以中國為抓手,在今年內尋求解凍,法國是否持續配合將成觀察重點。法國對俄中的兩手策略正在實施當中。 北約對中國的強烈譴責 CPTPP暫對中宣判無期徒刑 北約峰會後,緊接而來的是CPTPP在紐西蘭召開的部長級會議,估計會中除正式宣佈英國加入外,對中國和台灣的申請案並不會具體討論。尤其是在北約峰會中對中國的強烈譴責,成了CPTPP可能暫不討論中國案的徵候,對於CPTPP成員國來說,不僅省去了一項麻煩,也為中國的入會案暫時宣判無期徒刑,畢竟現在CPTPP主導的雖是日本,但美國在背後的力量不容小覷,換言之,CPTPP政治成因遠遠大於能否符合標準的實質因素,在目前如此混亂的國際變局下,擱置不談可能是最明哲保身的一項方案。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