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5-16 09:17去美元化能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大步?近期東協部分國家提出「去美元化」及以本地貨幣交易的論點,會提出這樣的觀點,無疑是去(2022)年來美元利率不斷上升,世界貿易有將近90%的比例都是以美元交易,今年5月美國聯準會才又調升了一碼,造成新興國家在獲取美元成本上的負擔,就連印尼也在4月發難,希望積極推動去美元化及多元貨幣交易的進程。 近年來,中國國內經濟成長不甚理想,再加上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及美國寬鬆的貨幣政策不斷加強力道,人民幣潛逃出中國的動力越來越強,因此中國政府對於人民幣的管控也愈加強烈。 但即便如此,中國仍是極力想將疲乏的經濟向上拉提,望由內循環帶動外循環,藉由內需消費及產業轉型成長,為製造業的輸出挹注動能;而外在的出口成長也能為內循懷增添燃料,對外開放成為中國在疫情後亟欲開展的重點措施。 烏俄戰爭制裁讓開發中國家外逃 對人民幣擁護與期待 烏俄戰爭讓歐美國家有了對俄羅斯制裁的理由,而專制國家(如:中國、伊朗、北韓、沙烏地阿拉伯等)由於看到俄羅斯被制裁後的下場,與民主國家陣營更加壁壘分明,渴望投入另一個可與歐美抗衡的極權陣營,於是中國必然成了首選,更加對人民幣有強烈的擁護與期待;加上,習近平去年訪問沙烏地阿拉伯,積極為人民幣進行拓點行動,去美元化的浪潮從中東吹到了歐洲,再吹回了亞洲。今年一月,沙國財政部長賈丹(Mohammed al-Jadaan)指出,對於使用美元以外的貨幣進行貿易持開放態度。若連世界上龐大的產油輸出國都願以美元以外的貨幣結算,去美元化的燈塔就成了越來越近的目標。 去美元化 ≠ 人民幣國際化? 一旦有國家開始揭開去美元化的話題,人民幣是否能國際化就會接踵而來,究竟這兩個議題是否為相等於,也引發許多討論。人民幣清算其實已行之多年,最大的清算所在英國倫敦,目前為止,中國至少在29個國家和地區授權31家人民幣清算行,積極推動不用美元作為中間貨幣,而以交易國的本幣進行貿易,藉此降低對於美元的依賴。若以這樣的進程觀察,去美元化是否必然一定會進入到使用人民幣結算,這不僅涉及各國對貨幣的使用態度,還得看交易國對於自身利益的衡量,換言之,若是某些商品以人民幣進行貿易及結算較為有利,或許這些國家就會以人民幣計價;若不利,則回到以本幣貿易。以故,去美元化是否等同於人民幣國際化,在現階段尚且還不能畫上等號,只能說是交易國以利益最大化的盤算與調整。 用人民幣結算中國可獲益還可避險 但,確實部分國家選擇以人民幣結算一些商品,考量的不只是降低成本,甚至有考量到對中國的善意釋出。事實上,中國對於許多國家是原物料的進口國,如:糧食和能源,所支付的人民幣恰好可讓這些國家購買中國的商品,不但將低成本,還可繞過美元結算,少去了被美元從中賺一筆,對彼此都方便。再回到若不直接以人民幣折抵的方式結算,而以交易國本幣結算的話,不但可以讓本幣增加輸出的機會,本幣無形中可在國際貿易中變得更加重要。換言之,中國與交易國間,不僅是利益的互惠,中國也在對交易國給予讓利的小恩惠。 人民幣國際化還有漫漫長路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日前表示,美國動用與美元角色有關的制裁措施,未來會產生風險,中國、俄國和伊朗會因此想要找尋替代貨幣,恐危及美元霸權;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也指出,美中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可能削弱美元和歐元的主導地位。的確,這對於擔憂美元不能再是霸權地位會有一定的風險存在;但人民幣要能達到與美元競爭的地步,確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關鍵問題在於,人民幣匯率受到人民銀行的嚴格控管,亦無法自由兌換;加上,中國近年來不斷減少持有美債改買黃金(仍以美元計算),顯示人民幣還是需要美元的支撐。此外,若以數據來看,目前美元占所有國際交易的88%,歐元占31%,人民幣則僅占國際交易總額的7%,中國若不開放資本市場,人民幣國際化將是空談,但開放後中國政府又擔憂資本外逃。所以去美元化確實有產生部分危機,但要直接連結到人民幣化恐還是大外宣的成分居多。人民幣要國際化,中國若想要刮美國的鬍子,恐怕還得先把自己的刮乾淨!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5-10 11:51中共反間諜法 是對世界開戰的前奏?近期中國掀起修訂《反間諜法》風潮,就中共的說法本質是在反滲透、反顛覆、反竊密鬥爭,是就2014年所公布的《反間諜法》進行修正,由原本的40條增加至71條;但本次修正的內容卻引發其他國家的反彈,主要是因為中共藉由延伸內部法律的域外效力或透過長臂管轄,迫使相關國家人民進行自我審查,且製造寒蟬效應,更重要的是,中共這個修法動作無異是在對之前已發生的白紙革命、白髮運動進行清算、對潛在間諜組織、代理人、境外組織機構的抓捕建立法源依據,同時也對未來可用武力對其他國家發動攻擊做思想及法律上的準備,不僅現處在中國的外國人士人人自危,境外人士也不得不嚴陣以對。以中共體制而言,在中國境內,不論是否觸犯其法律,只要它想入人於罪,皆可對想懲罰的國內外人士安個罪名,但若想要將手臂伸出中國國土以外的地方,便需要建立法源、師出有名,即便該法為惡法,亦是惡法亦法,民眾也無法有行使公民不服從的權利。 對過往白紙革命、白髮運動進行清算 去(2022)年11月所發生的白紙革命,以及近期的白髮運動都曾被中共當局指稱是由境外勢力所煽動,尤其是白紙運動,自新冠肺炎爆發後,美歐國家不斷指稱病毒就是從中國而起,讓中共想方設法在師出有名的情況下好好制裁這些國家。對於這點,從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直接指控白紙運動是「境外勢力」導致,甚至更稱有些中國人被外部勢力收買,便可看出端倪。所以,推測中共在新修正的《反間諜法》於7月1日生效後,勢必將對過往民眾運動進行追溯及清算。 中共「反間諜法」是對過往白紙革命、白髮運動進行清算。圖為去年11月底在北京亮馬河畔,反封控民眾手持白紙聚集。(推特) 對潛在組織及代理人、境外組織等長臂管轄建立法源依據 對境外組織或人士等作為進行長臂管轄,需有其法源依據。例如新加坡的《2019防範網路假訊息與操控法案》便是建立法源依據,使之可對外國人士進行修改或下架相關發文內容。中共的《反間諜法》,則即是為間諜組織及其代理人實施或指使、資助他人實施、或境內外機構、組織、個人與其相勾結實施危害中國之活動,當然其中也包含了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機密或策動、引誘、脅迫、收買國家工作人員叛變等態樣,方方面面都在為打擊境外勢力及組織建置無遠弗屆地捕捉行動。 假造犯罪證據誣陷曾被列制裁的外國政治人士 鋪陳戰爭前奏 中共一直以來,每隔一段時間或事件,便企圖性與系列性地將某些外國組織及政治人士列入制裁名單,估計是在為此時的入反間諜罪名為鋪陳。過往,有些境外人士認為中共對其的制裁根本無關緊要,甚至多將之視為趣談;但中共的鋪陳往往有其節奏,一次、或追加的制裁皆可能顯示未來利用此法的後續壓制力道。此外,由於被中共列入制裁名單的不僅僅是本人,及其相關連之家屬皆是所限制人員,以故未來在關鍵時刻,中共恐以假造證據、羅織罪名之方式將制裁人員及相關人員、組織,進行大範圍地擾亂、抓捕與壓制。 對內升級維穩、維權、維安力道 壓制反習政權人士 另外,外界多關注此次中共修正《反間諜法》的方向多在於境外組織或人士,但別忘了除了境外,中國境內的維穩、維權、維安更是習政權的重點所在。此次修法除境外勢力的連結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共產黨對反間諜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間諜行為的定義、完善安全防範規定、增加反間諜行政執法職權等,除了針對國外,對國內政敵打擊性更強烈。中共是否從過往對內人士以內部鬥爭入人於罪,如今又多一項武器,亦即與境外勢力的連結來打擊政敵,可說是習政權下的境外境內反習、反共勢力的一網打盡。 對於中共來說,法律戰、認知戰、心理戰、輿論戰是接下來將輪番上陣的攻擊手段,在面對美國即將進入大選時期,中共是否如法炮製美國對其的貿易戰、科技戰等戰略,以間諜戰等方式反制歐美聯盟,將是接下來亟需關注的重點所在。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5-06 09:00土耳其的大外宣 芬蘭過關、瑞典拚認可入北約烏俄戰爭鏖戰至今已近一年時間,俄羅斯持續對烏克蘭各大城市進行飛彈攻擊,美歐國家也定期召開峰會討論如何在一定時間內結束這場戰役,並且商討如何持續軍援烏克蘭。對於烏國而言,各國給予的軍事物資援助源源不絕,讓俄羅斯精銳盡出、吃盡苦頭,仍苦拿烏克蘭不下。即便武器精良度如何超過俄羅斯,現今作戰若無充足穩定的電力供應,所有的作戰方案都將無法被順暢運作與落實。 土耳其在近期成為世界的焦點,除了是遭逢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外,在芬蘭、瑞典申請加入北約更有阻攔角色;但好不容易經過土耳其總統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的重重檢視,終於在4月願意放行芬蘭單獨加入北約,成為第31個會員國。至於瑞典?日前國會通過新的立法,將禁止與極端主義團體有關的活動,試圖通過土耳其的第一關的認可。 土耳其除了是北約組織裡第二大軍事強國外,事實上,土耳其在此次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役中,態度相當保守,即使土國擁有著《蒙特勒海峽協議》明確規範管理海峽的權利(前提是土耳其為非參戰方),土國為維持與俄羅斯在經濟與政治上的合作關係,不願與俄方正面起衝突。 有限度援助烏克蘭 斡旋俄烏衝突盡可能維持與俄合作關係 土耳其在此場戰爭中對烏提供刺蝟防地雷反伏擊車、拜拉克塔無人機等,基於北約一體性,土耳其也須有所表示。俄、土能源關係極為密切,土國99%的天然氣均須仰賴進口供應,俄羅斯便是其進口天然氣居首位的國家。而俄羅斯天然氣通往歐盟國家的管道,如:年輸氣量約為280億立方公尺聯盟管道、年輸氣量約為150億立方公尺,且是土國與俄羅斯商定25年內供氣3,650億立方公尺的藍溪管道、年輸氣量約為315億立方公尺的土耳其溪管道,更被視為能可促進俄、土貿易與夥伴關係的紐帶作用、增強俄歐能源貿易的合作性的重要樞紐。此外,敘利亞、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等雙重經濟與外交問題的權衡下,都讓土耳其對俄羅斯態度有種曖昧之感,這也難怪蒲亭在二月底俄烏衝突週年及艾爾段生日之際連續給他打了兩個電話,關係非比尋常。 土耳其總統艾爾段(左)與俄羅斯總統蒲亭的友好關係非比尋常。圖為兩人過去合影。(圖:克里姆林宮) 海上發電廠出動 求經濟收益軟性援助烏克蘭打廣告 不願正面衝突,不代表不在戰爭起非積極和經濟收益的供給。土耳其Karpowership是世界上第一家研發及營運Powership的公司(Powership指安裝完全獨立的發電裝置船舶,用於急需用電地區或海上設施快速便捷經濟,提供短期及中長期電力,省去繁複基礎、建築設施的建設與安裝),在設計上利用時下最新進的雙燃料發動機技術,有利於在各種環境下取得最大的靈活性、工作效率和效益,並可在燃料上可自由選擇重質燃油、天然氣、或液化天然氣使用,在烏克蘭電力能源遭到俄羅斯破壞後表現出強力的救援。 土耳其Karpowership自2010年以來已有近20艘發電船建造完成,總容量達到1500兆瓦,估計每艘船發電容量有30-479兆瓦不等,可供至少約90天供電服務。另有6000兆瓦容量的船隻也正在建造中。從2015年Karpowership集團出動發電廠為南非解決供電問題;2015年迦納與該集團投產引進發電船發電;2016年印尼與該集團簽署80艘建造合作協議、2019年柬埔寨採用發電船解決旱季電荒問題;此外,亦有訊息指出,俄羅斯諾瓦泰克公司在去(2022)年也在土耳其Karpowership集團訂製300至400兆瓦的浮動電站,未向北及液化天然氣-2項目建造首條供電線路。 艾爾段力挽總統大選狂瀾 芬蘭過關、瑞典拚認可 土耳其現任總統艾爾段被預測將在選後失去總統資格,原因在於土國通貨膨脹率達近86%,為土耳其25年來最高,艾爾段卻一再降息,企圖用自己的「艾爾段經濟學」挽救經濟,通膨率雖有稍降,但也維持在60%左右;加上外交上土耳其與美國在敘利亞北部的庫德族爭議無法改善,在經濟、外交雙重夾攻下,以及艾爾段從2003-2014擔任總理、2014-2023擔任總統,任期已過長,民眾尋求變革之心甚劇,外界普遍不看好他能繼續連任,但由於在野陣營尚無人應戰,勝負難料。對艾爾段來說,現階段烏俄戰爭的勢頭已全然導向烏克蘭,土耳其不應再像戰爭剛起時那樣躊躇未決,若能戰爭結束前提供既必要又不至於殺傷力強的援助,或可像法國總統馬克宏的連任選舉一樣,來個慘勝的結果,可能也是艾爾段下屆交棒前最低限度的渴求;至於芬蘭和瑞典入北約案,目前已放行芬蘭過關,瑞典能對恐怖份子盡多大的力量才能獲得土耳其的認可,恐怕才是最關鍵的重點所在。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5-01 09:00美中博弈還要十年?中國能殺出美國二刀流重圍?對於美國來說,中國是破壞全球勢力和諧的國家,對於中國來說,美國是努力遏制中國崛起的霸權國家。值得玩味的是,美國早在數年前便知道中國的實力無可小覻,卻總是在獲利的底下選擇低頭不聞,而中國卻也在如此的機會奮力超英趕美,這是美國給中國的機會,也是中國所獲得的成長空間,歷史洪流所創造出的兩方機遇與挑戰成為勢所難免。美中之間的關係,亦即是有一方勢力日益壯大,其發出的威脅力量讓各界開始恐懼時,一股抵抗盟團就會應運而生,對抗就是這麼開始的。 美國在川普、拜登執政這段時間以來,決定對中國攤牌,從政策、法案、外交、經貿、科技等方方方面面對中國進行圍堵攔截,而中國在多年一連串發展經濟、外交、軍事實力累積後開展相應對策對抗。美中間的抗衡分不清是誰攻誰防,而是在不同時間點攻守互易,攻擊不忘防禦,防禦也往往不會停滯攻擊。 美國用多條抗中法案連續攻擊 美國自2021年甚至從川普時期,國會議員幾乎每日都在國會提交涉及中國的法案,近期便通過了《2023中國貿易關係法案(China Trade Relations Act of 2023)》,要求廢除1974年《貿易法》所規範對中國的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PNTR)地位,以回應中共針對維吾爾人和其他中亞少數民族殘暴的侵犯人權和持續的種族滅絕行為;《減輕中國金融威脅法案(China Financial Threat Mitigation Act)》,要求財政部長就美國揭露中國金融部門的情況及其他目的進行研究提出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非發展中國家法案(PRC Is Not A Developing Country Act)》,要求美國國務院盡力在國際組織中,撤銷中國目前享有的「開發中國家」地位,使其不再享有包括貿易等領域之優惠待遇;《2023 年打擊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良影響基金授權法(Countering the PRC Malign Influence Fund Authorization Act of 2023)》,要求打擊中國對其他基金的惡意影響;《海外反腐敗法案(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要求全面打擊美國公司與中國政府間的腐敗行為;《中國匯率透明法案(China Exchange Rate Transparency Act)》,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高中國匯率的透明度;《中國貨幣問責法案(Chinese Currency Accountability Act)》,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反對中國人民幣在基金特別提撥的比例。 中共關注內政及兩岸 美國多條台灣法案痛擊中國罩門 美國國會除通過眾多抗中法案外,拉抬台灣的法案一樣也不少。包括《保護台灣法案(Pressure Regulatory Organizations To End Chinese Threats to Taiwan Act)》、《2023年不歧視台灣法案(Taiwan Non-Discrimination Act of 2023)》以及《2023年台灣衝突遏阻法案(Taiwan Conflict Deterrence Act of 2023)》等,皆是美國除直接打擊中國外,另一種打到中國痛處的策略。對於美國來說,拉抬台灣的權利地位,不僅符合美國民主人權自由的精神,更是讓中共難以直接在第一時間採取反制的方式,畢竟中共對台灣問題一向得停、看、聽才會進行下一步。 中共隔離台灣進入中美外交戰局內 加強塑造兩岸是「內政關係」 中共在面臨美國不間斷多項政策及法案的二刀流夾攻下,必然有所損傷。但其所採取的策略為美國歸美國、台灣歸台灣,也就是外交歸外交、內政規內政,絕不會混為一談。但由於日前美國所提的「區域應變軍備庫」的概念儼然觸犯中共紅線,估計中共將在台海軍事部署上採更加積極的作為。 習近平在連任第三任國家主席後,將政權、治權、軍權收歸三位一體,由於中共最關心的經濟在今年仍就是下行趨勢,估計會將重心轉回內政,焦點也將轉回兩岸(中共一向將台灣問題視為內政問題),而近期中共所刻意塑造的萬國來中的形象,意在刻意淡化美國對中國的批判、抗中政策及法案的通過皆屬無理作為,打造「一個中國」的形象;台灣前領導人訪問事件、所見層級等,都在加強台灣對於中國來說是名副其實的「內政關係」,給予「禮遇」但絕不容許「逾越」;再加上中共對台統戰即將邁入新階段,孤立台灣內部中共所認為的敵人,只要是「非敵人」都願意拉攏,給予機會,民間與民間、民間與官方、民間與前官方等形式,皆來者不拒,積極擴大協商統一戰線,促進兩岸融合的廣度和深度。簡言之,中共將積極採取分領域、分敵我、收效益的統戰作為,加速統一進程,時間壓力已然就在中共那方。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4-24 11:48美對中戰略不再代公式 拜登如何讓中國一刀斃命?美中對抗對全世界來說,不再是例外,已經成為常態,除了兩國爭相拉攏各自盟友外,扶植代理人(國)、和外交、經貿、科技、企業、網路等領域的攻防更是日常。很多國家在美中抗衡中獲利,也有很多國家在兩國相爭中成為附庸。而在近年往往是全球地緣政治焦點的台海方面,更是美中雙方明爭暗鬥的擂台場,這不僅牽涉到印太地區重要國家日本、韓國、東協國家的和平與發展,對台首當其衝的台灣更是無可迴避的賽局。 美對台轉為「有條件戰略清晰」、「選擇性戰略模糊」 美國過往對台灣政策的戰略模糊,逐漸提升為「動態戰略清晰」,或者更應該說美方在台海議題已變更為「有條件的戰略清晰」、「選擇性的戰略模糊」,更經常地不以戰略模糊或清晰來評估施行的策略手段;換句話說,模糊、清晰已不是重點,而是對中國能否形成「直接性的攻擊得分」。對於美國而言,過去的民主黨在戰略上縝密鋪排,認為與中國應以合作大過於對抗、以民主驅離獨裁,儘量以價值觀驅動與中國交流往來,所有的對中作為應遵循美國民主黨長期以來的「民主自由價值觀方程式」,即便知道走捷徑可以很快得分,但仍舊是堅持將戰術代入公式,一步一步計算出結果。但現在的民主黨,在經過川普破壞性、暴力性、亂數性地顛覆美中關係後,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由戰略領導戰術,轉為「直接戰術為主,理論戰略為輔」,所有的戰術不再一一先經過公式的試算,而是直接推演結果;結果若為好,直接操作就成了美國不再瞻前顧後的致勝方式。 美國對中戰略戰略排列組合 政策法案成為對中攻防利器 呼應上一段美國對中政策已是「直接性攻擊得分」為主要考量,而接下來美國所出台的法案更可印證,美國政府從過往戰略代公式產出戰術的方式,逕由戰術出招獲得收益,簡單來說,現階段美國所出台的政策法案已成為美國在對中國外交、輿論、媒體、信心的打擊現階段運作得最得心應手的策略,因為這些樣態的攻擊策略,節奏、時點、方式、強弱、領域、搭配夥伴等皆由美國單方即可決定,毋需獲得盟友的支持才能施作,與其說拜登將川普對中策略複製貼上,更應該說拜登政府捨棄川普在對中戰略上的毛躁、戰術上的粗暴,在戰略與戰術使用更多的排列組合,讓政策、法案成為戰術站到對中國攻擊的第一線。而目前對於中國最能產生痛感的戰略及戰術,自然便是美國所偏好的夥伴「台灣」。 美國對中國最能產生痛感的戰略就是「台灣」。圖為蔡英文總統美國時間4月5日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談。 (圖:總統府) 川普與拜登所提抗中法案皆強硬施壓 美國在川普與拜登執政時期對中國所提出的法案多有強硬且施壓力道極高的性質。川普時期所提的對中法案,多利用中國內外交迫的矛盾,在各領域採取不同手段對中壓制,較屬於淺層性的遏制,也恰好在川普執政後期面臨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川普政府對中政策猛爆式強硬,亦加乘上疫情(新冠肺炎對中國咎責聲浪)也是猛烈式爆發的相互呼應,形成對中國的阻滯的全球性氛圍,對中不滿情緒更是逐漸加溫升高。而拜登時期而是由國會第117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拉開序幕(現為第118屆第1會期),所著重的法案面向比川普時期更加廣泛,甚至所提出的法案中多有綜合打擊、相互連動的效果,也多以民主人權與外交相互掛鉤,此外,也在個別的供應鍊、半導體、經貿等領域重點提案數量增多,在美中特定的領域的脫鉤關注也更加著重。換言之,川普時期的對策性法案較多,川普時期的法案則主要著重在貿易戰、疫情究責為主,多利用國際輿輪對中製造壓力。 所以可以觀察到的是,拜登所提涉中的法案領域更加寬廣、種類更多,有拘束力的提案及生效的法案也陸續在增加,但由於現行參眾兩院分由兩黨個別領導,對中所提出的法案,在戰術上的分歧也勢必更加複雜,尤其是美國也在今年進入總統大選預備年,美國兩黨在選票及選民支持的爭取上必然更加強烈,可以想見的是,在接下來的時間,美中關係必須在結構性的矛盾中掙扎,也必須得在各自所屬聯盟之間相互拔河,台灣究竟如何在美中抗衡的大旗盤中在保全自己外,又能持續長出和平的枝枒,正是真正考驗美中台三方領導人的大智慧。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4-17 09:13中共對台經濟反制前奏 點指兵兵策略擾亂大選日前中國宣布對台灣實施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中共此時所拋出的原因,主要是政治考量優先於所有專業判斷。過去在1993年,台灣加入WTO以前,曾有多項保護台灣產業的措施;在2001年台灣加入WTO後,中國曾關切被禁制的產品,但由於時正值改革開放、衝刺經濟的階段,甘於所有一切的讓利行為,尤其是對上台灣,拉攏及示好意味大過一切,所以寧願承擔所有的一切;換言之,中國所有退讓都有其統戰目的。而今在此時凸顯貿易問題,擾亂台灣今年選務意涵相當濃厚,當美中對抗如此強烈之際,美國和世界拉抬台灣重要性,中共必然是要打擊台灣地位,除壓制台灣,也可將支持台灣的國家扯入戰局之中。 美對中大打貿易戰 中共如法炮製對台貿易壁壘調查 美國自前美國總統川普開始,對中大打貿易戰,近期更提升為科技戰、金融戰。對於中國來說,美國對其所進行貿易戰除在政治上有其攻勢外,在實質層面上確實欲逆轉長久以來的貿易劣勢。而近期中共對台所進行的貿易壁壘調查,更可稱得上是另一種從美方所學來的貿易戰模式,除對台進行政治打擊外,也實質影響兩岸經貿;更重要的是,引發台灣各類產業的恐慌與不確定性,同時亦可讓台政府處於守勢,且落於難以回擊的兩難情勢。 中共對台的貿易壁壘調查恐引發台灣各類產業的恐慌與不確定性,並讓台政府處於守勢。圖為經濟部外觀。(維基百科/CC BY-SA 3.0) 中共挑選時機 編織對台經濟反制前奏 在經歷去(2022)年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今(2023)年蔡總統過境美國訪問現任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以及馬前總統訪中等事宜,中國在對台軍事上作為雖不若去年來得猛烈,反倒轉向其他領域,也就是經濟。也因為中共現今對台提出貿易壁壘調查,揭露台灣不准輸入的大陸產品有哪些,如此作法,讓台灣人民更加了解政府保障自己產品的優勢的政策,難引起台灣人民對政府的不滿;對於中共,台灣除更加看清其過往的對台貿易優惠皆有所目的性,如今若中共將其措施砍掉重練,捨棄中國單方給的恩惠,將讓兩岸進入另一關係層次,也就是一般國與國的貿易公平原則。 採取「點指兵兵」模式 採認知戰作為打擊台灣重要產業 中共現階段向WTO通報與台灣間有貿易不公平的情況,後續中共是否會對WTO進行提告,估計機率不高;一方面,長久以來,WTO爭端解決機制成效不彰、曠日費時;另一方面,中共若到WTO對台提告,反而證實兩岸分屬不同政權、政體的事實;更可進一步證實,中共現階段對台的作為,是為政治目的,而非為解決貿易問題。此外,中共也可能在不同階段,放出對台各領域產業不利的訊息或新聞,例如:放出欲制裁某些產業消息,導致該產業類別恐慌,這或將是接下來政府須謹慎面對的事項與情況。畢竟,對台灣而言,資訊透明與新聞流通快速是社會一大特點,若中共對貿易制裁採取認知戰作為,將可能讓輿論氛圍及社會產生一定程度之動盪。 推測中共現階段恐不與台灣有任何協商接觸 中共在現階段雖單方對透過WTO通知台灣將進行貿易壁壘調查,但估計在此階段應會停留一段時間,觀察台灣輿論及社會氛圍發酵情況,再進行下一階段攻勢;在這期間中,中共不但不會與台灣接觸、協商,更可能大力對其內部進行大內宣,以輿論影響官方與民間對台之觀感,將中國塑造為兩岸貿易的受害者或犧牲者。 中共對台的經濟脅迫情況一直都存在,也總是時不時在關鍵時期拿出對台的脅迫作為。若保守推算,中共對台的貿易壁壘調查時間有長達半年的調查期,最遲需於明年大選前公布相關措施,在屬於台灣大選的關鍵時期,中共可在此期間祭出的策略不勝枚舉,甚至可能將ECFA是否存續再次拿出來讓政府做決定,對於接下來的這段時間,與其說是兩岸的經貿動盪期,倒不如說是中共對台灣上了檯面的經貿認知作戰烽火期。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4-10 10:16台灣與中國 誰會先衝CPTPP終點線?最近《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議題又再次被熱烈討論,原因在於英國在3月底已獲得成員國同意,將加入CPTPP的行列(目前CPTPP有11個會員國,分別是新加坡、澳洲、汶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越南,唯汶萊、智利尚未完成國內核准程序),成為第12個會員國。備受關注的是,台灣與中國(厄瓜多、哥斯大黎加及烏拉圭亦申請加入中)也在2021年9月申請加入CPTPP,究竟誰會先馳得點,更是各界矚目的焦點;尤其是在中國已和東協眾多國家簽署並生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若中國再成功加入CPTPP,恐將佔據半數以上的經貿領地,但對於英國這個如此高度自由貿易的國家,仍需費時二年多的時間(2021年2月申請加入)才能如願,可見CPTPP是檢視標準多麽嚴謹的協定。 英國為擴大印太地區經貿並落實印太外交政策 有人說英國加入CPTPP政治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但事實並不然。英國曾在2020年3月便提出「安全、防務、發展和外交政策綜合評估報告」被視為英國向印太地區傾斜的戰略調整,也指出中國是構成對英國經濟安全最大威脅的國家,等同說明英國加入CPTPP是英國既定的戰略鋪排,除了擴展經濟利益,也企圖利用此協定增加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可說是定錨印太最佳的引介點。 英國加入CPTPP除了擴展經濟利益,也企圖利用此協定增加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合成圖) 中國除意氣用事 也為政治干擾及塑造國際外宣形象 或許必須承認中國在2021年9月提出申請加入CPTPP是意氣用事多於實質成功的考量,一方面是中國得到台灣可能在該時點申請加入,迫於大國氣魄與面子絕不能落於台灣之後,否則將顏面盡失;此外,中國也為讓CPTPP成員國陷入兩難,刻意以自身加入製造CPTPP談判的政治考量必須多於實質條件考量的氛圍,讓成員國除了審查台灣的是否符合各項標準及條件外,更需要分神處理與中國的政治關係;尤其是在CPTPP與RCEP成員國中,即有日本、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汶萊皆為兩個組織中的重複國家,勢必將受到個別國家最大化經貿利益的考量,影響支持中國加入的程度。 而在中國方面,除為了阻擋及拖延台灣加入CPTPP的政治及實質審查外,藉由在與CPTPP成員國的接觸、溝通、協調及磋商的過程中,除拉抬中國優勢外,也可宣傳RCEP結合CPTPP後的花車效應,爭取更多成員國的支持,創造中國已能達到高標準及優質的國際經貿形象;另一方面,也藉機輸出台灣在經濟上須依存中國的錯假訊息,讓成員國統一考量若讓中國成功加入等同台灣也加入。 CPTPP東協及紐西蘭多屬支持中國派 除中國的政治考量與國際大外宣之外,CPTPP成員國確實有半數以上國家可能較為支持中國加入CPTPP,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汶萊、智利及紐西蘭等6國(新成員英國態度尚需觀察),甚至有國家表示,中國若能滿足最低要求,就應允許中國加入。而其餘5國日本、墨西哥、加拿大、澳洲、秘魯則對中國的加入表示存疑,除了懷疑中國能否滿足CPTPP的高要求外;墨西哥與加拿大亦可能受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美墨加協定)》的影響,在態度上較為支持美國;而澳洲在中澳逐漸恢復對話,關係漸為緩和的狀態下,是否對中國的加入逐漸解鎖,皆為後續觀察的重點。 成員國必考量台灣與中國加入的政治影響及風險 此外,面臨到今年美國與台灣都將進入選舉年的前哨站,估計若CPTPP在今年度做出讓台灣或中國加入,都將會影響選舉未來動態。換言之,若先允許中國加入,是否代表著CPTPP多數國家皆站隊中國,為經貿利益暫且與美國民主自由聯盟的共同理念,是否也可能影響美國民主黨在明年度的總統和國會大選及台灣的選舉結果?若先允許台灣加入,則是否選擇與中國的RCEP誘惑暫不結合?綜上所述,估計在今年度CPTPP成員國將不會決定讓中國或台灣加入,推測若要在關鍵時間給予美國或台灣支持,則可能釋放台灣與某個成員國協調成果的新聞訊息,試圖在重要時點賣點面子給美國;但亦可能中國在某些重要時間點,主動釋放成員國大力支持中國加入CPTPP,製造風行草偃的宣傳效果。總的來說,在今年的時間裡,各種有關台美中的議題,對於有選舉的民主國家來說,都是宣傳和反宣傳重要的突破點吧!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4-06 10:27菲律賓增4美軍基地 美印太遍佈應變軍備庫日前美國與菲律賓再擴大「強化國防合作協議」內容,新增的四處美軍基地地點,三個在呂宋島北端、一個在巴拉望島最南端,分別為位於卡加延省的奧西亞斯海軍基地、卡加延省的拉羅空軍基地、伊莎貝拉省的麥喬戴拉克魯茲基地,以及巴拉望島最南端的巴拉巴克島海軍基地。 事實上,美國與菲律賓已在2014年雙方簽訂「強化國防合作協議(Agreement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EDCA)」設有五個軍事基地,分別為:巴拉望島的安東尼奧包蒂斯塔空軍基地;邦板牙的巴薩空軍基地;該國最大的軍營、新怡詩夏的麥格賽賽堡;米沙鄢群島宿霧的貝尼托埃布恩空軍基地和棉蘭老島卡加延德奧羅市的倫比亞空軍基地,美國並已針對原本的五個基地斥資8200萬美元進行改造。 此外,雙方也正在針對第10個基地地點進行洽談之中。可以觀察到美國已實際將軍事佈局移到印太地區,更可看出美國從戰略、經貿、外交、軍事等領域對中國已具體落實在行動上;對於台灣來說,安全與風險亦有增加與升高的趨勢。 菲律賓仍為美國堅定不移的印太軍事盟友? 從歷史上來看,菲律賓和泰國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盟友,但也因為美國的外交政策自始至終對於東南亞的關注大多放在給予美國外交或軍事上的「助攻」層面,東南亞國家對於美國對其的政策或態度多半給予較為負面的評價。但近年來,美國將外交焦點轉至印太地區,東南亞國家成了美國在日、韓外,亟需要拉近距離的「搖擺盟友」,尤其是菲律賓在前幾任總統皆為親中的情況下,美國拉攏菲國絕對勢在必行;但小馬可仕及內部需要中國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是否能僅靠美國「美援(元)」滿足,將是影響菲國是否經常性成為美國軍事盟友的打算。 圖為菲律賓與美國於3月13日展開兩國陸軍的大型軍事演習。(圖:Philippine Army臉書) 新增四基地加強對南沙群島控制 針對中國目的明顯 雖說美國在目前菲律賓除了原本五個軍事基地駐軍外,另外增加四個軍事基地,原因就在於要填補太平洋島鏈上的缺口,不僅可將菲律賓海空軍進一步往南邊移動增加縱深,也希望能進步一些菲國所缺乏的軍備設施,加強對於中國的壓力。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雖曾緊急訪問菲律賓進行磋商,但顯然未有效果,中國接下來將會進行與菲律賓何種磋商與利益談判,將是必須關切的重點。 美國是否比照日、韓在菲律賓部署薩德?值得密切關注 另外,美國除在菲律賓增加四軍事基地外,是否比照日、韓模式部署薩德系統,恐怕將是觸動中國敏感神經的引爆點。對於中國來說,美國要在東南亞補上軍事缺口可以預見,但以中國在東南亞經營的成效來看,並不輸美國如今才想來迎頭追趕的效益;但若一旦美國提出要如日、韓部署薩德系統,中國勢必對菲國大力施壓、對美國極力抗議,換言之,這是對中難以退讓的紅線及底線,一旦有動作,估計中國必將拿走所有對菲經貿紅利。 菲律賓軍事倒向美國 經濟還能靠中國?中國給嗎? 去(2022)年5月前獨裁總統之子小馬可仕順利當選,在外交政策上操作對美若即若離、對中只求經濟助益的策略,期待對美中走出自己的第三條「叉路」。但事實上,魚與熊掌,難以兼得,小馬可仕在印太地區氛圍不斷的改變下,雖在去(2022)年1月,在還未當選總統前,訪問中國表達親善態度;但隨即在3月菲律賓即與美國舉行史上最大規模的「肩並肩」演習,菲軍出動3800人、美軍出動5100人的參與;6月時,美國亦宣佈向菲律賓出售F-16戰鬥機、魚叉反艦飛彈、AIM-9導彈;且隨後又宣布對菲提供1億美元軍事援助,以及副總統賀錦麗赴菲訪問等,這些行動無疑是在為今年美菲擴大防務做足準備。在從過往美菲較近的歷史情況,以及前總統阿基諾、杜特蒂與美關係陷入低谷的情形下,小馬可仕即便想和美國走近一點,也須礙於經濟因素,軍事與經濟必須「脫軌」,換言之,中國在連續六年成為菲律賓最大貿易夥伴、第二大出口市場的紅利下,究竟該如何軍事歸軍事、經濟歸經濟?這項美中「平衡遊戲」菲律賓該怎麼玩,恐怕小馬可仕得用智慧和行動來化解。 總的來說,中國在對菲律賓還能容忍的情況下,對其經濟紅利能給,但菲律賓給了美國開再增四處軍事基地進駐的綠燈,得看後續小馬可仕同意讓美軍在菲律賓部署哪些軍事設備了,如果薩德進到菲國,估計中國這口氣應該就吞不下去了!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4-01 10:00疊兵捉雙廣積勝 美中近期熱戰佈線對抗升溫近年來,美中對抗局面浮上檯面,雙方甚至連結其他各方在相關場域、刻意安排的場合及通話,和像是不期而遇的會面,皆無法消弭及減緩這場日益升高抗的世界大勢;換言之,美中對抗已從選擇性對抗可能將上升至全面性對抗,儘管美國仍正極力管控全面對抗的時間晚點來到,畢竟一旦對抗全面啟動,對於美國的傷害也是難以承受之重;縱使如此,但仍難以避免其他國家或事件發生的推波助瀾。 美中對抗的範疇從政治、經濟、軍事、民主人權、領土、價值觀...等的面向不斷擴大,而美國所採取的策略也多由合作、競爭及對抗三手模式交互使用.在有共同利益的領域,如:氣候變遷、恐怖主義議題等展開合作;在爭取自身最大利益的領域,如:經貿、能源等展開競爭;在民主人權、地緣政治及價值觀等不容退讓的領域展開對抗。而演變至今,美中雙方各自投資與結盟,便成了招兵買馬全面對抗前的準備程式。關於這些重點,更可從近期,尤其今年以來美中或由主將親征,或由結盟國家出訪重點國家、舉辦論壇活動,可以觀察到拜登與習近平正以西洋棋中疊兵(double pawn)、捉雙(fork)的戰術交相運用,創造一石二鳥和調整步調的緩衝機會。 美中投資與結盟尚未完全建立及收效 全面對抗再等等 若將美中想像為各自吸納獵物的《小精靈(PAC-MAN)》,相信大家腦海中必然顯現那款經典的小遊戲,穿梭往返迷宮裡的通道吸納豆子得分,還得躲避無預警出現的幽靈。這樣的電玩場景和現實美中投資他國、結盟同理念國家的模式非常相似。美國利用地緣戰略及政策,如:四方安全對話(QUAD)、澳英美三邊安全協議(AUKUS)、印太經濟架構(IPEF)、晶片四方聯盟(CHIP4)、太平洋威懾倡議等政策,再加上各式各式的制中法案,為全面抗中做足準備;中國方面,也陸續鞏固與俄羅關係、擴編上合組織及金磚五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一帶一路(BRI),以及加大投資非洲、中南美洲和東協國家,為的即是應對美國未來可能的全面對抗,進而反攻。但實際上,美中雙方雖各自有其戰略佈局與手段模式,但投資不一定完成收效和結盟也不見得順風順水的情況下,雙方都各有其障礙;另外,雙方也認知到若展開檯面上的全面對抗,對彼此的發展必是壞事,所以全面性對抗短期內雖不會發生,但選擇性對抗卻是一個不得不的選擇。 美英澳三國領導人3月13日公布了一項提供澳洲核動力潛艦的方案細節,有分析指出意在震懾中國。(圖:推特@RishiSunak) 熊貓派勢力仍大 美對中策略雖有部分共識但未趨一致 目前看來美國抗中似乎成為全民共識,但事實上是否如外界所觀察的那麼一致,尚有待商榷。主要是中國在華府等重點城市及重要官員的經營甚久、投入資源亦大,短時間內欲完全翻轉各界對中所能帶來的經濟好感並非易事;此外,中國並沒有放棄與俄羅斯的關係,反而更加力挺與加大經營,也讓美方對中俄高度合流有所忌憚。 美國主動出擊 結合盟友佈線抗中 縱使美中各自在抗衡之中有許多難解的問題,但仍積極佈局主動出擊搶先機。從美國今年以來四個多月的時間,拜登以民主峰會展現民主陣營集合相同理念國家維護民主自由的決心,美國印太地區最重要的盟友日本,也由首相岸田文雄訪問印度、烏克蘭,展現對印度的重視,對烏克蘭的絕對支持(金援5億美元);另外,也由藉由許多歐洲國家重要領袖訪問台灣,以及蔡總統過境美國出席重要場合等形成顯示台灣的支持與重視,當然,這必然挑動中國的敏感神經。 中國不遑多讓 習近平親會蒲亭再拉抬民心 回頭看看中國,習近平也正積極塑造中國對世界的重要性,世界各國也都需要中國的形象,近期之內就有巴西總統、法國總統馬克宏,和德國外長可能訪中,中國一再證明對世界的益處。而日前習近平的訪俄,顯示中俄已是命運共同的意志。刻意對美國製造壓力,打造中國和事佬的形象,俄烏要停戰唯有中國來擔任調停角色才可能成功;另外,中國對台的堅持不脫鉤也顯現在對各界的行動,如:馬前總統赴中、博鰲論壇、商總訪中等,皆是對台強烈的拉攏作為,「人心」吸納已成中共本年最重要大事之一。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