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1-16 09:23美國鷹派領軍G7 對抗中國行動大升級近期全世界可說是充滿肅殺之氣,首先是美國眾議院以365比65的壓倒性多數,通過成立「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簡稱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其次是作為今(2023)年G7輪值主席國的日本,也開始走訪五個成員國(法、義、英、加、美);日前美日亦已開啟2+2外交、國防雙長的會談。其三則是美國總統拜登簽署「2022年保護美國智慧財產權法」,以及眾議院以331比97高票通過限制將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售予與中國政府有關的實體等事項,除了裡裡外外瀰漫抗中氣氛外,也實際從法律、外交、軍事和技術的力量大力扼殺中國意圖和所有可能走的路徑。 美國總統拜登(右)13日於白宮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左)會面並舉辦會談。(FB@The White House) 史上最難產的眾院議長 中國問題成為當選助力 被喻為是美國史上最難產的眾議院議長,歷經四天、15輪的選舉後,終於由共和黨領袖麥卡錫與極右翼成員達成協議;而麥卡錫為了爭取黨內極右翼同儕的支持,同意未來僅需一名眾議員即能提出「罷黜議長」的動議,這對麥卡錫而言有如懸樑刺股,未來在任期內必然得受到這幾名極右翼成員的強大牽制。但也因為麥卡錫反中立場極為鮮明,而中國問題迫在眉睫、亟需解決,才讓同黨成員願意接受協調,改投棄權,否則這場已是美國歷史上拖最久的眾院議長選舉,是否會延宕更久才產生,也是不無可能;另一方面,麥卡錫也須藉由中國問題引領對抗中國的潮流,聚集共和黨、民主黨的抗中力量,讓自己的議長地位更加穩固,力求逐漸脫離「慘勝」的各方牽制。 麥卡錫兌現承諾 成立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 成立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是麥卡錫在去(2022)年12月初未當選眾院議長前即提出的政見,當選後隨即兌現承諾。事實上,由於去年10月時,美國在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中,已將中國定位為美國「最嚴峻地緣政治挑戰地位挑戰者」,於是各行政部門便可依循此原則,依需求成立處理中國問題的單位或組織,例如,國防部成立「中國研究小組」、國務院也成立「中國協調辦公室」,甚至從2020年開始,司法部、財政部、中情局等即有中國工作小組的成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共有16名成員,9名共和黨人、7名民主黨人,雖無立法權限,但擁有對中國問題的調查權力,而後產生對策,積極針對中國這個唯一有意重塑國際秩序採取更強力的制裁、更強硬的路線。 美國通過多項法律 多管齊下讓中國斃命 除在行政部門、國會成立應對中國問題的單位外,近年來美國也從多個角度對中國供應鏈進行剝離與封鎖。先從立法層面上限制中國,例如,《出口管制改革法》、《晶片與科學法》、《半導體激勵法案》、《2022年保護美國智慧財產權法》、限制將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售予與中國政府有關的實體、成立「晶片四方聯盟」、《國防授權法》、《降低通膨法2022》等;另外,也從加強與盟友間的經濟合作孤立中國,例如,「印太經濟架構(IPEF)」便是呼應上述供應鏈彈性規則,讓與美國友好的盟友國家逐漸擺脫對中國致命的依賴。 日本成美國制中重要盟友 麥卡錫訪台似呼之欲出 日本是美國在這波對抗中國升級行動中印太地區最強有力的支柱。日前日本已通過《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視為「最重大戰略挑戰」,呼應美國去年所提出的戰略訴求,並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 2%,除自衛更需要超越自衛而有反擊能力,透過引進巡弋飛彈(戰斧)來實現;儘管日本有心要與美國合作、提升軍武反擊力量,但礙於憲法所拘束而難以改變現狀,所以接下來日本所要突破的便是和平憲法的問題。此外,美國扮演全球鷹派領柚對抗中國已是事實,在如此地緣政治環境下,台灣絕對擁有無可迴避的角色,眾院議長麥卡錫若在上半年度訪台,似有對美國近期一連串成立抗中單位、通過法案可收風行草偃之效,在目前中國內部疫情、經濟疲軟之際,美國鷹派聯盟若無招招緊接,將可能錯失制中良機。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1-11 08:42澳日暗渡陳倉 中澳關係能破冰還是留校察看?去(2022)年5月,立場中間偏左的澳洲工黨結束近十年政治立場偏右保守派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執政,由安東尼.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出任總理。此結果揭曉後,國際社會除須重新省視澳洲接下來如何處理內政問題外,同時最令外界關心的便是澳洲對中政策如何變化。一般各界對於澳洲工黨的印象,大多偏對中國友善,且追求利益和福利國家立場,而新總理艾班尼斯競選時口號,承諾選民「安全的變革」,並誓言要做一個「建設者」。 因此,艾班尼斯對中國由國家利益導向為出發,連帶著也打破六年多來的中澳僵局,於去年7月G20外長會議雙方重啟外長首次對話;此外,11月G20會議中,中澳兩國元首也在印尼峇里島舉行正式會談。種種跡象,讓外界解讀為澳洲已倒向中國,兩國關係在歷經近十年的寒冬可望逐漸回暖。但澳洲一面與中國修補關係,另一面又與日本簽署新的安全協議,讓中共對澳洲持續保持警戒。 澳洲用台灣CPTPP議題對中示好? 為打破中澳近十年僵局,艾班尼斯公開表態,強調澳洲兩黨都支持一個中國政策。被解讀為澳洲對中國立場已產生微妙轉變,準備迎向破冰。再者,在加入CPTPP的議題上,艾班尼斯以澳洲可能不會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因為CPTPP僅適用於「公認的」民族國家,而非經濟體;到按照申請加入CPTPP的經濟體的共識來處理申請的說法,被認為是對台立場改變。但實際上如此的方式,並非是立場的改變,更可能是用台灣議題博取中國的關注,因澳洲前政府在回應此議題時,也僅以「將在一個中國政策下考慮台灣地區提交CPTPP的申請」,簡言之,艾班尼斯是換一個說法維持立場,及對中國啟動敲磚模式。 去年澳洲總理艾班尼斯一席可能不挺台灣加入CPTPP發言引起熱議,在APEC峰會現場遭到台媒包圍詢問回應時,不發一語快速離去。(謝佳興 攝) 能源危機 讓中國更需要澳洲煤礦 前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曾自詡「推土機」(bulldozer),而艾班尼斯則誓言要做一個 「建設者」(builder),這讓外界戲稱自由黨負責砸場子,工黨負責搭臺子。莫里森曾說,「美國是澳洲的朋友,中國是澳洲的客戶」不需要在這兩國進行選擇,「不需要選邊站,不應該放棄已經建立的關係」,但在美中大打貿易戰及新冠肺炎疫情後,澳洲不得不先「隔離」客戶,與美國的AUKUS協議共築戰略方針。如今疫情漸退,中國在近期內因與澳洲煤礦供應的脫鉤,已讓第二季的經濟成長低於預期;此外,日前中國多個省份城市出現斷電情形,不僅讓電子產品周邊產能嚴重下滑,也產生能源上的重大危機,畢竟中國有接近70%的電力都來自火力發電,且有高達近90%電力供應都來自中國本土;而澳洲煤礦最大購買國分別為日本、中國和韓國,中國原以為與澳洲煤礦的脫鉤,可借勢懲罰澳洲,但不料烏俄戰爭許多國家對同是煤礦大國的俄羅斯大力制裁,讓澳洲的煤礦就算中國不買,還有其他國家願意捧著銀子來買,這更是中國始料未及的意外。 疫情退散 澳洲需要中國的觀光客撐經濟 澳洲經濟有很大一部份來自觀光收入,中國觀光客常是讓各國又愛又恨的一個客群。在世界各國紛紛解封開放國境時,澳洲政府也看到這塊商機,開始對中國釋放善意,雖然現階段中國尚未開放邊境,但由於內部白紙革命已起,中國官方已逐步解封各省各市,預期在下個階段將開放部分邊境。畢竟從歷史數據來看,疫情前澳洲每年平均觀光客人數高達九百多萬人,中國觀光客人數就佔一百多萬人,貢獻經濟達上百億澳元,估計這也是艾班尼斯先發制人,對中國態度積極、重啟對話交流的一個重點因素。 澳日暗渡陳倉 中澳進入留校察看抑或翻開新頁? 中澳兩國雖已逐步開展談話、元首、外長會談恢復交流往來,但觀察雙方對彼此的關係都未太過自信。對澳洲來說,美國是軍事盟友,多數安全戰略仍跟著美國走,AUKUS協議、IPEF、及近日的「澳美部長諮商會議(AUSMIN)」都是美國牢牢抓住澳洲的工具;與中國的關係更是微妙,中國跨足南太群島,欲在索羅門群島建設軍事基地,踩了澳洲和美國的紅線;而對中國而言,過去幾年澳洲隨著美國一個鼻孔出氣,在新冠肺炎疫情多所指謫中國,讓其陷入千夫所指的窘況,這對中國來說是難嚥下的一口氣。所以,中澳關係估計短期內雖有互動但應不至有大變化,艾班尼斯將對中關係經濟化,習近平何嘗不是也將對澳關係武器化呢?而隨著中國疫情的升溫,澳洲政府要求來自中國的旅客須持有出發前兩天檢測陰性證明,顯然在疫情面前不敢大意;加上,近期澳洲又與日本簽署新安全協議,被中共視為企圖限制北京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看來雙方關係恐還有一陣子的且戰且走及留校察看時期。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1-05 08:47中國讓全世界陷入病毒盲盒及玩恐怖箱的境地?中國疫情自去(2022)年11月下旬因白紙運動(革命)而逐漸展開解封以來,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有中國大陸朋友說:「是的,我們都陽過來了!」才真正顯示中國疫情的嚴峻與中共政府對於病毒肆虐的無力。全面解封的結果,究竟是白紙運動所引發的效應,還是中共政府拼經濟,在中國人民以犧牲生命換來自由後,必須承受的後果?若說,中國人民的自由與人權,是用自己的生命與新冠肺炎病毒交易而來的,一點也不為過。當政府並未做足任何醫療、藥品、疫苗等量能配套時,民眾只能用抵抗力與病毒交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此次面對疫情時顯露無遺。當政府無法給予民眾的生命、安全、自由最基本的保障時,最後倖存之人可說是與死神搏鬥後的天選之人,政府不僅是旁觀者角色,也像是劊子手為人民跳的最後一支行刑舞。 中共用解封堵住人民渴望自由的宣洩 卻成為懲罰? 白紙運動(革命)時所反對的動態清零政策運動,重啟中國人民維權意識。在那時雖有遍地小開花,但卻在很短的時間內便遭到中共當局的湮滅。有人說,這是自六四天安門事件以來最大規模的運動,也是中國維權運動另一項階段性成功;但成功的背後,往往掩藏著充滿算計的雙手,在爭取自由下主導著某些罪責。這些罪責,不僅僅是事後的抓捕、清算、被消失,更多的是政府未給予人民基本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障下遭到剝奪的性命。對於中國來說,在醫療量能未足、疫苗效力不佳、拒絕外國疫苗援助等情形下,解封確實堵住了人民對自由的渴望,但失去生命或確診卻成為自由的代價;「不自由,毋寧死」這句名言,用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更顯得諷刺與大勢已去。 去年11月27日上海許多年輕人前往烏魯木齊中路悼念新疆火災死者,並高舉白紙要求解封與反獨裁。(Twitter) 中國疫情不透明的鐵幕 為全世界帶來肉眼看不見的恐怖敵人 中國疫情的黑幕,一直以來為世界各國所詬病。從中國政府回報給世衛的疫情數據,截至目前僅有約191萬確診、約5200多人死亡,對於高達14億人口數的中國而言,是一個無法取信於人的數字;如今中國官方蓋牌疫情數據,不再公布每日確診與病歿病例,更為全世界帶來不可預期的疫情發展。突襲式、一步到位的解封,再加上數據蓋牌,有如讓全世界陪著中國進入抽盲盒和玩恐怖箱的境地。中國不透明的疫情鐵幕,不但為本已紛紛開放邊境的各國帶來另一波看不見的恐怖敵人,更在快速傳播的情形下,加大病毒變異的可能性。 中共用人命築起的經濟長城 會倒塌?還是穩固? 「經濟」一直是中共用來讓人民服膺統治的手段之一,長期以來中共政府認為只要經濟好,人民就能毫無怨懟地臣服,所以在二十大後,他們將目光焦點轉回經濟層面,加大內循環的力道,有多位中國經濟學者認為2023年中國的經濟將朝「向好」發展,力拼在全面解封後經濟出現V型反轉向上,第一季雖是谷底,但有信心第二季出現反彈,甚至預測中國2023年全年GDP將上看5%;換言之,中共已經第一季疫情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算入,在大規模解封前就已經決定使用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政策對人民進行洗滌與篩選。但經濟的變化往往出其不意,病毒變異更加是難以掌握的變數,中共欲用生命構築的經濟長城是否穩固,並非單方面意願就能實現。 中國疫情蔓延導致民眾感染新冠死亡。圖為西安殯儀館外人山人海。(Twitter/@fangshimin) 各國對中國人民入境防控 成為中國互信的依據? 在面對中國政府即將全面解封的態勢下,各國憂心忡忡。多個國家(包括台灣在內,日本、南北韓、馬來西亞、印度、菲律賓、美國、義大利、法國、英國、澳洲、摩洛哥、加拿大、以色列、卡達等)皆對中國旅客強化入境管制措施,歐盟絕大多數國家希望對中國旅客出境前進行系統性新冠肺炎採檢。對於多數國家的措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明確表達不滿,認為此些作為皆是缺乏科學依據與過度的作法。但看看和中國親近的國家,如:被認為與中國如此親近的北韓,卻也是對中國旅客防疫全世界最嚴格的國家,已暫停中國公民入境措施。換句話說,和中國互信與關係鐵不鐵,都沒有不讓人民暴露在染疫風險來得更重要,這或許也是「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這句話最好的寫照吧!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01-03 08:48布林肯訪中國前所累積的談判籌碼 要看中國的底牌?去(2022)年拜登與習近平於印尼峇里島G20會晤後,國務卿布林肯當時隨即宣佈,為確保美中溝通管道,跟進「拜習會」時所提出的議題,尋找雙方可以合作的領域,於今(2023)年初訪問中國。換句話說,拜習會所談的議題及內容,美國不僅「高度列管」,隨時跟進相關議題的發展,且在布林肯出訪前,美國還準備許多「籌碼」要跟中國繼續來談判,畢竟哪一方累積的籌碼越多,就越有足夠的底氣和對方叫板、叫價。 事實上,在印尼拜習會後,去年12月美國就已派出國務院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羅森博格訪問中國,不但為拜習會後雙方議題進行追蹤確認,也為今年初即將到訪的布林肯探路。對中國來說,在兩國領袖層級會晤所形成的共識,到了事務階層官員,都可能變得不一樣,這也是為何美國一再與中國進行交涉的主要原因。而為了與中國談判時有更多的勝算,美國必須把握時間,在布林肯出訪中國前儘量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籌碼,才有機會一窺中國的底牌。 美國半導體的「棍棒策略」 再將中國36家公司機構列黑名單 半導體產業安全是美國近期狂打的議題,除了加大拉攏日本、南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外,更聚焦在台灣的半導體技術及人才上。對於美國來說,手握世界半導體產業技術最強的頭銜絕不可拱手讓人,於是在鞏固自己半導體碉堡的同時,也要緊抓別的國家半導體菁英讓自己變得更強壯,CHIP4及《半導體激勵法案》便是美國「半導體胡蘿蔔策略」,而「棍棒策略」便是前陣子再度對中國36家公司、機構列入觀察清單,並且要求與美國政府合作,驗證其產品未被用於對美構成安全風險的行為。這等同於讓美國獲得對這些公司進行查證的權利,以證明這些產品是不是「健康」的。 美國商務部將包括長江存儲、寒武紀等36 家公司列入觀察清單,要求與美國政府合作,驗證其產品未對美構成安全風險。(圖:取自長江存儲官網) 應用國家手段戰勝對手 美揭牌中國協調辦公室成工作小組「指揮部」 美國國務院近期揭牌「中國協調辦公室(office of China Coordination)」,代表美國不再以傳統的外交系統與中國進行互動,在更深層的意義上,美國要以國家機器的力量來與中國相抗衡,增強自身外交力量,也要削弱中國的外交實力,也更進一步表明美國未來的戰略核心聚焦定位在中國。 自2020年以來,美國政府各體系內,如司法部、財政部、國防部、中情局不斷有中國工作小組成立,而國務院的中國事務辦公室是否有能量成為這些工作小組的「指揮部」,整合疊加各工作小組的力量應對中國,才可能成為令中國懼怕的力量;若僅有名稱,而力量難以整合,恐讓協調辦公室及各體系成立工作小組的美意大打折扣,甚至分散掉戰力。 拜登簽署2023國防授權法案 對台無償軍援5年100億美元 拜登日前簽署2023年國防授權法案,納入「台灣政策法案」部分條文,授權未來5年提供台灣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074億元)無償軍援,每年至多20億美元(但實際財政資金如何運用由撥款法案決定);也授權總統動用「總統撥款權」,每年從國防部庫存挪用10億美元的防衛物資或服務給台灣,並可能最快於今年秋天起派官員到台灣政府部門,加深台美經濟與安保合作。這項法案對於中國來說,在美國中期選舉前已有所預料在本屆國會任滿前(2023/1/3)通過,原因在於習近平二十大連任後並未針對台灣在言詞或威嚇增加力道,以至延至中共二十大美國中期選後才落實,且併入2023國防授權法案中來實現,對於中共來說刺激小一點,但對於美國來說又可成為籌碼與中國談判時運用。 美國多個聯邦機構及多州禁TikTok 與民間呈現平行世界? TikTok在這段時間以來成為一項熱門的議題,不論是在美國、台灣,甚至在政府部門、國會是否給予相關限制引發熱議。日前美國參議院通過禁止聯邦雇員在政府設備上使用TikTok,在此之前,包括國防部、國土安全部和國務院在內的許多聯邦機構,已禁止在政府擁有的設備上使用TikTok,美國十多個州也跟進此項規定。美國行政部門禁止TikTok使用法案通過並非首次,上屆參院也曾通過類似法案,但遲未在眾院有所進展。這次就得看眾院有沒有決心跟進,讓他成為布林肯訪中前帶給中國的另一項「賀禮」?但TikTook在政府部門與民間呈現平行世界的情況,恐怕在美國或台灣都將變成是奇怪的常態!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12-21 11:00白紙革命後續及中共的冥紙清算目前中國面臨國內動蕩不安、國外四面楚歌的情勢。在這些情況複雜、對抗情緒高漲的氛圍下,「白紙運動」應運而生。有些中國人說,現在的年輕人與勇於表達自己、有強烈、樸素的正義感,也有很強的行動能力,但必須要將目光放得遠一點、時間拉得長一點,來觀察中國的變化,換言之,這等同於否定白紙運動的正當性,又是一種先褒一番再倒打一把的伎倆。有些媒體稱「白紙運動」是1989年來中國最大規模的集會示威運動,除此之外,更值得被看見的是中國人民「學著覺醒」的轉變,這代表著年輕族群不再被中共政權愚弄,更代表著許多原本隱而不發的中國人民按捺不住脫韁而出的正義感,想為中國帶來改變,為中國的未來帶來看得見的願景。 即便白紙運動對於中共政權產生一定程度的挑戰,被當局以最快速度撲滅、也因此對封控解封,但被稱作曇花一現的民主運動是否就不會被燎原,那並非絕對。畢竟,這股解放威權專制的浪潮已經被點燃,就算沒有即時有後續作為,延燒之氣也已縈繞中國這塊土地。手揭自由、民主、革命的中國民眾,在繼香港反送中事件後,明確預知做這件事的下場是中共的「冥紙清算」,卻也義無反顧繼續幹下去。 中共用白紙運動抓戰犯 指稱美歐就是境外煽動勢力 不出意料地,白紙運動被用來當作指稱美歐國家是煽動者的理由。自新冠肺炎爆發後,美歐國家不斷指稱病毒就是從中國而起,讓中共這股怨氣久嚥不下,一有機會便要好好嫁禍於那些國家。果然,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便直接指控白紙運動是「境外勢力」導致,而且中央政府責任轉推給地方政府無法理解及配合中央政策指示,引致民怨,甚至更稱有些中國人被外部勢力收買,典型地中共卸責舉動,錯的都是別人,就算有錯也是美國人要我做。估計接下來的白紙運動若再有零星火花,中共當局必定將從中刻意或假造事件或人員,形塑具體戰犯。 用冥紙清算 強制入支持民眾於罪 白紙運動期間,有多個城市、學校等單位老師、學生、群眾加入抗爭行列,這是中共當局最不願意見到的情況,若不在最短時間撲滅各地的微火,就會釀成森林大火。於是當習近平嘴上「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手上卻開始放寬封控政策,一緊一鬆形成「面子不失掉、裡子不著火」,但實際上,解封對中共來說,是將整個中國暴露在病毒之中,從目前中國國內醫療量能崩潰、瘋搶藥品的情況來看,如此失控,必定要從國內抓出戰犯,行殺雞儆猴之效,於是傳出參與抗爭的大學講師即被以精神失常強制送精神病院,以此警戒其他參與共同行動之人,也嚇阻未來欲採取相關行動之人。 新疆大火讓民眾共情強烈 藉白紙運動擴大對習近平不滿情緒 中共一向先拿最弱勢的族群來開刀,藏人、維吾爾族等少數族群便是首當其衝的目標。在此次新疆封控大樓的火災,為何會引發這一連串的共情效應,原因在於許多中國民眾無法忍受中共當局對新疆的民族同化、再教育和種族滅絕。這些根植中國民心的措施,雖讓許多人敢怒不敢言,也無形中埋下對少數民族的共情之心,尤其在疫情高壓封控多時、人民瀕臨崩潰、物質缺乏、政府當局強力壓迫的情形下,只要一個觸動人心的事件發生,都會令民眾感同身受。 習近平的破格連任、過往十年對中國的治理模式,積累下許多人民的不滿。其中不遑還有曾對習近平頭像潑墨而後遭到高壓監控的董瑤瓊、還有其父在獄中慘死的遭遇,及為數甚多的當局高壓統治手段,都讓民眾對政府不滿情緒高漲到臨界點。 日前在中國有抗議民眾手上白紙寫著「竊國賊習近平下台」。 白紙運動轉而從境外集結力量蟄伏待發 爭取中國民主長期抗戰 白紙運動現階段看起來在中國境內暫時被壓下,但事實上這股反抗勢力尚未被弭平,後續效應還在悶燒之中,也將進入到爭取中國民主的長期抗戰;當然,中共當局對於這股反抗勢力必然將更強力的壓制,中國的新時代能否被造就,新時代的全民不服,究竟能走到什麼程度,全世界都在關注。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12-16 09:32伊朗對中國不滿是溝通誤解?中印駁火是轉移焦點?最近一段時間,習近平訪問沙烏地阿拉伯,引發伊朗對於中海峰會聯合聲明觸及三島爭議的不滿,外界所觀察到的是伊朗急跳腳,召見中國駐德黑蘭大使常華,中國這個動作的背後是否藏及戰狼特性的玄機,尤其是在習近平眼皮下發生的事,又逢胡春華訪問伊朗,箇中意涵令人玩味。 中印間的軍事對峙與衝突,自2020年以來不斷發生。但因中印雙方曾2度簽署協議,不能使用武力槍械,故在中印的衝突中,看到雙方互擲石頭、持狼牙棒、帶刺棍棒等武器近身搏鬥,雖不能使用槍械,但傷亡的數字也不比槍械來得少。而印度持續被拿來與中國比較,甚有許多媒體指出印度在不久的將來會取代中國;當然,也有熊貓派認為印度難以取代中國的論點。但近期中印再交火,或可再度觀察及印證中國在內部面臨危機及外部干擾時的思維模式及作法。 印度持續被拿來與中國比較,甚有許多媒體指出印度在不久的將來會取代中國。(unsplash圖庫) 中國勢欲成中東調和者 估計三島事件已預期伊朗反應 習近平再次於今(2022)12月7日出訪該國,但此次卻在與沙烏地阿拉伯的中海峰會聯合聲明中因觸及三個群島爭議而引發伊朗的極度不悅及強烈不滿,巧的是這個時間中共副總理胡春華正在伊朗進行訪問,雖中國欲與沙國在能源上取得更穩固的保險,但中伊才剛確立「中伊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中國在外交上的戰狼之姿,在中東地區有的是更多的敏銳而不冒進。中東情勢複雜,中國中海峰會帶過三島議題,但又做出關注這個議題的明確表態,以另個角度來看,碰觸三島議題雖有利弊,但可滿足沙國的期待,亦能引起伊朗緊張,當一個國家滿意,一個國家緊張時,即表示該議題已經控制在引導者手中,中國背後的意圖極可能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中國正處內部動盪 利用印度轉移焦點 近期中國因疫情封控政策而承受不住的大規模、多點城市的民怨反彈抗爭行動-白紙革命,讓中共不得不進行防疫鬆綁以維持國內社會穩定;但鬆綁後的沒有完善醫藥醫療的窘境,卻使得國內陷入更大的危機,發燒及恐慌民眾大量湧入門診、等待核酸檢測人龍猛烈,幾乎癱瘓醫療體系。而中國國產疫苗效力向來備受國際質疑,解開封控後的疫情能否控制、疫苗效力是否足夠抑制病毒、醫療量能能否足夠因應,將是接下來中國疫情是否再度大規模爆發的最大原因。此外,中國疫情若再度大爆發,經濟也將必然隨著疫情而炸得粉碎。這些事項都是讓全世界的焦點重新聚焦到中國,這個時間的中印衝突,是否仍是中共一貫在遇到國內難解問題轉移國際焦點的方式,若是如此,目前中國所面臨的困境並非其他轉移方式可奏效。 美對伊朗至死方休 對印度開綠色通道 從中國對伊朗與印度的做法反觀美國。兩週前,美國在世界杯足球賽戰勝伊朗,讓總統拜登興奮不已。如此的情緒反應,自然來自於美國與伊朗間長期的恩怨。伊朗長時間受到美國的制裁與封鎖,從經濟、能源、石油等層面予以壓制,雖然2015年伊核協議簽訂後,伊朗所受到的制裁減少,經濟得以發展,但川普在2018年5月宣布退出伊核協議,並將對其實施經濟制裁,伊朗也宣布停止履行伊核協議部分承諾,美伊新一波的抗衡再度展開,雙方相互制裁、空襲行動不斷。直到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後,美歐等國啟動伊核問題爭端解決機制,多國才重新回到談判桌上。 美國對於印度的態度與伊朗完全不同,不僅充滿關愛與容忍的眼神,更是給予以其他國家所享受不到的福利。對於美國來說,印度是一顆閃亮的新星,極有可能在未來取代中國,雖目前經濟雖仍差中國一大截,但人口紅利遠比中國來得更有潛力,但在經濟規模及貿易協定的參與運作,中國自然比印度有優勢。但以目前許多國家對中國的壓制,對於印度的寬容,現在要定論印度可否取代中國這個發展中的議題還有待觀察。但無論如何,接下來以美中為首的國際局勢,勢必將越來越多元、越來越有趣!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12-12 16:17中共禁台農漁產輸入 逼統及病毒式傳播手段趨大化今(2022)年中共二十大時,習近平再度以「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對兩岸關係進行強調。兩岸關係向來是一項複雜的博弈,它牽涉到台美中關係,也牽涉到台灣積極與世界民主自由國家連結的關係,更影響的是台灣所習慣的民主、自由、人權的生活方式。 在中共不放棄對台使用武力的情況,武統一直被視為最後手段。在最後手段之前,中共以各種手段對台灣進行「逼統」,如:政治、軍事、外交、身份、國籍、貨幣、經貿、農漁產、宮廟、獨派(台獨份子黑名單)、統派等方式,為了就是要在中共最終手段施行,讓台灣對「逼統」手段毫無抵抗能力,近期中共對台的農漁產禁止輸入就是一場完美風暴的形塑與呈現。 中共新出台「病毒式傳播」手段 不易抓戰犯 今年九合一大選,中共在表面上佯裝不介入,但實際上卻用各種新形式加入選舉戰局之中,錯亂台灣民眾在資訊之接收,並且以地方金流捐助、意識形態滲透、過激言論煽動、集結或扶植親中且具一定程度聲量網紅,在網路或各大論壇傳播編纂性言論,形成陰謀論觀點,再以「病毒式傳播」手段,無差別對任何人進行洗腦與攻擊,以在台協力者對台灣媒體、網路、民間個別擊破,採取以台制台的模式遂行其目的。對於台灣而言,此種方式讓人不易辨識敵我與真偽,並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事實上,以往在廣西南寧詐騙時,中共就曾以親朋好友相互拉攏參加,來達到詐騙人員、範圍擴大的目的。而此次在九合一大選中,中共將過往的手段持續精進,切入台灣民眾所關心的議題,注入洗腦式的觀點,不僅可以獲得台人的信任與轉傳播,也影響並擾亂人於無形。 禁農漁產輸入 企圖對台貼上兩岸處理無能標籤 中共近年來接連在農漁產產品,以莫須有的理由片面禁止輸入到中國,企圖以農漁產逼統方式及經濟脅迫,讓台灣民眾感知兩岸關係每況愈下,及兩岸關係經營無能的標籤。這對一般民眾來說,即便中共手法粗暴,但卻也達到某種程度的標籤效應,若政府無法扭轉線路,以及以更正當合理的說法導正視聽、開闢新市場,真正達到轉單效益,久而久之將形成民眾的既定印象。而另一方面,中共鎖定農漁產進行封鎖,最主要的原因,不僅可直接影響農漁民生計,而且易達到口語及文宣式的傳播,台灣基層民眾好懂、在台協力者亦可將過往農漁產被禁種類予以加乘渲染轉傳,將標籤貼得更牢更緊實,而台灣農漁產若未及時轉銷處置,價格崩跌風險亦自然加大。 持續掏空九二共識及ECFA內涵 徒留空殼 過去台灣與中國所簽訂的ECFA,所得到的優惠關稅產品涵蓋石化、塑膠、運輸、機械、工具機、紡織、農漁產品等約539項,且僅台灣農漁產品可輸中,並給予18項農漁產品免關稅優惠及給予綠色通道,被外界稱為對台讓利。但因兩岸政治時空環境背景的轉變,九二共識與ECFA的效益越來越低,不僅可片面依喜好變更,也隨著台灣政治現況滾動調整。換言之,九二共識與ECFA即便未被明確廢除,但已經隨著中共單方停止或以其他概念予以覆蓋,實際上已名存實亡。 不輕舉妄動 持續對台進行官民及2024大選擾亂 今(2022)年台灣九合一大選,依各方觀察,中共雖參與其中,但卻不易被辨識出來,如此方式將可能在2024前持續進行。記取教訓及不斷學習向來是中共的強項,不論是2019告台灣同胞書發布後對2020台灣選舉的失利,以及這一年來從烏俄戰爭中的學習,或是此次九合一的過程與結果,都將讓中共對於台灣各種情況變化更加淡定,「哀矜勿喜」更是中共在幾次台灣選舉過程中所學習到的技能。在接下來到2024的大選時間,估計中共將持續以過往的逼統方式加大進行,不輕易採取大動作的策略,以免反效果的造成。對於中共而言,二十大才塵埃落定,內部需要大規模清洗陳舊的污垢,外部自然不宜太大動干戈;「維穩」這兩個字不僅可以對中國內部使用,對外也是不可多得的。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12-06 08:46信任危機擴大 TikTok會讓美國進入沉浸式淪陷?全世界的目光焦點從G20美中兩國元首的歷史性會晤轉回實際層面,從共和黨國會議員在期中選舉後積極推出TikTok(抖音)禁止法案來看,更加證明之前的會面是雙方重建管道平台的過場,實際上仍處於相當激烈的相互對抗之中,尤其是美國政黨間對於中國的壓制力道不會因高層有所互動而鬆動。 過往在川普執政時期推動禁止TikTok時,曾遭民主黨的消極抵制,到拜登上任總統後更撤銷當時川普所簽署的行政命令,另發行政命令應基於證據方法,評估TikTok等社交平台的安全風險。但此次,由共和黨國會議員所發起的禁止法案,連民主黨國會議員也開始持開放態度,認為川普禁止TikTok是正確的決定,共和與民主黨對於TikTok看法的合流,將使未來新一屆國會開始積極運作這項法案。 TikTok對全球與美國影響巨大 美國政府高度警戒 TikTok擄獲全球民眾的比例相當高,在150個國家被廣泛使用,在今(2022)年底用戶數將來到18億,以全球人口即將破80億的情形下,一個App能達到近20億人使用相當可觀。在與中國對抗最劇烈的美國,更是影響力巨大,下載量已達2億,積極用戶亦有1.4億,以人口數三億多的美國而言,也難怪政府會如此緊張,因為這已有近半數的美國民眾都在使用這個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軟體,尤其是這個掌握在中國的互聯網的標竿品牌。事實上,TikTok在設立之際,即被北京字節跳動公司設定要往國際化發展,「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便是該公司所規劃的出海路徑。 美中在鋼索上找尋信任 TikTok讓信任危機持續發酵 在G20時的美中元首會晤,不代表著美中關係的改善,而是彼此許久未有往來的探知。美中間的信任關係不會因幾次的會面、交流而回復,雙方所釋出的善意而常在反覆的政策、法案施作中一再有所增減,就如同美中需要在軍事上相關節制及合作般強烈需要對話,但顯然雙方在合作與對抗是完全區別上、下位及領域,而TikTok就是在不妨礙雙方對話中,美方必須對中國壓制的迫切手段,因為美國對其缺乏信任、也擔憂數據收集,和TikTok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就是美中間信任危機不斷發酵的原因,因為在彼此懷疑對抗中需要找尋鋼索上的信任,實在微乎其微。 美中新冷戰 反讓美中年輕人藉TikTok為出口? 目前美國兩個重要的社交平台,Twitter 及 TikTok,前者為沙烏地阿拉伯部分擁有,後者則被中國完全及部分擁有,這對於美國來說或許是個危險趨勢。以目前美中間的氛圍,在官方在國家層級,屬於強烈的對抗,但在民間領域,尤其在社交軟體部分,則相當蓬勃發展,美國年輕人(12-17歲)每週使用TikTok的比例從2019幾乎沒有,到2020有50%,2021更達到63%,成長速度之快,18-26歲的成年人每日利用TikTok獲取新聞或訊息的比例更高達26%,這讓許多美國政治人物不得不透過這個App宣揚選舉理念,根據資訊這次中期選舉,美國參眾兩院及州長候選人平均有25%擁有其帳戶,可見即便美國官方認為TikTok具有影響國家安全疑慮存在,但仍是各政黨極力爭取選票不能忽視的重要平台。 美國以TikTok威脅國家安全為由 能說服美國人? 中期選後美國國會議員提出法案,試圖比照禁制華為方式處理TikTok,但容易嗎?華為與TikTok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產品,一是實體物,一則是利用網路不斷散佈的使用習慣,當IG、Twitter等美製App無法像TikTok充滿新知、樂趣或便捷使用時,年輕人何能輕易放棄?尤其在民主、共和黨及司法部門對於TikTok的認知,和美國長久來所秉持的自由、民主人權價值,是否得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斷人民的使用自由?值得思考,而這也是美國各黨間將進入內部博弈的表現。新一屆美國國會即將開始,在面對2024選舉到來前,美國官方是否能具體對TikTok博弈出一個可執行共識和民眾能接受的作法,看來是兩黨在應對中國議題的前哨站,個別民主黨議員的溫和態度能否影響白宮及政府部門對於法案的方向,是關鍵所在;又或者,換個想法,與其禁制TikTok,或要求字節跳動出脫TikTok,使其遠離與中國政府的連結,倒不如美國民間企業出資買下它還來得簡單快速? 接下來的時間裡,美國政府尚未積極對TikTok有所行動時,多數美國民眾將可能沈浸在TikTok既了解其危險性又無法戒除的上癮之中,恐怕除了美中的信任危機外,還需克服的是價值問題,這點在自由民主開放的美國社會更加不容易。此外,據披露央視已入股TikTok一個百分點,這對於台灣來說,是近在咫尺的絕大風險,台灣政府及民眾應如何應對,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12-01 08:56白紙革命/中共對抗爭是零容忍的壓制中國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所採取的政策就是「封控、封控、再封控」、「核酸、核酸、再核酸」、「清零、清零、再清零」,而當三年多的生活都是如此緊張、高壓的情況下,一般人民不僅難以忍耐,也不想再忍受,民怨的積累、生活的壓迫,都壓得民眾喘不過氣來,終於在今(2022)年11月24日的新疆烏魯木齊住宅大火事件爆發,正採取防疫封控的小區,因救災人員無法即時進入救火,而釀成死亡悲劇。而這一個悲劇更觸發從烏魯木齊、北京、南京、成都、西安、上海等城市一連串的抗議行動,民眾舉起白紙發起抗爭,甚至訴求要習近平及共產黨下台。如此的抗爭,可說是中國自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再一次由下而上的行動,全中國超過五十所大學亦出現示威活動,這樣的情況在中國來說實屬極為罕見,也暴露中國政府對人民的壓制讓民間氛圍已經起了轉變。 數百名北京清華大學學生11月27日齊聚抗議、聲援烏魯木齊罹難者。(推特) 三年防疫壓力 壓垮中國人民對習近平最後一絲慈悲心 從2020年新冠肺炎在中國爆發,延燒世界各國,幾乎所有國家無一倖免,全都籠罩疫情之中,在一定時間內,各國政府管制人民跨國的交流及各項往來。在中國,疫情的管制更加嚴苛、時間更加冗長,從一開始的「清零」政策,到「動態清零」,要求精準防控,對入境人員採取「熔斷機制」,如此的政策做法,在世界國家疫情延燒時尚屬正常,但當各國均逐漸開放邊境、解封的現在,已顯得不合時宜與罔顧人權生命,不僅打擊國家經濟發展,更讓中國政府所種下的有毒種子,產出危害人民的腐爛果實,三年多來的防疫種種,終在此次烏魯木齊的火燒事件中點燃悶燒已久的人民怒火,民眾對於才剛破格連任的習總書記將僅剩的慈悲心用罄,遍地開花的白紙革命抗爭行動應運而起。 人民的反抗意志與決心 挑戰中共是否採取高強度的維穩策略 非常長的時間以來,在中國所爆發的零星抗爭並非沒有,中共當局通常皆採在最快速的時間內弭平抗爭行動,讓社會歸於平靜,讓曾有的動盪像是從未發生。對於中共來說,維穩高於國家所有的發展;中共並不擔憂零星而發的抗爭行為,因為撲滅一撮火並不難,但當抗爭成為風潮,各省各市群起效之的時候,中共若在沙漏翻覆之後的時間內弭平各個紛擾,就代表著更強烈的擊斃行動即將開始,一旦此行動出台,六四天安門事件的人民記憶就將回來,挑戰著國際社會的容忍與實際行動,也考驗人民反抗的意志與決心,更刺激著中共當局是否展開更激烈的維穩行動。 11月27日在上海烏魯木齊中路走到路中央喊出不要核酸的抗議者遭到警方逮捕。(推特) 二十大後習近平採更強硬的清洗內部策略及壓制 從二十大的習近平的政治與人事鋪排,可以看出在未來的一至兩年內,對內部的人事清洗及維穩策略更加強力執行,對內清除政敵餘孽,對社會反彈力量更是零容忍的壓制。此外,從二十大的報告中,中共更加凸顯「安全」、「鬥爭」等用詞,明顯更加注重國家安全及意識形態,對於此次白紙革命,中共必定以危害國家安全、深受境外邪惡勢力影響的意識型態加以圍堵。對於才剛經歷過二十大連任的習近平,正處理萬國來朝,重塑中國國際地位的重要時點,此時的內部紛擾勢將影響接下來與美歐國家對抗的裡子與面子,中共切不可能在此時讓內部小亂影響外部,估計壓制各城市抗爭行動將與時間賽跑。 中共恐藉港台人士介入引火 轉嫁人民自主反抗力量託詞 中國內部言論傳出,此次白紙革命有境外勢力介入其內,其言論明顯轉嫁因內政治理不佳,人民正當反抗行動於其他國家,甚有以挑動抗爭發起者皆為港台人士,轉移中國人民自行反抗的託詞。值得關注的是,中共向來在遭遇內部由下而上的反彈紛擾時,將目光焦點轉移至目前人民仇恨值較高的標的物,再藉由官方手法操作讓其輿論發燒,中共是否將以此為藉口,藉故挑起兩岸人民情感傷害,或以此為由對台有其他作為,恐是後續需密切關注的情況與議題。 是否換個名詞仍舊清零?洗臉式的退縮是否發生? 抗爭在中國各地爆發後,中共當局對外媒體及社交軟體,隻字未提有關抗爭活動,甚仍由烏魯木齊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廳發布持續開展「無疫小區」創建活動,顯見中共將在強力壓制抗爭行為後繼續在疫情上進行封控清零政策。畢竟一旦中共當局若因人民反抗而退縮,就等同接受人民意見、承認政府的政策錯誤,但面對已經燃起小火苗的抗議,維持穩定、堅持清零,是否接下來政策主導核心!就看中共有沒有辦法繼續自圓其說了?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