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1-22 11:59不存在「去台化」 美台日韓晶片法案對抗中國霸權美國總統拜登在今(2022)年8月正式簽署總額高達2800億美元的《2022晶片與科學法案》,未來五年內美國政府將撥款大力扶植晶片製造,造成印太各國嚴重的晶片憂慮。但《晶片與科學法案》並非單一個法案,而是由《美國半導體激勵法案》、《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2022最高法院安全資金法案》組合而成。 高達542億美元的《半導體激勵法案》則是外界關注度最高。 首先是大約300億美元的本土晶片產業提供補助,以及約240億美元的預算提供為期四年25%的稅收減免;其二,其餘的二千億美元則提供科學研究,分別向國家科學基金提供810億美元、地區科技中心提供100億美元,以及能源部提供680億美元,讓美國本土晶片產業不但可以根留美國,也在科研上讓美國各研究機構跟上腳步,為的就是加強美國的晶片技術與創新,用半導體供應鏈的控制力,更重要的是針對中國以及目前擁有先進製程的晶片國家而來;其三,接受政府補貼的產業,十年內禁止在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特定國家擴大或建設先進製程的半導體工廠,更要每年揭露在海外的財務安排,尤其中國,違反則收回補貼。總的來看,美國在晶片上除了給予「廣積糧」、「高築牆」,還要「重威嚇」。 以晶片法案組合拳 打擊中國晶片及關聯產業 在美中高度對抗的情勢下,除了硬對抗,也有軟對抗。晶片法案與先進製程中會使用到的「EDA管制(電子設計自動化)」,以及美國另外組建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4,美日韓台)」是相輔相成的搭配。對於一向倚賴高端晶片進口的中國來說,美國這一舉措,無非是卡緊了脖子,尤其是中國目前的晶片製造技術與世界前段班的台灣、韓國、日本都差了一大截距離,美國此舉不但以EDA出口限制打擊中國在晶片設計的空間,也在晶片製造上以晶片法案阻斷製造設備的路徑,尤其更限制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威脅的投資,針對中國的態勢完全顯露,不但阻卻美國本土產業外移中國製造的取巧,同時也將晶片四方聯盟的台灣、日本及韓國一同拉進來做對抗,台積電、三星皆要面臨二選一的局面,這也是當時韓國在加入此聯盟如此猶豫不決的原因,因為不是A(美國)就是B(中國),似乎難有從中投機的空間。總的而言,美國要在晶片上卡死中國的意圖著實再強烈不過。 美國晶片法案與「EDA管制(電子設計自動化)」,以及「晶片四方聯盟(chip4)」,意圖在晶片上卡死中國。圖為中國最大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圖:SMIC官網) 半導體產業從全球合作轉為國家集團對抗 中國在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確實獲得長足的進步,卻也讓世界各國對其生出戒心。過往的半導體產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相互合作,在美國的「政府給舞台,企業出本事」的脈絡下,壯大科技實力,也扶植其他國家的技術。但如今,意識到中國的崛起與追趕,美國不再給予追趕中國家空間,尤其是中國,一個極可能在未來取代它霸權地位的國家,更是不願意給予機會,而必須逆全球化地將釋出出去的優勢拉回美國本土,甚至也要將其他國家已有的優勢吸納,半導體從原本的全球供應鏈合作,轉而為特定國家相互集結起來的集團式對抗。 美中雖有協調會晤 精神交流與物質需求仍有區別 在中共二十大與美國中期選舉後,美中元首在印尼G20進行首次實體會晤,席間各自對台海議題劃紅線,各說各話、走走關係的成分居多,具體實質效益仍舊欠缺,僅是為彼此活化溝通協調的管道與平台,對於美中兩國而言,這樣走關係的場合,雖少了實益卻是必須,未來雙方仍維持高強度對抗,但在對抗之餘至少還有得以緩和的管道存在,精神交流仍是物質需求的高層次訴求。 不存在「去台化」 台版晶片法案接軌美日韓對抗中國霸權 為了鞏固台灣在國際半島供應鏈的地位,日前行政院提出產創條例的修法,為了適應在美國、日本及南韓皆已提出半導體補貼及稅收減免的情況下,也提出租稅優惠獎勵方式,雖無補貼措施,但某個程度也相應配合Chip4其他三國的規範。 事實上,美國的半導體政策作為,除了壓制中國外,其實也想在本土催生打造更優質的半導體產業中心,這也是為何美方極力吸納台灣晶片技術人才到美國的原因。接下來,就得看中國在美國日益加強的抑制下,美中博弈常態化的情形下,如何殺出重圍了!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11-15 09:21美中各自劃紅線 拜習會能為美中關係止跌反彈?今年的G20會議創造美中元首拜登與習近平的會面,這不僅是中共二十大、美國期中選舉後的兩國領袖會議,也是雙方各自處理完家務事後,有著妥當準備的會晤。對於美國而言,期中選舉民主黨沒有崩盤,反而表現比預期更好,雖然輸掉眾議院,但保住參議院,形成民主黨小輸,共和黨小贏的局面,拜登有了底氣可能宣布連任2024年的總統大位;對於中共來說,習近平剷除內部多年來的團派勢力,將權力一把抓在手中,部署自己的親信在周遭,不但有了濃厚的安全感,更有和美中殊死戰的氣魄。但這場會談,究竟是雙方對於未來關係的定向,還是美國為了走走關係,避免中國誤踩軍武油門的警告,值得細細觀察。 G20拜習會是美中關係的「定向」 本周全球的目光聚焦在亞洲,東協峰會、G20峰會、APEC領袖峰會等數場多邊會議陸續舉辦,美國總統拜登、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也都出席東協峰會及G20峰會,拜登更在G20峰會進行上任後第一次與習近平進行的實體會晤。 美方對這場美中元首會談掌握主動權,會前便時對媒體「吹風」,將焦點導向台海問題上;此外,在G20前的東協峰會,美國與日本、南韓領導進行會談,重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同時協議新設「經濟安保對話體」,連結印太經濟框架(IPEF),共同對抗經濟上的壓迫。儼然已在拜習會前為雙方的題目劃重點,並且「定向」未來美國民主陣營與中共專制陣營的對抗議題範圍。 習近平破格第三任 被認定需在台海議題有更激進作為 中共二十大後,習近平剷除團派,通過黨章修正案,習思想「兩個確立」寫入黨章,確立習近平定於一尊的核心定位,獨攬大權的時代到來,尤其在軍武人事部署上,因應國際格局做人事的調整,為了穩定政局,拉拔多位作戰軍官,在戰略上藐視台灣、藐視美國,藐視全世界。 G20的拜習會,除了是拜登上任總統後彼此首次的實體會晤,更是雙方在歷經各自重要戰役後的互探虛實的會談,對於美國來說,不論是線上或是線下的會談都是美方主動,中方居於被動,顯示美國擔憂對中國沒有掌握下的失控局面;對中國而言,民族主義不僅抑制理性,中國式的民主也沒有理性,必是對外擴張到底、鬥爭到底;此外,習近平既然前所未見連任第三任中國領導人,勢必備受民眾期待需在台海議題上有激進有效的作為,這也是美國所擔憂中共完全沒有踩剎車的打算。 美中各自劃紅線 美擔憂習近平故意誤踩軍武油門 大局對話是美國的期待,也是避免管控美中關係未來走向及發展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會談前屢屢放出的,美國對台海問題對中國劃紅線。事實上,美國積極要與中國見面,主要也預見二十大後中共人事布局讓外界感到憂心,尤其在裴洛西訪台後美中陷入低谷,不僅暫停美中氣候變化會談,更重要的是在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軍區領導通話及國防部工作會談也停擺,這對二十大後失去了解中國軍事動作的美國有高程度的風險,若連美國都無法預測中國的下一步,遑論在其他領域及台海問題上會不會有無法掌握或預期的脫序行為。反過來,中國也指出台灣問題就是美中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總的來說,拜習會除了台海、人權、氣候、烏俄、北韓、經濟、南海等議題團對團的雙邊討論外,首要目的便是美國要能夠清楚中共軍武布局及下一步,藉此提醒美國還是世界第一強國。 美中續維高度競爭及恐怖平衡 美國打破近期的外交被動 這次的G20的主題是「共同復甦、強勁復甦」,對於拜習會來說更是如此,美中需要共同溝通、強勁溝通,拜登在東亞峰會表示「美國準備好與中國激烈競爭,但不尋求衝突、對峙」,這樣的基調也延續到美中元首會談。美國希望與中國維持暢通的溝通管道,但與其激烈的競爭關係不會改變,對美中任何一方來說,一旦妥協就等同退讓,等於過往幾年的堅持都是白費,尤其當拜登需要面對2024選舉,習近平破格連任第三任,若在此時退縮,就是認輸,這是在目前美中的對抗氛圍下不被允許的。未來,美中的恐怖平衡對抗程度只會加劇,不會減緩,勢必持續鬥爭、不斷鬥爭,在鬥爭下才可能換來和平的發展機會與空間。 此外,面對各國前往中國會晤習近平,美國在近期外交上略顯被動,尤其是德國總理蕭茲、未來可能還有法國總統馬克宏,美方必然需與中國互動,讓歐洲國家領導人赴中的敏感性降低。 以美中對抗如此嚴重的關係,能否藉由這次的會談止跌反彈,恐怕還得要看之後雙方如何出招!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11-11 12:54美國中期選舉兩黨相互成就?美中關係相互毀滅?日前美國中期選舉,由共和黨拿下眾議院多數席次,但民主黨丟掉的席次比預期少,且可能驚險保住參議院。這場被視為現任總統拜登過去兩年執政的期中考,可說是全民公投,依據過往美國選舉的歷史定律,現任執政黨中期選舉遭遇一定程度的挫敗可說是慣例,好則失去參眾兩院其中一院、差則兩院皆失,而這次的選舉民主黨最差的情況並沒有發生,只是結束了過去兩年民主黨的「聯邦三連勝」(亦即白宮、參議院、眾議院皆是同一政黨把持)。如此的情況,雖讓拜登成了「跛腳總統」,但底氣卻大增,接下來的兩年,美國政府即便執政效率可能大降、國會爭奪激烈,但共和黨已沒有選前大家所預期的絕對優勢。 共和黨以女性墮胎權強攻失敗 民主黨難敵經濟衰退、通膨飆升、治安、犯罪等壓力 今年6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女性墮胎權的憲法保護,頓時輿論及民意譁然,其他國家更對在民主人權如此進步的美國有如此判決倍感詫異。這項共和黨在最高法院所控制的議題,確實激起許多女性選民、中間選民懲罰共和黨;民主黨趁勢添加柴火,設想利用這一個議題拉攏選民的支持,而從此次的選舉結果來看,對於民主人權的擁護者,還是略勝保守思維一籌。 但新冠肺炎疫情、烏俄戰爭以來所導致的經濟衰退、能源危機、通膨慘況、暴力犯罪等議題還是激起多數美國民眾對民主黨內外政策的不滿,以致失去了眾議院的多數。 經濟衰退、能源危機、通膨慘況、激起多數美國民眾對民主黨的不滿,以致失去了眾議院的多數。圖為民眾在超市選購商品。(圖:unsplash) 共和黨紅色浪潮成浪花 2024搶回大位有難度 拜登低民調向來不是新聞,自去(2021)年8月阿富汗撤軍以來,可說是跌跌不休,今年因為烏俄戰爭所衍生的能源、通膨率走揚,更是讓拜登的民調走向死胡同。如此頹勢,雖然在9月大打「抗中保美」時稍有回升,但來到了10月底,拜登的支持度再度跌下均線,僅有三成八(幾近總統任內最低點),不支持度高達五成九,比同時期川普的支持度還要低。雖然中期選舉拜登不是候選人,但整體施政滿意度卻深深地影響選民對政黨的支持度,也是表達對現任總統的不滿。 整體而言,過去這段時間,民主黨大打的「抗中牌」收到短期民調微幅上升的成效,但原本期待共和黨能趁勢而起,以紅色旋風席捲民主黨,卻未能如願。從結果看來,2024共和黨要搶回總統大位還有一定難度。 中期選舉結果不至於影響美國對外政策走向 拜登在2021年上任時,當時有許多預測他會走向一個和川普不同的對外政策,但事實上卻不然。拜登的外交操作手法不僅與川普極為相似,甚至來得比其更加多層次與細膩,尤其在對中政策上,呈現出更加鷹派的態勢,抗中法案、關稅接連不斷,就連烏俄戰爭的操作,也是緊緊將中國與俄羅斯緊緊捆綁在一起。總的來說,中期選舉即便形成分裂政府,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對外政策並不太可能迥然相異,而是殊途同歸。 美中關係不容樂觀 跛腳民主黨抗中牌是獲支持的「提款密碼」 對於共和黨而言,拿下參眾兩院,2024等於囊中之物,誰出來選都可以。但不如預期,共和黨只拿下眾議院,但並非絕對多數,民主黨有極大可能保住參議院,川普所扶植的州長人選也未如原本所想的順利勝出,本想以共和黨在他的領導與加持下,塑造王者歸來,順勢宣佈參選2024的氣勢大弱。 未來美中關係仍不容樂觀,跛腳的拜登總統,內政上須受到共和黨牽制,為了繼續在2024取得勝利,勢必將氣力用在還能掌握的外交及軍事上,尤其是繼續大打抗中牌,將是博得美國民眾認同的「提款密碼」;加上共和黨也絕不會放過打擊中國的機會,所以美中博弈不會停止,反而將愈演愈烈。可以料想的是,台灣、晶片、供應鏈、產業鏈及新冠肺炎溯源等議題,會在2024美國大選前繼續是焦點話題。 中國須擔憂的是,面對同一政黨主政的美國,已如此難纏,如今再攤上一個分裂政府、分裂國會的美國,意識形態將更加對立,中國要應對的除了民主黨及共和黨,更是有最強實力卻內部分裂與政治極化的美國,說真的,一點都不好惹!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11-07 08:38一國兩制已成往事?美中俄台關係的動態變化中共二十大後,各界開始對其人事佈局、未來經濟、對外關係,及可能的各項風險預做研判與分析。不容諱言,所有的對中共的分析都只是猜測,無法有人可以相當精確地掌握他們未來的各項發展。即便如此,所有的觀察者對於中共的判別,往往是由過往經驗與曾發生事件的脈絡一一解析之後的變化,除了中共因內部習近平一人獨大而調整的人事,而如此的人事調整也被外界解讀為習近平是為因應國際局勢所做的變化;此外,中共在其對外關係確實仍有些線索可循,以及目前所面臨的國際局勢及可能的風險,一般來說還是可以有些值得爬梳的地方。 中對台推動統一進程更強硬及迅速 「一國兩制」方案成往事? 當前國際地緣戰略的兩大熱點,不外乎是烏俄戰爭與台海情勢。烏俄戰爭目前雖仍持續中,但估計在未來三、四個月內將持續停歇;台海局勢反倒成為另一波新焦點,原因自然出在習近平二十大的人事佈局與相關報告,如此佈局不僅形成對習的衛兵功能,同時亦有危機管理的成分存在;再者,中共新上任的人士必須要能去除過去十年對台的舊思維,執行習近平的新思維及新政策,這代表著中共未來對台手段將更加強硬、對台推動統一進程也將可能更加迅速,更重要的是,依中共此次二十大的報告顯示,習近平不一定對台續行「一國兩制」方案,是否可能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之下,採取更緊縮的「一國一制」?推測這亦可能在其選項之中,總言之,中共加速對台執行統一意志,但方案、形式、及時間遠近仍在其調控之中。 習近平營造萬國來朝 並拉攏被美國「放生」的中東國家 二十大後,習近平徹底一統中共人事,營造萬國來朝(中)的局面,一方面凸顯中國在世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凸顯中國在世界有巨大的影響力,中國可以影響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的意象。從越南共產黨總書記阮富仲、巴基斯坦總理夏立夫、坦尚尼亞總統哈桑、德國總理蕭茲、以及法國總統馬克宏規劃訪中就可看出;而本應在8、9月出訪的沙烏地阿拉伯,也被習近平推遲至近期才將要成行。中共在二十大後計畫性地向世界輸出中國並未要閉關鎖國,不僅歡迎各國來訪,同時也積極出訪被美國「放生」的中東國家,現任總理李克強雖已確定裸退,但將出訪一向力挺中共的柬埔寨,並出席東協峰會,顯見中國與美國這世界兩大強國在未來持續進行大國爭霸的高強度狀態。 習近平2日在北京接待來訪的巴基斯坦總理夏立夫(Shehbaz Sharif)。(圖:Mian Shehbaz Sharif臉書) 美對中俄關係續離間 烏俄戰爭結束後中成美重要焦點 烏俄戰爭爆發後,美國持續將中俄綑綁在一起對抗與譴責,雖中俄關係過往相當緊密,但隨著烏俄戰爭俄羅斯的國力減損極大的情況下,中共不再處處須「尊俄」、「讓俄」,甚至在烏俄戰爭,美國對俄羅斯的打擊力道越大,反倒對中共更加有利,不僅可以順勢接收俄羅斯的遺產,尤其是能源的供應,中共甚可成為其衣食父母;加上,中國一帶一路是由俄羅斯所起源,雖該倡議目前正面臨各國圍剿之中,中國目前也面臨疫情後的經濟復原期,是否透過與俄羅斯相互內需及市場合作,不僅可救俄羅斯,也可利益自己。如今已成為共產國家之首的中共,在俄羅斯戰後僅剩餘生後,必然將美中強烈對抗,與美俄雙方矛盾已不可調和的情形下,將中國視為唯一戰略競爭對手,換句話說,美中關係必走向長期、持久、不可逆的對峙局面。 美國中期選舉結果對美中關係勢必雪上加霜 美國中期選舉即將上場,外界大多預測民主黨有極大的可能性失去參、眾兩院(或必然失去眾議院多數席次)領導權,若真是如此,對於拜登第一任期的剩餘時間,內政方面可能極難有所作為,這勢必使民主黨將目光焦點放到可由總統主導的外交及國防策略方面,對中、俄極可能做更加強硬的手段施壓,但由於對烏克蘭的軍費、軍援增加還需國會同意,估計共和黨傾向讓戰爭儘速完結,對於美國對烏的援助應會適時「喊卡」,美俄關係也將有緩和的可能,但由於民主、共和兩黨對於2024總統大位尚有另場戰役即將展開,「抗中保美」、抑或「抗中保全球」必然成為兩黨選舉主旋律,所以接下來的美中俄關係處於動態變化之中,絕對是可以預見的事實。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11-01 08:49中國經濟傷後復原期 中國專制半球化 V.S 美國民主半球化中共二十大結束後,世界各國熱烈對整個過程、內容及中國未來與全球的互動評論與推測。事實上,二十大動見觀瞻,不論經濟、科技、國安、房市、兩岸關係的報告內容,都讓外界高度關注,尤其在經濟方面,更是引發各界的猜測與推估。中國富人和外資的逃出,顯示至少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中國的經濟都必須處在「傷後復原期」。除此之外,台美經貿發展現正處於高升期,即便中國被排除在美國一手所主導的IPEF(印太經濟架構),但中國的經濟弱勢是否將影響印太整體情勢發展,外界亦是高度關注。 中國經濟疲軟 閉關鎖國至少三至五年 很多人推估現階段的中國整體經濟虛弱,房地產市場情勢低迷、清零政策造成經濟恢復疲弱,即便在二十大期間,中共官方極力維持金融、股市的穩定等措施,避免基金和券商大規模的股票賣出,造成市場大幅波動,但二十大會議一過,官方維穩金融市場措施相繼退出,股匯市壓力相繼回復。此外,在二十大報告所發佈的內容中,對於未來經濟的目標淡化,除未提及GDP長期成長率目標,亦未提到習近平在2020年中的「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僅承諾讓中國到2035年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對於有些觀察者來說,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經濟成長的不明確,顯示中共官方對於經濟發展未如過往般充滿宏願與信心,預測未來三到五年的中國經濟都將陷於疲軟無力。 中共官方在二十大報告裡對於經濟發展未如過往般充滿宏願與信心,預測未來三到五年的中國經濟都將陷於疲軟無力。(圖: Unsplash) 中國經濟「傷後復原期」多久?民主半球化 V.S 專制半球化 習近平在二十大的報告中多次提及「中國式現代化」,以及自立自強的概念,並在對外關係上強調「多元」並進的關係,這充分顯示出習近平想要打造「中國價值觀」來與傳統西方民主自由價值觀來對抗。但不像美國晶片管制法那樣嚴厲,習近平並非利用直接脫鉤的手法,而是欲用中國本身市場的力量,來進一步促進與各國經貿相容。中國經濟走向鎖國化是各界所預測階段性結果,雖說中國絕對不稱脫鉤,但其作為扎扎實實將令全球化走向「半球化」 – 也就是「民主半球與專制半球」,而就其走向如此明確,台美經貿倡議現今的重要性,就更應被關心和重視。 暫將中國隔離 台美經貿連結印太拼大進展 從今(2022)年8月中開始,台灣與與美方共同正式宣布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談判」,並介紹未來將涉及的11項議題,至今雖不見談判進度曝光,相當低調;但事實上,台美雙方確已著手進行討論及溝通。 中共二十大後所透露出的政治訊息令各界憂心,台灣自然也不例外,而這也讓台美的經貿未來發展變得更加重要。而在台美舉行貿易談判的同時,美方也發起IPEF作為和印太地區國家的連結,無論是台美倡議或者是IPEF,這些雖然都與關稅無關,但卻都與「經貿價值觀」有關。例如,美國在這兩份協議都強調貿易程序透明化問題,雖然WTO一直以來皆持續在推動,但對於部分國家資本主義掛帥的國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大挑戰。這也是許多人不太看好IPEF可以產生大作為的原因。 但姑且不論外界如何評斷IPEF,它畢竟是美方在經貿上自由價值觀的一個重要協定,尤其是近年來台灣半導體上的成就,台美貿易倡議自然會備受美方重視。或許很多人都覺得台灣一直都是跟隨者,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台美貿易倡議不僅是台美間價值觀的確認,更具體來說,這或許是台灣未來快速進入 IPEF市場、北美市場、甚至歐洲市場的一張必須到手的重要門票。 二十大後的中國,淡化經濟改革與發展,強調「安全」、「鬥爭」等意識形態,這對多年來全球化的進程將會產生開倒車的情形,中國接下來所著重的將是以經濟鎖國來測試全世界的需求,可能將以雙邊經濟協調的方式進行有條件的開放,中國一直自信世界需要中國的市場,而中國可以自給自足,關於這一點,就得看其他國家扛不扛得住少了中國市場的日子,而中國到底能否將內部的過剩產能留在國內進行內循環了。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10-24 10:57全面開戰 美國二十大前對中定調、定位及定錨近日眾所矚目的中共二十大結束,各界所關注的不僅是兩岸關係,更加關心的是中國向美國釋放出何種訊號。雖然在中共二十大的最終日,發生前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被架離」場的花絮,但不難嗅出習近平在破格連任第三屆任期前確實做了不少的鬥爭及剷除工作,胡錦濤被離場的這個鏡頭,以及李克強的裸退,可以說是對其他有意反撲的剩餘勢力,如江派上海幫的重要警示。而除了中共鬥爭與人事佈局之外,外界的重點仍不離二十大後美中關係的演變,將會對整個世界造成何種變局與影響。 美國搶在二十大前釋出《國家安全戰略》 對中國定位、定調及升級敵意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代表著政府對國家安全及對外戰略的頂層設計與未來想定,也是政府各機關對外戰略的佈局、協調與安排。更被關注的,自然就是美國未來如何應對中國這個棘手的問題。在美國新版的國家安全戰略中,印太地區仍是重中之重,顯示美國將與中國持續交手,不放棄任何可以競爭的機會;在盟友合作上,美國也將印太序位向提前,呼籲擴大和深化跨大西洋紐帶,歐盟國家應與印太國家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而中東、非洲等議題的序位自然而然地就向後排列。換言之,拜登政府與盟友的合作關係將會持續加深加密,即便美國必須擔負起為盟友們解決問題的責任,這也是必須付出的沉沒成本。 美對中戰略競爭、競贏態勢未變 2032年前是美中對抗熱烈期 在對中國的戰略上,美國刻意搶在二十大召開一週放出這個戰略內容,無非是已經對中國定位、定調,並且承襲和升級川普時期對中國的競爭態勢。此外,美國對中國的思維與戰略手段亦與對俄羅斯不盡相同,雖然在烏俄戰爭上,美國不斷將「中國與俄羅斯相互綁定」,但在對於俄羅斯上,美國想要以「制約」的方式來管理,畢竟俄羅斯國力在經過烏俄戰爭已然消退,但在能源及稀缺資源的蘊藏量上,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國家在十年內仍將被俄羅斯所牽制,這也導致美國對於俄羅斯不趕盡殺絕的原因。 在能源及稀缺資源的蘊藏量上,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在十年內仍將被俄羅斯所牽制,這也導致美國對於俄羅斯不趕盡殺絕的原因。(示意圖/Pixabay) 而對中國,美國所持的競爭,並且要在個別領域、個別時期、個別地區都要贏的策略。美國深知中國在世界版圖上所烙下的顏色只會越來越鮮明,要讓它如同俄羅斯一樣被淡化、被邊緣化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既然無法讓它消失,那就只能好好相處,用科技、用經濟、用法律、用盟友集結來對抗中國,而關鍵字就是「贏」。所以估計在未來的十年內,美中競爭、對抗、爭贏的局面仍然會持續下去。 對於中國來說,在二十大的報告中,對美針對性是相當明顯的,勢必不會對美退讓,將持續擴大在全球的影響力,與美國爭奪主導國際秩序的地位。 美對中全面開戰 台灣挪動戰略最前緣 合理化衛台理由 這幾年來,台灣在世界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關鍵、越來越重要,一方面是美中間的對抗不斷增強,美國對台的戰略演變,抬升了台灣的戰略重要性;另一方面,為了遏制中國在兩岸上對於台灣的打壓,美國將對台原本的關卡逐漸解鎖,如高層互訪、軍售、參與區域經貿組織、納入台灣在國際參與的角色等,積極加大加強在人員、經貿、軍事等層面的嚇阻、威脅。 中共則持續重申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強烈反對他國介入中國內政問題,尤其是在二十大中修訂黨章,明確要「堅定不移貫徹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亦即是反獨、反介入、促統、促融合,兩促兩統,來與美國互別苗頭。所以只要中共持續對台強硬,以美國與中國目前的狀態,美國與台灣關係深化交好就更加有理由,在此氛圍之下的台灣,勢必要把握契機,在這個階段強化自身在世界不可或缺的連結與脈絡。但另方面,中共除反獨、反介入的硬殺手法較為周知外,更需要關注的是促統、促融,究竟會再端出什麼樣的作為,經濟、社會、文化、社團、民眾等勢必是中共接下來大力著墨的重點促榮促統領域與面向,在今年台灣的九合一選舉中,或許可以看出中共對台促統、促融的新手法與手段。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10-21 09:01無力承受政策猛藥 英國首相特拉斯下台一鞠躬在45天前,英國史上第三位、也是最年輕的女首相特拉斯(Liz Truss)上台,同時她更是最後一位由前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所任命的首相,當時的她,在眾人一片不看好中上任,全英國更有高達67%的民眾不信任她所領導的內閣。 時隔45天,特拉斯終究抵擋不過壓力,宣布辭去保守黨黨魁,亦即自動卸任英國首相的職務。這樣的結果,對於英國來說,無非是雪上加霜,在經濟呈現停滯、民眾生活成本飆高、脫歐副作用並未逝去等等情況下,特拉斯不但走得太快、太急、甚至不斷走錯路,被外界戲稱是「人肉炸彈」的特拉斯控制不了局面,下台得狼狽、更切中各界的預期,成為英國史上最短命的首相。 即便Cosplay柴契爾夫人穿著、作風 但終究不是「鐵娘子」本尊 英國史上最年輕的第十五任女首相,同時也被外界稱作是「新鐵娘子」的特拉斯,之所以被稱為是「新鐵娘子」,無非是她常將自己與柴契爾夫人綁定在一起,無論是在衣著、配件、作風都仿效得極為相似,不僅將自己定位為「保守黨的中間派」,同時也為了抓住傳統保守派的信徒,而更有意識地盡可能讓自己更加接近柴契爾。但時空背景的不同、地緣政治的複雜程度無法憑著Cosplay前人就能解決問題,最關鍵的是,過去的柴契爾夫人足夠了解要將英國帶往何種方向,但如今的特拉斯即便了解英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但面對二戰後英國最棘手、複雜的政治環境,和國際經濟和戰略局勢,還是不夠高竿到可以處理如此麻煩的內憂外患。 特拉斯17日在唐寧街10號接受BBC訪問。 (圖:英首相府) 首相之位得票過低 難以有效說服民眾與代表民意 回顧40多天前特拉斯的得票,僅有8萬1千多票,得票率約僅57%,這個數據是保守黨自2001年後從未出現過的低得票率,即便連前任首相強生在2019年也獲得了約66%的選票;而反對黨工黨對特拉斯的反彈更是強烈,英國民眾對於她能解決當前問題有超過半數比例顯示沒有信心,這對於一位甫上任的新首相在政策施作的壓力尤其重大,畢竟當絕大數的人看衰你的時候,若不是有絕佳的意志、頂尖的團隊,以及如履薄冰的節奏,是很難度過如此艱難的局面,尤其是在現今英國狀況如此糟糕的情形下。 狂灑政策猛藥 藥效過強而難以承受 「經濟、經濟、經濟」是目前世界各國最頭痛的問題,在英國更是陷入幾十年來最為嚴重的生活成本危機,加上烏俄衝突還在持續、能源問題愈演愈烈、美國及各國央行不斷為了自身利益升息,通膨的壓力壓得民眾喘不過氣,也將各國政府壓得無法呼吸。確實特拉斯繼承了一個幾乎所有人都無力承受的負資產,這更讓她急著用更猛烈的政策儘速將英國拉回常軌。 這也讓特拉斯在上任後兩週,便讓財政大臣夸騰宣布50年來最大規模的減稅措施拉抬經濟,刺激投資與增長,但在這個時間點減稅,必定讓已經搖搖欲墜的英鎊應聲崩跌,讓民眾生活成本更加飆升,通膨率更嚴重,英國政府債券被猛烈拋售,英國央行只能趕快救火,透過大量買入債券穩定金融市場,這便是特拉斯在下第一帖猛藥後無力承受的後果,特拉斯經濟學應聲倒塌,宣布取消迷你預算政策中的減稅措施,重要的起手式就不被信任,夸騰也被特拉斯解職。這對於一位新首相來說,如果連自家黨派的議員都不支持,遊戲就已經結束了。 前財政大臣夸騰宣布50年來最大規模的減稅措施,結果讓搖搖欲墜的英鎊應聲崩跌。 (圖:推特@hmtreasury) 保守黨只能快速止血 下一任英國首相是誰? 在處理結束特拉斯的問題後,接踵而來的便是保守黨要推誰出來接任新首相,這顆燙手山芋將獎落誰家?遭到點名的人選除了在日前敗給特拉斯的蘇納克、現任財政大臣杭特、前國防大臣摩丹特,就連前首相強生都遭到點名可能接替。就目前的現況,推估現任財政大臣杭特若能穩定英國經濟及財政局勢,將有極大的機率可以脫穎而出,再加上他又是多數中間派所支持的人選,或許將可能是一匹保守黨所培育出來的黑馬。不過,強生擅於煽動民意、蘇納克亦是日前與特拉斯競爭的落敗者,對於民眾而言上有些新意,這也讓一週後的保守黨魁之爭更增添可看性。英國這一份沈重的「遺產」,接手的人真是要費很大一番功夫了!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10-13 08:54中國一帶一路是爛尾樓還是浴火重生2.0?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啟動以來,被視為政策最頂層設計。而經過將近十年的時間,一帶一路受到外界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目前國際對抗氛圍漸趨濃厚之下,一帶一路所受到的檢視、受援助國家的反彈、可能導致沿線國家陷入債務外交、西方國家另闢蹊徑的抗衡、現有國際組織為其收拾殘局等事例越來越明確,尤其在即將到來的中共二十大前,被視為是習近平甫上任時就大力推動的政策,更是來到了被嚴格檢視的時間點。究竟一帶一路會是中國最頂層政策的爛尾樓,還是會在二十大習近平穩固地位後,調整戰略、浴火重生,轉變成「一帶一路2.0」?中國的經濟還能不能為一帶一路支撐下去?國際組織及各國還願不願意收爛攤子?這恐怕是全世界都在關注的大事。 一帶一路是中國用來綁樁及擴大朋友圈的頂層戰略 就中國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在世界各地所佈下的一帶一路天羅地網,截至今(2022)年7月底止,已與一百四十多個國家、三十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二百多份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與十三個共建國家七個簽署自貿協定;中國也和非洲聯盟、摩洛哥、古巴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規劃」,也與俄羅斯、蒙古確認「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延期,更與吉里巴斯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實施方案」;在各國基礎設施的投入上,中國與許多國家鐵、公路的建設加速落地,如,中老鐵路、匈塞鐵路(匈牙利與塞爾維亞)、雅萬高鐵(印尼高速鐵路)、蒙內鐵路、佩列沙茨跨海大橋(克羅埃西亞)、瓜達爾港(巴基斯坦)等眾多基礎建設。當然,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貨物貿易額累計至今年6月已達到12兆美元、對沿線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亦超過1400億美元。在在顯示中國確實以一帶一路有效將錢、人、戰略推送到受援助的國家,達到綁樁和擴大朋友圈的頂層戰略目的。 巴拿馬與中國合作的一帶一路工程,巴拿馬科隆及裝箱港口(PCCP)工程。圖:騰訊視頻 一帶一路也是中國人民幣國際化先遣戰略的路徑 人民幣國際化一直是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獲得長足進步後極力發展的政策。在烏俄戰爭爆發後,美歐國家加大對俄羅斯經濟、金融與貨幣上的制裁,俄羅斯部分銀行遁入中國CIPS系統,且依照SWIFT2021年12月所公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已經超越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國際支付貨幣,而中國外匯存底也達到3.25萬億美元,GDP亦有17.7萬億美元,雖仍低於美國與歐盟,但對於中國來說,亦足夠振奮人心;再加上中國一帶一路已累積與二十多個共建國家建立雙邊本幣互換安排,也在十多個國家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並且在有105個成員亞投行的機制下,相互融資額高達近400億美元;在中歐共同投資基金也已在二十多個國家開設投資,規模達上百家中小企業;若再加上RCEP的十八個成員國的生效,估計未來人民幣的版圖擴展將會越來越大。 中國為沿線國家設下債務陷阱反倒打自己一巴掌 一帶一路說穿了是中國為了讓過剩的生產力向外延伸利用的一種方式,他們認為這樣不但能利人又利己,更可以藉由用錢和人綑綁受援助的沿線國家。但沒有料想到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世界,讓經濟陷入一片愁雲慘霧,通貨膨脹、各國央行紛紛升息、美國持續對中國課徵懲罰性關稅、美國對中限制高階產品的輸入,以及對晶片出口的管制措施;再加上中國內部房地產泡沫危機、香港問題導致其不再是東方之珠,利益消停,上述種種原因都讓中國無法再像過往一樣大手大腳對受援助的沿線國家大量投入資金,讓很多工程卡在一半,受援國只好求助國際組織及西方國家的救援,但當其介入救援後,援助資金又往往再度進入中國肚子裡,這也是國際組織大喊不再為中國收拾爛攤子的主要原因。 一帶一路債務外交陷阱深入沿線國家基礎設施 中國以經制政眾所皆知 有些為中國辯駁的學者稱中國所製造的債務與西方國家所製造的債務不同,西方國家以高利率的貸款給發展中國家,中國卻將資金投注在其國家具社會生產力的基礎建設上,如,鐵路、公務、橋樑、港口、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但事實上,這卻造成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羈絆不只是債務,而會牽涉到更深入的國家內政及政治問題,「以經制政」正是中國的最主要目的,因為只有掌握一個國家的政治與經濟,才能將其牢牢圈著、讓其無所遁逃。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10-07 10:19烏俄戰爭讓中國戰略佈局轉大人!?烏俄戰爭從今(2022)年2月24日開打至今已經整整超過半年以上,這段時間,一連串國際局勢的變化影響著整個世界極為嚴重,不僅沒有停下來的跡象,甚至有著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機,原因就在於俄羅斯威嚇以核武攻擊烏克蘭。而在俄羅斯內部,若蒲亭抵擋不住內部反制壓力時,是否將爆發革命?此外,外界對於這次烏俄衝突除了從中遭遇政治受害、經濟震盪、能源危機等之外,也從當中學習到更多新的戰略技能與佈局的時機,尤其是美國與中國的戰略地位更有了重大的變化,中國也從這場戰役認清美歐對於自己的無法降低的敵意,以及調整未來如何對抗西方國家、台海情勢戰略轉變;而世界其他國家在國防預算、擴軍方面亦有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突破。 世界各國軍事援助烏克蘭成為趨勢 也是測試新研發武器的場域 烏俄戰爭爆發後,各國紛紛對烏克蘭伸出軍事、物資及人道救援之手,以金援、軍事武器具體給予支持。曾是蘇聯一份子的愛沙尼亞,集結人民、公私營部門對烏克蘭捐助超過1300萬歐元的人道援助;而德國,以實際的軍事武器給予龐大的支持,捐給多門獵豹自行高射砲、火星多管火箭系統、IRIS-T防空系統、反坦克地雷、STINGER導彈、上千枚Strela Manpads等多樣武器,且在今年度的國防預算增加20億歐元支援烏克蘭;歐盟同樣地也給予烏國超過25億歐元的軍事援助;英國則有超過23億英鎊、近萬件的NLAW反坦克導彈等援助;美國則是支持烏克蘭最為給力的國家,除了給予武器的供應,更有超過200億美元的新武器和軍援、8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當然這些國家對於烏克蘭不僅是出於民主陣營理念相近的救援外,更是各國試驗新研發武器的場域,對於烏克蘭而言,只要有軍武力量的源源不絕供應,不論是新或舊的武器,一律來者不拒、全盤接收。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8月24日在預先錄製好的演說中表示,烏克蘭已在俄羅斯入侵時重生,並將戰鬥到底。(翻攝自澤倫斯基臉書) 世界重新以經濟、能源及半導體統戰全局 俄羅斯對歐洲進行「能源割喉戰」 更明顯的世界態勢是在烏俄戰爭開展後,世界已經從純粹的軍武競爭逐漸進化為用發展軍武力量保衛經濟和半導體供應鏈的格局,特別是在半導體方面,已然成為新的戰略資源,美歐國家不惜動用軍事力量,也要保護重點國家的半導體產業,如同台灣就是一個最為顯著的例子。而歐洲則是本次戰爭中受損嚴重的區域,在能源方面,俄羅斯以天然氣的控制對歐洲國家進行割喉戰,近期更因為北溪天然氣管道的爆炸,衍生一連串事件,俄羅斯甚至以此發出發動「核戰」的警告,美國也被認為是破壞北溪管道最大嫌疑人,因為如此將可免去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進而轉向美國求援,爭取更多能源供應及購入,當然這也將讓歐洲在能源轉型的進程上更加速,但在短期內的轉換過程中,不得不暫時回到重啟核電與使用煤炭發電的過渡期之中。 中國更加精準研發高效小型、汰換老舊火砲、續量產「預備性武器」 許多研究台海情勢的學者專家指出,烏俄戰爭讓中國重新計算何時犯台?並且藉由俄羅斯在戰爭中所犯的錯誤,修正對美國及台灣的戰略規劃和佈局,在軍事發展上可能轉向並且加速,如,中國可能以俄羅斯在戰爭敗退之回饋,重新將小型高效的無人機設備列入首要量產對象,並且可能盡快淘汰老舊火砲,對自身軍武力量重新盤點與安排;此外,有鑑於此次烏俄戰爭中,烏克蘭因缺乏高科技武器之音,而以常規武器性獨挑大梁,所以未來中國在「預備性武器」的量產上,預料將更加重視與關注。 中國將在周邊地緣戰略加強與俄羅斯與北韓合作 中國是目前在世界上支持俄羅斯最給力的國家,中國官方及民眾普遍感受到對俄羅斯只有力挺到底這一條路,畢竟現在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態度是「抱團圍堵」,且看起來短時間內沒有轉圜的可能,若中國不持續對俄羅斯拉抬而任其倒下,未來中國在孤軍奮戰美歐國家。此外,北韓亦是中國近年極力鞏固的第三國,藉由形成中、俄、朝的地緣戰略態勢,鞏固鐵三角關係,再伸長手臂將中東國家挑起優勢,補足在能源、經濟、軍武上等力量。換言之,中國在面對這場戰役後的態勢,將更不可能退讓,美中戰局在未來仍舊繼續猛烈延燒,台海也將無法從這場戰局抽離!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