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0-03 08:50美國的氣泡戰略V.S中國貪食蛇 圈吞太平洋島國?日前美國邀請太平洋島國14個國家領袖到華盛頓參與首次的太平洋島國峰會,並宣布一項「太平洋戰略」,將向南太島國提供超過8.1億美元的新援助。自從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以來,兩個國家不斷在世界各地區進行戰略競爭,各自拉攏願意投報自己陣營的國家與人馬,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勢力更加壯大,也讓自身戰略觸角能夠延伸得更廣、更遠。 美國在這段時間以來,積極佈局印太地區,不僅加強四方安全對話(QUAD)、組建AUKUS(澳英美聯盟)、印太經濟架構(IPEF)、晶片四方同盟(CHIP4)等等各種形式的功能性同盟組織,便是為了將中國緊密包圍起來,沖淡在印太地區及各領域層面的介入及影響力;而太平洋島國群是中國近年來積極經營的地區,也是美國想要用更大力道將拉這些島國拉回「親美路徑」的主要重點標的,彌補過往在此區域進行核子試驗的問題。美國知道若是讓太平洋島國群也如同東協國家落入中國手中,往後要對沖中國在此的影響勢力將會十分困難。 美國在太平洋趕進度 與中國進行恐怖拉攏與平衡 這幾年來,中國在太平洋島國積極經營與投入資源,以今(2022)年來看,中國與南太國家關係發展相當迅速,不但由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6月時親自訪問與中國有正式外交關係的11個國家,中國與索羅門群島更早在3月時便簽署安全合作框架協議,且在近期索羅門群島正式向美國通知,暫停美軍艦入港的情況觀察,無非是嚴重的警訊;從6月開始,美國與中國展開高強度的對抗,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簽安全協議,美國就將斐濟拉入印太經濟架構,並由澳洲外長黃英賢積極介入協調促成,如今美國又以超過8.1億美元的「太平洋戰略」新援助,為島國群提供資金、協助普遍存在這地區的氣候變遷問題、加強海岸警衛隊在此區域的「藍色太平洋行動計畫」、以及美國國際開發署將在2023年9月前在斐濟成立「太平洋區域辦公室」的新計畫。根據白宮的資料,過去十年來,美國已直接提供太平洋島國逾15億美元(約新台幣481億元)援助,但這和東南亞的情況類似,與美國援助烏克蘭比起來,如同小巫見大巫, 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右2)與斐濟總理巴依尼馬拉馬(Frank Bainimarama)(右1)5月底共同主持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議。(微博/中國外交部) 美國以台灣為長臂管轄拉攏太平洋島國 是否引發邦交危機? 目前太平洋島國中,馬紹爾群島、諾魯、帛琉及吐瓦魯國仍為台灣的邦交國。目前以美台關係的發展,台灣對於美國在太平洋島國的攻略上確實有極大的助益,對於美國來說,以台灣在南太為牽制,就有如長臂管轄的概念,以台灣為跳板,以此再進入勢力範圍、加大牽制。反觀中國若在此區域,若加強力量壓制與台灣有邦交關係的四個國家,則將在兩岸關係上另開一個戰場,這對中國來說,是否將更有理由對台灣在南太的邦交國繼續拔除?一直以來,中國對於美國的不滿,往往遷怒台灣,所以中國是否在適當時機,如二十大後,台灣11月選舉前,施壓台灣南太友邦,關於這點則是值得密切注意的議題。 美國以「氣泡戰略」包覆太平洋島國 中國以「貪食蛇戰略」吞下太平洋島國 進一步觀察美國與中國在南太的戰略攻勢確實有所不同。對於美國而言,在南太所投入的資源在過去十年並不顯得卓越;在軍事基地的建立上,仰仗著AUKUS在此區域進行「就近看管」的概念,但這始終不是美國的海岸警衛隊,不完全由美國控制,這也是為何美國海岸警衛隊積極在此加強出陳的原因。 而在軍事部署上的碰壁,中國一樣沒有討到好處。中國雖與索羅門群島簽有安全合作協議,但卻遲未進展到中國可在此建立軍事基地,不過從8月時索羅門群島禁止美軍艦靠岸的情況來看,中國施力索羅門群島的力道必然更重,加上這波超過8.1億美元的新援助,中國恐怕得要再多投資一些,以故總的來說,美國在此區域的戰略就有如一顆氣泡,靠近後再包覆另一顆氣泡的戰法。 而中國就比美國來得更直接了當。中國向來在拿取自己想要的事物時,不假借他人之手,可說是像一隻貪食蛇,吞了一顆就緊接著再吞一顆,看看今年6月王毅到南太的模式,不就是「貪食蛇戰略」的戰法嗎?若能吞得下就吞,吞不下時便打住擱置,所以綜合來看,美國對於南太的戰略較為輕柔緩慢,而中國對於南太的戰略則如同蟒蛇般先吞再消化。所以想必接下來的南太情勢將更不平靜、愈加波濤洶湧。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9-23 08:23美對中送強烈對抗訊號 涉台法案通過時點要看中共表現?日前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以17:5的票數通過《台灣政策法案》。對於台灣來說,這個法案的通過,是繼《台灣關係法》後最為顛覆台美中關係的法案,也代表著美國兩黨對台的戰略形成多數共識;另一方面,也是對中國更加大力度的壓制與關係的螺旋式下降。 美歐抗中挺台 為民主人權也為晶片 美國一連串友台政策與法案在這幾年來並不少見,但加速對台這項關鍵法案的,不外乎是近期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事件,在白宮及民主黨的默許下,與台灣的關係自然走得更迅速;此外,在裴洛西來訪後,中國所做出的反應是連續多天在台灣周邊進行實戰性演訓,在美國如今如此高度重視「晶片」的情況下,中方經常性、持續性地「圍台」,將更導致台灣晶片出口上的威脅與風險,關於這點從法案中的「提供台灣有助於阻止侵略行為的武器」、「以其他方式阻止台灣被侵犯」、「建立全面計畫提高台灣防禦能力」、及「建立制裁制度,威懾對台的確行動」等內容就能看出,美國不論是對台灣的安全及科技都是高度重視。此外,歐洲議會也以424:14的超高票數通過「台海情勢決議文」,不但譴責中國對台軍演行動,並呼籲歐盟執委會深化與台灣的關係,透過供應鏈談判強化台灣「矽盾」,保障台灣安全,可以得知美歐同步對台的支持與關注。 法案通過機率高 美中對抗呈現快、狠、準 此法案日前已在參議院外委會通過,後續將送交參議院審議,而眾議院外委會可與參院提相同的法案,也可另提不同版本的法案,再送交眾議院審議,而後再送交參議院審議,兩院共識所通過的版本再送請總統簽署。換言之,若兩院及行政部門部門皆有共識的話,在明(2023)年一月本屆國會屆滿前,通過機會極高。此外,此法案從6月提出,例行8月休會的時辰來算,9月中旬通過參院外委會,以程序來說算是快速,顯見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在經歷烏俄戰爭、在中東的交鋒、晶片法案、拜登政府維持對中懲罰性關稅以及拜登四次明確表示對台協防,皆已證明美中短時間內的關係無法回去、長期間來看更加無法復原,美對中的壓制更加呈現快、狠、準的態勢。 美國中期選舉前若通過 可加強民主黨聲勢 不容否認,近期民主黨及拜登聲勢與民調的回溫,確實和不斷對中國打擊有很大的關係,《台灣政策法案》亦是美國對中國打破穩定狀態、發出強烈對抗的訊號,也是美國兩黨凝聚對台共識,對台政策由「戰略模糊」進展到「戰略清晰」的表現。當然此法案若能在美國中期選舉前通過,無非是對拜登及民主黨另加注一劑強心針,將有可能繼續拯救民主黨在參眾兩院的席次,維持現有優勢地位;但若未能在中期選舉前通過,但是在本屆國會任滿前通過(2023年1月),雖亦對民主黨有所助益,但對於選舉卻未能及時幫助;此外,若法案最終未能通過或擱置,也將成未來其他國會議員提出類似法案的依據及基礎,形成長臂管轄的方式,也就是,以基礎和先例影響後續政策內涵或法案的提出,這對美國兩黨對涉台政策也是一種友好象徵。 是否在中期選前通過 端視中共二十大後對台表現 除此之外,由於中共二十大即將在10月16日舉行,對於美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觀察時機點,若習近平在二十大順利連任後,隨即對台增加嚇阻力道及壓力,將促使美國在中期選舉前通過法案的機率變得更高;而若習近平在二十大後暫緩對台施壓力道,將可能導致美國延續此案審議及通過時辰的相關策略,對於美方來說,此法案可說是另一項用來觀察中國並且進行測試的快篩劑,同時也是協助美國民主黨選舉的武器。所以此法案在這個時間點的大幅露出,對民主黨來說,有自助、助台、嚇中的三重效果。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9-19 08:15上合組織擴容二軍 組建剿美復仇者聯盟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日前在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舉行第22次峰會,也是三年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次出訪,並且與俄羅斯總統蒲亭會面,其中所代表的意涵無非是對俄羅斯伸援與聲援,也讓西方國家再度驗證中俄之間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必定互助互愛的情誼。 上合組織源自於1996年成立的上海五國會晤機制,在烏茲別克於2001年加入後,於同年6月改名為上合組織,也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組織。從起初的創始成員國六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及烏茲別克;到2017年印度、巴基斯坦的加入;再到了今(2022)年擴容讓伊朗加入,上合組織已有9個成員國。此外,上合組織亦有3個觀察國,分別為阿富汗、白俄羅斯及蒙古國;9個對話夥伴國,為亞塞拜然、亞美尼亞、柬埔寨、尼泊爾、土耳其、斯里蘭卡、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和卡達。 從這些組成國家來看,上合組織以中國、俄羅斯為首,但俄羅斯因烏俄戰爭之故,其地位已被中國架空取代,端看此次上合組織峰會蒲亭的談話內容,中國確實已取而代之俄羅斯、中共也已代換掉俄共稱霸共產世界。當然,從中國在上合組織內的運籌帷幄,也可觀察出一些「組團圍事.共抗美國」的端倪。 上合組織以中國、俄羅斯為首,但俄羅斯因烏俄戰爭之故,其地位已被中國架空取代。圖為席習近平16日出席上合峰會。 (圖:吉爾吉斯總統府) 中國組建「抗美復仇者聯盟」 目前上合組織已有9個成員國、3個觀察國以及9個對話夥伴,從組成份子來觀察,大多是長年處於戰火、經濟較為弱勢、恐怖份子充斥、保守勢力領導特徵的國家,但這些國家雖政經實力未如美歐國家優越,但卻皆是在各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佼佼者,例如:俄羅斯具有天然氣、煤炭優勢;哈薩克、吉爾吉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等則是具有地理要塞優勢;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卡達則是有石油能源優勢,所以中國組建上合組織所挑選的國家,並非毫無來由,也非毫無來頭,畢竟對抗美國是一場長期的資源消耗戰,若無有相當實力國家共同組織並為後盾,恐怕難以與美歐國家相抗衡。 習近平出訪為二十大增底氣、壯聲勢 此次前往哈薩克,是習近平三年來的首次出訪,之前傳出習近平本欲出訪沙烏地阿拉伯而後卻無下文,恐一方面是國內情況未穩,另一方面9月又將召開上合組織,盤算應可在此與沙國談妥關於美國能源需求的問題。而現時的出訪,恰是中共二十大前一個月的時間,亦代表習近平已完全擺平國內反彈力量,穩坐破格連任的大位,對於習近平來說,此時的離開中國,表示二十大已經勝券在握,也為即將到來的大日子增添底氣、壯大聲勢。 二軍組合如多個臭皮匠 勝過西方諸葛亮 上合組織的成員,可以看作是一支二軍的球隊組合。但一個組合並不一定要強強聯手,才必定有益未來戰局,很多時候強弱並存,反倒能夠在關鍵時候發揮扯敵人後腿的重大功用。在如今的國際局勢裡,同屬一個組織的成員往往也另歸屬其他組織,就如同印度,就是多方加入各個陣營的國家,在上合組織有它,也可以在IPEF、QUAD看到它的身影,換句話說,一個國家追求的是永遠是國家利益,而非對單一國家永遠的忠誠。上合組織乍看是一群二軍的組合,但這個組合卻也是分屬美歐組織中的角色;尤其,中、俄亦為現今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手握權力不容小覷,自然也可在關鍵時刻力挺組織內的會員。 印度總理莫迪利用出席上合峰會的機會,與俄羅斯總統蒲亭舉行雙邊會議。 (圖:取自莫迪推特) 伊朗入團 下一個是土耳其還是沙烏地阿拉伯? 伊朗成功加入上合組織,意味著中國手中已穩穩掌握俄羅斯、沙國、伊朗及卡達的石油、天然氣及世界重要礦產等重要資源。而伊朗的軍武實力,如,反坦克導彈、地對地導彈、制導彈、智慧武器、無人機及核實力皆已達到一定質素,甚至在潛艦製造更是排名世界第五,這些原因都是中國同意讓伊朗加入上合組織的原因。未來,上合組織必定不斷擴容,納入新的成員國,而下一個合理推估應是土耳其或是沙烏地阿拉伯,主要因素在於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加入具有一定意義;另一個沙國,若成加入上合組織,則在能源上必定更加能制衡西方國家,所以究竟是土耳其還是沙國,抑或是兩者皆納,就看接下來中國的不同階段的需求是什麼了!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9-12 09:56最年輕女首相的忠誠內閣 如何收服人心拯救英國?這幾天世界的焦點集中在英國。史上最資深的女王和最年輕的女首相在歷史的洪流交會,為一個時代下了定義,也見證新舊時代的接力。有人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句話對於伊莉莎白女王(Elizabeth II)二世來說,是已經承受70年之久,伊莉莎白女王所卸下的這頂王冠,對於特拉斯(Liz Truss)而言才剛戴上,能否承受還得看後續發展與變化,整個大英國協是否因女王的逝去、王儲查爾斯的接任,而對這幾年原本蠢蠢欲動的北愛爾蘭、蘇格蘭,甚至是澳洲、紐西蘭這些曾被英國殖民統治,至今還保有傳統信仰產生變化、英國王室威望是否式微,就得看查爾斯國王三世能否扛得住。 曾任命15位英國首相的女王 放原臣屬大英帝國國家自由 在位70年的伊莉莎白女王二世,曾經任命過15位首相、接見過14位美國總統,幾乎全世界都知道她,但卻不太了解她。英國王室,尤其是女王,在施行已久的君主立憲政體之下,並沒有政治權力只有象徵性的地位。但在擔任女王70年的歲月裡,她見證了大英帝國從三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一片片剝離到現今的不到三十萬平方公里,這裡頭包括了原本屬於大英帝國成員國和殖民地,如,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用最體面的方式讓這些國家自由。 伊莉莎白女王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英國王室,而是整個穩定人心的存在。在2020年英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在前任首相強森以佛系防疫治理英國的同時,女王在電視上所發表的一段安定民心的談話,是一般英國政治人物所達不到的,這就是女王所扮演的角色與存在的代表。 鷹派特拉斯 未來4-6週是對中外交戰略奠定期 剛上任英國新首相的特拉斯,有高達67%英國民眾不信任她所領導的內閣。在沒有英國女王的庇護下,面對的挑戰遠比王室來得更多。這位英國史上最年輕的第十五任女首相,同時也被外界稱作是「新鐵娘子」,究竟能否在經濟呈停滯、生活成本飆高、民怨沸騰、脫歐副作用、地緣政治複雜難解等眾多情況下穩住陣腳,像過去的柴契爾夫人,帶領英國脫離困境、走出新局?還是會成為英國最短命的首相?全球拭目以待。 特拉斯面臨二戰以來最難解的英國政治環境。在目前英國經濟如此慘烈情況下,特拉斯必須為英國的利益與中國進行貿易上更平衡的政策;另一方面,特拉斯又亟需透過支持美國的對中政策與其交換續談英美自由貿易的籌碼。所以對她而言,需要處理的面向不僅是國內問題,更加要在敵人與朋友之間,用適當方式、在適當時間緩解英國的問題。由於特拉斯在9月6日上任首相,中國二十大即將在10月16日舉行,這段時間將是特拉斯對中形成外交戰略期的時機。 英國新任首相特拉斯7日主持上任後首次內閣會議。 (圖:英首相辦公室) 新鐵娘子特拉斯能安然度過內政、外交、經濟的多重危機? 在英國這個新舊交替之際,最資深的逝去與最年輕的誕生同時並存。特拉斯的人設在剛出場時便是以英國第一位女首相柴契爾為雛形所仿造的,特拉斯也藉由這樣的策略緊緊地鞏固自己「傳統保守黨信徒」領導者的形象,進一步攏絡支持者。 但治理國家看的不只是人設,對於整個國家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更是需要明確掌握。英國現今遭遇嚴重的各項重大危機,尤其是經濟停滯、通膨、生活成本、能源問題,都讓媒體將英國評價可能將淪落為新興國家。 在競選期間,將「經濟、經濟、經濟」作為主軸的特拉斯,承諾讓成為首相後便要實施減稅,更保證不會讓民眾付不起燃料費,一上任就宣布「控制能源費率計畫」,以為期2年1500億英鎊(約新台幣5.3兆元)的計畫來抑制能源費率;同時將家戶電費訂在每年上限2500英鎊(約新台幣8萬9千元)。另外,特拉斯也取消強生制定的水力壓裂法採油或天然氣禁令,鼓勵國內業者提出申請,而這樣的作法後續是否將遭到環保團體的指責,以及減稅是否更加速通膨速度,是需要觀察的重點。 正與時間賽跑的新鐵娘子特拉斯,上任後第一個通話的對象便是澤倫斯基,並接受邀請出訪烏克蘭,表現尊美的高度政治正確,預期下一步將可能與歐盟、法國修復關係,畢竟若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成績,如拜登般的暫時拉回保守黨民調,恐面臨工黨或對目前政府不信任而提前大選,這對特拉斯來說是極其不利的。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9-05 08:29抗中保美奏效 拜登為中期選舉繼續轟炸對中關稅今(2022)年從4月開始,美國政府傳出要重新考慮對中國的懲罰性關稅問題,因爲美國官員指出,美國對中國徵收懲罰性關稅雖可創造談判籌碼,但沒有戰略意義。如此消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甚囂塵上,或許是美國目前的經濟及通貨膨脹過於嚴重,通膨率連續六個月超過6%;又或許是美國內部確有在討論取消部分對中關稅是選項之一,但取消與維持兩派角力不斷,直到前幾天情況初步明朗,美國貿易代表署決定延長對中國的懲罰性關稅,接下來將啟動審查程序,檢視相關的關稅措施。換句話說,美國將在通膨、升息、經濟後退的情況下,繼續累積對抗中國的籌碼。為何美國已在通膨壓力如此沈重下仍做出此決定,可從美國續打抗中牌、葉倫及戴琪意見和中國二十大將上場等相關層面來觀察。 抗中牌奏效 拜登支持率創近期新高 美國總統拜登的民調自去(2021)年8月阿富汗撤軍以來,可說是跌跌不休,今年因為烏俄戰爭所衍生的能源、通膨率走揚,更是讓拜登和民主黨的民調一落千丈,這樣的頹勢讓各界皆預測民主黨在11月的中期選舉,可能將失去參、眾兩院的領導優勢。 直到近期,拜登利用《晶片和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為美國半導體挹注超過五百億美元補貼、《2022年降低通膨法案(The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以及在反恐行動上取得重大勝利,讓民主黨整體民調逐漸好轉。事實上,從這些跡象皆可看出美國內部對於抗中口徑仍為一致,只要涉及對中強硬的言論或政策,皆能引起民眾共鳴,進而反應在兩黨的支持度上。而從四、五月起便開始的對中懲罰性關稅是取消還是延續,更是在拜登政府內引發兩派不同的爭論,直到前幾日,拜登政府決定延續對中國的懲罰性關稅,代表著拜登政府明顯感受到近期所強打的「抗中保美」確實有其效果,以致原本可能對中取消部分懲罰性關稅的言論因貿易代表署的證實而幻滅。可以預測拜登政府的「抗中保美」牌將持續狂打,直到11月的中期選舉印證結果。 拜登利用《晶片和科學法案》、《2022年降低通膨法案》,以及在反恐行動上取得重大勝利,讓民主黨整體民調逐漸好轉。(圖:The White House 臉書) 拜登民調帶動戴琪派勝出 對中持續懲罰性關稅 關於對中徵收懲罰性關稅,在拜登政府內部一直存在兩派爭論。一是財政部長葉倫等人的「對中放鬆關稅」派,另一則是貿易代表戴琪的「絕不放棄對中關稅」派,這兩派的僵持,使得中國對部分取消懲罰性關稅充滿希望,同時也在拜登政府內形成哪一派的主張能獲得拜登的青睞。 起初,大多數人都預測美國將放鬆對中的部分關稅懲罰,但隨著拜登的民調如光陰般一去不復返,直到近期才藉著幾個抗中法案將跌到谷底的民調觸底反彈,讓民主黨政府了解現階段絕對不宜對中放鬆,因為手一旦放開,11月的中期選舉就大勢已去,這也是為何在內部兩派持續僵持的情況,最終由對中關稅強硬派的戴琪勝出。 中國二十大十月登場 美國不甘心不放手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敲定10月16日在北京召開20大,原本外界預期中共二十大應在美國中期選舉後,亦即11月才召開,如今卻提前至10月,預測是習近平將參與11月在印尼的G20會議,並且欲以破例連任第三任領導人的身份與拜登會面,對習近平而言,身份的確立及代表性彰顯是比什麼都重要的事。 11月的美國中期選舉,也是中共最關注的事件之一,民主黨能否持續在參、眾兩院維持優勢,則將決定中國對美的策略,自然地中共也想在儘速完全在二十大的重頭戲後,好好對美國的中期選舉做一些影響。而此時美國決定對中國延續懲罰關稅,無非是想在二十大前削弱習近平的勢力,並增加障礙。此外,外界也關注中共的重大人事調整,美國在中國即將邁入新週期前再給中國一個下馬威,無非也是想觀察其人事安排是否會因關稅續徵而有所變化。 二十大與美國中期選舉後,將會是一番新的局面,美中之間的博弈會往哪個方向延伸,都是各界關注的重要焦點。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9-01 08:48中共採軍民策略擾台 積小勝為大勝?近期以來,因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及接連訪台美國議員的緣故,中國屢屢發動比1996年範圍更大的軍演、以飛彈飛越台灣上空、共機擾台穿越台海中線、共軍軍艦逼近24海浬、假訊息、網攻民間及政府網站、對農產品發佈禁令、甚至以民用無人機屢屢侵犯外島防務區域,全面對台文攻武嚇;其中引發熱議的便是民用無人機為防區「拍照打卡」似已成常態,但相關單位卻遲未提出一套因應及反制作為,引發各界議論與猜測。 事實上,中共以常規軍用設備對台進行侵擾並非少見,以非軍用(民用)設備發動擾亂也非首次,並逐漸趨於常態化。若中共在不定的時間、無預期地參雜民間組成成員及隊形變化,台灣能否適時警覺、在第一時間判定並展開反制?這便是最近眾人關心及擔憂的部分。 美歐盟友對中採群狼戰術 印度仍是各國最大拉攏亮點 在烏俄戰爭尚未告一段落,但媒體暫告停歇之時,世界的目光又轉回印太。一方面是印太中關鍵大國—中國仍為美歐國家標出的主要對象;另一方面,歐洲國家,如德國派遣戰機參與澳洲、新加坡的聯合軍事演習,及訪問日本及韓國的情況,是二戰後罕見地德國派遣軍機到亞洲,也是梅克爾下台後,德國政府對中戰略的調整展現。 德國與澳洲稱將減少對中依賴,澳洲在近期與印度簽署「澳印經濟合作與貿易協議」,藉由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方式,降低對中國的依賴。而德國除遠道來亞洲參與軍演外,與印度之間的合作,亦可從能源上看出端倪。這段時間以來,歐洲在能源上遭到俄羅斯的鎖喉,其中被鎖得最緊的德國,亟欲在各領域尋找新出路,曾遭到英國殖民且深具潛力及各國拉攏的印度,便是德國首要合作及爭取的對象,德國總理蕭茲不僅稱印度為德國在亞洲的中央合作夥伴,更將提供100億歐元用於未來數年和印度進行更密切的合作,換言之,德國借道印度取得俄羅斯能源並以此加大與印度往來,可說是一兼二顧,撇開對俄羅斯的不同調,各取所需。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今年5月在柏林會見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 (圖:莫迪推特) 中對台採食物鏈戰法 轉移內部壓力以軍民策略對台打擊 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印太是不容否認的事實,重點除了是近期美方官員訪亞洲後的接續效應,更重要的是中國加大轉移怨氣對台的相關作為,而其中民用無人機侵擾台灣外島防區引發各界關注。共軍長期以來對台除以軍事艦機擾亂周遭海空安全外,另以帶有監偵及攻擊力的民用設備對台進行相關作為亦是常態。例如,曾發生的海上民兵、海警船、海監船、調研船等民用船體刻意製造對台侵擾事端的比例極高;亦因兩岸關係高度敏感之故,導致軍事相關部門對灰區的判定更加困難及謹慎;尤其是近日民用無人機屢對防區拍照打卡、刺探情資的情況,也因此在判斷持反制上多有延遲。雖說這些作為是中國遭受美歐壓制後對台所採取的食物鏈戰法,但若相關單位除對軍用艦機行動謹慎,亦連帶著將中共民用設備也視為軍事作為,無有效且即時的反制手段,恐致未來中共在軍民手段上更加混雜難辨,甚至以民代軍對台進行攻略。我們應深知,關鍵時刻且即刻的反制得依靠自己,外部馳援與否都是後話。 反制民用設備侵擾 勿讓中共積小勝為大勝 一直以來,相關單位在應對中共海空民用設備進行侵擾時,總無法及時有效的反制,直到輿論壓力來到時,才有未及時的因應作為。這對國安上維護風險極高,也易招致國家被攻擊,卻仍忍氣吞聲的負面形象。中共對台無論民用、散裝、成群結隊的無人機滋擾,將如海監船、海警船般愈加頻繁與強烈,甚至將以民用設備直接故意碰瓷,皆有極大可能發生。台灣向來標榜發展不對稱戰力為主要目標,但若僅有發展而無相關應處方式,對於不對稱戰力的發展將會毫無效益,亦有損民眾對政府的觀感。美國於2019年即組成「聯合反無人機系統辦公室」,台灣身處中共威脅的最前緣,若無最敏感的感知與應變能力,將無法有效進行後續防禦。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8-26 08:44中國限電有如渡劫?劫過經濟發展也退散?近期中國高溫乾旱引發眾多省份的限電熱度持續擴大,官方所祭出的限電措施不斷出籠,導致許多產業已守不住底線,開始停工停產,企業供應鏈可能產生的危機接踵而來,相關部門也已估算對經濟影響的程度,預計接下來二到三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可能對全球供應鏈和經濟復甦造成衝擊。 這幾年來每到夏天,中國的限電大戲總是準時上場,還記得在去(2021)年9月,中國十多個省份出現電荒和「拉閘限電」的現象,迫使許多工廠停工停產,居民區停電、電梯停駛、居民和商家為了照明搶購囤積蠟燭;甚至有些地方的自來水廠也發出警報。如此情境,在今(2022)年8月仍按時序開演,令人不禁質疑中國的能源控制與運作是否出現問題,以致四川這個水電大省都開始缺電,已然超出了民眾想像。 水電大省四川限電停產 中國能源危機有多嚴重? 中國四川水資源豐富,水力發電占據絕對主力地位達約78%、火力發電僅約18%;此外,四川更是西電東送的主力大省,但在近日四川水電負荷量降低50%,只能倚賴外省入川的電力通道,即便全滿負荷,每日也僅能送電1.2億度,仍舊難以解決四川缺電問題,也難怪各界對於四川近期的限電感到憂慮,因為影響的不只是四川,更可能對本將復甦的全球供應鏈和經濟造成衝擊。從去年9月中國爆發限電危機,台商聚集的廣東省開了第一槍,宣布調漲電價,此外,從南到北共有16個省份先後宣布「能源雙控(能源消費總量及強度雙控),危機一觸即發,影響所及製鞋、造紙、傢具、水泥、汽車業到3C產業,皆無一倖免。 長江流域嚴重乾旱,位於重慶嘉陵江水位明顯降低,民眾稱騎摩托車就可過江。(微博) 年年限電愈趨嚴重 影響全球供應鏈及經濟發展 今年再度發生限電情形,且是由四川水電大省首先發難,政府儘可能保民生用電、限工業用電,導致已漸入谷底的中國經濟,更加難以翻身,今年中國第二季GDP僅僅只有增長0.4%,上半年2.5%,下半年則需達到8.5%,才可能達到中共的經濟目標全年5.5%;再從7月公布的各項指摽皆為疲軟,今年想要成5.5%的經濟成長,可謂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再者,全世界目前正處於後疫情時期,前兩年因為疫情之因,造成航運、原物料、物價、能源價格狂飆,通膨壓力升溫,如今中國重要省份及地區四川、上海、湖北等都遭遇限電,重要廠商製造端成本增加、供給量縮減,就像通膨的炸彈上繼續添加油料,爆炸近在眼前。 四川省政府官網21日刊載「關於啟動四川省突發事件能源供應保障一級應急響應的通知」,宣布缺電危機拉高至最嚴重級別。(四川省政府網) 限電影響哪些產業?各家公司紛喊話穩信心 情況如何? 四川、上海限電所影響層面分為幾個部分,第一是新能源領域,近年來四川是太陽能原料多晶矽的生產重鎮,亦是眾所週知的用電大戶,去年中國多晶矽的產能高達50萬噸,佔全球產量70%以上,其中四川產量佔了約15%,僅次於新疆和雲南,而去年四川亦已投資建成高純晶矽項目超過1000億人民幣,極度看好四川矽產業發展前景。另外,四川亦是近年來電動車的能源高製造地區,聚集大量鋰鹽製造企業,產能高達約28萬噸,佔中國國內總產能約30%,如此連日限電,也導致鋰鹽、碳酸鋰加速上行。 在半導體產業上,四川也是電子、面板、代工和封測基地重區,其供應鏈企業有英特爾Intel、安森美Onsemi、達爾Diodes、莫仕Molex、芯源MPS、華微電子等重要全球大廠,也因為限電導致許多半導體工廠陷入停產狀態,本已可能到明(2023)年都會缺貨的半導體,看來將因中國再度陷入沒電可用的情況變得更加危急。再從各家公司紛紛出來喊話,以穩住外界信心,雖說對生產沒有影響,但得看投資人相信的有多少。 限電掛勾中美貿易 通膨會更嚴重? 限電影響經濟數據是必然,而面對美元近期走強趨勢,亦有傳出中國恐藉由改變以量取勝、低價競爭的態勢,順道拉抬國內產品競爭力,以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出口產品價格,來對抗美國,如此說法是否過於無稽之談,有賴各方自行判斷。但既然限電確實將帶來產能無法跟上,後續導致供不應求卻是事實,這將會讓企業有單可皆不敢接、有單可做卻無法做的困境。 限電確實對部分領域產業造成衝擊及影響,但四川是否成為骨牌效應中第一張倒下的,得要看中國政府能否守住民生用電底線、在最短的時間裡緩解工業用電緊張局面,才能進一步確認對整年度及接下來的供應鏈產生至何種程度的影響。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8-19 11:07沙烏地阿拉伯不賣美國面子 還倒向中國?還記得今(2022)年7月美國總統拜登到沙烏地阿拉伯「求油」碰了一鼻子灰,不僅臉上無光,連帶的想要在中東殘留一些勢力的目的也未能達到。這樣的結果,除了顯示沙國遭到美國以特殊力道與情況的拉攏外,也凸顯沙國在政策自主性的堅持、戰略自主性的保持、務實外交的展開,加上傳出沙國為迎來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訪問舉辦盛大歡迎儀式的高規格接待,更讓其偏向中國比美國多一些的態勢更為明確,推測中東國家的領頭羊沙烏地拉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鞏固與中國的關係、成為北京摯友的強烈意願將更加鞏固、在適當時機如同印度般遊走於美中大國之間的情況也將更加顯而易見。 沙國因烏俄戰爭凸顯自身能源重要性及大賺一筆 烏俄戰爭從2月24日持續至今,已將近半年的時間,成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除了各國遲開始增加國防預算、增兵、擴軍,也給予烏克蘭大量的軍事武器和資金支援。但仍有一個地區的國家,除了不斷拉抬自身經濟實力和能源優勢,並不以介入烏俄戰爭為主要目的,巧妙地規避這場戰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危機中尋找商機和經濟增長機會,使得沙國的石油收益正在以20%的速度急速增長,在短時間內賺取大量資金,不惜斥資一兆美元建造世界最長的摩天大樓,啟動NEOM新城計畫,並且百分之百採用再生能源,希望為沙國,帶來480億美元的GDP,提供38萬個新增就業機會,再次凸顯沙國絲毫不受烏俄戰爭的影響,在經濟增長及能源地位仍佔有巨大優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甚至預測今年的沙國經濟成長速度可能達到7.6%,成為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成長率,這也是為何拜登願意硬著頭皮前往沙國請其釋出一些石油來拯救美國經濟和世界目前的困境。 沙國巧妙地規避烏俄戰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危機中尋找商機和經濟增長機會,其石油收益正在以20%的速度急速增長。圖為沙烏地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圖:取自Aramco官網) 沙國與中國關係是盟友 和俄羅斯關係是夥伴 美國總統拜登和沙國薩爾曼王儲(Mohammed bin Salman)的恩怨並非兩三天,拜登在為記者哈紹吉(Jamal Khashoggi)遭到殺害的事件上曾與薩爾曼王儲對峙、在烏俄戰爭時沙國、阿聯領導人拒絕與拜登通話,連串事件導致拜登在7月前往沙國時被冷落對待,希望沙國多釋出一些石油的訴求連帶著被無視,但拜登的求油之行捆綁著歐洲國家的希望,而求油不成已成定局,連歐洲國家也得一起嘗這個苦果。 此外,沙國以政策和戰略自主的理由拒絕美國的修補善意,繼續與中俄親近,從烏俄戰爭期間,沙國向俄羅斯購買折扣後超過60萬噸石油,讓自己的能源實力更加穩固,也是對西方世界對俄羅斯制裁的直接攻擊。在目前這個階段,中東國家與中國的關係是「盟友」,與俄羅斯關係是「夥伴」。沙國向俄羅斯低價購油,與中國不斷加大合作力道,沙國與阿聯宣布與中國合作總投資金額超過100億美元,共同開發大型煉油化工一體化聯合裝置,預計在2024年投入營運。再者,沙國以人民幣與中國計價石油合約,更讓外界肯定沙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的紮實穩當,一方面自然是看中中國日益強大的軍武實力已足與美國抗衡,另一方面則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中國原油的進口排序僅次於晶片),而沙國、俄羅斯及伊拉克則是中國進口原油國的前三名,另外,中國現已有自己以人民幣為結算的石油期貨交易所,更加不意外為何沙國願意以人民幣為石油計價結算。 中國頻拋美債 沙國要賣美國面子救世界? 中國持有美國超過一兆(約11100億美元)的國債,是世界上美國第二大債權國,而日本在2019取代中國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約11200億美元)。自今(2022)年開始,美國連續七個多月拋售美債,至今已達1130億美元,使得中國手中的美債成為12來最低,僅剩下9600億美元,除了美國經濟惡化、債台高築外,最重要的跡象便是中國在為可能產生的美中極端狀態做準備。就如同俄羅斯一樣,在烏俄戰爭前俄羅斯便完全拋售清零美債。除此之外,中國與沙國的交好,更是在為自己的未來與美關係可能更加惡化尋找對抗籌碼。這次傳出習近平將造訪沙烏地阿拉伯,可以看出中國看待中東國家從過往的商業已轉換到戰略層面。中國深知要牢牢收攏中東這塊瑰寶戰場,才能以戰養戰,以油覆戰,在印太局勢中殺出美、日、韓、澳、紐等國家的圍堵。如此看來,或許美中兩國對於未來彼此的友好關係,期待值都已經大大降低了!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2-08-12 09:17美中會因台海及晶片利益火車對撞?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台灣後,中國對台進行一連串經貿制裁、軍事威嚇,也對美國開啟不影響後續關稅談判的八項制裁,如此動作無非是對裴洛西訪台做出正常能量釋放。隨後,中共國台辦所發布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更進一步重申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事實與現狀,企圖展現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追求祖國統一的決心。由中共此些反應觀察,除對台不斷展現據有領土正當性外,亦對美國及國際社會釋出不可忽視的幾項訊號。 中國事前嚇阻 事後制裁 反倒凸顯對美的無能為力 在裴洛西可能要訪台前,中共即極力對美國放話阻撓,甚至說出訪台之日便是統一台灣之時。美國政府雖有階段性轉換對裴洛西是否訪台的態度,但原則上仍是尊重其本身自主性,以讓中國對於裴洛西真正訪台後的一切作為,即有理由歸責是因美國的挑釁、台灣分裂國土的任性,而正當化與合理化對美國與台灣啟動一系列的制裁作為;換言之,在美國將訪台視為是正常國際互動交流下,更讓中國有理由對台發動嚇阻的演習作為,以展現對台仍有控制權;惟殊不知中國這些作為,反倒更加凸顯對美與台友好的作為更加無能為力,以及不能撕破臉的無奈。 發布台灣白皮書是必須作為 對台施壓成新常態 中共曾在1993、2000年對台發布白皮書,一般認為白皮書的發布,多在重大關鍵轉折時刻或重大機遇挑戰之際,表達堅定立場跟作為。但此時是否為重大轉折關鍵時刻或重要挑戰之時,有學者認為似有比預定時間來得早;但此時發布並非是來得早,而是來得巧,發布這份白皮書可謂一方面是主動,一方面為被動。以形式來說,中共雖有眾多經貿、軍武的展現動作,但仍需有一份系統性文件,以大量中共所認定的史實來對國際與其國內表達完整論述,也望藉由這份文件帶來反獨促統的效果。換句話說,裴洛西事件既已發生,中共事後補救措施該做的還是要做,只是更需要關注的重點是,中共在裴洛西訪台的前、中、後時期對國際及對內部所傳遞的訊息,仍是按照其步調在進行;尤其原本所發佈的軍演上,延長一日又一日,釋放出未來中共演習作為將更加不按牌理出牌,受影響的不只是台灣,周邊國家航線未來亦受到重大牽連,印太地區國家皆必須「機動調整、滾動配合」中共時不時演習的節奏,儼然對台作為形成施壓新常態。 中共8月4日起於台海周邊6海域進行72小時「封台」軍演,圖為中共東部戰區向台灣海域發射長程飛彈。 (圖:取自東部戰區微信) 拜登簽署晶片法案 代表美中科技競爭已無講和餘地 中共仍在台海延長軍演之時,美國總統拜登經過長達二年多的漫長拉鋸後,終在日前簽署眾所矚目、長達一千多頁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進入實質性落地,正式具文化展開美中科技領域的全方位戰爭,已無倒退及講和的可能性。美國兩黨願意放下政治成見,舉債2800億美元一致通過此法案,顯示美國與中國對抗已進到白熱化階段,除提升美國競爭力、改善晶片供應鏈中斷風險外,與中國正面交鋒更是不可避免的一場戰役。這場戰爭對美國來說必須耗資千億,拉攏所有適合國家,如,韓國、日本、台灣,組建晶片聯盟(CHIP4),也對日韓設備廠商發布對中國禁運的通知,讓其陷入美中選擇之間的左右為難,站隊美中未來將是各國廠商要交易前需簽下的一紙切結書。 美國總統拜登9日簽署了「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圖:The White House 臉書) 東協外長會議 各國對美中各有支持與表態 再將目光放到東協,在裴洛西訪台時,東協各國亦正在柬埔寨舉行東協外長會議,從東協國家的發言之中觀察出對於美中兩國支持與否的些微差異。柬埔寨、緬甸、寮國強調中國對台的主權立場,似較站隊中國;而新加坡、印尼及馬來西亞,則側重美中應在競爭與合作中取得平衡,緩解彼此緊張衝突;越南、泰國及菲律賓則再度重申「一個中國政策」,泰國、菲律賓是美國條約盟友,表達美國支持是必然,越南則是美國極力在東協中拉攏的國家。整體而言,東協對於美中間的站隊雖有基本的價值,但也時常在不同情境下產生不同變化,例如,菲律賓的小馬可仕未來在美中之間的態度必是值得觀察的對象與重點。 總的來說,美中間的關係會因台海問題、晶片利益及東協問題而產生激烈的衝突,甚或是火車對撞的局面嗎?可能在11月時會見分曉。 作者》許慧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