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06 09:42反送中與六四(下)(續上文) 筆者在此亦想多謝一位網台主持(名字因私隱及安全原因在此不贅),要不是有這位主持的資助及打點,筆者絕無機會在此安全地與各位讀者們分享離開香港後的各種心路歷程和所見所聞。這位網台主持除了幫助過我以外,亦有幫助大量手足離開香港,他不但沒有放棄當時身在低谷的手足們,而是竭盡所能地提供所有能提供的協助,幫助我們重獲新生。筆者也在此衷心祝福這位網台主持以後的人生可以過得富足美滿。 在離開香港後,我常常反問自己到底當時成為手足的決定是否正確,而我又將會何去何從,在這世界如何立足?我常常反問自己現在這種可以說是顛沛流離的生活到底會到何時?每當我看向六四的民運人士,我便會重拾一些信心,因為我可以見到很多當時出逃的人現在也過著不錯的生活,有些人成為了大學教授和學者,繼續研究亞洲地緣政治;亦有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並開創一番事業;有些人成為了政治家,繼續為自己的理念而奮鬥。我看著他們的經歷和遭遇,讓我明白到即使身處絕境,仍然有可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亦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成為手足的初衷,即使在迷茫和看似絕望的時刻,一定也要不忘初心。 記得我曾經向那位鼎力相助的網台主持人表示過,筆者十分害怕會在未來因為名利成為「奶共」(意即奉承共產黨)份子的一員,如香港藝人肥媽、陳百祥等人般為了五斗米而折腰,或是為了生活的安逸而迴避和不承認曾經發生過的種種往事。這位網台主持人卻向我說道,即使有他幫助過的手足變節,只要有最少一位手足謹記曾經所發生過的種種,並將真相傳承下去,他薪火相傳的目的便已經達到了。我希望以後可以繼承這些曾經發生過的事件的記憶,並可在適當的時候傳遞給下一代,讓真相可以一直不被忘記。即使我未必可以實際地站在中共面前用拳頭對抗這個暴政,但我最起碼可以讓歷史的真相存在於世界之中,這樣一來,這個暴政便無法再巧言令色地欺騙民眾;而知道真相的人最終總會集結起來,共同反抗,直到獲得最後的勝利。 在「六四」的燭光下,我們都是1989年6月4日當天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一份子,我們都是反送中站在香港警察盾牌前的手足,我們都是不願使真相被忘記或抹滅的普通人,即使人微言輕,但最後我們總會獲得勝利,成功推翻我們所見所經歷的不公不義。筆者希望各位讀者不要忘記歷史,並一同將這些歷史傳承予下一代,讓微弱的星星之火有機會在不久之後的一天,以燎原之勢擊倒我們眼前的暴政。 【延伸閱讀】 反送中與六四(上)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6-06 09:39反送中與六四(上)適逢「六四」34週年, 世界各地也一如以往地舉行不同的悼念活動,在台灣也如往年般於中正紀念堂的民主大道舉辦紀念活動,許多民眾在滂沱大雨中前往悼念這一個34年前在暴政下追求民主道路的一次浩劫。 而在香港,本是華人地區悼念六四事件的首要地區,在港版《國安法》通過後,一切都變得蕭條。過往用以舉辦六四悼念活動的維園,亦不再租用予舉辦悼念六四晚會的支聯會,而是租予親中團體舉辦愛國市集活動,甚至連在公開地方悼念六四亦會被警方以煽惑罪的罪名帶走接受調查,令人痛心之餘亦十分唏噓。 坊間有很多新興說法,指出既然香港被我們視為一個獨立的地區,中國的民主進程便與我們無關,而六四更是如此。筆者對此說法並不苟同,雖然香港被本土派視為一個獨立的地區,但是現在的確是中國合法管治的特別行政區,我們若要追求獨立,亦是要對抗中國共產黨,這一點與六四當時尋求政治改革的大學生和中國市民們在根源上是一樣的。而六四和香港反送中亦有許多雷同之處,例如六四過後中國便迎來了一次政治思想的大倒退,香港亦也是如此。而兩次運動之中,無論是當權者的處理手法、抗爭者的遭遇,甚至是被迫害者出逃的方法亦有許多雷同之處,因此筆者仍然相信,反送中其實是當初六四反抗中共法西斯政權抗爭的延續。 筆者常常不願閱讀或觀看六四的各種資料和紀錄,因為這場運動與反送中有太多相像之處,總能讓我想起當時的憤怒、恐懼、無力感與徬徨。六四死去的、不被當權者承認的廣場抗爭者,又何嘗不是在反送中活動中的海上浮屍、離奇墜樓、無故失蹤的手足們呢?我有當時共同戰鬥的隊友,現在已經無故失去聯繫了,讓我不禁擔心他的命運會否和這些先烈一般消殞,亦恐懼自己會否變成下一個。他們的廣場便是我們的理大,一開始同樣的希望、同樣的和諧,到最後同樣的圍困、同樣的無助,差的只是子彈。我記得當時無法離開的絕望和痛苦,而他們在面對子彈同時,這種感受只會無限擴大。怎能說六四和香港人毫無關係呢?我們所遭受的一切是如此相像,他們也只是在中共的統治下爭取民主,和我們不也是一樣的嗎? 在反送中運動中,除了前線的抗爭者外,普通市民也有參與遊行、為前線手足提供資源、甚至幫助手足逃出香港。而在當年的六四也是如此,大名鼎鼎的「黃雀行動」便是最好的實例,當時大量中國大陸民運人士和變節軍官均由「黃雀行動」的牽頭,途經香港前往第三方國家尋求庇護,而這個行動維持到1997年香港回歸才終止。而在反送中運動中,亦有大量市民捐錢予星火同盟及612人道支援基金幫助有困難的手足,運動中後段亦有個人及機構資助手足逃離香港前往其他國家尋求庇護。 【延伸閱讀】 反送中與六四(下)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6-05 23:06國泰風波:語言的誤會近日,「國泰風波」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熱議。事件起因是一段國泰航空的空服員在機艙中的對話錄音,其中一句「If you cannot say blanket in English, you cannot have it」(如果你不會用英文說毯子,那就不能給你)引起了廣泛關注。筆者認為,這一事件還不算是網路大眾所指的語言歧視的問題,只是單一個案反映國泰某空姐服務顧客時用詞或用語不恰當,未顯作為服務業之專業,不會避嫌,但的確也缺乏了從事服務業對待客人時的尊重與包容的重要性。 首先,筆者做了很多功課,網路上的反應都是一面倒認為該名空姐說的這句話本身說存在歧視性;直至筆者看到YouTuber馬米高針對該事件作出評論後,他指出因為國際航班上不是所有空服員都會說中文,所以自自然然地,英文就成了大家用來溝通的語言,方便大家工作。而該錄音所聽到空姐的口音,感覺是非華語及非英文為母語者,可能在表達上有點沒有技巧,所以令客人走心,引發軒然大波。 筆者認為涉事空姐用語不恰當,但根據錄音所聽到的背景閒談的笑聲,不太屬於「歧視」。不過,講者無心聽者有意,尤其是服務業,說話的確要思前想後,謹慎發言。老實說,在國際航班上,乘客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擁有各自的語言和文化。作為一家國際知名的航空公司,國泰應該多尊重每一位乘客的語言和文化差異。這位空中服務員的言論無疑是缺乏對乘客的尊重,進而使他們感受到被排擠與歧視。或者如果該名空姐以「溫馨提示」的方示,或婉轉糾正客人,事態可能沒那麼嚴重。 此外,其實這一事件也反映了不同國籍用英文表達意見或問題時的表達差異和理解差異。語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象徵,擁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對於不同語言的尊重,不僅體現在對話者的禮貌和修養,更是一種文明的態度。其實語言不能界定該人是高人一等,或是低人一等,因為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傲慢,不利於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因此,筆者認為從事服務行業的各界,應該多研究如何有禮地利用或運用語言作為溝通的橋梁,同時也利透過語言,認識不同文化,這才是其真正的本質。 然而,筆者也認為,這一事件也提醒我們要以更加包容的心態看待語言差異。面對不同語言的乘客,空中服務員應該展現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儘管英語在國際間具有廣泛的流通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應該以英語為唯一溝通工具。尊重與包容,才是真正的國際化精神。 有見及此,國泰風波事件給我們敲了一記警鐘,語言雖然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可是恰當運用它,多以尊重和包容,才是真正的國際化精神,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特別是從事服務行業的大家,記得慎言。希望該名空姐也能夠記取這次教訓,積極改進服務態度,恢復良好的形象。同時,作為社會公眾,我們也應該反思自己的態度,尊重不同語言和文化,說話前多思前想後,顧慮別人感受,共同為建立和諧的國際社會做出貢獻。 作者》NO OFFENSE BUT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6-04 20:00論香港體育產業困境作為一名運動愛好者,筆者一直關注香港體育產業的發展。甚至也曾經想成為一個職業運動員,但因考慮到各種面臨的問題,最後打消了這個念頭。而這篇文章希望向大家分析目前在香港想成為一個職業運動員,需要面臨到的各種困難與挑戰。 其實一直以來,香港的體育產業都面臨著各種挑戰和潛在的問題,包括運動員薪金、訓練和發展前途等。 首先香港體育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運動員薪金偏低。根據香港體育學院的「精英訓練資助評核準則」,按運動員類別劃分每月資助額,現時作為全職運動員每月資助介乎7130港幣至4萬4500港幣(折合新台幣約2萬8千元至17萬6千元左右),而只有在奧運會中奪得獎牌,才可歸類為「精英甲+」獲得4萬4500港幣或以上資助,可按表現調整至最高5萬港幣(約新台幣19萬8,000元)。 許多香港的運動員從運動中難以維生,通常必須依靠家庭或其他來源提供的財務支援,甚至需要到外地比賽運動員自己支付機票酒店等各種費用。這種情況使運動員很難全心投入訓練和競爭,因為他們需要擔心的除了比賽外,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日常的生活以及家庭等問題。並在最高水平上進行比賽。 除此之外,香港體育產業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缺乏足夠的訓練設施和資源。許多香港的運動員必須在次優的條件下進行訓練,這會對他們的表現產生負面影響,並增加受傷的風險。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運動員需要像普通市民一樣排隊抽籤的方式獲得訓練場地,再加上現時香港更有黃牛黨會提早排隊搶場地然後再高價售出。在這個場地資源及訓練的情況底下運動員很難擁有一個穩定,以及專業的環境來進行訓練。此外,教練和訓練計劃的質量也需要改善。現時香港運動員多數都是以歷年或退休運動員作為教練,甚至一些不主流的運動是自己制定訓練方案自我訓練等。他們都缺乏一些有專業資格的教練和團隊。 香港體育產業面臨的第三個問題是運動員退役後的職業前景有限。許多香港的運動員在運動生涯結束後面臨轉型到新職業的巨大挑戰。這部分是由於香港體育產業的工作機會有限,以及缺乏專業發展計劃。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現在香港體育產業面臨著運動員薪金、訓練和職業前景等多種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體育組織和私人企業需要積極投入更多資源到體育產業中,為運動員提供更好的支持。此外,也應該努力改善教練和訓練計劃的質量,並提供更多的體育產業工作機會和職業發展計劃。因為香港其實還有很多有潛力和實力的運動員,如果他們能得到足夠的資源以及適當的訓練以及指導,相信香港的體育產業可以持續發展,並且讓運動員在國際競賽中獲得更多的名次。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6-02 13:28中國的新聞自由仍在艱困前行新聞媒體向來被譽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以外的「第四權」,不僅有監督政府施政、捍衛言論自由的使命,也是民眾最容易與最快速接收資訊的途徑。但是否所有的資訊都能以最真實、最有可信度以及最公正的方式被媒體報導出來?筆者在此文中將分別從中國和台灣的新聞媒體環境出發,探討兩岸民眾從媒體接收到的資訊差別。此外,由於台灣與中國兩地的政治制度與新聞環境存在著顯著差異,而這種差異又如何進一步影響人們接觸到的訊息,以及民眾對世界的認知。 首先,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國政府對其國內所有媒體,包括報紙、電視和網路媒體都進行嚴格控制,並對新聞進行內容審查,禁止報導某些主題或事件,以確保媒體訊息的統一,目的則是「維穩」及加強社會控制。不僅如此,中國政府也透過法律和各種規定嚴格控制新聞媒體,對不遵守規定的媒體進行懲罰,包括關閉媒體和逮捕記者,當然也包括在中國的媒體與記者。 例如「8964」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發生在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如今已34年過去,這起中國人民爭取民主、風起雲湧、最終卻在血腥鎮壓之下慘烈收場的運動,居然直至今日中國內部還是有許多人不想相信或根本不知道!當年北京當局嚴格封鎖消息,而三十多年來,「六四」在中國仍是絕對禁止的敏感詞彙。 其實不只「六四」,在中國,人們接觸到的訊息很大程度上均受到政府的篩選和控制,在平台或論壇上若有違規,都可能立即遭到封禁;更別說網路「防火長城」封鎖境外訊息,網友得要「翻牆」才能夠一探究竟。 相較之下,台灣擁有自由的新聞媒體環境,包括報紙、電視、網路和廣播,百花齊放;政府非但不會先行審查新聞內容,還鼓勵媒體進行獨立、公正和專業的報導。此外,台灣政府更通過法律保障新聞自由和媒體的獨立性,對違反相關法律或無法落實新聞專業、內部自律機制失控的媒體雖然也會依法進行處份,但不會對新聞內容進行干預或控制。因此在台灣,人們可以接觸到多元、獨立的訊息,並能夠自由表達意見和討論各種不同的觀點。 由於中國和台灣的新聞媒體環境如此天差地別,兩地人民在資訊接收以及對事實的認知也產生了巨大差異。在中國,絕大多數人們接觸到的都是被審查過、篩選過的訊息,對某些事件可能一知半解或根本一無所知;而在台灣,人們可以接觸到各種觀點,對真實世界和社會現象有更全面的了解。這對兩地人民的思想和價值觀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民眾可能更容易接受官方的說法和觀點,而台灣民眾則具有更強烈的獨立思考和自由表達精神。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日前發布了2023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在全球180個國家與地區裡,中國排名倒數第2,只贏過墊底的北韓,香港則排名140,「狀況艱難」。而台灣則是全球第35名,領先南韓和日本。筆者在經歷過在中國和台灣的生活後,更能十分明顯地感受到兩地對新聞自由有著截然不同的尊重與定義。 在未來,隨著全球化和網路科技的發展,訊息的自由流通將對兩岸人民的思想觀念產生更深刻的影響。然而,實現兩岸人民之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還需要克服各種政治制度和社會環境帶來的障礙,新聞自由無疑是其中的關鍵!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5-28 21:00台灣有趣的廟會文化來過台灣的旅客都知道,台灣的廟宇就像便利商店一樣多,而這些廟宇在台灣也擔當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並且承載著在台灣獨有的歷史文化。而筆者想來說說的便是台灣廟會。 廟會是台灣民間信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悠久的歷史,透過不斷地演變,現今已成為台灣社會的一個特色。筆者將從歷史、發展、演變和對社會的正面和負面影響等方面來探討台灣的廟會文化。 台灣廟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漢人移民來台時期。當時,移民帶著家鄉的信仰和文化,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其中,媽祖信仰是最早傳入台灣的民間信仰之一,而媽祖廟會也是最為人所熟知的廟會形式。隨著漢人移民逐漸在台灣定居,各地建立起信仰中心,形成今日我們所看到的廟會文化。 廟會文化經過多年的發展,除了反映出台灣民間信仰的多元性,也體現了社會經濟的變遷。早期的廟會以祭祀為主,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地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平台,廟會不僅有信仰活動,還有展演、競技等各式各樣的節目。例如台灣著名的北港朝天宮媽祖遶境,活動通常在農曆3月23日至30日期間舉行,不僅有信士抬轎、遶境祈福,還有舞龍、舞獅、陣頭、歌仔戲等表演,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信眾和旅客專程前來參與和體驗;而大甲媽祖遶境更被譽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還有苗栗通霄的白沙屯媽祖則有「粉紅超跑」之稱。除了媽祖,在南台灣則盛行王爺信仰,結合王船祭典的廟會更堪稱地方年度盛事,熱鬧非凡! 廟會的演變也帶來了許多正面的影響。首先,廟會增強了地方特色,成為各地區的文化象徵。其次,廟會促進了社區凝聚力,提供了一個讓信仰群體互動的機會。此外,廟會也有助於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吸引旅客前來觀光,帶動消費 然而另一方面,廟會活動有時也會帶來若干負面影響,例如交通管制的困擾,或大量焚燒紙錢、燃放鞭炮可能造成環境污染與噪音;另外,一些過於激烈的競技活動,還有廟會陣頭有時會爆發肢體衝突等...均可能對參加者的安全造成威脅。 總結來說,台灣的廟會文化是一個具有歷史、發展和演變的有趣現象。它反映了台灣民間信仰的多元性,並在不同方面對社會產生了影響。廟會作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民眾好好去珍惜、瞭解和傳承。 最後筆者也建議,如果大家前來台灣旅遊的話,途中不妨停下來仔細欣賞一下這些具有特色的廟宇,如湊巧碰到廟會神明出巡的話,也可以一起感受一下這種十分有趣且有意義的文化活動。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5-28 15:00談談中國的「瓦房店化」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瓦房店化」?瓦房店其實是中國遼寧省轄下的一個市,這個地區在滿洲國時期是製造滿洲國軸承的中心地,其製造品被供應用於製造飛機和一些重要的軍事用途。後來,瓦房店便用來形容一個地區無法或是沒有發展自身技術,只有引入外來技術作出生產,外來技術撤出後,只能用較次的技術生產較為劣質的產品。瓦房店化一詞首先由中國的歷史學家劉仲敬提出,旨在批評中國腐敗的官僚文化導致當地無法發展自身技術,只能靠引進外國技術來遮掩這種弊端。 香港的工業發展早已沒落,自然談不上什麼瓦房店與否;藝文產業雖然較早前年代息微,但是仍有很多優秀的創作人守住防線,雖有劣化但亦不能說是「瓦房店化」。但我們將鏡頭轉向中國,故事就完全不同了。中國可說是「瓦房店化」的大始祖。無論是晚清的北洋水師還是共產主義底下大躍進中的全民大煉鋼,都可以說是「瓦房店化」的完美案例。筆者並不是說中國無創新,但是筆者很同意劉仲敬教授的觀點:中國腐敗的官僚文化導致當地無法發展自身技術。在人人可欣賞的藝文類產物,我們可以很明顯地見到中國電影娛樂界的停滯甚至倒退。 以古裝電視劇為例,近年新的古裝劇劇本新意欠缺,妝容服飾一成不變甚至突兀,劇情台詞酸腐,和當年的《仙劍奇俠傳》、《康熙王朝》、《鐵齒銅牙紀曉嵐》等佳作無法相比,無論是整體美感還是文字功底都有所倒退,而中共仍然要對本就倒退的電視業加設更多條框。劉教授的論點可說是在此完美展現。 再看看台灣的電子業發展,早期的台灣電子業發展也經歷過一段瓦房店化時期。在80年代,不少現在聞名國際的電子業公司當時居然在做翻版電玩,賭博機小瑪莉、盜版紅白機,甚至盜版蘋果電腦等,甚至還曾經被蘋果、任天堂等公司跨境提告。雖然賺了不少錢,但是台灣的技術人員和公司們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他們深知技術的重要性,並努力鑽研電子業的生產技術,最終脫離了瓦房店化的魔咒,並成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電子業龍頭。 筆者認為,舶來技術本土化的過程一定會有劣化的性質存在其中,吸收一個外來的技術或藝文特性需要時間和人才,沒有技術斷層的畢竟只是少數。要將外來變成本土,少不了的是外來物撤出後本地人對其的探索、發展和重構,這個外來物才有可能變成本土的產物。無論是工業技術、航天技術、音樂或是電影,在華人國家均是舶來品。但是這些「技術」在經過本地人的探索和努力,均變成了自身的產物,甚至有些方面被本來的外來技術更加精進,只有無法發展自身技術才會令自己變為「瓦房店」,產品的劣化只是過程,並不能看到這門技術會否真的變為「瓦房店」。只有真正發展自己的技術,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才可以稱得上是擁有這項技術,不論這項技術是否外來。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5-27 20:00台灣教育的多元選擇:與香港教育的比較近年來,教育的多元化成為全球趨勢,各國紛紛推行不同的教育政策和制度。而在亞洲地區,台灣和香港這兩個華人社會,均在努力提升其教育水平。然而,在這兩個地區的教育制度中,筆者發現台灣的教育制度相對於香港,更具有多元選擇性。本文將探討台灣教育制度中的多元選擇,並與香港教育進行比較。 首先,台灣教育制度的特點之一是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台灣,國小和國中的教育階段,學生不僅可以選擇一般的學科課程,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特色課程。這些特色課程包括藝術、音樂、體育、科技等,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相較之下,香港的教育制度相對較為單一,學生在小學和中學階段的選擇較為有限。 其次,台灣高中職教育具有多元選擇性。在台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志趣和未來規劃,選擇就讀普通高中或高級職業學校。普通高中著重於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為升學做好鋪墊;而高職則更注重學生的實用技能培訓,為學生投身社會做好準備。香港雖然也有中學文憑試及職業訓練局等制度,但整體來看,台灣高中職教育的選擇性更為豐富。 再者,台灣大學的學制相對較為靈活。在台灣,大學生可以在就讀期間修習不同學系的課程,甚至可以跨系、跨院修習。這種學制讓學生有機會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拓寬視野,培養跨領域的綜合素養。與之相比,香港的大學學制較為固定,學生多在入學時便確定主修科目,後續的選修範圍較為有限。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政府積極推動國際化教育。為了促進國際間的教育交流,台灣政府鼓勵學校開設雙語教育,並積極與國際知名學府建立合作關係,提供學生更多的交換生和研究機會。此外,台灣政府還積極吸引國際學生來台就學,為在地學生創造更多與不同文化接觸的機會。香港雖然同樣具有國際化的優勢,但在國際教育交流方面,台灣所展現的開放態度和政策支持更為明顯。 筆者認為,從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特色課程,到高中職教育的多元選擇,再到大學靈活的學制以及積極推動國際化教育,台灣教育制度相對於香港,更具有多元選擇性。在這個充滿變革與競爭的時代,台灣教育的多元選擇不僅有助於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跨領域能力的人才,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機會,讓他們能夠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更自信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作者》NO OFFENSE BUT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5-22 23:38台北vs香港:生活物價比一比筆者在台灣也算是生活了三年,所以這篇想和大家比較一下台北與香港的物價,特別是從租屋、食物、交通費和休閒活動等方面進行比較。作為兩個經濟活躍的城市,它們在物價和生活水平上有何異同?究竟台北的生活成本是否比香港低?讓我們一起來探討。 首先,從租屋方面來看,台北的租金普遍比香港便宜。根據筆者的調查,台北市區一間普通的單身套房月租金大約為新台幣1萬元左右,相當於港幣2,500元。相較之下,香港市區的同類型單位租金往往高達港幣8,000元甚至更高。即使在較為偏遠的地區,香港的租金也相對較高。此外,香港的住宅空間普遍較為狹小,居民在品質與價格上的選擇相對有限。在租屋方面,台北無疑比香港更具吸引力。 其次,食物方面,台北和香港都以美食聞名。兩地均有豐富的地道美食和國際化的餐飲選擇。然而,在物價方面,台北的食物價格普遍較香港低。以小吃攤為例,台北的小吃價格通常在新台幣30元至100元之間,相當於港幣7.5元至25元,而香港的街頭小吃價格則多在港幣20元至50元之間。在高檔餐廳方面,台北的消費水平也較香港低。總的來看,無論是地道小吃還是高級餐廳,台北的食物價格都比香港更實惠。 再來談談交通費。台北的交通系統以捷運為主,輔以公車和計程車等多種出行方式。根據筆者的經驗,台北的交通費用相對香港較低。以捷運為例,台北捷運的起跳票價為新台幣20元,相當於港幣5元,而香港的地鐵起跳票價則在港幣9元左右。此外,台北的計程車起跳價格為新台幣85元,約港幣21元,與香港的起跳價格港幣24元相比,也顯得更為經濟實惠。總之,在交通費方面,台北比香港更具競爭力。 最後,從休閒活動的角度來看,台北和香港均有豐富的娛樂選擇,包括電影院、遊樂園、博物館和文化活動等。然而,在物價方面,台北的休閒活動費用普遍較香港低。以電影票為例,台北的普通電影票價格約為新台幣300元,相當於港幣75元,而香港的電影票價格一般在港幣100元至130元之間。此外,台北的博物館門票價格和文化活動費用也相對較低。綜合比較,在休閒活動方面,台北的消費水平相對於香港更為平易近人。 綜上所述,在租屋、食物、交通費和休閒活動等方面,其實台北的生活成本普遍低於香港。作為兩個亞洲重要城市,台北在物價上的優勢使其成為了不少人選擇居住、工作和旅遊的目的地。然而,筆者認為,每個人的需求和喜好不同,在選擇居住地時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如職業發展、生活環境、文化氛圍等。希望這篇文章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資訊,讓大家在選擇台北與香港之間時能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