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2-28 15:28香港政府派錢面面觀這幾年的疫情為大家的生活帶來不少轉變,在工作模式上,相信許多人都經歷過work from home(WFH)吧?有些公司選擇讓員工在家工作,一方面保障員工健康,也讓企業運作不致中斷。雖然有些人認為在家工作無法保持專注,但筆者認為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機會,讓大家反思工作內容是否適合自己,説不定還能作為創業的第一步。 但也由於封關、隔離等措施,導致疫情期間民眾消費支出減少,許多商家收益因此萎縮,嚴重的甚至倒閉、造成員工失業的案例屢見不鮮。無論如何,隨著疫情逐漸緩和,如何刺激疫後經濟近來成為各國政府的重要任務。台灣的行政院日前通過疫後特別預算案,規劃普發新台幣6000元現金,讓全民共享經濟成果,引發許多討論。 而香港政府則是從2022年開始推行派發消費券,希望透過消費券讓市民能夠花費於日常生活,而商戶又能夠度過倒閉危機。最近港府財政司又宣布將再發5000元港幣(約1萬9千元新台幣)電子消費券,分成2期發送。 不過筆者認為,港府實施的現金消費券計劃,可能無法有效地針對最需要的人群。雖然其目的是刺激香港市民消費和支持中小型企業,但現金券可能最終被那些在經濟上已穩定、並不需要額外財政支持的人使用;加上計劃亦可能容易受到欺詐和濫用,因此港府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例如要求身份證明,並限制代金券的使用範圍。因此也有人批評這項計劃的行政成本太高,應把實施和推廣該計劃之資金用於其他領域。另外也有店家認為,香港政府之前推出的消費券目的雖是救急,但終究「遠水救不了近火」,應著重於讓商圈活化方是要務,不應該再大撒幣。 其實香港的消費來源主要來自外地的旅客,最受影響的一定為旅遊業,其次就是餐飲業,因較早前香港有禁止餐廳內用只能到晚上六點,為了節省開支成本,許多餐廳只能縮短營運時間,導致最後有些餐廳無以為繼,只能宣布結業或改成只做外賣。 如今隨著香港防疫政策慢慢的放寬,大家也學習與病毒共存,相信不少外地旅客也會逐漸前往香港消費。但與此同時,不少港人亦前往其他國家旅遊,這種消費券等於變相的資助了他們的旅費。 反觀台灣亦有普發現金,不過發放作業系統更完善,只要在網站輸入個人資料和銀行帳戶,就可以取得;另外,不懂上網的長者亦可自行到銀行領取,特定族群不須登記,直接匯入帳戶,非常方便;而現金的用途也更加廣泛,亦不會像香港的消費券一樣有過期的問題,值得香港借鑑。 作者》金槍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2-27 11:30從香港政府增加煙草稅看台灣新版菸害防制法香港政府近年來多次提高煙草稅,以減少吸煙率和改善公共衛生,這些措施也引起了市民的不同反應。但香港的這些措施真的對市民有用嗎?以下是筆者用台灣菸害防制法作的對比。 香港方面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一直致力於控制香煙吸食和推廣戒煙。以下是香港的主要香煙政策: 税收:香港的香煙稅收高於台灣,香港每包香煙的稅收比台灣高出近兩倍,這也是香港在控制吸煙方面取得成功的一個因素。高稅收可以使香煙價格上漲,增加吸煙的成本,進而減少吸煙人數。香港的高稅收政策也獲得了國際認可,香港的香煙稅收率排名全球第2,僅次於澳洲。 室内禁煙範圍:香港和台灣的室内禁煙範圍相似,但香港在室外公共場所的禁煙政策比台灣更為嚴格。香港已經禁止在所有室外公共場所吸煙,包括公園、海灘、游泳池、戶外體育設施等。而台灣的室外公共場所禁煙政策仍在逐步擴大中。 健康警告:香港和台灣的香煙包裝都必須印有健康警告,但兩地的健康警告內容和形式略有不同。香港的健康警告圖案比較大,且有中、英、國語、粵語四種語言,而台灣的健康警告圖案比較小,只有中、英文兩種語言。 禁止廣告:香港和台灣都已經禁止在廣告和贊助中使用香煙,但兩地對此的執行力度有所不同。香港的禁煙廣告比較普遍,而台灣的禁煙廣告相對較少。 戒煙計劃:香港和台灣政府都提供各種戒煙計劃和服務,包括提供免費的戒煙藥物和心理治療。但香港的戒煙計劃比台灣更為完善和廣泛,政府投入也更多。 台灣方面 立法院今年1月三讀通過《菸害防制法》修正案。以下是台灣新禁煙政策的幾個重要方向: 公共場所全面禁煙:新法規定,在所有室內公共場所和交通工具上禁止吸菸,包括餐廳、咖啡廳、酒吧、夜市、公園、地鐵、公車、計程車等。此外,在戶外公共場所和公共場所附近的行人道、廣場等也禁止吸菸。只有在特定區域或場所設置專屬的吸菸區,才能夠吸菸。 嚴格管制電子菸:未來全面禁止電子煙等類菸品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違者最高可罰5000萬元罰鍰。 強化販售規範:禁止以自動販賣、電子購物等無法辨識消費者年齡方式販賣、禁止特定的促銷或廣告行為、營業場所不得免費供應、任何人不得供應給未滿20歲者。 加強罰則:新法增加了違法吸菸的罰則,包括在公共場所吸菸處新台幣2千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鍰。此外,新法也明確了對於販售未成年人菸品的罰則和行政處分。 這些政策的實施有望減少公眾暴露於菸害之下,並鼓勵更多人戒菸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同時,台灣政府也積極推動各種戒菸措施和宣傳活動,包括提供免費戒菸諮詢、戒菸藥物補助、開展大型戒菸活動等,以幫助民眾戒掉吸菸習慣。 然而,實施新禁煙政策也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執行效果和管理成本的問題。禁煙政策需要相應的人力物力資源和管理機制來保障其有效實施,這可能對政府和企業帶來一定的成本壓力。此外,由於嚴格的禁煙措施可能會影響到一些商家的經營和消費者的權益,因此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總的來說,由於吸煙對健康的危害已經被廣泛認識,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加強控煙和宣傳戒煙。香港和台灣的香煙政策也是在這個背景下制定的。雖然香港和台灣的香煙政策有所不同,但兩地的目標都是減少吸煙率,保護公眾健康。綜合上述差異,香港的香煙政策在一些方面更為嚴格和完善,政府也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宣傳和戒煙計劃。而台灣的香煙政策仍在逐步擴大和完善中,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控制吸煙的措施出爐。 ※吸菸有礙健康 未成年請勿吸菸※ 作者》金槍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2-23 23:53香港人出走 移居台灣或英國的選擇香港原本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多樣性的城市,被譽為亞洲的金融中心和國際大都會。這個小型島嶼位於中國東南沿海,與中國內地隔海相望,是一個獨特的混合體,既有中國文化,又深受英國殖民文化的影響。 過去香港因經濟發展迅速,吸引了全球的投資者和商人。香港的金融機構和投資銀行在全球業界享有良好的聲譽,提供了穩定的投資環境和優越的貿易條件。此外,香港還是亞洲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之一,是全球貿易的重要中介者。 但當經過了2019年的社會運動,有些人因為各種原因認為香港不再適合居住;這可能是因為經濟、社會環境、政治環境、健康環境等因素造成的。所以近年有許多香港人移民英國,也有很多人選擇來到台灣。以下筆者就自己所瞭解台、英兩國的特色與差別,提出一些觀察。 英國是一個充滿歷史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富有文化遺產的國家之一;英國人民熱情友善,生活方式開放,是一個非常適合居住的地方。台灣則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的國家,以其繁華的城市、美麗的山區和美食而聞名。台灣人民熱情好客,生活方式親切,充滿活力和文化;而且台灣的經濟發展迅速,也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 然而,英國的生活成本較高,物價昂貴,特別是住房和交通方面;台灣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物價實惠。在生活水平方面,英國的生活水平高,是全球著名的經濟領袖國家,英國的城市擁有先進的公共設施,如醫療保健、教育和交通系統,生活方式開放,社會容納度高,社區關係良好。英國也是全球重要的文化中心,經常有大量的藝術、音樂和戲劇活動。 台灣的生活水平也不錯,是亞洲發展先進的國家之一,城市發展迅速,公共設施和服務水平也不錯,而且台灣號稱「美食之都」,擁有多樣的美食文化。同時台灣也是一個富有歷史及文化魅力的國家,擁有許多古蹟和遺址,多元的文化遺產,如傳統的工藝品和民俗節慶,以及現代的音樂和戲劇表演。總的來說,英國和台灣都有著高水平的生活和豐富的文化特色,各有其優點和魅力。 此外,英國和台灣的文化有很大的差異。英國的文化源於歐洲,強調獨立性和主體性;台灣則仍然保留某些中華文化和傳統,並且注重家庭和社區的關係。 總而言之,英國和台灣各有其優缺點。如果您尋求一個富有歷史文化和現代性的國家,那麼英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如果您希望生活在一個生活費用較低、文化深厚的地方,那麼台灣是您的首選。當然,最終的選擇還是取決於個人需求和喜好。 作者》金槍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2-19 15:55廣東歌聽真D:淺談香港流行音樂歌詞中的身分認同 (下)在上兩篇文章過後,我們來到了香港2000年代。到底此時香港流行歌中如何體現出當時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和其他有關香港的社會信息?請讀者們接下來和我繼續探討一二吧。 2000 – 2010年代 2000-2010年代是香港的經濟及社會均經歷動盪與變化的年代。在此時,香港還未擺脫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留下的陰影,再加上 2003 年爆發俗稱「沙士」(SARS)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無數香港市民的生活受影響,人人自危。疫症最終超過1,700人受感染,299人喪生。此時香港的經濟並不景氣,而且失業率高。而香港市民在社會與政治變遷中動盪不安,社會處於一種壓抑的氣氛,人與人的關係也變得更疏離。而當時政府提出「23 條立法」,推出「自由行」等政策,前者令香港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爆發以及對自由能否得到保障存疑,引致2003年7月1日50萬人的遊行。後者的確有助香港復甦經濟,但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加劇了港中矛盾。我們可以在林夕填詞的《新聞女郎》中,看到這段時期的大時代縮影: 新聞女郎 梁漢文 (2007 年) 作詞:林夕 作曲:王雙駿@Double C Music Group 編曲:王雙駿@Double C Music Group 當美軍要開戰時 聽你報許多次 你的嘴角有恨意 或者聲線有含意 跑呀跑你使我留意 所有動盪大事 誰又無辜 死於沙士 可以怎咬字 提及那七一 維園的足跡逐寸鋪 明白你強忍的笑容 為現場驕傲 懷念殞落巨星但願未提到 彷彿你也想哭訴 這一生也未用過心聽新聞報導 這一刻先知我未來 能從新聞中看到 你要變成主播做得好 起碼不枉費你辛 勞 願你跟我亦進步 聽見的也都皺眉 大時代找真理 更必須振作士氣 要當主播卻別生氣 轉眼間已經到零四 三百日回味 我跟你都 見證大事淪為好知己 楊利偉到港 維港的騷卻像泡湯 然後有幾多真相又 像調查所講 其實你若下班動靜極狂放 滾石你有否觀看 這一生也未用過心聽新聞報導 這刻先關心你仕途 我卻衷心的看好 你快變成主播做得好 起碼都知道有公道 能發奮便回報高 (下略) 在曲中,歌詞當中客觀記錄了不少香港經歷的大小事,如:沙士疫情、七一遊行等。值得留意的是,這首歌表面上是男主角寫給作為新聞主播的女主角的歌,事實上是寫給香港人的歌。當中「願你跟我亦進步」、「更必須振作士氣」勉勵香港人在經歷當中事件後也要團結一致; 「然而幾多真相又像調查所講」、「起碼都知道有公道」則暗喻新聞自由的憂慮。 而小市民的生活縮影則可在同是由林夕作詞的天水·圍城中得到初步的概念。天水圍作為香港其中一個新市鎮,因發展時政府與發展商簽訂秘密協議,限制政府難以在區內建設基本商業設施,令居民不得不跨區外出謀生,造成生活壓 力。加上後續房屋發展政策及新移民問題令人口過多,以及嚴重的家庭、環境問題,以致天水圍被形容為「悲情城市」。歌曲《天水·圍城》 則描述此社會問題,同時在歌曲尾段勉勵居民即使面對壓抑的生活環境,依然要抱持希望。 天水圍城 李克勤 (2006 年) 作詞:林夕 作曲:Edmond Tsang 圍住了的血汗 圍住了的跌宕 圍住了當初的厚望 圍住了的駭浪 圍住了的症狀 圍住了才易碰撞 他的一對父母來又往 跨鄉過岸才住 這麼一角 越來越惡 圍住了冰雹 圍住了刻薄 圍住了爭吵的配樂 圍住了升學 圍住了收穫 圍住了便瞭解何謂罪惡 自成一國 但見他 找尋快樂 然後卻 越來越渴 越來越覺 沒能力去闖出沙漠 誰策劃這寸地尺土 人擠逼中便容易退步 他 親身真正感到 尺地寸金 人便會無餘地平和獨舞 要見步行步 無車票又怎去覓去路 赤地太濕 這地球沒芳草 文明繁盛有甚麼好 (下略...) 全曲多次使用一「圍」字,表達城市的壓迫,「圍城」的感覺。社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新移民,跨境學童在天水圍居住及就學; 加上擠迫的居住環境,人與人更容易出現摩擦,生活充滿壓力。但最重要要記住保持平和的心,即使環境不佳,只要心態積極樂觀,都有突破圍牆的能力。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2-19 15:51廣東歌聽真D:淺談香港流行音樂歌詞中的身分認同 (中)筆者在上篇簡單介紹了香港流行音樂歌詞與社會意象中一些關係,並淺看了1960-1970年代廣東歌的一些香港人身分認同的信息,接下來就讓我們按照時代的脈絡,看看香港流行樂的接續發展吧。 1980-1990年代 在80-9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人均收入上升,西方思潮及流行文化開始普及。香港在這段時期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並成為了世界第三大銀行中心,第七大股票市場。香港此時的外匯成交量為世界第五位,也是全球五大最繁忙證劵市場之一,四大黃金市場之一,更是亞洲最大的資金市場。在這20年,「搵錢容易」令消費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性解放及個人主義因而在香港興起。 而在這段時間,香港由殖民政府統治漸漸轉變為香港人/中國人治理,作為「香港人」的身分認同開始建構,而「獅子山精神」和「香港精神」亦開始出現和為人所提倡。而人們對於香港的信心正如黃霑所說般開始構成:「但政治層面之外,每位港人,都努力發揮所長,追尋個人理想。而在追尋過程,受到法治保護。」這種「獅子山精神」亦可在歌曲獅子山下 (1979) 得到淋漓盡致體現: 獅子山下 羅文 (1979 年) 作詞:黃霑 作曲:顧嘉煇 編曲:顧嘉煇 人生中有歡喜 難免亦常有淚 我地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 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人生不免崎嶇 難以絕無掛慮 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 拋棄區分求共對 放開彼此心中矛盾 理想一起去追 同舟人 誓相隨 無畏更無懼 同處海角天邊 攜手踏平崎嶇 我地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 不朽香江名句 香港人拚搏、永不放棄和互相幫忙的精神被視為「獅子山精神」。《獅子山下》寫盡香港人面對當年困難環境仍咬緊牙關,一起同心協力克服困難的情況。 配合了獅子山下的小市民故事,這首歌極具鼓勵和振奮作用,獅子山更成了香港人奮鬥和逆境自強的象徵。 而同時期,香港亦漸漸臨近 97 年香港回歸,亦發生了 89 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香港人開始對政權轉移感到不安與恐懼、剛剛建構起的香港人身分認同亦因此令民眾的心態迷茫和不安。我們可以在羅大佑的皇后大道東 (1991) 窺探這種無可避免的疑慮: 皇后大道東 羅大佑 (1991年) 作詞:林夕 作曲:羅大佑 演唱:羅大佑/蔣志光 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東 皇后大道東轉皇后大道中 皇后大道東上為何無皇宮 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湧 有個貴族朋友在硬幣背後 青春不變名字叫做皇后 每次買賣隨我到處去奔走 面上沒有表情卻匯聚成就 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 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 照買照賣樓花處處有單位 但是旺角可能要換換名字 這個正義朋友面善又友善 因此批準馬匹一週跑兩天 百姓也自然要鬥快過終點 若做大國公民祇須身有錢 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 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 冷暖氣候同樣影響這都市 但是換季可能靠特異人士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即是色即是空.... (下略...) 那個年代人們被迫面對港英政府的統治處於最後階段,而回到中國政府統治的期限不斷迫近。重視繁榮穩定的香港人對統治權的改變感到不安。而《皇后大道東》正訴說了當時人們對九七後香港的想像。 歌詞描述當時想像中香港九七後的變化,例如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應該保有資本主義,但旺角等殖民時代具有本土特色的物品名字會被更換。顯示了當時的港人認為九七後的香港雖然會保有資本主義制度,但殖民時代或本土的文化、標誌會被新的統治者整改。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2-19 15:48廣東歌聽真D:淺談香港流行音樂歌詞中的身分認同 (上)你喜歡聽廣東歌嗎?一直以來,香港人的生活與娛樂,尤其流行歌曲密不可分。然而,流行歌曲除了是大眾眼中茶餘飯後的消遣、興趣外,當中不少詞作其實包含填詞人對社會事件、政治及民生的看法和思想。換句話說,填詞人默默觀察當時社會脈動,而反映市民對社會現狀的心態及期求;流行歌曲在填詞人的隱喻下,亦投射出當代的社會文化意象。從香港不同年代的流行曲中,我們可以看見政治、社會、意識型態、甚至香港人自我追求的走向、轉變。在「廣東歌聽真D」這系列的文章中,筆者希望可以透過不同年代的香港流行音樂歌詞,與讀者們一同探討香港人在不同年代中身分認同的發展與轉變。 1950年代 就人口結構來看,50年代有一半人口都是從中國移民, 他們對香港的身分認同感並不強烈,故對廣東歌不存在好感。香港的移民結構加上文化人都喜歡聽國語流行曲,所以國語流行曲成為香港主流音樂之一。香港流行樂在這個階段發展並不蓬勃,所以筆者在此亦不著墨太多。 1960 – 1970 年代 在這時段,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相比周邊地區,政治環境和社會較為穩定,而外國的文化容易在香港傳播和普及。在1964年,The Beatles (披頭四樂隊) 訪港,刮起了一陣「夾 band」(組樂隊) 熱潮,年輕人紛紛跟隨潮流自組樂隊。 而在1960 至 1970 年代長大的年輕一代,不再跟他們父母輩一樣,視自己為「過客」 和「難民」,而是以香港為「家」。在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情況下,社會上產生了奮發向上和對前途的憧憬,建構了一種本地居民的共同生活體驗、對香港的感情以及個人的身分認同。本地居民的共同生活體驗和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在大眾文化中傳播,流行文化變得富有本地都市氣息,遂使本地居民進一步接受本土文化和建構「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以當時大熱門歌曲許冠傑的《鐵塔凌雲》 (1974年) 的歌詞選段為例: 作詞:許冠文 作曲:許冠傑 鐵塔凌雲 望不見歡欣人面 富士聳峙 聽不見遊人歡笑 自由神像 在遠方迷霧 山長水遠未入其懷抱 檀島灘岸點點燐光 豈能及漁燈在彼邦? 俯首低問 何時何方何模樣 回音輕傳 此時此處此模樣 何須多見復多求 且唱一曲歸途上 此時此處此模樣 此模樣... 檀島灘岸點點燐光 豈能及漁燈在彼邦? 這首歌充滿本土情懷,強調世界各地雖好,但始終不及香港,可以說是移民潮中大香港文化的產物。其中旋律優美,主題健康,修辭典雅,遂成為許冠傑作品中最不落俗套的上佳之選。我們亦可以看出,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已經開始慢慢在這時期建構。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2-18 11:36台港語言文化大不同台灣終於宣布開放港澳人士來台自由行,想必已經有許多人安排來台旅遊或探視親友。筆者也想藉本文來分享在台這段期間,觀察到台港語言文字使用上的異同。 首先是文字的使用,來到台灣三年多,因筆者的國語還是有點口音,所以大家很容易就發現我不是台灣人。在聊天過程中,當有人發現我是香港人時,有些人會驚訝筆者居然看得懂繁體字——相信住在台灣的香港人也有相同經歷吧? 事實上,香港一直都使用繁體字,但自從香港政府實施國安法後,似乎更積極的希望學生學習簡體字,目的是加強香港與中國內地的連結;中國教育部還曾經「建議」香港賦予簡體字法律地位。當然有不少香港人很反對推行簡體字,因為繁體字就是代表香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雖然香港和台灣同樣使用繁體字,不過香港人之間的溝通比較常用「口語」表達,利用「書面語」溝通的機會比較少,所以筆者到現在還是會因字語轉換或發音問題而有所困擾,但透過台灣朋友們的幫助,正在努力改善這個情況。 第二點就是打字輸入法,香港的主要是以廣東話筆劃跟手寫、還有英文,使用的是倉頡輸入法跟速打粵語拼音輸入法;而台灣則是以注音輸入法為主。所以當台灣的朋友看到我使用筆劃打字輸入時,都會感到新奇有趣。但其實只要輸入正確的筆順,就能夠跑岀該字,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當然隨着輸入法的進步,大家只要輸入字的部首或某一部份,也能夠出現你想要的字。而注音輸入法的優點則是只要你知道該字的發音,就能夠輸入正確的字,並在同音字裡再作選擇。 第三點,就是生活語言上的不同,這也是最大的差異。相信大家在香港、台灣的義務教育裡都會學習英文跟國語,但台灣特別不同的是「台語」在使用上十分的普遍。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較常以國語溝通,但畢竟台語是大部份台灣人的母語,再加上近年來不少歌手也在流行音樂平台中推行台語歌曲,也都重新帶動台語的文化熱潮。 而事實上,台灣有所謂的本土語言教學,不但有台語,還可以選擇學習客語、原住民族語等等,充份反映台灣多元文化的特性,也透過語言的學習,達到自我認同與文化傳承的目的。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雖然台港兩地文化相近,語言基本上亦能相通,但仔細探究仍會發現一些有趣的差異性。如今台灣已經開放港澳通關,若有香港朋友要來台探親旅遊、考慮移民,或許可以透過這篇文章初步了解台港在語文使用上的差異。 作者》Anyone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2-15 12:19台灣開放香港自由行》在台港生獨家旅遊勝地介紹(上)情人節這天,台灣終於宣布要開放香港人自由行來台旅遊了!筆者看到此則新聞第一件事是—叫我的台灣朋友們快逃啊!!!香港人要來轟炸台灣了!!! 哈哈~心底裡當然非常高興和期待,幾年不見的親朋好友終於有機會可以來台灣與我敘舊。這幾年,世界的變化非常大,但筆者希望在機場接親朋好友機的時候,看到的,仍然是當初的他們。 說到旅遊,筆者在台生活了幾年,北中南部不少地方都有去探索過,筆者認為自己有這個能力和資格可以介紹一下自由行的好去處,所以就寫下了這篇文章。以下都是按照筆者自己的喜好來介紹的,覺得不適合的話......可以另請高明。 首先,筆者有一個絕對不推薦大家現在來自由行要去的地方—西門町。是不是很驚訝?先聽我說......我還沒來台灣讀書的時候也來過台灣旅遊,當時也經常去西門町,那邊......簡直就是另外一個「旺角」,因為你只會聽到廣東話。那邊店鋪其實非常琳琅滿目,有賣衣服的店鋪、賣小吃的店鋪、賣藥妝的、賣音樂專輯的等等,不過,不看內容,只看外在規模的話,真的跟旺角差不多,還要再加上開關後旅遊旺季,「阿豬阿狗」(比喻所有人的意思)都衝去西門町逛,看著滿大街的香港人,聽著滿大街的廣東話,逛來有意思嗎?都分不清自己在香港還是在台灣了,筆者就很不喜歡這樣(以上個人意見)。如果是旅遊淡季的話,當然可以去逛逛,因為各個商店的「內容」是跟香港旺角不一樣的,值得一逛;而且到時候店家還會比較有空,多跟你聊兩句,要從跟台灣人建立溝通才能真正體驗到台灣人的熱情啦! 熱鬧的西門町商家林立,是港澳與外國遊客最喜愛造訪的地方之一。 (圖:Kaizer Bienes/Unsplash) 接著就介紹一下筆者推薦的美食街。如果大家會來台北玩,這條街道真的不允許你們錯過,是筆者最喜歡的一條街道:林森北路。林森北路位置在台北市內,捷運中山站、雙連站或中山國小站都很靠近那邊。你們來台灣是不是常去西門町吃飯?吃烤肉?吃火鍋?現在開始不要去那邊了!直接給我坐多幾個捷運站,去林森北路!那邊超級多烤肉店、居酒屋、拉麵、火鍋等種種美食,cp值都非常非常高,好吃又便宜(對香港人來說)!香港人肯定會很喜歡,因為我自己就非常喜歡。基本上隨便一家亮燈的店走進去都不會讓你失望。而且香港人都是夜貓子,台灣店家大部分都蠻早關門,但林森北路那邊的店很多都開到很晚,很適合我們;逛累了,可以去林森北路吃晚餐,吃完飯想再續攤,可以轉個彎進去另一家,包你吃到喝到聊到盡興! 筆者順便介紹一下台灣地理好讓大家自由行的時候不會撞板:把台北市圍繞著的叫新北市,台北市如太陽蛋的蛋黃,新北市如太陽蛋的蛋白。新北市有更多好吃和好看的景點可以推薦給大家!大家聽到另外一個「市」,不要以為很遠,其實新北市和台北市都叫「大台北地區」,你們在台北捷運路線圖上看到的所有站,都是包含台北市和新北市的,所以去新北市玩很近的,可能你在台北車站坐個十幾二十分鐘就已經抵達新北市區域了。而在新北市內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地方,是外國遊客常去,也是台灣本地人常去的旅遊勝地—淡水。 淡水位於捷運淡水線(紅色線)的終點站,在台北車站上車的話,直接往淡水方向坐,坐到尾站即可,交通非常方便。當然也有很多公車(巴士)可以到達,因為淡水是很大的一個區域,人口很多,所以很多交通工具都能到達,交通方式任君選擇。那說到淡水,當然要去逛逛淡水老街,沿著海邊走,一路都是特色小吃攤和著名老店,吹著海風,曬著太陽,吃著逛著,真的非常舒服。如果大家都已經去過淡水老街了,可以挑戰離開淡水捷運站範圍,往更美,更令人難忘的風景前進!大家可以挑戰:「北海岸」! 北海岸顧名思義就是靠北邊的海岸,筆者整個北海岸都探索過了,人生真的值得一去!大家上網查「北海岸一日遊/好去處」,一定會看到很多推薦,也會寫得比筆者清晰,所以筆者就不再這詳述每個景點了,筆者推薦一兩個自己喜歡的給大家參考。 首先是:白沙灣、淺水灣,很美,非常美,美到一到假日那邊就會有超長一條車龍,大家都在排隊下車打卡拍照,相信不用筆者多加詳述了。然後是:富貴角/極北點,顧名思義就是台灣最北端,其實風景就是海,但如果你跟筆者一樣也有要「挑戰去台灣的最東最南最西最北端」那種幼稚心態的話,就去看看吧~~ 再來就是美食,北海岸邊有很多餐廳和咖啡,每一家風景都一樣那麼美,因為都是看同一個海。這邊的餐廳全部都有戶外的部分,所以你享受完美食後,可以直接從餐廳室內走到室外,直接淋浴在陽光下,吹著清爽的海風,享受無法忘懷的美景。 由於篇幅有限,筆者此次就先以大台北區為重點介紹,筆者將會在下篇與大家分享中部、東部、南部等其他台灣地區的特色和推薦!希望大家都喜歡筆者的介紹,bi z相信熱情的台灣人民都非常歡迎香港人來轟炸台灣的!! 作者》迷走於34E之間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2-12 00:07大家會喜歡新香港樣貌嗎?許多人一想到香港,第一時間浮現在腦海的便是維多利亞港夜景,五光十色的燈火和高樓林立的背景,相信是不少觀光客在買明信片時會選擇的,這也是香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景色。而第二個想到的,相信不少是香港街道上掛滿著各式各樣的招牌和霓虹燈管,而這種十分富有香港特色的招牌街景,在不久將來,可能也永遠看不到了。 七十至八十年代,香港是霓虹燈招牌滿佈街道的城市,不論是旺角市中心還是橫街窄巷中,不少商舖都掛出一個個色彩斑斕的大霓虹招牌以招徠顧客;在很多電影中也能看到它們的蹤影,這無疑是香港最有特色的標誌之一。可是近年來香港房屋處為管理不合標準或有潛在風險的招牌,發佈了一連串規定,要求擁有這些招牌的商戶進行檢測,而大量歷史悠久的霓虹招牌,成為一波波清拆行動的主要目標。在2018年,單單在佐敦白嘉士街,屋宇署共發現至少246個違例招牌,並發出95張清拆令。雖然這樣的舉動是出於安全考量,但筆者認為這些招牌不單單只是招攬客戶,更有著許多的故事,拆光了實在可惜。 再者,筆者認為清拆危險建築和保育環境景觀,兩者不見得是無法並存的。一個地方要不斷進步、去除舊的事物雖然是無可避免,但當那樣的事物已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或回憶時,我相信它便具有保留的價值。香港政府需想辦法把它保存下來,讓下一代可以認識當年的香港街景;例如皇后碼頭、大館等等都是十分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而像這種霓虹燈招牌雖然不是什麼地標,但它就像一道菜式中的調味料,如果沒有了它們,一道菜就只有虛華的樣貌,也是索然無味的。正確地保留它們,不但可以為這座城市帶來點綴,更保留了這一代人的精神,在招牌背後提醒著人們當年的店家是如何努力打拚,正如一道菜正確調味後會更出色,更能讓大家欣賞這道菜,所以它的價值遠遠超過一塊招牌。 直至現在更多的招牌其實已經逐漸被拆去,未來保留的只會愈來愈少。如果大家喜歡攝影和懷舊,也可以利用拍照或錄影的方式為它們留下倩影,告訴更多市民、尤其是政府,這些東西是有它保留的價值的。十年後香港街景會是什麼模樣,大家都不知道,但我們可以做的是趁現在珍惜我們還僅餘擁有的! 作者》NO OFFENSE BUT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