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13 10:10大翻譯運動的喜與悲大翻譯運動是在烏俄戰爭中,網民發起的一場集體運動,旨在翻譯中國網上的輿論內容,以向全世界展示中國並不是像其大外宣般熱情好客,而是在網路長城與輿論操控的影響下,產生了一群愚昧並不文明的無知民衆,向世人揭示所謂美好新中國的真面目,並希望以忠實的翻譯「謊言」,促使人們覺醒、讓中國走向自由、民主和憲政。 這場網路運動掀起了不小的風波,中國網民對於烏俄戰爭中侵略者的讚美和對被侵略者的刻薄留言都被鉅細靡遺地揭露予全世界網民的眼中。喜的是世界終於有機會看到中國牆內扭曲的政治意識型態與輿論操控的嚴重性,並希望可以藉由揭露這些醜惡的一面讓中國人勉勵反省,並繼續改進和覺醒,讓中國走出現在的獨裁;悲的是發現了現代社會的教育和建構的普世價值觀,仍然有像中國一樣的一群人不願擁抱和接受這些全球認同的美德和意識型態。我不禁問,為何如此?難道舉世皆首肯的價值觀,對中國人來說只是無用的雜音和雜訊嗎? 要剖析中國人的思想實屬不易,他們的境況也值得同情,畢竟有很大部分的民眾只是從當權者所給予的資訊來構建自己的世界觀。但是,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猶記得一句中國網民所說的話:「你千萬不要對這個國家的人們抱有太高的同情,他們自身所承受的屈辱和苦難,多是他們應得的。」這句話筆者認為有點以偏概全,但是十分值得深思。 獨裁者當道,雖然行為上反抗近乎不可能,但是思想上的反抗仍然是每人可做的小小一步,你不可以直接反對,但仍可拒絕為當權者唱頌歌。但據筆者所觀察,當某些事情觸犯到自身利益時,中國網民卻會直接向當權者求救,而忽略了造成當今局面的,正是在上位的獨裁者。這種扭曲的盲目崇拜或許就是中國人遭受如此多苦難的原因吧。由電影「茶館」中的「莫談國事」中便可以看到,傳統的中華文化思想其中一大腐朽便是避免議論在上位者。 可是無批評又何來進步?思想上的批判為人類帶來了啟蒙,正如中世紀過後的文藝復興時期一般,為人類帶來各個範疇的知識啟蒙。當中國人不肯踏出第一步,對自身的環境作出思考上的批判,便難以脫離形而上的屈辱和苦難,進而離開現實上的痛苦。思考帶來反抗,反抗帶來自由,而中國缺少的,正正是思想上的反抗。 有人認為中國與香港和台灣毫不相干,並不想與這個國家扯上任何關係。但有道是唇亡齒寒,中國的現況和處境絕對會直接影響台灣和香港的各方各面。筆者只能寄望是次大翻譯運動可逼使中國人開始以批判性思考帶來改變,並進而對兩岸三地構建一個更好的未來。 作者》昇巴黑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2-05-12 09:26淺談上海疫情上海自3月28日浦東封城至今,已封控近50天。而從4月1日開始,餐廳外送和送進上海的快遞全部暫停,主要交通運輸工具暫停行駛,整座城市正式進入封城狀態。 後續發生的故事在國外媒體大幅報導,基本上都是實況。政策混亂、物資短缺、上下溝通不流暢、上海市民熱線打不通、多名居民餓死、輕生。儘管民生問題已經嚴重浮現,上海市政府依舊強調物資充足,食材發放平均,但事實就是民眾搶菜搶不到,加上外送快遞全停,居民唯一的食材來源就是政府分配。 北京央視報導,上海市民物資充足,核酸檢測排隊井然有序。報導一出,底下一片負面留言,都希望媒體能夠報導真相,因為已經攸關到基本的生存權利,是實實在在的吃不飽、喝不足的民生議題。 從此次疫情看中國大陸的政治決策結構,才發現是如此的脆弱不堪。發生重大事件,然而上海市政府選擇用權力壓下去,決策系統容不下基層民意聲音的輸入和調節,而逕行進入決策和執行,是此次疫情最嚴重的問題。 上海市政府的自信與狂妄,正是此次疫情擴散的最大原因。隨後,政府的宣傳部門在各大媒體、社交平台各種愛國及民族主義視頻和觀點,包含解放軍接管方艙醫院、全國各地醫護人員援助上海等,但攸關基本生存權重大事件,當老百姓連吃飯都成問題時,面對不能打勝仗、作風不優良的政府,老百姓這次無法再聽黨指揮。 多段錄音對話都一再顯示,基層醫護人員和小區居住委員會對於政府政策一日三變的混亂情況表示無奈,而由於決策體系結構之缺陷,基層民意無法及時有效地上傳到決策層,導致處理起來毫無章法、盲目不堪。 生活層面上,陽性無症狀患者兩周超過十萬人,上海急建方艙和徵用酒店,也使得方艙周圍地區和酒店原房客個人權益受到影響。 生活保障部分,這幾日上海市政府的記者會也不斷表明,裁示相關供應單位和企業一定要盡全力動員支持物資供應穩定,以應對日益增加的民生物資壓力。在一場沒有人在一開始有勇氣說真話的防疫戰中,效率低落可以預料。 我們應該問一個問題「清零」是否真的這麼重要呢?此次上海封城對抗疫情,許多民眾開始對封控有所質疑,上海居民問,為了防範多為輕症症狀的omicron付出那麼大的經濟及社會代價是否值得?尤其許多報導都提到,許多非新冠病患,在封控期間得不到醫治或精神病患病情加重。 此外,經過兩年多的「清零」努力,中國從公共衛生領域到普通市民均存在很大的「疫情疲勞」現象。但是,在上海疫情持續蔓延之下,北京並沒有放緩「清零」政策的跡象。而且有人已經委婉地提出「動態清零」已經不適合處理新的變種病毒。 作者》金槍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2-05-11 15:50看李公公說話學英文香港近日好像選出了新特首。這件事跟香港人沒甚麼關係,畢竟昏君在上面,宦官換了一兩個自然也不會對老百姓的日子有甚麼特別影響。不過既然講到李家超李公公,就跟大家討論一下應該比較實用的東西……分享一下基本的英文知識。這裡跟大家介紹幾個英文字/文法等。 「Mother school」 ? 李公公中學出身於九龍華仁,算是香港的傳統名校。他早前提到自己的母校,說了一句My mother secondary school。對包括筆者的很多人來說,這實在讓人頗為驚訝,因為對於就讀中學為英文中學的同學來說,母校Alma mater這個字是非常常見,甚至日常都會聽到的一個字。 Alma mater是拉丁文,本意是養育的母親,但在英語中已是「母校」的唯一標準講法。在英語google搜尋「mother school」也查不到任何和「母校」有關的結果,用中文搜尋的話就得到了一堆李家超分享母校的結果。 如果之前不認識這個字,請記得以後有機會以英文講到自己的母校時,一定要說「Alma mater」。 「We and Us」 ? 李公公日前在一個「競選」場合中展示他身後的標語,中文是「我和我們,同開新篇」,英文是「We and Us,A new chapter together」。這算是完全初學級數的英文,因此很多人馬上指出中英文不一樣,而且英文文法錯誤。 「and」是一個連接詞,前後的名詞格要和句子裡他們發揮的意義一致,簡單來說如果是主語就應該用主語的格(Subject,以歐系語言角度又可以說Nominative case),是受語/賓語就用賓語的格(Direct object/Accusative case)。因為他的標語不是完整句子,所以不能硬說是主語還是賓語,但肯定的是以文法角度看,「and」的前後不能一個主語一個賓語。這其實並沒有想像中明顯,尤其是牽涉到第一人稱I的時候,例如想說「雷超和我是好友」的時候,不少人會誤講成「Raichu and me are friends」,而正確講法應該是「Raichu and I are friends」,因為Raichu和I都是主語的一部分。可能會有人覺得唸到「...I are...」的時候很奇怪,因為正常情況下I後面一定跟am,而忽視了這裡的「I」只是整個主語的一部分,於是錯將I講成me,覺得聽上去會自然一點,但實際上文法錯誤。 不過就算會誤解「I」的用法,也不可能會不知道us是賓語。有人辯解說,標語只需傳意,不需文法正確。走入藝術的領域,文法當然可以不需那麼嚴格,亦有人指出有過流行音樂的歌名就用We and Us做標題。不過,這些可都不是李公公的回應。在社會大眾恥笑後,李公公在facebook的官方網誌回應,寫We and Us旨在傳意。然後更進一步指出,不接受他這個英文翻譯的人是「只堅持自己的想法,容不下別人的意見,社會的矛盾衝突必然很多,值得我們反思。」不是「多元的社會」的表現(以上引的都是原文)。到底一句政府官方標語可否拉到藝術層面而完全無視語文文法,這當然可以討論,不過指出文法錯誤就是容不下意見、引起社會矛盾衝突,就算以中共港共一貫的神奇邏輯做標準,仍是令筆者目瞪口呆,感到匪夷所思,難怪常有人說大便拉不出來都是黑暴的錯。 也許,如網民所言,最合理的解釋是其實標語寫的Us不是「我們」,而是美國United States的縮寫,其實他想表達的是「我們和美國」,真是用心良苦,我們怪錯他了。無獨有偶,李公公早前演講,說出了一句「令我更明白大家係幾咁深愛香港呢個國家!」,令各界嘩然……哎喲,叫錯了,原來是李手足,是港獨的同志,真是辛苦你深入敵陣了。 總之,大家記得說到「XXX and I」這個句式時,一定要分清楚是主語還是賓語,並按情況使用I或me,日常文法錯誤事小,在正式場合搞錯,可能會貽笑大方。 作者》迷走在34E之間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2-05-10 09:12上海封城眾生相簡單的一個饅頭,成了上海政企廚藝大賽的優勝者。說它是優勝者或許有點兒過了,因為這個在四月頭的線上投票,在這一個參賽作品的所得票數超過14萬大關時,便被叫停封禁了。或許這是一群餓肚子的中國人們第一次實質上用投票抗議當權者的失敗政策,即使只是含沙射影地表達自己的不滿。 餓肚子的感覺確實難受,或許這就是上海的居民從形而上的反抗轉至現實上的反抗吧。甚至有一大群被困家中的民眾集體地以敲打鍋碗瓢盆的方式,向中央當局抗議封城措施的種種不合理之處,但想當然耳,他們是受到了「外國勢力」的影響。「與病毒共存」或群體免疫的概念在中國並不受當權者歡迎,他們更希望可以以「清零」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國式防疫的成功和優越。 疫情當然需要把控,但是人民似乎更關心填飽肚子,網友們紛紛分享他們所獲發的發芽馬鈴薯,並熱切地討論著如何進食而不會中毒。民眾早上五時便早早起床在網購平台上「搶菜」,或是看著社區中一地已腐爛卻無人送上封區住戶的食物物資,憤怒地吶喊著。求救和咒罵聲在封城期間不絕於耳,或許比起政治路線與愛國的種種抱負,眼前的食物才是最實在的救命糧草。 與父母因隔離而分隔、無人照顧的小孩子,等不到的救護車由開始的驚詫變為後期的常態;大巴拉著確診者或是疑似陽性的案例魚貫進入未有房頂的方艙醫院,他們拖著疲倦的身軀望向還沒搭好的床舖倍感洩氣,想走去方便卻發覺要幾百人分用四個廁所,甚至洗澡途中被大風颳走的沖涼間…… 種種不可能的臆想彷彿在下一刻就能實現,人們重複地經歷著發達上海中超現實的苦難,在封城期間永不止息。 最惶恐的除了一眾父母親外,還有寵物的主人們。不幸確診的主人們眼睜睜看著防疫人員在他們面前把可愛的小毛孩們活活摔死,運氣較好的在送往某地隔離過後,回家發覺自己的愛寵不見了或是已經倒臥在家中,冰冷的屍體在訴說著對主人的不捨和封存著最後一道對生的盼望的眼神。畢竟寵物不是人,即使心有憤慨不甘,主人們只能噤聲。 有人說這是控制疫情的必要之惡,更甚有人認為只要能「清零」,不擇手段是必須的。筆者則認為上海云云眾生所承受的苦楚全是可以避免的人禍。封城真的有需要嗎?在後疫情世代,Omicron的致死性大減之際,全球各國都在追求與病毒共存以恢復人民的正常生活,卻只有一個國家仍然用如此「一刀切」及原始的「清零」模式,製造一個魔幻的現代人間地獄。當吃飯變成奢求時,人民就會開始正視統治者有否履行他們的責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拭目以待這次疫情會將中國帶到何方吧。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2-05-08 15:35香港,還有救嗎?這幾年來,香港這個地方經歷了數之不盡的難題。從林鄭月娥上台擔任香港的特首,負責「保護」香港;到了發生陳同佳殺人案,香港政府提出逃犯引渡條例,被香港人用盡一切方法及努力阻止港府立法,為的只是保護及堅持著我們香港的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以及言論自由。 但很可惜的是,香港政府甚至中共並沒有打算遵守多年來的中英聯合聲明,甚至讓人感覺到中共打算要毀掉這個本來一直都在鞏固中國國際經貿地位的香港。這一切一切的發生,感覺皆是因為林鄭月娥的上任而造成的,幾乎每一位香港人都對林鄭月娥這個人痛恨至極,希望她能盡快下台。她曾在當年的香港行政長官選舉中答應,假若她的工作表現不能令香港人滿意,她願意自動辭職,但香港人卻沒能在這幾年間,親眼看到她在所有香港人都不滿意的情況下而請辭。 終於,到了2022年,林鄭特首的四年任期屆滿,代表著會有新一任香港行政長官產生。當每個人都在今年年初議論紛紛,討論著不知道會有誰還有勇氣願意站出來參選這個本是為了香港市民謀福祉的席位時,卻出現了一個令大家絕望的消息—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因得到中共欽點而參選本屆香港行政長官。消息出來後,又傳出只有李家超一人會成為本屆行政長官的參選人,也就是香港人根本沒有任何選擇。 為甚麼我說李家超的參選是讓人絕望的消息?希望能在這邊讓大家認識到他的個人背景及以前的功績。 李家超從1977年開始從事及入職成為香港警隊中的見習督察。到1997年,李家超獲得晉升機會,成為總警司,功績不少,包括駐守多個部門,亦出任過不同部門的主管,甚至破獲了不少當年香港十分轟動的案件。李家超的工作能力得到中共賞識,於2017年6月21日,他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委任為保安局局長,成為主要問責官員,亦是香港歷史上首位警察出身的保安局局長。甚至他帶團到新疆考察反恐設施,包括當地的反恐戰術訓練中心。在考察結束後,李家超表示新疆的反恐經驗值得香港參考。 看到這邊,相信不少讀者可能都會覺得,李家超工作能力不錯,為甚麼要是他出任香港行政長官會讓香港人絕望呢?因為這幾年內香港發生的所有事,包括2019年7月21日在元朗的三合會白衣人無差別攻擊市民一事,李家超都堅持香港警隊的一切行為都是合情合理、沒有視而不見、沒有任由香港市民被一堆拿著各式各樣武器的人攻擊、更沒有濫用暴力、各個警員也沒有情緒失控。直到現在,李家超這個人的各種行為都十分令人心寒及害怕。假若李家超出任香港行政長官,香港這個地方會不會像新疆一樣設立各種再「教育」營?香港人還會希望自己是香港人嗎?到底,香港這個地方,還有救嗎? 到了今天,2022年5月8日,是香港新一任行政長官的選舉投票日,即是只有李家超一人被投票的日子,全世界都看到這場投票的「造假表演」。沒錯,李家超成功以1416張支持票當選,將於今年7月1日上任。香港即將邁向軍政府時期了,大家還能對香港有甚麼期望嗎?沒有。希望在看著這篇文章的各位,都能多多關注香港,讓香港得到更多國際關注,不要讓這個地方被中共徹底摧毀。 作者》Joe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2-05-08 09:16疫苗中的魔幻現實主義新冠疫情已經衝擊我們的生活達2年多,大家的生活都不得不說受到嚴重影響。我們的面容已經半消失在口罩中,上班上學亦斷斷續續,大部分時間只能用電子產品維繫親友間的感情與紐帶。直到新冠疫苗面世,我們的生活彷彿出現了一個解決一切的萬靈丹,只要打上一針,我們便能過回正常的生活,可以見到彼此的笑臉,亦不需再維持惱人的距離。 於是人們趨之若驚,不打上一劑誓不罷休,疫苗開始供不應求,直到加大產量,才可滿足人們龐大的需求;儘管疫苗防的不是疫症本身,而是重症的可能性。在接種一劑後,人們繼續被告知病毒變種後一劑疫苗並不能完全規避重症的風險,必須繼續接種。在此接著一劑又一劑,現在打不夠三劑疫苗,下一刻就會被病毒感染,到底是我們控制著疫苗的生產,還是疫苗支配著我們的生活? 新冠疫苗的一至三期臨床實驗時長由普通疫苗數以年計縮短至短短幾個月,先不說長期的副作用仍不明瞭,以BNT疫苗為例,其中最高風險的短期顯現之副作用為心肌炎,其次為淋巴結腫脹、帶狀皰疹感染、闌尾炎及貝爾氏麻痺(神經麻痺)等,雖然研究亦指沒打疫苗者因染疫而出現心肌炎相對風險暴增18倍,但施打疫苗的風險仍然不容忽視;而AZ疫苗亦有機會引發血栓,粗估血栓出現比例約為每十萬人中0.79至3.77人。而較低風險的發燒、疲倦、頭暈等則十分常見,雖然未必十分嚴重,但這些副作用會如何影響各類長期病患者並不十分明確,是否決定施打仍是因人而異。 到底施打疫苗是否必須?每人給出的答案均為不同。有人並不相信疫苗的明確功效,因為國內外經驗顯示,大量染疫人群已按照建議施打三劑甚至四劑,仍然在快篩中得到赫然的兩條紅線;亦有人坦言是因為工作關係不得不施打疫苗才可復工;當然有人認為疫苗有利於防止染疫,衡量過後認為自身身體可以承受其中風險,便決定施打疫苗。但亦有人因對縮短了臨床實驗的疫苗不信任,或是自身有長期疾病權衡過後而決定一劑不打。筆者認為普羅大眾無需擔心過多身邊的人是否有施打疫苗,畢竟每人所做的決定均有其原因,我們無需過分上綱的對別人的決定評頭論足。 筆者真正想探討的是體制內的歧視。以香港為例,若不施打疫苗,市民上工或回校上課均有困難,而豁免施打證明卻十分難以取得,變相以另一方式剝奪市民的工作權和受教育權;而台灣政府雖無實質措施「懲罰」未施打疫苗的市民,但鋪天蓋地的宣傳與呼籲中,亦對不施打疫苗的民眾不斷施壓,甚至北市已經開始試行疫苗通行證。無論是台灣或是香港,這樣的種種作為更是為因自身原因而決定不施打疫苗的人群施加更大壓力,甚至令他們在日常生活及社交場合中可能會因不打針而被妖魔化。無論是台灣或是香港,是否都應該在體制上對根據科學事實而作出不同選擇的人群一視同仁呢?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2-05-07 12:45快篩取代停課真的是方案嗎?自疫情爆發後,台灣各縣市都有不少學校試驗遠距教學。全國學校走向數位學習,相信大家現在都適應了遠距教學。 學校本是讓師生獲取知識的殿堂,但吸收新知的管道卻因為形式的差異而造成學習效果減半。相較於與共同參與課堂同學的教室,居家比較舒適,學生也不一定能專心上課,更容易使人怠惰;線上授課使教師的上課型態因而改變,不管是教學效果的打折,還是學生本身不習慣,都對知識吸收造成負面影響。 實際現場授課和遠距上課,仍需不同授課技巧和教法,方能彌補遠距無法現場觀察學生反應之地理差異。在現場面對面教學熟練的老師,當然具有成為遠距教學優異老師潛力,但是先期進行遠距授課技巧學習,或可讓更多老師在遠距教學時得心應手,讓學生充分理解與學習。 防疫期間諸多不便,對社會運作模式和學校教育體系都帶來巨大衝擊。要真正做到「停課不停學」,除了優化遠距教學模式,更需要的是建立師生家長的互信。雖說傳統現場授課比遠距教學優點居多,但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延燒,全臺已有22縣市1900多所學校停課;以快篩取代停課,快篩結果多人確診才會停課。但不論快篩或PCR採檢,多藉由戳鼻子取得鼻腔內檢體,針對Omicron病毒卻有可能失準。 有新聞報導,美國紐澤⻄州一名女士擔心自己染疫,回家過節時傳染給80歲的母親。她的兒子在海外讀書,也要回家團圓,於是這位女士準備一大堆快篩試劑,回娘家前給兒子篩了6遍。採檢全數陰性後,她很放心地帶著兒子回家過年。 假期結束後幾天,兒子PCR結果出爐,他確診了。 這代表過去假期間,他一直帶著大量新冠病毒,跟年邁的外婆共處。歐美許多仰賴快篩試劑的人,都開始遇到一樣的問題:快篩多次陰性,卻依然確診,快篩變得缺乏意義。 本土病例不斷增加,自2022年4月19日之數據可見,輕症及無徵狀者為99.6%,即表示學生有機會遇上以上患者,如那學生不慎染疫,然後把病毒帶到校園裡,將影響甚廣。所以本人認為病例數字不斷增加下,不適宜回校上課,否則弄巧成拙。 相信各校最近都開始進行期中考,聽說有老師比較主張實體授課,一來能確保學生的上課素質,考試時亦能避免作弊的情況,這樣才能夠了解每位學生上課的能力吸收多少。但我認為健康比吸收知識更重要,可以參照政治大學的方案,每天均有專人於線上解決學生所提出的系統問題,提升學生參與感並與學生保持良性互動,均有助於學生登錄的次數與停留的時間,進而增加合作學習的機會。 網路教學已成時勢所趨,設計有效益的課程能發揮網路教學的正面效益,讓教師及學生有親身體會的經驗,加速教學實驗的進程。透過更多的政策討論與後續研究,建立有效的網路教學推廣模式。 作者》Anyone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2-05-06 16:44香港中學生學習壓力成因根據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於2021年公佈最新香港自殺數據,現時香港青少年自殺有上升趨勢,自殺率由2019年的0.7升至2020年的1.3,等於每十萬人有1.3人自殺,情况有年輕化的趨勢。計算2021至今年五月,已發生16宗學生墜樓或自殺事件。到底為什麼這個時代我們時常聽到有這些情況發生,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情況發生呢? 成因一:同輩競爭壓力 其實現在中學生每天的生活就是上學、測驗、 下課、補習,不停的小測,成長的環境不停灌輸他們「成績就是一切」的錯誤觀念,就連每天休息時間,同學之間的對話也由普通閒聊變成分數上的競賽。中學生處於一個塑造自己的階段,一些不成熟和不合理的比較容易使他們質疑自身價值,對分數盲目的追求,令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同學間以分數定義別人價值的不健康風氣,為中學生造成無形的壓力。應該要讓他們知道人生不是只有分數上的比較。 成因二:填鴨式教育制度 填鴨式教育,也就是所謂的應試教育,考試以及成績成為了讀書的目標,學生變成了一部部考試機器,沒有疑問的學習真的有意思嗎?本來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任的老師,現在只剩下了傳道的作用而已,面對學生的疑問,只用一句「你只需要知道怎麽回答問題就夠」就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 學習應該由心而發的,強迫學習只會讓學生感覺有壓力還有辛苦,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真正理想的學習不應該是學思並重嗎?現在的學習模式真的能做到嗎? 成因三:家長加予學生壓力 為人父母對子女有期望是理所當然,但過於嚴苛則令子女活在壓力的陰霾之中。為人父母望子成龍是合情合理,但過份威迫反而令子女奄奄一息。成功不在於讀上名門望族的大學,不在於為父母完成多少寄望;成功是在於如何決定自己的人生,走自己的道路。難道一句鼓勵的話語,要說出口會很難嘛?難道一次決定的機會,一次為自己作主的機會,都要吝嗇嘛?眼淚,他們已經流過了;鼓勵,他們從沒有聽過。 最後,筆者想帶出的是或許每一個學生都是很努力的為他的成續而去奮鬥,但其實不是每一個人都資質都是一樣的,有些人總是輕易的考上他喜歡的學校和學系,但大部分人都是最普通的一群人,因為知道自己的資質不太好,所以就加上了很多很多的努力。但這些一切一切就成為了我們作為學生的壓力來源。不論是朋友之間暗暗的比較,或是家長們對我們的期望,還是不停上課的身體疲勞,到了最後,我們總會被自己的倔強而害死。因為不懂跟別人說,因為不知道誰會傾聽我們的心事,因為不知道從何說起等各方面的原因。反正只有黑夜來聽我們的心事時,眼淚就只能在心裡面滾動。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2-05-06 09:09細看香港特首選舉香港特首選舉將於2022年5月8日舉行,香港警察出身的香港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於4月13日正式報名參選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並且成功取得786張提名票,超過選委半數。大眾普遍認為,在「完善選舉制度」的安排下,這次香港特首選舉中獲中國中央政府「祝福」的李家超成為至今唯一候選人,不出意外的話將會成為下屆特首。 在新的選舉制度下,香港特首候選人需要經過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查、再由選委會提名,最後才能由選委會去投票。在重重篩選下,確保候選人都是中央政府安排,直到最後只有出現一個特首候選人。在李家超表示有意參選後,一天後即獲中央政府批准,這一動向反映出中央政府對未來特首的要求,以維護國家安全及穩定為首要目標。 唯一特首候選人李家超於4月29日發表政綱,如果當選特首將會帶給香港市民一個「會做事、做成事」的政府,聲言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他領導的政府將會以結果為目標,同時李家超在政綱發佈會上聲言,會加快讓輪候公共房屋的市民早日入住。 而競選宣言方面,李家超提出未來施政的三大方向,「施政以結果為目標、全面提升競爭力、奠定穩固基石。」,而政綱方面有四個綱領,包括強化政府治理能力,設立機制,讓政府隨時可以動員公務員執行平日工作以外的項目、加快土地房屋供應、提升競爭力和建立關愛社會。 過去香港候選人對《基本法》第23條規定的國家安全立法都有表態,但李家超的政綱就指將會落實這項立法工作,而他過去發言時也多次提及第23條立法將會是其中一項優先工作。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是香港基本法中一條規定香港應自行立法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的法律條文,其用意是以法律禁止任何有損該國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統一及國家安全的行為。2002年至2003年期間,為實踐這項條文而開始的立法過程在香港引起巨大爭議,甚至引發50萬人參與七一大遊行反對立法。 而五年前,作為特首候選人之一的林鄭月娥提到讓香港選民以一人一票方式選出特首和立法會,因為民眾對普選產生的特首和立委的認受性很重要,雖然她同時也強調議題敏感,不能隨便行事,而李家超在政綱還提出要提高香港學生對中國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這是過去候選人都很少提及的。 李家超亦在記者會上指出,自己出身基層,小時在公共屋邨長大,深感基層之困苦。他又表示,參選不為自己,形容這次是「莫大的人生挑戰」,認為香港的團結施政必須以解決市民問題為首位。 但在被問及在2019年處理《逃犯條例》修訂一事有否失職時,李家超強調所引發的嚴重暴力行為、港獨肆虐、外國勢力插手推波助瀾等事實,歷史會有一個公平的評價。李家超又被問到如何解決觸發反修例事件的陳同佳案件。他解答,台灣當局應立即接受殺人案兇手陳同佳自首。根據香港法律,陳同佳已是自由身份,台灣當局應盡快讓陳同佳前往台灣自首。 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的定期民意調查,修例風波爆發後,李家超的民望淨值長期處於負值;其中在2019年10月,他的民望淨值為負63.4%。香港研究協會2022年4月初的民調亦顯示,李家超的評分為2.25分(滿分為5),接近不滿意水平。 繼林鄭月娥之後的特首,相信未來的路會清楚明瞭,因為一定會有人幫他想好辦法,只需要他服從和執行,對嗎? 作者》昇巴黑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