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8-30 23:38政治思想分享--我為何自認為極左(二)上文提到在反共勢力之中覺得自覺為左派的人實為少數,而筆者就是其中之一。本文繼續探討左右派之爭和筆者的想法。 說到底,其實甚麼是左右派? 雖然現今左右派一詞的使用方式已和原本的歷史出處有點差別,但既然寫到這個題目,就只管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歷史和現代國際政治。 按網上資料,左右翼兩詞第一次出現是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法國舊制度(Ancien Régime)的支持者坐在總統右邊,而革命支持者就坐在總統左邊,而右派的人多自認為「支持威權主義,反對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左派則是「支持自由派或民主主義思想」的人。到了1791年,左中右派之爭延續,左派偏向「革新」,而右派偏向「守護憲法」。 到了二十世紀初期,左右派二詞開始和特定的政治思想掛勾,而左右二分的用法也開始從法國輸出到其他國家。有趣的是,當時的一個左派主流身份認同是「共和主義者(Republicans)」,這明顯不是今天美國的Republicans,而是指反對君主制、要求還政於民的思想,而與此對立的就是當年的保守派。而到了現代,左右翼的不同思想形態就更為複雜,但引用社會學學者兼作家Andrew Heywood,左翼基本上強調「自由、平等、友愛、權利、進步、改革和國際化」,而右翼則強調「權威、社會階級、秩序、責任、傳統和民族主義」。 而雖然在左右翼的傳統定義上並沒有宗教,但事實上,今天西方以美國為首的右翼都有濃厚的基督新教(福音派)的影子,甚至說美國共和黨的右翼思想和基督教不可切割都不為過。但這並不是說基督教就等於右翼;以挪威做例子,作為基督新教一個流派的挪威教會(Church of Norway/Den Norske Kirke)從1020年直至2017年都是挪威的「國家宗教」,而其中的神職人員也是公務員。即使在2017年後,挪威教會仍然是有國家在後作財力支持,挪威憲法仍然寫明基督教價值是挪威的國家價值,而普查也顯示68.7%的民眾信奉基督教。 如果用美國的左右派觀點看,肯定會以為挪威是個超保守國家,但事實上卻剛好相反……以今天保守派vs.進步派的爭議為例,挪威是全球對LGBT社群最友善的國家之一,墮胎則是12週前無限制,12週到16週雖然要申請,但數據顯示申請通過率超過95%。在新移民方面,按2017年的數據,高達16.8%的挪威人都是新移民。如果又以美國標準來看的話,挪威似乎是個極左國家。可見基督教和左右翼其實沒有必然關係,只是某程度上右派一字被美國宗教份子騎劫了……這和在華人圈子共產黨騎劫了「左派」這個字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難看見,左右翼兩詞的用法其實受地緣政治影響,在一個國家被視為左翼的人,可能在另一個國家被視為右翼。這不是甚麼新鮮事,在左右分裂嚴重的今日,一個中間派人士走進極左陣營會被辱罵為極右偏執者,走進極右陣營會被罵是左膠,這似乎已經是一種常態。但一句「左右不過是相對的」似乎對討論也沒甚麼益處,筆者還是偏向依隨大部分政治學者和歷史學者都同意的定義框架下作討論。請容筆者在下篇再作個人分享。 作者》沙羅双樹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8-30 23:35政治思想分享--我為何自認為極左(一)在香港、台灣(甚至大部份華人社會),左翼近年似乎被矇上了重重的污名。雖然鮮少和別人作政治討論,但筆者從小到大都自我認同為極左翼,有時候無可避免會有些感到突兀,同時還常常覺得華語圈子對「左右」兩個字和西方的理解有不少偏差,希望借這個平台分享筆者的看法。 為什麼反共抗爭者會自稱左派? 這可能是一部份人看到標題第一件想到的事。筆者是覺得有點莫名其妙的,因為筆者從沒將左翼思想和中共扯上關係。實際上,筆者眼中今日的中共絕對是個極右極權組織。但據說香港在四、五十年代的時候就將「共產黨vs.國民黨」看成「左vs.右」的鬥爭,儘管明明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鬥爭和西方傳統左右翼對立的「保守vs.激進/自由主義」、「自由市場vs.規劃經濟」關係不大,但既然傳統上中共和「左」字拉上了關係,很多人看到一個左字就反感,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但共產主義確實是左派的思想 支持左派不就代表支持共產黨嗎? 這是個很妙的問題,因為在西方的保守右派眼中,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確實是左派的代表思想,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代表。但共產黨真的是共產主義嗎?這樣說好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通稱北韓)也把民主兩個大字放在國名當中,但筆者懷疑會有誰覺得北韓信奉民主主義或是北韓政黨在乎人民。那麼為甚麼會覺得共產黨就是行共產主義? 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的距離,筆者覺得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共產主義是『你的東西是我的東西,我的東西是你的東西』;共產黨則是『你的東西是我的東西,我的東西還是我的東西』。這句話當然過度簡化了共產主義,但應該可以說是解釋了個大概。而事實上,中國共產黨其實官方從來未說過自己行共產主義:因為在馬克思理論中社會主義是通往共產主義的中間必經之路,中共官方也只說自己是走社會主義,或者現在的「習近平新時代裡是列共三小社會主義」,而不是共產主義。 那麼你支持社會主義嗎? 按技術解釋的話,社會主義是一個「由國家或社會大眾持有生產資料(means of production)」的思想。而拋開術語、按字面解釋的話,社會主義是以社會為優先的思想,和重視私有財產的資本主義對立,因此在資源分佈方面,社會主義會更強調要平均分佈給社會大眾,比起個人經濟發展更強調要令社會整體富足。那有甚麼國家運作接近上面的描述?筆者的拙見認為北歐的國家似乎最為符合:在高稅率的同時,稅金也會用在人民身上,這些國家各種社會福利完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 低(即收入較平均),人類發展指數(HDI)和快樂指數都在全世界中名列前矛。 那麼自稱走社會主義的中國呢?按估計,近幾年中共的維穩費(官方叫「公共安全支出」)每年超過一兆人民幣,比國防支出、教育支出還要高。把稅金、社會資源用在打壓人民、維持政權穩定上面,這種不叫社會主義,也不叫共產主義,而是叫極權主義。順帶一提,資本主義被抨擊的一個原因是其造成財富分佈不均。而按照數據,中國在2021年的堅尼系數為0.465,和資本主義大國美國的堅尼系數0.481相差無幾,到底中國是哪個部分走社會主義……就算是資本主義弊病嚴重的美國,筆者也沒聽過有美國大媽會大叫「要不是我們的美金,你早就倒閉了!……」云云,要用抱著「有錢就是大爺」這種心態去看的話,中國似乎更接近極端資本主義社會。 所以回歸主題:我支持社會主義嗎?這並不是一個黑跟白的問題,但我確實支持社會向更接近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 作者》沙羅双樹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8-27 10:21談談體制中的音樂抗爭:李志「李志」這個大名在中國獨立音樂圈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稱「B哥」的李志從不馬虎,從不妥協,不論是在音樂上還是意識形態上,李志永遠是那個尖銳的李志。 李志聲名大噪後,終於在2019年4月因為「行為不端」而被中共政府全面封殺。相信歌迷們都會講一句:「可以,這很李志」。李志從來都不是一個養尊處優,從上而下俯瞰世界的站在高處的人,他的經歷和每個在中國的普通人一樣,由小縣城一路靠著學業走出小地方,直到考上大學。不過李志不同的是,他發覺中國的大學教育和體制並不是他所追求的,毅然決定輟學,並嘗試在音樂路上有所作為。 李志的歌詞充滿了思考和反思,通常直接而嚴肅,旨在呈現對社會現象和人生困境的批判和關懷。他的歌曲觸及了許多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經歷和情感,反映了他們的追求、困惑和對社會現狀的思考。正因如此,他的歌曲經常觸及到敏感議題和社會問題,最後也得到被全面封殺的殊榮。 他的歌曲除了不少說出他的愛情觀外,大多是他對現代中國社會的觀察和反諷,道出了當代中國青年的心聲。他有直接描寫六四事件的歌曲《廣場》,歌詞直接地批判當權者的血腥,並表達出對中國未來的失望與心死;也有描寫他對現代青年無望的生活和對共產黨路線不信任的《青春》;《人民不需要自由》以輕快的口吻唱出「人民不需要自由,這是最好的年代」,諷刺著在經濟發展下被遺忘的自由與民主;亦有《他們》中描寫當權者「他們指向左,他們指向右,他們一直有洋樓」,身居高位地制定了國家政治意識型態的方向,並重複著星斗小民所述「我們的生活多美好」的反差,反映出統治階級與普通平民的巨大斷層和小市民生活的種種無奈。 李志從默默無聞到後期在大型體育館中的演出全部爆滿,他大可以迎合中國官方所秉持的主流價值觀來成為現在娛樂圈所述的「頂流藝人」,但是這位由底層出身的音樂人從來沒有忘記初心,在高牆的面前,他們沒有選擇成為高牆的一份子,而是毅然地繼續站在雞蛋的一方,繼續用自己的方式在中國這個高壓不平等的環境中繼續反抗。 很多人或許認為音樂或是藝術這些非實質的反抗形式,對比起更主動的實質對抗來說顯得毫無用處,但筆者認為,在中國這一類高壓和「老大哥」式的警察國家,當人民無法作出實際抗爭時,這種思想上的、形而上反抗便顯得極為重要。這位傳遞反抗之火予聽眾腦海中的「南京市民李先生」,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更為鳳毛麟角。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8-26 09:00香港的舊日韻味:從老店與古建築憶繁華歲月筆者身為一名在台灣留學的學生,經常懷念起在香港的日子。那裡的古老建築和老店,都有一種獨特的美學,宛如一部活躍的歷史故事。筆者常閱讀的一本書籍「香港遺美」,詳細描繪了香港的舊日樣貌,讓人不禁為時代的變遷而感嘆,古式建築和老店如今已經漸漸被新的時代淘汰。 壹-服飾:時尚風華的繁榮見證 香港的服飾店是繁華歲月的最佳見證者。從小店到大型百貨,織錦綢緞到現代時裝,這些服飾店反映了香港的時尚變遷和經濟發展。如今,那些獨特的手工織布店、老式裁縫店已經越來越少見,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時裝店。然而,當我們走進這些老店,可以感受到香港人對於優雅和尊貴的追求,那種對於細節的堅持和對於品質的要求,都深深影響著香港的時尚文化。 貳-飲食:舊香港的味道與溫度 談到香港,不得不提的就是其獨特的飲食文化。冰室和酒樓是香港的經典飲食場所,也是香港繁華的象徵。冰室的出現源於20世紀40年代,最初是為了提供便宜的飲食服務,而酒樓則是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聚會、慶祝各種節日的地方。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歷史悠久的冰室和酒樓已經越來越少。以前筆者在香港讀傳播學系時,曾做過一份功課叫Photojournalism攝影新聞,意即以照片紀錄故事。正所謂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圖片可以立即豐富文章向讀者傳達的故事。當時筆者選了離自己家最近,最熟悉的茶餐廳。回想過來,幸好當時有把照片紀錄下來,如今一去無跡,新老闆接手後,不論是食物,甚至於感覺與情懷也變不一樣了。 叁-五金舖:實用之美的遺存 香港的五金舖是城市繁華的另一面。這些舊式五金舖,滿滿的貨架上擺滿各種大小不一的工具和零件,顯示出香港人過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習慣。然而,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些五金舖也面臨著被時代淘汰的命運。儘管如此,走進這些五金舖,那種實用之美和簡樸的生活氣息,仍然能夠讓人感受到香港過去的蓬勃與活力。 肆-士多:社區生活的縮影 士多,或稱為雜貨店,這些香港的士多是社區生活的重要維繫者。從食品、日用品到新聞報紙,士多都提供了居民所需的各種商品,是香港社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面對大型連鎖超市和網路購物的競爭,士多的生存空間逐漸被壓縮。每當筆者走進士多,總能感受到那種親切和熱鬧的社區氣氛,那是現代超市無法取代的人情味。 回首香港的舊日繁華,舊式建築、美學、老店的變遷,都讓人感到一種深深的惋惜與不捨。那些充滿生活氣息和人情味的老店,那些見證歷史的古建築,都是香港獨特風情的一部分。然而,面對時代的腳步,我們也只能接受這些變化,並將那些美好的回憶銘記在心。 筆者不禁想起了在香港的日子。那裡的舊建築,老店,都充滿了香港特有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儘管時代在變,但是這些回憶和感受卻如同「香港遺美」中描繪的那般,永遠銘記在筆者的心中。在此,筆者想念香港,想念那裡的人,那裡的事,那裡的一切。 作者》NO OFFENSE BUT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8-24 22:15居台港人的挑戰居住或移民台灣的香港人,因為有著雙重身分,再加上台港在語言、生活習慣和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有些居台港人可能會對自我的身分認同產生質疑。 年輕一代的港人或許會與台灣社會及本地價值觀有更緊密的聯繫,而老一輩的人士可能更傾向於他們原有的香港身分。當然,由於不同的信仰、經歷、社會地位、政治立場等因素,也會影響在台港人對自己的身分認同和自我認同的定位。 這次就來聊聊居台港人如何克服生活適應上的挑戰,並建立身分認同。 我們先來談一下香港的背景。香港歷史以其獨特的中西融合為標誌,從英國殖民時期到1997年回歸中國統治,香港人經歷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衝擊。這種歷史背景形塑了香港獨特的文化,同時也讓香港人產生獨特的自我意識與個人主義。 而台灣同樣有著複雜的歷史背景。過去,台灣人對於自我身分如何定位,與香港有些相似之處,都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而這種共同的經歷也為台港之間的理解和同情創造了共同基礎。 此外,從香港「雨傘運動」開始,許多台灣人也對香港人追求民主的決心和積極性感到欽佩及肯定,並認為只要能為民主奮鬥,就是志同道合的人;加上雙方因地理位置接近,又同為華人地區,互相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也為雙方提供了很多合作機會。 但語言障礙和社會文化的差異,確實為一些在台灣的香港人帶來挑戰,有些港人可能會對台灣的若干日常規範或生活習慣感到不適應,因此台灣政府也在相關政策和社區支持方面作了許多努力,希望協助港人盡快融入在台生活,並適應本地文化,從而增加他們對台灣的歸屬感。 例如有些社區可以建立溝通橋梁,為生活在台灣的香港人士提供一些團體活動;定期進行文化交流,為來自兩種背景的參與者提供分享故事經歷和挑戰的平台,營造一個包容和諧的環境。相信長久以往,必能令在台港人順利適應環境。 另一方面,作為生活在台灣的香港人,也應留意當地文化、政治動態,並且與當地社區多多互動交流。不同的社會規範、語言文化差別和日常習慣的確會成為融入新環境的阻礙,透過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溝通方式,同時不要忘記香港身分的元素,一定會找到促進兩種文化之間的平衡。同時,也希望政府可以創造一個相互欣賞和尊重、包容的環境,讓兩個群體可以加強互動、共存共榮,一起為這個和諧的社會作出貢獻。 隨著邊境全面解封,香港人如今已能自由到台灣旅行,每次在台灣聽到熟悉的語言,筆者都感到特別興奮和感動,也希望所有在台港人都能找到適合、屬於您的適應方式。祝平安! 作者》Anyone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8-23 21:40在台生活體驗》同樣的薪金 不同的生活品質在台灣留學已經3年,明年便是最後一年以後就畢業了。從香港到台灣,由繁華的都市到綠意盎然的寶島,筆者的生活體驗了巨大的轉變。同樣的薪金,一萬港幣(折合新台幣約4萬元),在這兩個地方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 首先,從住宅的角度來看,台灣和香港的差別就顯而易見。在香港,一萬元港幣的薪金,用7千港幣可能只能租得到一個不足一坪的迷你套房,而且還可能需要和他人共享公共空間。而在台灣,同樣的價格可以租到一個全新裝潢且擁有獨立空間的公寓,甚至還包括家具和家電。對於學生來說,可以有一個舒適的學習和休息環境,無疑對學習效果有莫大的幫助。 再來是飲食,台灣是知名的美食天堂,從夜市小吃到米其林餐廳,應有盡有。而且價格相對於香港來說低廉許多。在香港,一個普通的午餐可能要價港幣60-80元,而在台灣,同樣的價格可以享受到豐富的套餐,甚至可以包括飲料和甜點。這樣的價格差異,使得筆者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去嘗試各式各樣的美食。 再者,台灣的休閒活動選擇也相當多元,從戶外的登山健行,到城市的博物館和展覽,每個週末都可以有新的活動規劃。而且許多活動的門票或費用相對於香港來說也低廉許多。例如,筆者曾參加一次從台北到花蓮的兩天一夜的電單車旅行,整個活動的費用,包括住宿和餐飲和租車,總計不超過5千台幣,如果在香港,這樣的活動價格可能要翻倍,而且還無法享受到如此壯麗的自然風光。 當然,如果資金充裕,無論在香港還是台灣,都可以享受到更高質的生活。但是,對於有資金限制的學生來說,台灣無疑提供了一個更佳的選擇。即使只有限定的資源,筆者仍可以在台灣享受到舒適的住宅,美味的美食,和多元的休閒活動。 回顧過去的3年,筆者對於選擇來台灣留學感到非常慶幸。在這裡,筆者不僅學習到了新的知識,還體驗到了與香港截然不同的生活。家,一個充滿熱愛的地方,筆者在這裡找到了第二個家。台灣的人民和文化,都讓筆者深深的著迷。從夜市的熱鬧到街頭的小吃,從壯觀的自然風光到豐富的歷史文化,所有的這些都是筆者在香港比較少體驗到的。 在香港的生活,有時候會讓人感到壓力重重;高昂的生活成本,狹窄的生活空間,都讓人感到呼吸困難。而在台灣,同樣的薪金卻可以換來更寬廣的生活空間,更豐富的生活體驗,這種差異,讓筆者更加認識到生活的多元與可能。 筆者每天中午經過附近的一個社區公園,那裡的老人們每天都會聚在一起打麻將、聊天,甚至一起吃火鍋來度過他們的退休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在香港的高壓環境中是難以想像的。但是,在台灣,這卻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的生活。 筆者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可以在這個美麗的島國上繼續探索,繼續學習,繼續體驗。而對於那些正在考慮來台灣留學的學生,筆者希望你們可以勇敢的踏出那一步,來一起體驗這個充滿可能的地方。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8-20 22:16台灣茶文化體驗來到台灣也差不多三年了,大家都說要融入當地,首先要了解其文化,畢竟台灣比香港地方大很多,我還有很多台灣各地需要探究和發掘更多有趣的人和事。 最近在休假天,想找一些特別的工作坊來體驗,剛好有看到關於茶文化的體驗,好像蠻有趣的,便報名參加了,對茶文化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繼續閱讀這篇文章。 台灣的茶文化是對傳統、創新和對自然恩賜的敬畏及感謝,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茶愛好者;在台灣除了可品嚐到精緻的口味,也能培育對傳統的價值觀和儀式的欣賞。希望讀者們也能透過這篇文章感受台灣茶文化的永恆魅力。 台灣的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8 世紀,當時台灣還被稱為福爾摩沙。 來自中國的移民引進茶樹,在台灣肥沃的土地上建立了廣闊的茶園。 隨著時間的推移,複雜的泡茶過程和與自然的精神聯繫成為台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台灣以生產各種優質茶葉而聞名,每種茶葉都有其獨特的香氣和味道。 其中最著名的是烏龍茶,有鐵觀音、凍頂、高山茶等多種風格;碧螺春、龍井等清香高雅的綠茶在茶愛好者的心中佔有特殊的地位;紅茶,如紅寶石紅茶和日月潭茶,也因其濃郁的風味而令人著迷。 發現這些茶的獨特特徵可以讓您深入了解台灣多元化的茶文化。 當我了解了不同茶葉的特色,也開始對泡茶產生興趣,原來台灣泡茶是一種細緻的儀式,強調水、茶葉和茶具之間的和諧。 著名的功夫茶方法,意思是以技巧泡茶,需要精確的時間和溫度控制,以充分發揮茶的風味和香氣;在此過程中使用的茶壺、茶杯和茶盤製作精美,也增添了體驗的美感。 而在台灣各地,除了有傳統茶館,隨着年代的改變,也產生了現代茶沙龍,兩者皆有提供不同的環境來享受茶文化。 傳統茶館擁有懷舊的氛圍和木製裝飾,讓您有機會沉浸在茶道的歷史魅力中。 而現代茶沙龍則迎合年輕一代的茶愛好者,擁抱創新的混合茶和獨特的茶飲料。兩種茶館各有特色,現在流行菜式融合,相信如果把兩種茶館互相合作,除了能夠讓大眾了解並推廣喝茶文化,也能夠有一些創新和突破,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實茶已經慢慢的融入了台灣社會的結構,塑造了台灣的文化習俗和社會互動。 從建立友誼的寧靜茶館,到喝茶進行商務會議,它已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品茶藝術代代相傳,強化了尊重、謙遜和感恩的價值觀。 古老的製茶技術與現代風格的相互作用,凸顯了台灣茶愛好者的適應能力和韌性。在這趟小活動中,除了遇到親切的參加者,讓我從中認識了一些朋友,擴大生活圈子,同時也讓我更了解茶文化,期望以後的日子能夠繼續發掘台灣的美好,好好融入在這個地方。 作者》anyone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8-16 12:49港聞分享:612基金及國難忠醫前成員被捕近日,包括612基金和國難忠醫前職員的十名香港人被警察拘捕。雖然有留意香港抗爭運動的都一定對這兩個名字不陌生,但為了更新大家的記憶,還請讓筆者再次簡單敍述一下612基金和國難忠醫的背景。 612基金是在2019年成立的基金,專為抗爭者提供各種合法支援,例如醫療、心理輔導、法律等。基金的核心信託人都是在香港社會有相當份量的人士,例如天主教樞機陳日君、資深大律師吳靄儀等,傳統上都是偏泛民、和理非的人們,成立基金時亦非常嚴格的按照當時香港的法律框架辦事,可以說當時沒人會認為612基金成員會被捕。雖然不便透露詳情,但筆者亦受過612基金的幫助。有趣的是,正因為612基金的背景都是一些傳統上主張和平抗爭的人,而且在法律上亦表現出非常合作的態度,因此當年亦有一些前線勇武對612基金不抱甚麼好感,而更支持立場上比較激進的星火基金。 但抗爭運動失敗後,法治光速倒退,討論違不違法自然沒甚麼意思,再厲害再資深的律師亦敵不過一句莫須有。在去年(2022年)5月,五名核心基金信託人就被以「勾結外國勢力罪」拘捕,但畢竟香港法庭和警察/律政司(檢察方)赤化的速度不一樣,勾結外國勢力罪似乎暫時法庭不理會,過了半年之後只成立了一個「沒有在指明時限內申請註冊或豁免註冊社團」的罪名,罰款數千元了事。 而國難忠醫則是相比起612基金規模要小得多的組織,就如其名是個中醫組織,由註冊中醫和中醫學生組成,志在向抗爭者提供中醫義診服務和醫學資訊。說是向「抗爭者」提供義診,但其實並不會核實任何身份,或許在當時期間找到國難忠醫的成員尋找中醫藥意見,都可以免費獲得資訊。 時至近日,在8月10日國安處再次以勾結外國勢力的萬能key拘捕包括612基金和國難忠醫前成員在內的共十人,再額外多一條「煽動暴動」。當中按照香港警察的說法,被捕人士「接受不同海外組織捐款和支援逃亡海外的人士」。這些罪名聽上去好像煞有其事,但實際上如果你有在台灣往某個「支持香港抗爭者」的捐款箱投入了20塊錢,你可能已經是符合香港國安法中有份推動「顛覆國家政權」的「外國勢力份子」。按照港共中共的邏輯,雖然醫療服務和法律支援本身無犯法,但作為為抗爭者提供免費服務的組織,組織的存在助長了抗爭者的勇氣,認為自己背後有支援,所以會更有恃無恐,換句話說有煽動暴動的效果。如果按照同一邏輯的話,一個專為刑事罪犯打官司的辯論律師似乎就是一天到晚在煽動社會犯罪了──沒有一個邏輯思維清晰的人會相信這種屁話。但又話說回來,其實入不入得到罪也許不是重點,香港警察在拘捕行動的同時收走了被捕人士的文件和電子通訊工具,內裏不小機會有其他敏感人士的名單。就算最後在法庭上無法入罪,港共也已經得到了情報,就像去年被高調拘捕、後續卻不了了之的5名612基金核心信託人一樣。 自抗爭失敗之後近幾年來,類似上述的新聞其實不絕於耳。不過人在外地,即使曾經是當事人的筆者有時也確實會覺得自己麻木、善忘了。剛好滑到幾個媒體都有報導這則事件,隨筆提醒大家,秋後算帳和抗爭,和完結相距甚遠。 作者》沙羅双樹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8-14 22:00如何處理情緒問題以建立牢固情感關係再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節,建立和維持一段健康的情感關係是很重要的。相信大家都有經歷過情緒崩潰邊緣的時候吧!過多的壓力,可能導致悲傷憤怒等反應,如果沒有正視這些情緒,會讓情況變本加厲,甚至影響到與伴侶的關係。以下為筆者的小小觀察和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有效處理情緒,以保持身心健康,取得生活的平衡。 情感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響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認識、理解和管理我們的情緒可以帶來幸福,也可以改善人際關係。每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都會遇到這些問題,而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對我們的思想、行為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情緒會影響我們當下做出的決定,當我們感到焦慮、恐懼或興奮等,會導致我們做出衝動的決定。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當你情緒狀態不是太穩定,身體會岀現一些警告來提示我們,例如頭痛、消化等問題。如果我們沒有處理,慢慢累積之下,可能會岀現情緒低落、崩潰,導致焦慮、抑鬱或其他的心理問題。 尋找信任的人以表達自己的感覺是很重要的,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關係,以同理心和理解的方式來緩解對方的情緒;有效的溝通能為彼此關係奠定基礎,我們可以用鼓勵、誠實和不帶偏見的方式進行對話,讓雙方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傾聽時,或許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以同理的方式,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和重視,已是很大的支持和動力。 了解您和伴侶的情緒觸發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嘗試鼓勵伴侶,一起探索他們的情緒。透過談話識別觸發因素,以防止不必要的衝突,同時伴侶也會感受到你的用心。共同解決問題,集思廣益,嘗試設身處地的考慮彼此的觀點,並在困難時期時提供安慰;透過討論對談,尋求滿足雙方需求的妥協方案。 在討論問題時,可試著陳述的方式表達個人感受和經歷,避免指責或批評對方,以營造一種支持性的氛圍來解決衝突。而當問題討論氣氛變得激烈時,情緒高漲下有機會説了一些無心的話語,傷害到對方的情感;其中一方可建議休息,待雙方平靜下來後再重新進行對話。 再者,畢竟我們沒有接受專業的訓練,當面臨情感持續的影響雙方關係甚至日常生活時,尋求專業協助與指導,以改善心理健康。情緒治療是一個需要理解和接受的過程,又能取得一些促進溝通和策略來管理情緒,何樂而不為?雙方也可試著騰出時間,共同參與一些情感分享的支持團體活動。大家能夠在團體中找到有共鳴的人,分享經驗,互相協助和學習,以培養雙方關係中的情感親密感,鞏固雙方的關係。 建立一段關係可能會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難,需要耐心和理解對方,透過理解和溝通,解決衝突,才能夠建立一段相互尊重、和諧的關係。希望大家也能找到適合自己抒發情緒的方法,並鞏固一段關係的穩定性。 作者》 Anyone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