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7-13 08:00從香港到台灣:一位香港留學生在台灣的風土人情體驗筆者身為香港在台留學生,很榮幸能與各位分享在台灣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希望以五個方面來比較香港和台灣的生活:物價、食物、居住環境、生活素質,以及人情味。希望這篇文章能為大家帶來有趣的閱讀體驗,並對在台灣的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 關於物價 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台灣,物價都是直接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特別是針對於學生。筆者在台灣生活後,發現台灣的物價相對於香港要低很多。這主要體現在食物、交通、以及生活用品等方面。例如,在台灣的夜市,一碗豐盛的麵食通常只需要新台幣50元(約港幣12元),而在香港一碗同等份量的麵食則需要港幣35元左右。此外,台灣的交通費用也相對較低。筆者平時搭乘捷運只需新台幣20元(約港幣5元),而在香港同樣的距離可能需要花費港幣10元以上。綜合來看,台灣的物價較香港低,這讓筆者在台灣的生活相對輕鬆。 談談食物 香港和台灣都以美食聞名,但各有特色。香港是一個快捷匆忙的國際大都市,融合了中西方的美食文化。在香港,筆者可以品嚐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例如日本壽司、法國甜點、意大利披薩等。相比之下,台灣的美食則更具地方特色。在台灣,筆者尤其喜愛品嚐道地的小吃,如蚵仔煎、滷肉飯、珍珠奶茶等。在台灣,筆者體驗到了不同於香港的獨特美食文化,筆者亦因此被台灣養胖了好幾公斤,感謝台灣。 談談居住環境 說到此,香港和台灣的居住環境有著極大的差別。香港地小人多,房價高昂,導致很多香港人居住環境相對擁擠。筆者在香港的家中,一個約300呎的單位(約台灣的8.3坪),6位家人一同居住,需要承擔不小的壓力,而擁擠的環境也會為每位家人帶來心理上的壓力。然而,在台灣,筆者租住的公寓不僅面積較大,且租金相對較低。此外,台灣的綠化覆蓋率較高,空氣質量較好,讓筆者在台灣的居住體驗更加舒適。 再來生活素質 筆者認為台灣和香港各有優劣。在香港,由於競爭激烈和工作壓力大,很多人過著忙碌的生活,很難找到休閒放鬆的時間。而在台灣,生活節奏相對較慢,人們更注重生活品質。例如,在台灣,筆者可以在周末去附近的山上爬山遠足,或者騎腳踏車到海邊享受陽光沙灘。這樣的生活方式讓筆者感受到了在香港難以體驗到的悠閒。 最後但最為重要—談談人情味 在台灣,筆者深感當地人的熱情友善。無論是在校園裡的同學,還是街頭巷尾的路人,大家都願意伸出援手幫助筆者解決問題。例如,有一次筆者在捷運站迷路了,一位陌生阿姨看到我來回走了好幾次都沒找到路,她居然主動上前幫助筆者找到正確的路線。這種淳樸的人情味,讓筆者倍感溫暖,在香港根本買少見少,因為香港人的生活實在太匆忙,根本沒有時間觀察周圍的眾生相。 有見及此,筆者在台灣的生活體驗既有新鮮感,也有難忘的回憶。從物價、食物、居住環境、生活素質,到人情味,筆者都在台灣找到了不少值得珍惜的經歷。然而,每當筆者品嚐到台灣的美食時,總會想起香港那獨特的口味,以及家中親人的笑容。筆者深知,無論身在何處,家的味道始終是最令人懷念的。在此,筆者祝福遠在香港的家人平安健康,希望有朝一日能與他們團聚,共享天倫之樂。 作者》NO OFFENSE BUT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7-10 23:19台灣夜市 留學恩物聽到來台灣旅行,其中一個行程就必定是要到台灣的夜市,嘗試地道美食 。所以筆者今天便要帶大家走進台灣夜市的世界,一個充滿熱鬧繽紛、美食琳琅滿目的夢幻之地。在這裡,平價美食與遊樂攤位為留學生帶來無盡的歡樂。無論是香氣四溢的小吃,還是熱情洋溢的攤販,每一個夜市都有著令人垂涎三尺的恩物,不論你是想瘋狂吃肉或是素食主義。都可以在台灣夜市找到適合你的攤檔,而這個地方也能讓留學生在遠離家鄉的異地找到一絲慰藉。 台灣夜市的食物選擇之豐富,絕對是令人目不暇給。在這裡,你不單可以品嚐到各式各樣地道的小吃,如鹹酥雞、炸物、黑輪等;同時,你還能品味到新鮮多汁的水果,如芒果、西瓜、奇異果等。而夜市的甜品,更是讓人無法抗拒,無論是剉冰、豆花,還是珍珠奶茶,每一樣甜品都讓人回味無窮。想像一下,坐在夜市桌前,享用一份鹹酥雞再加一杯珍珠奶茶或是冰西瓜汁,簡直是不能更滿足了!所以像筆者這樣的留學生便可以輕鬆地找到美味可口且價錢平易近人的食物,滿足異鄉生活的口腹之慾。 更重要的是,台灣夜市的美食不僅味道絕佳,而且價格非常實惠,大部分的小吃價格都在合理範圍內,讓留學生在品味到地道美食的同時,也不用擔心「破產」。 此外,攤位遊戲也是台灣夜市的一大特色。留學生可以在遊戲攤位上花費少量金額,例如彈珠台,100台幣便能玩上一陣子了。用這樣的方法來換取一晚的歡樂時光,何樂而不為呢!總之,在台灣夜市裡,留學生可以享受到物美價廉的美食和娛樂。 另外筆者曾經在台灣夜市中體驗過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那天,筆者與朋友們來到夜市品味美食,當我們去買鹹酥雞和炸物時,老闆得知我們是外地來留學的學生,對我們格外照顧。他給了我們特別多的份量,還說下次再來都會給我們折扣。這份熱情慷慨,讓我們深感台灣人的友善與溫暖。每當想起這段經歷,筆者都感到無比珍惜。 筆者敢說,台灣夜市是一個充滿魅力與歡樂的地方,陪伴了筆者幾多個夜晚。在這裡,留學生可以品嚐到各式各樣的美食,享受經濟實惠的娛樂,同時體驗到台灣人熱情洋溢的人情味。這些美好的時光,成為留學生在異鄉生活中難以忘懷的回憶。相信10年過去後,巡迴舊地時,也能找回一樣的回憶和味道。所以無論是尋找慰藉的留學生,還是想要感受當地風土人情的遊客,台灣夜市都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在這裡,你將找到一個充滿活力、溫馨有趣的世界,讓你的身心靈得到滿足。 作者》NO OFFENSE BUT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7-08 09:00MeToo運動的由來及影響相信身處台灣的民眾對近日熱議不斷的#Me Too運動應該都不陌生,但各位都知道它的歷史由來嗎?今天筆者就來跟大家多了解這個運動。 Me Too(我也是)最早起源於2006年美國非裔女權運動者塔拉納·伯克(Tarana Burke)在Myspace上使用了「Me Too」這一短語,與當時的反性侵運動做連結;之後到2017年,好萊塢知名製片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因利用權勢性侵多名女明星及女性工作人員而陸續遭到指控,#Me Too便成為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一個主題標籤。這股浪潮隨即席捲國際,不僅在數十個國家使用,在非英語地區甚至還有不同語言的對應標籤。 「Me Too」這場全球性的社會運動,為性侵害倖存者提供了一個分享故事的平台,打破了圍繞著不當性行為的沉默和恥辱,它揭露加害者的罪行,在受害者之間建立一種團結感,並倡導改變社會態度和制度。 Me Too運動成功地提高了人們的關注——其實在各行各業和社會環境中「性騷擾」和「性侵犯」普遍存在,讓大家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它引發了公眾對話,並挑戰了容忍此類行為的社會潛規則,並引發改革的呼聲。 此外,這個運動也挑戰了長期存在的、導致性騷擾和性侵害發生的不當態度和做法,促進了職場文化的轉變,鼓勵個人、組織和機構重新評估他們在性別平等和工作場所的行為、政策和實踐。更重要的是,它強調加害者必須完全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沒有人可以例外。 Me Too運動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包括近期的台灣。 這一個多月以來,台灣民眾都很關注相關的Me Too事件,在各領域都有越來越多受害者站出來分享自己的經歷,要求伸張正義,進而引起了人們對於台灣社會存在的性別歧視、權勢不平等,以及問責必要性等問題的關注。 最近香港也有六位女生勇敢的站岀來,筆者相信她們要重新談及以往的受害過程,回想經歷過的事,必定是痛苦的。但透過受害者的剖白,甚至有人勇敢的與加害者公開對質,能讓公眾正視到問題的嚴重性,讓犯錯的人得到應有的懲罰;同時也讓受害者得到應有的尊重,還給他們一個遲來的正義與公道。 總而言之,Me Too 運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創建了支持網絡,讓大家能夠分享自己的故事,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這種團結意識對於維持運動和推動變革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筆者也認為,儘管它在提高公眾認知和促進對話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在解決系統性問題和創造持久變革方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例如透過政策改革,鼓勵關於性別平等和婦女權利議題的討論,增加對受害者的支持,鼓勵受害者發聲;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加強法律規範,才能為受害者提供更多的資源以及更周全的保護。 作者》Anyone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7-06 18:32原來香港政治犯那麼值錢?7月3日香港國安處突然大張旗鼓的召開記者會,宣布通緝8位海外港人,當中包括前立法會議員暨前香港眾志創黨主席羅冠聰、前立法會議員及民主黨核心成員許智峯、前立法會議員郭榮鏗,前職工會聯盟總幹事蒙兆達,前法政匯思召集人任建峰,以及「袁爸爸」袁弓夷、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執行總監郭鳳儀和「攬炒巴」的劉祖廸。 他們被指控包括煽動分裂國家、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等罪名;但最令人震驚的是,這8個人每人各懸賞100萬港幣(約合新台幣400萬),比謀殺案的40萬港幣還多。 這則新聞播出後,立即引起全港討論,同時也引發了國際上的高度關注!首先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為什麼區區8位所謂的「政治犯」,需要動用到如此多的政府及社會資源?而香港警察方面更說會不惜一切代價將他們拘捕。究竟他們做了什麼事可以顛覆國家政權?是說出了事實?還是做了國家認為是錯的事?或者,他們只是爭取香港人值得擁有的東西,就被硬扣上了「顛覆國家政權」的罪名? 各位是否知道如今的香港究竟有多少人被政府標籤為「政治犯」嗎?自港版《國安法》實施後,曾有研究報告指出,目前香港政治犯總數已超過1000人,其中半數的年齡低於25歲,總刑期長達772年。看到這些數字不禁令筆者懷疑,到底中共有多害怕香港人嘗試推翻或衝擊政權,令港府要不惜一切代價來拘捕他們。筆者相信港府這些舉措其實就是為了製造白色恐怖,讓人們不敢發聲。 所以現在香港警方的首要之務就是捕捉這幫人嗎?香港社會難道沒有其他更重要、更需要即時處理的治安事件嗎?統計2023年以來,到目前為止香港持刀傷人案已達到64宗,每月平均10宗,而香港也被網民冠上「香港大刀會」這個名號,可以說現在打開新聞就會看到香港哪裡又發生持刀傷人案。而這個情況已導致香港人走在街上都會人心惶惶,深怕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但警方卻企圖用數字蒙混過關,說沒有上升趨勢。再加上現時網上詐騙和黑社會活動在香港日漸猖狂,電話和網路詐騙相比數字更比去年多出四成。如果香港警方有這種正義感,不如放多點資源幫助市民和解決網上詐騙的問題,例如教導民眾如何反詐騙,或者採取打擊黑社會等相關行動。 香港究竟還是不是97回歸前的香港、還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嗎?我相信很多人對這些問題都有所保留,甚至覺得香港已經開始倒退。雖然如此,筆者可以肯定的是,其實還有一班人熱愛著香港、熱愛著這塊自己出生的土地,不管他們是否流亡海外、是否被政府通緝,他們仍然打從心底想讓這個地方變得更好。所以,不管前路有多麼難行,希望他們和真心愛香港的各位都要努力堅持下去。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7-03 23:44從台灣Me Too事件探究女性地位近來台灣社會頻繁爆出#Me Too事件,不僅凸顯了性騷擾問題的普遍存在,也引起了對女性地位的廣泛關注。筆者認為,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女性地位被壓抑以及性別偏見所導致。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女性地位遭到貶抑?本文將從歷史、文化等方面探討這一問題,並分析物化女性的現象及其對Me Too事件的影響。 台灣社會的重男輕女觀念源於傳統家庭制度,以男性為主導的家族體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在這一體系中,女性往往承擔著照顧家庭與孩子的角色,而男性則擔負著經濟支柱的責任。這種性別角色分工使得過去女性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而且即使到了現在,也普遍存在著這種觀念及現象。 另外就是「物化女性」,將女性視為物品或消費品,忽視她們的思想、感受和需求。這種現象通常表現為將女性僅僅視為性對象,而忽視她們在社會、家庭等方面的貢獻和價值。物化女性不僅加劇了性別歧視,還導致了女性在很多方面的權益受到損害,從而造成現今許多女性遭到男性的的性騷擾和性侵犯等。 前陣子著名香港導演杜汶澤曾在社交平台發言,指在台灣談生意時,他發現當地的商業活動中,男性往往帶著一個女伴,就像他們的車子一樣是標配。這一現象反映了女性在商業場合中被當作附屬品的現實,她們的存在只是為了展現男性的地位和權力,進一步凸顯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這種將女性視為附屬品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女性的物化。 筆者認為,提高女性地位和消除性別歧視,是減少Me Too事件發生的重要途徑。現今社會上很多重要決策者和領導者都是女性,例如台灣總統蔡英文、最近上任的加拿大多倫多首位華裔女市長鄒至蕙(Olivia Chow)等,這顯示出女性的能力並不比男性低。所以當女性地位提高後,社會對她們的尊重程度也會隨之增加,從而減少對女性的性騷擾行為。此外,改變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和消除物化女性現象,也有助於創建一個尊重女性、平等友善的社會環境,從而減少Me Too事件的發生。 總之,台灣女性地位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歷史原因、文化因素等,這種地位的貶抑使得女性容易受到物化和性騷擾,而杜汶澤的觀察僅僅揭示了這一現象在商業場合中的表現。提高女性地位、改變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和消除物化女性現象,不僅有助於減少Me Too事件的發生,更能保障女性的權益。作為台灣社會的一份子,筆者認為社會大眾應該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尊重女性、平等友善的社會環境,這樣才能帶動整體社會的進步。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7-03 19:30不公?不義?淺談台灣處理不義遺址與他國現況(下)上篇與大家介紹了何謂不義遺址,也從各個層面來分析台灣不義遺址,比如介紹了台灣政府處理不義遺址的方式與台灣不義遺址牽扯到的歷史事件。相信大家看完都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接下來我們把眼界拉闊,看看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政府是如何做的,再回來看看我們台灣。在筆者眼中,台灣真的做的很好了。 首先,其他國家處理不義歷史事件/不義遺址的常見做法: 1. 南非:南非建立了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以處理種族隔離政策下的不義行為。該委員會提供了機會供受害者和施暴者分享他們的故事,並為受害者提供賠償。 2. 德國:德國對納粹時期的不義遺址進行了處理,包括審判戰犯、建立紀念館和紀念碑、教育活動,以提醒人們不忘過去的罪行。 3. 阿根廷:阿根廷建立了真相和公正委員會(Truth and Justice Commission),以調查和揭示國家恐怖主義統治時期的不義行為。該委員會通過檢察和審判涉及人權侵犯的案件,並為受害者提供賠償和正義。 4. 柬埔寨:柬埔寨經歷了紅色高棉政權的統治,進行了大規模的種族滅絕和人權侵犯。他們成立了紅色高棉法庭(柬埔寨法院特別法庭,Extraordinary Chambers in the Courts of Cambodia)來審判紅色高棉時期的戰犯。該法庭追究責任並賠償受害者,同時提供記錄保存和教育活動以宣揚歷史真相。 柬埔寨特別法庭去年對赤柬政權最後一位在世的領導人喬森潘(Khieu Samphan)作出最終判決,維持他犯下種族滅絕等罪行的罪成以及無期徒刑的判決。(圖:維基百科) 5.中國:說到中國,中國當然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同時也當然包括文化大革命、大躍進等時期的不義行為。中國政府也有採取了各種方式處理這些不義遺產,包括歷史研究、紀念館建設、學術研究以及一些個案的司法處理。當然我們也知道,他們包裝很多,真相的部分極少,甚至有欺騙成分。他們的不義遺址呈現的方式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把「不義」的部分展現出來值得探討。或許若干年後的中國,會有紀念現在共產黨不公義對待中國人的不義遺址吧。 6. 韓國:韓國在20世紀後半經歷了威權主義和政治迫害等不義行為。韓國透過設立相關的機構和組織,例如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來揭示真相、調查不義行為,並進行賠償和恢復正義的努力。 7.澳大利亞:2021年3月,維多利亞州政府宣布創立澳洲第一個官方的真相委員會,調查「殖民時期對土著人的暴力驅逐與種族滅絕」. 8.捷克共和國:捷克刑警局設立共產主義罪行調查報告辦公室 (Úřad dokumentace a vyšetřování zločinů komunismu),負責偵察1948年至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當局的政治原因的刑事案件。 而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在處理不義遺址方面也有優點與挑戰: 優點: 1. 積極推動轉型正義:台灣政府和社會對於轉型正義的努力和承諾顯著,通過法律框架和相關機構的建立,積極處理不義遺址的問題。 2. 記憶保存和教育活動:台灣注重記憶保存和教育活動,透過紀念館、博物館、教育課程等方式,提醒人們不忘過去的苦難,並向後代傳遞歷史教訓。 挑戰或不足之處: 1. 真相揭示的完整性:台灣社會還是有一部分人認為,台灣在揭示不義遺址的真相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完整性,特別是涉及政治事件的敏感問題。 2. 社會對立和紛爭:一些不義遺址的處理可能引起社會對立和紛爭,不同利益團體之間可能存在意見分歧。 以上筆者說的例子僅代表一部分,我們知道不同國家根據其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可能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然而,我們的共同點是透過揭示真相、追究責任、提供賠償和建立紀念場所來紀念受害者並避免重蹈覆轍。 包括暗坑文化工作室、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史明教育基金會等團體代表,去年站在華山月台上呼籲公部門帶頭示範原地保留不義遺址。(陳念宜 攝) 再者,筆者在台灣親身參觀不同不義遺址的時候,每次的參訪都會感受到悲傷、憤怒、無奈、憤慨以及內心對不義行為有很大的譴責感。同時也感受到這些遺址也提醒我們要珍惜和捍衛民主、人權和社會正義。這些不義遺址的建立起來的確有鼓勵到筆者對不義行為保持抗議和不接受被不義對待的心,參觀這些地點也令筆者加深對台灣歷史的理解和反思,神奇地,也讓我對台灣有跟多的歸屬感。筆者越來越理解台灣歷史,特別是負面文化遺產後,走在台灣街道上的感受也不一樣了。空氣中漂浮著歷史與文化的懸浮微粒,看到一些建築,我會想到一些人,我會想到一些事件,我會把我在博物館看到的悲傷的畫面挖出來,鼻子貌似也聞到了鮮血的味道。瞬間,眼前的台灣就不一樣了。撇開所有政治和媒體的操弄,台灣,是一個經歷了很多血流成河的「戰爭」後,存活下來的新生命。她承載著以前無法抹去的痛苦,也迎接著滔滔不絕的新生命,所有的黑暗都不會被遺忘,痛苦仍在,但她寬容的心,讓新生命都有個溫暖與安全的家,慢慢長大,慢慢認識自己家的過去,慢慢認識世界。 筆者是香港人,香港也有黑暗的時代,特別在最近幾年,所以筆者對這些政府對待平民的不公義行為有很大的感觸,筆者看到這些歷史事件會有種「共感」。筆者不知道以後香港會不會也設立雨傘運動、魚蛋運動、反送中運動、國安法設立等事件的不義遺址,因為這些事件中的確產生了很多很多受害者,無論是受傷、被捕、被性侵、含冤而死、墜樓、海上浮屍之類的,這些統統都是香港政府與共產黨手下的鮮血。現在香港除了一些紀錄片或電影去呈現香港這幾年來的痛苦經驗,就沒了。筆者非常非常希望,哪一天,共產黨倒了,或者香港成功脫離共產黨的掌控,香港本土內會有跟台灣一樣那麼多的不義遺址的統整和介紹,讓我們後代認識香港每一道疤痕背後的故事,也讓我們從歷史中學習,往更溫暖更美好的路前進。 然而,筆者也發現,儘管台灣在統整和介紹不義遺產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戰,最大的挑戰是處理敏感性問題時可能引發的社會對立和紛爭。這個很令人感到無奈,台灣已經有點走向民粹主義的社會,所以台灣政府很會被民間的各種風向去影響到自己核心的政策方針,應該說,沒有核心價值去維護了吧,都看人民喜歡什麼就做什麼。這個心態無論是在處理不義遺址上還是其他社會問題,都是一個很令人無奈和絕望的畫面。我真心希望台灣政府可以強化自己政府系統裡的核心價值,民主與民粹是不一樣的,他們要提醒自己不要主動讓台灣社會陷入民粹主義的陷阱內。能被選中來服務人民的,質素一定是好的,民間未必所有人都真的懂如何把社會整體往好的方向推動,這個時候被選出來服務人民的人要怎麼衡量自己的專業、看法、和民間聲音,就是那個人的最艱難的任務了。一個健康和進步的國家,不會害怕面對自己過去的失誤。不義遺址的建立,就是能證明這個國家有足夠寬敞的心的最好證明。真心希望政府可以少看一點選票,多看一點社會長期發展,很不現實,但必要。 作者》迷走於34E之間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6-30 21:30不公?不義?淺談台灣處理不義遺址與他國現況(上)出於偶然,筆者在一些機會接觸到了和不義遺址有關的資訊,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需要重視的議題。特別在筆者在台灣親身去國家人權博物館、二二八公園等地方去見識過後,心靈被狠狠地震撼到,所以下定決心去深入研究與探討這個議題。筆者也希望自己探討過後,能把自己學到的新知分享給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了解到設立不義遺址的重要性、何謂適當去處理不義遺址以及對待當事人的家屬們。 首先,先讓我簡單說明何謂不義遺址。台灣的不義遺址是指台灣受日本殖民統治(1895-1945)時和在國民黨執政時戒嚴的威權統治時期(1945-1992)時,政權侵害人權事件之發生地。引述國家人權博物館不義遺址資料庫,這些侵害人權事件主要有以下各種:「1. 鎮壓、強迫失蹤、法外處決、強制勞動、強制思想改造及其他侵害人權事件之場所。2.透過行政、司法、軍隊、警察、情治及其他體制系統,實施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或侵害人權行為之逮捕、拘禁、酷刑、強暴、偵訊、審理、裁定、判決、執行徒刑、拘役、感化感訓、槍決、埋葬及其他相關場所」。 筆者在這次的投稿中,想跟大家一起通過探討台灣不義遺址的各個層面,去了解台灣不義遺址背後更多的脈絡,也去了解台灣政府處理不義遺址的方式與它們的現況;再以他國對待不義遺址為例去與我國對待不義遺址的方式做對比,探討世界的現況,也加強反思台灣處理不義遺址的方式是否恰當。再者,從各個層面來分析台灣不義遺址。 一、台灣不義遺址主要涉及的歷史事件: 台灣的不義遺址主要涉及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和白色恐怖時期兩個重要時期的歷史事件。 首先,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從1895年持續到1945年),這段時間台灣社會上充斥著種種不義行為,包括土地徵收、強制遷移、文化壓抑等。其中,對於原住民族群的不公平對待尤為突出。原住民族遭受了土地搶奪、強制改變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摧毀等不義行為。 其次,白色恐怖時期:白色恐怖時期指的是1949年至1987年間的台灣政治迫害時期。在這段時間裡,台灣處於威權主義統治之下,政府針對政治反對派、知識分子和言論自由進行鎮壓和迫害。成千上萬的人被逮捕、監禁、處決或失蹤。這段歷史給台灣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創傷和恐懼,而台灣政府之後處理不義遺址政策也是圍繞着白色恐怖時期制訂的。 二、台灣處理不義遺址和遺產的方式與相關法律框架: ●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台灣成立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Transitional Justice Commission)是負責調查、揭示和賠償政治迫害受害者的機構。 ● 相關法律和政策:台灣通過了一系列與轉型正義和不義遺產有關的法律和政策。其中包括《轉型正義條例》、《不當黨產處理條例》等。 ● 紀念館和紀念場所:台灣設立了一些紀念館和紀念場所,用於記錄和紀念不義遺產相關的歷史事件。例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紀念著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該事件是白色恐怖時期的重要事件之一。 ● 學術研究和教育:台灣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了許多關於不義遺產的學術研究。這些研究有助於深入分析和理解不義遺產的背景和影響。比如在GRB政府研究資訊系統就能看到有關黑暗遺產的計畫與研究;學術界的東華大學,也有不同報社有寫負面文化遺產相關的報導。 蔡英文總統去年2月偕同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等人走訪在威權時期曾經關押政治犯的不義遺址「安康接待室」。(圖:總統府Flickr) 三、台灣不義遺址與他國不義遺址處理方式的異同: 1. 真相揭示和記憶保存:台灣注重揭示不義遺產的真相和保存相關的記憶。透過建立紀念館、博物館、紀念碑和紀念場所等,台灣致力於記錄不義行為的歷史事實,提醒人們不忘過去的苦難,並懷念受害者。這有助於促進社會的反思和記憶,並尊重受害者。 2. 法律和司法程序:不同國家可能有不同的法律和司法程序來處理不義遺產。一些國家可能透過特定的法律案件、國家調查或國家委員會來揭示真相、追究責任和賠償受害者。台灣則通過轉型正義相關的法律和政策來處理不義遺產,例如《轉型正義條例》和《不當黨產處理條例》。 3. 社會對話和和解:一些國家著重於進行社會對話和和解的努力。這可能包括組織公開辯論、舉辦和解會議和活動,以促進不同利益團體之間的對話、理解及和解。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建立共識和促進社會的和諧。台灣政府都會在每年的二月二十八號去悼念228的受害者與安撫家屬,政府也會主張我們需要「面對過去」,才能達到「對話後和解」的地步。 4. 國際社會合作:台灣積極與國際社會合作,尤其是與其他國家面對相似問題的國家進行交流和合作。這種國際合作可以在經驗和資源分享方面提供支持,加強台灣在統整和介紹不義遺產方面的能力,並提升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 看!台灣政府在這方面做得多好,台灣從不缺政治人物去關注不義遺址的議題,多麼健康的一個社會。筆者先寫到這邊,下篇將會跟大家一起探討看看其他國家處理不義歷史事件/不義遺產的常見做法。 作者》迷走於34E之間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6-30 08:00寵物友善之都各位讀者們有養寵物嗎?相信在現在這個時代,養寵物已經成為大趨勢,不少較年輕的夫婦伴侶甚至會以養寵物來取代生育下一代。筆者也有兩隻可愛的小貓,深感在照顧她們時需要注意的種種細節必須和一個城市的寵物友善程度相呼應,所以也會分外注意居住地在這方面的設施和措施。筆者想藉此文章在香港和台灣之間作出一些比較,希望可以引起不同地區讀者們對身處之地的寵物友善度及對待寵物的政策作出一些觀察和反思。 首先筆者認為我們需要討論的是香港及台灣政府對待寵物及流浪動物的態度和政策。在寵物登記的政策中,我認為香港和台灣的政策各有優劣。香港的政策強制狗主必須為狗隻施打狂犬疫苗和注射晶片,並登記狗隻牌照,否則將會被罰款港幣10,000元正;而對於貓貓則沒有硬性規定,如有打晶片可以申請成為愛護動物協會的會員以作登記。台灣方面也是規定飼主要每年主動為家中飼養犬、貓施打動物狂犬病疫苗;如果沒有依規定完成狂犬病疫苗注射,將依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緩。同時也要求必須為家中犬、貓植入晶片,辦理寵物登記,以便不慎走失時可以提高尋回的機率,如果沒有植入,同樣的,飼主也會被依動物保護法處罰。 而在對待流浪貓犬的態度中,筆者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台灣比香港優勝太多。香港仍然有人道毀滅流浪貓犬的機制,而台灣已經實踐了流浪犬零撲殺,這個對比無需多講,自然是台灣對流浪貓犬較為友善。 在談論過官方政策後,我們可以看看民間的一些舉措。台灣在寵物出行方面可說是超過香港不少的,大到寵物友善的度假酒店,小到餐廳、小吃店,允許寵物進入的地方一點也不少,就連捷運和公車亦完全對妥善管理好的寵物來者不拒,這在筆者眼中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因為在香港,寵物出行方法只有計程車或是私家車,公共交通系統絕對不可能見到除了導盲犬的動物。 而台灣更有不少品質優良的本土的寵物用品品牌,由此可見台灣人十分重視亦尊重當地的寵物市場和行業。筆者並不是說香港就沒有好的寵物用品品牌,但是規模絕對沒有台灣的本土牌子大,而且香港的飼主們都習慣用「來佬貨」(舶來品),這種實業式的香港製造品牌自然比較式微。 綜觀來說,台灣與香港的寵物友善程度各有千秋,兩地針對飼主的法規也都相當完善,但是台灣則在流浪動物政策、寵物出行和本地寵物用品等較生活化的方面更勝一籌。如果你也有養寵物的打算而又身處在香港或台灣,筆者建議可以以此文章作參考,並多作觀察。我個人則更喜歡台灣的風氣,因為筆者認為台灣的民間對寵物更為包容和歡迎呢!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6-29 15:00台港年輕人對自我身分認同的轉變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身份認同」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國民之間情感連結的紐帶,也是國家凝聚力的基石。只有擁有共同的身份認同,國民才能一心一德,共同努力,為國家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力量;反觀,身份認同感低落的國家,國民之間容易出現分歧和矛盾,進而影響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近年來,香港民眾對於自我身份的認同有著極為顯著的轉變。在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以及2020年的港版國安法之後,加劇港人對中國的疏離;當時香港民意調查研究所調查發現,港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感創下1997年以來新低,而「香港人」身份的認同感則在眾多身分選項裡排名第一。但今年初公布的調查卻顯示,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比例創下1997年主權移交以來的新高,自稱為「香港人」的比例則創2012年以來新低。專家分析,可能是受到國安法「寒蟬效應」,以及實施國安教育的影響,導致港人在面對身份認同的議題上不敢說真話。 當然,導致香港人身份認同感低落的原因有很多。2019年的社運突顯了港人對政治制度和民主價值的強烈渴望,加劇了港人與特區政府及北京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其次,近年來香港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尤其是房價居高不下,加重了港人的生活壓力。最後,香港特區政府推行一系列政策,例如國安法,使部分港人對未來前景感到不安,進而影響了他們對於香港人這身份的身份認同;尤其是2019年「反修例」社會運動,劃時代地改變了港人的身份認同。在這場運動之後,不少香港人因對社會和政治環境的擔憂而選擇移民,尋求更安定的生活。根據統計,2019年至2021年間,香港的移民人數激增,部分國家更為香港人開放特別簽證例如澳洲、加拿大等,更顯示了港人身份認同感的降低。 與香港的情況相對照,近年來台灣年輕人對於「台灣人」這一身份的認同感卻有顯著提升。根據筆者在台灣到處訪問身邊的朋友,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張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這種認同感的提升也表現在他們對台灣本土文化和民主價值的重視上。此外,台灣年輕人也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如多年前的反對服貿協議、反核運動等,都顯示出他們對台灣未來的關注和期待。 筆者認為,台灣年輕人身份認同感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台灣民主發展的歷程使得台灣人民對民主價值有深刻的體認,這在年輕一代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其次,台灣本土文化的振興和推廣,讓年輕人更加自豪和認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再者,近年來兩岸關係的變化和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使得台灣年輕人對於捍衛國家主權和保衛自己的家園有更強烈的使命感。最後,台灣社會在教育、經濟和民生等方面的積極改革,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機會,增強了他們對國家的信心和歸屬感。 總結來看,筆者認為港台民眾對自我身份認同的變化,反映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強化國民身份認同不僅有助於增強社會凝聚力和穩定,更能促進國家的發展;因此,執政者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身份認同這一問題,才能為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