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5-05 19:20香港社運經歷回顧(下)《2014—我,太做作》雖然我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行俠地去現場支援,但也有不少時候會有學校同學跟我一起去,送物資啊,幫忙幹嘛幹嘛的......其中有一位好朋友,叫曉怡,也是有很明確的政治立場,當時也有去現場支援,她是跟自己的朋友去,沒有跟我這邊,但我覺得我們都是同道人,各自貢獻就好,沒必要都黏在一起。然而我們在學校也經常聊天、聊很深層次的問題、沒發生雨傘運動的時候我們也經常出去玩,我們家庭背景也有點類似......所以我認定她是我很要好的朋友,我覺得我們都很懂對方。 直到幾年後,我們一起在為香港公開試奮鬥的一個下午...... 『 你知道有段時間我非常非常討厭你嗎?覺得你很八婆(我不知道台灣國語要怎麼翻譯但英文有點像bitch的意思)』 「(有點嚇到)嗯?什麼時候?說來聽聽。」 『 就雨傘的時候啊,你那時候真的很做作欸!又要拍照上社群媒體,又上台講什麼什麼的,你只是為了出位,為了出名,為了attention才去做支持雨傘的事吧?你要做就私下做就好,幹嘛要到處分享,還經常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你的什麼「獨見」,什麼心得......好煩......』 …… 我微笑,點頭, 「喔」了一下就繼續讀書。 那天之後我有點肯定了,她不會是我想維持一輩子友誼的人。 其實我有很多論點可以去回應她、反駁她、澄清自己,但我都覺得我沒有必要這樣做了。 中學畢業後的我們也沒有怎麼聯絡。 2019反送中事件之後我離開了香港,來到台灣,我雖然沒有公開說過自己的情況,但熟悉我的朋友大概都猜到我是什麼原因離開香港,所以都會來關心一下我的安全與居留的狀況。 而她,作為一個曾經很瞭解我政治立場和我性格的人,跟我完全沒有聯絡。 直到某天,是我在台灣已經安穩下來的日子,終於傳訊息給我....... 『 在台灣過得怎麼樣?』 「還好吧。(心想著:你還知道我來了台灣啊?)」 『 我跟我男友也在想著要不要去台灣生活,你覺得台灣怎樣?』 …… 哈......原來是來諮詢的...... 致敬我們一起瀟灑過的青春,我用心地回了幾段文字,讓她了解到這邊的現實,而她沒怎麼回覆。 後來她到底何去何從,我也不知道。 相信世界上的大家都有遭遇過我的狀況,自己的好朋友,是如此地不了解自己。 在各種社運活動中,遭遇更多。 無數的流言蜚語、無數的誣陷、無數的攻擊...... 如果你是陌生人,我都比較好受,可你偏偏不是。 面對陌生人,或許我還會澄清一下...... 但那個是你。 是你...... 時隔多年來聯繫的原因,是要來確認看看你們的路要怎麼鋪。 嗯,怎麼鋪怎麼走都不關我的事了。 因為我知道,你以後的路,也不會有我在。 我們......大概就走到這裡了吧。 祝你幸福。 作者》迷走於34E之間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5-05 19:16香港社運經歷回顧(上)《2014—覺醒》我出生在一個沒有民主的國家,同時在一個沒有民主、沒有自由意識、崇尚共產黨執政的小家庭中成長。小時候的我就是一張白紙,基本上人家給我什麼我就是什麼,所以受到這些教育耳濡目染的下我也沒有很重視人權,也有那種大中華主義。 「你就好啦!你看!你生日全香港都幫你慶祝欸!」 我是7月1日出生,是香港回歸中國的紀念日。 從小到大我都很喜歡我的生日,因為每年生日我都放假,可以跟朋友玩;身邊所有人都會說我出生在這一天是很幸運的人,每年生日都會看到電視播放香港回歸日普天同慶的畫面,他們都說全世界都為我慶祝生日。 在2013年的時候,我中學一年級,補習班的老師在解釋7月1日上街遊行示威的人的動機,我直接跑出教室,我不想聽,我覺得這些人是打擾了我生日當天的喜慶和美好,擾亂了我心中和平的世界。 但其實我在上中學開始就多了很多自己的時間,家裡如常地沒有人,而我中學給予的自由比小學多太多,多到跟放生差不多。我就自己到處探索世界不同樣貌,接收不同新訊息,不可避免地也發現了香港政府很多黑暗面。 慢慢地,我對香港「回歸中國、回歸祖國的懷抱」這件事的看法開始有一些浮動。 時間來到2014年,在各種不公平政策下生活了很久的香港人終於忍不住要反抗了,雨傘運動也爆發了。 而我,不能說自己變成完全反政府派了,但在這段時間我自己看到了很多不公平的事後,我也忍不下去了。雨傘運動提倡的幾個要求,我都認為我有責任去一起爭取。 我在網上看到學民思潮號召的中學生罷課日,我盯著電腦想了一下,心中那種糾結和害怕,大概都是因為自己知道身邊的朋友不會去,而自己只會孤零零一個人去參加這種對從小到大都沒接觸過政治的我來說極度陌生的活動...... 看到他們宣傳照片上的那堆人,我害怕自己不能融入他們...... 嗯....... 「好!去就去吧!」 最後還是決定去了!我就是純粹被香港政府搞到很生氣!我就是純粹很想履行自己的公民責任!我要去爭取我們應得的! 所以,決定要自己一個出去參與罷課了。 9月26日早上,我來到了金鐘地鐵站外,非常多人,有點堂皇。 時間到了上課時間,因為我沒上課,學校打電話過來。 『不好意思我想找 XXX。』 『我是。』 『你今天沒有來學校,但你家長沒有幫你請假,請問你現在是?』 『喔......對,我今天罷課。』 『罷課......所以你今天就不來了......你那邊好吵,你是在外面嗎?』 『對,我來外面罷課。』 『蛤????.......你是說你出去罷課嗎?』 『是的。』 『所以你現在在哪裏?』 『金鐘地鐵站外。』 『喔......是學民思潮的那個罷課嗎?』 『對。』 『你自己一個嗎?還是你有跟誰在一起?』 『我自己一個。』 『好......額......你等我一下,先不要掛線。』 這位助理慌張了。 …… 後來,我的班主任接上電話,大概關心了一下我的狀況和確認我的安全之類的。其實我聽得出來她講話怪怪的,電話應該開免提然後讓很多老師聽到了,但我也不在意,我就是要做這件事。 後來學校也沒怎麼樣,因為他們也不能怎麼樣,我人都已經在現場了。 之後的雨傘運動期間,我每天下課就穿著校服去金鐘那邊支援,凌晨坐地鐵尾班車回家。 因為那時候媽媽不在香港,爸爸工作又很忙,沒有家人的管束,我可以自由地活動。 其實在現場,特別是在入夜後,不會看到穿著中學校服的人。我也因為晚上還會穿著校服在那邊逗留而被其他「大人」說: 『中學生還是不要留那麼晚啦。』 『我們大人會做這邊的支援的,也會把你那份也做好的。』 『最好不要穿著校服來啦,穿裙子會容易走光。』 我就一笑置之。 其實我不懂欸,我個人想做的事,是我個人的使命,為何要你們「幫」我做? 然後覺得覺得孩子太年輕不要進入這麼「危險」的地區的話,你們大人有危險就ok嗎? 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有危險,你們就可以有危險?你們的生命不是生命嗎? 然後,我有穿安全褲好嗎? 後來,我們學校有舉辦自由上講台分享對香港政治狀況的心得。而我本來沒有打算要分享,但後來學姐們跟我說我是全校唯一一個有跑出去罷課的人,極力推我去分享,說我一定可以為大家帶來不一眼的東西(我其實蠻訝異的,因為我們學校很多支持這個運動的人,我本來以為也會有一些學姊會去參與,結果原來沒有)。 我好像沒辦法拒絕她們,就在家找回了那本在9月26日那天,坐在金鐘街道上聽「公民講堂」課的筆記本,然後上台分享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在全校面前說那麼久的話,而且赤裸裸地袒露自己的想法,我非常緊張。 我其實也怕當一個很獨特的人,怕被大家覺得我是惹麻煩的人,怕大家覺得我是做錯事的人...... 上台具體說了什麼我也忘了,但我記得我說完後,台下巨大的掌聲衝擊到我的眼膜、耳膜、和內心,那一刻我眼眶都濕了,忍住沒把眼淚掉下來:原來,我是有人支持的。 (待續) 作者》迷走於34E之間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5-01 10:00台灣令我有個心理輔導的夢—阿德勒名書分享(下)上篇筆者說到我們雖然是幫助別人,但並不是插手別人的課題,而是在他自己尋找出解決方法的時候,在身邊無條件陪伴他。筆者也說到自己為何「助人者」這個詞的不喜歡。接下來筆者會繼續分享更多自己在書中的學習和看法,希望大家會有所得益。 助人沒有比較高等 我們都是平等的 書中,哲學家與年輕人每一次結束對話,哲學家都會用平等的態度去與年輕人道別,他每一次都會跟年輕人說謝謝。這個小小的舉動,我印象很深刻,我們一定要學習。因為這讓我想起一件事,很多人都會在道別的時候跟他們覺得有需要幫忙的人說:「如果你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話儘管跟我說,我來幫你。」這句話聽上去沒有問題,看上去說者很熱心,會幫忙別人。但我覺得這就是完完全全體現了「縱向關係」為何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感覺就是,說者是神一樣的人物,任何難題都可以解決;而聽者就是下層的人,都一直需要說者的幫忙,好像事情都不需要自己解決,都靠說者就行了。當然,這句話的意圖或意思到底為何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解釋,但我覺得按照這本書的理念來看的話,應該就是這樣。但如果說者是說:「謝謝 / 謝謝你今天來跟我討論」的話,對方反而不會有自己是「下一層」的感覺,但也不會減少自己求助的次數。應該說,他們已經沒有要「求助」了,而是有困難時,會主動過來與你「一起討論,一起解決」。我們並不是要求助者把水瓶丟給我們,要我們幫他扭開瓶蓋;而是我們一起去研究看看要怎麼扭開瓶蓋。 回到「純粹」 最後,我們作為助人者更加不要有「投資」的態度,就是我們付出其實是為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回報的這種想法。我們幫助人,是純粹自己想要幫,而不是為了任何的回報。如果我們心底裡想要回報的話,就是對求助者勒索:如果你不給我這個的話,我就沒辦法幫你。這樣很恐怖,也會減低求助者在有需要的時候去求助的意願。 回到「輔導」的概念 如果以帶領一匹馬去喝水的這個例子去說的話,「輔導」過後,我們不需要再去執著於結果。就算他沒喝、他過了很久才喝、他說這個水很難喝,責怪你、甚至他把水給別人喝了,這都不是「輔導員」需要在意的事情。但這並不是說輔導員只需要形式上做了帶領他、輔導他的工作,然後結果置之不理。而是輔導員只要覺得自己的輔導或者帶領有帶給個案一個方向、一些新的想法、讓個案有新的體會,有這種「感覺」,其實輔導的工作就已經做得很圓滿了。 輔導工作並不會短期內就完成,更加不會短期內就看到可見的影響,所以輔導員需要注重的是,究竟每一次的輔導工作,是否都有為個案帶來新的刺激和方向——就如書中的哲學家和年輕人的溝通一樣,他們的溝通是連續的,每一次哲學家都有打開一點點新世界的門給年輕人。每一次溝通後,年輕人都會帶著一堆疑問回家,隔了一段時間回來後,他已經不是上一次的他了。輔導也是這樣。我們並不是要個案一定要認同什麼、也不是要個案一定要做到什麼、去到哪裡,而是希望個案在我們相處的過程中,慢慢地,一步一步地發掘更多的自己,這個「自己」,包括了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還有自己與世界。個案發掘出來的答案,輔導員或許不會知道,其實也未必需要知道,我們只要有帶領他走上這條路就可以了。個案的眼睛有問號是好的,反而個案說「我知道了老師」然後去遵從你說的話,這樣就不是這本書所提倡的了。 來台三年多,不久後就會畢業,你問我我對自己畢業後的期待是什麼,我會回答:我希望自己能觀察到更多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連結,也能學習到更多幫助人類解決人際關係困難的方法與技巧。人的生理如何影響心理,或者反過來,這方面的知識,我都希望在這學期學習到更多。我也希望我能學會敞開自己,不畏懼被討厭,不畏懼他人眼光,不畏懼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總而言之,我希望我是更有勇氣的人。希望大家也可以成為更有勇氣的自己。 作者》迷走於34E之間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4-30 20:00台灣令我有個心理輔導的夢—阿德勒名書分享(上)在台灣生活3年多,最大的改變或許是自己小時候從來都沒想過自己是適合當一個心理輔導的角色,或者想當這樣的角色。但來到台灣後,受到很多很多人的幫助,特別是得到心理輔導背景的人幫助時候,那個感覺非常舒服,我能夠更清楚自己的種種,無論是情緒,還是行為。很多東西變清晰之後,人也比較少會鑽牛角尖,或者說能夠比較快把自己拉回一個安全的地方去釋放壓力。 台灣改變了我很多 我變得更溫柔、更圓滑、更通情達理 台灣是一個很注重人情味的國家,大家講話都令人聽得非常舒服。我想,我也是在這個環境下感受到講話的魅力和威力到底有多大,多能讓人感覺舒服,多能安撫別人的心,所以我自己也變得想成為這樣的人。慢慢地,我也開始學會溫柔、婉轉、心思細膩地去和別人溝通了。而結果當然是不錯的!我利用我學會的東西在台灣也發展出很好的人脈關係,生活也漸漸上軌道,嚐到了以前沒嚐過的甜頭。 除了學習台灣人的溝通方式,我學會更多的是心理輔導上的觀念,這些對我人生是有更大的幫助。而我想在這邊與大家分享一本非常著名的心理輔導相關書籍——「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真的是天書?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這本書無論是在現實生活,還是網上,都會看到不少人推薦。我當初當然也是抱著「大家都那麼推薦,說得像天書似的,那我一定要看看他是何方神聖!」的想法來看的。看完後,我想我也會推薦給我身邊的人看。推薦理由並非阿德勒的主張有多麼的神奇或者是「人生必讀」,而是裡面提及很多我們現今世代都流行的生活型態,但我們好像當作是一個普通的趨勢或者是常態,並沒有找出背後的脈絡或者歸因,理所當然地接收了這些資訊。如果看了這本書的話,會對我們現在生活上感受到的生活型態有更清晰的觀念,對自己、對自己與他人的連結、對他人,也會有更明瞭的想法。這本書也會為讀者帶來勇氣,我不能肯定地說它會帶來絕對性的改變,但起碼會讓讀者心中起了一圈圈的漣漪,稍微有一點動搖,這一點的動搖,就是想跨出去的勇氣。帶上這一點點的勇氣,再去做人生中的各種嘗試和探索,一定會感受到新世界。 簡單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重點: 人的生活型態是自己選擇的 要做到課題分離,不要介入他人的課題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 學會接納自己 書中具體內容當然留給各位讀者去自己細味品嚐,所以筆者就不在這邊透露太多。筆者想分享的是,我現在在大學修教育和心理輔導相關的課比較多,那身為教育與助人的學習專業的學習者,我在學校已經學習過很多這些知識了,在這本書中又能學習到什麼呢?或許可以給之後想往助人者身分發展的朋友們參考看看。 助人者不代表你插手別人的課題 第一個學到的是:我們真的不要去介入其他人的課題。我們身為想要做助人者的人,更加要有這種意識。就如書中所說,我們並不是要逼一隻馬喝水,我們是協助他走到河邊,喝水這個事情,就由他自己去決定要不要做,如何做,什麼時候做等等。 而且,筆者認為「助人者」這個詞,很有上對下的感覺,就是阿德勒否定的縱向關係。好像是「你比較需要幫忙,你比較低等,所以才需要能力比較高的我的幫助」這種感覺。但這本書主張並非這樣,橫向關係,才是我們需要做的,從縱向關係這個態度中跳脫出來,是我們助人者需要克服的一大關卡。我們應該從心底裡覺得我們與個案是平等的,就如朋友來找我們聊天一樣。如果沒有用平等的心態去與求助者溝通,求助者很大機會會建立更多的自卑和自我否定感,這樣我們根本就沒有在幫忙。 不知道大家認不認同筆者在「助人者」這個身分上的想法,或許是認同的或許是不認同的,沒關係,我們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多元的想法自由自在地聚集在一起,才是多元社會,才是我們認識的台灣啊!篇幅所限,筆者將會在下篇繼續分享筆者在這本書中的學習,以及分享更多自我的觀點,希望大家喜歡我的獨見。 作者》迷走於34E之間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4-29 20:00台灣少子化問題對香港移民帶來的機遇和影響隨著台灣人口老化問題越來越嚴峻,少子化已經成為了台灣面臨的一大挑戰。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可能帶來機遇和優勢。 首先,台灣少子化問題雖然對勞動力市場和經濟發展帶來了挑戰,但也為香港移民提供了一些機遇,例如可以透過就業和創業來填補勞動力市場的空缺,並參與台灣經濟的發展。 對於有意移居台灣的香港人來說,他們可以從中受益,並在台灣找到更好的就業機會和生活條件。相較於香港,台灣的經濟發展相對穩定,社會福利系統也比較完善,工作機會和收入較穩定,因此可以吸引一些有意移居的香港人。而且,由於兩地語言和文化的相似性,香港人更容易適應台灣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此外,香港移民也可以為台灣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例如,香港人在商業和金融方面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可以為台灣的商業和金融發展帶來新的思路和機會。同時,由於香港和台灣的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香港人也可以為台灣的文化發展做出貢獻,促進兩地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另一方面,台灣的少子化問題也可能對香港人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帶來影響。台灣的教育系統一直以來被譽為亞洲最優秀的教育系統之一,香港人有機會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和培訓,這可能會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競爭力和就業機會。 而台灣社會和文化的特色也可能對香港人的生活方式產生影響,例如台灣的咖啡文化、夜市文化和自然風景,都可能吸引香港人前往台灣生活和旅遊。這不僅可以增加香港人的文化交流和體驗,還可以促進兩地之間的經濟合作和人民交流。 當然,台灣的少子化問題也可能帶來一些挑戰和風險。例如,香港移民可能帶來不同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語言,這可能需要台灣社會和政府做出適當的調整和接納。尤其,台灣政府和社會也需要注意到香港移民可能帶來的一些問題;例如移民可能會給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帶來壓力,由於香港的房地產價格普遍較高,因此一些富有的香港人可能會在台灣購買房產,這可能會推高台灣的房地產價格,對當地居民帶來負面影響。 再者,香港移民也可能會對台灣的社會福利系統帶來壓力,雖然台灣的社會福利系統比香港完善,但如果香港人大量移民到台灣,可能會對台灣的社會福利系統造成負擔。因此,台灣政府和社會需要採取措施確保移民政策的可持續性和平衡性,並盡量減少負面影響。 總之,台灣的少子化問題對香港移民帶來的機遇和影響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平衡不同利益並考慮各種可能的影響。如果台灣能夠有效應對少子化問題,維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水平的穩定,並且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那麼香港人移民到台灣可以為兩地帶來更多的機遇和互惠互利的效果,同時也將有助於增進台灣和香港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促進兩地的共同發展。 作者》金槍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4-23 22:37在台生活多面睇(下)筆者在前文寫了不少台港生活上的異同之處,也分析了台灣一些文化的優劣之處。在這系列文章的最終篇,我想再向讀者們分享一下本人對台灣生活的一些觀察。 宮廟文化 與香港不同,台灣盛行宮廟文化,以道教為本的民間宗教在台灣各地落地生根,形成台灣別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據數據統計,台灣全國的宮廟數量甚至比 便利超商還要多!對比起香港人通常只會去一些出名的大廟,例如黃大仙廟、車公廟、寶蓮禪寺、天后廟等,台灣的宮廟深入到每個巷弄,「梗有一間係你左近」。筆者曾就讀的林口師大僑先部,附近便有四間寺廟圍繞校園。而搬離僑先部的新居,附近的巷弄亦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廟宇,而台南、高雄、屏東等地的宮廟密度更是比北部更甚。 筆者對這種宗教文化一直非常感興趣,而台灣本地的民間宗教異常繁盛,甚至衍生了80至90年代的「求明牌」風氣,這對筆者來說可是匪夷所思的迷信呢!香港的「觀音借庫」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嶺南民間有傳說指出在南宋期間,觀世音菩薩報夢父老,謂要福惠眾生,將於每年正月廿六「開庫」, 救苦救難,協助民間渡過經濟困難。而這個民間信仰在香港十分蓬勃,每年正月二十六日各大觀音廟都車水馬龍,信眾都早早排隊務求搶到頭炷香,筆者家母亦每年風雨不改地前往觀音廟為全家祈福希望經濟有所好轉,這也象徵著香港人對美好生活的盼望吧! 醫療制度 台灣的健保制度常常被香港人用來與香港等的公立醫療制度作出比較,筆者也說說本人在台灣期間對台灣醫療系統的體驗和經歷吧!筆者身體不太好,常常需要進出診所,亦要定期拜訪專科醫生,因此在我來台前也十分擔心本人的醫療問題,因為在香港公立醫療系統中,輪候專科醫生是數以月計的長久等待,有時可能甚至要等待超過一年才可見醫生一面,筆者也嘗試過這種漫長的等待,當然也明白其中的苦楚。而在台灣領到健保卡後,我的心頭大石才緩緩放下。我去拜訪專科醫生只需事前幾天前往預約便可,當天的輪候時間亦非常快捷,醫生們亦不像香港公立醫院的醫師般「光速」看病,亦會耐心地解釋病況用藥以使病人安心。而無論在醫院或是診所,診療費亦非常親民,健保用藥亦非常優良,不似香港的公立系統般,有些較好的藥並沒有政府資助需患者自費。我曾聽過有人評論台灣健保系統是一個社會政策奇蹟,我認為這樣說並不為過。 筆者在台的時間漸漸地經歷到不少台灣的風土人情,亦慢慢學懂和明白一些台灣的本地文化背後的底蘊和歷史,這些經歷使我更好地認識和融入台灣這個看似和香港相近,但實質上大大不同的文化地區。筆者希望我們這群在台港人終有一日可以真正融入台灣社會這個包容又精彩的大家庭,並真正為台灣社會作出貢獻。 【延伸閱讀】 --在台生活多面睇(上) --在台生活多面睇(中) --在台生活多面睇(下)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4-23 22:35在台生活多面睇(中)除了前文所述的生活節奏和美食文化外,筆者在台這兩三年間亦有很多自認為與台灣在地文化有關的新鮮趣事,請容筆者一一道來。 垃圾收費、分類與回收 在香港是沒有強制的垃圾收費的,而各類的環保回收亦是由民眾自發進行。而在台灣情況則截然相反:市民需使用政府規定的徵費垃圾袋,並將可回收的垃圾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定時定點交予政府運營的垃圾車和回收車,這也是台灣「追垃圾車」的由來。筆者初初開始追垃圾車時非常不習慣,不但因為要將垃圾預先分類好,還有一種不能錯過垃圾車的時間壓力在,不像在香港可以將垃圾丟在家門口或者大樓收集站中。 雖然方便性比起香港有所不足,但筆者認為這種舉措的確可以鼓勵市民減低垃圾量和鼓勵市民自發做回收。但筆者有一點比較不解的便是台灣的街上幾乎沒有垃圾桶,而在香港,則是大概一百至兩百米便有一個公共垃圾桶。到底以乾淨著稱的台灣,為何可以在路上沒有垃圾桶的情況下,保護如此清潔的街道呢?後來筆者才知道,很多台灣人都是將垃圾帶回家中的(當然也有些人會將垃圾丟到便利超商中的垃圾桶)。筆者十分驚嘆台灣人為了保持市容清潔的自律性,畢竟即使在以乾淨聞名世界的香港,也不時有人亂拋垃圾,若不是有如此多的公共垃圾桶,真的未必可以保持如此乾淨,由此可見,台灣人的自律性真是讓人敬佩。 機車文化 如果要說筆者觀察到台灣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我一定會說是機車。在台灣,馬路上機車的數量總是讓筆者嘖嘖稱奇。筆者查了一下數據,原來台灣是全世界機車密度最高的國家。而機車在台灣南部更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在南部除了高雄以外,並沒有建立捷運系統,而公交車(公車)系統亦不算發展完善,動輒要等長時間才有一個巴士班次,或許正因如此,機車便成了南部人手必備的必需品吧! 而在北部,普通上班族的通勤距離使得騎機車花的油費可能比坐捷運或公交車費還低,而且比公共交通系統更為方便,因此機車的「CP值」可說是非常高,價格亦不算高昂,因此騎機車的人口自然多了起來。在香港,機車通常是外賣從業員的專利,其他職業的市民很少會選擇機車作為代步交通工具,最主要的原因是香港的油費價格驚人,亦難以找到價格合宜的停車位,自然而然就會選擇公共交通工具通勤。不過,筆者必須強調的一點是台灣的交通安全仍然有大量需要改善之處,很多騎士會仗著機車的靈活性在行人路上左穿右插,甚至有些騎士更會無視交通規則衝紅燈,超速駕駛亦屢見不鮮;而台灣的交通事故致死率亦一直居高不下,筆者認為這是台灣政府必須整頓的一大民生問題,亦寄望台灣的交通安全可以越做越好。 【延伸閱讀】 --在台生活多面睇(上) --在台生活多面睇(中) --在台生活多面睇(下)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4-23 22:33在台生活多面睇(上)來台兩三年,筆者雖說從漂泊不定的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但是還是有很多不習慣之處。在筆者來台之前,曾經在英國逗留過一段時間,從西方國家一下子回到華人社會,肯定有諸多不習慣,並要再次經歷一次文化衝擊,更是在和香港如此不同的台灣。隨著手足們漸漸在台灣建立新生活,更是必須要融入台灣和香港截然不同的生活與文化。筆者整理了一些本人在台生活的感受,希望可以帶著各位讀者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看台灣。 生活節奏 筆者來台感受到第一個最大的差異便是生活節奏的不同。筆者很記得在捷運站時,常常疑惑為什麼人們在上落樓梯和扶手梯時總是慢悠悠的,讓習慣了在香港分秒必爭的我有點難以適應。當然,台北的生活節奏比起東南部要快得多,單是對比起香港的分秒必爭,仍是有點差別。漸漸在台灣生活久了,我發覺就算是在台北,生活節奏仍是比香港慢一大截:餐廳的服務生總是耐性十足,更不會趕頭趕命地催促食客吃完便走。 台灣東南部的節奏更是悠閒,沒有大都市瞬息萬變的煩囂,天氣怡人,美食圍繞,可以說是和香港的生活截然不同。慢慢地,我也學會享受這種忙裡偷閒的生活模式,走路可以慢一點,吃飯可以慢一點;在香港的生活節奏彷彿有人從後追趕,而在台灣則是可以慢慢地走,不用再擔心繁重的生活會壓得人喘不過氣。 美食文化 台灣的美食文化自然和香港是有所不同的。港式美食是粵菜和英國飲食文化的結合;而台菜則是受到閩菜及廣東潮汕潮州菜的影響,也有客家菜及廣府菜影子,甚至近年更有原住民飲食的元素。台灣亦有很多本地生產的優質食材,而香港則是主要靠進口來維持食材供應。香港素有美食之都的美譽,但香港的美食可以說是比較國際性的多元化,而不是像台灣一樣,更注重島內的飲食文化發展。 而台灣各地亦發展出各有特色的地區性飲食文化,例如台南的食物偏甜等特性,都是有地域歷史的特別淵源。筆者十分喜愛台灣的早餐店,特別是香港難得一見的蛋餅,總是在早上給我滿滿的力氣開始新的一天。我也十分喜愛由眷村走出來的國民美食牛肉麵,好的牛肉麵湯頭實在是讓人停不下來!台灣夜市文化更是獨步全球,和香港主張玩樂的夜生活不同,台灣的夜市文化更注重以食聚人,為台灣的夜晚更增添一種市井的煙火氣,這種煙火氣讓筆者的在台生活增添了不少難得的人情味,令我一個在異鄉飄泊的遊子有一點點回家的感覺。 【延伸閱讀】 --在台生活多面睇(上) --在台生活多面睇(中) --在台生活多面睇(下)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4-22 18:11跨性別者在中國的待遇與威脅—守舊思想趕得上新時代嗎?跨性別人士這個議題,不論在台灣或是香港,抑或是中國及東南亞國家,都日漸受到重視。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資訊的傳播,跨性別議題的討論在歐美地區已經漸趨成熟,並且在法律的保障、醫療的配套及社會的接受程度上,較中港台三地來得先進和開放。筆者在上一篇文章帶大家了解了跨性別人士在香港及台灣的待遇,因此筆者大膽地希望藉此次文章,探討跨性別人士在中國的待遇與威脅。 在中國,跨性別人士很明顯地必定面臨著一系列複雜的挑戰,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人們只願意停留在傳統中國思想,例如「身體髮膚受諸父母」,導致跨性別人士在中國體系下缺乏法律保護、也面臨了社會污名和醫療障礙。 法律保障嚴重不足 中國並未為跨性別人士提供全面的法律保護。雖然政府在2001年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上刪除,但並未同樣保護跨性別人士。變性手術在法律上是合法的,但由於高昂的成本和缺乏保險覆蓋,仍有許多人無法接受相關手術。 此外,跨性別人士在中國的戶籍系統中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戶籍是中國公民的基本身份證明文件,但跨性別人士因其性別認同而無法更改其戶籍性別,進而可能造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例如學校註冊、就業或旅行等。 社會污名化 在中國,跨性別人士仍然面臨著極大的污名和歧視。由於中國社會對跨性別人士的認知度和理解度仍然很低,很多人會將跨性別人士視為「畸形」或「變態」,並且會對其進行歧視和排斥。跨性別人士在就業和社交方面也可能會遭受到不公正對待。 醫療障礙 在中國,跨性別人士獲得醫療上的支持也存在很大的困難。由於中國對跨性別人士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仍然很低,很多醫療機構並不提供相關的服務或輔助。此外,跨性別人士也可能面臨到醫療保險的限制,例如:中國政府對跨性別人士的態度也是相對複雜的。一方面,政府在一些地區已經開始推行性別重置手術,並且逐漸加強對跨性別人士的保障和支持,但另一方面,政府也將跨性別人士視為一種社會問題,並且對其進行管控和限制。 維權示威活動 儘管面臨著挑戰,中國的跨性別人士正在為爭取承認和平等權利而奮鬥。跨性別人士們在推動反歧視的法律保護、醫療保健的獲得以及性別認同的承認。2019年,一名跨性別男子因其前僱主拒絕承認其性別認同而侵犯其權利,贏得了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訴訟。這個案例是中國跨性別人士在爭取權利上的一個重要勝利,為未來的案例樹立了先例。 總括以上所說,中國的跨性別人士面臨著各種挑戰,包括法律保護、社會污名和醫療保健方面的問題。然而,跨性別人士的活動發起人正在為社會認同和平等權利而奮鬥,並正在慢慢地取得進展。跨性別人士希望繼續提高意識和倡導跨性別權利,以確保他們能夠遠離歧視和騷擾,自由地生活。 筆者其實很佩服他們為了自己的權利而奮鬥,讓更多不了解的人慢慢認識他們。筆者也希望中國政府能更加積極地推動相關法律和政策的改革,加強對跨性別人士的保護和支持,並且進一步提高公眾對跨性別人士的認識和理解度,以實現社會的包容和共融。 作者》NO OFFENSE BUT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