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
-
2023-02-20 17:44:58「47人案」錄影片段再次證明中共是操弄人心高手47人初選案事隔兩年,日前終於正式開審。開審第一天﹐控方在庭上公開一段偷拍片段,片段內容是披露初選會議期間的內容。由於為免影響到判決結果,片段內容亦不贅。然而,我想討論的是公開內容以至於整個手法,呈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一貫最強的手段:分化。 共產黨不善德政,然而卻能統治中國,最大原因是中共擅於操弄人心,大打心理戰﹐以「分化」方式令反對者聲音日益削弱,以鞏固自己江山。「 47 人初選案」庭上控方所公開的片段,正正就是一個「分化」招數, 該片段不一定能對判決產生直接影響,但對同路人而言,將會是一個擾亂軍心的重重一擊。 究竟誰是偷拍者? 相信庭審片段公開之後﹐很多關心事件的人,都會氣上心頭,同時間也會在想:「究竟偷拍者是誰?」當出現如斯想法﹐同時,發現 47 人當中出現「污點證人」,大家就會很容易把兩件事情串連在一起。然而,當大家把這兩起事件連在一起,就正中中共的下懷。大家可以從過去中共如何「分化」敵人的方法,分析當中一切疑點。 過去,每當有反中共人士變節,又或是疑似變節,中共都必定與其喉舌配合大做文章,希望讓反對派別分成兩派:「支持變節者」與「反對變節者」,一來讓雙方把焦點轉移到別人身上時,中共能籍此爭取時間﹐換取喘息空間,從而商討對策。另一邊廂,亦可以將反對勢力一分為二,大大削減對方力量,從而增加消滅對手的可能性。 民主陣營被分化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簡單試舉幾個例子,2010 年香港民主黨人士接受中聯辦邀請,走到其位處西環的總部,雙方一起探討政改方向。本應是正常不過的事,其後多家香港本土的親中媒體大肆報導,甚至在網路上突然出現多個「追擊」民主黨的社群,內容千篇一律以「民主黨變節」、「賣港求榮」等論調抺黑民主黨,間接令民主黨 2012 立法會選舉失利。坊間亦對民主黨失去信任。 2020 年「 12 港人案」,當中有被捕者疑因受不了中國無人道的逼供模式﹐將事件始未供出。結果,多家親中媒體大肆報導,並將證供內容、作供者等等資料鉅細無遺地列出,目的明顯是要透過輿論,將一直團結的港人瓦解。 今次「 47人初選案」同樣地,開審前傳媒高度宣揚誰在案中成為「污點證人」,並清楚地指出「污點證人」所提供的證據方向,甚至開庭時候所提供的供辭,亦隻字不漏地呈現大家面前。 偏偏令堂上眾人嘩然的偷拍片段,居然親中媒體沒有就提供來源作任何報導,甚至有一種感覺是希望讓大眾將片段與「污點證人」掛勾。單是這一點已經與從前中共的手段有所違背,當手持對方「變節」證據的話,中共必定會公諸於世,然而﹐對今次片段來源隻字不提,明顯片段來源一定非來自該案 47 名被告當中,任何其中一名被告。甚至,我極度認為拍攝者極可能是一名親中人士混進會議當中偷錄。為保護「線人」,所有親中媒體,以及控方才會將來源如此保密。 保持冷靜 勿隨之起舞 我經常跟人家說,中共四大治國之策「靠嚇、靠打、分化、造假」。這一次明顯就是「分化」的招數,當庭上將片段公佈,大眾一定會將焦點從控辯雙方陳詞轉移到「拍攝者是誰」的方向。當視線被轉移,大眾就會開始討論「誰是拍攝者」,當大眾開始討論,就會有不同的人名的出現,人名一出雜音愈來愈多,一大堆有的沒的,似是疑非的猜測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縱然水落石出,找出背後藏鏡人,但曾經被誣捏以及羞辱及公審過的人亦已經將經歷刻骨銘心,若然被誣捏者帶些微心胸狹窄,隨時痛恨誣捏者一世,從同路人變成誓不兩立﹐所謂「團結」就如此不堪一擊,一切回不過去。然而,中共就因為此事,將敵對勢力,反對人士一分為二,其後就能輕鬆地逐一擊破。 中共不會管治,但是弄權與操弄心理手段高超,要對抗中共就必須有一個冷靜的頭腦以及一顆求真的心,因為當真相在前,一切手段都只不過是「花拳繡腿」,而破解他們的方法就只有「保持清醒」。 作者》《時代革命》阿爸 香港紀錄片《時代革命》中的受訪抗爭者「阿爸」本人,現流亡台灣,仍心繫香港、連繫世界,希望香港人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發揮香港人的三大精神:靈活、創意、堅韌性。利用這些特性重新出發,寫出一個新時代。
-
2023-02-20 10:43:34烏克蘭戰爭戰略洞見 值得台灣與中東借鏡俄羅斯侵略烏克蘭2月24日滿一周年,戰爭至今仍激烈進行,看不到結束的跡象。在戰爭爆發時,俄羅斯無論在兵力、武器數量上都擁有絕對優勢,妄想可以閃電拿下烏克蘭,但現在卻陷入膠著。對於被視為可能是下一個衝突爆發點的中東和台灣,烏克蘭在戰爭中取得優勢的經驗,值得借鏡。 #請聽以下專題報導# 感測器融合的測試 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部隊之一、軍事花費在全球排前5名的俄羅斯,在去年2月24日入侵烏克蘭,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原本以為可以迅速拿下基輔。但烏克蘭全國上下同仇敵慨,強烈的愛國心支撐了守軍的抗敵意志。俄羅斯被迫必須不斷投入兵力,但仍無法獲得突破性進展。 烏克蘭的坦克和壕溝戰雖然看起來很老派,但專家認為,在這場衝突中,烏克蘭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戰爭的試驗場,從更大的武器庫存到高科技,為未來衝突提供了戰略洞見,值得中東和台灣借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防專家畢德爾(Stephen Biddle)指出,烏克蘭一直是「感測器融合」(Sensor Fusion)的測試,對各種資訊來源進行三角測量法分析,建立更全面的戰場樣貌。 美國企業帕蘭泰爾技術公司(Palantir)為烏克蘭提供人工智慧驅動的工具,可以對數十億位元的數據分門別類,幫助指揮官掌握即時戰況,包括俄羅斯軍隊的動向、位置和目標。 無人機作戰在烏克蘭戰爭已逐漸成熟,俄羅斯和烏克蘭雙方的能力大致相當,世界各地的軍隊也正在迎頭趕上。 下一步將是為無人機設計自動攻擊程式,無需人類做出最終決定。但這種「殺手機器人」引發了擔憂,戰爭可能會脫離軍事將領和政治人物的控制。 公開來源情報分析 掌握敵軍動向 但某種程度來說,這種未來已經出現了。烏克蘭軍隊已開始使用美國提供的、具有「目標識別」功能,可以自行鎖定目標的小型彈簧刀無人機(Switchblade)。 Switchblade 小到可以裝進背包。(圖:U.S. Army AMRDEC Public Affairs) 「公開來源情報」(Open-source intelligence, OSINT)已被認為在戰爭中不可或缺。 雙方的情報和平民活動人士都積極利用Telegram群組、商業衛星照片、公共氣候和森林火災地圖以及抖音(TikTok)等,以獲取有關部隊戰鬥地點、潛在目標和幕後政治意圖等資訊。 舉例來說,當俄羅斯士兵用手機聯繫家人或朋友時,烏克蘭情報部門就從中取得位置資訊和所屬單位的細節。 華府智庫「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的專家洪多(Candace Rondeaux)表示,其實在戰爭爆發前,就有許多「公開來源情報」顯示俄軍即將入侵。 防空能力重於地面作戰 在對匿蹤戰機和轟炸機所挹注的資金中,載人戰機在烏克蘭的影響相對較小,更大的飛彈影響也有限,原因在於烏克蘭需要的是防空能力,也就是使用陸基飛彈擊落空中攻擊的能力。 Switchblade 300 發射裝置。壓縮空氣用於將無人機從管中排出。(圖:U.S. Marine Corps) 以中東的衝突來說,可能更多將發生在空中的戰鬥機、轟炸機和飛彈,而不是地面。 烏克蘭戰爭已證明,許多國家更需要的是儲備防空武器。但這是一項挑戰,因為美國的愛國者飛彈報價昂貴,超過10億美元。 畢德爾說,軍隊需要昂貴的武器來擊落昂貴的飛機,但也需要便宜的武器來擊落便宜的飛機。 武器供應不中斷 指揮去中心化 專家表示,烏克蘭戰爭帶來的最大教訓是,所有彈藥迅速消耗,補給成為一大難題。 從小型彈藥到高端精準彈藥,西方所有武器庫存都在大幅減少。烏克蘭的盟友正在設法盡可能滿足烏克蘭的需求。 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研究員華瑟(Becca Wasser)表示,最近一次中國入侵台灣的兵棋推演,彈藥消耗速度「令人害怕」。 華瑟指出,如同烏克蘭戰爭一樣,「我們不該假設美中之間因為台灣爆發衝突,將會速戰速決」。 洪多則認為,美國應該分享軍事科技,協助北約組織(NATO)盟邦協同生產軍火。 此外,具彈性且去中心化的指揮方式,讓烏克蘭在戰場上比俄羅斯具備更多優勢。畢德爾說,這場戰爭再度證明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歷史教訓,「俄羅斯僵化、集中式的指揮,一直以來都不是個好方法」。 戰鬥意志 至關重要 不過,畢德爾也表示,即便是北約組織各國,直到現在也依舊無法避免高度集中的指揮方式,要做出改革並不容易。 華瑟指出,俄羅斯在2014年輕而易舉的佔領克里米亞(Crimea),讓烏克蘭痛定思痛,也才因此發展出一支現代化的專業武裝部隊。 她說,台灣軍隊現在需要做更好的訓練,「我們希望做到這一點,他們不必以艱難的方式吸取教訓」。 畢德爾則說,烏克蘭戰爭也提供了另一個重要的教訓。在俄羅斯入侵之初,俄羅斯和西方國家領導人,都曾懷疑烏克蘭人是否會堅決保衛自己的國家。 畢德爾強調,「戰鬥動機非常重要…台灣軍隊是否能像烏克蘭軍隊一樣具有決心,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以上專題由楊明娟編輯,海青青播報,謝謝收聽# 延伸閱讀 ‧ 負責任的AI戰爭?規範軍事人工智能邁出第一步 ‧ 美提供遠程火箭彈 對烏克蘭戰爭將有新影響 ‧ 中國強化核武實力 引華府如何應對爭辯
-
2023-02-19 15:56:34廣東歌聽真D:淺談香港流行音樂歌詞中的身分認同 (下)在上兩篇文章過後,我們來到了香港2000年代。到底此時香港流行歌中如何體現出當時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和其他有關香港的社會信息?請讀者們接下來和我繼續探討一二吧。 2000 – 2010年代 2000-2010年代是香港的經濟及社會均經歷動盪與變化的年代。在此時,香港還未擺脫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留下的陰影,再加上 2003 年爆發俗稱「沙士」(SARS)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無數香港市民的生活受影響,人人自危。疫症最終超過1,700人受感染,299人喪生。此時香港的經濟並不景氣,而且失業率高。而香港市民在社會與政治變遷中動盪不安,社會處於一種壓抑的氣氛,人與人的關係也變得更疏離。而當時政府提出「23 條立法」,推出「自由行」等政策,前者令香港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爆發以及對自由能否得到保障存疑,引致2003年7月1日50萬人的遊行。後者的確有助香港復甦經濟,但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加劇了港中矛盾。我們可以在林夕填詞的《新聞女郎》中,看到這段時期的大時代縮影: 新聞女郎 梁漢文 (2007 年) 作詞:林夕 作曲:王雙駿@Double C Music Group 編曲:王雙駿@Double C Music Group 當美軍要開戰時 聽你報許多次 你的嘴角有恨意 或者聲線有含意 跑呀跑你使我留意 所有動盪大事 誰又無辜 死於沙士 可以怎咬字 提及那七一 維園的足跡逐寸鋪 明白你強忍的笑容 為現場驕傲 懷念殞落巨星但願未提到 彷彿你也想哭訴 這一生也未用過心聽新聞報導 這一刻先知我未來 能從新聞中看到 你要變成主播做得好 起碼不枉費你辛 勞 願你跟我亦進步 聽見的也都皺眉 大時代找真理 更必須振作士氣 要當主播卻別生氣 轉眼間已經到零四 三百日回味 我跟你都 見證大事淪為好知己 楊利偉到港 維港的騷卻像泡湯 然後有幾多真相又 像調查所講 其實你若下班動靜極狂放 滾石你有否觀看 這一生也未用過心聽新聞報導 這刻先關心你仕途 我卻衷心的看好 你快變成主播做得好 起碼都知道有公道 能發奮便回報高 (下略) 在曲中,歌詞當中客觀記錄了不少香港經歷的大小事,如:沙士疫情、七一遊行等。值得留意的是,這首歌表面上是男主角寫給作為新聞主播的女主角的歌,事實上是寫給香港人的歌。當中「願你跟我亦進步」、「更必須振作士氣」勉勵香港人在經歷當中事件後也要團結一致; 「然而幾多真相又像調查所講」、「起碼都知道有公道」則暗喻新聞自由的憂慮。 而小市民的生活縮影則可在同是由林夕作詞的天水·圍城中得到初步的概念。天水圍作為香港其中一個新市鎮,因發展時政府與發展商簽訂秘密協議,限制政府難以在區內建設基本商業設施,令居民不得不跨區外出謀生,造成生活壓 力。加上後續房屋發展政策及新移民問題令人口過多,以及嚴重的家庭、環境問題,以致天水圍被形容為「悲情城市」。歌曲《天水·圍城》 則描述此社會問題,同時在歌曲尾段勉勵居民即使面對壓抑的生活環境,依然要抱持希望。 天水圍城 李克勤 (2006 年) 作詞:林夕 作曲:Edmond Tsang 圍住了的血汗 圍住了的跌宕 圍住了當初的厚望 圍住了的駭浪 圍住了的症狀 圍住了才易碰撞 他的一對父母來又往 跨鄉過岸才住 這麼一角 越來越惡 圍住了冰雹 圍住了刻薄 圍住了爭吵的配樂 圍住了升學 圍住了收穫 圍住了便瞭解何謂罪惡 自成一國 但見他 找尋快樂 然後卻 越來越渴 越來越覺 沒能力去闖出沙漠 誰策劃這寸地尺土 人擠逼中便容易退步 他 親身真正感到 尺地寸金 人便會無餘地平和獨舞 要見步行步 無車票又怎去覓去路 赤地太濕 這地球沒芳草 文明繁盛有甚麼好 (下略...) 全曲多次使用一「圍」字,表達城市的壓迫,「圍城」的感覺。社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新移民,跨境學童在天水圍居住及就學; 加上擠迫的居住環境,人與人更容易出現摩擦,生活充滿壓力。但最重要要記住保持平和的心,即使環境不佳,只要心態積極樂觀,都有突破圍牆的能力。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2-19 15:52:53廣東歌聽真D:淺談香港流行音樂歌詞中的身分認同 (中)筆者在上篇簡單介紹了香港流行音樂歌詞與社會意象中一些關係,並淺看了1960-1970年代廣東歌的一些香港人身分認同的信息,接下來就讓我們按照時代的脈絡,看看香港流行樂的接續發展吧。 1980-1990年代 在80-9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人均收入上升,西方思潮及流行文化開始普及。香港在這段時期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並成為了世界第三大銀行中心,第七大股票市場。香港此時的外匯成交量為世界第五位,也是全球五大最繁忙證劵市場之一,四大黃金市場之一,更是亞洲最大的資金市場。在這20年,「搵錢容易」令消費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性解放及個人主義因而在香港興起。 而在這段時間,香港由殖民政府統治漸漸轉變為香港人/中國人治理,作為「香港人」的身分認同開始建構,而「獅子山精神」和「香港精神」亦開始出現和為人所提倡。而人們對於香港的信心正如黃霑所說般開始構成:「但政治層面之外,每位港人,都努力發揮所長,追尋個人理想。而在追尋過程,受到法治保護。」這種「獅子山精神」亦可在歌曲獅子山下 (1979) 得到淋漓盡致體現: 獅子山下 羅文 (1979 年) 作詞:黃霑 作曲:顧嘉煇 編曲:顧嘉煇 人生中有歡喜 難免亦常有淚 我地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 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人生不免崎嶇 難以絕無掛慮 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 拋棄區分求共對 放開彼此心中矛盾 理想一起去追 同舟人 誓相隨 無畏更無懼 同處海角天邊 攜手踏平崎嶇 我地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 不朽香江名句 香港人拚搏、永不放棄和互相幫忙的精神被視為「獅子山精神」。《獅子山下》寫盡香港人面對當年困難環境仍咬緊牙關,一起同心協力克服困難的情況。 配合了獅子山下的小市民故事,這首歌極具鼓勵和振奮作用,獅子山更成了香港人奮鬥和逆境自強的象徵。 而同時期,香港亦漸漸臨近 97 年香港回歸,亦發生了 89 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香港人開始對政權轉移感到不安與恐懼、剛剛建構起的香港人身分認同亦因此令民眾的心態迷茫和不安。我們可以在羅大佑的皇后大道東 (1991) 窺探這種無可避免的疑慮: 皇后大道東 羅大佑 (1991年) 作詞:林夕 作曲:羅大佑 演唱:羅大佑/蔣志光 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東 皇后大道東轉皇后大道中 皇后大道東上為何無皇宮 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湧 有個貴族朋友在硬幣背後 青春不變名字叫做皇后 每次買賣隨我到處去奔走 面上沒有表情卻匯聚成就 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 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 照買照賣樓花處處有單位 但是旺角可能要換換名字 這個正義朋友面善又友善 因此批準馬匹一週跑兩天 百姓也自然要鬥快過終點 若做大國公民祇須身有錢 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 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 冷暖氣候同樣影響這都市 但是換季可能靠特異人士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即是色即是空.... (下略...) 那個年代人們被迫面對港英政府的統治處於最後階段,而回到中國政府統治的期限不斷迫近。重視繁榮穩定的香港人對統治權的改變感到不安。而《皇后大道東》正訴說了當時人們對九七後香港的想像。 歌詞描述當時想像中香港九七後的變化,例如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應該保有資本主義,但旺角等殖民時代具有本土特色的物品名字會被更換。顯示了當時的港人認為九七後的香港雖然會保有資本主義制度,但殖民時代或本土的文化、標誌會被新的統治者整改。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2-19 15:50:53廣東歌聽真D:淺談香港流行音樂歌詞中的身分認同 (上)你喜歡聽廣東歌嗎?一直以來,香港人的生活與娛樂,尤其流行歌曲密不可分。然而,流行歌曲除了是大眾眼中茶餘飯後的消遣、興趣外,當中不少詞作其實包含填詞人對社會事件、政治及民生的看法和思想。換句話說,填詞人默默觀察當時社會脈動,而反映市民對社會現狀的心態及期求;流行歌曲在填詞人的隱喻下,亦投射出當代的社會文化意象。從香港不同年代的流行曲中,我們可以看見政治、社會、意識型態、甚至香港人自我追求的走向、轉變。在「廣東歌聽真D」這系列的文章中,筆者希望可以透過不同年代的香港流行音樂歌詞,與讀者們一同探討香港人在不同年代中身分認同的發展與轉變。 1950年代 就人口結構來看,50年代有一半人口都是從中國移民, 他們對香港的身分認同感並不強烈,故對廣東歌不存在好感。香港的移民結構加上文化人都喜歡聽國語流行曲,所以國語流行曲成為香港主流音樂之一。香港流行樂在這個階段發展並不蓬勃,所以筆者在此亦不著墨太多。 1960 – 1970 年代 在這時段,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相比周邊地區,政治環境和社會較為穩定,而外國的文化容易在香港傳播和普及。在1964年,The Beatles (披頭四樂隊) 訪港,刮起了一陣「夾 band」(組樂隊) 熱潮,年輕人紛紛跟隨潮流自組樂隊。 而在1960 至 1970 年代長大的年輕一代,不再跟他們父母輩一樣,視自己為「過客」 和「難民」,而是以香港為「家」。在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情況下,社會上產生了奮發向上和對前途的憧憬,建構了一種本地居民的共同生活體驗、對香港的感情以及個人的身分認同。本地居民的共同生活體驗和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在大眾文化中傳播,流行文化變得富有本地都市氣息,遂使本地居民進一步接受本土文化和建構「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以當時大熱門歌曲許冠傑的《鐵塔凌雲》 (1974年) 的歌詞選段為例: 作詞:許冠文 作曲:許冠傑 鐵塔凌雲 望不見歡欣人面 富士聳峙 聽不見遊人歡笑 自由神像 在遠方迷霧 山長水遠未入其懷抱 檀島灘岸點點燐光 豈能及漁燈在彼邦? 俯首低問 何時何方何模樣 回音輕傳 此時此處此模樣 何須多見復多求 且唱一曲歸途上 此時此處此模樣 此模樣... 檀島灘岸點點燐光 豈能及漁燈在彼邦? 這首歌充滿本土情懷,強調世界各地雖好,但始終不及香港,可以說是移民潮中大香港文化的產物。其中旋律優美,主題健康,修辭典雅,遂成為許冠傑作品中最不落俗套的上佳之選。我們亦可以看出,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已經開始慢慢在這時期建構。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2-18 11:42:14台港語言文化大不同台灣終於宣布開放港澳人士來台自由行,想必已經有許多人安排來台旅遊或探視親友。筆者也想藉本文來分享在台這段期間,觀察到台港語言文字使用上的異同。 首先是文字的使用,來到台灣三年多,因筆者的國語還是有點口音,所以大家很容易就發現我不是台灣人。在聊天過程中,當有人發現我是香港人時,有些人會驚訝筆者居然看得懂繁體字——相信住在台灣的香港人也有相同經歷吧? 事實上,香港一直都使用繁體字,但自從香港政府實施國安法後,似乎更積極的希望學生學習簡體字,目的是加強香港與中國內地的連結;中國教育部還曾經「建議」香港賦予簡體字法律地位。當然有不少香港人很反對推行簡體字,因為繁體字就是代表香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雖然香港和台灣同樣使用繁體字,不過香港人之間的溝通比較常用「口語」表達,利用「書面語」溝通的機會比較少,所以筆者到現在還是會因字語轉換或發音問題而有所困擾,但透過台灣朋友們的幫助,正在努力改善這個情況。 第二點就是打字輸入法,香港的主要是以廣東話筆劃跟手寫、還有英文,使用的是倉頡輸入法跟速打粵語拼音輸入法;而台灣則是以注音輸入法為主。所以當台灣的朋友看到我使用筆劃打字輸入時,都會感到新奇有趣。但其實只要輸入正確的筆順,就能夠跑岀該字,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當然隨着輸入法的進步,大家只要輸入字的部首或某一部份,也能夠出現你想要的字。而注音輸入法的優點則是只要你知道該字的發音,就能夠輸入正確的字,並在同音字裡再作選擇。 第三點,就是生活語言上的不同,這也是最大的差異。相信大家在香港、台灣的義務教育裡都會學習英文跟國語,但台灣特別不同的是「台語」在使用上十分的普遍。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較常以國語溝通,但畢竟台語是大部份台灣人的母語,再加上近年來不少歌手也在流行音樂平台中推行台語歌曲,也都重新帶動台語的文化熱潮。 而事實上,台灣有所謂的本土語言教學,不但有台語,還可以選擇學習客語、原住民族語等等,充份反映台灣多元文化的特性,也透過語言的學習,達到自我認同與文化傳承的目的。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雖然台港兩地文化相近,語言基本上亦能相通,但仔細探究仍會發現一些有趣的差異性。如今台灣已經開放港澳通關,若有香港朋友要來台探親旅遊、考慮移民,或許可以透過這篇文章初步了解台港在語文使用上的差異。 作者》Anyone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02-18 11:34:20創傷復原過程—流離者與流亡者的政治參與反送中運動以來,由於香港政治環境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一些人擔心自己的安全和未來,因此選擇離開香港,部分香港人經歷了流離或流亡。根據不同的報導,離港人數可能從數百人到數萬人不等,許多人選擇到其他國家申請庇護或者居留,其中也有不少人選擇來到台灣。 反送中事件對許多人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持續性的影響,不論是直接參與的人們,或是目擊事件的香港人或台灣人。在長期的抗議活動、示威和暴力事件中,人們可能會經歷緊張、恐懼、驚恐和無助等情感反應,這些情感反應可能會在事件結束後持續發生,甚至出現創傷反應。對此,專業心理輔導和治療是重要的。 在香港,政府作為加害者,治療者可能會面臨政府的干擾和打壓,例如無法取得政府的資源和支援,或無法舉辦療癒活動或工作坊,甚至遭到逮捕和起訴,這些因素都會對治療的進行和效果造成極大的障礙。因此,接收流亡或流離者的國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的「正當性」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當地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和承認,提供一個安全和信任的環境進行治療。此外,一些倖存者或目擊者或會成為政治組織或團體的成員,提出倡議為受害者爭取更多的正義。當社會的支持度愈高,愈能增加治療的正當性和效果。 另一方面,政治參與對於受政治迫害的倖存者的創傷復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參與可以為他們提供一種心理上的正向影響,幫助他們重建自我價值感和對自己命運的掌控感。政治參與可以讓流亡或流離者感到自己對堅持的政治理念或其他受害者有所貢獻,可緩減倖存者內疚(Survivor Guilt),同時亦感到自己有參與社會和政治事務的能力。這種參與感可以提供積極的心理支持,幫助流亡或流離人士更好地應對創傷和經歷。 台灣移民署曾在年初發佈「港澳居民不得從事活動一覽表」,禁止港澳人士一些行為,其中包括「參加政治性質公眾活動」和「在電視與廣播節目發表意見」,文件目前已下架[1]。政治活動受到限制可能會阻礙流亡人士為自己和他們支持的政策發聲的能力,如果流亡人士不能夠自由地表達他們的觀點和關注,他們可能無法推動政治進程或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這可能會使他們失去對自己命運的控制感。當他們無法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參與政治活動時,他們可能會感到無助和絕望,導致他們的心理健康更進一步惡化。 當倖存者失去了政治參與感和掌控感時,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加重,包括焦慮、抑鬱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因此,期盼政府和國際社會保護流離或流亡者的權利,允許他們參與政治活動,幫助重建自我價值感和對自己命運的掌控感,讓他們更好地復原。 [1] 編按:陸委會事後澄清該案係誤植。 作者》甘甘 香港人,目前在台。寫在台見聞同時又會說起香港往事。
-
2023-02-18 11:32:38「我們都受傷了嗎?」 政治創傷的目擊者與倖存者「政治創傷」指的是因為政治事件或經驗而引起的心理創傷,這些政治事件包括暴力衝突、戰爭、政治迫害、政治酷刑、流亡等等。這些事件不只對倖存者,也可能對目擊者都產生長期影響,影響他們的情感、認知、心理健康、社會關係和生活方式。 在台灣,白色恐怖曾經是歷史上的一段黑暗時期,當時許多政治人物、學者、知識分子、學生及其他社會活動份子因為政治理念不同或涉嫌參與反政府活動而被關押、逼供、甚至處決。這段歷史對於當時的個人及整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創傷。 今天透過相關文件的公開、歷史事件的研究及紀錄片等形式,可以讓人們更深入了解這段歷史,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同時亦透過公民教育、價值觀教育等方式,讓人們認識到這段歷史的重要性及價值,並在尊重人權、言論自由等方面堅守價值。政府也開始進行相關的調查與整理工作,成立了「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負責推動轉型正義相關工作,例如受難者救助、懲治政治貪汙、公開檔案、重建真相、償還受害者及家屬等等,希望能夠透過這些措施,協助個人及整個社會更好地復原,並推動台灣成為一個更加正義、民主的社會。 在香港,2019年開始的反送中運動對香港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包括許多受害者和目擊者的創傷。 一方面,在警民衝突中,示威者可能遭受警方暴力對待,如催淚煙、橡膠子彈、胡椒噴霧、警棍等,這些對待可能造成參與者的身體傷害,也可能會對參與者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引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憂鬱症、焦慮症等。同時,示威者也可能在參與活動時可能被警方逮捕和指控,這些壓力和不確定性可能會對參與者的心理和情緒造成影響;在網絡社交媒體上的攻擊和威脅等網絡霸凌現象,產生恐懼、不安、憤怒等情緒,造成心理上的創傷。 另一方面,示威運動的目擊者也會產生心理創傷。目擊者在現場或社交媒體上看到聽到警察和示威者之間的暴力對抗,或是警方對抗記者和媒體自由的侵犯等事件,都可能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如焦慮、憂鬱、壓力等。反送中運動也可能會對參與者和目擊者的社交支持系統造成影響,尤其是如果他們的家人、朋友或同事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場,這種分裂可能讓他們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在社交媒體上的網絡暴力也可能對目擊者造成負面影響,若他們被暴力事件和政治言論所包圍,長期暴露在這些刺激性內容中可能會導致焦慮、恐懼和失眠等問題。 反送中運動對社會產生的創傷,至今仍在蔓延。對於倖存者和目擊者及時的心理支持和治療,以及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是很重要的。在香港,政府卻是加害者,它可能會威脅、拷問、拘捕追求自由和民主的人們,這些行為會導致受害者對政府產生深刻的不信任感,或對治療者產生猜疑情緒,甚至根本沒有被治療創傷的正當性。因此,在政治迫害的情況下,為逃離家園的倖存者及目擊者提供創傷治療的正當性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和承認,同時也需要治療者的努力和堅定。 作者》甘甘 香港人,目前在台。寫在台見聞同時又會說起香港往事。
-
2023-02-17 18:28:08法國外長談話被硬塞「一中」!中國又扯謊動機可議中共外事辦主任王毅前往出席在德國舉辦的慕尼黑安全會議,行程中先趕往法國進行訪問,並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及外交部長柯隆納(Catherine Colonna)見面,雙方針對俄烏情勢、氣候變遷、兩國關係進行交換意見。不過,中國的新聞稿卻亂入柯隆納的說法,中共官媒《新華社》的報導中指出法國外長表明法方堅定支持「一中政策」,但從法國外交部的新聞稿中卻是隻字未提「一中」,中方硬塞柯隆納沒說過的話,這不但對法國相當不尊重,更是有失大國風範。 法外長談人權問題 中國官媒自動消音 王毅動身前往歐洲訪問,此行的目的是要參與慕尼黑安全會議,這是年度全球商議國際情勢的重要場合之一,中國自然不會缺席,指派王毅代表出席,而不是新任的外交部長秦剛,顯見中國對此國際平台的重視;外界也在猜測,王毅會不會利用慕尼黑安全會議的機會,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舉辦場邊會晤,意圖緩解雙邊爭議。王毅在前往德國之前,先到法國訪問,但中國官媒卻藉機炒作「一中」風向,編造柯隆納沒說過的話,實在其心可議。 法中雙方在這次會晤中,針對俄烏戰爭、兩國關係及國際重要議題進行討論,雙方沒有共同聲明,而是各自對外發布新聞稿。比對兩國的新聞稿內容,卻出現巨大的落差,除了部分內容中有關國際議題一致之外,例如氣候變遷、糧食安全、俄烏情勢等,一些具敏感的問題,卻是各說各話,完全沒有交集,到底誰說的算?誰在編造對談內容?讓人看得實在霧煞煞。法中官方對外發布的新聞稿內容出入頗大,不過,誰的可信度較高,恐怕外界都心知肚明。 明明柯隆納就當著王毅的面前提及對中國人權問題的關切,中方新聞稿及中共官媒卻是一字不提,其實,這是可以預想得到的結果,畢竟這一直是中國對外關係的罩門,也是民主國家對中國獨裁政體的疑慮。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只要與中國有外交接觸或談判,「人權」、「專制」等議題幾乎都會被拿出來檢視,而這都打中了中國的要害,曲解西方陣營這是在干涉內政,當然不可能會出現在官方的文件之中,為黨喉舌的中國媒體也會自動屏蔽。 中國編造法外長提一中 大內宣又要認知作戰 除此之外,讓外界傻眼的是,中國發布的新聞稿內容中,卻無中生有的置入柯隆納沒有說過的話,瞎扯柯隆納在與王毅的會談中表示法國堅定支持「一中政策」,比對法國外交部所公布的新聞稿內容,通篇未提及「一中」字眼,顯然柯隆納與王毅在同一場合的會談,卻出現兩個南轅北轍的內容,如果沒有交叉比對的話,光看中共官媒的報導,許多人恐怕還會信以為真,顯然中國就是利用語言資訊的落差,以及國內言論限制,刻意編造謊言。 事實上,把別人沒說過的話硬塞在別人嘴裡,中國並不是頭一回,過去此般劣跡早已族繁不及備載,不久前才剛發生過最為經典的類似案例。去年上半年,美中兩國國防部長通話,明明兩人談的是軍事議題及俄烏情勢,但中國所發布的新聞稿中卻大吃美國的豆腐,對外誆騙「美國堅持一中原則」,當時立即被美國國防部打臉,甚至連美國駐中大使館都以中文反駁沒這回事,這讓外界發覺中國官方連說謊都不打草稿,直接亂入自己的立場來混淆視聽。 問題是,中國誆騙謊稱的目的為何?這恐怕有兩個主要用意,一來對內進行「大內宣」,由於當前中國內部問題層出不窮,再加上外部形勢也對中國相當不利,那麼就打腫臉充胖子,來讓國內輿論堅信各國力挺中國的假象;其二,便是對此展開認知作戰,由於全球各國對「一個中國」的看法並不一致,再加上「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截然不同,中方意圖透過編造新聞稿內容的方式,混淆國際社會的認知,故意透過官方新聞稿來營造既成事實的氛圍。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的套路已經被看破,美國去年立即反駁中方刻意曲解的動作,是有一定程度的國際意涵,一來對外正式否認,以達到以正視聽的效果,二來不再放任中國自吹自擂的宣傳手段,避免對國際社會產生誤解,換言之,外交溝通與談判不該做為中國宣傳的工具,尤其是涉及到敏感的國際議題跟國家利益,都要審慎嚴查。對台灣來說,中國毀壞及片面變更承諾與共識的劣跡斑斑,面目全非的「九二共識」更是一例,面對中國,台灣絕對不能視而不見,必須時時刻刻看緊中國的文字遊戲,以免被假訊息給誤導認知。 作者》吳瑟致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