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7-02 19:01:56胡友平捨身救人被罵漢奸 矢板明夫:她挽救中國外交危機中國蘇州55歲婦人胡友平捨身救人,阻止疑似仇日的男子攻擊日僑校車,卻遭部分民眾和小粉紅稱為「漢奸」,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指出,這是中國很大的悲哀,胡友平其實不只拯救了中國的尊嚴,更挽救了一場中國的外交危機。#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勇哉胡友平 獲「蘇州市見義勇為模範」 一名中國男子上月24日在蘇州欲持刀攻擊日僑校車上的學生,一對日本母子正在公車站等候校車,首先遇襲,受傷倒地,導護人員胡友平見狀,先是拉住這名男子,再從後頭抱住,阻止暴徒上車,結果身受重傷,兩天後,醫院宣告不治。 蘇州市公安局27日發布公告,表彰胡友平的見義勇為,有力弘揚了社會正氣,但通篇未提凶嫌的犯案動機,也未點出民眾可能仇日的問題;中國外交部則一再重申這是「偶發事件」,中國還是有善良的人民,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 胡友平追思會2日在蘇州高新區舉行,胡友平被授予「蘇州市見義勇為模範」的稱號,市委書記劉小濤向家屬代表頒發「蘇州市見義勇為模範」證書。 罵漢奸不求事件真相 矢板明夫嘆中國太悲哀 在台的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表示,中國時常有人被罵漢奸,但想不到胡友平捨身過世後,也有人罵她是「漢奸」,這是中國很大的悲哀。矢板明夫:『(原音)中國就有很多人罵她是漢奸,然後據說有400人去圍著蘇州高新公安局,要求釋放犯人;還有一些人說,為什麼這些日本人可以到中國去,我們的教育資源要給日本人用等等的,這完全是無厘頭的話,日本政府在中國設置日本學校,這個完全是中國的教育法規定外國人是不能夠隨便到中國接受教育的,所以他們才集中在一起,而且資源基本上都是日本政府出的,但是他們完全無顧於這些事實,然後就妖魔化日本,這是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 另一個莫大悲哀,矢板明夫說,這名歹徒到底為什麼行凶,在中國沒有任何媒體報導,類似事件如果發生在其他國家,大家一定都想要探究真相。矢板明夫:『(原音)去挖掘這個犯人的動機,為什麼這種悲劇會發生?這樣的話就讓大家可以更小心了,可以採取措施,防止同樣的悲劇再次重演了,但是到現在為止,中國這個犯人他去襲擊小孩子的動機,完全不知道。』 萬一讓暴徒衝上校車 中日將爆發外交危機 矢板明夫指出,胡友平徹底挽救了一場中國的外交危機,難以想像,如果讓這名男子衝上校車傷害孩子,中日之間將會爆發多大的外交危機。矢板明夫:『(原音)如果說她沒有膽子,我想每個人也許看刺刀上來會害怕,如果她跑掉了,那一車都是日本的小孩子,這個暴徒如果上車了以後,他可能會殺掉很多日本的小孩子,如果真正變成這樣的話,我覺得會有一場非常嚴重的中日之間外交的危機就會出現了,包括前不久正好還有中國的網紅去靖國神社去撒尿,去寫那個廁所的留言,這個造成日本國內對中國有很大的反彈,那麼因為有胡友平女士的存在,其實有人說她就是拯救了中國的尊嚴,因為有她的存在,所以把這個外交危機迴避了,她是真正的英雄。』 矢板明夫提到,很多日本民眾想捐款給胡友平的家人,卻又不敢捐。矢板明夫:『(原音)有很多人說千萬不要捐款,捐款之後,第一,可能她家人拿不到;第二,即使你拿給她家人的話,他們的家人可能就是被「漢奸化」,變成具體的證據,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中國的悲哀。』 表揚見義捨身 卻未阻止仇外行為 中國在上個月先是發生4名美國大學講師遭中國男子刺傷倒地,隨即又發生攻擊日僑校車事件,造成1死2傷。軍史學者徐全認為,官方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切實去制止民間非理性的仇外行為,而只是一味的強調善良的人還是很多,這無法讓外國人感受到中國大陸真的安全。 徐全:『(原音)在中國大陸這種仇日、反日、極左是沒有消失的,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極左的特點,就是他仇視日美、鄙視歐洲、主張武力攻台,然後在中國大陸社會內部是主張回到毛時代,外交上主張跟俄羅斯、北韓結盟,這是這個內部極左勢力非常典型的特徵,他會給整個世界帶來巨大的破壞。』 「人道中國」創辦人周鋒鎖則強調,中共因為沒有執政的合法性,所以會不斷以製造假想敵的方式,來維護自身存在的價值,並對民眾洗腦,產生盲目且無理由的仇恨;可是,另一方面,中共現在更恐慌的是,外資和外國遊客都在大幅下降,因此他們想用各種辦法和說法,欺騙外國人到中國,但中共政權的本質和體制,已讓他無法和國際社會和平共存,這必然會不斷製造出各種敵人,而且無法保護任何人的生命和財產,所以他呼籲各國人士不要前往中國,才能避免遭遇「偶發事件」。
-
2024-12-31 15:55:16通縮與生產過剩的惡性循環 2025中國經濟仍不容樂觀中國國家統計局今日(31日)公佈官方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的數據顯示,PMI指數從11月的50.3,在12月降至50.1,雖然維持在代表擴張的50榮枯線以上,但數字低於預期的50.3。在衡量PMI的指標中,新訂單指數與新出口訂單指數分別為51%與48.3%。此外,12月份購進價格指數為48.2%,較上月下降1.6個百分點,連續2個月明顯下降,原材料購進價格連續下降也使得成品價格下降的速度加快,出廠價格指數為46.7%。由上述的統計數據可以知道,2024年的中國經濟仍處於衰退的階段。 就中國經濟而言,消費、生產與就業等經濟數據的指標已在「中國高青年失業率說明中國沒有不怕川普的本錢」一文中討論過,文中已說明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通貨緊縮與生產過剩的惡性循環,故中國要與美國談判的籌碼已愈來愈少。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美國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地位已被墨西哥所取代,中國為日本第一大出口國的地位也於2023年被美國所取代,因此,中國對國際市場的重要性逐漸降低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中國生產過剩的問題對於中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傷害正逐漸擴大。 生產過剩對中國企業的傷害逐漸擴大 就中國生產過剩的問題而言,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在本月28日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7.3%,這已是中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連續4個月出現下跌的情況。前面三個月的企業利潤變化分別為8月年減17.8%,9月年減27.1%,10月年減10%。今年1至11月,中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利潤則年減4.7%。 以汽車產業為例,中國的汽車流通協會最新數據揭露了激烈價格戰的後果。以2024年1月的市場折扣及新車成交均價為基準,2024年前11個月汽車市場累計損失達人民幣1776億元(約新台幣7954億元),損失金額較前一年多出931億人民幣。雖然銷售量比去年同期成長8.5%,但整體市場環境卻更加嚴峻。換句話說,中國的汽車銷售量雖有增加,但由於價格下降的幅度更大,故廠商的獲利衰退幅度也進一步擴大。汽車產業僅是生產過剩的產業之一,鋰電池、太陽能電池與成熟製程晶片的生產也已產生供過於求。以晶片市場為例,台積電(TSMC)的訂價策略為調漲先進製程晶片價格,但降低成熟製程晶片價格,由晶片代工大廠的訂價策略即可知道不同製程晶片市場的競爭情況。 中國生產過剩對世界市場產生的傷害 中國許多產業發生生產過剩問題導致企業利潤下降,降低中國內需市場的廠商獲利,生產過剩的問題也會隨著廠商的出口而外溢到其他國家的市場,這也是為何美國、歐盟與加拿大等國的政府要對於中國生產過剩或不公平補貼的產品要加徵進口稅負的原因。此外,包含本田與日產等日本重要汽車大廠均受到中國生產過剩的影響,使這些企業面臨獲利降低與大幅裁員的情況。 最後,若中國生產過剩的問題無法獲得解決,則中國年輕人的失業情況將不會改善,中國的有效需求也無法增加。雖然中國財政部準備推出電動車占公務用車採購比例不得低於三成的規定,但這僅有助於降低電動車的生產問題,其他產業的問題仍無法被解決。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合理預期,2025年的中國經濟仍將繼續面對通貨緊縮與生產過剩的惡性循環。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
2024-11-22 16:52:29中國經濟欲振乏力 習近平在國際經貿場域頻出招日前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隨著美國總統大選落幕政權即將交接之際,世界各國領導人都在尋求穩定,特別是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然而,他們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外交互動十分微妙。 習近平國際經貿話語權的戰略目的 對習近平而言,這也是其面對中國經濟下行與國際經貿影響力逐漸萎縮情況下,出招表達對全球治理改革的戰略企圖,習近平18日拋出五點聲明,表示要推進世貿組織改革、推動世界銀行股權審議,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占比調整;避免經濟問題政治化、人為割裂全球市場,避免以綠色低碳為名、行保護主義之實。他更喊話,已開發國家要防止本國貨幣政策調整,產生負面外溢效應。避免人工智慧淪為「富國和富人的遊戲」。 習近平此舉的戰略目的主要受地緣政治影響,當前美中競爭加劇,部分已開發國家採取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政策,削弱了多邊合作的基礎。而中國過去試圖建構全球多邊體系,但是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導致財政壓力增加,對海外投資、基建援助及「一帶一路」倡議產生重大衝擊。過去數年,中國在發展中國家大量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但隨著經濟趨緩,資金供應減少,許多項目可能被迫延期或縮減規模,甚至面臨違約風險。 中國面對經濟增速放緩及國內結構性問題,需要穩定的國際經濟環境來吸引外資和推動出口,此時習近平的談話,從建構主義分析,是希望試圖通過話語建設與規範輸出來重塑國際秩序的規則。 中國主導世界經貿格局的挑戰 然而,習近平的如意算盤,仍面臨相當大的挑戰,首先是多邊架構下取得共識非常困難,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可能不接受份額調整,且在世貿改革中可能維護本國利益,將削減中國提案的推進力度。再者,美國在全球治理上仍占據主導地位,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下滑,挑戰美國為首的全球經貿秩序,中國顯然力有未逮。 最重要的是,中國威權擴張本質以及在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觀和多數西方國家價值觀相扞格,中國試圖在國際話語權上與西方國家對抗,然而,在印太區域穩定與台海和平問題上,中國被視為區域安全的威脅者,讓歐美民主國家高度警惕,連帶使得中國試圖在氣候變遷與數位經濟扮演倡議改革者角色,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綜而言之,習近平對全球治理改革的全面戰略設計具有強烈野心,但各國對於中國的威權擴張與極權主義作為表達高度反對之意,如同德國總理蕭茲在G20向習近平表示,沒有任何人應該活在對鄰居的恐懼中。美國媒體路透社直指,蕭茲應該就是暗批中國不應恐嚇台灣。 此外,美國總統拜登更在APEC峰會場邊與習近平會晤時,當面呼籲中國停止在台灣周邊進行破壞穩定的軍事行動,重申美國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台海和平穩定符合全球利益。換言之,中國如果無法讀懂國際間傳遞的區域和平穩定訊號,再多的經貿話語權也於事無補,中國經濟恐怕只會面臨更為雪上加霜的慘況而已。 作者》林展暉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2024-10-16 17:13:05為何中共將黑熊學院列入台獨頑固分子?賴清德總統國慶演說後,中共外交部及國台辦接連大力抨擊,事隔四天後,除了發布為期一天的「聯合利劍-2024B」軍演,國台辦在同一天也發布新增的「台獨頑固分子名單」,包括民進黨籍立委沈伯洋、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及「黑熊學院」,指控兩人和黑熊學院從事台獨分裂活動,並對其依法懲治和終身究責。顯然,中共後續的作為都是直指著賴總統的國慶演說而來,透過文攻武嚇來對內交代;這些作為能達到所謂懲戒的效果極為有限,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尤其是列舉新增加的台獨頑固分子名單,除了凸顯中共對台法律戰的荒謬,更顯示兩岸「互不隸屬」的事實。 黑熊學院訓練民眾救災 中共卻列懲獨對象 持平來看,中共會片面公布懲治台獨名單,並不讓人意外,畢竟只有採取這樣的手法才能展現「反對台獨」的立場;只是,單就這次列舉的「懲獨對象」,一來跟國慶演說沒有直接的關連,二來中共對「台獨定義」的模糊化。值得留意的是,中共將「黑熊學院」列入台獨名單,所扣上的理由簡直荒謬至極,說白了,所謂的「台獨頑固分子」,並非是中方說的「針對少數人」,而是一切都是中共說的算就是,那些不討中共歡心的對象,在任何時刻、任何狀況下,只要惹得中共不開心,隨時「畫靶射箭」,慣用伎倆是「反中謀獨」說法,再高喊依法(懲治台獨22條)對內展現懲戒象徵。 問題是,黑熊學院是自發性的民間團體,與國際非營利組織(INGO)有許多的連結和合作,成立以來是以「協助強化我國民防與救災」的推動為該學院使命,在組織宗旨上就是要強化台灣的「社會韌性」,檢視過去黑熊學院舉辦、執行的活動成果,大多和「訓練救災」、「提高民防意識」及「因應災害的影響」等為主,從性質及特性來看,台灣不乏這類型的非營利組織。此外,從黑熊學院對外開設的課程來看,都是以社會大眾如何因應、辨識戰爭樣貌、資訊作戰、衛生與基礎救護及避難準備等技能內容,包括消防、搜救、避難、資訊識別等民防知識,無關政治意識形態。 圖為黑熊學院上月21日在台北花博公園舉行「藍鵲行動」戶外大型演訓,模擬台北都會區發生戰事情況時,民眾該如何應對處置。(記者楊仁翔 攝) 做賊喊抓賊 中共冷血對台武嚇才是暴力! 簡單來說,黑熊學院自成立以來,無論是開設的課程、舉辦的演訓及專題講座,對象是一般大眾,涉及的議題和事務都是要台灣民眾了解因應各種災害的判斷知識,例如在各種災難發生時,民眾如何能保衛自我和親友的基本技能,這一來是要提高台灣社會對緊急狀態的韌性,另一就是強化國人的信心及安全感。事實上,台灣是海島型國家,經常要面對天然災害的侵擾,例如颱風、地震,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如何讓民眾在平時有救災防災的意識及能力,民間團體發揮公私協力,這是黑熊學院成立以來所要推展的任務。 除此之外,台灣不僅僅是要因應天災的風險,還有人為的災禍,尤其是來自中共的各種威脅,這樣的人禍對台灣社會已是不可迴避的問題,長時間以來,中共不斷對台文攻武嚇,各種軍機軍艦騷擾、在台灣周邊舉辦軍演等等,更不用說對台進行假訊息、認知戰等滲透行徑從未少過,這對台灣社會穩定帶來的滋擾,尤其中共仍堅持武力犯台的選項,台灣必須超前部署因應可能的戰爭傷害,社會大眾的防衛意識相當重要,提升面臨軍事攻擊的應變能力,包含防空演習、避難及大傷演練等,人民自發性的防災救災,「增強社會的自救力」是黑熊學院運作的重點。 讓人憤慨的是,中共將黑熊學院列入「台獨頑固分子名單」的理由,是因為黑熊學院和沈伯洋、曹興誠兩人相關,並扭曲該組織是由民進黨和外部勢力扶持,蠻橫無理的將黑熊學院扣上「台獨基地」,尤其國台辦誆稱黑熊學院是在培育暴力台獨分子,這簡直是缺乏同理,黑熊學院訓練台灣民眾救災防災卻「被懲獨」,顯見中共不只是針對黑熊學院,根本衝著台灣民眾!事實上,中共不放棄武力犯台,意圖破壞台海現況的種種舉動,這些禍害的始作俑者就是中共,根本是無視台灣民眾的生命安全!如今把黑熊學院貼上台獨,甚至扭曲是培育暴力?顯然,這才是中共冷血險惡、缺乏人性的本質,做賊的喊抓賊! 作者》吳瑟致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海基會無給職顧問。
-
2024-10-07 19:02:03祖國論熱議!你不知道的「祖國史」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晚會上的「祖國論」,引發海內外華人熱烈討論。學者指出,「祖國」不等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一詞早在清朝就盛行,而且具有三重意義,台灣過去也曾稱「自由祖國」;而在台灣民主化之後,歷任中華民國總統,不分藍綠,都會在兩岸關係上強調兩件事:「兩岸對等」以及「中華民國仍然存在」。#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中華民國」可能才是你祖國 祖國論議題發酵 中華民國113年國慶晚會5日在台北大巨蛋舉行,賴清德總統在致詞時提及的「祖國論」,這幾天引發華人熱議,也吸引外媒關注。 賴總統:『(原音)最近,我們的鄰居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號剛過完75歲生日,再過幾天,中華民國就要過113歲生日,因此,就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倒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不過,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已經75年,我們是不必再去談論這一層關係,但是如果有人要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快樂,特別祝賀詞要精準,切勿用「祖國」兩字,大家說對不對!』 軍史學者、時事評論人徐全表示,賴清德在晚會上的談話,其實是延續他從520就職以來一直強調的立場,「兩岸分治、互不隸屬」,當天晚會特別強調「祖國論」,主要是針對部分在中國大陸發展事業的台灣名人,特別是演藝人員在祝賀十一國慶時,使用了「祖國」一詞,這涉及到商業利益與政治認同表態的敏感議題。 徐全說,包括國台辦在內,中國大陸一向自稱「祖國大陸」,相信官方一定會對賴清德的祖國論回擊。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大陸的政治邏輯,是不允許「既吃飯、又砸鍋」,日後,台灣人若在中國大陸發展,認同表態將是無可迴避的議題。 「祖國」從啥時流行? 當年大家都在爭「祖國」 談及「祖國」一詞的起源,徐全指出,「祖國」這個詞流行於近代晚清中國,它具有三重意義,「國土」、「文化傳承」和「情感認同」;在兩岸對峙的年代,為了爭奪「祖國」的代表權,北京自稱「偉大祖國」,台灣自稱「自由祖國」,當時逼得香港人和海外華人幾乎要在兩個「祖國」間選擇。不過,在台灣民主化之後,台灣就不再爭奪「祖國」這個概念。 徐全:『(原音)就自從1990年代以後,不再爭奪這個代表權,台灣要凸顯的已經不是祖國的代表權,而是要凸顯兩岸的對等,當他從代表權的爭奪,轉向這個對等地位的彰顯的時候,「祖國」的這個概念就慢慢被淡化掉了,這就是兩岸關係當中「祖國」這個概念的變遷。』 中華民國依舊存在 歷任總統不分藍綠皆表述 徐全也談到,早在李登輝時代,就表達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時間比中華民國還短的相關言論。徐全:『(原音)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一個規律,從李登輝時代開始,他的國家統一綱領、一國兩府、階段性兩個中國、特殊兩國論;到陳水扁的未來一中、一邊一國;再到馬英九的一國兩區;蔡英文的維持現狀、九二精神、以憲法及兩岸條例處理兩岸關係,再到互不隸屬,台灣民主化之後的歷任藍、綠總統,其實都會在兩岸關係中凸顯兩個元素:第一是兩岸對等、第二是中華民國仍然存在,這是民主化之後歷任總統的共同點。必須指出的是,即便是馬英九任內的一國兩區,那個「一國」在馬英九當時表達的是「中華民國」,在這之下,兩岸是對等關係。所以,賴清德在國慶晚會上的致詞,仍然是凸顯113年來中華民國屹立不搖,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依舊存在,以凸顯兩岸是對等而不同的政治實體。』 他表示,兩岸關係在2017年之後出現了巨大變化,中國大陸在人心促統方面愈來愈採取主動性措施,來強化中華人共和國作為代表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地位,當時就迫使外國的航空公司,在訂票系統中將台灣變成了「中國台灣」;原來兩岸民間交流中的「一個中國」,是比較抽象的「文化中國」、「歷史中國」,台灣人只要表達「一家人」、「炎黃子孫」或「反台獨」就可過關,在2017年之後,「一個中國」被具體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任何對中華民國這個概念和國號的強調,不論是藍營還是綠營,都有可能被視為「華獨」、製造「兩個中國」,這也是挑戰中國大陸的愛國底線,所以,就會看到愈來愈多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台灣人,開始對十一國慶表態祝賀。 不迴避歷史 賴清德的不一樣 徐全也指出,賴清德今年在國慶晚會的致詞,將「中華民國」的論述表達到最足,可以看到他想成為「全民總統」、取得社會團結共識的想法;而賴清德沒有迴避、否認或割裂中華民國在大陸那段歷史,如同他在黃埔建軍百年的演說一樣,國軍東征、北伐、剿共、抗戰的主要戰史,他都有完整回顧和論及,他會將歷史連結到現實的邏輯中,強化他所理解的兩岸現狀論述。 徐全:『(原音)在承認歷史的同時,也強化現狀,這個是他的一個很大特點,這是他非常大的特色,我覺得這是他跟蔡英文跟陳水扁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你從之前他講到清朝末年,清廷跟沙皇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割讓了一大堆的領土,你會看到賴是非常注重歷史敘述的一個人,他對於歷史文化這個方面,他是有他的一個概念跟敘述的。』 今年國慶晚會 看見台灣成熟民主 台灣的時空背景已經不同,徐全認為,民主化早期的那種對中華民國或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對立,正在逐漸消失,當年的省籍和族群矛盾也在慢慢消失,新一代的台灣人或是海外僑民,會更接納中華民國與台灣的無縫銜接及融合,中華民國的國號和國旗幾乎成為台灣在國際上的符號。 他提及,駐德代表謝志偉曾說,台灣如果繼承了中華民國,那是繼承了林覺民的反抗精神,綠營知識精英階層和民進黨人士,已經將中華民國論述和台灣本土論述進行了結合。所以,海外的雙十活動從早期的藍、綠壁壘分明,如今是藍、綠陣營的群眾都會參加,畢竟,兩岸情勢和台灣內部情勢,已與當初完全不同,現在的雙十活動,每個人會從中投射出不同情感,成為多元價值和意涵匯聚的儀式。 徐全說,今年的雙十晚會其實很特別,藍、綠陣營對中華民國的想像和理解固然不同,但是賴清德和立法院長韓國瑜的致詞,都側重「中華民國仍然存在」、「中華民國與台灣融合」的立場。他強調,其實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當晚,執政的總統感謝在野的立法院長為雙十國慶晚會的付出,雙方握手,這是民主政治的良善典範和實踐,對華人社會而言,具有很大的正面示範意義。
-
2024-10-02 11:20:28中國一籃子政策無法解決一籃子的經濟問題面對中國經濟持續衰退與就業市場持續惡化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上月24日宣布,將下調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降低人行政策利率,並且宣布兩項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用於支持資本市場發展,首期額度共人民幣8000億元。此外,中國人行也希望藉由上述政策來鼓勵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及投資人可以藉由向銀行借錢擴大財槓桿來投入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中國人行所推出的一籃子政策對於中國經濟是否有正向的影響,值得進一步討論。 刺激措施對股市影響的可持續性 首先,在中國人行宣布刺激股市的措施後,中國上海、深圳與香港等交易所的股市均呈現反彈,這是近期中國股市少見的上漲走勢。就中國政府要支持資本市場的角度而言,目前的刺激政策是有產生初步效果的。然而,一家公司的市值會受到公司前景以及市場熱錢的影響,因此,中國人民銀行推出短期的寬鬆貨幣政策雖可以對股票市場的交易產生正向的影響,但該政策效果的可持續性才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一般來說,政府所推出的刺激股市政策,多僅會有短期效果,長期而言,仍需要一個國家經濟環境可以改善,才能使得在該國交易所上市的多數公司可以有好的經營績效,進而增加投資人長期持股的誘因。換句話說,若中國經濟環境惡化,則我們也可以預期多數中國上市公司的獲利也會隨之衰退。此時,這些上市公司市場價值也會逐漸減少,進而降低投資人的投資誘因。 過去台灣有許多水泥、塑化、百貨與觀光等類型的上市公司因中國市場的榮景而使得公司價值大漲,但是,隨著中國的內需衰退與生產過剩等問題的出現,這些上市公司的市值也大幅降低。因此,若中國經濟惡化的趨勢不變,則短期的股市上漲可能會讓許多投資人藉此機會減少持股或退場,長期的股票市場走勢仍會是下跌的。 若中國經濟環境惡化,則預期多數上市公司獲利也會隨之衰退,降低投資人的投資誘因。(圖:Unsplash) 房地產政策效果不如刺激股市效果的原因 其次,不同於股票市場,房地產交易的流動性並不如股票市場,亦即,投資人在股票市場上要買進與賣出股票的速度是遠比房地產市場快得多。因此,中國人行的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會較房地產市場顯著。更重要的是,在2021年中國恆大集團債務危機爆發後,中國已有多家不動產開發商陸續發生債務違約與破產,許多開發商也面臨無法順利完工交屋的困境,這使得中國房地產的價格下降至今仍未有好轉的可能。 若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低且房地產的價格仍被預期會降低,則中國人行目前推出的政策並無法增加消費者買房的誘因。雖然中國政府持續降低購屋的限制與降低自備款,但是,只要中國通貨緊縮的問題未有改善,則這項刺激房市政策的效果將遠不如股市刺激政策,相關討論也可參見「中國祭搶救經濟組合拳 學者:只為安撫民心意圖維穩」一文。 中國經濟有一籃子問題的根本原因 最後,由上述討論可知,中國要維持資本市場與房地產市場的成長所需要做的是,提高其生產力與改變投資人的預期心理。可惜的是,中共領導人對於中國經濟現狀有所批評的言論都被禁止。為此,經濟學人(Economist)也以 “Xi Jinping wants to stifle thinking at a top Chinese think-tank”為題來說明習近平扼殺中國智庫思考的現況。若中國智庫的思考受政策嚴格箝制,則習近平的經濟政策也不會改變,這才是中國經濟的一籃子問題無法被解決的根本原因。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
2024-09-19 17:49:29因應中國威脅 國安計畫比國發計畫更重要中國財政部昨日以台灣單方面對中產品出口採取歧視性措施為由,宣布9月25日起停止執行對原產於台灣的鮮水果、蔬菜、水產品等34項農產品免徵進口關稅政策,各項台灣農產品將恢復5%到20%不等關稅。中國近期對於台灣產品輸往中國的貿易制裁或單方面取消關稅減讓優惠的作法已非首次,在2023年12月5日,中國商務部也公布對台灣貿易壁壘調查結果,認定台灣對中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在今年5月31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也公布自6月15日起第2批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的公告。無論台灣廠商或政府是否有中國政府所指出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中國都直接宣布禁止我國產品輸往中國或終止關稅減讓,並未與台灣有任何的溝通協商。 政府應確實檢討與中國往來的策略 面對中國持續地將我國政府與其簽定的經貿協定作為脅迫台灣經濟的工具,對過去與中共官員互動最多的陸委會與海基會的人員而言,應是始料未及。換言之,過去我國政府應是相信,雙方所簽定的相關協定足以提供我國廠商或往來人員足夠的保障,才會與中國政府展開談判協商。然而,在中共極權主義的體制下,契約精神是不存在的。在這樣的基礎下,不僅過去台灣與中國達成的協議已不具效力,中國的市場反而成為中共對我國經濟脅迫的工具。 就中國經濟而言,隨著中國通貨緊縮與生產過剩的情況惡化,中國經濟的投資報酬已不具吸引力。若中共持續以中國市場作為對外資廠商脅迫的工具,則廠商投資中國只會帶來風險而非報酬,進而使得投資中國的誘因大幅降低。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外國人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減少150億美元,但中國廠商的對外投資卻增加710億美元。換句話說,中國的投資環境對於本國與外國廠商均已不具吸引力。當中國的市場成為中共經濟脅迫的工具,中國市場也由世界的「機會」變成「威脅」。 從上述的討論可以知道,我國政府過去雖編列的大量的預算與中國交往,但是,過去與中國交往成為其對我國經濟脅迫的工具,這說明過去與中國交往的方式是不對的,相關討論可以參見本專欄「中國的經濟脅迫 凸顯「戒急用忍」政策價值」。 與中國往來減少 不代表對中國的預算經費可以降低 雖然我國與中國的官方交流已大幅減少,但是,中國藉由經濟、資訊與軍事等方式對台灣的傷害卻持續增加。因此,包含與中國官方交流頻繁的陸委會與海基會在內,行政院的相關部會與國安單位也應該大幅提高經費,挹注資源深入研究中國,來降低中國脅迫台灣的傷害。增加因應中國衝擊的預算並非要海陸兩會或國安部門升高對抗,而是面對各種虛假訊息的傳遞,以及農、漁民對受經濟脅迫時,政府必須提供「有效」協助。 如果我們放任中共對地方縣市的特定農產品輸往中國,例如花蓮柚子,則對台灣經濟雖無傷害,但對於這些農民的未來生活將如雲霄飛車,充滿不確定性,政府有義務降低此一不確定性。若政府可以增加經費與人力預先擬定各項措施,讓人民了解與中國往來的利害關係並協助農、漁民與廠商提早轉型,則可以增加農漁民與廠商的風險承擔能力,降低中國經濟制裁或脅迫的衝擊。除了農、漁民外,大企業也面對中國威脅。近期,媒體已報導台塑企業高階幹部受到中共邊境控制長達18天以上,若在中國投資規模甚大的台塑集團員工都會面臨此威脅,則中小企業更無風險承擔能力。 最後,對政府而言,台灣在2023年的名目人均GDP已達3.23萬美元,卓榮泰院長也擬定未來四年「國發計畫」要達到2028年每人平均GDP4萬美元。在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當下,我們應該更關注國家安全。國家安全是一個公共財,唯有持續增加公共財的投資,經濟才會持續成長,讓兩者形成良性循環與共生共榮。更重要的是,讓「台灣是世界最危險的地方」這種誤解,從世界消失。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
2024-07-31 08:06:11四通橋事件再現 湖南新化天橋懸掛反習標語播放口號根據社群平台X知名帳號「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披露,中國湖南省新化縣城區一處天橋上,昨天不但被掛上2幅模仿2022年10月北京四通橋「不要領袖要選票」、「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等字樣的標語,現場還播出反覆唸誦這些標語的聲音。 至於中國官方對這一事件作出何種反應,目前尚無公開訊息可得知。但此事在海外不但已廣為流傳,部分中國微信群組內也有人以隱諱的方式討論此事。 「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是在昨天(30日)傍晚5時56分公布兩段短片,長度各僅15秒及11秒,鏡頭則分別從新化縣一座天橋的兩側拍攝。從畫面中可見,天橋的兩側各被掛一幅白底紅字的標語,而畫面中可清晰地聽到一名男子唸誦標語內容的聲音,但卻看不到這名男子的身影。 至於這兩幅標語,一幅寫著「不要特權要平等,不要風控要自由,不要謊言要尊嚴,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領袖要選票,不做奴才做公民」;另一幅標語除最後2字不甚清楚外,寫著「罷工罷課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反對腦控」。 在兩段影片中,都可清晰聽到音響喇叭裡傳來一名男子的聲音,反覆唸出「要自由,要民主,要選票!罷工罷課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的內容。但無法確定這名男子是在現場唸誦,還是以預錄方式播放。 畫面顯示,在拍攝的時間內,天橋下有車輛經過,而路邊則有商店員工及路過民眾紛紛抬頭,朝天橋的方向一探究竟,但天橋上則沒有人經過。 此事在X平台上隨即引發熱議,不少人立即聯想到四通橋事件中勇敢掛上布條、如今下落成謎的異議人士彭載舟,並讚嘆「彭載舟終於後繼有人」、「總算有人受不了了」、「有人敢衝塔了」;但也有人認為,四通橋事件過去了快兩年,除了短暫出現的「白紙運動」外,中國還是原地踏步,光是這樣恐怕還不夠。 2022年10月中共20大舉行期間,網名「彭載舟」的異議人士彭立發在北京海淀區供車輛通行的四通橋上,懸掛形式幾乎相同的標語,引發全球關注,但他隨即被捕,至今下落不明。此事在中國國內也引起迴響,並間接促成了同年底的「白紙運動」。
-
2024-07-24 11:02:25中國地方財困嚴重 北京研究為地方加稅開綠燈中國財經媒體《第一財經》周二(23日)報導,剛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為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稅收改革開了綠燈,目的是要解決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財政困難問題,其中一個計劃,是讓地方政府拓展地方稅源,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 為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二十屆三中全會研究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並做出決定。其中提出一個新的方案,也就是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併為地方附加稅,授權地方在一定幅度內調整稅率。 中央財經大學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雲接受中國媒體《第一財經》訪問時表示,這次三個稅費合併為地方附加稅,最大亮點就是授權地方在一定幅度內確定具體適用稅率。這可能會使得最後每個地方,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有不同選擇,使得地方附加稅與地方提供公共服務水平相適應,比如大城市公共服務更多,可能會傾向多收一些稅,這也是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