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31 18:13【台適生活】羞家可恥但有用有天坐捷運,見到一對夫妻帶著兩個小孩,一橫一直,橫的睡覺了,直的安坐位上。他間中會左右張望,但舉止非常安定。看到他的第一個反應是,難得有小孩坐下時居然不玩手機。第二是回想起我小時候,每逢坐地鐵都異常興奮。因為車廂就像樓下的公園,有吊環可用手抓緊半天吊,也有扶手柱子可以捉住旋轉。現在回想,不理解當時父母為何沒有阻止,或者他們已經習以為常,又或是我的情況已經超出控制範圍。 我覺得小孩生性都頑皮好動的,起碼我小時候遇到的朋友大多是這樣,但我特別嚴重,而且毫不聽話。無論學校還是在家,只要有人要求我做什麼、怎麼做,我偏向相反方向走。有一次到家附近的小學面試,媽媽非常希望我入讀此校,因為距離很近方便接送。據我媽憶述,面試期間本來老師說我成績優異,入學應該沒問題。最後我卻不知少了那條筋,在快結束時把桌上筆筒內的筆都翻出來把玩,面試結果可想而知。 類似的羞家(出醜)事件還有很多,例如突然在路上狂奔、在電梯內往死裡跳等。偶然父母會阻止,但多數都會讓我發瘋,等我累了、無趣了自然停下。因此我沒有什麼羞恥的感覺,很喜歡在課上講幹話回答問題,逗得同學哈哈大笑。老師有時似乎樂觀其成,畢竟問學生問題時,最怕空氣突然安靜。當然,老師和父母都有管教我守好基本禮儀,除非遇到危險情況,否則都甚少在我發瘋時對我喝罵或制止。 台灣管教孩子的方式似乎比較嚴格。雖然我沒有長期觀察台灣家長和老師是怎樣教育孩子,但從大學與同學相處中,可以感受到他們有種被壓抑住的感覺。例如在課堂上老師向大家提問,還是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現場總是一片沉默,大家面面相覷。當初入學遇到這個狀況,我通常都會衝出來「大腳解圍 ( 足球術語 : 指比賽中球門受到威脅時,防守球員將球踢出危險區的意思 ) 」,舉手回應老師,好讓課堂繼續。 當時還是疫情期間,需要線上上課,同學們都未曾正式碰面。有天在宿舍走廊,一個陌生同學忽然跟我答話,原來是我的同班同學。他說因為我在課堂表現主動,所以特別印象深刻。在分組報告的時候,上台發表總是一個專責崗位。報告同學完全不用參與資料搜尋,或製作PPT的過程,只需要拿著其他同學的成品上台講。這個現象對我來說非常驚訝,在香港大家都會覺得要公平分工,所有工作大家都要參與,包括輪流上台發表。由此推測,台灣的教育甚少鼓勵學生提問,或是有某種規範,令學生不敢在課堂上發言。 在小學讀書時,曾經有班主任為了鼓勵同學們上課發問,推出提問獎勵計劃。每當同學在課堂上發問,就可以獲得一個印章,儲齊三十個就可以換取精美文具。班上隔天彷彿變成問答大賽現場,每堂總有半班舉手搶答或提問。但也有些副作用,有些同學會亂問問題胡鬧,例如突然舉手問老師時間,想說這樣也算有提問。 常有在台就學的香港朋友分享,覺得台灣的大學有點像中學,上課都是一言堂,學生都安靜的坐著。香港的大學環境充滿競爭,上課場地雖然大,但總有一堆學生坐在最前面,表現積極。當然不乏一些「戲子」,為了搏取教授給分數,裝作認真上課,暗地裡卻經常 Freeride。但總的而言,上課經常會有師生互動,課堂氛圍較開放自由,這可能也連接到香港的「執生」精神,就是重視變通的思考方式。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5-03-31 17:57【香港雜記】深水埗排檔排檔可算是香港街頭文化的起源,那些人聲鼎沸、琳瑯滿目的檔口,就像看起來更正式的跳蚤市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的移居者帶著家當來到香港,為了謀生,他們在街邊擺設簡單的攤檔,在街邊鋪塊布就開始做生意。販賣的東西包羅萬有,從日常用品、衣物、小吃,到電子零件到古董。後來因為政府開始整頓市容,遂以發牌方式給檔主們,在固定的小鐵檔中做生意,從而變成現今的排檔。 排檔漸漸成為深水埗的地標,從地鐵站出來的鴨寮街,就是排檔大街的中心,吸引不少市民與遊客前來尋寶。附近的配套設施亦非常豐富,除了林林總總的食肆、黃金電腦商場,還有著名的平民商場 - 西九龍中心。在百物騰貴的香港,深水埗算是難得物價親民的地區。而每個排檔都好像一個微型社會,人們總是自然而然的三五成群,站在檔口一邊「吹水 ( 即哈啦 )」一邊做生意。 深水埗的排檔不僅僅是做生意的地方,更是香港少有充滿人情味的角落。在我小時候,爸爸曾經短暫的做過檔主。每當我去探班時,都看到他跟隔壁的檔主們七嘴八舌地聊天。偶然聽見他們互相埋怨「又搶我生意!」,或是「串 ( 即調侃 ) 」對方今天又「食白果 ( 沒生意 ) 」。話音未落,附近茶餐廳的夥計就送外賣來了,他們又一同坐在角落的小桌上「嘆 ( 享受 )」 杯絲襪奶茶、食件多士。 那些檔主似乎都有強大感知能力,看似聊得興高采烈,一旦有客人靠近,他們又會一邊講,一邊緩緩地站起來,轉身迎接客人。又或是在客人四處張望時,就猜到他們在找那一類的商品,拿出來一一推銷。長輩們經常跟我分享,想要學到人生的道理,來擺檔做生意就能體會到。每日面對各式各樣的人們,觀察人性的不同面貌。排檔檔主彷彿是演唱會第一排的觀眾,一幕幕人生百態就在眼前。 每當有檔主的孩子來,街坊和攤主們都會興致勃勃的湊過來:「哎呀,阿仔又高咗!」「又嚟幫它豆睇檔呀?」孩子成為他們的共同語言,單講照顧小孩就可以聊個三天三夜,偶然隔壁檔主還會帶我到他攤檔選玩具。爸媽經常帶我去排檔尋寶,每次讓我留連忘返的,就是盜版寵物小精靈卡。因為正版的七張要十八元,盜版的卻只需三十元,就能買一大盒,對於我們這些小屁孩來說,簡直如獲至寶!有時在檔口「十五十六 ( 煞費思量 ) 」買哪一盒,攤主還會過來在我耳邊「靜靜雞 ( 陰聲細氣地 )」說:「呢盒卡有隱藏版,金版車厘龜,識貨嘅就買啦!」小時候不明就裡,一股腦就把零用錢投進去,但現在回想還是幸有這些經歷。 除了卡牌,深水埗排檔還有堆積如山的Gameboy遊戲卡帶,彷彿是一個等待發掘的藏寶箱。我總愛在這些卡帶堆中尋寶,看看能否找到那些正版賣得特別貴的遊戲,比如洛克人、星之卡比、薩爾達傳說等等。偶爾還會碰上有點小瑕疵的二手正版卡帶,價格比全新的便宜許多,讓我們這些小資族也有享受娛樂的機會。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政府對小販的管理越來越嚴格,加上網購興起,深水埗的排檔已逐漸減少。雖然仍能在一些街道找到零星的攤位,但那種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場景已不如往昔。儘管如此,排檔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回憶卻無可取代,這份濃厚的街坊情,將成為香港獨有的一部分,永遠刻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5-03-31 17:26【香港雜記】我的桌球時代在香港,桌球叫做乒乓球,撞球則是香港的桌球。小學時很喜愛打乒乓球,因為我屬於短小精幹型體格,到小六都不過一米四,體重高峰時卻高達六十公斤,平時體育課開頭要跑兩個操場,已經能把我操死。打乒乓球不需要太多體能,又不像籃球羽毛球般需要跳高能力,自然變成為我的運動首選。 乒乓球在我的小學相當興盛,班上的男同學十居其九都有打。上學小息時段,同學們都一窩蜂衝下去乒乓球場佔領球桌,誰先佔領誰便能當皇。比賽規則像猜拳遊戲「猜皇帝」,以三盤兩勝制一決高下,勝者才能留下繼續跟下個對手打。那時候學校球桌只有四張,人數卻動輒半百人,打輸的要等數分鐘才有下一局,手風不順時,一個小時可能只能打兩三局,所以大家都打得非常積極。 以前不知道為何那麼多人愛打乒乓球,以為大家純粹跟我一樣,長得矮才喜歡打。現在回看可能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在 2004 年雅典奧運中,香港代表「乒乓孖寶」 – 高禮澤和李靜,在男子雙打中奪得銀牌。最近兩年,香港的劍擊選手張家朗都拿下男子鈍劍金牌,香港出現一股學劍潮,可能當時家長也是隨着奧運的得獎項目,紛紛鼓勵小孩打乒乓球。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我的學校背景,它是由中國商會創立的,乒乓球貴為中國國技,商會當然會大力支持,鼓勵學生們打乒乓球。他們更曾邀請中國國家隊成員來學校親自指導,教授學生們打乒乓球,我那時候也有受過一陣子訓練。第三是香港地方小,乒乓球佔位較少,可以放在各個休憩場所。 在乒乓球拍方面,以前絕大部份人都是用中國品牌「紅雙喜」。這個名字也有段歷史,由於 1959 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同年乒乓球選手容國團為中國獲得了首個世界冠軍。於是,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把這兩件事,並列為當年兩件國家大喜事,並親自將該品牌命名為「紅雙喜」。 另一個常見品牌便是「蝴蝶」,但因為價格較高,只有少數人會用。我曾收到一塊蝴蝶牌球拍作為禮物,是補習社的社長送的。以前在補習社完成作業後,我便會和幾個小夥伴,用十多張教室桌子拼湊成一張長方形的乒乓球枱,以水瓶為網大打出手。有次社長見到我們打得興高采烈,便在辦公室拿出一塊蝴蝶牌球拍來湊熱鬧。 他的球拍相當有質感,球技卻一塌糊塗,在我面前毫無還擊之力。完場後,他決定寶劍贈烈士,把塵封的球拍送給我,鼓勵我繼續努力。當你全力以赴做一件事的時候,全宇宙都會來幫忙,這句話有在我身上認驗過。收到蝴蝶牌球拍,好比第一次在寵物小精靈中捉到神獸般,興奮到模糊。蝴蝶牌球拍比紅雙喜輕盈,膠質的摩擦力也較強,能感受到球拍品質的威力,果然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課餘時間,我也經常到家附近的乒乓球場,與不認識的小朋友競技。香港許多屋苑都有石製乒乓球桌,通常放學後或假日都必定有人。人流最鼎盛莫過於中秋節,當屋苑停車場擠滿玩蠟燭燈籠的人群,我與球友們都有默契地跑到乒乓球場旁集合,點着燈籠放一邊,然後打起球上來。 升上中一中二時,乒乓球還是我的最愛。到中三開始發育長高,加上受動漫《男兒當入樽》的影響,我漸漸改為打籃球,乒乓球拍便荒廢至今。偶然路過昔日經常流連的球場,望見小孩們打球,都會跟他們借來打兩板,幸好我還未淪落到像社長般被小孩蹂躪。以球論球,還是我小時候的球友比較厲害。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5-02-28 17:21【香港雜記】在城市中慢步 - 大角咀大角咀我是以前上班的必經之地。由旺角市中心走路到大角咀的奧運地鐵站,不過是十多分鐘的事,卻好比由現代走進八十年代香港的時光隧道。大角咀位於旺角以西,以前是有船塢及五金工場等的工業區,後來在八十年代跟隨香港的經濟轉型成輕工業區域。到九十年代,因為政府計劃興建新機場,在該區填海造地加速了舊區重建,形成現在新舊建築交雜的局面。 該區其中一個特色,是有許多隱世小餐廳。有一次被年長的同事們帶去角祥街一帶吃飯,走進一家門牌寫著工程公司的店。我眉頭一皺,以為他先來談工事或找朋友之類,原來裡面有熱炒供應,但只招待相熟的客人。我們坐下後,只看老同事去跟老闆聊幾句,很快就有一堆菜上來,還有一個燉肉鍋。印象中那肉鍋很鮮甜,是外面很少吃到的口味,幾個年長同事半開玩笑的說那鍋是狗肉。事實已經無從稽考,我只能說服自己那是好吃的肉而已。 從旺角亞皆老街走往大角咀的路上,可以看到各式香港市民的生活光景。首先是朗豪坊附近的繁華的商圈 ; 經過廣東道,又會見到一堆架起鐵架帳篷的小攤販聚集,形成路邊的小市集 ; 走上塘尾道上的天橋,在狹小的通路上充斥著各種街站,他們有的賣力推廣電訊、健身計劃,有的悠然自得坐在一旁,豎立手寫廣告牌收買舊電器。緊接進入奧海城,立刻感受到中產以上的新鮮空氣,連廁所也特別香。那邊商場特別多嬰兒用品店、童裝店,推測樓上的住戶大概是新婚家庭居多。 有一次發現,原來大角咀是當年跟高中時女友散步路過的地方。那裡有一處聚集練舞之人的地方,就是有一面牆都是鏡子的走廊,在台灣比較常見,在香港卻很少有,所以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我們也是在旺角吃過晚餐,慢慢散步到這邊。也不知道來到這裡有什麼好看,只想多待在對方身邊。那個練舞場是在建築物內,同時也是行人在區內穿梭的要道。舞者和行人雙方都互相禮讓,河水不犯井,跳舞的不過踩到行人道上,也沒有行人會停留觀看阻塞通道,是香港獨特的光景。 最後一次去大角咀,是送別準備移民的朋友時。我們去角祥街那裡的小店吃晚餐,離奧運地鐵站約十多分鐘步程,對香港人來說是正常的步程。近大街的店都被各式各樣的老店佔了,新餐廳小店們都瑟縮在街角一邊。新開的小店各有特色,泰、日、台、韓、中、西式都有,價格比起油尖旺區都宜人多了,而且夜間人流不算多,是跟三五知己聚腳的好地方。 朋友住大角咀靠海邊的位置,當時是新建成的屋宛,外表非常華麗,但附近全是空的工地,靜謐中帶點荒涼。看著香港的夜景,不禁想起周潤發在電影《英雄本色》的金句 : 「真係估唔到香港嘅夜景原來咁靚 ! 」我們看著夜景,「隊」著藍妹啤酒,談談未來生活的想像。那陣子許多朋友都考慮到外國讀書,再找工作定居當地,但又有家庭在香港有所牽掛,相當矛盾。 慢步在大角咀,彷彿感覺到香港大多地區的狀態 – 一半是曾經的工業區遺址、一半是新建的大型住宅和商場,兩者形成強烈對比。政府、發展商努力收地重建,市民多數表示反對,希望保留當地特色,但也無可奈何。前陣子香港電影 《九龍城寨之圍城》在香港和日本爆紅,也是在緬懷它香港的光景。明明大家平常都不會在意舊建築物,甚至還會抱怨地方又殘又舊,怎麼要拆舊建築物又變得難離難捨了 ?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5-02-28 17:17【香港雜記】獅子山下「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這首香港人耳熟能詳的流行曲《獅子山下》,在我的小學音樂課本就有教,那是我對獅子山的第一印象。 香港有名的山頭不外乎大帽山、太平山和獅子山。前者是香港之最 — 最高的山峰,有海拔九百五十七米;太平山是著名旅遊景點,有可以瞭望香港的景觀餐廳。獅子山則比較獨特,它因為外型像獅子頭而得名,一目了然,很多香港人前兩座山的名字由來反而感到陌生。在七十年代,香港電台的電視劇《獅子山下》及其同名主題曲,為這個山頭添加了一份象徵意義。這劇集反映舊時香港人生活艱苦,但憑著同舟共濟,可以渡過種種困難,有點像台灣歌曲《愛拼才會贏》的感覺。 我第一次行獅子山,大概是十九歲的時候,那時也是受朋友邀請而去,我本身對行山沒有太大興趣。獅子山就在著名的黃大仙廟附近,在廟旁邊就有小巴直達山腳。去到車站幾乎不用找站牌,人龍最長的那條隊就是了。上山的路有點顛簸,又或許是司機駕駛的太強悍,未上山已經有點頭暈。獅子山整體算是老少咸宜的山路,除了臨近山頂的一段石頭路比較艱辛,其餘路段都是普通的階梯和泥斜路,我們一行人只穿普通的球鞋和短褲就足以應付。 在香港行山能體會到台港風土人情的差異。在台灣爬山時,總會遇到一些熱情的登山客跟你聊天搭話,回程的會說今天山頂狀況如何,普通的亦會打個招呼。在香港行山就沒有這種感覺,上到山上的人跟在山下一樣,都當大家是透明人,有的會帶大喇叭轟着音樂,也沒有人會揹茶水放到山上奉茶,真的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整段路上,我最期待的就是爬到獅子頭下方旁邊,一來可以窺探獅子頭的輪廓,二來對年輕力壯的我來說,山下的路段實在太輕鬆,總想來個高難度的挑戰。聽朋友分享,上獅子山頂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尚算可走的石頭路,只是階級比較高,可能需要手腳並用爬上。另一段路除了手腳並用攀爬之外,還需要用上游繩,是非常高難度的路線。兩手空空的我們只能走前一條路,從獅子頭的頸部,慢慢圍繞着頭部拾級而上,很快就到達獅子山頂。 從山頂俯瞰九龍半島的景緻,天朗氣清時更可遠眺港島區及維多利亞港,可見山下一幢幢高樓大廈擠滿都市。鰂魚涌有個著名景點叫「怪獸大廈」,因為其建築密集、極具壓迫性而得名。從獅子山上觀看,我想整個香港也可以叫做「怪獸都市」。但有趣的是,當我們身在大廈其中,並不覺得自己身處的空間擁擠,只有跳出那堆建築物、從遠處回看的時候,才有這種感覺。 近年關於獅子山的事跡變多了,有些空閒的登山客太喜歡獅子頭,總想把它據為己有,於是戴上自己鍾情的飾品,走上獅子頭為牠打扮一番,留下一條長長的瀏海。奇怪的是,有圍數不少的人居然欣賞這種風格的裝飾,在網路上聲援支持。不過香港勝在有效率極高的政府部門,很快便派人上山清理,還廣大市民一個乾淨的獅子山頭。同樣的事情在近十年內數度發生,來來回回也為獅子頭裝弄過數款別緻的瀏海。在我看來,偶然有點新意也是不錯,不然每次望到獅子山,腦內也只響起那首老舊的經典金曲,時代就會停滯不前了。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5-02-11 18:06【香港雜記】香港的原住民很少人知道,香港也有原住民。理論上,只要在英國人來臨以前的香港人,都算是香港原住民。但在法律上,只有英國在1898年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新界地區,以及鄰近島嶼的人們才算,他們叫「新界原居民」,在九龍、香港島的「原住民」就沒那麼幸運了。 當原居民有什麼權利呢 ? 首先有自己的地,就算是租的房屋和地,租金也根據當時的法律維持不變 ; 其次是政治參與,在立法會上,代表原居民的鄉議局功能界別只有一百多位選民,他們可以選出立法會中九十席的一席立法委員 ;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丁屋權。新界原居民的男性有權一生一次,向政府申請興建一間每層面積上限700平方英呎,樓高3層的丁屋(即透天厝),新界鄉村的屋宇也豁免繳房屋稅。 其實香港人也不太清楚原居民的生活,因為他們大多住在新界的鄉村裡,那裡沒有商場、沒有食肆,交通也不方便,除了著名的許願勝地 – 大埔林村以外,都市人幾乎在鄉村絕跡。也耳聞當有都市人走進鄉村裡,會被當地人唬嚇,因此香港的都市人和原住民,可算是河水不犯井水的關係。 我有一位中學同學是新界原居民,那時候因為打籃球而熟絡。中學距離我家大概十五分鐘巴士車程,但從他家搭公車出發,動輒都四十分鐘以上。我去過他家一次,首先要從家裡走到村口的小巴站,他家已經算貼近馬路,走個幾分鐘就走出來,有些屋子可能要從路口走個十多分鐘才到。小巴不是一上車就開,通常會等乘客到一定數量,否則司機開那一趟就虧本了。不幸運的話,上車可能要等個十分鐘才會開車。坐了大概十五分鐘,終於從村子走出城市,然後就要轉搭巴士,才能到學校。很難想像我們八點坐在教室的時候,他已經舟車勞頓了快一個小時,難怪他上課常常沒精打采。 跟台灣的原住民想像不一樣,香港原住民血統上也是「漢族」的,所以外表都看不出分別,認識以後才知道大家生活模式的差別。那朋友曾說他小時候,在村子外還沒有馬路,所以出門是要騎牛的,我當時大吃一驚,在那麼現代化的香港居然還有使用畜力的交通。幾年後他才說,這個是新界人普遍會對都市人開的玩笑,可想而知同一個香港,有著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村落裡很多人有田,所以到處都可以看到有老農夫擺地攤賣菜,對只會逛超市的我來講很不可思議。那些看起來又多泥巴又多蟲吃過的菜,甚至還用報紙包裝,怎麼有人敢買 ? 朋友耐心教我分辨菜好壞的方法,原來用塑膠包裝、完整無缺的菜,不見得是新鮮甜美,菜葉上的一圈圈,才是自然孕育過的證明。 談及理想,他嚮往簡單生活,只要在村裡開個士多 ( 即柑仔店 ) ,可以跟子女在家房外的籃球架投投籃,他就心滿意足。我當時笑說他不上進,應該要出社會跟別人競爭,證明自己的能力才有價值。現在回看,如果我有體會過那樣的生活方式,我也不會選一條難走的路。 在台灣偶然會聽到關於原住民補助的議題,香港也有過對丁權的抗議,認為這是不合時宜的補助,對都市人不公平。畢業之後就很少跟那朋友聯絡了,他大概也蓋了自己的丁屋,我也在為自己的事業打拚。制度和世事一樣,總不能盡如人意,他似乎過得比我舒適,但我對任何事的熱情和鬥心,也是一種充實的生活方式,從這點看來,我們算是扯平了吧。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5-01-29 16:00【香港雜記】關於學游泳從小父親就積極帶我去學游泳,據他說是因為算命師指我忌水,一定要學識游泳。於是從小學開始,每逢暑假,我都在各個游泳池打滾,混得一身氯氣(消毒劑)味。我總覺自己上輩子是魚,花三個暑假就學會背蛙捷三式,後來三個暑假就上進階班,修正姿勢、學學轉身,基本上已經是個游泳健將。以前香港很愛用「小飛魚」來形容很會游泳的小孩,來台灣才發現真的有種魚叫「飛魚」,是蘭嶼達悟族的主要漁獲之一。在飛魚季時,可以看到一群飛魚跳出面,跟游蝶式的人動態非常相似。 香港有個部門叫「康樂及文化事務處」,體育類的活動都歸它管,也提供很多體育課程予公眾參加,價格親民,是我主要的上課管道,坊間也有很多私人的游泳學校。那時候游泳班的同學特別多,彷彿家家戶戶的小孩都忌水,連排隊等小巴,也能看到各大泳會的招生廣告,下方的電話號碼紙條總是被撕得一乾二淨。當時香港有位泳手方力申,在2000年代表香港參加雪梨奧運,在200米背泳及400米個人混合泳打破香港記錄,可能因此掀起一股游泳熱潮。後來他改以藝人身分出道,跟搭檔鄧麗欣出演多套愛情電影,成為香港著名的螢幕情侶。 在千禧年初,TVB有齣電視劇叫《戀愛自由式》,是用游泳當主題的青春偶像劇。現在看來,裡面設計的游泳招式可謂別樹一幟,比八點檔更八點檔。但小時候看什麼都信以為真,以為游泳可以到那種程度。印象最深刻的一招叫「破冰轉身」,主角為了破解對手會令旁邊水道結冰的招式,有一天在路邊很迷茫的時候,看到裝修工人用電鑽工作,就領悟出以高部旋轉的方式破冰,結果成功反勝對手。這劇到現在還會被人放到網路上討論,重溫那些年的美好回憶。 小時的我特別皮,上課感無聊時,便開始跟同學玩水。孩子總有無限的創意,潑個水也可以玩出各種花招。新手的只會胡亂撥灑,有練過的可以用手掌輕輕在水面拍打,就造出更強的水波;有的可以雙手十指緊扣,用手掌心藏水,再擠壓手掌,用小縫噴出水柱,高手的程度跟水槍無異,隨時可以開火。有泳板在手的時候,還可以使出「無風起浪」。但這招波及範圍大,一不小心觸動到教練就會有麻煩,所以要看準時機使用。如果有人使用禁術,用口或其他部位噴出水來,那人將會一學期都被排擠。 有些游泳教練會教大家穿泳帽,理由是讓身體降低阻力、增加流線型,就可以游得更快,但多數教練沒有特別要求,游泳池也沒有規定要戴帽。受偶像劇的影響,小時候我總覺得從水裡出來時,一定要像狗一樣把頭髮的水甩掉,再俐落的撥動頭髮,所以我不喜歡戴泳帽。來到台灣游泳,發現這裡都強制要戴泳帽,每次我想蒙混入水,總會被救生員吹哨子叫我戴泳帽,理由是頭髮可能會令出水口阻塞。這個理由讓我很疑惑,我二十年多前在香港游泳池都沒有這個問題,怎麼以現在的技術讓會有頭髮阻塞的問題? 到小學後期,因為家裡安裝了電腦,讓我暑假都只待在家裡打電動,荒廢游泳,也沒有學到蝶式。到2008年北京奧運,美國有個游泳選手菲比斯破紀錄拿下八面金牌,讓我再度提起學蝶式的衝動。但我發現學游泳對比較年長的我來說,沒有小時候那麼得心應手。以前只要掉在水裡,就會想辦法在水中前進,閉氣動輒都二分鐘左右。當時覺得自己發育之後閉氣一分鐘也相當勉強,手腳也沒之前那麼靈活,很快就放棄了。或許我只是沒那麼想學而已,但每次看有人在池裡像飛魚般跳躍,總覺得自己內心也想成為這樣的人,但也只是想想而已,我就知道,我的心老了。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5-01-28 15:30【香港雜記】在香港踩單車從有記憶以來,我就有一台四輪單車。平日週末爸媽帶我到公園「放電」時,我總愛騎著單車風馳電掣。到小學三年級的一天,爸爸帶我到大圍附近學騎兩輪單車。香港踩單車的文化不像台灣,通常只有專業熟練的單車手才會在馬路上騎車,在我們這種踩個休閒的人,只會去公園或單車徑。香港較長程的單車徑,分佈在大圍和沙田地區。那裡單車店林立,一出地鐵站就有四五家單車店,單車滿佈行人路是該區獨有的光景。 第一次學兩輪單車,好比餓得要死時跟約會對象吃飯,明明想肆意釋放自己,卻不得不保持姿態正襟危坐。我爸帶我找一條欄杆,在那邊學起步,就花了一個下午,印象中摔了好幾次。但小時候我總是勇敢,跌倒就起來,再跌倒再起來,只為了風馳電掣。當時練得脖子也結上鹽巴,長大後都沒再試過那麼艱苦了。那天練到日落前,我終於成功起步,踏入兩輪車的高速世界。為了阻止我橫衝直撞,我爸還說有一個人因為踩單車太快撞牆死亡的故事,這大概是我還活到現在的原因。 之後爸爸經常帶我到大圍踩單車。從大圍出發,沿經沙田城門河、吐露港科學園區、大埔海濱公園,最後到達大美督。踩單車的日子風光總是明媚的,小時候沒有多想為什麼,長大才知道有天氣預報這回事。小孩在單車徑上總是像脫繩的小狗,一鼓作氣衝刺,再而衰,三而竭,周而復始。有時遇到其他家的小狗,少不免來一場腥風血雨的比賽。一個突然加速,另一個心領神會迎頭趕上,車後總是傳來陣陣加油打氣的喝采,叫著選手們的名字。俗語說「阿崩叫狗,越叫越走」,比賽得如火如荼的,選手們當然頭也不回。最後竭力時,被熱情的觀眾迎頭趕上,開始腥風血雨的部份。 在單車徑上總是遇到光怪陸離的人們,有的人像生於2025年的,踩車總要用蛇形行進;有的扛著超大型喇叭,方圓數里都聽到他的震撼聲。印象最深刻是我稱為「報紙大叔」的車手。光看名字以為他是負責派報紙的,事實上他是一邊看報紙一邊踩單車。每次他出現總是雙手握着報紙,而且看報紙的時候,一眼也沒有向前看,單憑感覺就可以在單車徑上騰雲駕霧。我曾認為他是世上最強的單車手,直到一次在台灣某大學附近的山坡上,遇見一位踩單輪車的大叔,光著上半身、頭頂水瓶緩緩前進,終於感悟到什麼叫人外有人。 每次踩單車最期待的,就是到沿途賣飲料和雪糕的攤檔休息。炎炎夏日乾一罐汽水、吃一支甜筒(支裝冰淇淋),到終點大尾篤還有山水豆花,簡直是人生一大享受!在渡過沙田城門河的橋上,總有一堆攤販和車手聚集,形成一個小市集。最有趣的是有位專門幫人修單車的師傳在,我本來很好奇他怎麼會選在這裡擺攤,直到有一次我的單車半路脫鏈了,推了大半小時前行,看到這個師傅,有如在沙漠中看到加水站,而且收費不過二三十塊,簡直是造福人群的菩薩! 來到台灣,踩單車變成是一種日常,到處都有Ubike可借,價格低廉之餘,還可以在馬路上遊走。最近還有半電動式自行車,讓我凌晨唱完KTV可以省下計程車費,實屬德政。有一次去台北的河濱自行車道踩車,憶起在香港踩單車的感覺,雖然沿途少了冰凍飲料和豆花,但沿途看著河濱的景色,到基隆感受日落的絢爛,同樣是我珍貴的回憶。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5-01-27 13:00【香港雜記】在香港過農曆新年農曆新年快到,我今年會在台灣過第二個新年。與香港的相比,台灣新年感覺都比較熱鬧,除了還有店舖開門,還會有各式的過年市集,廟裡也人山人海,充滿活力。相比之下,總覺得香港新年比較沒活力,就是到親戚朋友家拜年,街上總是人去樓空的光景。其實過年時香港黃大仙廟也會堆滿信眾拜神,可能以前我習以為常了,現在作為旅居在台灣的人,又會對台灣廟宇車水馬龍的光景特別感興趣。 在童年的時候,過年就特別快樂。一來有很多糖果吃,二來可以「逗利事」。不知道台灣家庭流不流行放全盒,香港家庭過年時都會放個全盒在客廳桌上,裡面佈滿糖果和瓜子果仁之類的。我家一定會放瓜子、開心果、糖冬瓜、炸角仔,和一堆在優之良品(零食店)撈的雜錦糖果。因為雜錦糖果比較便宜,品質參差不齊,印象最難吃的是用足球包裝紙包的巧克力球,好一點的有瑞士糖、利事糖和白兔糖;糖冬瓜是甜到糖尿的東西,我小時候已經是個「螞蟻人」,吃一口就受不了;角仔好吃與否要看運氣,有些炸得好酥脆,放一個月都好吃,有些剛買回來就潮濕了,油耗味超重。 去到親戚家拜年,除了恭喜發財利事逗來,全盒也麻煩打開來。小時候我總不客氣,拿完利事就衝去全盒開吃。俗語說「隔離飯香」,形容人總覺得別人的比較好。我每次都覺得親戚家的全盒特別豐富,糖果總是小有名氣的品牌,例如麥提莎、三角朱古力,說貴不貴,但乍看之下就是比較吸引。有些家庭似乎比較傳統,總會在全合上放兩個桔,夾上一封利事,喻意大吉大利。有的還會放一大罐「嘉頓什餅」,這對青年一代來講,與雜錦糖果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量多品質參差的東西,但對上一輩人來講,能吃一罐什餅已經非常幸福。 香港拜年期間,大廈的管理員都格外精神。雖然我家樓下的管理員平常也彬彬有禮,但也只會坐在崗位上打招呼,只有過年會企出門口熱烈歡迎所有來賓,「烚熟狗頭(形容人笑得燦爛但虛偽)」一般向人拜年。長大後,跟管理員比較熟絡,得知過年收的利是,幾乎等於他們一個月月薪,難怪笑得那麼燦爛。 到親戚家拜年其實相當無聊,不外乎問候親戚近況,或者被親戚問候。在學時期最常問「你今年考第幾呀?」、「你第時想讀邊間大學?」、「呢排有冇學緊乜嘢興趣班?」之類。幸好我家人深知我非考試之才,一切隨遇而安就好。但有些親戚喜歡「舢舨充炮艇」,強迫子女考好成績,好讓他們向其他親戚交代。我有一個表姐因他的父母經常吹噓,她會考入香港大學,導致讀書壓力太大,最後自暴自棄變成隱蔽青年,過好幾年情況才有好轉。 無聊的問答結束後,終於可以進入刺激的賭局環節。為免教壞小孩,小時候親戚們都和我賭金幣巧克力,不亦樂乎。我最先學會撲克牌「鋤大D(大老二)」,後來慢慢演變成「十三張」、「鬥地主」等。但親戚們居然沒有教我打麻將,待我出社會後跟朋友過年「大戰四方城」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牌技略遜一籌,才發現許多家庭過年會打麻雀。 在台灣過年期間,少了親戚們一起聚賭,少了逗利是的機會(香港習俗是只要未婚都可以向已婚的逗利是),但多了市集熱鬧的氣氛。香港熱鬧的時間則是過年前,因為香港的年宵市集都在大年初一前一週擺攤。但從小到大生活在香港,知道年宵市集的物價異常高昂,都不會在那邊消費,只有家人說要去「行大運」時才會去。可能我對台灣年宵市集還有新鮮感,總是覺得那邊有價錢合理的東西,更願意花時間去走走,行個大運。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