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1-31 18:58【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14) – 籃球篇(4)香港街場籃球規矩是勝出的隊伍可以留在場上,繼續接受下一隊球隊的挑戰,初初打球的我跟朋友通常會在晚上7點到球場,就算打到10點也只是鬥了三、四場牛,其餘時間都在「冷板凳 ( 場邊給球員休息的座位,常常坐在後備席的球員會被眨稱為板凳球員 )」。除了因為我們太弱之外,那時候在我們學校那個球場也是人山人海的,黃金時期晚上在一個正規球場可以塞到70人以上,以半場3對3鬥牛來算,平均單邊球場就有11-12隊在輪候,假設一場鬥牛平均需要7分鐘,輸掉一場鬥牛就要等70多80分鐘才可以再打一場。所以那時候每當有機會下場,我們都會非常拼命的打,不斷的走動、衝刺、跳搶籃板,但其實這樣又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身體太過繃緊,令到投球的手感變差,命中率下降,之後只能一直靠切入上籃的方式得分。由於進攻的套路變得單調,結果就很容易被看穿,以致更容易輸掉比賽 ; 相反,本身就在場上的勝出隊伍,他們已經打過一、兩場以上,有充足暖身和投球手感,以至跟隊友有一定的合拍度,跟下一隊比賽就變得更有優勢,除非他們連續打了太多場次體力不足,否則贏的隊伍是比挑戰隊伍更有優勢的。 隨著球技和體格的增長,我跟朋友們從「冷板凳 」常客,漸漸變成在球場上被挑戰的隊伍。有時跟比我們年輕的球友鬥牛,會發現原來打球的文化也有些世代差異,例如年輕的球友的犯規標準比我這一輩的更低。在我剛開始打球的時候,我們比較強調「身體對抗」,就是多利用身體去佔領空間,得到有利的空間就更容易得分或防守。有時候在球場上遇到來自中國的球友,那種用「身體對抗」的打球方式就更明顯,他們的馬步都非常穩健且有力量,尤其是在卡位搶籃板球的時候,他們的身體彷彿貶間變了一道銅牆鐵壁,我只能期待球會砸到框再彈到遠離籃底的地方 ; 在打擋拆戰術時 ( 一個切入時,隊友用身體把防守者阻擋住 ) ,他們也可以完美的把對方隔擋開,協助隊友清空切入路徑 ; 我在切入的時候會一隻手抱緊球,令一手去擋開對手的抄球,以上都是我那一輩習慣的打球對抗模式,也不太會因身體碰撞而叫犯規。 到跟一些年輕3-5年的球友打球時,就會發現他們打球的時候更強調「遠距射球」,也比較不習慣進行身體對抗,通常他們會更常在三分線附近的地方出手,避免在禁區裡對抗,而切入到禁區時,也會因輕微的身體碰撞而叫犯規。初時會叫一些老球友不知所措,甚至會因此引起衝突,後來大家好像也習慣新世代的鬥球文化,也慢慢變得不太身體對抗,也紛紛跑到外線射三分球。有時候在看NBA比賽或籃球討論區裡面,也會看到不同年代的球迷說,那一個年代的球賽比較好看,或是看籃球一代不如一代之類的。作為不青不老的中間世代的我,會覺得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特色,有些風格和人可能是因為再無法親眼看到,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過去也常常給人一種比較美好的感覺。在這些濾鏡下看,可能會覺得現代的東西比較沒有那麼可貴,畢竟它還在進行式,隨手可得,但再過個5-10年,可能現代的東西又會變得珍貴起來,所以沒必要去討論新舊世代的差異,就學會以當下的感覺去欣賞比賽就是了。(待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1-31 18:52【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13) – 籃球篇(3)當時的我並未有刻意把自己代入《男子當入樽》(台灣名為《灌籃高手》)的那個角色,只是因為這套漫畫描述的籃球是那麼熱血,同時集技術、戰術及美感於一身,而開始對籃球感興趣,於是便開始會在課後約同學們到學校附近的球場打籃球。我那時候的籃球伙伴大多都住在附近而已,因此我們大多都在下課後先回家做功課、吃晚飯再出來打球,通常會從7點多打到球場關門時間10點。 最初開始打球的時候,在球場上看到的球友種類五花百門,首先是一群中年球友,他們會在一週固定某幾個晚上來,初時打球技術很爛,那群中年球友都很容易技術性擊倒我們 ; 但相對的我們的優勢是健力旺盛,通常打個3-4場,他們就會開始出現疲態,只要我們盡力把鬥球速度提高、勤勞的卡位搶籃板,偶爾還是可以打敗他們,那種滿足感是現在沒法再體會到的。在那群中年人當中,也有著不同的技能和性格,有一個讓人印象特別深刻,因為他常常會使用「天勾」的射球方式,這是個比較老派的技術,大概就是從籃板的兩側,使用單手從頭的某側把球舉起,然後配合彈跳和手腕把球「勾」入籃框。因為這個技術比起普通射球更難掌握,而且看起來有點滑稽,所以我們那時候都不太想學。但那個大叔的天勾可謂防不勝防,由於天勾可以把防守者的距離拉開,再用另一手和身體做掩護,每次出手我們只能祈求他射偏,但他總能在不可思議的角度把球勾進,讓同場的球友都嘖嘖稱奇。 然後跟他同隊的球員配置也是對當時的我們來講非常厲害,一個是一名身高1米8幾的消防員,他體格健壯、不太靈活,但站在籃底幾乎可以把8成的籃板球搶走,而且衝進來上籃時也是無人能擋,我們要麼讓開一條路給他上籃,要麼就被他撞飛 ; 最後一個是一名全能得分手,不論是3分球、切入、分球、上籃、假動作他都游刃有餘,只要球到他手,基本上就是等於拿2分或3分,最讓人討厭的是他每次得分後還會一臉嘲諷的樣子,或是一邊打球一邊跟場邊的朋友們聊天打屁,感覺沒有把我們放在眼內。我們站在他面前確實好比一個人型紙板,他一個假動作就可以把我們晃走,我們也只能默默忍受這些打擊,繼續勤加鍛鍊再把他們擊敗。 第二個是一名男性化打扮的女生,她體型不高,但技術不錯,聽她說她以前是有在打比賽的,每次在球場她都會把頭髮弄得很帥氣,左手都會戴著臂環,在那個年代大家會以TB (Tom Boy ) 來稱呼這類型的女生,且聽說她們在女校都很受歡迎。由於她的性別是女性,也只有她一個是女的,通常跟她對位的男生都不敢太貼身的防守她,進攻也不敢對她有太多衝撞,導致整場比賽感覺都很禮貌。有一次有個朋友防守的時候比較認真,卻不小心碰到她的私人部位,被其他同學恥笑了一陣子。但那個女生很願意跟我們交流,不管是同隊或是敵對時,她都會跟我們說在球場上該如何走位,或是鼓勵我們放膽出手,這是其他球友比較少做的,所以正在初學期的我內心都很尊敬她。(待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1-31 18:46【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12) – 籃球篇(2)還記得那時候漫畫台播的廣告片段都在特寫《男子當入樽》(台灣名為《灌籃高手》)的搞笑鏡頭,都忘了它是一套籃球動畫,又因為我很喜歡搞笑類型的影片 ( 例如周星馳的 ) ,於是便被它吸引到,原因完全跟籃球沒有關係。故事開頭是講主角櫻木花道 – 身高近1米9、一頭紅髮、身驅健壯的小混混學生,從國一到國三連續被50個女生拒絕,上到高一心無可戀之際,遇上籃球痴女生赤木晴子。因為晴子的哥哥是該校的校隊隊長,而晴子很希望為他物色球員,協助其實現稱霸全國的夢想。由於晴子外貌甜美可人,櫻木對晴子可謂一見鍾意,立馬為了她洗心革面,從終日流連街頭和彈珠店的小混混,變成終日留守在籃球場訓練到深宵的籃球員。由於櫻木是個直腸直肚、沒什麼教養、沒打籃球經驗的人,於是在日常訓練、比賽和生活中,都會做出一些誇張又異於常人的驚人行為,有些時候是不堪入目的,例如一直把玩安西教練的肥肉、為對手亂改綽號、向對方球隊教練使出千年殺 (用手指攻擊屁眼 ) 等 ; 但有時候卻做出驚為天人的行動扭轉局勢,例如用驚人的彈跳力做隔人灌籃、用訓練一個月的跳投絕殺對手等,總是讓人出乎意料,不管是驚喜還是驚嚇,這就是他的魅力之處。 整套動畫裡其實有許多名球員角色,除了主角之外,另一個最受注目和歡迎的就是三分神射手,被同伴稱為「炎之男」的三井壽。三井的故事甚至比起主角更來得深刻貼地,他在國中時期已經是球技高超的明日之星,他曾帶領他的國中奪得神奈川縣大會的冠軍,並且獲得了決賽MVP。當時在決賽中,他的球隊一度在末節落後,正當他絕望之際,安西教練鼓勵他說 : 「現在放棄,比賽就結束了。」這句話使三井重拾決心,在最後數秒以投籃絕殺逆轉局勢,反敗為勝。後來三井將安西教練視為恩人,升入高中時拒絕了海南、陵南等名校的邀請,來到了有安西教練執教的湘北高中。後來他在一次比賽中受傷,休養期間勉強自己去練習而再度受傷,後來他撐著拐杖偷偷觀看湘北球隊比賽,看到自己的隊友兼競爭對手赤木在球場表現出色,內心嫉妒加上自身傷勢漫長的恢復週期,強烈的自尊心以及失去榮耀的落差感使得他悲傷的告別籃球場,自此之後自暴自棄,並淪為不良少年。 後來,櫻木及另一名同學宮城加入湘北球隊,三井發現球隊又多了球技出色的新血,決心要去找他們麻煩,結果卻反被櫻木、另一名新人流川打得滿地找牙,正當他將妒嫉心化為悲憤投射到球隊成員之際,昔日的恩師安西教練來到,三井的籃球回憶頓時直湧心頭,流著淚向教練說出經典台詞 : 「安西教練,我想打籃球 ! 」甚至有他專屬的歌曲《直到世界的盡頭》,每次翻看那場境或聽到那歌曲,都會不禁鼻酸一下。雖然他誤入歧途的原因讓有些人不解,但回想起自己高一大概15-16歲時,自尊心確實是非常脆弱,會因為尊嚴問題而做出現在看來非常愚蠢的事情,那麼對籃球因愛成恨亦可以理解。或許三井這個角色的固執、落魄、浪子回頭及自我救贖,比起主角的設定更貼近普遍人,大概每個人都經歷過某種固執及救贖的過程吧 ; 對於籃球迷來說,三井另一個迷人之處就是他永不放棄的精神、準繩的三分球以及優美的射姿,這些都是常人比較容易達到的,比起櫻木,三井是更具可實行性的目標人設。(待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1-25 19:39【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11) – 籃球篇(1)最近有一套經典的日本籃球漫畫,全新製成了電影版上映,旋即再次風靡全球,除了喚起像我這種老籃球迷及漫畫迷的青春回憶,亦吸引了許多新血投入籃球漫畫的懷抱裡。這套電影就是《灌籃高手》,香港版叫做《男兒當入樽》,現在看起這個名字隱含了很多社會對男性的期待,男人就是要夠高夠壯,可以「入樽」才算是男人 ! 但現實中有多少人可以入樽呢 ? 在我十多年的打球歲月裡面,在街頭籃球場上親眼看過有人入樽也不過是兩次,一次是一個外國人,一次是一個香港人。雖然絕大部分的香港男人都不能入樽,但這也無阻大家對《男》的熱愛,這篇文章想要來回顧一下自己的籃球生涯,以及多年在香港街頭籃球場以及聯賽的趣聞逸事。 我相信絕大多數香港人都跟我一樣,第一次接觸籃球是在小學的運動課上,我記得那時候只有小三,除了一位個子稍為高的同學外,幾乎所有人都是第一次碰籃球,老師在課堂上教大家最基礎的右手運球、帶球跑步、帶球上籃以及射球,因為那時候大多同學都是又矮小又沒力,幾乎用盡力氣在胸前推球出去,才能把球射到籃網的高度。在我小學的年代,最流行的運動是乒乓球,除了入門體能要求比較低之外,因為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時,香港有兩位乒乓球球員 – 高禮澤和李靜,他們在男子乒乓球雙打比賽中取得銀牌,亦是香港歷來第二面奧運會獎牌,被傳媒合稱為「乒乓孖寶」。他們的名字在乒乓球界可謂家傳戶曉,當年不少同學都會買他們代言的球拍,或是參加他們舉辦的乒乓球訓練班 ; 後來,李靜在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以教練身份帶領蘇慧音、李皓晴、杜凱琹取得女子團體乒乓球銅牌,成為香港史上第一位以運動員及教練身份取得奧運獎牌的人,他在比賽和接受訪問期間亦頻頻爆出金句,再次成為一時佳話。 回到小學的籃球課,因為體型的限制以及乒乓球的風潮,小學的我也是選擇了打乒乓球,籃球也只是上課才會玩玩的運動。升到中學後,發現愛打乒乓球的人比小學來得少很多,連學校提供的乒乓球桌也只有兩張,比起小學少一半。初時有發現不少同學喜歡打籃球,但中一、中二的我還處於未發育完成的狀態,身高只有1米4,帶著60公斤的體重,我連運動也直接放棄了,每天都沉迷於打電腦遊戲。初時有幾個比較要好的朋友下課後會一起打遊戲,後來其中一個朋友率先接觸學校籃球隊,原因是他姐姐跟我們也同校,而她的同學常常會帶我朋友去玩,有時候就是去籃球隊訓練,於是他從我們原本一週7日的遊戲生活裡,變成一週只有3或2天,其餘時間都跑去打球了。初時他也有帶我們去打,但我礙於體型限制完全提不起興趣,直到中三的時候,終於有兩大原因讓我徹底改頭換面,成為一個醉心籃球的球員,第一是我長高到1米75,第二就是看了《男兒當入樽》。以前因為父母都整天要上班,而我都會長期留在家裡打遊戲,為了填補家裡沒有人的空洞感,通常都會打開電視當做背景雜音。那時候有個收費電視台有動漫台,都會播一些有的沒的動畫,從80年代的《龍珠》、90年代的《幽遊白書》到最新的動漫都有,其中一系列就是播《男兒當入樽》......(待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12-31 23:03【香港雜記】港產片系列 -《九品芝麻官》周星馳電影的翻看率非常高,但有幾套我重複看了30遍以上的,其中一套是《九品芝麻官》。它是於1994年上映的香港電影,當時的電影票房紀錄為港幣30,177,333元,為當年十大票房排行第七,值得一提是他當年還有兩套打進十大票房的電影,分別是第3名的《國產零零柒》及第6名的《破壞之王》。《九品芝麻官》內容的歷史原型是清末四大奇案中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講述不學無術,甚至不太識字的包龍星,在曾任縣令的父親出錢協助下出任九品候補知縣,並時常接受惡人的賄賂而誣害善良,引致在當地聲名狼藉,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有一次,他出席戚家飲宴時智取作惡的捕頭雷豹,一夜翻身做受人愛戴的好官。後來剛嫁入戚家的女子戚秦氏遭水師提都之子常威姦淫,更毒害戚秦氏一家殺人滅口。由於常威背景雄厚,他串通狀師、証人甚至當地官員,把滅口的罪嫁禍給戚秦氏,包龍星得知其含冤受屈,不惜捨棄功名協助,甚至連帶被常威陷害,淪落到雜技團、妓院等地方一邊工作,一邊上京告御狀,最終受皇帝協助之下,包龍星與一眾惡人鬥智鬥力並使兇手伏法。 在小時看的時候,我只是單純當它是喜劇來看,特別關注那些搞笑的情節,例如包龍星鋃鐺入獄,包龍星的侄子兼師爺包有為出計劫獄救人,竟然以請女人進獄為他留下血脈為由,卻又突然使出無敵穿牆術為其破開一條生路逃脫 ; 在妓院裡,包龍星醒覺以吵架口才可以在官堂上「死都嗌返生,攣都嗌返直」,於是偷偷觀察老鴇三姑的吵架技巧,日以繼夜地鍛鍊,吵架的氣場不僅把彎曲的鐵技糾正,還能把大浪衝破,最終更能連珠炮發把三姑及其手下擊敗,勇奪「飄香院」吵架王的頭銜,工作崗位亦從打掃清潔等閒雜工作,變成坐陣大堂專門與外來撩事者吵架的皇牌,風頭一時無兩。 隨著年紀增長,再次看同一套電戲體會到的,原來喜劇的骨子裡是徹頭徹尾的悲劇,這大概是人生的經歷讓我看事物的觀點變得悲觀,或是更會思考背後反映的社會問題。首當其衝的是包龍星本身的官位,是透過父親的人脈和利益交易回來的,電影裡未有描述他的學歷背景,他在戲中亦未曾提及任何條文和律例,很多時候都是靠師爺從旁指點再作決定。所以他只是一個抱著賺錢心態進入行政體系的一個商人,每單案件對他來說都只是「生意」,誰出錢比較高,另一方就有罪,原本應該是中立、公義的政府司法機關竟然是由官員的私利主宰 ; 更荒謬的是,他已經是地位最低的九品候補知縣,可想而知他對上的其他層級官員也必然如此,及後他與其他惡官相搏時足以證明。 戲中常突顯「貪官」、「清官」的對比,乍眼一看,在這個鮮明的對比下,人們一面倒的都會支持改邪歸正的包龍星,百姓們亦會以「清官」歌頌公正嚴明的官員。但事實上,官員本來就應該要公正嚴明,根本不應該有誰比誰正義這種說法。這反映人們身處巨大的體制,自覺沒法改變整體社會狀況時,便會退而求次去歌頌「比較好/沒那麼差」的人和事。當有「對比」這回事出現,人們很容易就會陷入盲點,被「我們已經比誰好 / 更差的大有人在,因此現在算不錯了」,而忽略事情本身應否存在。我個人最深刻的體會是以前工讀加班沒加薪水,跟同事說很多地方加班都要付雙倍工資,他們就會說「很多地方連加班費都沒有呢,有加班費已經不錯」,於是問題就被消失了。這個反思亦對我後來看待其他事物有不少啟發。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12-31 22:58【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10) – 中學校園生活篇5對中學生來說,他們每天上課最期待的時刻,就是小息、午餐和下課的時刻,因為那個時侯的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希望在學校得到什麼知識,他們只知道上學是這個年紀的人必須做的事。抱著被強迫上學、溫書、考試的心情,加上青少年的反叛心態,自然由骨子希望做出抵抗「上課」這個這荒謬的事情,例如我的小學同學會戴MP3上課聽音樂、上課時在抽屜裡看漫畫,後來有智能手機時就更常出現上課玩手機的狀況。有些時刻覺得坐在這個教室裡沉悶難耐,同學們特別期待上課之外的自由時間。仍記得以前在中學的第一次小息,在頭兩節課之後的9點30分,那時候鐘聲一響、老師一踏出教室,我跟幾個同學果斷緊接著衝出教室,走到小吃部買早餐吃,因為只要多慢十幾秒,那條排隊的人龍長度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曾經有老師慢了3分鐘下課,我跟同學「9秒9」 ( 香港俚語,指9.9秒就跑完100米,比喻極速的意思 ) 跑到小食部排隊,結果還未買到小息就結束了,我們只能一邊咒罵那老師,一邊餓著肚子等下一個小息。 在香港,普遍中學都會讓學生外出用午餐,我的那所中學只有中一學生需要留校用膳,理由是中一學生外出比較危險,彷彿中一學生都是從天而降到學校上課、沒有在學校外走過路的樣子。中一那時候,我們的午餐有3個選擇,第一是訂學校的午餐、第二是吃小食部、第三是自備飯盒。那時候學校午餐的供應商飯盒蠻難吃的,所以我主要是吃小食部的。但小食部都是賣那些沒營養的食物 : 炸雞塊、薯餅、珍珠雞、上海粢飯、菜肉包、公仔面配午餐肉等等,對我來講是好吃得很,但爸媽得知我都吃有的沒的時,他們就親自準備午餐飯盒給我。小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覺得帶家裡飯盒有種「土氣」,很害怕被同學發現帶飯盒,於是我都自己坐一邊吃,直到有一次我忘記帶餐具,同桌的學姐借我筷子,我才發現有一群高年級的同學都會自備午餐,那是很正常的事,於是我也開始會跟同學們一齊吃午餐,小時候就是有很多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 到下課時,那是每個同學每天引頸以待了一整天的時刻,大家終於從半天的合法禁錮中解脫,有的會留在教室跟同學閒聊/討論下課後去哪裡走走 ; 有的會趕著下去球場跟別人鬥牛 ; 有的會趕回家跟朋友們打電動,初中的我是最後者,每天最期待就是等著回去沉浸在戰士、魔法師、農民等不同角色的《魔獸世界》。我爸媽兩個都6點多才下班,而我媽不喜歡回家看到我在打電動,因為她覺得我打電動是無所事事,有次一怒之下更禁止我打電動一個月,於是4點下課到6點多前就是我的黃金時間,我必須趕每分每秒在她回來之前打電動,甚至試過打到聽到她在開門的聲音時,立馬把總開關關掉,然後跑到座上假裝在做功課。有一次她看我神色慌張,看穿我心有不軌,她居然去摸那電腦主機,揭發我一直都在她回家前打電動。後來她漸漸拿我沒辦法,也只能讓我繼續打。後來到中三時,我因為看了動畫《男兒當入樽 ( 灌籃高手 ) 》,我突然性情大變,不僅荒廢打電動,還每天都跑去打球,從70多公斤瘦到60公斤,這是我媽當時無法想像的光景。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12-31 22:49【香港雜記】死做爛做 ? 香港打工仔生態紀錄(7)在香港的飯店工讀,常常會遇到一些你以為也是員工,實質上是讀酒店管理的實習學生。乍眼之下你根本看不出他們與正職員工的差別,因為他們的工作時間幾乎跟員工一樣,他們也很熟悉工作流程,也會幫我們這些工讀生安排工作,除了年輕一點跟好玩一點之外都跟正職員工一樣。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我遇過的有澳門、馬來西亞、韓國、法國、美國、中國、澳洲、瑞士等,大多數都是非富則貴,因為他們大多都在海外讀書,學費和生活費每年加起來都幾十萬港幣上下,比起在香港讀4年大學還貴幾倍。當時他們未來的生涯道路會比較平坦,因為讀過酒店管理的一到酒店工作,都會從主管級別開始,但在實習時還是要從最基礎的雜務開始做起。 雖然他們的工作量跟正職一樣多,收的工資卻可能只有$3000-$4000港幣一個月,比正職的少好幾倍,酒店美其名為「車馬費」,因為酒店方偉大地為學生們提供學習空間跟機會,所以有車馬費已經是「皇恩浩蕩」。對實習生來講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到酒店實習是他們畢業的要求之一,就算沒車馬費還是要做。有實習生跟我說過,在歐洲很多國家的酒店當實習生的工資,是跟正職一樣的,只有香港在內等少數國家才會發「車馬費」代替,因此歐洲國家的酒店實習機會就很難得,搶不到也只好來香港找機會。對大部分實習生來說,來香港實習也是有好處的,因為他們可以在下班或放假時瘋狂吃喝玩樂跟購物,他們都覺得香港是個很好逛購物選擇又多的地方,就算只有車馬費也沒所謂 ; 相反,也有一些人是比較省錢的,例如我遇個一個男生,他每天三餐都會在酒店的員工飯堂吃免費的,甚至放假也會跑回來換個衣服吃飯,租屋也選擇比較近工作地點的,好讓自己下班可以走路回去。不過在香港居住本來就已經夠貴,就算那男生每天吃飯跟交通都不用錢,他的車馬費還是不夠交屋租。看到他每天都要吃員工飯堂的菜,有些同事就會在他背後說他不是,說要舉報他回來偷飯吃之類的,但我看到的是酒店剝削實習學生,讓他來到異地連吃飯也要省著,非常可悲。 多數實習生都要當個半年/一定時數,剛開始進來時感覺他們都很有活力,對每天要面對的任務都充滿期待 ; 這種情況通常維持一個多月就會消除,繼而進入憤世嫉俗的階段,他們已經體會到工作的荒謬及痛苦,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應該繼續在服務業發展 ; 再隔一段時間,他們又會展現出看破紅塵,一切痛苦只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感覺,只要完成工作準時下班即可,這大概亦與職場新鮮人的心境貼近。聽說香港有家酒店專門給在香港讀酒店管理的學生去實習,而且進去的學生都郎才女貌,中間聽實習生們議論紛紛,說他有朋友在那間酒店實習,每天就像去旅行一樣被迷人的景色吸引,工作環境也因而比較愉悅,簡直羨煞旁人。自此我一直暗中關注那間酒店的招募資訊,希望可以取得工作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平衡,可惜最終還是沒找到機會。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12-31 22:45【香港雜記】香港景點系列–天壇大佛對80、90年代後出身的香港人來說,電視絕對佔了他們童年的大部分時光,因為那個年代還未有電腦及智能手機,以前在家裡的娛樂多數是看電視、書或玩玩具之類的。小時候的我對電視節目表倒背如流,每天哪個時段有卡通片、哪個時候有電影重播都知道,甚至連父母也會直接問我今天播放什麼。其中一個幾乎每天早上都會播放的節目叫做《教育電視》,教育電視的目的是要讓學童透過電視學習,多以輕鬆的手法,去說出課程的重點和帶出訊息。鑑於1970至80年代的課堂教材有限,教育電視成為了當時課堂上唯一的多媒體學習資源,但由此節目內容輕鬆又吸引,每當有時間我都會自己播放教育電視。因為小時候的活動範圍大多在家附近,要去遠一點也只能等父母帶,於是教育電視的常識科就成了我探索香港的途徑。 那時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天壇大佛,那一集大概是有一群小朋友介紹了天壇大佛的資訊及歷史沿革 : 「天壇大佛是一座位於香港大嶼山寶蓮寺前木魚峰上的釋迦牟尼佛像,是全球第一高的戶外青銅座佛,座落於海拔520米、268級石階的昂坪。佛像由207塊銅片組成(佛身165塊、蓮花36塊、雲頭6塊),高26.4米,連蓮花座及基座總高約34米,重250公噸,坐於3層祭壇上。天壇大佛由寶蓮禪寺自1981年開始籌建,1993年12月29日開光,歷時12年,耗資超過6000萬港元,也是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由於其設計參考北京天壇祈年殿天壇的地基形貌,所以名為「天壇大佛」」。在電視機前看著雄偉的佛像,我就覺得我一定要去實地看一下,不過父母好像對那邊沒太大興趣,說那邊又遠又熱,要去不方便之類。 直到小學4年級左右,學校旅行決定帶同學去天壇大佛走走,我才有機會一睹佛像本尊。那時候一下旅遊車,整班同學都超級興奮的大叫,在樓梯下往上看,佛像大到彷彿蓋住半邊天那麼大。正當我目定口呆地凝視佛像的神色,整班同學都已經爬上樓梯了。兩百多級樓梯對那時候的我來講也是非常困難的挑戰,因為我那時候腳又短又肥,爬個70級就要休息一下,於是在隊尾就有兩個老師專門照顧像我們這種小肥仔。幾經辛苦爬到上去,我就圍繞著底座走,那時候都沒有手機相機,只能用眼看,印象特別深刻。那邊還有6尊舞姿銅像,那時候覺得佛也會跳舞很有趣,原來它們名爲「六天母獻供」,供品分別是花、香、燈、塗、果、樂,代表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我長大後再去參觀時才知道的。 午餐我們到寶蓮寺裡面吃飯,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吃到的芋頭魚,基本上那就是一大塊魚型的炸芋頭,味道不錯但很油。我當時還問老師說好的魚在哪裡,逗得他們都大笑,說寺廟只有素可以吃。寺廟前身為大茅蓬,由中國江蘇鎮江金山寺的頓修、大悅和悅明三位禪師建於1906年(即清光緒三十二年)。直到1924年,第一代住持紀修和尚正式命名爲寶蓮禪寺。當時,在中國內鎮江金山江天寺參學的大悅、頓修、悅明三位襌師,輾轉遊歷至大嶼山,見高山之上有一大片平原(後人把這幅平原名爲昻平),雖然長滿荊棘荒草,人跡罕見,卻清幽寧靜,認為是修行辦道的理想地點。三位襌師披荊斬棘,合力建小石室;後來,出家僧衆嚮往這處清幽的道場,聞風而至,再蓋搭大茅蓬,自耕自食,用功修道,因此初期命名爲「大茅蓬」。雖然我沒有很了解佛教教義,但每次看到天壇大佛,或是進到寶蓮寺,都會有洗淨心靈的感覺。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11-30 21:58【香港雜記】死做爛做 ? 香港打工仔生態紀錄(6)在絕大多數的職場裡都會有層級制度,那在自由競爭的市場裡,有層級制度就代表有競爭的存在,於是我在餐廳工作的日常,除了看到人們工作之外,亦會看到大家如何在人際網絡內拉攏同伴、爭權奪利或維護自己部門的利益。由於我是工讀生的身份,跟正職的員工們大多都沒有利害關係,因此可以完全將自己置身於這個羅馬競技場之外坐山觀虎鬥。 首先是不同部門之間的競爭最為明顯,因為大家都想少做點事,每當有責任不明確的新工作出現,大家第一個反應都是想把這項工作推諉給其他部門。例如有一次,有個負責處理訂桌事務的同事走進廚房,說有客人對菜式有些意見,希望跟廚師長聊聊,廚師長那時候其實正閒著在跟同事打屁,但他並沒有立馬答應出去外面見客人,反而四處張望的找廳面經理去。等他找到經理跟那個同事出去後,他就喃喃自語的說 : 「每次進來找我出去我都要出去,那我不就會很忙嗎 ? 叫負責面對客人的人去處理就好阿 ! 」。 反過來廳面的員工也有類似的行為,例如廳面人員在廚房有個小角落是用來沖泡飲料的茶水吧,那邊會有大量檸檬、鮮奶、奶油之類廚師們也會用到的東西。因為早上各部門都會各自派人去貨物場那邊領貨,如果有時候廚師們忘記了去領貨或訂不夠檸檬、鮮奶,他們就會跑過來茶水吧借。有一次我負責站茶水吧,那有廚師來問我借鮮奶,我就借了,後來被另一個正職員工責備說,我借了給他們一次,他們就會養成習慣常常過來借東西而不自己訂,那廳面部門的成本數據就會上升云云。那時候的我聽了覺得會不會想得太多 ? 借個牛奶說到好像會造成萬劫不復的後果,但在他們的立場裡,有可能會帶給自己和自己部門麻煩的事情都不應該做,否則就是「攞屎上身 ( 給自己找麻煩 ) 」。 對於樂於助人的我,最初對於職場裡人們的行為我感到難以理解。因為卸下工作身份的他們其實都很善良,但穿上制服後好像就變了一個模樣,變得斤斤計較的感覺。平常明明也會交換一下食物飲料之類的,怎麼突然在某些事情上又變得那麼自私呢 ? 以我的理解是因為大家都假設了對方想把一些責任推卸,於是大家都會預先開始防衛模式,保護自己和自己部門的利益,尤其害怕自己不小心因想幫助別人而接受了一個小任務,最後會變成一個長久固定麻煩到自己和部門的工作。但歸根究底的原因,是公司沒有給充足資源和人手每一個部門,於是在有限的資源同時承受過量的工作時,他們就漸漸變得處處防範,免得自己部門的人增加工作量。因為平常餐食部的員工可能因為工作量太大、客人遲遲不離開,引致常常都要加班,而且公司沒有加班補償的制度,於是員工們就要自行設法快速完成工作,同時要設法把多餘的工作推卸,才可以保障自己有較合理的工作待遇。由此推斷,在職場上員工們變得非常保護自己,其實是員工們為了應對公司的剝削而衍生出來的自我保護機制,由於預視自己無法向公司爭取更多資源,於是便轉以比較可行的「逃避/推卸責任」機制,嘗試以自己的力量爭取較合理的工作待遇。在我往後到不同地方工作的日子裡,相同的心態均反映在員工的行為裡,可見香港很多公司都是以剝削員工的方式來謀取更多利益。那麼為什麼員工們只會敢跟其他員工互相競爭減少工作量,而不跟管理層或老闆爭取更多資源呢 ? 這是我後來產生的疑問。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