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1-30 21:57【香港雜記】香港景點系列 – 流浮山在香港人眼中,流浮山就是吃海鮮的代名詞,從小到大如果要帶海外回來的親友吃海鮮,流浮山必定是首選,它的名字就是有一種較高級、浮華的氣派 ( 雖然實際上不算是 ) ,但小時候每次聽到家人說要帶我們去流浮山,都會覺得期待又興奮。 流浮山這個位於新界西北的地方,一直都以日落美景及本地出產的海鮮聞名,但後來主要代表其西面數條鄉村較旺盛的地方。因為該處位於後海灣畔,臨近屬鹹淡水交界的珠江口,鹽分高,浮游生物多, 非常適合養蠔。據說19世紀中開始,流浮山已出現蠔業,60年代,港府把流浮山劃作蠔魚區。只可惜1970年代流浮山屢受武裝炮艇侵擾及擄人,加上珠江三角洲水質污染日趨嚴重,鄉村人口遞減和隨著天水圍新市鎮不斷發展,流浮山的漁業,尤其是蠔業雖不如昔日般興旺,養蠔手藝已經青黃不接,但現時在養蠔的泥灘上依然看到戴着大帽子躬身勞動的蠔民,蠔民會把養至一定程度的蠔生曬成金黃色的蠔豉,排列整齊的一板板蠔豉成為流浮山獨有的風景,而該處仍有不少海鮮酒家,每逢假日均有不少旅行團專程前往品嚐。 除了蠔豉外,蠔可以製成蠔油。裕興蠔油公司自50年代起便札根流浮山,生產蠔油,初時以傳統方法製油,把當地的天然生曬蠔慢火煮熬製成蠔油。後來流浮山水域受到基建工程等的影響,污染日益嚴重,於是改以其他地區生產的蠔製蠔油。到達流浮山的入口處就可以見到一條有點像三家村的海鮮街,這裏的路也是濕濕窄窄,不過貨品款式感覺比其他地方多一點,不少人會在這裏買一些海鮮湯包或魷魚絲作「手信」,亦有很多小店是賣蝦仔、蝦米、金蠔等海產。 除此之外,大街上還可以見到不少香港懷舊食品,例如茶果、潮州花生糖、龍鬚糖、麥芽糖、腰果等,除了茶果以外都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零食。以前在舊式的街市附近,總有一兩家店是賣類似的乾貨和零食的,它們的特點是「大件夾抵食 ( 大份又便宜 )」,光酥餅 ( 是一種中國民間小吃,主要以麵粉、蛋和糖做成,通常是圓形的,外表白白黃黃並帶有些裂痕聞名於香港奇華餅家、泰昌餅家,以及其他的傳統老餅店。它與廣東所製造的西樵大餅類似,口感鬆軟、味覺香甜而不膩 ) 是必定放在店家的最外面,因為很多人都會買,像我媽就會買那個給我當早餐吃 ; 然後就是一些大大小小的餅乾類東西,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跟手掌一樣大的杏仁餅,它的包裝非常簡陋,只是一張塑膠紙把一筒餅捲起來,但那一筒起碼有15塊,而且賣得很便宜。現在這種包裝的杏仁餅已經沒有再看過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獨立包裝、一口大小的杏仁餅,又貴又小,讓人不得不懷緬舊時價廉物美、實而不華的年代。 香港西北部有不少賞日落好去處,如屯門黃金海岸、下白泥,而流浮山算是其中較有特色且交通較方便的地點,風景夠開揚之餘,亦能遠眺深圳灣大橋和對岸的城市剪影,同時亦有巴士可直達,但近年不少開設了貨櫃場於流浮山道兩旁,使得交通不時擠塞,也喪失了其鄉村風味。面對人口老化、產業萎縮的狀況,除了推廣旅遊產業之外,還需要思考如何吸引下一代保育香港的本土風味。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11-30 21:52【香港雜記】港式茶記系列 -- 義大利麵茶餐廳一直是香港人追求「快、靚、正」的代表物,為了提高出餐的效率,我們不時都可以在餐廳用餐時窺探廚房內的一些小撇步,最常見一定是把數盤已經拆開包裝的泡麵整齊的堆疊起來,有客人點餐時廚房就手到拿來、頭也不回地在熟悉的位置拿取泡麵掉入水中,手法之熟練、轉頭隨性的跟同事口沒遮攔,編織成茶餐廳獨特的風情畫。那麼在講求效率的茶餐廳餐牌上,為什麼會常常出現意大利粉這種主食呢 ? 茶餐廳自1950年代興起,揉合舊時港式冰室及代表西方的酒店、西餐廳飲食文化,形成香港獨有飲食文化。由於茶餐廳深受殖民文化影響,不少食物、飲品都取材自英式美食,意大利粉也是在當時一併被帶到香港的飲食文化當中。 如果你有做過西餐廳或咖啡店,或許你會知道,意大利粉是可以預先煮好,可以儲放好一段時間,而且翻熱速度非常快。假設今天你在廚房收到一客意大利炒的點餐,首先你要準備的是配意大利粉的醬汁和料,然後才去翻熱意大粉麵,因為已經預先煮過的麵很快就可以上盤了。意大利麵在茶餐廳的運用可算是中西合壁的表表者,意粉的上菜速度甚至比泡麵更快,一般泡麵最快也要煮3分鐘左右,預煮過的意粉可能只需30秒,比泡麵快6倍 ! 但香港人普遍都對茶餐廳的意粉有所保留,在茶餐廳裡最常看見的意粉菜式就是「湯意粉」,就是像吃泡麵一樣把意粉放進湯裡,上面再加一些配料,聽起來是沒什麼毛病,但因為普遍茶餐廳對意粉的烹煮都沒有講究,很多時候我們吃到的意粉都是又軟又粗的,吃起來口感不太好 ; 泡麵沒有這個問題是因為泡麵多煮2-3分鐘的口感還相對可以保持在一個合適的口感範圍,但意粉多煮2-3分鐘口感就差很多了,而且預煮的意粉放了多少天我們也不得而知,可能吃到的意粉已經放了好幾天,那麵的口感也會變得不好,於是每次去點湯意粉都好像一場賭博一樣。 但是,茶餐廳還是有其他意粉裡的餐點卻比湯意粉來得穩定及美味,那就是「炒意粉」和「焗意粉」。為什麼炒意粉的麵條口感一定會比湯意粉好呢 ? 因為「炒」麵的麵條必須夠乾身結實,炒的過程才不容易沾鍋或折斷,於是用來炒的預煮意粉就需要比較精確的拿捏。通常炒意麵都是配叉燒、火腿絲、芽菜、韮菜,配以醬油、老抽等調味,各家炒法都大同小異,主要分別還是在「鑊氣」的掌握,即是說有沒有把意麵的邊邊炒得一些微微焦的感覺。另一種茶餐廳常見的意粉菜式就是「焗意粉」,那比較貼近西餐料理,通常都是以肉醬、白醬配海鮮蓋在意粉上面,再加芝士烤焗,跟鐵板牛排一樣,焗意粉也是我童年最期待的晚餐之一,剛剛出爐再放到桌上的芝士跟醬料散發濃郁香味,麵條的品質就也是要看運氣,但美味的醬汁跟芝士把焗意粉的一半分數穩著了,除非那家店爛到連醬汁也煮不好。每次上焗意粉時,父母最擔心的是我會用手去觸碰高溫的盤子,而我每次都會覺得「他們當我是白痴嗎 ? 我當然知道它很熱」的心情,父母的關心從來都是這麼無微不至,只是年紀太少不懂感恩,長大後反而很珍惜每次被父母提點的時刻,因為只有在他們面對還可以成為小孩般的存在。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11-30 21:47【香港雜記】港產片系列 -《逃學威龍》相信有看過周星馳電影的人,都無一不曉《逃學威龍》這部經典作品,它可算是打響了周星馳電影生涯的代表作之一,時至30多年後今日依然為人津津樂道。《逃學威龍》是於1991年上映的香港電影,當時的電影票房紀錄為港幣43,829,449元,打破前一年由周星馳主演的《賭聖》香港最高票房記錄,並且成為年度票房冠軍,《逃學威龍》後亦引起了一系列的校園電影風潮,例如《超級學校霸王》、《逃學外傳》。電影的故事內容相對簡單明快,講述一位即將退休的警長黃局長(黃炳耀飾)遺失了一把佩鎗,他懷疑是被曾到警署參觀的中學生偷去,因不欲在退休前被這種低級錯誤玷污名氣,遂暗中派飛虎隊員周星星(周星馳飾)潛入學校,扮學生作臥底以尋回失鎗,途中與另一臥底校工曹達華(吳孟達飾)合作、與學生互動,以及追求輔導它師Miss Ho(張敏飾)期間多番引起多惹笑場面,最後周星星成功搗破黑幫大本營,並在黃局長最後關頭協助下尋回失槍兼取得美人歸,相當熱愛周星馳的粉絲對戲情都暸如指掌,此文希望分享一下《逃學威龍》對我在中學生涯時的同學們造成什麼影響。 印象中我第一次看《逃學威龍》是在初中一、二年級左右,當時父母買了一個香港收費電視台的接收器,在那個未有網上串流的年代,我只可以在電影頻道觀看電影,而《逃學威龍》經常性都會重播,可能是因為大家都百看不厭吧,於是我到開始迷上看它,每次看到節目表上有《逃學威龍》我都會預留時間收看,一個暑假就可以看上4-5遍。回到學校偶爾會跟朋友討到搞笑的影片,大家都會異口同聲的說自己看了周星馳的那部電影,於是大家會開始模仿電影內的橋段跟一齊背對白。例如剛剛考完試,一群男生在討論剛剛的選擇題答案是甚麼,有人開始模仿狗叫的聲音,其他人立馬心領神會,知道他就是在裝達叔幫周星星出貓(作弊)那一幕,達叔模仿狗叫去告訴周星星答案是D(dog),於是大家又開始起哄裝達叔的手震,又騎到別人身上叫他不要離開學校(周星星欲逃學失敗那幕),年少的快樂就是那麼簡單。那時候女生看到都會覺得莫明其妙,她們好像對無厘頭、搞笑的東西沒有大興趣,但看到一大群男生玩得正瘋又會覺得蠻好笑的,有時候男生也會用這種大叫大鬧的方式去吸引女同學注意。 另外很多電影裡面的角色或笑話都會很容易就接合到日常生活之中,例如班上如果有男同學的名字叫「星」,大家都會跟據他的氣場判定他叫「星仔/星哥」,幸好我就讀的中學比較少受到幫派的影響,大家都不會分門派收小弟或放學天台等(約幹架的代號),否則每天下課都必定會有一場腥風血雨。在《逃》裡有一幕周星星被幫派學生約放學到天台單挑,結果他技驚四座,先一腳把對方口中的煙踢走,再三兩腳就把對方收拾,聞說周星馳踢煙那一幕是一鏡完成的,所以許多人認為周星馳本身的武術(演戲用的)亦不俗。在香港有些中學會被戲謔為「武館中學」,指該校的學生以幹架聞名,曾聽聞有些同學在學校也會以練武為名欺凌他人,例如叫同學咬著筆站著,自己模擬周星星一腳踢上去,這些都是《逃》帶給我們這一輩人的回憶。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10-30 16:40【香港雜記】死做爛做 ? 香港打工仔生態紀錄(5)餐廳的工作通常分為前場和後場,前場的意思就是在「客人看得見」的範圍,後場則是相反。這個概念後來在社會學中又再相遇 – 美國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曾提出一套劇場理論,用戲劇的概念來解釋生活。他認為人們於日常有「前台」與「後台」之分,前台意味著在不同的人際群體中,會特意表現出某種樣貌,以求在該場景留下特定的印象;後台則完全屬於個人小天地,不須刻意維持形象,呈現最真實的自我。只能說他的比喻貼切得很,在餐廳的前場所有服務人員,包括由後場走出來的人員,也要遵守某一套禮儀及規範。例如每次見到客人都要面帶笑容、客人看似在找位置時要主動詢問其需要、看到客人吃光一個盤就要立即收走 ; 有些廚師需要從後場走出前場添加食物或醬汁之類時,他們要在門後先整理儀容,甚至在門後有鏡子方便他們整理儀表,如果制服不整潔就不能走出前場,曾有廚師滿身污漬地走出前場而被酒店的管理層責備。 同理,當人們從前場回到後場,他們的「面具」就會立即放下,變回一個比較「正常」的工作人員,他們會討論前場客人的八卦、抱怨那個客人無理、跟後場的同事們聊天或偷吃東西等。那道穿越「前場」及「後場」的門彷彿一個「變身」裝置,有時前場的人們遇到一些特別讓人興奮的事,他們等不及「變身」就一窩蜂跑入後場討論,亦成為大家的某種默契,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大家就知道有八卦可以聽了,於是在辛勞的體力勞動中得到一絲喘息空間。有專職後場的服務人員負責飲品調製,以及清潔餐具,因為通常西式餐廳都會使用銀器及玻璃餐具,洗淨後要再用布把水的痕跡逐一擦走,否則就會有一點一點的白色圈在上面。這個工作可說是讓人又愛又恨,當前場疲於奔命服務著數以百人時,你就可以輕鬆站在同一位置上,不用走動亦不用強顏歡笑 ; 但你同時亦只能做這個工作,沒有機會觀察外面的光景,如機器般不斷重複一個動作,快速洗擦手中的刀叉及酒水杯,一不留神掉破了還可能要賠償。但作為兼職的我們亦沒有選擇權,只能在心中期待被指派到某個崗位,有些社交能手則會迅速與前場的工作人員打好關係,再以私下的交情選擇自己想要的崗位。 在台灣的麥當勞特別有感受到這種前場和後場的差別,因為他們都會很強調的叫客人做「貴賓」,例如「368號的貴賓,你的餐點可以了喔 ! 」。雖然台灣的麥當勞比香港的貴,但遠遠還未到「貴賓」的層次,每次去到光顧然後被叫成貴賓,總覺得那裡怪怪的,根本不適合客人的身份,有時候這種制度式前場規範也是會讓客人覺得格格不入的。在餐廳工作時,食物跟飲料是員工之間建立關係或增進感情的方法,尤其在一些大型的餐廳或飯店,因為食物通常都會由後場員工預先煮好一堆,結果客人沒吃光的話,就可以分給前場員工吃,那些食物遠比員工餐飲美味,所以前場員工都會很感謝後場員工,亦會在他們的崗位找他們可以使用的資源 – 飲料去回饋,包括各式果汁汽水,甚至是酒。前場跟後場的員工利用公司資源互惠互利,大家也會有默契的將提供的資源控制在不會被追究的程度,形成一個工作以外的小型合作圈子。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10-30 15:35【香港雜記】香港景點系列 – 長洲說起香港的旅遊勝地,長洲必定是旅客及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地方。長洲是香港的一個島嶼,因其形狀與啞鈴相似,因而又有「啞鈴島」的別稱。長洲屬香港十八區中的離島區,以獨特的海岸景致聞名,現時島上估算人口為兩萬左右,是離島區中人煙最稠密的島嶼。一上到長洲的岸邊,隨處可以見到的漁船及海鮮酒家在招攬客人的熱鬧光景,加上水清沙細的沙灘和風景優美的家樂徑(步道),吸引很多希望遠離煩囂的都市人前往渡假。近年更有不少年輕人移居長洲,開設適合打卡的特色文藝小店,為小島注入新活力。 長洲是香港著名旅遊景點之一,觀光名勝眾多,例如張保仔洞、長洲北帝廟和長洲石刻等,包括長洲太平清醮這個盛大的文化習俗。長洲太平清醮是香港長洲居民舉辦的活動,於每年農曆四月舉行,是最大規模的傳統宗教求福習俗。太平清醮活動已經有二百年歷史,主祀玄天上帝(北帝)。傳說在清朝乾隆年間,長洲發生嚴重瘟疫,大量島上居民勻被傳染,後來居民得到玄天上帝指引,到長洲北帝廟舉行醮會,延僧設壇超渡亡魂、捧神像遊行,並齋戒三天以示尊敬,疫症才得以消失。長洲居民為酬謝神恩,每年農曆四月都會舉辦太平清醮,並在長洲玉虛宮外建醮慶祝。 時至今日,長洲太平清醮已成為當地每年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於每年春季舉行。太平清醮的主要目的是要保佑大家平安,由於其儀式盛大而熱鬧,吸引大批遊客慕名到訪參觀,每年都把長洲擠得水洩不通。長洲太平清醮有三大元素,分別是出巡、超幽和包山。在日間,長洲會有會景巡遊、醒獅及麒麟表演,以及飄色巡遊等等 ( 飄色巡遊意指麒麟隊、醒獅、飄色和由小孩打扮的古裝人物站在高架上,穿梭於長洲的大小街道 );到午夜時分在玉虛宮外更有聲勢浩大的搶包山活動,據說吃到包山上的平安包,就可保一年平安。在1978年,搶包山活動曾因為包山意外倒塌,造成多人傷亡而被政府禁止,直至2005年經過官民多次交涉,搶包山活動才以競賽形式重新恢復。每年的太平清醮共有五日,每日的活動都不同,分別有迎神、起醮、走午朝、會景巡遊和分派幽包。此外,在打醮期間,居民不可殺生,所以長洲當天只會有素食供應,連島上的連鎖快餐店麥當勞也不例外,在太平清醮期間只會供應香菇包、薯條和蘋果派等素食。2011年,長洲太平清醮連同大澳端午遊涌、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洲太平清醮更因其獨特的色彩,獲得美國《時代週刊》雜誌網站選為「全球十大古怪節日」之一。 長洲島上設有不少青年旅舍、渡假屋,也有酒店。不少香港人在中學時期,對長洲抱著恐懼卻又期待的心情。期待是連假時可以跟三五知己或伴侶去渡假數天 ; 恐懼是因為島上一個著名的渡假屋 – 東堤小築自90年代起便曾多次發生自殺案或凶殺案,更被譽為是「自殺勝地」,因此不斷傳出鬼故事。其中一個著名的鬼故事 – 紅衣女鬼傳說,是指在1989年,有一位35歲的失婚婦人,在東堤小築內先殺死兒子再於單位內上吊自盡,由於她身穿紅衣紅鞋,自此便流傳紅衣女鬼出沒的故事。後來長洲東堤的自殺案頻頻發生,令人感到異常不安。不過,對普遍香港人及旅客來說,長洲始終是一個優美及寧靜的渡假勝地,筆者童年時亦常常與朋友到長洲吃「大魚蛋」和「龍捲風薯片」、到張保仔洞探險,未曾與伴侶去東堤小築體驗刺激的晚上暫時是筆者的遺憾。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10-30 10:19【香港雜記】港式茶記系列 – 蒸肉餅香港雖說是國際美食之都,各國菜式應有盡有,從來不缺美食。當我迷失在目不暇給的菜式,不知該吃什麼的時候,道道地地的蒸肉餅就是我第一時間想起的菜式。這道廣式簡易家常菜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出現在餐桌上,雖然蒸肉餅看起來簡單易製,但其滋味卻是如此的令人懷念。從小學開始,我媽就開始教我煮飯,從最基本的洗米配蒸水蛋開始,因為水蛋可以放進電飯鍋跟米一齊煮成,所以要兼顧工作和家庭事務的她,當然要想最快速的煮食方法。第二道學會的就是蒸肉餅,因為它連炒鍋也用不著,只需要將食材調味,加上配料如梅菜或鹹蛋,再放進電飯鍋一同蒸熟便可,跟蒸水蛋如出一轍,成為我家常煮的兩大菜式。 蒸肉餅是香港烹飪家常便飯的廣東小菜,款式五花八門,常見的例如有鹹魚蒸肉餅、鹹蛋蒸肉餅、梅菜蒸肉餅、冬菇蒸肉餅、土魷馬蹄蒸肉餅等,有些餐廳更將不同的現代或西式的食材混入,例如鵝肝、素菜等,令傳統的蒸肉餅變得更有生氣。試過在某家餐廳吃過「金沙鹹蛋蒸肉餅」,就是在普通的鹹蛋蒸肉餅上蓋上一層鹹蛋牛油醬,雙重的鹹蛋香加上牛油的鮮味,縱使極度邪惡,但美食當前我也很難抗拒。雖然這個看來蒸肉餅毫無技術可言,但只要認真地做,蒸肉餅可有不少講究之處。平常住家菜都是用菜市場現成的免治豬肉 ( 豬絞肉 )煮成,如果講究一點,免治豬肉使用的部位、剁肉的程度、肥肉的比例等等都還可以做些變化。例如我個人口味喜歡7 : 3 的瘦肥肉比例,以梅花肉剁成粗粒再用力反覆「撻 ( 將絞肉拿起來摔打到產生黏性 ) 」使其產生更有彈性的口感,有些人會以豬頸的肥肉來混合 ; 肉餅裡夾雜著剁碎後的荸薺亦是一種常見的煮法,這可以為肉餅帶來爽脆的口感。 台、港梅菜各有不同但總能解鄉愁 此外,要令肉餅有口感之餘不會過分乾燥結實,除了在蒸肉前加點油令肉餅更為光滑,醃肉時亦需要花些功夫。在餐廳大量生產時,大多都會用生粉、太白粉醃肉,使其口惑變得鬆軟 ; 在家中若想用更健康的食材,加入蛋白再反覆「撻」肉亦可做到類近的效果。調味方面,生粉、鹽、糖、豉油這些基本調味都要加。若想令肉餅更香口,可在蒸完後加麻油、胡椒,以及蔥花等調味。對於蒸的時間掌握也是關鍵,將免治肉攤平在盤子上,可以減少蒸煮時間,從而減少水份流失變乾的機會,肉餅才能有恰到好處的熟度。另外,將肉餅中間位置按壓得比四周略薄一點,有助於讓熱力均衡滲入肉餅,避免外面熟透中間生 ; 以明火燒水燒出裊裊蒸氣煮也比利用電飯鍋蒸的效果優良。 我對梅菜與肉餅的結合情有獨鍾,甜甜酸酸、帶著一股發酵味的梅菜,爽口之餘又解膩,帶著悠長的甘甜滋味,亦是我童年時在廚房作樂的回憶。來到台灣才發現,原來台灣的梅菜跟香港的味道不一樣,香港的梅菜酸中帶甜,台灣的則鹹味為主。要在台灣吃到港式味道的梅菜肉餅,除了自己帶梅菜過來之外,可能就是自行在這邊醃製。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心力去做醃製品,如果想吃甜梅菜又未有香港貨寄過來,亦可以用現成的台灣梅菜加糖醃,味道不全然是港式的甜梅菜,但大約有7成相近,足以解思鄉之愁。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10-25 16:50【香港雜記】港產片系列 - 周星馳電影作為90年代出生的香港人,周星馳仍然是我們這一輩男生的共通語言,偶爾接觸到比較年輕的00後,他們未必對周星馳的電影非常熱切,但某些著名的電影對白依然琅琅上口。對台灣人來說,周星馳的電影更是連繫著兩地文化的重要橋樑。聽台灣朋友說,台灣很多個免費電影台經常會播星爺的電影,因為必定有收視,而且買下版權後就算重複再重複的播,都不會有人覺得煩厭,成本收益極高。在香港亦有類似情況,以前每逢星期日下午,電視台都會播放一套香港電影。但星爺的電影並不經常播放,若果當日放映的是星爺電影,當天下午我和我爸就足不出戶一起看他的電影,可見星爺電影的魅力。雖然未看過台灣版星爺電影的我,要把香港版的對白翻譯成國語會有些不對勁,但只要聽你說幾個關鍵字,遇見的台灣朋友都會立即替你把對白用國語繼續接下來,縱使語言不儘相同,但默契一拍即合,有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 筆者最初接觸到周星馳電影是國小時在香港收費電視 – 有線電視的電影台中看到,當時放映的是風麾一時的《少林足球》,簡單直白的故事情節,加上惹笑、誇張、無厘頭的演繹方式,令小孩也看得捧腹大笑。當然,有些情節到長大才會發現,原來內裡還有更深一層意義,只是當時「未夠班睇唔出 – 《唐伯虎點秋香》」,這些細節都會在之後一一探討。到中學時,我第一個認識到的好朋友就是一個周星馳愛好者,我們喜歡看各式各樣的搞笑影片,尤其是星爺電影,於是每天下課時不是溫習課堂知識,而是一起背誦星爺電影對白,一人接一句,接不下去就輸了,輸了就深深不忿,深深不忿就回去複習,自此不斷每天翻看星爺的作品,由最初出道的電視劇,到比較冷門的電影作品、主持節目都會看,十足一個瘋狂粉絲,差在周星馳本人非常低調,甚少機會可以去他出席的公開活動一睹盧山真面目。 近年可以見他公開亮相的一次是在2020年末,周星馳被前女友于文鳳追討港幣7000萬元投資佣金,出席完香港高等法院裁決離開時,當時有一堆粉絲在門外等候,有名穿著西裝的男子帶著電影票要他簽名,並說自己是周星馳的大影迷,從2008年電影《長江七號》開始喜歡上周星馳,旁邊的粉絲則開始慫恿周星馳考他一下,星爺問對方「《長江七號》第一句台詞是什麼?」,男子卻支吾以對,他立刻開玩笑道:「那把簽名拿回來 !」,單是看文字已經可以在腦袋裡聯想到他把這句唸出來的聲音,讓人會心一笑,回想他從前拍的電影帶給我們的快樂。 隨著年月增長,周星馳的電影產量亦越來越少,品質亦廣受詬病,除了在中國票房比較高之外,整體的電影品質都不復當年;主要原因可能是目標觀眾、電影合拍夥伴和製片方式的變化,讓觀眾看起來覺得有點不習慣,例如加入大量特效、用國語為電視基底再配上廣東話、笑話情節炒冷飯等等…當然最重要是周星馳本人在《長江七號》就沒有幕前演出,一切元素組合起來跟以前大家所認定的「周星馳電影」相比,很容易就被比下去了,也讓人只能繼續沉浸在他80、90年代黃金時期的演出裡。對我而言,不論是星爺或他的螢幕拍檔們 – 吳孟達、張敏、朱茵、黃炳耀等這些近年比較少幕前演出或早己去世的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仍停留在他們電影裡,他們在我心中永遠年輕。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9-29 18:18【香港雜記】香港景點系列 –飛鵝山「真係估唔到香港嘅夜景原來咁靚。咁靚嘅野,一下就無晒,真係有 D 唔抵 ( 真是想不到香港的夜景原來那麼漂亮,那麼漂亮的東西,一下子就沒了,真是可惜 ) 」-- Mark,《英雄本色》。 當年周潤發和狄龍在電影《英雄本色》中,其中一幕就是上飛鵝山眺望舊啟德機場吐說心聲,周潤發就在那時候講了這句經典對白,讓香港人不勝唏噓時,也會找三五知己跑上山頂看夜景,抒發悶氣。而這個經典的場面正正就是在飛鵝山頂上拍攝的。 飛鵝山是九龍最高的山脈,高603米,有東九龍之巔之稱,九龍群山之一,座落於馬鞍山郊野公園南部。如果你看過 2015 國家地理攝影大賽的冠軍作品,對飛鵝山的壯麗景色一定不感陌生。有別於港島的繁榮景色,在飛鵝山觀景台上,可以觀看整個九龍半島、香港島、蠔涌和白沙灣一帶的景色,還可一覽九龍群山的山勢。在飛鵝山,你可以有機會拍到日落、雲海、夜景、甚至火燒雲的景色。 從港島望向九龍,自東至西,共有九座大小不一的山,分別為:飛鵝山、象山、東山、大老山、慈雲山、獅子山、畢架山、鷹巢山及琵琶山,據說,這九座山就是「九龍」名稱的由來。亦有說法是相傳八條山脈亦即為龍脈加上皇帝自己,便是九條龍脈 ( 九龍 )。最高的一座飛鵝山從外形看似飛鵝的一對翼,或許跟其名字由來有關。常聽到有人說駕車到飛鵝山看日落,但實情是飛鵝山頂沒有車路可達,那些人說的「飛鵝山」其實名叫東山,只是飛鵝山道最高處,跟真正飛鵝山頂的直線距離約 1.4 公里,不過那裡的觀景台卻命名為「飛鵝山觀景台」,也難怪許多人有誤會。 Google一下飛鵝山,常見關連字有:豪宅、綁匪、車震、偷情勝地等,讓人有很多遐思,那邊的確是不少有錢人和情侶出沒的勝地,在幽暗的山頂欣賞悅目的夜景,叫佛也動心。登上飛鵝山的路線主要分為駕車和走路上山,兩者的交通都十分方便,駕駛者可經東邊的飛鵝山道上山,但要留意道路屬於單程路,下山時則需經扎山道前往彩雲村。你亦可以在港鐵彩虹站搭乘的士,沿新清水灣道和飛鵝山道,直達飛鵝山觀景台。而整個登山路段難度不高,觀賞夕陽更是一絕。在夏季能見度高的時候,更可以遠眺位於大嶼山的大東山及鳳凰山。不過,由於飛鵝山近山頂位置地勢險峻,不時發生行山墮崖身亡事故,被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列為全香港十六個『郊野公園曾發生致命及嚴重意外的高危地點』之一,2020、2018、2017 和 2015 年都有人在自殺崖失足墜下喪命或受重傷! 另外,飛鵝山的自殺崖是不少攝影和登山愛好者喜歡前往的景點,它位於飛鵝山頂南脊位置,最特別的是懸崖邊如跳水台般突出的石頭,氣勢磅礡。日落時分,獅子山下的萬家燈火逐家點亮,夜色漸近更倍感迷人。雖說叫「自殺崖」,但那只是俗稱而非正式地名,據說是殖民地年代一名英軍因見筆直峭壁山勢巍峨險要稱之為 「suicide cliff」而得名。其實具體上那面山崖才是「自殺崖」,依然教人摸不著頭腦。如果你要到自殺崖「打卡」,那到地標大石便一定沒錯,但應穿上防滑的登山鞋,登山杖和勞工手套亦有幫助。整體上這段下坡路有一定難度,新手尤須小心。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9-29 18:07【香港雜記】 港式茶系列 -- 沙嗲牛肉麵之前有提過我平常到茶餐廳最常點的餐點是特餐,而沙嗲牛肉麵更是我的首選,因為其是特餐中技術含量最高的,而且最惹味,是我在午餐、晚餐或宵夜都欲罷不能的美食。平常加班到深夜,繁重的工作終於告一段落,心中就會浮起一碗沙嗲牛肉麵,那是對我辛勤工作的絕佳犒賞。在我住的區域,有不少開到凌晨的茶餐廳,那邊的夥計 ( 店員 ) 都已經記得我,每次我進去坐下,他們迅速放下一杯茶水,好像跟熟人講話一樣的,自然的拋下一句 : 「例牌吓話 ? ( 照老樣子是吧 ? ) 」,我笑而不語,點點頭,夥計就回頭大喝一聲 : 「沙牛、多士 ( 吐司 )、凍T ( 凍奶茶 )」,然後跑回自己的馬報上打量,彷彿工作的地方就是他的家一樣。 如今沙嗲牛肉麵已成為我們常吃的餐點,融入香港文化,成為香港人家家戶戶必備的食物,但如此日常的它到底是從何時出現在香港呢 ? 這可能是眾多香港人都沒有想過的問題。其「身世」可追溯到東南亞和潮州。沙嗲的印尼文名稱為Sate 或Satai,英文叫Satay,是用花生碎、薑黃、椰奶、南薑、小茴香、香茅、葱、蒜、椰糖、羅望子等香料和材料煮成。史料記載沙嗲源於印度的卡博(Kebabi)串,19世紀初,大量移民到荷屬東印度 ( 即現今的印尼 ),並將他們的家鄉食物結合車洋的食材創造出具有異國風情及在地特色的「沙嗲」。後來沙嗲從印尼遠播世界各地,如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香港等亞洲地區,甚至遠至歐洲的荷蘭都吃得到沙嗲。 在19 世紀中,大量福建、潮州、廣東沿海地帶的中國人到南洋工作,之後大批移民到當地。他們對東南亞的沙嗲念念不忘,試圖把沙嗲帶回中國享用。由於交通路途遙遠,為提升沙嗲保質期,他們改用油炒方式保存。回到潮州又發現南洋的香料在中國缺乏,便發揮「執生」的本領,改以本地食材蝦米、大地魚,並加入陳皮、五香粉等中式材料,自此具潮州特色的沙嗲醬 ( 又稱「沙茶醬」) 便成為家傳戶曉的菜式。 以前華人很少會食用耕田的牛隻,直至 19 世紀末,當地經濟轉型,耕地變作工業化用途,牛亦漸漸成為餐桌上的食物。當時潮州人以沙嗲來醃煮牛肉,用來自南洋的香濃配料去除牛肉的腥味,更融合當地烹飪特色,創出沙茶牛肉火鍋、沙茶粿條等菜式,與香港飲食文化的形成方式相似。後來大量潮州人因政局動盪而來到香港,他們同時帶來烹飪手藝在港謀生,不少潮州人更會開茶水檔煮粉沖奶茶,當然亦少不得香港人都熟悉的「潮州打冷」。以前的茶水檔本來只賣蛋治奶茶、麥皮和粉麵等簡單菜式,沙嗲牛肉是給員工的伙食,後來沙嗲牛肉麵的香氣在原本平淡無味的餐廳中四溢,饕客紛紛被此香濃的味道吸引,沙嗲牛肉麵自此亦成為茶水攤餐牌上的一項美食。 近年香港不少人移民到海外,茶餐廳的食物如凍奶茶、菠蘿油、蛋撻、沙嗲牛肉麵亦成為大家心心念念的味道,在香港人的群組中,大家討論得最熱烈的主題就是「哪裡有正宗香港味道的餐點」。小弟比較幸運,在現居的地方附近有一家由香港人開的茶餐廳,有賣地道的沙嗲牛肉麵,但在其他地方就不一定找到。前陣子疫情嚴重,不少網絡KOL都紛紛開始拍攝煮食的教學影片,多款港式食物都可以按部就班的自己在家煮成,但味道之外,其實想念的還是那個難忘的時光。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