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29 17:54【香港雜記】死做爛做 ? 香港打工仔生態紀錄 (4)以前很多地方都不會聘請未夠18歲的青年,但我不確定是什麼原因,因為有數家快餐廳都會聘請15歲的員工。到我18歲之後,我就開始找了另外一些工作,那時候我主要是找餐飲業的工作為主,因為它不限經驗,工資夠高,有包食飯,有時候還有小費,是非常划算的工作。餐飲業之中也有分很多不同類型的,例如飯店、餐廳、宴會、派對、會所等,在不同地方工作也有一些微小的文化差異。 以前要找到餐飲的兼職,除了該公司自己登報之外,就是靠名為「蛇頭」的中介人幫忙穿針引線。大多數的蛇頭也是從事餐飲業出身,他們主要也是以兼職模式工作,因為兼職上班比較彈性,而且收現金出糧的就不用交稅,沒有固定收入也有資格申請公共房屋等,他們的理由非常務實,都是算盤過後得出對他們利益最大的結果。從多年的經驗中得到的人脈讓他們有能力勝任蛇頭的工作,他們就會開始當起雇主跟雇員之間的中介,哪家公司要人,就找想做的人去,彷如人肉版的Linkin工作配對平台。而蛇頭的人脈也是值錢的,他們的收費通常是從找來的兼職身上扣除。例如今天A公司出$70/小時找兼職來,蛇頭接過這案子後,他會以$65/小時找人來工作,那每小時的$5就是他的佣金。在比較大型的工作場合如宴會,如果他一次找到30個人來,那他就每小時可以收取$150的薪資,加上他自己本身也會參與工作,在旺季時收入可能比正職的更高。 當然這種兼職也有它的壞處,例如他們完全沒有福利、年終獎金、年假等,在前途發展中,他們失去升遷機會 ; 面對淡季和經濟低潮時,他們也難以找到工作。但所謂百貨應百客,總有人是喜歡比較無拘無束的生活,或是他們只能接炒散 ( 兼職 ) 例如學生。在我去炒散的時候,大多數的同事都是學生,通常都是學長姐介紹,然後一個拉幾個聯群結隊的上班,對我們來講除了上班賺錢,也是很好的社交機會,認識更多同輩的朋友,下班後宵夜或娛樂也讓生活變豐富了。 我第一次去炒散是在飯店的自助餐廳,與平常最不同的感覺是,上班時會走進員工通道,彷彿去平常進不去的領域探險。員工走廊與外頭大廳的冠冕堂皇形成強烈對比,燈光也比較幽暗,裡面有仔細的部門分工,例如上班前要去保安室簽到拿通行證、去衣物組拿上班制服、去員工餐廳吃飯、訂購組負責採買飯店的所有東西等等,平常只是付錢住飯店的我對飯店有了新的認識。在自助餐廳的工作主要都是勞力,因為那邊客人很多,全場滿座的話可以到160人左右,就是每人起碼都會拿2個盤子以上,那就等於最少要搬320隻盤子出去,再把它們收進洗碟組那邊。因為場地很大,店面的侍應會分4組,每組服務一個區域的客人。人多的時候每組可以有3-4個人,服務40人來講還綽綽有餘,但有時人不夠,可能只有1-2個人,那就是地獄的一天。除了搬盤子、收餐具、下單、結賬,還有一堆客人的要求要服務,例如要杯暖水、添醬汁、投訴、掉破東西等等,有時遇到比較要求多/野蠻的客人,可能會被纏住很久,結果要收拾的桌子就累積上去,收拾速度太慢就會被罵,因為下一輪的客人已經在等。在香港的自助晚餐一晚普遍都會翻一次桌,所以從6點開始就有一輪客人,限用餐120分鐘,到8點再有一輪,到10點結束。(待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9-23 17:37【香港雜記】港式俗語─「事頭婆」「事頭婆」這個港式俗語,距離我這一輩的人們有點遙遠,但從長輩口中聽到又會有種莫名的親切感。在生活中,「事頭婆」普遍是「老闆娘」的稱呼,但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事頭婆」也代表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事頭婆」的由來是香港殖民地時期政府公務員對她的稱呼,當時香港公務員名義雇主都是時任英國君主,所有政府總部、警署、立法會都會高掛有英女王的肖像。在殖民時期,英女王到過香港兩次,一次是1975年為期4天的訪問,女王與王夫菲利普親王馬不停蹄,到訪大會堂、紅磡地鐵站,甚至到愛民邨走入港人家庭,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又穿着高跟鞋到街市與檔主問好,親民得教人驚訝,就算人群在非常接近她的距離哄動觀摩,她身邊亦只有2-3個貼身的工作人員,不會大排陣勢,自此「事頭婆」的稱呼亦從民間廣泛流傳。「事頭婆」第二次訪港則是在1986年,即中英聯合聲明簽定兩年後,似是對港人的最後道別。 英女王去世象徵香港一個時代的終結 2022年9月8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辭世,有近五百港人當晚在英國駐港領事館門外聚集,人們亮起燭光前來悼念,並將燭光、鮮花和卡片放在女王遺像前。一些人透過手機觀看國葬直播畫面,有人在場揮動英國國旗,一些人帶樂器奏起英國國歌。不少港人不惜在酷熱下排隊4個小時,只是為了進入領事館簽寫弔唁冊,因獻花沒有時間限制,鞠躬致意者在領事館外聚成人海,綿延不絕。悼念者包括香港老中青三代,他們都懷念女皇親切和藹的形象,讚揚女皇一生勤政愛民,因此特意向女皇表達最後敬意和懷念。在台灣這邊,英國在台辦事處設置弔唁處予民眾弔唁簽名。除了在台英國僑民和台灣民眾,現場也出現不少香港人,以鮮花和留言向女王致意。女王過去高貴、優雅又親民的形象,吸引不少港人特地前來表達懷念,感謝女王為香港和英國的付出,直言「她代表香港的一個時代」。 不少在港英政府管治下成長的香港人,仍然對英女皇在1975年和1986年兩次訪港時有著深刻印象,聽我媽說,以前電視台「收台」時播放的不是我熟悉的電視檢驗圖 ( 由不同色塊組成,中間有個大圓的圖 ),而是《天佑女皇》,然而對於像我這種90後出生的香港人而言,英女皇又與我何干呢?於我而言,印有女皇肖像的硬幣和紙鈔肯定是首當其衝,從小我就好愛收藏各種錢幣。普通版的香港硬幣背後只有洋紫荊,有些特別版的有「女王頭」在硬幣背後,有些有英國皇家徽章,非常注目,用鉛筆素描時亦特別漂亮。 香港新時代將由年輕人開創 即使部分香港年輕人不是在英殖時期長大,也會自己翻查香港歷史,作為參考比照當下。不同時期的管治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斷。有些香港年輕人悼念女皇,可能是一種「情感和理性的表達」,對於過去美好的想像的一種不捨得。有指此現象是一種「戀殖」的現象,但對於普羅的香港人來說,可能是出對昔日的懷緬,長輩口中所說的黃金時代、繁華盛世,電影中見到的五光十色,都是一去不復還的感覺,英女皇彷彿就是這些文化、歷史意涵的象徵,她的逝去似是一個時代的終結。當然時代的終結必然連接著開始,到我們這一輩就是時代的拓荒者,創造新的年代的重擔亦交到我們手中。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8-31 19:00【香港雜記】 街頭小食系列 -- 咖哩魚蛋對香港人來說,如果他們想起家鄉的味道,街頭小食肯定是「On List」的選項。香港的飲食文化與很多國家不同,香港沒有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歷史,更多是在19世紀開埠後,透過英國開發做貿易港口之後,促使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匯聚到這個彈丸之地。尤其在經濟未起飛之前,普及作為工人階級的香港民眾更擅於取各國之長,再變出屬於香港回憶的特式飲食,例如先前提過的鐵板扒餐、茶餐廳特餐等。 說到街頭小食,我想絕大部香港人都很快會聯想起那像乒乓球般圓滾滾且充滿彈性、金黃色、充滿光澤亮麗的外表,澆上辛辣而香氣四溢咖哩,再以那纖幼長長的竹籤串起來,便是每個香港人從小吃到大的咖哩魚蛋。在2002年,《蘋果日報》曾報導指香港人每日吃掉55頓「魚蛋」,大概375 萬粒,數字是否真確不得而知,但港人對魚蛋的熱愛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是價格親民,在筆者小時候一顆魚蛋大概是$0.8-1,通常買一串有5顆,在一些小吃店買得越多可以得到更多折扣。在我國小時,我曾經找到$15有30顆咖哩魚蛋的小吃店,於是有一段時間我都以魚蛋為早午餐,當然那裡魚蛋的味道和大小質普通的有段距離。然後,魚蛋可算是隨街可見,非常容易買到,在地鐵站出口附近、大大小小的小食店、車仔麵店、茶餐廳,甚至是便利店都可以見其蹤跡。在我小時候,每天放學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與同學一起鬥快跑到常常光顧的便利店,「篤串魚蛋」當下午的點心。有些同學不能吃辣的,就點以高湯煮的清魚蛋,配以海鮮醬享用,一樣鮮美,有時老闆心情好,還會多送一顆給我們,小時候遇到這種禮遇會高興得回家與爸媽分享,視為「當天最開心的事」。 繼而,咖哩魚蛋味道濃郁可口,爽口彈牙,是性價比極高的小食,在上世紀50年代已有路邊熟食攤檔販賣。魚蛋最初是以便宜的「下欄」魚肉打成魚漿,加入更便宜的面粉以降低成本,和辛香可口的香料調味,將魚蛋煮熟後再以油炸,除了可以去除腥味,更可讓魚蛋表面形成一層爽口甘香的金黃的表皮,這就是大家時常見到的魚蛋的樣子。在英國殖民香港的時候,同樣被英國殖民的印度也有不少人跟英國人來到香港,因而把咖哩引入香港。後來有人把兩者合為一體,立即成為大眾的日常美食。 在我父母輩的那個年代,街頭小食是真的在「街頭」隨處可見,因為那時候有很多小販在街頭推著手推車,放上爐具就可以開店賣小吃。當時亦會有衛生署的人員驅趕,但由於那個年代香港人普遍都比較貧窮,小攤販算是其中一種自食其力的維生手法,而且可以照顧到低下階層的民眾,因此有時衛生署的人員都會對街頭小販「隻眼開隻眼閉」。聽我爸說,那時候有些地區在特定時間是「默許」擺攤的,於是民眾都會很有默契地定時定候到該地方等小販開檔,迅速準備剛好的現金,一手交錢一手拿已經串好的魚蛋,然後走到沒人群的地方停低享用。時至今日,這種「默許」小販擺攤的現象依然存在,每逢農曆新年前後,在全港多個花市附近都會有不少小販出來擺攤,而旺角的西洋菜街更是小販的集中區,基本上整條大街連附近的小巷都會堆滿小販,不少市民都會到現場回味以往真正的「街頭小食」的感覺,蹤使沒有光鮮亮麗的裝潢和空調,那種充滿人情味的感覺才是大家回味的。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8-31 18:46【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9) – 中學校園生活篇4上次講到午餐時間是觀察同學之間的關係的時機,同時也是大家期待整個早上的休息時間,從早上8點到12:45分,密集的上了4小時課,雖然中間有2次15分鐘的小休時間,但還是無阻同學在第三、四節課時開始悄悄地討論當天午餐吃什麼好。在我的學校附近有3個中大型屋苑,可以選擇的餐廳有十家以上,算是非常好的地段。除了一些連鎖的中西式快餐店,還有茶餐廳、麵店、素食店、小吃店、日式和泰式小餐廳,應有盡有。我那個午餐圈的朋友們通常固定去同一家茶餐廳,要不就去那家旁邊的另一家,所以沒什麼好討論,除非有人突然想吃垃圾食物,否則十之有九都是吃那一家。 那時候在茶餐廳一個學生套餐只需要$24,凍飲還不用加錢,旁邊那家更誇張,只要$20,品質當然相對的低一點,但白飯無限量供應,除了滿足一些發育時期食量超大的少年之外,還是一些努力儲錢買東買西的學生的恩物。那時候有兩個同學為了儲錢,兩個合點一份學生餐,再加一堆白飯餵飽自己,老闆那時候看著他們也哭笑不得,還說吃不夠再加些菜給他們,那種對學生的體諒和人情味在成年之後更難體驗到。在剛畢業要回學校拿證書或辦文件時,我跟同學也會特意回去那兩家茶餐廳食飯,那些店員和老闆未必叫得出大家的名字,但他們就知道你是誰,一句熟悉的「靚仔們食咩阿? ( 帥哥們吃什麼呢? )」讓人倍感親切。 雖然我很少去西式快餐廳吃午餐,但那邊有我們學校的集體回憶,因為那邊有個店員無論是外貌、身型,以至髮型都非常像學校一個老師,於是有些不吃快餐的同學都會為了一睹那店員的廬山真面目,而特意走過去門口看看。後來有些同學跟他說了這件事,那個店員還打趣假裝老師,每次有我們學校的學生去買東西,學生都會叫他那個老師的名字,他也會很自然的回應,彷彿那老師在午餐時間換了衣服跑過來打工一樣。曾經有同學打趣說要帶那個老師過來吃東西跟店員相認,看看是不是失散多年的雙胞兄弟,但最終還是沒有實行,算是我們的遺憾。 有一段時間,由於我家距離學校很近,我媽為了省錢,她每天都會準備午餐,讓我午餐時間回去吃。那時候還是中一、二,很多同學為了省錢,都會去小吃店買超便宜的撈麵 ( 印尼炒麵 ) 加一些配料當午餐。那時候一個撈麵$6,二個$9,加$5有魚蛋和燒賣共5顆,還有白蘿蔔、豬皮、蟹肉捧、白菜之類的配料,每樣都是幾塊錢而已,這種沒有營養但美味又便宜的食物非常受學生歡迎。由於那家店只有外賣,那時候有些朋友就會買上來我家跟我一齊吃,然後一齊看電視或打電動。因為午餐時間只有一小時,所以他們為了上來我家玩,都會在午餐時間跑去小吃店佔前排的位置,否則不消數分鐘就會有30人以上的人龍堆在那店的門口。除了去我家,偶爾我們也會去一個也是住附近的同學家,他家比我的大,而且還有收費電視台可以看最新的動漫,後來大家都跑去他家玩,有一次還發現收費電視台有專門放成人影片的頻道,讓那些青春期的男生非常興奮,但女同學就有點尷尬。不過在香港的性教育在小學三、四年級已經有,而且那時候已經有電腦可以看成人影片,所以對他們來講也只是享受那種堆在一齊偷偷做小壞事的感覺。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8-31 18:36【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8) – 中學校園生活篇3在班上的同學大多都能打成一片,但每班總有一兩個比較孤僻的同學,有的可能是不擅社交,有的可能是他/她的表現不太乎合普遍的社會規範,但又未能算上心智障礙,因此來到學校與其他同學相處起來或會有些困難。在心智未成熟的中學校園裡,普遍學生對於表現疑似「非正常」的同學都是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當然也要看該同學的社交能力,有些或會主動與他們打開話匣子,好讓他們在校園內感受「群體」的感覺。 在中學時期,比起成績,學生更重視自己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和社交圈子,如果你每天上學都沒有朋友跟你聊天打屁,一個人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過著近8小時的課堂,確實是非常難受的。尤其是在午餐時間,香港的中學午餐多數都是學生自行外出用餐,那時候也是看你的社交圈子有多寬廣的時候。通常學生會組成自己一個固定的朋友圈去吃午餐,有些社交能力強的同學可以打進數個「午餐圈」內,每星期都看他們跟不同圈的同學走。午餐時間亦是觀察同學之間關係轉移的時機,有些固定的午餐圈突然有人不見了,你就知道他們可能關係變差了,尤其是一些學校內的情侶,當你看到他們有一陣子沒有再一齊吃午餐,你就知道機會來了 ( 誤 )。回到比較孤僻的同學,他們通常會在校內的小吃部 ( 福利社 ) 用餐,因為學校有專門給同學用餐的大長桌,坐在那邊吃飯感覺比一個人坐餐廳沒有那麼尷尬,他們也會到運動場一邊吃一邊看打球鬥牛的同學,久而久之變成一群固定的觀眾。 在放課後,有些同學會留下在課室聊天打屁,有些會去參加課後的社團,通常以運動類的最受歡迎,籃球、足球、排球、舞蹈、羽毛球等,都是那時候最多學生參加的社團,我自己則參加了籃球隊一陣子,但由於我長期都是去街場打3對3鬥牛的,對於5對5的正規比賽覺得很難融入,所以很快我就退出,改為跟籃球隊的成員在課餘時去鬥牛。有不少同學課後會約到一齊去附近逛街,葵芳的葵芳廣場、旺角的新之城、兆萬中心、潮流特區等,都是香港學生課後流連的地方,因為那些商場的定位都是比較偏年輕群體,連帶附近的商店、餐飲,都是專門做低價的路線,對於沒什麼事的學生,那裡就是我們的購物和約會天堂。在網路和智能電話還未出現的時候,你要接握最新的潮流動向,那些地方就是學生的資訊來源。你會看到商家放什麼最新的款式出最外面的櫥窗,就算你買不起,同其他同學講起你也搭得上嘴,這些資訊對於維繫人際關係很重要。 有一陣子,台式的手搖飲品風潮突然吹得如火如荼,很多學生下課後都是沿著同一條路線走,走到那家賣手搖的店門口,發現同區內的學生都蜂擁而至地在那家店的門口排隊。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講,珍珠奶茶是很新穎的東西,味道很好而且價格不算高,廣受學生追捧。當時有兩家最受歡迎的台灣龍頭品牌,分別是深紅色和黑色招牌的,而且兩家都有記點卡,買夠十杯送一杯,於是同學們更加瘋狂的每天下課去,或是組團十個去一齊買,平均每人可以省2塊錢,現在聽起來沒有很多,但那時候喝的不只是珍奶,而是與同學相處的青蔥時光,想起那時每人手拿一杯珍奶在葵廣逛街window shoppoing的日子,距離現在已經好遠了。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8-31 17:44【香港雜記】死做爛做 ? 香港打工仔生態紀錄(3)上回提到不少較年輕的快餐店員工會與鄰近的快餐店形成「快餐店社群」,那麼平常這個社群會如何連繫呢 ? 所謂民以食為天,這個社群最常有的活動就是「吃」。由於大家都是上晚班工作,快餐店的營業時間通常到晚上十點,那晚更的員工通常在關門後再工作一小時,打掃清潔和準備明早營業的東西,基本上就可以準時下班再一起去吃「宵夜」。在香港的市區要吃宵夜可說是易如反掌,尤其在我上班的區域,附近就有一個大型夜間食肆區,就算12點後那邊仍是五光十色,更有不少「潮式打冷」、茶餐廳24小時營業,這些平常主要是通宵更的召機們、或是要通宵看球賽的客人「打躉 ( 流連 )」的地方,偶爾我們也會去吃這些餐廳到凌晨。 因為大家上班時也有餐飲可用,所以通常下班其實也不會太餓,於是甜品店便是大家的首選,既有較少份量的食物,又可以找到一個聚腳點,完全滿足大家的需求。那時候我們光顧的宵夜甜品店價格都是比較親民的,大概$20-40內就可以點到一份,最受歡迎的以刨冰類為主,因為看起來份量夠大,而且味道可口消暑,非常適合剛忙完一大輪下班、滿身大汗熱氣騰騰的我們。除了甜品外,有時我們亦會買一些街頭小食帶到海旁或附近的公園吃,試過被社工走過來撩我們聊天,以為我們是「街童」,可能我們同樣有些比較新潮、會染髮、抽煙的同伴,但不消一會他就發現我們不是他要的人。 基本上除了宵夜活動,這個社群甚少會約在一起外出約會,除非是小貓三兩隻,因為餐廳經理不會讓大家都在同一天放假,否則餐廳便不夠人手運作。所以如果大家想約在一起的話,反而是要約在一起「上班」,才可以在下班後一齊出去。每年之中唯一一次能夠讓大家同時出去玩的機會,就是餐廳每年舉辦的員工旅行,那時候其他各個分店都會分派一些員工過來工作,那我們店的全體人員就可以一齊去旅行了,到我們回來又去別的店幫忙。在我工作那幾年去的旅行,都蠻像中學旅行的,都是去海灘BBQ或海洋公園,但大家都玩得很開心,因為很少機會可以約所有夥伴出來一齊玩,加上一些在上午更認識但沒什麼機會約的同事,旅行日完全是Team Building的最佳時機,跟同事們打成一片確實讓人更願意留在這裡工作,雖然工資真的很低。 在工資很低的情況下,不少人會發展出「薪水小偷」的技倆。由於上下班都要打卡,有些人會在上班換衣服前和下班換衣服後才打卡,這樣就可以偷了幾分鐘的工資 ( 大概有$4 ) ; 有些人會在被要求下班後先去上個廁所,再回來打卡下班 ; 有些會在下班後做晚餐吃,或是帶一些食物回家,這樣又賺了幾十塊,還有中間上廁所、送外送時慢慢走、假裝留下幫忙不打卡之類的。而經理有時會嚴格要求下班的同事打卡離開,亦有時會「隻眼開,隻眼閉」,看他當天的心情。有些員工亦會拿取餐廳的「小東西」,例如紙巾、調味料、餐具等等,當然很可能是基於他個人的貪婪,但作為收取同樣工資的人,我亦很理解他們的行為,因為工作量與收入不成正比,但又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沒有想像過可以爭取更好的薪水,於是便發展出自己的方法填補那個不平衡的狀況。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7-30 20:30【香港雜記】60年代出身的香港男性工人階層生活概況(8) -- 家庭生活我爸在我年幼時很著重家庭生活,基本上可說是只有家庭生活。在我國小至國中的時期,逢星期一至五我爸媽都需要上班,我媽是固定朝9晚5的,我爸則是自雇人士,所以小時候早上上學或上補習社都是由爸爸帶的。他每天都會先帶我到附近的茶餐廳吃早餐,然後給我$20差遣我去便利店幫他買報紙 ( 當時$5一份,兼送一包紙巾 ),有剩的就是我當天的零用錢,他自己則「嘆 ( 享受 ) 杯奶茶」看看報紙,在上班前享受完一輪後,他帶我搭公交到補習社,然後再上班,日日如是。 由於他的工作並非固定時間,視乎他接到的訂單,所以有時他會很早回家,有時又會很晚回家。小時候的我其中一個玩意就是猜他每天幾點回家,猜對就獎勵自己一包零食。我爸不熱愛社交,工作多數是獨自一個人,基本上工作完他就會立即回家,沒有其他社交活動,唯一令他享受的就是回家的悠然自得 : 看看電視、玩玩電動 ( 他會玩 Playstation )。在週末及假日的時候,他都很熱衷於帶家人外出,在普通的日子就是去區內的大型商場「嘆冷氣」兼帶我去遊樂場耍樂,有些大型商場不但有免費的遊樂設施,每逢週末更有免費接送巴士,吸引區內一家大細光顧,該商場還有讓小孩們為之瘋狂的兒童電動遊樂店、各式快餐店,就算家長不想去,小孩也會嚷著要去。 在連假時,我爸就會規劃一家去遠一點的地方,例如去離島、主題樂園、其他區逛街,以及上大陸消費等。小時2的我基本上只要是出遠門都會非常興奮,但對媽媽來說就是一連串準備功夫,因為他們很怕時常走動的我會跌倒受傷、流汗過多引致感冒、太熱中暑 ...... 等,所以我媽每次都要準備一大包外出用品,包括毛巾、膠布、水、防蚊液、太陽帽 …… 我爸則沒擔心太多,因為他從小也經常在戶外遊玩,相信孩子是天生天養的。他出門時會精心準備他的底片相機,準備當日為大家留下倩影。基本上在香港範圍遊玩,他們都是比較放心的,但到大陸時就不能同日而語。 當在深圳邊境過關後,我媽都會很緊張地握緊我的天,千叮萬囑叫我不要縮手跑開,否則會被「拐子佬」捉去。她經常指著羅湖車站外,一些傷殘的乞丐跟我說 :「他們很可能就是被拐賣後而變成那模樣,你千萬不要亂跑阿!」雖然她說到大陸危機四伏,但對我爸來說那邊是他們這種小資族的天堂,因為當時人民幣兌港元匯率很低,上大陸吃喝玩樂都比起香港便宜,加上我爸很喜歡逛廣州某些古玩市賣,那邊有大量便宜的古玩商店,運氣好的話,買到一件好古玩再轉手賣出可以賺到一些外快,有一陣子我爸對這門「生意」很有興趣,所以一兩個月就會帶我們上大陸一遍。除此之外,茶葉也是他的收買目標,聽他說好的茶餅可以賣數千至數萬元不等,而且茶餅可以存放很久,所以到現在家中還有不少古玩和茶餅,也因為數量太多佔據家裡的空間而為我媽垢病。基本上每次上到廣州,有一半的行程的是跟著爸爸走,陪他逛他的古玩市場,我就會趁機捉我媽買零食或玩具給我解悶,算是因禍得福。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7-30 20:26【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7) – 中學校園生活篇2除了玩電腦遊戲之外,動漫亦是我的同輩們之間的同相語言。最初接觸動漫的媒介就是電視,小時候我們會看電視播的「卡通片」,通常都是在平日的放課時段 ( 下午4:00-5:30 ) ; 星期六、日的時間會較長,早上9:00-11:00及下午時段都有 ; 暑假更會有長篇卡通電影連續播放,印象中多數是《多啦A夢》的電影。卡通片的對象主要是孩童,內容比較簡易、歡樂,世界觀設定比較正義、善良,目的只是娛樂孩子,例如《數碼暴龍》、《寵物小精靈》、《我們這一家》。但有時星期五、六的深夜11點,電視台亦會播放一些比教成人導向,內容及世界觀都相對複雜深奧的動漫,例如《死亡筆記》、《鋼之鍊金術師》,尤其是直者的內容會涉及人性的黑暗面、複雜的心理描述、各式各樣的詭計 ; 後者世界觀之宏大,包括種族、宗教、戰爭、禁忌等各種議題,小時候觀看這些動畫不明所以,但仍然會被深深吸引著,除了有華麗的打鬥及法術場景,那種逾越界線去觸及大人世界事物的感覺,彷彿是每個孩童長大期間都有著的共同天性。 後來家人安裝了一個收費電視台,裡面有一個專門收看日本動漫的頻道,而且是24小時輪流不停播放,讓我接觸到跨世代不同類型的動漫,由《龍珠》、《幽遊白書》、《灌籃高手》,到《涼宮春日的憂鬱》,每日都讓我放課立馬趕回家收看。縱使動漫在很多家長眼中也是浪費人生的不良嗜好,但無可否認動漫有時會給予人一些力量、信念,例如不少足球明星都是受《足球小將》啟發而踢足球,我就被《灌籃高手》的薰陶而愛上打籃球。初中時期我熱愛打電動,加上食量驚人,導致年年身體檢查都是超重的。當時媽媽擔心我的身體健康,提出付零用錢給我去運動,每次$20,但這對我的吸引力不大,而且每次運動完,我都立即會用那些剛賺回來的錢去買快餐、冰淇淋、炸雞肶之類,結果反而更肥。正當我媽日益擔憂之際,我竟然因為《灌籃高手》而對打籃球產生興趣,每天下課後不再跑回家打電動,而是跑到籃球場練習「平民上籃」、射球時「左手只是輕輕的扶著」,很快我就由80公斤下降至60公斤,自此再跟「胖子」扯不上關係。 以前的我肥胖有好幾個因素,首先是不喜歡動,因為肥所以運動能力很差,所以更不想動,是個惡性循環 ; 另一個是喜歡吃零食和喝汽水,小時候的我無炸無油不歡,在補習班的保母姨姨問我要買什麼當午餐時,麥當勞、印尼炒面配可樂是我的基本款,下課回家路上再加一包洋芋片、一串咖哩魚蛋,平常吃糖果、朱古力,早上吃奶油甜奶吐司 …… 種種加起來就讓我變得超肥,國三國四時腰圍已經有32吋,是我長大後完全沒有試過的尺寸。但有賴籃球的洗禮,我由被擔心太肥變成被擔心太瘦的學生,後來亦因為愛上此項運動,自己設法鍛鍊肌肉,讓體格更為強健。那時候籃球亦吸引了一眾國高中的男女同學,因為香港的校園很小,基本上在籃球場上打球,就等於在全校路過走廊的同學面前表演,女同學亦會暗暗在走廊偷看心儀的男同學,因此男同學們亦會賣力的表演,那時候每班起碼都有一半以上男同學會打籃球,球技就算不太好也不會差得去那裡,鬥牛時都很勢均力敵。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7-30 20:18【香港雜記】香港景點系列 – 端記茶樓說起香港的飲食文化,飲茶文化必然是其中的佼佼者。香港的茶樓林立,大至商場、小至屋村,總會見到一家茶樓的身影,就算見不到,隨街問一個當地居民,他們都可以告訴你附近有什麼茶樓。筆者自小每逢週末,都會被家人帶到外婆家樓下的茶樓飲茶,雖然內心是萬個不情願,每次坐在椅上不到十分鐘,就按耐不住要周圍跑動,找找旁邊不認識的小孩一齊耍樂。有見及此,外婆總會使出她的絕招 – 帶我到樓下的街市買玩具,再要求我好好坐著飲茶。 到長大後,父親在大時大節都希望到茶樓「飲啖茶,食個包」,作為孝子的我就會提早起床為家人們「霸位」,就是去排隊拿籌號,待家人慢慢出門,來到就剛好可以入座。同時,我爸是熱愛行山的人,在荃灣有家在大帽山山腰的傳統茶樓,是他的最愛,因為出發前或行山後,都可以到這家山上的茶樓「嘆茶 ( 品茶 ) 」,最他來說是人生一大樂事。位於荃灣大帽山山腰的鄉郊自助式茶樓有兩間,分別是端記茶樓及彩龍茶樓,但我們都是光顧端記茶樓,因為該茶樓戶外面積位置大、景觀開揚,在一樓的露台位置可望到大帽山景。 端記茶樓已經開業50年多,老闆是山上一條老村 – 川龍村的原居民,他起初以賣缽仔糕和茶水給行山客為主,後來就決心開辦茶樓,讓行山客有一個歇腳地。大帽山地區曾經興盛種茶的行業,這裏曾經出產一種很有名的綠茶。在大帽山高處的山坡,向下走的人字形梯田仍清晰可見,相傳這是在十七世紀曾經盛極一時的茶場遺址。現在種茶業已經絕跡,取而代之的是著名的本地西洋菜!那是端記茶樓的必點菜式,西洋菜取自茶樓附近的農田,是香港難得可見的Farm to Table 特式小菜。當地的西洋菜清甜甘香,只需用山水白灼,加上味道較清淡的醬油即可食用。 這裏是自助形式提取自己喜愛的點心,甚至連沖茶、提碗筷都要親力親為。這個茶水間有齊茶葉、熱水、茶壺、碗筷。自己揀選茶葉自己沖茶。而食物款式與一般茶樓差不多,有燒賣、蝦餃、牛肉、排骨、馬拉糕、腸粉、排骨飯、豬手等。不過,因為一般出爐的時間都不定時,所以能吃到什麼點心也講求緣份。除了一般點心,還有炸物、燒肉、山水豆腐花等,當中山水豆腐花是真的用山水造成,童叟無欺。我建議吃點心的黃金時間為早上8:00 至 10:00,因為這是最新鮮又最多款式的時間。 端記茶樓的外表及內裡裝潢陳舊,地磚是小小的紙皮石磚組成,茶樓分為兩層,聽街坊 ( 居民 ) 說一樓是雀友們的秘密基地,他們大多是上了年紀的,清晨5點多已經到場,並帶著自己心愛的雀籠來跟雀友飲茶。帶雀籠飲茶是我外公那一輩流行的興趣,聽我爸說他小時候到茶樓,充滿人們聊天及雀鳥叫鳴的雜音,非常嘈吵,但現在這個光景已經不復存在了。每逢假日茶樓都會人山人海,不少一家大細都會開車上山來嘆茶,令茶樓旁的街道及停車場水泄不通,大家有機會去的話記得乘坐公眾交通工具過來,就不用受找位置泊車之苦。雖然這裡的點心說不上非常出眾,但這種在山上飲茶的風味,飲茶完才行山,或是行完山再來飲茶,都是當地特有的生活態度,在香港只有川龍獨有!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