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7-28 17:00【香港雜記】死做爛做 ? 香港打工仔生態紀錄(2)那時候在快餐店與其說是工作,不如說是與朋友耍樂的聚腳地,因為每天上班雖然工作量在人流旺的時段非常忙碌,但當人潮散去後就有空檔時間讓大家聊天打屁、玩玩手機,大家都很享受這種寓工作於娛樂的感覺。快餐店亦是撮合不少年輕情侶的地方,因為來工作的主要只有兩類人,要麼就是年紀很大的家庭煮婦,在早上和中午的空閒時間來賺些外快 ; 要麼就是學生下課後,下午到晚上來賺零用錢,所以年輕的都會在同一個時段工作,有時下班後亦會一同去吃宵夜、唱KTV等聚會,情愫自然而自就由此生起,小弟亦曾有三段感情在此結緣,可謂年輕一代的「溝女 ( 把妹 ) 勝地」。 但那時候快餐店的工資低得驚人,我那個年代還沒有最低工資法律,每小時只有$20 港幣,連一個快餐套餐都買不起,同時期在一些便利店工作時薪有大概$32 ,可是我年齡不夠,不能到那邊工作。15歲應該是當時最低可以工作的年齡,主要是快餐廳會聘。過了1-2年,政府終於推出最低工資法例,第一屆是每小時$28 ,比起我的高兩級的同事還高,當時店裡的兼職不分職位高低都一視同仁變成$28一小時,作為最低層的我們當然覺得超爽,但做了好幾年才有機會加薪的高層員工就非常不爽,但也無可奈何。 在快餐店的兼職都是過客為主,平均每個做一到兩年不等,但全職的經理階層卻歷久不衰,時隔十多年後的現在到同一家分店,還是可以見到當時的經理在快速裝飲料及出餐的身影。他們主要是30-40多歲已成家的中年人士,有一兩個是20多歲的,但他們後來也轉行了。老實說經理級的人員工薪及福利都說不上比市面其他同類工種優越,但簡易的工作流程及穩定的上班時間是吸引他們留下來的最大誘因。對他們來說,在連鎖的大型快餐店工作最麻煩就是有區域總監來巡視的時候。我做的那家分店算是當區的核心以外的較大型分店,不算是最重點受關注的,但也會重視的程度。每當有區域總監來之前,經理都會嚴謹監控SOP,例如薯條一定要下鹽、出餐速度不能慢於40秒、放食物的盤要放吸油紙、洗手要洗到手肘以上、工作服裝一定要光鮮整潔、頭髮不能露出帽子...... 等等,當刻就像一群自由飛翔的小鳥突然要整齊的跳芭蕾舞一樣,優雅得讓人窒息的感覺。普遍員工對於這些標準流程都不以為然,有鑑於此,公司推出員工內部比賽,鼓勵大家去跟足標準工作,勝出的隊伍可以被調到某些重點的核心分店,工資亦比較高。這些比賽對我來說是無聊至極的,而且做得好只會自討苦吃,被派到艱苦地區勞役,但對少數有幹勁的員工是非常奏效的,他們樂此不疲地參賽,亦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參賽經驗,實在搞不懂他們的想法。 絕大多數的工作人員與我一樣,只是抱著「打份工」的心態在做事,不會對這份工作有歸屬感,工作做得不多不少,甚至時常偷懶,始終工資太低了,又不會預料自己會長遠在這裡發展,所以「過客」的心態就是快餐店的工作主旋律。有趣的是快餐店的開設模式大多採用地方集中,就是數家互相競爭的快餐店會開設在附近,讓想吃快餐的顧客更方便來選擇。我們這些工作人員偶爾會跑到旁邊的快餐店買午餐吃,後來甚至發展出「食物外交」,用自己店的食物換其他店的產品回來 ; 由於關門時間一樣,數家店的員工們下班後又會聚在一起活動,形成個小型的「快餐店社群」。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6-30 15:09【香港雜記】珍寶海鮮舫的命運猶如香港今日寫照最近香港鬧得最熱騰騰的莫過於珍寶王國的沒落,它是香港過去的著名地標,位於香港島南區黃竹坑深灣的著名水上餐廳,由並排停泊的兩艘著名海上畫舫珍寶海鮮舫及太白海鮮舫組成(昔日還包括海角皇宮)。它們最初是一些水上人開設的,後來因漸漸受歡迎而擴大規模。最早建成的太白海鮮舫在1950年落成,當時一度有十多艘海鮮舫停泊在香港仔避風塘,當中以太白海鮮舫規模最大 ; 珍寶海鮮舫則在1971年建成,但開業前被大火焚毀,繼而被澳門「賭王」何鴻燊與香港房地產商人鄭裕彤合資購入,重修後於1976年10月19日正式開業,兩艘海鮮舫合稱為珍寶王國。 香港仔珍寶海鮮舫是香港的著名景點,由於它位於海中,以傳統中國皇宮特色裝修,搭配手工藝飾物、壁畫和精雕細琢的皇帝龍椅,每次坐上去拍照也要收費。當年國際巨星尊榮、尤伯連納、威廉·荷頓、湯告魯斯等都是其座上客,連英女皇訪港也在珍寶海鮮舫用餐,充滿東方特色的海鮮舫因此成為外國遊客必到之地,至今累積遊客人次超過3000萬。珍寶海鮮舫長76米、闊22米、高28米(樓高三層),排水量達3,300噸,面積達45,000平方呎,可容納超過2,300名賓客,因此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食府」之稱,而該海鮮舫也用作壽、婚宴和春節團拜或其他活動用途。 海鮮舫擁有自己的海鮮池,裏面養殖了約數十種的海產,並以香港最大的紫外線海水消毒系統維持整潔 ; 餐廳的廚房則獨立在另外一艘躉船上,以架空式跳板橋連接海鮮舫各個樓層,是珍寶海鮮舫的特色之一。在背後看充滿鐵鏽、管道錯縱複雜的廚房躉船,彷似電影《千與千尋》主角小千在長樓梯跑向鍋爐室的那個後門一樣,荒蕪卻帶點神秘的感覺。說到電影,珍寶海鮮舫是也是許多電影的取景場地,例如《生死戀》、《龍爭虎鬥》、《無間道2》和周星馳的《食神》等等,「阿嬸,拍硬檔撐快啲吖 ! ( 阿姨,拜託你划快一點 ! )」相信是不少人言猶在耳的經典對白。 自2013年起,珍寶王國入不敷支持續虧蝕,到2020年新冠疫情下,飲食及旅遊業更飽受衝擊,珍寶王國管理層在2020年初解僱逾半員工,由原本約130多名員工減至60多名,到3月武漢肺炎疫情爆發,珍寶王國宣布2020年3月3日起暫停營業至另行通知,當時累積虧損已超過1億港元。2021年,海鮮舫的業主同意無償捐贈海鮮舫給予香港海洋公園,政府將推動以非牟利方式,令海鮮舫重新成為南區富歷史文化的旅遊景點,但政府後來決定暫時擱置發展海鮮舫 ; 集團在2021年曾與十多個企業機構商討無償捐贈珍寶海鮮舫,但都因經營成本高昂而未果。到2022年5月底,母公司表示海事牌照將於2022年6月到期,加上需進行檢查、維修和存放,因此決定於6月移離香港,另尋新的經營者。 在移離香港期間,香港仔飲食集團公布珍寶海鮮舫遇上風浪,遇浪沉沒於南海西沙群島,由於船已全沉、事故地點距海面深達1000公尺,當局宣布不會打撈。但數天後,船東又提交報告,直指海鮮舫與遠洋拖船仍在西沙群島海域的水面。有輿論猜測可能是為了得到保險賠償云云,但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沉船涉及違法行為。 一艘承載著香港昔日光輝歲月的海上皇宮,晚歲時慘淪為廢棄物,也象徵著香港的黃金時代的終結。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6-29 18:06【香港雜記】死做爛做 ? 香港打工仔生態紀錄(1)香港是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實行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超過一世紀,連人的生活和思想也不能跟工作分割,可能是很多地方都有的現象,但小弟希望以本系列文字紀錄香港的職場生態,以及打工仔在香港是如何育成的。 不知為何,小弟從小就很嚮往工作,我從15歲開始工作,完成學業後立馬就開始全職工作,中間最多連續放7日連假,轉換工作也沒有讓自己有太多空檔時間,年輕時有一陣子誇張到放假也會去找兼職,若問我為何,大概是家庭對我的身教有最大影響。我媽從小就跟我講我爸的「英雄」事蹟,因為我爸大概12歲就放棄學業,出來工作賺錢養家,主要是因為他是家中最大的男丁,加上他有許多兄弟姐妹,賺錢是他的家庭必須的事務;我媽雖然未經歷過類似的童工生活,但她小時候也在一個貧困家庭成長,深受祖母的刻苦節儉教育影響,中學畢業後亦很快出來工作。 從小耳濡目染之下,加上我在學業上沒有比較出色的能力,所以很早我就知道自己不會以學歷來尋找職業出路;參考我爸的職業,找一門手藝可能是出路之一,但更需要的是工作及面對職場的經驗。在15歲的暑假,我就決定去找份兼職,有幾個因素,一來是父母沒有給我零用錢,二來是有同學都說要找兼職,可以一齊做比較開心,三來想體驗一下工作有多辛苦。 當有這個決定之後,我就開始去不同店看有沒有招聘廣告,首先我找到一家零售店,工薪算是不錯,可惜他們當時只聘16歲以上的人,於是我又要再找其他店舖。之後我走到大型商場內,看到兩間連鎖快餐都在招聘,我立馬跑進去查詢,第一家賣炸雞的說他們時薪不高,還要清潔髒兮兮的油渠,叫我好好考慮清楚,似乎不太歡迎我的感覺;另一家賣漢堡的時薪高了$2,也是很低,但經理感覺比較友善,很快就填好個人資料,準備面試和網上測驗。這家店讓我最深刻的是,我只是當一個普通兼職職員,面試時也要需要考核我對該店的歷史認識,題目比我學校內的考題更深,例如香港第一家分店什麼時候開、美國分店的概況、面對什麼情況應該如何應對等等,從歷史考到顧客應對、邏輯推理都有。 過五關斬六將後,我終於正式上班工作。第一天我戰戰兢兢的來到店內,經理安排我到廚房負責炸品區,那時候有個目測60歲的嬸嬸在工作,她粗聲的教我工作流程,由於快餐店的工作都像流水作業般,步驟非常簡單,基本上不用20分鐘就可以獨自處理工作,那個嬸嬸亦很快因此失業…… 開玩笑的,她還做的比我久。 在那邊早上時分很多年長的女性來上班,她們都是早上送完小孩上學後過來的,而且口音都聽得出是來自大陸的新移民,不過當時工作的風氣蠻不錯,大家上班都會談笑風生。而下午到晚上的多數都是像我這種學生,下課後做完功課就過來上班,由於大家年紀相近,晚上工作時比早上更快樂更瘋狂,也相對沒有太多限制。因為最大的經理也是早上上班,晚上的經理是相對年輕的姐姐,她比我們玩得更瘋狂,完全不顧自己是餐廳經理的身份。例如我們有時會躲在機器後面打電動,或是一群人扭成一團作狀打架之類,忘形時吵到連外面的顧客都會聽到,幸好沒有收到投訴。這裡除了經理所有人都是兼職,而且工資也沒有很高,大家來上班都是求開心,結識年紀相近的朋友。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6-29 17:57【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6) – 中學校園生活篇1由於父母對我的學業沒甚麼要求,只求不要被一些壞學生帶去作奸犯科就好,於是他們就著手在家附近選擇學校。香港的中學主要分為公立及私立學校,由於私立學校費用高昂,絕大部分香港市民都會把子女送入公立學校,當然有些更有錢的就可以把子女送到國外。公立學校分為band 1-band 3的等級,band 1是較好的學校,這個學校等級的判斷方法只是坊間的粗略估計,官方其實並沒有對學校的等級作評分。坊間會以該校來自那個派位組別的學生較多,來分辨那間學校的banding,也會以「街坊(鄰居)」的情報去判斷,例如「聽說陳太的兒子在那間學校,大家都用功讀書,是不錯的學校」。他們的情報厲害到,可以再把一個banding再細分為「頭、中、尾」三個段層,例如band 1頭比band 1尾好。雖然我爸媽現在也說不出當時怎麼把學校評分和分類,但他們的確把我送到一家不錯的學校。 為了讓兒子進入校風較好的學校,他們也是下過一番苦功,例如積極參與校務會議及家長會的活動,同時結識更多同區的家長們,以便收集學校資訊。由於我的成積不高不低,我媽就向band 2「頭段」的學校入手,然後在家附近的學校進行篩選,最後選到了一家中等水平、校風又不錯,距離又近的學校,完全乎合我媽的要求,於是我便在派位中選擇這家學校為首選,最後亦成功入讀該校。 在開學前的夏假,我爸幫我報了一個學前體驗營,深怕我不適應中學校園生活。的確,去到新環境一群新生都顯得份外靦腆,在活動中大家除了必須發言時,其餘時間都不會交談。有一次在小休時,我拿出手機打給父親報告活動狀況,掛線時就有同學眼睛發亮的衝過來想借我的手機研究,因為那部算是蠻新的型號,還有拍攝功能,當時不是每個學生都會帶手機上學,所以看到有同學帶手機上學他就顯得格外興奮,也因為這部手機的關係,我們打開了話匣子。小時候的話題不外乎就是遊戲和卡通,或是一些新潮玩意,例如手機,也有遇過一些很早熟的同學會講「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之類聽不懂的鬼話。 正式上中學的初期,我連哪天在禮堂早會、哪堂課在哪個教室上,也花了一個多月才適應。慶幸的是中學的功課量比小學少得多,當然不是每間學校一樣,但我的學校在作業方面比較少,而且中學的作業不一定要交齊,令我的學業壓力和成績都一齊往下跌。當時我父母都要工作,到晚上7點多才回來,我平日4點就下課,回家第一時間就是打開電腦玩,玩到7點左右才關機,再開始做功課假裝很用功的樣子。有一次,我媽突然提早回來,我立馬把電源拔掉再裝做功課,我媽看我緊張的神情就知道有事隱瞞她,然後她用手摸摸主機,發現是熱的,就把我痛罵一頓,嚴格控制我玩電腦的時間。 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當她禁止我在家玩電腦的時候,我就去外面玩!其實從我上小學開始,網吧的風潮已經開始,那時候我的同學下課後也會叫我一齊去網吧玩。我偶爾會跟他們一齊去,但我覺得要付費去玩,不如在家用免費的電腦,但形勢所迫之下,我也只好花一點錢去網吧。網吧最大的好處是網速很快,玩什麼都不會卡,而且可以跟朋友一齊去,一邊玩一邊大叫、聊天,也是一種享受。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6-29 17:44【香港雜記】60年代出身的香港男性工人階層生活概況(7) -- 創業篇在80-90年代的經濟起飛期,香港可說是遍地黃金,只要努力工作,就肯定可以養妻活兒安居樂業,運氣好一點的,還可以搖身一變成為中產階級,甚至創業做老闆。我爸雖未有受過高等教育,但自小出社會打滾所累積的知識和經驗,讓他學會「工字不出頭」的道理,於是他在90年代積極開展自己的事業。 從前我爸在親戚家中的工廠做學徒(詳情請參閱60年代出身的香港男性工人階層生活概況(1)),學滿師後他就自己去了找其他比較大型的首飾行工作,例如周大福、六福珠寶等,都是到現時仍然在香港數一數二大型兼高級的珠寶商。在這些店打工完全不愁工作機會的問題,在經濟起飛的香港,客人對首飾的渴求極大,亦有不少加工首飾的工序在香港負責,再外銷到各國。 雖然工作時間頗長,一天大概11-12小時,但對爸爸的年代來說這個時數是正常的,他們沒有爭取最高工時、勞動權益的概念,只要賺取的收入合理即可。但我爸不甘後人,一直希望自己闖一番事業,自己做老闆出頭,於是他在90年代中開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工作室,自己的單子自己接,賺的錢比打工來得多,但伴隨的壓力、工作時間和風險也越大。自己做生意之後,他從純粹的技工,變成要自己營運公司,包括要宣傳、跟客人洽談、設計、會計、指導下屬等等,都是他以前很少做的範疇的工作,所以他也做得很吃力,經常捱更抵夜的工作,趕訂單時可能要連續通宵、睡公司幾天,但他不辭勞苦樂在其中。 但礙於我爸從小就習慣跟鉗子和電鑽打交道,他不太擅於待人接物,加上他是家中的長子,地位最高,控制權跟語氣都很習慣恃勢凌人的,加上他也有些工匠的脾氣,導致他常常跟客戶有矛盾,例如他不願意給客戶修改他的設計、講話直接不留情面等等,對於顧客關係的管理沒有太大重視,趕走了不少客人。但真金不怕火煉,還是有不少客人欣賞他的技術而繼續光顧,聽他說高峰期一個月可以賺10萬以上,差不多是打工大半年的工資。 但後來聽我媽說,那時候爸爸不太會算數,因為他做生意都不計成本,所以說10萬只是營業額,還未減去成本,而且他都不跟客人討價還價,有時侯為了做好一點,還會自己花錢去買貴一點的材料,不額外收費;熟的客人叫他幫助做些整修又不收費,但那裡加起來又是一堆時間;還曾經誤信朋友說要合作投資,結果對方挾帶私逃,被騙了好幾萬,他為人老實不貪財的性格讓他吃了不少虧。 去到90年代末,香港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隨著科網股爆破,香港經濟掉到谷底,奢侈品的需求大幅下跌,我爸的公司也因此倒閉了。幸好以他的技術還是可以找到首飾店的訂單,但工作量大不如前,我媽也要從家庭煮婦回到職場工作,因為生活壓力開始變大。 在職場中他認識到幾個比較熟的同行,因為大家負責的工序不一樣,有個是鑲鑽石的、有個是原料的,所以他們合作對大家都有利;但跟其他同工序的技工就好像敵人一樣,一直互相競爭,或是鮮有交流,可能跟我爸不喜歡社交的性格有關。這也讓他在經濟低潮中吃苦,因為其他人際關係網絡較強的同行,就算技術不怎麼樣,也比較能搶佔到工作機會,這也讓他後來開始慢慢去學習跟別人比較友善的社交。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6-01 17:11【香港雜記】港式茶記系列 – 蛋撻蛋撻(Egg Tart),是一種以蛋漿做成餡料的西式餡餅,撻是「tart」的粵語音譯,指餡料外露之餡餅,是屬於香港人的平民小食。吃一個新鮮可口的蛋撻,再喝一口港式絲襪奶茶或香濃的咖啡,真是人生一大享受。時至今日,蛋撻與奶茶仍是不少人喜歡的搭配。一個小小的蛋撻,只是圓形的撻皮,盛載着混合砂糖的蛋漿,沒有漂亮的外表,卻成為老少咸宜的地道小食。 早在十七世紀,英國人已利用奶品、糖、蛋及不同香料,製作類似蛋撻的食品,稱為「Custard Tart」 ; 1399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的一次宴會便有食用蛋撻的記載 ; 據傳亨利八世時代亦發展出「榮譽女僕蛋撻」(maids of honor tarts)。在物資短缺的上世界四十年代、受英國殖民的香港,蛋撻只有在高級餐廳才能享用,是漂洋過海由英國人始創的西點。 亦有說法指,廣東人於二十年代間,將外國的果撻改良,首創粵式蛋撻。蛋撻皮就是來自牛角酥的皮——麥酥,不過因為做麥酥皮要用鮮牛油,價錢很貴,所以當是時麵包師傅就用豬油來代替,在加上最簡單和便宜的蛋漿,做成一個個熱騰騰的蛋撻。當時廣州的各大百貨公司競爭激烈,為了吸引顧客,百貨公司的廚師每週都會設計一款「星期美點」作招徠。到了四、五十年代,中國發生戰爭,做蛋撻的師傅來相對穩定的香港發展,把製作技術也帶入香港。蛋撻經香港人再改良,成為香港獨有的「港式蛋撻」。 早期「港式蛋撻」的撻皮為一層層薄酥皮,近似西點的牛油酥皮。酥皮是蛋撻的靈魂,好的酥皮,包括一層是以豬油為主的「油皮」,及一層是以雞蛋為主的「水皮」。一般的蛋撻有約 100 層摺皮(將一層油皮夾於兩層水皮的中間,來回輾平,左右對摺再輾,反覆步驟,稱為摺皮),故撻皮厚而鬆化。最初期的蛋撻以橢圓形為主,圓形為次,與現在圓形為主的情況不同。 蛋撻可謂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它在1950年代開始出現於茶餐廳, 初時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一個蛋撻加一杯茶啡便可以成為一份下午茶餐,除了新鮮出爐的蛋撻美味可口外,早期的蛋撻能迎合香港人喜歡「抵食夾大件」的心態,使其變得更為流行。1990年代起,兼營包餅之茶餐廳逐漸減少,只有舊式茶餐廳方有自家烤製的蛋撻。蛋撻隨着香港政府確認,於2014年6月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這個並非源自本地的蛋撻小食,遂躋身為本地地道小食之列,還與奶茶及菠蘿油並稱為本港茶餐廳「地道三寶」。為什麼蛋撻本來源自英國,卻成為了香港的特色文化之一呢?香港人除了拼搏之外,融會貫通和創新也是深植在我們的基因裡面。當時英國帶來的西洋文化是在地人熱烈追捧的文化,但當時普遍的民眾貧窮,難以到高級餐廳品嚐英式餐飲,於是平民便將某些高級餐廳的特質抽取出來,再以平民化的方式及價格製造。除了先前介紹過的特餐外,蛋撻亦不例外。香港不少酒樓的點心也包括蛋撻仔(小型蛋撻),可說迷你撻亦是香港人將外國西洋蛋撻本土化成功的例子。除以砂糖及雞蛋為蛋漿的主流蛋撻外,亦有在蛋漿內混入其他材料的變種蛋撻,如鮮奶撻、薑汁蛋撻、蛋白蛋撻、巧克力蛋撻及燕窩蛋撻等等。 香港多間蛋撻店馳名中外,外國人到香港必定嚐嚐香港蛋撻。例如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每次來港都指定光顧的泰昌餅家,或是位於九龍城的豪華餅家,巨星周潤發表示:「新鮮出爐時,大家(豪華跟泰昌的蛋撻)一樣咁靚 ( 好正 )。」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5-23 18:16【香港雜記】香港景點系列─雷生春雷生春位於香港九龍旺角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是具古典意大利式建築特色的唐樓,業權原本由九龍巴士創辦人之一雷亮(又名雷鴻維)持有。建築物的名字源於對聯「雷雨功深揚灑露,生民仰望藥回春」,寓意雷生春的藥品能夠妙手回春。 香港本地商人雷亮於1931年建造這間優雅的鋪居大宅,它的樓下是一間正骨診所,樓上是雷家的私人住所。他從廣東省台山縣來港後,經營「雷生春」跌打藥店,且生產自家品牌的跌打藥水,再透過自家經營、從事轉口貿易的「萬信隆」金山莊轉銷海外,可說是粵港聯號營商的先行者。後來,雷亮向港英政府購入荔枝角道的現址,更找來西方建築師於 1943 年建成這幢樓高四層的唐樓建築,總面積約600平方米。雷亮一家人居於上層,地面層分租予其他商戶,跌打藥店則位於街角商舖。 這座建築物於當時而言可謂別樹一格,不單糅合了東西方建築特色,更結合了不同的藝術風格,例如樓頂凹凸不平的山牆,便帶有古典意大利風格。雷生春大樓的弧形主立面是因應道路交界的窄角而設計,外牆為紅磚外加灰泥批盪(水泥石灰抹面),樑、柱則以鋼筋混凝土製造。雷生春一、二、三樓皆設有延伸出行人道之上的寬闊臨街外廊(俗稱「走馬騎樓」),更令它被視為香港戰前騎樓式建築的代表作。該樓帶有當時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築風格,在沒有冷氣機的年代,這種深陽台的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室外通風空間,提高了起居的舒適度。 自60年代開始,雷氏家族成員人口漸增,相繼遷離,至70年代大宅空置。雖然鄰近的舊建築物早已被拆除重建,但大宅卻倖存了下來。2000年,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雷生春為一級歷史建築,雷氏後人為保存故居並回饋社會,把雷生春捐贈給浸大中醫藥學院,後被香港特區政府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12年4月更活化成為非牟利機構經營的中醫診所。 雷生春進行活化時,保留了原有的建築設計和特色,包括騎樓式的外觀、欄杆裝飾、遊廊、門窗、地磚,以及頂層外牆嵌有雷生春家族店號的石匾等。其外部需保存整體建築物的混凝土構架、前外廊連扶欄、各層露台的排水口、刻有雷生春的石匾及簷板和楣飾;而內部保存上海批盪實心磚牆、灰泥簷板與模塑、所有門道的花崗石門檻、木或灰泥牆線、幾何圖案彩色磁磚、天花裝飾灰泥、木製模塑及天花線、木門及門框與舊式五金裝置、窗及楣窗的裝飾性鐵花和後外廊連混凝土板及柱。鑑於雷生春位於荔枝角道和塘尾道交界而有嚴重噪音問題,在不影響建築物的原本外觀下安裝玻璃窗以解決問題。 活化後的雷生春堂設有 5 間診症室、1 間售賣中藥及涼茶的商店、展覽場地、以及屋頂草藥花園。雷生春堂至今仍保留了當年「雷生春藥房」面貌,無論是店內的裝潢擺設,還是建築物原有的窗戶、木門等,經過復修後均予以保留,極具古色古香之韻味。2022年3月,古諮會將建築物列為法定古蹟,電影《奇異博士》亦曾於雷生春取景,設定為香港至聖所。現在大家既可來雷生春看病,又可於地面樓層喝一口涼茶,體驗盛極一時的香港涼茶文化。雷生春地面樓層可供市民免費參觀,大家前往的話千萬不要錯過地面的涼茶店和展覽廳,以及場內的電影拍攝打卡位。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5-23 16:21【香港雜記】60年代出身的香港男性工人階層生活概況 (6) – 生仔 ( 生兒 ) 篇在結婚、買樓之後,根據傳統華人社會的觀念,下一步當然是⋯⋯養狗 ! 因為有句俗語叫「住洋樓、養番狗(西洋品種的狗)」來表示過著豐裕的生活。開玩笑的!下一步當然是生兒育女。當時我的父母在有經濟基礎之後開始著手計劃生小孩的事,但我媽自幼身體不好,有遺傳性地中海貧血症,經醫生檢查建議不適合生小孩,我爸當時就很沮喪,因為他是家中的長子,如果沒有辦法為家族添丁,對他和他的家族來說都是非常大的不幸。於是我爸著手離婚的事務⋯⋯也是開玩笑的~他很愛我媽,甚至願意為了她放棄去日本發展的機會,所以慢慢他就接受了這個事實。 但像最近在香港很流行的一首歌-《跌嘢唔好搵》所說:「跌咗嘢試吓唔好搵(弄丟了東西嘗試不要找)⋯⋯越唔搵佢越會走返出嚟(不找它,它自然而然會出現)」。正當他們要放棄生仔大計時,我媽突然懷孕了。他們既興奮又擔心,一邊怕有甚麼遺傳病會帶到給我,終日奔波忙碌去檢查,一邊又滿心期待的買安胎食品,務求讓我在胎中吸取「過量」營養。聽我媽說,當時她的娘家及外家都非常興奮,一同送她超多珍貴補品,又預先買了一大堆嬰兒用品給她們,當年還未流行嬰兒聽莫扎特音樂會促進寶寶智力發育的說法,否則他們應該會把家中的黑膠唱片機亦搬過來,這亦可見當時人們對於「生仔」是多麼的隆重其事。 作者媽媽說,當時她的娘家及外家都非常興奮,送她珍貴補品,又預先買了一大堆嬰兒用品。 在陀住個肚(懷孕)期間,我爸一直悉心呵護備至,我媽形容是他們婚姻生活之中最像「少奶奶」的一段時光,當時我爸立馬叫她辭退工作專心安胎,他能那麼霸氣是因為當時香港正值經濟高峰,他的珠寶生意可以負擔起整個家庭的經濟負擔,但到近代就不是這麼說了。然後每天她就在家附近走走,跟鄰居「打牙骹(聊天)」,尤其是認識一些正值懷孕或有懷孕經驗的「師奶(已婚的太太)」向她們取經,並且開始建立在那個社區的人際關係網絡。這個網絡在我出生後更加顯得它的價值,例如討論去哪一家美容公司進行妊娠紋治療比較好、買那個牌子的奶粉、衣服、嬰兒用具比較好、什麼時候報名幼稚園等等,在沒有網路的年代,鄰里就是人們交換資訊最快捷的渠道。 經過母親十月懷胎,加上父親及身邊的親朋好友照顧,小弟終於順利誕生,唯獨是因為吃太多補品太胖,導致要剖腹生產,聽說當時我的體重達10磅左右,比起正常的7-9磅來說算是巨嬰,所以小時候的乳名就叫「豬仔(小豬,不是羅志祥)」,表示我的體重就像一頭小豬。在我出生前,我爸那邊的家族已經迫不及待要幫我改名字,因為我們家族的家族有個傳統,就是兒子姓名第二個字,會用像颱風一樣的命名方法,根據族譜上的名字排列去改名,而我的堂哥堂弟也會用同樣的字,所以我們的名字都是以(姓+A+?)這個公式出來,非常沒有創意;而第三個字是我爸去看風水師幫我改的,那風水師算了我的命數,說我在五行之中缺少水,所以叫我爸幫我改個有「水」的名字。我本以為這些情節只會在電視劇裡面看到,但長大後發現,原來我的名字就是這樣用非常傳統的方式改出來了。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5-23 15:30【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5) – 小學校園生活篇2我的小學是區內一間沒有名氣的普通小學,本來我是有機會進一家更好的,但聽我媽說當時我去那家好的學校面試時,不知是吃錯了甚麼,突然一整天的行為都超級脫軌,例如會在路上大吵大鬧、在馬路旁突然甩開爸媽的手跑開,嚇到他們膽顫心驚。那天去到學校面試時,進去前我媽已經跟我說好,如果待會順利面試的話,就會帶我去吃我小時候很愛吃的垃圾食物 – 麥當勞,而且那陣子我都很喜歡他們的玩具,超級渴望擁有的。我媽本來以為用這招可以把我治著,初時跟老師見面對答都蠻自然,老師還讚我很有自信,完全不怕陌生人。正當我媽以為快完結要捏一把汗時,我就突然跳下座位,開始在教室裡面跑來跑去,我媽叫我也不停止,最終老師給我的評價由高山掉到低谷,導致我媽只能再四處尋找一家合適的小學帶我去面試。 不過我覺得命運有時候就是那麼奇怪,如果我當年面試時沒有跑來跑去,就不會去到我後來就讀的學校,認識到我人生中最好的其中一個朋友,所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 ? 在我那家小學的學業基本上沒有太大壓力,從小一到小四基本上我最大的考量,就是差幾多分就考到100分。 到了上小五,我開始很會玩樂,例如上課前後都會跑去跟朋友打乒乓球、回家做完作業就立馬玩電動,那時候我爸媽也挺寵我的,我想要什麼玩具他們基本上都會買。所以我當時有三款電動遊戲,分別是PlayStation、數碼暴龍機 ( 數碼寶貝對戰機 ) ,以及Game Boy,而且當有新的版本時,他們都會買最新的,加上不論在學校、補習班,甚至跟我媽去公園跑步時,都會看到有其他小孩在用不同的遊戲機對戰,尤其是數碼暴龍機,因為它體積細小方便攜帶,而且它的玩法就是把機身不斷搖晃去儲點數,然後進行任務,所以只要把暴龍機帶在身上,平時玩耍、走動時就可以順帶為它儲點數。為了融入那些小孩,我都會很努力的玩遊戲玩得很厲害,所以我就慢慢開始沉迷打遊戲。 到了小六,我的成績開始由9字頭掉落8字頭甚至更低,雖然總排名也沒有很難看,但爸媽開始擔心我的成績會因只顧玩樂而一落千丈,所以他們開始嚴格限制我玩遊戲的時間、看著我做作業、帶我去圖書館等等。但這些都是短期的措施,他們礙於工作及處理家務,很難抽時間看顧我,所以過了一段時間我又開始打回原形,尤其在暑期時候生活過得更為糜爛。那時候暑假,我每天都自己坐巴士 ( 公交車 ) 去補習班,上去前我都會去附近的士多 ( 糧油雜貨店 ) 買當天想吃的零食,然後上去跟其他小朋友一齊耍樂整天,有某幾天會有導師來檢查我們的功課進度,只要完成了暑期的作業,那剩下的時間就自由了。 課餘時,我爸有時會帶我去學一些技能,例如從小一開始的每年暑假,他都會幫我報一個政府康文署的平價游泳課程,從自由式到背泳的中階我都上過,所以我的水性也不錯 ; 小三暑假他親自帶我去了沙田單車 ( 腳踏車 ) 徑教我踩單車,我還記得當天我用了一整個下午才學會踩,連脖子的汗都曬得變成泥巴 ; 小一到小六週末我都會參加學校提供的童軍活動,學習紀律的訓練、野外行動的小技能,例如綁繩結、緣繩下降、搭帳篷等等。雖然那些技能長大後都沒有用過,但那些都是我珍貴的童年回憶。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