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19 20:15【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4) – 小學校園生活篇小學的校園生活距離我很遠,但在我腦中還是歷歷在目,因為那是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一段美好時光,每天都有無數的時光揮霍。 那時候我們一天只要上課5個小時,小學的課大概分為中文、英文、數學、常識、普通話、美術、體育、音樂、電腦、圖書及課外活動。每一節課45分鐘,有兩次15分鐘的小息,一天很快就過。在小一到小四上課時都非常專心,基本上是因為課程都比較容易,考試很容易就拿到高分,讀書讀起來就很有滿足感,更加促使我去認真念書。到小五小六時,同學們開始變得很「會玩」,我在他們影響下,開始變得越來越不專心上課。 那時候小學生還不會帶手機上課,所以上課無聊的時候頂多是玩玩文具,於是文具的配備就成為同學之間的「小型鬥爭場域」。單是用什麼品牌的鉛芯(鉛筆芯)就可以看出不同學生的「高下」,例如2B的鉛芯比HB的貴,而且寫出來的顏色也比較漂亮,所以大家都會覺得用2B鉛芯的同學比較厲害 ; 有一些筆盒超級浮誇,有不同的按鈕把筆盒中不同的部分延伸出來,好像一個魔術機關盒,而且那個筆盒蠻貴的,當時如果有同學有那個筆盒大家都會覺得他超酷的,害我有時候也會忍不住要嚷我爸媽買點比較貴又不實用的文具給我,在香港小學裡面我們就開始培養出這種階層鬥爭的意識。 除了鉛芯跟筆盒之外,原子筆、直尺、擦膠 ( 橡皮擦 ) 、筆記本、顏色筆、背包等都是比較的部分。那時候無印良品重回香港沒多久,我有一個同學就住在九龍區,離無印良品的店很近,所以可以買到很多無印品牌的文具,包括非常簡潔的四方形半透明筆盒跟可以屈曲的直尺,還配上沒什麼人用的百樂牌HI-Tec C超細鋼珠筆和筆狀的擦膠 ( 好像鉛芯筆的功能的筆,但它按出來的是粗條狀的橡皮 ) 。他的文具有一陣子在我們班上帶起風潮,所有人都跑去無印良品買文具跟HI-Tec C的鋼珠筆,但我不以為然,因為我那時候我有了一些更厲害的東西。 MP3播放器在我小五的時候慢慢在市面流通,我爸也買了一部回家把玩,但他通常都是很晚回家的時候才會用,於是我就可以把它偷偷帶到學校炫耀。第一次帶到學校時,我感覺就像獅子王裡面那隻猴子長老,第一次舉起辛巴,然後背景響起”ah zabenya ….” 那段音樂的樣子,大家都蜂擁而至,連隔壁班都過來湊熱鬧看看什麼好東西,一時之間我就成為第一個把MP3帶進教室的風雲人物,後來那些女生更發展出在上課時候偷聽MP3的技術。 因為女生都比較早發育,在小五小六的時候她們的胸部就開始發育,但有些女生還不適應做為比較「突出」的人,於是她們常常會穿著寬鬆的毛衣,不論是冷天還是炎炎夏日,她們都風雨不改地背起那件毛衣。然後她們就開始上課分心,把MP3的聽筒從毛衣袖中穿出到手心,假裝托腮聽書,其實是聽音樂,於是班上就多了一群男女風雨不改地背起毛衣,上課時神遊太虛聽音樂,就這樣我們接觸到一些流行音樂。最初聽爸爸放進去的音樂是Beyond、鄭秀文之類,後來我們自己去了解新的音樂,就發現了衛蘭、陳奕迅、鄧麗欣、Twins等等,也透過這些藝人讓我們的小學生活多了很多有趣的話題。(待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4-19 16:31【香港雜記】港式茶記系列 -- 特餐茶餐廳(口語又稱茶記) ,自1950年代興起,茶記揉合粵式飲食及西方文化,將舊時港式冰室及酒店、西餐廳飲食文化融合,成為香港獨有飲食文化。 不論是早、午、晚餐、下午茶還是宵夜,筆者都是茶記的座上客,亦很喜歡去不同的茶記探索,尋找品質優良的茶記。通常我會用茶餐廳的「常餐」去試探一家茶記的水準,為什麼呢 ?據說茶餐廳餐牌是由西餐廳演變過來的,40、50年代時,去西餐廳吃飯所費不菲,主打平民化的茶餐廳開始冒起。這些餐廳將西餐廳、酒店的餐飲架構「照板煮碗」搬過來,演變成他們發售的套餐。由於價格較便宜,普羅大眾容易負擔得起,茶餐廳吸引了不少市民光顧。當時大酒店、西餐廳會推出「大餐」及「小餐」,提供前菜、主菜、餐湯、餐包、甜品等全套美食。茶餐廳將這些餐單照搬過來,套餐同樣提供前菜、主菜、餐湯、甜品,但用料、菜式數量及款式都比西餐廳少,但勝在夠齊全、價格便宜。茶餐廳將大餐、少餐拆分為現時所見的快餐、常餐等餐牌。「常餐」是指常設美食,幾時去食都有,「特餐」就是特別、不時更新的菜式,趕時間就吃製作簡單、上菜快的「快餐」。 茶記的常餐是參考外國的All day breakfast,一般無供應時間限制,即全日供應或由供應由午餐至下午茶,而且餐單長年不變,餐單以奶油方包、麵、蛋為多,可搭配不同配料如五香肉丁、沙嗲牛肉、雪菜肉絲等,還會配送茶啡,是非常實惠的套餐。由於常餐是多年供應的餐牌,因此菜式不會過於複雜,但配料又會有少許技術成份體現師父的「手勢」。最重要的是那一片吐司、炒蛋及茶啡,最簡單、最基本的東西往往是最容易讓人忽略的,卻又是最能體現那一家餐廳的質素的。一片放進烤爐烤的吐司,很多茶記都會貪方便,在未完全烤焦就拿出來端到客人面前 ; 有些烤得焦香,但太早把它放平在盤子上,吐司散發的熱力讓濕氣聚在吐司的底部,令它一面香脆一面軟。最好的方法是在吐司烤完之後垂直豎起約1分鐘,讓熱力散去一些,烤焦的部分變得更脆,一片完美的吐司說不上要用什麼複雜的技術,就只是用耐性打造出來。 炒蛋亦是另一款易煮難精的菜式,尤其是茶記經常要以最快速度上餐,要在速度跟品質之間保持平衡亦是很重要的態度。炒蛋要炒得香滑,除了加牛奶、奶油之類的調味之外,更重要的是火候的掌握。如果一時貪快開大火快炒,就很容易把蛋炒得過老。五香肉丁、雪菜肉絲現在很多餐廳都是用罐裝的食品代替,所以我都不太吃,唯獨沙嗲牛肉是還是有技巧成分可以看見。師父醃牛肉的份量、煮沙嗲醬的味道,每一家茶記都不一樣。太多花生醬就會過甜,生粉下太多牛肉就變得鬆散不好吃,要做到沙嗲牛肉好吃也不是一件易事。 最後就是那一杯茶啡,我通常都會選咖啡或奶茶,因為它們都要水吧 ( 茶記裡沖裝飲料的部門 ) 師父的泡茶/啡的技術,再加上他們對於淡奶、糖水跟茶/啡的比例掌握,尤其是鴛鴦奶茶 ( 奶茶混咖啡 ),比起其他飲料更能體驗師父的能力。如果去到一家茶餐廳,他們的常餐可以做到優質的水平,那通常他們的其他菜式也不會差到那裡去,這就是我多年品嚐茶記的經驗之談。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4-17 17:02【香港雜記】60年代出身的香港男性工人階層生活概況(5) -- 婚姻篇到80年代,香港正值經濟的黃金時期,有句老話說「香港地遍地黃金」,我爸常說那個年代只要「肯做」就一定有機會「發圍」 ( 地位上升、變得富有 ),但他又同時說「工字不出頭」,意思是像他這種藍領工人,即使有一門專業手藝,可以在社會中向上爬的能力很有限。儘管他如此認為,但他的確在80年代曾經風光,他試過自己開一家首飾珠寶公司,聽我媽說那時候大家都很有錢,對奢侈品需求都很高,所以他公司訂單多到來不及做,每天都工作得通宵達旦,但這樣也快速為他們想要組織家庭的想法打好基礎,於是就開始想要談婚論嫁的事。 那麼結婚第一件要想的事是什麼呢 ? 是愛情的基礎跟穩定性嗎 ? 這個不好說,但更重要是一個相宿相棲的屋所。香港有家傳統禮餅品牌曾經有一個經典的廣告 :「給女孩子一個家,就是嫁。」,這個概念在上個世紀是非常受重視的。男方要娶女方就必須確保她的生活品質、要給一堆嫁妝、負擔她的生活費用,包括負責買價格高昂的屋子,才算是給女孩一個家。那為什麼在追求男女平等的今天還會用類似的概念去談婚嫁呢 ? 其實以我的經驗來看這個論述已經在慢慢轉移,盡管大家的想法是男方要負責承擔娶女方的大部分費用跟責任,但其實以很多中下階層的男方根本就無法完全負擔所有婚嫁的成本,很多時候女方也會負責部分的費用,甚至女方負責的更多。 我爸即使開了公司當老闆,但他的收入跟買房子相比還是有一段很大距離,於是他們上一輩的「多生育」優勢就開始出現了。我婆婆是個非常盡責任的媽媽,她除了把她所有兒女養育成人,還幫他們打點結婚所需的費用。那時候我婆婆會要求我媽的兄弟姊妹每人每月給她一筆「家用」,除了真的是家用之外,還是暗地裡為他們儲起的「結婚基金」,誰先結婚那筆錢就協助誰買屋子。在香港買房子最重要是夠「首期 ( 是買房子第一筆要付的費用,那時候就是房子30%價格 ) 」,首期是一般人最難跨過的障礙,因為它是一筆大數目,但如果你能跨過這個障礙,後面要付的費用就輕鬆多了,因為餘下的錢可以在銀行分期償還,通常是20-30年左右,所以說香港人的大半生工作就是為了買房子就是這個意思。 在我爸媽想要結婚但不夠錢出「首期」的時候,我的婆婆就像菩薩再世般救了他們,幫他們儲了一筆錢付首期,那餘下的結婚事務就變成一帆風順了。那時候是90年代,他們買了一間10坪多的房子,大概要50萬港幣,所以首期是15萬,再加律師費、物業稅等等的雜費,單是買房子就要20多萬,然後擺婚宴、禮金、租車、攝影、蜜月旅行等等,加起來又10幾萬,所以如果沒有婆婆幫助的話,他們結婚的時間可能要再推遲好幾年。婆婆就是用集體的力量,幫每一個孩子儲首期,讓大家都能夠安居樂業,而且她本身也是非常刻苦耐勞的人,聽我媽說她以前一個人做4份工作,還要煮飯帶小孩,日子過得非常非常辛苦,所以我媽長大後也對她非常孝順,每星期都會帶我回家探她共享天倫之樂,但可惜的是她比較早就過世,我媽說她是打牌糊了一個超大的牌,然後刺激過度過世的,我長大後聽到這件事,不知道該開心還是不開心,但婆婆節儉、精打細算、對兒女的照顧真的讓我非常敬佩。(待續 )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4-17 16:44【香港雜記】港式茶記系列 -- 乾炒牛河香港茶餐廳 (口語又稱茶記) 是每個香港人日常用餐的主要地方,我人生中絕大部分時間,一天三餐加宵夜,起碼有一餐會在茶餐廳用餐,有時候甚至一天三餐都在茶餐廳吃。有人可能會好奇這樣不會覺得膩嗎 ? 正港港仔告訴你: 不會 ! 因為它選擇太多了,就算你一天365天每天去吃一次,前半年都不會點到重複的菜。為什麼茶餐廳那麼厲害可以做出那麼多款式的菜,其實那些菜的基本調味都差不多,來來去去都是生抽、糖、鹽、雞粉,再突出其中一兩種味道例如甜、酸甜、苦、酸辣等等,用不同的材料加上不同的味道混合就可以千變萬化的菜式。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道筆者最愛的茶餐廳菜式——乾炒牛河!每次遠遊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去家附近吃了多年的茶記點一份乾炒牛河。如果有人問我家的味道是什麼樣子,我會說大概就是有洋蔥、豆芽、蔥段、醬油的香味,加上濃濃「鑊氣」的味道,沒錯 ! 就是乾炒牛河的味道 ! 傳説乾炒牛河首先於廣州附近出現,有指抗日戰爭時期之前,廣州只有濕炒河,而第一個炒乾炒牛河的人叫許彬。許彬與家人以經營熟食檔為生。一晚,檔中豆粉用完,有一個來自軍隊的偵緝隊頭目到檔夜宵,點了濕炒牛河。許彬的哥哥因檔中沒有豆粉,加上晚上宵禁,不能往外購買,拒絕炒製。頭目氣上心頭,拔出手槍要脅。許氏兄弟的母親立時打圓場,並著許彬炒河粉。許彬隨即想到乾炒:先用油鑊爆香紅蔥頭,然後把河粉、芽菜及泡過油的半熟牛肉下鑊炒製。當頭目嘗過乾炒牛河後,稱其一絕,許家免了一場災難。傳説後來許家的熟食檔,成為廣州第一家售賣乾炒牛河的食肆。 乾炒牛河的主要材料是河粉與嫩牛肉,然後加入生抽(淡醬油)、老抽(濃醬油),再加入先前炒過的豆芽菜等,最後再加入韮黃,炒勻即可上桌。要炒出好吃的牛河是非常難的,若不是經驗老到的師父通常都會炒得一團糟,小弟從多次失敗的經驗中得出3個重點,可以讓想試試看炒的你比較得心應手: 第一: 河粉千萬不能冷藏過,就算我是前一晚買定,也只能置於室溫用濕布蓋住,不然河粉會黏作一團,再將它分開時便很易折斷。 第二: 為了避免河粉黏鍋變焦燶,有人會大量下油,其實並不需要,因為參考過名廚黃亞保師傅的做法,就是在河粉加入蛋漿,我大約用了半隻蛋,把蛋漿倒進河粉中,無需攪勻,直接下鑊,黏鍋狀況居然真的沒有出現! 第三: 炒河時切記要用筷子重複攪拌河粉,因為用鑊鏟的話很容易會將河粉壓斷。 乾炒牛河最講究就是「鑊氣」。究竟什麼是「鑊氣」呢?「鑊氣」是指由炒鍋所烹調的食物,運用猛烈的火力保留食物的味道及口味;並配合適當的烹調時間,帶出精華;製成色、香、味、形俱全的菜餚。 你知道曾經在新加坡吃乾炒牛河是違法的嗎?原來新加坡政府曾經因乾炒牛河過於油膩而影響健康,所以立法禁止國內商販炮製或出售乾炒牛河,不過禁售令後來取消。根據香港衛生署2016年提供的資料,一碟約650克重的乾炒牛河,熱量大約為970卡路里,鈉含量則為2,300毫克。儘管自己做的會較健康,但也建議偶爾食一碟就好。歡迎大家前往港式餐廳試一下乾炒牛河,有興趣的話也一同研究一下怎樣做出完美的牛河 !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3-25 12:06【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3)補習班是我除了家跟學校之外待得最久的地方,在那邊也認識到很多不同學校的小朋友,有時候如果跟某個同學碰巧都用同一本作業,那二人就會變成特別要好,因為可以無後顧之憂的互相抄襲對方的作業。在補習班的時候學習基本上不是重點,只要能完成功課,基本上你就自由了,有一些比較有心的老師可能會給點小測驗或額外教學給你,但整體來講都是沒有壓力的程度,跟現在上補習班要追趕成績、名次壓力的學生不太一樣,我那個年代的補習班重點是給那些父母都在工作、沒人看顧小孩的家庭,有個地方帶小孩做功課、認識朋友而已,所以對我來講補習班是個充滿歡樂的地方。 在補習班,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娛樂活動。比較文娛的有飛棋、波子棋、五子棋 ; 運動的有跳繩、乒乓球 ( 拿學校用的木桌子拼湊成一張大桌子,中間夾著幾本闊度一樣的書當網子來打 )、捉迷藏、「狐狸先生幾多點」,偶爾補習班會舉辦一些興趣班如摺紙、剪紙、繩結等手作為主的工作坊。有時候也會簡單的用紙筆或文具玩小遊戲,例如過三關、「天下太平」; 用釘上釘書釘的擦子膠,或裝鉛筆芯的盒在桌上旋轉,模仿陀螺對戰、用間尺配上不同長度的筆及文具組裝「戰機」、按著間尺在桌邊,然後把擦子膠彈出去鬥遠等等。 雖然有眾多娛樂設施,但電子遊戲仍然是我們的最愛。那年代大多數小孩不論男女都會玩 GameBoy - 一款日本任天堂公司發售、可以更換不同遊戲卡帶的可攜式掌上遊戲機,就算他本人沒有遊戲機,也肯定有從朋友或親戚手上借過來玩。一機在手,一整天都不會覺得無聊,只是在補習班人比較多,小時候大家都愛一起聊天耍樂,所以通常都會一起玩些不同的遊戲。那時候最普遍的遊戲是【寵物小精靈】 ( 或稱口袋怪獸或神奇寶貝 ) ,基本上每個有 GameBoy 的人都有玩過這個經典遊戲,甚至火紅到現在仍然是那麼受歡迎。那是候我玩過的版本有金版、銀版、水晶版、紅寶石、藍寶石、綠寶石,每個版本的主要神獸、地圖和關卡都不一樣,要把一個版本的關卡全都闖完也需要蠻長時間,而且闖完還可以去收集神戰、找特定精靈品種,再跟朋友連線對戰 ( 那時候真的是用專用電子線跟另外一台機連接 ) 等等,是非常耐玩的遊戲。 那時候正版的寵物小精靈卡帶大概要$200多到$300,對父母來說算蠻貴的,於是我爸就會帶我去深水埗鴨記 ( 鴨寮街,一條專賣電子產品的街道,多數以地攤或車仔攤位形式營運 ) 買遊戲卡帶,一盒便宜的話大概只需要$50,有些卡帶是綜合幾款到幾十款遊戲的,也是賣$200多,但相對來講還是比較便宜。每次我到那邊都會興高采烈的選購卡帶,童年真的很容易就滿足,現在就算有能力買更好的遊戲,甚至付費買遊戲裡更高等級的裝備,都比不起當時那種純粹的快樂。此外,對男生來說【洛克人】系列的遊戲也是令人為之瘋狂的遊戲,那是更具技術性的動作類遊戲,許多關卡非常難闖,在補習班中男生們都會以闖卡的數量比較。最先闖完的人會受到其他人的讚嘆,大家還會紛紛向他請教遊戲攻略,玩遊戲機也是小孩之間的「地位爭奪戰」。(待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3-22 16:48【香港雜記】 60年代出身的香港男性工人階層生活概況(四) -- 愛情篇據我媽所描述,她與爸爸的愛情故事就在社區服務中心開始。當時他們都是20多歲,正值青春年華,爸爸當時給她的第一印象是「很薯(好像土豆)」,即是古板戇直的意思。他常常穿偏大件的T恤配牛仔褲,頭髮蓬鬆凌亂,架著又大又厚的金色眼鏡,好像想要扮「時髦」但「穿起龍袍都不像太子的感覺」。那時候他還很瘦,我媽當時在背後笑他像個猴子一樣,完全沒有想過會跟他有什麼關係。我媽是跟他的兩個姊姊一起到社區服務中心的,透過姊姊才認識到爸爸,當時姊姊在那邊認識的男友後來也變成老公。我媽則慢慢與我爸互生情愫。 那個年代一般人都沒有手提電話,他們要約會的話就只能通過家裡的電話連繫,而家裡又有很多兄弟姊妹,對於春青期少女來講她們的愛情都是藏在心底裡的秘密,不太想讓其他家人知道,而且我媽的爸爸對女兒管制很嚴格,連牛仔褲都不許她們穿,更不用說單獨跟男生約會。所以那陣子我媽就常常會坐在家裡的電話旁裝忙,一有電話就第一個接,那就不會讓其他人發現有男生找她。他們那時代約會主要是「行街睇戲食飯」(逛街、看電影、吃飯),由於兩人都有工作,所以費用主要是AA制(大家平分),當然多數男士都會主動請客表現自己財力,但我媽覺得自己是可以自力更生的人,不用靠男人請客,所以她多數都會先等爸爸付錢,之後再還他錢(因為我爸很愛面子,想要在其他人面前表現財力),或是互相請客。 我媽說當時有好幾個男生同時追求她,雖然我爸是裡面最古板的那個,卻也是最穩重的那個,帶給她安全感。當時我媽是以作為結婚對象為前提交往的,當然也有不少人會選擇先「拍散拖(不是以結婚為前提地談戀愛)」。而我爸給人的感覺就是很照顧家人、很會承擔責任,完全就是我媽想要的類型,所以久而久之他們就開始交往了。因為我爸是專門做首飾的師父,所以跟他交往最大的好處就是,每逢情人節、聖誕節、生日、紀念日……都會收到各式各樣的手工首飾,而且還有一些市場找不到、獨一無二的,導致我媽每次出門都要額外花十多分鐘,在她那個首飾盒跟化妝鏡前拼東拼西。 有好處當然有壞處,我媽最常抱怨我爸當年吃得太少,長得太瘦了,害她跟他拍照時看起來都特別胖。我爸當年大概身高1米65,體重40多公斤,看他照片瘦得像癮君子般,臉頰都凹進去,手部的青筋也都原型畢露;我媽其實也不是很胖,1米6高50公斤重,算是中等身材,但那時候的女性已經開始重視自己的身材,覺得瘦才是美。在我婆婆的年代,人們都覺得女人瘦不比胖的好,尤其是臀部最重要,因為以前人的家庭大多數都在鄉下種田,而種田最需要的就是勞動力,對家庭為單位來生產的農田,會生小孩的女人才算好 ( 這樣說好像將女性工具化,但當時人的想法就是這樣 ) 。而當時什麼判斷女性的生產能力呢 ? 就是臀部大,越大越會生小孩,用廣東話講就是「躉 ( 臀部 ) 大好生養」。那麼為什麼到我媽這代就開始改變這觀念呢 ? 很大程度是香港經濟發展,推高了人們整體生活和教育水平,大家也更有本錢去了解和追逐流行文化帶來的價值觀,也間接令我媽變成半個珠寶首飾及化妝美容的專家。 ( 續 )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3-17 18:00【香港雜記】 60年代出身的香港男性工人階層生活概況(三)60年代的香港,一般人的父母都是從大陸偷渡過來的,即使有的人帶著學歷或專業技術來,也未必立即能在香港找到適合他的工作,因為40年代中香港剛剛經歷日治時期,經濟還未復甦 ; 50年代中國局勢不穩,才開始有中國人帶著資本及技術南下香港,初來到埗當然需要時間發展。當時我爸的爸爸 ( 即是我的爺爺 ) 在中國的家鄉是個小學校長,那時候的知識份子社會地位算高,但他跑來香港時,國內的工作經驗就沒有為他帶來什麼機會,他也只能做藍領勞工,例如穿膠花、工廠工人等。由於大批像爺爺般的大陸人來到香港,為香港勞動市場帶來充分的低技術勞動力,所以60-70年代輕工業因此慢慢興旺起來。 那年代的工人刻苦耐勞,每天工作12-14小時或更多,一個月可能只休息2-4天,因為他們都相信只要努力賺錢就會得到回報,多勞多得,不會大富大貴,但至少足夠養妻活兒買房子 ( 不像現在,買房子都成問題 ) 。由於平常工作非常辛勞,爺爺嫲嫲都很珍惜他們在夜欄人靜風雨交加的春宵時光,又鑑於當時人們普遍對避孕沒有什麼概念,導致他們很容易就令女方懷孕 ; 加上那年代的人都抱有養兒防老的觀念,認為多生育就越多兒女在自己老年時照顧自己,從而出現人人都是大家族的狀況。我爸媽的家族都有6個兄弟姊妹以上,他們說那個年代個個同學家庭都有很多兄弟姊妹,尤其當時很多人都是住在屋村 ( 即公營房屋 ) ,大人都因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孩子們就會自己顧自己,要麼是家中最大的照顧小的,要麼去隔壁家跟其他同年的小孩玩。 我爸是家中最大的男丁,他很早就出來工作,小六時已經開始半工讀 ( 那年代還可以做童工 ) ,中三時退學到叔叔家做首飾學徒 ( 詳情可參閱《 60年代出身的香港工人階層生活狀況(一) 》) ,之後都一直工作,基本上沒甚麼娛樂。那麼,到底他是如何去認識異性呢 ? 原來我爸是個很有善心的人,他每逢工餘時間都會跑到社區中心當義工,幫忙照顧他人,當時我媽就是其中一個義工,他們就是這樣認識的,亦很有可能這才是我爸的真正目的。我媽說在她們的年代跟男生交往 ( 大概是70-80年代 ) ,普遍有兩類型的男生 : 一種是非常時髦,很會吸引女生、很懂得跟隨潮流打扮及娛樂的人 ( 俗稱會「蒲」的人,香港電影《喜愛夜蒲》的蒲就是大概這個意思 ) ,他們給人感覺都是非常懂得享樂、有新鮮刺激的感覺,而會跟那些男生去「蒲」的女生就叫「Wet 妹」 ; 另一種就是非常務實,說話很無聊不懂情趣又不太了解潮流,但很會用心對待人的男人,我爸就是後者。 因為我爸是家中的老大,從小就在家中有一定地位,導致個性比較「大男人」,不太會說話,不太會用言語表達情感,但又會在背後默默關心。每當我問到他們的感情生活,我爸都「耍手擰頭 ( 揮手搖頭say NO 的意思 ) 」,所以以上關於我爸媽的感情生活以及對我爸的描述都是據我媽單方面所說的,不過她也沒有說謊的動機,除非她記錯,否則故事內容都是可信的。 (待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3-16 18:23【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2)我的小學生活大概在2000年代開始,那時我就讀的小學是區內一間沒有名氣的普通小學,沒有名校生的學業壓力,基本上在那邊過了一個愉快的童年。當時我爸媽都要工作,每天早上他們就會送我到樓下校巴接送的位置,送我上車後他們才可以安心上班。那時候的小學有分上午校及下午校的,上午校是8:00-13:00,下午校是12:00-17:00,星期六就有長短週工作制,長週上學半天、短週休假。但後來學校就改革了,把上下午制合併為全日制,每日早上8:00-16:00上課,中間1小時午餐時間。當時我媽是個白領上型族,逢星期一至五都是「朝9晚5」工作,星期六也是長短週工作制,長週工作半天、短週休假。由於我爸是自僱人士,上班時間都由他自己決定,為了不讓媽媽辛勞,他就延遲平日的上班時間,把我安排在下午上課,那麼他就可以晚點起床,慢慢帶我吃個午餐享受天倫之樂,再帶我上學去。 那時候上學日我的生活都很公式化,每天早上我爸都會帶我去樓下的茶餐廳吃早餐,每天都是吃「奶油多 ( 煉乳配奶油吐司 ) 」配凍朱古力,套餐價值$20,凍飲當時加$1 ( 現在普遍都加$3以上 ),有時候我會單點奶油多,再跑出外面的「士多 ( 糧食雜貨店 ) 」買盒裝朱古力 ( 巧克力 ) 奶喝。不是因為那個比較好喝,而是單點吐司$13,士多買朱古力奶$3.5,那麼我就可以節省$4.5。現在的我回想起也覺得很驚訝,我小一開始已經那麼精打細算,全因我媽小時候的經歷。她常常對我說以前她家有8個兄弟姊妹,婆婆即使非常辛勤工作,做3份工,一天做16小時,全家還是過得非常貧苦,但婆婆在理財方面相當精明,深知積穀防饑的重要性,常常教導小孩要儲蓄,不要胡亂揮霍,有錢就儲起盡快買房子,之後才可以過好日子。因此從小就被耳濡目染的我在購物時就很計較,亦不太買不需要的物品,就算現在出來工作仍能在某種程度上保持著這個觀念 ( 我對名牌完全不感興趣,但對食物就揮金如土.... )。 每天下課後,我爸都幫我安排好補習班的阿姨來接我到補習班做功課 ( 或稱托兒所 ) 。我去過的補習班有3種: 第一種是居家式補習班,他們應該是沒有牌照的,由一位導師開放他自己的家,每天接學生課後來指導他們完成功課,有空閒時間就會教授一些補充知識 ( 例如背英文單字、文法,算術練習等 ) ,最後就讓學生們自由活動,我就是在居家式補習班的自由活動時間與同學玩翻筋斗,導致受傷送院入住數月 ( 詳情請參考《 60年代出身的香港男性工人階層生活概況(二)》 ),在我受傷之後,我爸媽才把我轉送到有牌照的補習班以保障安全。 那個補習班是在我家的屋苑附近的私人住宅中,平時我與不同學校的學生下課後就會被導師及他的助手從校巴接放學,並帶回他家做功課。那時候好像挺流行這種補習班,因為那邊有很多學生,大概10坪的屋子內容納了20個小學生,而且我們只是下午校的,在我們到達之前上午校的學生剛剛離開,人數不詳。而星期六時學生人數最多,有超過30人以上,房子擠得連坐的位子也不夠,有些學生要坐在地上做功課,或者被導師叫去先玩一下。 (待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2-02-28 17:59【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1)在90年代的香港,多數人的童年都是過得幸福美滿的。沒有天災、沒有戰爭,經濟發展正值黃金時期,父母只要肯做就可確保有三餐溫飽,有基本甚至超出基本所需的物質資源。那時候的房地產市場亦未有如現今嚴重的炒賣狀況,要買房子結婚亦不是非常困難的事,安居樂業是人人可預視達到的。成長於這個年代的本人自問是幸運的一個世代,即使不算大富大貴,起碼足以讓我渡過無憂無慮的童年。 我的童年基本上就是吃喝拉撒睡,由於父母本身都沒有很高學歷,所以他們也沒有期望我在學歷上有所成就,但求我身體健康快樂成長,於願足矣,因此在幼年時期的我就是一個專業玩家。上幼稚園時跟老師和同學玩、下課後母親就帶我到公園與鄰居的孩子玩、回到家等父親回來陪我玩,星期日放假時就會出遠門到遊樂園、商場或特色景點走走。 先講講在90年代的幼稚園,那時候我們的上課時間有上午班 ( 8:00am - 12:00pm) 、下午班 ( 12:00pm - 16:00pm ) 和全日班 ( 8:00am - 16:00pm )。有一陣子我媽沒有工作,她就送我去唸上午班,然後她就去買菜回家準備午餐做做家事,12點再接我回家吃飯。上午班因為時間較短,時間集中於學習知識為主,那時候我們有中、英、數、常識課,都是教最基本的握筆寫字、筆劃順序、加減數字、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東西等等。 當我媽找到工作之後,我就轉到全日班,由於時間充足,那邊多了很多玩樂的活動,例如有體育課、音樂課、遊戲時間、下午茶時間、午睡時間。小時候最討厭的就是午睡時間,明明就精神得很,硬要我躺在帆布床上面不動半個小時,對活潑好動的小孩子來說簡直是虐待。幸好當時有幾個跟我一樣不想睡的小夥伴會一起趁老師離開午睡房時偷偷起來玩。那時候因為電視晚上有播詹姆斯龐德的電影而幻想自己是特工,在黑暗的房間裡要避開邪惡的大人們,與同伴一起尋找角落中的烏托邦 ; 另外,我最喜歡的是體育課,那時候幼稚園裡面有一個很大的運動場 ( 我長大後回去看原來是非常小的場地,當時因為我的體型小才感覺那裡大 ) ,有著各式各樣小孩尺寸的運動器材,單車、足球連龍門、籃球連框、羽毛球...... 等等,那時進場的孩子彷彿是一群「甩繩馬騮 ( 掉了繩的猴子 ) 」立即就奔去搶自己想玩的東西打成一片。 可能你會好奇,為什麼打老虎你那麼愛玩,遊戲時間卻不是你的最愛 ? 因為我在那邊發生過造成我童年陰影的悲劇,而且幾乎每次去都會遇到,就是不小心踩到掉得滿地都是的樂高,每次在遊戲房同學們都會把樂高倒在地上堆,然後又有另一群同學會在旁邊亂跑,玩捉迷藏之類的,然後我就常常成為不小心被推撞的目標,為了避開他們,就不會注意地上的樂高,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 在幼稚園其次受歡迎的就是下午茶時間,我現在對零食的口味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當時養成的。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負責點心的阿姨會準備很多種類的點心,而且每一款都是我喜歡的類型,有蛋撻、糯米糍、蝴蝶酥、冰淇淋、菠蘿包、豬仔包、雞尾包、核桃酥、芝麻糊、啫喱糖、格仔餅...... 有些可能都是觀光客會特意來吃的,對我來講,這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回憶。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