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1-28 15:05【香港雜記】在城市中慢步 - 旺角旺角,故名思意,興旺的角落。以前是個小農村,後來英國殖民後,在旺角海邊一帶填海及興建避風塘,令現在旺角變成靠內陸的地區。時至今日,旺角已經發展在香港數一數二的旅遊及商業區,除了商場大廈,也是小店林立的區域。對香港人而言,旺角最大的功能,就是三五知己聚會的地方。因為旺角是香港最中心的地帶,四通八達,方便人從港九新界集合。就算喝酒留連到深宵,總會有通宵小巴可以送你回家,節省高昂的的士車費。 旺角也是學生潮流的集散地,對九十後的我來講,那裡充滿中學時代的童年回憶。雖然我住在新界區,但放學後、假日時,總會跟朋友們搭大半小時地鐵,來這個香港潮人之地走訪,就算買不起,也可以看看最新的服飾和玩意。從地鐵站 E2 出口往西洋菜南街出發,沿路可見大大小小的運動服飾和球鞋店。對年輕人來講,新潮的運動服飾,帶有青春活力之餘,又不失時尚感,是一年四季都適用的裝束。 沿西洋菜南街往南行到豉油街,會看到現名 W Plaza 的商廈。在我小時候它叫 Chic之堡,是著名的「MK仔服飾」商場。「MK」是旺角的英文縮寫,指一種崇尚潮流文化、具獨特風格的次文化群體,現在近乎絕跡,但在筆者中學的時期仍相當興盛。從前算不上會打扮的人,不敢獨自走進個個 MK 大本營,直到中學畢業典禮前夕,本著「畢業要型一次」的心情,鼓起勇氣與同班男同學前來購買畢業晚裝,還因選購時三心兩意被店主責罵。現時裡面仍有許多服飾小店,人流不再興旺,但總結了一個時代的潮流文化。 逛完 W Plaza 往彌敦道方向走,信和中心就在不遠處,這亦是中學生們遊走旺角的必訪之地。信和中心充斥著各式小店,由小食、鞋物服飾、精品玩具到電玩產物,一應俱全。每次跟朋友走完全棟都要花近兩小時,商店之多實在目不暇給,而且價廉物美,對學生而言簡直是烏托邦。這商場尤其受女學生歡迎,那裡有數家歷史悠久的學生鞋襪店,熱衷打扮的女同學總愛買款式新穎的黑皮鞋,配上長度和條紋合適的白襪,是學生共認的學校鞋專門店。 逛厭商場,向登打士街前進,就有一條戶外的小食街。那裡有各式香港街頭小食,雞蛋仔、煎釀三寶、牛雜等,都是遊人們的至愛。在下午茶時分,總會見到一堆人站在路邊、彎身大啖美食,生怕醬汁沾上衣服。轉入通菜街,又名女人街,就是著名的路邊地攤大街,有琳瑯滿目的雜貨手禮 ; 再鑽進煙廠街及廣華街一帶,又別有一番風味。你會在鬧市的巷弄中,發現新鮮蔬果市場,夾雜著模型、氣槍及餐廳小店。那裡感覺就像在台南的小巷中探索,總有些驚喜的事物出現。 旺角常與鄰近的油麻地與尖沙咀,合稱「油尖旺」一帶,因為三區都以彌敦道為中心串連著。秋高氣爽時,可從旺角出發,慢慢往尖沙咀方向散步,觀看城市的活力、新舊交錯的建築風格,以及當地人的生活樣貌。有時在馬路旁等紅綠燈,聽見報紙攤販一邊聽賽馬報導、一邊與熟客話家常 ; 珠寶店員「烚熟狗頭 ( 指人笑得虛偽做作 ) 」般在門口迎賓 ; 步伐趕急的行人在競步,都是旺角有趣的風景。雖然旺角甚少自然景觀,但這裡匯聚了香港人生活的寫照 : 繁華、急速、拜物,是感受香港人文氣息的最佳地點。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11-27 15:00【台適生活】台港人的英語焦慮症每當要用英文溝通時,台灣朋友總是面面相覷,尷尬地吐出幾句英語。相較之下,香港人則習以為常,自如地切換英文對答。通常聊到有關英語的話題,台灣人都會說:「香港人的英語水平應該比較高。」英語能力普通如我真的不敢恭維,但我很好奇為什麼台灣人總是覺得香港人的英文會比較好,畢竟香港也有很多不善於英語的人 ; 同時,很少香港人會認為自己英文差,就算一口破英文還是可以瑯瑯上口。到底是台灣人低估自己的英文能力,還是香港人高估了自己的英文能力? 有一次跟朋友聊到英語教育,才發現台灣人普遍在國小三年級才開始學英文,原因是他們想在幼兒期打好中文的基礎,因此國文的程度比香港高。而香港則是由幼稚園開始同時學習粵語中文和英文,上國小再加普通話三語並行地學習。對我來說效果沒有很好,因為我總是被英語拖垮,但中文和普通話確實有上手。當我們在國小三年級學習基礎英文文法時,台灣同學才剛開始接觸英文,這一點印證了香港人英語較好的可能性。 第二個可能的原因是環境因素,香港號稱國際大都會,加上被英國殖民的歷史,香港人從小習慣面對西洋文化。即便是粵語,也含有許多外來詞從英語演化過來,例如指膽量的「吉士」來自 Guts 、指麻煩的「茶煲」來自 Trouble、「巴士」來自 Bus 等等。英文也是香港的官方語言,很多公告都是中英對照的,雖然我沒有看過英文的部分,但要接觸相較台灣很容易。而且,在香港要找英語溝通的環境非常容易,普通的找份服務業工讀,已經很常會遇到外國客戶;休閒時去酒吧,洋人的臉孔可能比在地人更多,有心的話確實很多機會用到英文。 台灣人跟香港人對英語都有個共通處,就是很重視英文的正統性,有時會嘲笑別人的英文差,比方說口音不好聽、文法錯之類的,尤其是明星講英文,通常都會引來一堆負評。但其實對英文母語的人來講,跟本沒有人會在意這些。說穿了,我們都很焦慮自己的英語能力,才會注意別人的英文好不好。我們好像都把英文視為一種「技能」來看待,不斷去精進時態、文法,追求完美的口語和書法,忘記了它的本質是用來交流意念的「語言」。 這種對英語的焦慮也牽涉跟西方的資本及文化霸權,現在全球的政經重心主要以歐美為主,精通當地語言意味著有更多機會往上流動,把外語視為技能就變得理所當然。回溯到香港和台灣在被殖民時期,學會外語也是有助於階層流動的方式,因為精通英語或日語,就能成為政府與當地人之間的橋樑,在政府機關工作如魚得水。或許這種從殖民時期就有的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們對學習語言的態度,從而讓我們更重視英文的正統性。 回到現在,以我個人的觀察,其實大多台灣朋友英語能力不俗,有的甚至比我更好,但他們都不敢承認自己英文不錯,每次講英文都會強調一下香港人英文比較好云云。翻查教育機構EF Education First 在 2024 年 EF 英語能力指標的數據,香港的排名確實比台灣前,但台灣也在亞洲前10名左右,以兩地的歷史文化背景來說實屬正常。以去脈絡化的方式理解不同地方的英語能力,更加深了人們對英語的焦慮。 語言只是交流用的工具,用競爭的態度看待英文,反而讓人更抗拒學習英文。我從小就體會到這種挫敗感,待我長大成人後才有能力重新拾回學英文的動力。我現在台語的能力不錯,全靠菜市場的大哥大姐,都讚美我用破台語跟他們買菜,反倒讓我更樂於學台語,也不是為了什麼功利,純粹是為了感受在地生活、與人交流的樂趣。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11-26 16:10【台適生活】在台灣想像香港味來到台灣讀書,難免有時會想念故鄉。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食物總是能排解我思鄉之愁。香港殿堂級棟篤笑藝人黃子華更說 :「搵食啫,犯法啊?」這句演繹得更為地道,除了成為香港人家傳戶曉的金句,也成為不少香港人的座右銘。這個想法,彷彿會正當化任何沒有觸犯法律、又能賺錢的事,貼切地反映出香港人的生活態度和對賺錢的渴求。 要在台灣找到香港地道美食,說難不難,說易卻算不上易。容易之處,在於到處都可見港式燒臘、點心,還不乏冰火菠蘿油連鎖店,只是味道都有點跑掉:前兩者的調味總是跟香港有點出入,後者總是多了一塊奶油。我在香港並不會吃有奶油的菠蘿包,因為麵包店用的奶油總是難以入口。這引伸出在台找港式食物的困難之處,就是很難找到對味的。在夜市走一圈,總能看到幾家店舖掛起港式的招牌,例如港式凍檸茶、港式燒豬腩等。當我滿心歡喜點餐,換來的卻是數塊綠色檸檬片,和一盤洋蔥及蒜片。 陳奕迅說過:「人總需要勇敢生存。」假以時日,我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既然現實是台灣很難找到香港味,倒不如想像台灣常有的食物,彷彿就是香港食物變奏版。例如香港常見的街頭小食-咖喱魚蛋,其實就像台灣的黑輪。兩者都是用魚漿加粉漿製成,着重用味精調味、掩飾魚肉含量;多數用竹籤串起在街邊販賣,而且價格低廉,非常適合當小食享用。 另一個想像是將雞蛋糕當成雞蛋仔。其實兩者本質上已經相當接近,都是由奶精、麵粉和吉士粉等組成,味道也相差無幾,主要差別是其外觀及口感。雞蛋糕通常餡料飽滿,每塊約三口份量,口感像蛋糕般鬆軟;雞蛋仔則以中空為上承,從而做到鬆脆口感,以底為單位,卻又會分成小塊逐一享用。兩者都流行加入餡料,前者主要是醬料類,如抹茶、奶油和紅豆等;後者則以固體配料為主,如芝士、肉鬆和鹹蛋黃。 最後一個組合可能有點牽強,但我嘗試將蔥抓餅當成西多士看待。原因是兩者都提供了油膩的飽足感,非常適合午餐過後、晚餐未到的空檔時間。雖然兩者在味道和做法上都有很大出入,前者主要是加入蔥花的麵團,煎製後再加上胡椒粉調味;後者只用白麵包夾花生醬,沾蛋漿炸、再加楓糖漿和奶油。一鹹一甜,前者站在路邊大啖、後者安坐餐廳享用。 我認為,他們的出現原因,本質上是相近的。通常這種高油、高熱量小食的出現,都與工業化發展的勞動密集社會有關。因為勞動階層長時間勞動,需要大量補足能量,低成本且熱量高的小食應運而生。以香港和台灣的歷史背景,不難看見兩地小食確實有相近之處。倘若台灣當時製作花生醬和楓糖漿的技術更成熟,或者蔥的產量減少,今日的抓餅或許就會配上其他配料。 每當台灣朋友問到,那一家台灣的香港餐廳比較地道,我都一笑置之,反問台南哪一家牛肉湯才算地道?就算同樣來自香港,每個人對地道的感覺也不一樣,正如我不會吃冰火菠蘿油,似乎相當不地道,但也反映着部份香港人的口味。值得慶幸的是,近年多了香港移民來台灣定居,港式餐廳百花齊放。以我親身經驗,多數都不太對味,但總有幾家能安撫我思鄉之情。部份原因是食物的味道,更多是因為香港老闆的寒暄。說到底,思鄉還是思念鄉下的人。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10-25 17:40【香港雜記】疫情下的香港近日身邊有不少朋友陸續患上感冒,令我想起疫情大流行,彷彿還是昨日的事。 回想疫情大流行初期,香港人非常快進入狀況,因為我們經歷過2003年沙士疫情的訓練,熟知要戴口罩、勤洗手。但當時出現搶購口罩的恐慌,使口罩由平均每個港幣$0.5升至$3至$6不等。當時台灣似乎未受到疫情的壓力影響,口罩價格相對低廉。有朋友來台灣旅行,在台灣訂購數十箱口罩送回香港轉售,小賺了一筆。但小童用的口罩,由於數量稀少,搶購的壓力就更大。當時有為人父母的朋友,每天提心吊膽,急於在社交媒體上詢問訂購小童口罩的渠道。 在2020年的二月開始,幾乎看到街上的每個途人都有戴口罩。若果你的臉能被看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被各種側目。生性內向的我每天都小心翼翼,在每個包包放數個後備口罩,生怕出門前忘記戴上口罩而被盯上。由於口罩短缺,坊間有傳言教民眾用蒸氣高溫消毒口罩,然後重複使用,更有立法會議員拍攝短片教育民眾如何蒸口罩。後來衛生局澄清,蒸口罩會影響口罩的防毒功能,那個議員立即成為被恥笑對象。 後來口罩供應漸趨穩定,但質量又是一個問題。多數的情況是口罩掛帶會斷裂,如果在路上忽然斷裂,手邊又沒有其他口罩,人們會用口罩帶綁在口罩的角上,形成左右不對稱的滑稽樣子。除了口罩外,還有其他被搶購的防疫商品,例如消毒劑。當時各式各樣的家居消毒劑洶湧而至,每個品牌都強調該款消毒劑含有特定成份,能殺死病毒。於是坊間又出現一股搶購清潔劑熱潮,甚至有人魚目混珠,出售不知名的消毒劑,但亦被一掃而空。 外出活動方面,那時候政府限制人群聚集,外出人群不能多於四人。走到旺角街頭,隨處可見數百人在街上,到底要如何界定多於四人的人群?如果一個家庭有四人以上,例如父母加上三個孩子,那外出時又怎麼辦?當時許多人提出質疑,但政府似乎亦無法好好解釋,人們亦只能跟隨模糊不清的準則行動。 許多餐廳都會在桌面放置一塊膠板,似乎是防止飛沫傳到對面。有些貼心的餐廳會放透明膠板,人們就算隔着膠板溝通,亦能看到對方的表情;有些則放置不透明的,每次吃飯都彷彿與世隔絕。那時候在茶餐廳用餐,常見餐廳店員雙手戴上手套、頭套,加上茶餐廳制服經常是白色的,看起來有點像醫生,在醫院準備病人餐給我們,吃起來也不太開胃。 由於娛樂場所亦禁止開放,人們閒時只能安在家中,或是到朋友家拜訪,因為私人場所政府無法限制。那時候還興起到酒店「宅渡假」,不少人會聯群結隊到酒店打麻雀、開派對之類。初時大家樂見其成,後來出現數個因聚會引發的集體感染,民眾又開始不屑於這種私下的集體活動,政府甚至推出舉報制度,讓人們監視人們的生活。 疫情徹底改變了香港人的生活方式,路上也變得特別寬敞,那時候才發現香港比想像中大,也發現到安在家中的樂趣。不少朋友在疫情間,廚藝突飛猛進,有的甚至成為煮食界KOL,我只能為餐廳們默哀。轉眼間,我們從四年前的疫情生活,逐漸回復正常步調,但許多幽微的狀況還是烙印在心裏,例如聽見附近有人咳嗽,內心就會湧起一股不安,想趕緊離開現場,避免被潛在的病毒傳染,即使你無法確認那個人是真的生病,還是純粹被食物哽噎。這或許會成為這一代人的陰影,也警醒著人們發展過盛會帶來的後果。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10-19 18:10【香港雜記】香港的中秋在台灣經歷第三個中秋節,因為當日訂不到烤肉餐廳,戶外烤又覺得有點熱,於是跟朋友到公園賞月、聚餐和吃月餅。這讓我想起在香港的日子,中秋是多麼五光十色、浪漫而充滿熱情。會這樣說的原因,是香港人過中秋的方法跟台灣比起來,實在刺激多了。 傳統來說,中秋應節活動除了賞月,還有猜燈謎、玩燈籠、吃楊桃之類。小時候每逢中秋我都異常興奮,我家的大樓下有一個小操場,平常只有週末充斥一點人氣,不外乎是老人安坐一邊乘涼,或是家長帶小孩來放電。中秋節就不一樣,那邊跟我同年紀的小孩人數,當日會以幾何倍數增長。從我28樓的家上俯瞰,小操場幾乎被人佔滿。那代表着,我能找到玩伴的數量幾何級增加。所以每年中秋,我都要求父母提早準備晚餐,提早準備出門,好讓我提早到小操場找玩伴。 不知道為什麼,香港人賞月的時候,喜歡帶銅鐵做的月餅盒放置地上,然後在盒內點起一根根蠟燭。小時候不明白,因為蠟燭點多了,就會很熱。那時候小操場人數已經爆滿,氣溫已經升高兩度,加上一人點個十根蠟燭,氣溫又升高幾度,懷疑全球暖化跟此有關。 小學時期,父母生怕我玩火,便帶我到桌球場與小孩比拼,我也樂在其中。隨着年紀增長,父母不在管我到哪裏鬼混,我也跟小操場的玩伴混熟,就開始接觸玩火遊戲。說是遊戲,其實相當無聊,就是一群人坐在地板,將一根根蠟燭的底部燒溶,固定到鐵盒中,看看誰的鐵盒點着最多蠟燭。在那個時候,我就體會到階級差距。像我出生於平凡家庭的人,一般只會買美心或聖安娜的月餅,一盒有四個杯墊般大的月餅。上流的小孩,拿出的月餅盒卻是「八星伴月禮盒」,聽名字就知道誰的盒子比較大。 到我再長大,玩火的遊戲也進化了。除了點蠟燭,人們還拿來雜七雜八的東西,說要跟月光比誰的光比較亮。我未曾打擾過他們,但有在現場觀看玩火遊戲比賽。那時候我跟朋友會在社區內遊走數個戰區,從小操場出發,到隔籬屋苑的平台,在走到臨近海邊的大型戰區。那裏一望無際,夜裏觀看,盡是一點點橘紅的精靈,靈巧地在夜空中起舞。訓練員夠強的話,精靈就會進化成為完全體,差點反過來撲向訓練員。 於是每逢中秋,也是消防員疲於奔命的節日, 消防車的警號聲響徹整個晚上。誰是玩火遊戲的贏家,大概可由消防處負責頒布,可惜他們沒有這樣做。有些玩火的訓練者,其實內心也是消防員。他們遇到完全體精靈時,總是無畏無懼,兩三個箭步奔到最近的公廁,找來能克制火精靈的水槍道具。他們神情嚴肅、步履穩健,跟消防員沒有兩樣。直到他們使出水槍噴向完全體火精靈,精靈吸收水分,反用爆炸絕招,讓火勢一發不可收拾。這時他們才想起,自己只是消防員的幼兒期。 香港的中秋,總是讓我充滿期待。每年的玩火比賽,都可以看到每種花樣。理論上,香港作為法治社會,平日是不能在街上玩火的。若你問為什麼沒有警察在管?我也沒有搞清楚過,或許他們也跟我一樣期待著,或是想看消防員揮灑汗水的模樣。不論如何,中秋是香港人可以盡情違反某些法律,而沒有後果的日子。這天街上的人們,感覺都變得熱情開朗多了,不認識的也可以開聊,臉上都掛上笑容。香港的中秋,是個美好的節日。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10-19 11:06【香港雜記】旺角的MK文化香港旺角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對遊客來說,旺角就是五光十色、充滿霓虹燈的浪漫街頭。那裏店舖林立,有各式的餐廳店舖。認真遊覽的話,整個旺角區連同油麻地,大概可以逛一整天。那麼,旺角對香港人來說是個怎樣的存在呢?我想十有九的香港人也會告訴你,旺角就是「MK」的代名詞。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很奇怪,旺角的英文不就是Mong Kok嗎?這不是在講屁話嗎? MK當然是旺角的代號,但我所說的「MK」是代表着一種文化,是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的MK文化。 對這個MK文化最有感覺的,大概是生於80、90年代的香港人,這兩代人見證住MK文化的黃金時代。MK文化沒有特定的定義,在網絡上翻查,MK文化是指「泛用於2000至2010年代,以指明其獨特的社區文化」。在我的觀點來看, MK文化就是一種新潮、反叛、貼近年青人的文化。 MK仔/MK妹有些主要特徵。首先是外型方面,那個年代的MK仔髮型都略嫌浮誇。跟台灣著名男子團體飛輪海的髮型非常相似,都是流着偏長的斜瀏海,然後用髮膠在頭頂上做出各種空氣感,令頭髮看起來特別巨大的造型。除了造型,多數MK仔亦會染髮,主要是金色、棕色,也有其他別出心裁的顏色或漂染。 MK妹的造型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多數也是斜瀏海,蓋著半邊眼睛。她們每隔三至5秒就要撥動瀏海一次,否則難以直線行走;如果想要搶她的包包,從有瀏海那邊接近會很易下手,因為她們都看不到。頭髮顏色亦大同小異,但女士們的髮質明顯比男士的看起來順滑,可見護髮產品的市場聚焦在哪邊。 衣着方面, MK仔總是潮流的指標。只要見到他們身上的衣着,就知道當季最流行的服飾。例如在2010年左右,香港就流行過一種褲,民間俗稱「瀨屎褲」,就是褲襠特別長,彷彿不小心拉瀨屎落褲子,受地心吸力影響下,褲襠往下垂的樣子。這種褲在短短兩三年風靡萬千少男,那時候稍為會打扮的男生,都會配上一條瀨屎褲。可能我曲高和寡,不懂瀨屎有什麼優越感,就算同學帶我到旺角逛潮流特區商場,勸我一起登上潮流尖端,我也堅決抵制。最終瀨屎褲大約於三年後落幕,成為MK歷史的一部份。 MK妹服飾方面, 她們的經典造型就是背心加熱褲。進入網絡時代,圖片成為文化快速傳播的途徑。香港網絡一直流傳着一幅經典MK妹的圖片。圖中一名身材嬌小的MK妹與友人結伴同行,MK妹左手挽着友人的手,右手指間夾着一根香煙,神態指高氣揚,口沖噴出一圈圈暖煙。由於此圖實在太過生動,完美反映出MK妹的形象,漸漸被封為MK妹打扮的圭臬。至今在香港網絡討論區,每當有人發文懷緬當年MK盛世,此圖必定出現,成為網民們懷緬的對象。 另外,在行為方面, MK仔女與喜愛夜蒲的年青人沒有太大分別,就是喜歡跟異性出外找樂子。有點閑錢的,就流連旺角大大小小的商場,影貼紙相、唱卡拉OK、到遊戲機舖打機等。多數MK群體中,也會有抽煙喝酒的代表,畢竟在那個年紀,有這種反叛行為的才夠吸引。那個年代開始有可攝影的手提電話,分享自拍到交友網站也是MK仔女一大流行玩意。由於我站在潮流地底,沒有體會過自拍交友,但聽說真的有許多男女當時成功透過自拍,在網絡中認識另一半,可算是社交媒體的始祖。 自從韓流入侵, MK文化日漸式微。現時香港的年青男女都追捧日系韓系潮流,曾於香港土生土長的MK文化已不復存在。有時懷緬MK文化,並不是真的喜歡MK文化,而是懷緬過去的青春歲月,有點愚蠢、有點無知,世界卻是自由奔放、無拘無束的。現在回看過去,若人生可以重來一次,我也想嘗試做一個MK仔,狠狠地和MK妹來一場青春暴走。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9-29 08:00【香港雜記】香港人與農田的距離來到台灣第一個感覺,是到處都可以看到農田。每次搭台鐵時往窗外看,總是一幀幀綠油油的農田。彷彿除了台北之外,所有台灣本島的縣市,都有當地的農田。許多台灣朋友以為,香港的蔬果食材都是進口的。答案出乎意料,其實香港有本地農作,只是比例非常少而已。雖然現在香港的本地蔬菜供給率只有1.9%,但在80年代,香港小農的自供給率曾經高達50%。 香港最多農田的區域是新界區,又以當中的元朗區最為茂密。以前的九龍區和港島區人,會恥笑新界人是「牛屎佬」。新界區農田多,在工業未發達的時候,人要靠牛力開墾、翻土,以前在新界的馬路上,也可以見到牛的蹤跡。我爸是長子,小時候便被爺爺指揮幫忙家事,其中一項,就是到路上巡邏,尋找地上新鮮的牛糞,有的話便立即「插旗」搶佔,等曬乾之後就可以拿去堆肥種菜。牛屎佬聽起來雖然低俗,但還算是名符其實。 到我出身的年代,香港已經過工業化,並轉型到金融及服務業的階段,農務基本上與我這一輩以後的人絕緣。我們主要從常識書本中,得知種植和耕田這回事。小學很流行讓學生種紅豆,或到公園撿落葉,觀察植物的生長和形態,但跟農田還未算得上有關係。依稀記得幼稚園時,學校有活動帶我們和家長,一起到觀光農場參訪,但內容已經記不起。 到小學時,曾經跟爸爸去到中國的鄉下探親,親戚們在那邊從事農務,有農田、雞舍和豬欄。那時候我只管玩樂,跟著親戚們跑到山邊玩炸藥。香港對炸藥管制非常嚴格,除了砂炮(摔炮)之外,難以買到其他炸藥,到中國就可以玩個痛快。於是我拿炸藥到雞舍、豬籠旁邊引爆,嚇到動物們雞飛狗走,樂此不疲,這也是我有記憶以來,與農田最接近的距離。 作為每天都會飲食的人,我對食物源地的知識和體驗非常貧乏,甚至連每天吃的稻米長什麼樣子,也說不出究竟,相信這是大多數香港人的狀況。從我的日常觀察,老一輩人吃飯通常比較乾淨,也不輕易浪費食物,較年輕的則相反。除了物質條件差距之外,我想人與農田的距離,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古語有云:「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句小學課文常出現的詩句,到底有多少人能夠明白?在到處都是超級市場、食材垂手可得的城市中,怎麼能理解農夫在田中花費多少氣力耕田? 香港政府在2010年代前後,推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希望收回新界僅餘的農田,作發展市鎮之用。當時有村民到政府總部抗議,在社會引起迴響,亦有學生和社運人士組成聯盟,協助村民們抵抗迫遷。自始香港萌生土地保育運動,除了新界東北,還有反高鐵運動、菜園村事件等。及後有些知識分子,希望以農務來建立人與地方的關係,例如香港生活館,他們成為全職農夫,打理一塊3萬平方呎大的菜田,也舉辦很多農田的體驗活動,嘗試把香港人拉回自然、拉回農田裡面。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香港人與田的距離似乎仍非常遙遠,我們還是習慣到超市,甚至直接到餐廳用餐,連煮的過程也省卻了。可幸的是,縱使香港的農業前景不佳,仍然有人願意投身這個行列,為香港農業出一分力。不論是觀光性質也好,生產食物也好,只要有人願意回到農田,人們才有機會認識自己每天食用的蔬果,懂得吃當季的食材,過得更像一個人本來應過的生活。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9-28 16:00【香港雜記】街頭小食系列 -- 魚肉燒賣周星馳成名初期,有一句經典的台詞 : 「飲啖茶食個包」,意思是叫大家坐下來好好談,其實這句也引申出香港的飲茶或下午茶文化。老一輩香港人很重視這兩種飲食模式,前者多數是週末早上時,小時候的週末,爸媽都會帶我由九龍,山長水遠去元朗,陪公公婆婆飲茶,共享天倫之樂。 下午茶則是更偏向勞動階層的文化,當然有些坐辦公室的也有,但做體力活的更重視這個文化。有曾在地盤工作的朋友說,下午茶的用意,除了讓工人們補充體力,還要集合所有人,確保工地所有人都安全,沒有人在角落出意外而無人知曉。我爸也算是勞動階層的工人,下午茶對他來說就非常重要。有空的時間,真的會坐在茶餐廳內,「飲啖奶茶,食個菠蘿包」,沒空時也要到街口,「篤」串魚肉燒賣才心滿意足。 燒賣以前稱為燒麥,是一種以麵為皮裹餡,以籠蒸熟的小吃,相傳由蒙古一直往南傳,途中一直演變,由羊肉變成豬肉、蝦仁等材料而成。到戰後,香港的飲茶文化急速發展,又以豬肉和蝦仁燒賣最為受歡迎。當時香港還有眾多街邊小販,他們為了降低成本,利用麵粉和魚肉製成魚肉燒賣,由此變成今日廣為人知的街頭小吃。 這種燒賣用料非常「下欄」,多以龍脷魚、鯪魚、鯰魚等混雜而成,加上胡椒去除腥味、豉油味精等提味,令燒賣變得美味可口。另外,麵粉和木薯粉也是重要元素,這些粉除了可以減低魚肉份量,從而降低成本之外,還可以做出「煙韌彈牙」的口感。曾經試過自家製魚肉燒賣,為了健康著想,用了新鮮魚手打魚膠,減少味精和麵粉的比例,做出來雖然好食,但朋友品嚐過後,用他的原話,那燒賣「缺少了一種垃圾味」。沒錯,魚肉燒賣的靈魂,就是要夠下欄,用料夠便宜,才有那種貼近市井、貼近街頭的感覺。 通常食燒賣,都會沾甜豉油和辣油。小時候在小食店買燒賣,店家會從蒸籠內,將一串串「篤」好的燒賣夾出,放到櫃檯的銀色不鏽鋼盤上,讓我們自行淋上調味。有的士多 ( 甘仔店 ) 沒有那麼大的蒸籠,可能只有小電飯煲,他們就用左手拿夾子、右手拿竹籤,逐粒逐粒用「篤」的篤成一串,看起來就很有儀式感,看起來也比較地道。 雖然用竹籤食燒賣非常暢快,但也暗藏危機,就是醬汁有機會滴到衣服上。我的小學校服不知留下多少滴戰「漬」,每次中彈都會引來一連串巨響,不是我的慘叫聲,就是媽媽的吼叫聲。現在不少燒賣都改用膠碗,事實上對客人和清潔工也比較方便,但就情懷及環保問題來說,膠碗早晚會退下火線。 在香港,多數街頭小吃店,都可以看到魚肉燒賣的蹤影,平均港幣六到八塊一串(約三十台幣上下),一串五顆。像我們從小吃燒賣吃到大的人,單看燒賣的形狀和色澤,就可以判斷那家燒賣到什麼水平。雖然燒賣是廉價食物,但廉價之中還是有好壞之分。依稀記得小時候吃的燒賣,外皮比餡料稍稍大一點,口感軟得來有點咬勁,跟雲吞皮差不多,較大的皮也可以吸更多醬汁;魚肉跟麵粉的比例剛好,吃得出魚的鮮味,也有麵粉的彈性。 現在的魚肉燒賣跟小時候差天共地,多數都偏結實,皮的大小剛好包住肉,有些蒸完出來形狀還非常工整,像工廠機器倒模出來的感覺,味道也只淨味精的感覺,看到那樣的燒賣,我只會轉身離開。燒賣跟魚蛋在街頭小食的地位,好比足球界的美斯和C朗,永遠爭不出輸贏,但各佔一大群支持者。如果要我選,我會投燒賣一票。燒賣的甜豉油,從小給我溫柔又甜美的感覺,狂野放蕩的咖哩魚蛋,每次都令我眼淚鼻水多管齊下,說白了,只是我不吃辣而已。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9-27 19:12【香港雜記】雞蛋仔與雞蛋糕來到台灣街頭,有時會聞到一股熟悉的芳香,有點像經過麵包店的排氣口時會聞到的味道,但它不一樣,有更濃的雞蛋味和奶香。每次聞到這種氣味,心裡就冒出對雞蛋仔的思念,因為理性告訴我,那是台式雞蛋糕的氣味,縱然非常相似,但不是同一樣的東西。 早前學了一句台語俗諺,叫「 同款,不同師傅」 ,意思是就算外觀看似相同的物件,會因不同師傅的製作,有不一樣的感覺。這句恰恰可以形容台灣雞蛋糕與港式雞蛋仔的關係,即使製作材料非常相近,但味道和口感就是差那麼一點點。 首先從外形方面,港式雞蛋仔只有一種造型,就是由一個個小橢圓形工整排列,成為一個有點像蜂巢的六角型狀。正宗的做法會把雞蛋仔卷成微曲的模樣,用小風扇冷卻,目的是令其定型,以及令口感變得鬆脆。在台灣有看過賣港式雞蛋仔的店,烤完之後沒有卷曲,也沒有冷卻,直接套袋給客人,整個雞蛋仔很快就軟掉,看起來一塊扁平的,也失去線條美感,看到只能搖頭嘆息。 台灣雞蛋糕的造型非常多樣,我最常看到的是用動物型,有的是汽車、手槍型,還有各種卡通造型的如多啦A夢、哥吉拉型,反而最基礎的橢圓形很少見。如果我是小孩,在香港看到雞蛋糕,搞不好也會拋棄雞蛋仔,被它的造型吸引過去。 在製作材料方面,兩者用料幾乎一樣,最大差異是港式雞蛋仔多了吉士粉、淡奶和香草精油,這些材料讓雞蛋仔有更香濃的蛋奶味。在香港的街頭聞到雞蛋仔的香味,真的會自動自覺掏錢包過去排隊,不知道雞蛋糕對台灣人有沒有這種魔力。 在味道和口感方面,兩者的口感都可以很多樣化。除了原味,香港也流行加各式配料的雞蛋仔,巧克力、肉鬆、芝士、玉米 ...... 鹹的甜的都有,主要都是可以灑在每塊小雞蛋仔內的小配料 ; 雞蛋糕體型較大,所以餡料不止是小的,也可以做出「爆漿」類的,比如奶油、芝麻、抹茶流心之類。 港式雞蛋仔講求「外脆內軟」,通常好吃的雞蛋仔,都會做到半空心的,太多漿反而會覺得吃起來很笨重,最好是咬幾口就可以吞下的輕盈口感 ; 台灣雞蛋糕好像有兩派,一派跟雞蛋仔差不多,一派是填好填滿,真的像一個蛋糕,口感比較軟而飽滿,在餓的時候吃到這種,感覺也不錯。 價錢方面,台式雞蛋糕豐儉由人,有台幣三十塊六顆的,也有十塊一顆的,看不同造型和口味而定 ; 港式雞蛋仔在香港,普通一底大概台幣六十塊上下,如果口味獨特可能要上百元,兩者價格都非常宜人,國小生也可以買到。 普遍香港朋友對雞蛋仔的要求,都是側重在口感上,因為味道每家大同小異,很難做出難吃的味道,但口感就是看店家的用心程度,比方有些店是隨便把雞蛋仔掛在機器的把手上攤涼,有的會造鐵絲支架,裝幾個電腦用的小風扇吹涼,這樣鬆脆的持久度肯定更長。台灣朋友對雞蛋糕口感就會有不同喜惡,有的喜歡像雞蛋仔般外脆內軟,但所謂的脆口也是一點點而已,沒有像雞蛋仔那麼脆 ; 有的喜歡整個雞蛋糕餡料飽滿、口感鬆軟的感覺。 在香港的下午茶時間,或下班下課的時候,總有一堆人在小食店外排隊,等著一底底「新鮮熱辣」的雞蛋仔出爐,與朋友同事們站在熱鬧的街角,一邊閒聊生活碎事,一邊大啖美味的雞蛋仔,這樣在街邊品嚐小食的經驗,大概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