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9-29 08:00【香港雜記】香港人與農田的距離來到台灣第一個感覺,是到處都可以看到農田。每次搭台鐵時往窗外看,總是一幀幀綠油油的農田。彷彿除了台北之外,所有台灣本島的縣市,都有當地的農田。許多台灣朋友以為,香港的蔬果食材都是進口的。答案出乎意料,其實香港有本地農作,只是比例非常少而已。雖然現在香港的本地蔬菜供給率只有1.9%,但在80年代,香港小農的自供給率曾經高達50%。 香港最多農田的區域是新界區,又以當中的元朗區最為茂密。以前的九龍區和港島區人,會恥笑新界人是「牛屎佬」。新界區農田多,在工業未發達的時候,人要靠牛力開墾、翻土,以前在新界的馬路上,也可以見到牛的蹤跡。我爸是長子,小時候便被爺爺指揮幫忙家事,其中一項,就是到路上巡邏,尋找地上新鮮的牛糞,有的話便立即「插旗」搶佔,等曬乾之後就可以拿去堆肥種菜。牛屎佬聽起來雖然低俗,但還算是名符其實。 到我出身的年代,香港已經過工業化,並轉型到金融及服務業的階段,農務基本上與我這一輩以後的人絕緣。我們主要從常識書本中,得知種植和耕田這回事。小學很流行讓學生種紅豆,或到公園撿落葉,觀察植物的生長和形態,但跟農田還未算得上有關係。依稀記得幼稚園時,學校有活動帶我們和家長,一起到觀光農場參訪,但內容已經記不起。 到小學時,曾經跟爸爸去到中國的鄉下探親,親戚們在那邊從事農務,有農田、雞舍和豬欄。那時候我只管玩樂,跟著親戚們跑到山邊玩炸藥。香港對炸藥管制非常嚴格,除了砂炮(摔炮)之外,難以買到其他炸藥,到中國就可以玩個痛快。於是我拿炸藥到雞舍、豬籠旁邊引爆,嚇到動物們雞飛狗走,樂此不疲,這也是我有記憶以來,與農田最接近的距離。 作為每天都會飲食的人,我對食物源地的知識和體驗非常貧乏,甚至連每天吃的稻米長什麼樣子,也說不出究竟,相信這是大多數香港人的狀況。從我的日常觀察,老一輩人吃飯通常比較乾淨,也不輕易浪費食物,較年輕的則相反。除了物質條件差距之外,我想人與農田的距離,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古語有云:「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句小學課文常出現的詩句,到底有多少人能夠明白?在到處都是超級市場、食材垂手可得的城市中,怎麼能理解農夫在田中花費多少氣力耕田? 香港政府在2010年代前後,推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希望收回新界僅餘的農田,作發展市鎮之用。當時有村民到政府總部抗議,在社會引起迴響,亦有學生和社運人士組成聯盟,協助村民們抵抗迫遷。自始香港萌生土地保育運動,除了新界東北,還有反高鐵運動、菜園村事件等。及後有些知識分子,希望以農務來建立人與地方的關係,例如香港生活館,他們成為全職農夫,打理一塊3萬平方呎大的菜田,也舉辦很多農田的體驗活動,嘗試把香港人拉回自然、拉回農田裡面。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香港人與田的距離似乎仍非常遙遠,我們還是習慣到超市,甚至直接到餐廳用餐,連煮的過程也省卻了。可幸的是,縱使香港的農業前景不佳,仍然有人願意投身這個行列,為香港農業出一分力。不論是觀光性質也好,生產食物也好,只要有人願意回到農田,人們才有機會認識自己每天食用的蔬果,懂得吃當季的食材,過得更像一個人本來應過的生活。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9-28 16:00【香港雜記】街頭小食系列 -- 魚肉燒賣周星馳成名初期,有一句經典的台詞 : 「飲啖茶食個包」,意思是叫大家坐下來好好談,其實這句也引申出香港的飲茶或下午茶文化。老一輩香港人很重視這兩種飲食模式,前者多數是週末早上時,小時候的週末,爸媽都會帶我由九龍,山長水遠去元朗,陪公公婆婆飲茶,共享天倫之樂。 下午茶則是更偏向勞動階層的文化,當然有些坐辦公室的也有,但做體力活的更重視這個文化。有曾在地盤工作的朋友說,下午茶的用意,除了讓工人們補充體力,還要集合所有人,確保工地所有人都安全,沒有人在角落出意外而無人知曉。我爸也算是勞動階層的工人,下午茶對他來說就非常重要。有空的時間,真的會坐在茶餐廳內,「飲啖奶茶,食個菠蘿包」,沒空時也要到街口,「篤」串魚肉燒賣才心滿意足。 燒賣以前稱為燒麥,是一種以麵為皮裹餡,以籠蒸熟的小吃,相傳由蒙古一直往南傳,途中一直演變,由羊肉變成豬肉、蝦仁等材料而成。到戰後,香港的飲茶文化急速發展,又以豬肉和蝦仁燒賣最為受歡迎。當時香港還有眾多街邊小販,他們為了降低成本,利用麵粉和魚肉製成魚肉燒賣,由此變成今日廣為人知的街頭小吃。 這種燒賣用料非常「下欄」,多以龍脷魚、鯪魚、鯰魚等混雜而成,加上胡椒去除腥味、豉油味精等提味,令燒賣變得美味可口。另外,麵粉和木薯粉也是重要元素,這些粉除了可以減低魚肉份量,從而降低成本之外,還可以做出「煙韌彈牙」的口感。曾經試過自家製魚肉燒賣,為了健康著想,用了新鮮魚手打魚膠,減少味精和麵粉的比例,做出來雖然好食,但朋友品嚐過後,用他的原話,那燒賣「缺少了一種垃圾味」。沒錯,魚肉燒賣的靈魂,就是要夠下欄,用料夠便宜,才有那種貼近市井、貼近街頭的感覺。 通常食燒賣,都會沾甜豉油和辣油。小時候在小食店買燒賣,店家會從蒸籠內,將一串串「篤」好的燒賣夾出,放到櫃檯的銀色不鏽鋼盤上,讓我們自行淋上調味。有的士多 ( 甘仔店 ) 沒有那麼大的蒸籠,可能只有小電飯煲,他們就用左手拿夾子、右手拿竹籤,逐粒逐粒用「篤」的篤成一串,看起來就很有儀式感,看起來也比較地道。 雖然用竹籤食燒賣非常暢快,但也暗藏危機,就是醬汁有機會滴到衣服上。我的小學校服不知留下多少滴戰「漬」,每次中彈都會引來一連串巨響,不是我的慘叫聲,就是媽媽的吼叫聲。現在不少燒賣都改用膠碗,事實上對客人和清潔工也比較方便,但就情懷及環保問題來說,膠碗早晚會退下火線。 在香港,多數街頭小吃店,都可以看到魚肉燒賣的蹤影,平均港幣六到八塊一串(約三十台幣上下),一串五顆。像我們從小吃燒賣吃到大的人,單看燒賣的形狀和色澤,就可以判斷那家燒賣到什麼水平。雖然燒賣是廉價食物,但廉價之中還是有好壞之分。依稀記得小時候吃的燒賣,外皮比餡料稍稍大一點,口感軟得來有點咬勁,跟雲吞皮差不多,較大的皮也可以吸更多醬汁;魚肉跟麵粉的比例剛好,吃得出魚的鮮味,也有麵粉的彈性。 現在的魚肉燒賣跟小時候差天共地,多數都偏結實,皮的大小剛好包住肉,有些蒸完出來形狀還非常工整,像工廠機器倒模出來的感覺,味道也只淨味精的感覺,看到那樣的燒賣,我只會轉身離開。燒賣跟魚蛋在街頭小食的地位,好比足球界的美斯和C朗,永遠爭不出輸贏,但各佔一大群支持者。如果要我選,我會投燒賣一票。燒賣的甜豉油,從小給我溫柔又甜美的感覺,狂野放蕩的咖哩魚蛋,每次都令我眼淚鼻水多管齊下,說白了,只是我不吃辣而已。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9-27 19:12【香港雜記】雞蛋仔與雞蛋糕來到台灣街頭,有時會聞到一股熟悉的芳香,有點像經過麵包店的排氣口時會聞到的味道,但它不一樣,有更濃的雞蛋味和奶香。每次聞到這種氣味,心裡就冒出對雞蛋仔的思念,因為理性告訴我,那是台式雞蛋糕的氣味,縱然非常相似,但不是同一樣的東西。 早前學了一句台語俗諺,叫「 同款,不同師傅」 ,意思是就算外觀看似相同的物件,會因不同師傅的製作,有不一樣的感覺。這句恰恰可以形容台灣雞蛋糕與港式雞蛋仔的關係,即使製作材料非常相近,但味道和口感就是差那麼一點點。 首先從外形方面,港式雞蛋仔只有一種造型,就是由一個個小橢圓形工整排列,成為一個有點像蜂巢的六角型狀。正宗的做法會把雞蛋仔卷成微曲的模樣,用小風扇冷卻,目的是令其定型,以及令口感變得鬆脆。在台灣有看過賣港式雞蛋仔的店,烤完之後沒有卷曲,也沒有冷卻,直接套袋給客人,整個雞蛋仔很快就軟掉,看起來一塊扁平的,也失去線條美感,看到只能搖頭嘆息。 台灣雞蛋糕的造型非常多樣,我最常看到的是用動物型,有的是汽車、手槍型,還有各種卡通造型的如多啦A夢、哥吉拉型,反而最基礎的橢圓形很少見。如果我是小孩,在香港看到雞蛋糕,搞不好也會拋棄雞蛋仔,被它的造型吸引過去。 在製作材料方面,兩者用料幾乎一樣,最大差異是港式雞蛋仔多了吉士粉、淡奶和香草精油,這些材料讓雞蛋仔有更香濃的蛋奶味。在香港的街頭聞到雞蛋仔的香味,真的會自動自覺掏錢包過去排隊,不知道雞蛋糕對台灣人有沒有這種魔力。 在味道和口感方面,兩者的口感都可以很多樣化。除了原味,香港也流行加各式配料的雞蛋仔,巧克力、肉鬆、芝士、玉米 ...... 鹹的甜的都有,主要都是可以灑在每塊小雞蛋仔內的小配料 ; 雞蛋糕體型較大,所以餡料不止是小的,也可以做出「爆漿」類的,比如奶油、芝麻、抹茶流心之類。 港式雞蛋仔講求「外脆內軟」,通常好吃的雞蛋仔,都會做到半空心的,太多漿反而會覺得吃起來很笨重,最好是咬幾口就可以吞下的輕盈口感 ; 台灣雞蛋糕好像有兩派,一派跟雞蛋仔差不多,一派是填好填滿,真的像一個蛋糕,口感比較軟而飽滿,在餓的時候吃到這種,感覺也不錯。 價錢方面,台式雞蛋糕豐儉由人,有台幣三十塊六顆的,也有十塊一顆的,看不同造型和口味而定 ; 港式雞蛋仔在香港,普通一底大概台幣六十塊上下,如果口味獨特可能要上百元,兩者價格都非常宜人,國小生也可以買到。 普遍香港朋友對雞蛋仔的要求,都是側重在口感上,因為味道每家大同小異,很難做出難吃的味道,但口感就是看店家的用心程度,比方有些店是隨便把雞蛋仔掛在機器的把手上攤涼,有的會造鐵絲支架,裝幾個電腦用的小風扇吹涼,這樣鬆脆的持久度肯定更長。台灣朋友對雞蛋糕口感就會有不同喜惡,有的喜歡像雞蛋仔般外脆內軟,但所謂的脆口也是一點點而已,沒有像雞蛋仔那麼脆 ; 有的喜歡整個雞蛋糕餡料飽滿、口感鬆軟的感覺。 在香港的下午茶時間,或下班下課的時候,總有一堆人在小食店外排隊,等著一底底「新鮮熱辣」的雞蛋仔出爐,與朋友同事們站在熱鬧的街角,一邊閒聊生活碎事,一邊大啖美味的雞蛋仔,這樣在街邊品嚐小食的經驗,大概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7-31 14:59【香港雜記】百年腐乳近日,香港一家百年腐乳老字號 – 廖孖記腐乳捲入食安及產地風波,公司第四代負責人承認,廖孖記早於三十年前已從中國購入白腐乳,並於香港廠房加工生產,但仍強調是「香港出產」。 事緣食安中心於七月初檢測該公司的腐乳,結果顯示每克含十三萬個蠟樣芽孢桿菌,超過每克十萬個的標準 ; 數日後食安中心再抽取另一款腐乳產品樣本,結果發現每克含一百三十萬個蠟樣芽孢桿菌,並發出食安警報。 食安警報報出後引起各界迴響,該店老闆廖太主動向香港一個資訊節目《東張西望》申訴,稱報告害該店一夜之間聲譽盡毀。由於疫情打擊、經濟問題等因素,當時香港正陷於一種老店慢慢消逝的失落情緒中,《東張西望》節目隨即引來全港關注,更有指食安中心陷老店於不義,因為另一邊廂,香港又有另一件食安事件,事主同樣採取激烈回應,卻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在七月中,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抽查市面瓶裝飲用水,於消毒劑殘餘及副產品測試中發現「農夫山泉」的溴酸鹽含量達歐盟上限。農夫山泉方面立即發出律師信斥其報導不實,指消委會「適用標準錯誤、標準判斷錯誤、明顯主觀誤導」,並要求會方道歉。結果消委會隔日後即發表聲明,指與農夫山泉的代表會面並深入交流後,釐清受測產品是「飲用天然水」,已將該樣本改列為一獨立類別「飲用天然水」並重新評分,度身為「農夫山泉」首次新增「飲用天然水」分類項目,可謂相當特別的處理方法。 回到腐乳事件,食安中心後來揭發廖孖記沒有在廠房內生產腐乳,公司負責人才承認腐乳不完全香港製造。他解釋,當年因受排污條例限制,無法處理生產豆腐期間的污水,才出此下策,並旋即結業,引發公眾討論。由誤會公部門打壓老店,到發現老店不實經營,可謂百般滋味在心頭。 現時香港超市常見腐乳大部分都是來自中國,包括巨樹牌、美味棧、珠江橋牌辣腐乳等。我在香港很少吃腐乳,一來家人沒有特別喜愛,二來總覺得香港腐乳有種太強烈的鹹酸味,不合我的胃口。在香港的茶餐廳或潮州打冷餐廳用餐,最常見與腐乳配搭的,是炒通菜和牛肉。我個人甚少會點,但有時跟朋友用餐時,他們都很愛腐乳炒通菜牛肉,有時分不出到底那一派才是小數人。 台灣腐乳 ( 稱豆腐乳 ) 與香港的又不一樣。有次去到台灣宜蘭,發現當地到處都有人在路邊曬豆腐,一問之下發現,宜蘭有著自家製豆腐乳的傳統。每年梅雨季節過後,家家戶戶都會利用蘭陽平原短暫而燦爛的陽光,製作手工豆腐乳。出於好奇買了一小罐品嚐,發現宜蘭豆腐乳口味比較甜,沒有強烈的發酵味道,味道醇厚且略帶甘甜,有種獨特鹹香,是我喜歡的口味。 腐乳對年輕一輩來說或許並不是味兒,但對許多中老年人來說,是他們的集體回憶。廖孖記的腐乳廣受香港明星歡迎,例如周潤發、鄭裕玲、蔡瀾等都曾光顧。兒時香港資源較匱乏,一家數口靠一罐腐乳拌飯,不知捱過幾許雨風。如今百年老店落得如此下場,固然可惜,但亦令人想像,對下一輩的香港人來說,怎樣的飲食才是屬於香港味 ? 尤其是近代資源豐富,香港對各國食材可謂予取予求,再過三十年,我們還可以端出怎樣的香港菜餚,非常值得深思。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7-30 20:00【香港雜記】香港.奧運奧運比賽正如火如荼,對香港人而言,今年和上屆奧運氣氛特別熾熱,因為兩屆都有香港人奪得奧運金牌,分別由男子花劍選手張家朗,以及「微笑劍后」江旻憓,於劍擊女子重劍個人賽中奪得。上屆還有如游泳代表何詩蓓、空手道的劉慕裳、「牛下女車神」李慧詩,以及乒乓女子團體杜凱琹、李皓晴和蘇慧音等選手。他們分別奪得數面銀牌及銅牌,在香港景氣低迷的時期,尤其振奮人心。 江旻憓的獲獎對令香港人深受感動,因為她曾經三度征戰奧運,分別在 2016 年里約奧運,以及 2021 年東京奧運,進入 16 強和 8 強。這段時間,她還歷經雙膝十字韌帶斷裂。每次賽後接受訪問,她都充滿內疚地向香港人道歉,並感謝謝香港人的支持。「我終於沒有輸!每次都輸,這次終於贏了。」經過兩次奧運賽場上的挫折,這次她終於登上金牌寶座,不少香港人在香港的凌晨時分、捱更抵夜觀看決賽,為的就是支持香港運動員,親眼見證她的成功。 「我不想輸得那麼難看,還沒展現香港精神前,我不該就這樣放棄。」她說。 香港運動員都將香港精神掛在口邊,那是怎麼樣的精神 ? 概括而言就是一種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精神。我在童年的年代,最能代表香港精神的運動員莫過於李麗珊。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九日,「風之后」李麗珊在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憑着滑浪風帆為香港帶來歷史上首面獎牌,而且還是金牌。因為她在長洲出生和長大,當年她回香港後,長洲到處萬人空巷,個個都來碼頭迎接她凱旋而歸。她在賽後接受訪問時,講出了她的名言 : 「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 ! 」 李麗珊得獎的歷史意義重大,香港鐵路公司為此將一個大角嘴的站名改成「奧運站」 ; 著名港產卡通《麥兜》將她跟舅舅學風帆的故事改編流傳。雖然她帶來的奧運風潮一時無兩,但由於香港相當少滑浪風帆的學習資源,普通人想學也難有門路,引致此項運動沒有在香港普及。李麗珊是今年奧運節目主持人之一,除了有專業運動知識,她對落敗港人選手的關懷和勉勵,在「只記有獎選手」的香港體育文化中,顯得格外珍貴。 到2004年雅典奧運,人稱「乒乓孖寶」的高禮澤和李靜,在香港掀起一股乒乓球熱潮。他們當年在男子雙打中奪得銀牌,為香港在1996年後再次奪得奧運獎牌。當時我就讀小學,本來我就喜歡打乒乓球,因此有加入學校校隊。在乒乓孖寶奪牌後的暑假,學校特意邀請中國國家隊選手來為我們訓練,還帶上一些中國代表的襪子、球拍套送禮,當時我和同學都開心得如獲至寶。 事隔15年,李靜的名字於上屆東京奧運再度紅遍各大報章。他成為香港乒乓球隊總教練,當時他帶領女子團體賽奪得銅牌,比賽期間激情四溢地指導選手們。由於其七情上臉的神情、接受訪問時說話精警,再次引起大眾對他和香港乒乓球隊的關注。今年巴黎奧運,他仍是媒體重點關注的「前選手」。 其實生活在香港,很少機會感受到體育氣氛,主要是因為體育沒有太大商機,亦缺乏政府支助。香港沒有大型體育聯賽,就算是最多受眾的籃球和足球,比賽的入座率也逐年減少 ; 香港全職運動員,連在甲級聯賽的球員,收入可能還比不上最低工資,要成為運動員本身已經相當困難,遑論要培養更多優秀本地選手。因此四年一度的奧運,可算是香港人在足球和籃球以外,少數能感受體育氣氛的重點時刻。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7-26 20:30【香港雜記】在城市慢步 – 尖沙咀尖沙咀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地區,大家對這裡的印象總是維多利亞港、星光大道以及海港城等旅遊景點。在早十多年來,當你沿著廣東道走,經過海港城、中港城,都有種置身深圳口岸的感覺,耳邊響起的,盡是普通話粵語混雜的噪音。尖沙咀商場之多,還有如 The One、美麗華、K11,和新建的 K11 Musea等。我不全然對商場反感,只是太多集中在一起,令人感覺這個地方失去平衡。 誠然,這些地方對我來說也非常熟悉,陪伴著我人生不少時刻。但在鎂光燈以外,尖沙咀還有什麼值得探索的地方 ? 要在尖沙咀這種步伐急速、人來人往的地區慢步並不容易,你很快就會被蜂擁的人潮追趕,不得不加快速度,順應人流移動,這是都市很常見的現象。吊詭的是,在同一地區相隔不到一百米的距離內,又會有讓人放慢腳步、悠然自得的空間,第一個便是九龍公園。 九龍公園位於尖沙咀中心地帶,正在地鐵站 A 出口的上方。公園前身是駐港英軍軍營 ( 又稱摩囉兵房 ) ,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其中數座營房被保留,成為現今的香港文物探知館,它同時是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軍營擁有典型英式建築風格,風格簡約且優雅,加上周遭充滿自然光與植物暉映,是攝影的好地方。 九龍公園大部分是植物園區,是個恬靜休憩的好地方。以前曾在附近工作,下班與女友吃飯後,會走到這裡散散步。多數人晚上在尖沙咀,都會選在維多利亞港旁散步,加上每週都有政府舉辦的「幻彩詠香江」燈光音樂匯演,以致海旁總是人頭湧湧。公園反而是被忽略的慢步景點,在幽暗的園景中走走,與身邊的人分享今日所聞、獨自放空思考,都非常適合。 第二個地方是重慶大廈,它是香港大導 – 王家衛著名電影《重慶森林》的取景地,加上那裡平價賓館林立,是外國旅客的熱門景點。雖然重慶大廈如此著名,但普遍香港人都對它習以為常,如無特別事情,不會刻意進入,因為入口處總有一群東南亞裔人們聚集,總覺得是別人的地頭,不便打擾。後來有一次香港大型活動時,有東南亞人在重慶大廈門口派水,還舉辦重慶大廈導賞團給人們參加,重慶大廈一時之間成為香港人的新去處。 我閒時會走入大廈,每次都有種在香港境內進入另一國度的感覺。那裡滿是東南亞裔的面孔,四周充滿鐵閘、鋁架和雜亂的管線。裡面的路相當窄小,部分燈光較微弱,而且到處都是雜物,想快步走也不行。內部的裝潢與一些老區的舊商場無異,只是店面的招牌都是英文和一堆看不懂的外文。還有很多東南亞特色的食店,外表看來非常樸素,甚至連門口也沒有,店面只有一張小型出餐台,店內就是一堆椅桌。 在重慶大廈內有兩層商場,可以一邊慢步,一邊細心觀察。那裡盡是陌生的事物和文化,在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異於香港日常的景象,比如一籮籮東南亞食品 、男裝長袍、還有各式各樣不熟悉的日用品牌。那裡有著令我印象深刻的印度咖哩餐廳,這家餐廳與外面不同的是,他們的主要顧客是印度人,因此調味不會像外面般變成「港式」迎合普羅大眾,保留強烈的印度風味。 尖沙咀還有些相對恬靜的角落很適合慢步,例如從金巴利道往尖東方向走,除了前段是酒吧區的出入口,後段人流都相對少,一直走到尖東海旁,剛好到尖東地鐵站搭地鐵回家。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7-02 16:09【香港雜記】在城市慢步 – 中環在不少影視作品的刻板印象中,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如果用宣傳片段來展示香港,通常先會遠眺維多利亞,特寫上泛著天星小輪,然後轉入中環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以縮時攝影數以千計的人們和車縱橫交錯,突顯香港的快速步調。曾有台灣朋友問我香港人走路到底有多快,我以在香港趕上班的步速與他比拼,比他快近一倍。儘管工作日步伐急速,閒時我們也會放慢步調,嘗試在快轉的都市中放緩自己的身體節奏,感受城市之美。 假日時,我常由新界「過海」到港島區走走,算不上特別喜歡那裡,純粹想脫離熟悉的地方。中環是香港的金融區,商業大樓林立,不論平日或假日,街道上總是人頭湧湧。香港四大天生之一的郭富城曾說自己非常執著,每天起床一定要飲咖啡,我與他差不多,我起床一定要吃早餐。有時,我休假也會特意大清早出門,為的就是到中環蘭芳園「嘆 ( 享受 )」個靚早餐。蘭芳園是中環一間歷史悠久的茶餐廳,位於半山扶手電梯附近,時常出現在旅遊景點推介。它門口有個獨立於店面的陳舊水吧廚房,是以前做大排檔時留下來的。那青綠色的油漆裝潢、不 鏽鋼的結構,加上白底紅字的老招牌,單看外表就令人聯想到老香港的韻味,現在是標誌性的打卡景點。單論食物質素,蘭芳園算不上一流,但去那邊坐坐,嘆杯奶茶,感受人來人往的熱鬧,這種情懷在充滿連鎖店的香港更顯難得。 沿著扶手電梯向上,可到荷里活道 – 香港開埠後第一條完成興建的街道。早年港島尚未填海時仍接近海邊,經過百多年來不斷填海,荷李活道現已遠離海傍甚遠。那裡有各式精緻小巧的畫廊和古玩店,人們漫步欣賞由古代到近代的藝術作品。一路向西行,就會到達另一個景點 –PMQ元創方。這裡最初是一所為公眾提供高小及中學程度的西式教育官立學校,1889年中央書院遷移至此,後來被改建為荷里活已婚警察宿舍,在2010年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2014年活化成為文創地標。那裡有多間本地品牌精品店,亦是本地藝術家聚集地,是體驗香港匠人文化的好地方。 回到荷里活道往東行,又可到另一具文藝氣息的歷史古跡–大館。大館曾是香港結合執法、司法及懲教的重地,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署的前身,毗連前域多利監獄和前中央裁判司署,整個建築群均屬香港法定古蹟。大館的營房大樓採用西方古典建築的拱形設計,來訪者可進入觀看近百年前狹小的監獄牢房。另外,館內還設有不同藝術家的展品和現場演出,古建築和有趣的互動式展品營造出濃厚歷史氛圍,每逢週末都吸引大批觀眾前來觀賞。 走到餓了,回到皇后大道東旁的小巷 – 昭隆街,尋找商業區中的平民小食。昭隆街有間餐廳叫昭隆美食,名號看起來沒什麼創意,美食卻是貨真價實。他們的菜式是茶餐廳常見的「碟頭飯」,例如椒鹽豬扒飯、黑椒汁牛扒飯、豆腐火腩飯,還有現在比較罕見的雪菜火鴨絲炆米。 那餐廳近來裝潢成具現代感的格局,但骨子裡仍散發出80年代中式快餐店的味道。「正宗」的港式茶記調味、麥芽花外賣杯裝飲料,以及對抗環保意識、卻又充滿懷舊風味的發泡膠碟。那光鮮亮麗的門面與內裡使用的餐具,彷彿整個香港的縮影,不斷在推陳出新與本土保育之間拉扯掙扎。襯舊事物尚存,在城市的角落觀察感受,那片石屎森林(編按:高樓大廈)或許比想像中可愛。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6-28 20:24【香港雜記】香港兒童節目小學的時候,每天下課最期待的,就是跑到電視機前,把弄著那只有十來個按鈕的搖控器,看看不同電視台的兒童節目。雖然玩物有很多,但那些隨手可得,唯獨電視節目例外。就像愛情一樣,節目錯過就回不去了,尤其是當時還沒有網絡重播,錯過一集可能就錯過關鍵的情節,必須牢牢把握每一天所有兒童節目。 以前最常看有「香港大台」之稱的無綫電視翡翠台 ( TVB ),曾是香港人家家戶戶最常收看的電視台,其收視率過去長期壓過當時的競爭對手亞洲電視。TVB 平日每日都有兒童節目,平日通常由下午4:15左右開始,以配合下午3:45下課的小學生們。在一小時的節目內,節目固定會播一套卡通片,另外每日都有不同的主題環節,例如邀請小朋友來玩遊戲、表演、分享有趣小知識、演小劇場等。 所謂「三年一代,五年一溝」,TVB的兒童節目亦如是。你看哪一個節目,就知道你是哪個年代的人。像我這些90後,看的大概是《閃電傳真機》、《至NET小人類》及《放學ICU》; 00後看的大概由《放學ICU》到《Think Big 天地》。雖然兒童節目未曾消失,但隨著網絡發展,兒童節目收看率每況愈下,2005-2015播放的《放學ICU》,跟2015-2020播放的《Thing》的收看率,就差近6倍。 主持人是兒童節目的一大特色,他們會帶小朋友主持在節目中演小劇場、玩遊戲、討論。小時候常常幻想自己上節目參與,會在遊戲中擊敗對手贏得獎品,現實卻從未到 TVB 電視城留下一條腳毛,可算是童年遺憾。香港有數個經典的兒童節目主持人,他們年資以十年計,陪伴數代香港人成長。 當中佼佼者是譚玉瑛姐姐,她由80年代起擔任主持人直到2014年,長達32年,被視為香港及澳門70後至千禧後世代集體回憶中的標誌人物。2014年,無綫電視以求兒童節目主持人年輕化為由,將譚玉瑛姐姐轉為幕後顧問,立即引起大部份網民不滿 ; 同年香港著名歌星張敬軒在演唱會中唱《青春常駐》時,邀請譚玉瑛姐姐作表演嘉賓,演出其30多年扮演過的主持人角色。 當時節目時段內播放的卡通片,到現時還是相當流行,例如《Keroro軍曹》、《我們這一家》、《哈姆太郎》、《寵物小精靈》、《奇幻魔法Melody》、《光之美少女》等。與台灣不同的是,TVB 很少購入歐美的卡通片,如台灣朋友常看的《湯姆貓與傑利鼠》、《海綿寶寶》、《瑞克和莫蒂》、《德克斯特的實驗室》等,香港人比較少看。 兒童節目總會灌輸孩小們一些價值觀,教人誠實、正直、樂於助人。不知兒時喜愛的卡通人物,會否真的影響你成長後的性格。比如《鹹蛋超人 ( 超人力霸王 ) 系列》,我最喜歡護衛人類、挽救地球的超人,雖然每次打鬥中跌跌撞撞,但總能在千鈞一髮之際使出十字死光,打敗入侵地球的怪獸。由陳奕迅唱的主題曲《超人的主題曲》歌詞中,可見超人想帶出的價值觀 : 「銀河唯一的秘密 天際最強人物 正氣朋友 性格忠實 英勇未變質 世界第一 打怪物 將惡人重罰 厭惡邪惡 哪怕衝突 邪惡馬上消失」 現在看來,或許正義與邪惡是個非常虛無的概念,但這些價值觀確實影響著我的成長,尤其面對不公義的情況,總會想辦法挺身而出。當然,現實中人們無法使出十字死光解除難題,但我們仍能從卡通中獲得力量,堅持自己的道德價值,如台中捷運砍人事件的救人英雄長髮哥所說 :「如果是欣梅爾的話,他一定也會這麼做的 ! 」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6-28 19:15【香港雜記】香港拍拖攻略男女交往的廣東話叫「拍拖」。拍拖原寫為泊拖,是個航運俗語。它的來由大同小異,其中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在水深的主航道,通常由大船載貨同時拖行一艘小船,因大船噸位重難以靠岸,便用小船卸貨上岸,來回相依,後來人們用這種船隻拖渡的情形,比喻男女交往的纏綿交織。小學時常常以為拍拖是兩人手牽手的動作,於是到處跟女同學牽手,自稱跟她拍過拖,風流自命。 在地小人多的香港,情侶們想找個安靜又浪漫的地方拍拖並非易事。在中學生時期,拍拖是只要兩個人一同吃下午茶、去買杯珍珠奶茶(那時候台式手搖飲剛進軍香港,非常受學生歡迎)、去商場逛逛,就已經非常滿足。假日時,情侶離不開三件事 – 行街睇戲食飯;有書卷味的會相約到圖書館、麥當勞或書店溫習功課;好動的可能會一同打籃球羽毛球爬山之類。 到大學,通常同學都會兼職賺外快,有一定經濟能力下,情侶的假日活動就比較以往講究,由快餐店變成到各處咖啡店品嚐甜品打卡、到迪士尼遊玩,或是到時鐘酒店渡過二人世界。常聽說台灣某家連鎖電影租賃店,仍能在網絡串流的時代中屹立不倒,靠的就是春心蕩漾的青年情侶們。 在台灣拍拖比起香港來得有趣。一來台灣夜市眾多,閒來無事落夜市走走,縱使悶熱又擠擁,卻有人來人往的熱鬧;玩夜市遊戲、夾娃娃、打彈珠贏個小獎品,浪漫氛圍瞬速升溫。二來台灣普遍使用機車,兩人移動非常便捷,可以隨時走到山上、海邊,找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享受浪漫時光 ; 就算是曖昧期間,機車出入也可增加身體接觸,令人小鹿亂撞。 在香港逛街沒有這種普天同慶的感覺,只要街上出現人潮,內心只會煩躁不安,想盡快離開人群,卻又無處可逃。陳奕迅《隨意門》中的「出尖沙咀令人太累」這句歌詞,正正反映香港人假日出門的心酸,尤其在遊客當道的地區。要玩遊戲只能到類似湯姆熊的「冒險樂園」或機舖,要用餐只能到餐廳內正襟危坐。想找個浪漫地方,平常多數會到海皮(海邊),結果每逢週末,整個海皮都人山人海。 較富裕的有車階層,會開車上山頂或人煙稀少的地方,在車內享受浪漫時光。飛鵝山是觀看香港夜景勝地,平日夜晚開車上山,通常已經有十多架車擠在狹小的車道 ; 週末夜晚的飛鵝山下甚會出現車龍,排隊上山看夜景。除非你住在港島半山的富人區,或走到山林之中,否則也很難在香港體會到二人世界的樂趣。當然,有比較才有傷害,若非來台生活,也不會覺得在香港的拍拖活動有問題。 出社會工作以後,拍拖活動通常比較重複,因為平日休假只有一至兩日,一天睡到下午補眠,然後外出用餐;一天找個地方逛逛、到咖啡店坐坐,然後提早回家休息,準備隔日上班。台灣普遍人都有自己的租屋處,就算不願出門,亦可安坐家中享受假日悠閒。香港樓價及租金高昂,多數人出社會仍與家人同住,情侶們假日亦很少留在對方家中渡過,只能外出找個地方渡日。 在極少私人空間的香港,想與伴侶獨處談心並非易事,彷彿一切拍拖的時光,都非用錢銀堆砌不可。一位記者曾形容英屬香港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拍拖的地方如是。或許有些貼地的方式拍拖,例如搭巴士、叮叮車遊車河、到郊野公園踏青、到海邊曬日光浴,但窮得只剩下錢的香港人,又有多少個願意放下身段,享受這種樸實無華的樂趣?!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