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31 19:56【香港雜記】煙友有位中學同學是我的鄰居,以前稱不上熟絡,只會在球場上偶然遇到,直到他知道我開始吸煙,從此閒來無事的晚夜,我們都相約到樓下街角,做幾根煙時間的煙友。 吸煙總是個令人拉近距離的場合,在香港電影《春驕與志明》裡,男女主角因在公司後巷吸煙而相識。或許受眾多電影主角影響,總覺得吸煙吸的不是煙圈,是落寞。吸煙時較少會互相吹噓自己的成就、財富,反而想放下面具,訴說生活中的煩擾。 以前在辦公室工作,公司固定的休息時間只有午餐時段,吸煙的「煙民」同事卻有超然的權力,隨時講句:「喂,我食支煙先」,便可以拍拍屁股消失20分鐘。最吊詭的是,只有吸煙才可合理化你的缺工,若你只是落去報紙檔買瓶飲料,或去廁所多過10分鐘,也會招致「吞泡/蛇王(指人偷懶)」的罪名。 曾少不更事,向較年長的「煙民」同事指教,吸煙又臭又貴又致癌 (現時一包20支萬寶露約$320台幣),到底為什麼要吸煙?他語重心長,「一呼一吸都是在壓抑生活中的喘息」,當上司或老闆都會默許同事竄去吸煙,可想而知在辦公室扛著的壓力。曾聽說台灣大車公司會為司機提供提神用的藥物,換轉在香港,如有公司為員工提供香煙,那肯定成為 Jobsdb 或 Linkin 上的熱門。 自2007年起,香港實施室內禁煙,但大樓的後樓梯總是滿地煙蒂,鮮有聽聞「控煙辦(專門捉違規吸煙的行政部門)」在大樓後樓梯捉人。不難想像控煙辦辦公室的後樓梯,或許也充斥著淡淡煙草味道。法律上能吸煙的空間很少,基本上除了私人空間,其餘公眾場所的室內地方都是禁煙的,連酒吧 、卡拉OK場所也是;在戶外,在公共交通候車區附近、公園、游泳池、扶手梯都禁止吸煙,違例者或會被檢控並罰款港幣$1500(台幣$6000)。理論上在行人道是可以吸煙的,但香港街道又窄又多人,若你敢在路中吞雲吐霧,肯定會惹起公憤,輕則被途人「怒睥(盯)」,發出「嘖」的鄙視聲,重則被拍照拍片放到網路公審。 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煙民還是會找到他們的天地。通常在小巷裡、停車場的角落,或人流稀少的路段,都會見到數人圍著垃圾桶吸煙。兒時不懂他們的行徑,父親戲稱他們在「打邊爐(吃火鍋)」。香港路上隨處都有垃圾桶,煙民為方便棄置煙頭,會圍着垃圾桶吸煙。 而一群人聚在一起,又不時有煙冒上的情景,與打邊爐的情景十分相似,所以在街邊圍着垃圾桶吸煙,被香港人稱作「打邊爐」。 吸煙本意是為了舒壓,卻連吸根煙本身也成為壓力。常說香港是個充滿壓抑的地方,生活節奏急速,凡事講求競爭、效率,很多人選擇吸煙來暫時逃避現實,尋找一絲喘息的空間。但這樣的空間愈發受到限制,讓人感到無所適從。每當我和煙友中同坐在街角的長椅,泛黃的路燈籠罩著彼此的無奈。有時會聊到工作生活的壓力,有時奢侈地聊到夢想和未來,有時無言以對,任由煙霧瀰漫,彷彿那片白雲能帶走一些負擔。 香煙總是無語的朋友,話不投機、無言以對,抽出一包煙,頓時明白一切。即使一天的工作再累,再多的不快,只要能夠望向晚空,吸一根,便能夠找到一些慰藉 .. 「親愛的我無法擋你一根菸 但我擋你嘴上的菸 如果你無法 為我少抽點 不如我來分擔一點」 《擋一根》– 美秀集團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5-31 19:49【香港雜記】香港的傳統美食 -- 盆菜盆菜是香港過年、冬至等大時大節必備的菜餚,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相傳宋帝與臣民逃難至香港,在路經東莞縣烏紗和新界錦田的圍村時,受到村民接待。由於夜半三更,村民「臨時拉夫」把村內最好的食材如豬肉、蘿蔔和新鮮魚蝦等食材堆放在木盆,成為「盆菜」。自此,每逢喜慶活動,圍村村民都會聚在一起吃盆菜,這一文化逐漸普及至香港各地。 盆菜內的食材各具吉祥寓意,例如蘿蔔象徵好彩頭、枝竹代表知足常樂、魚蛋表示年年有餘。香港新界的圍村客家人傳統上每逢喜慶節日、婚嫁、生日、入伙等都會舉行盆菜宴,甚至在清明節掃墓時也有「食山頭」的習俗。所謂「食山頭」是人們帶祭品、食材和工具步行進入祖墳附近的地點煮食。拜祭祖先後將生豬切塊,再用大鑊烹煮,席地而坐享用食物。曾經受原住民朋友邀請到部落參與收穫祭,他們其中一個儀式就是由部落男生圍捕一隻豬,再現剖現煮分給部落所有人享用,與「食山頭」有異曲同工之處。 圍村人吃盆菜的地點跟台灣人吃「辦桌」相似,通常在祠堂或村內空曠的地方舉行盆菜宴。盆菜本來只是新界客家人的食俗,參加者主要是同姓宗親,大時大節可見圍村有數十人共吃盆菜的盛大場面。盆菜這種文化在香港各地得以傳承和發展,一來是因為八、九十年代,市區和新界鄉村的交通變得發達,更多港九區的香港人開始進入「牛屎佬 ( 香港人對新界人的戲稱 ) 」的地盤遊山玩水,有機會見識到圍村的盆菜習俗。 二來是1996年,香港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兼鄧氏家族一員 – 鄧達智在屏山鄧氏宗祠舉辦了盆菜席,邀請二百多位文化人和傳媒人參加,這次活動使盆菜逐漸為城市人所認識。後來,圍村人也開始流行在酒樓擺宴席,商家也開始在酒樓、酒店增設盆菜席,普通茶餐廳、大牌檔也供應盆菜,甚至連快餐店和超市都推出盆菜外賣自取,方便市民在家中加熱享用。盆菜逐漸成為香港人每逢節日普遍享用的菜餚。 傳統新界圍村的盆菜,食材搭配有其獨特的講究。每條村會根據當地物產進行少許調整,但一般來說,食材的組合和擺放大同小異。一般盆菜食材包括:豬皮、豬肉、雞、魚蛋、白蘿蔔、冬菇、腐皮、蝦、鮮魚和魷魚乾等。盆菜通常堆疊數層,主要以蘿蔔、豬皮、腐皮作底層,以吸收盆菜汁的精華 ; 魷魚、炆豬肉等會放中層;最上層則是雞、魚蛋、蝦、冬菇等顏色較吸引亦較高級的食材。盆菜汁的靈魂來自南乳,南乳醬配蒜頭、洋蔥、香菜、蒜仔等,再炆煮食材,帶出盆菜的層次和鮮味。 年輕時自己曾經對盆菜嗤之以鼻,認為它用同一醬汁烹煮所有食材,亳無技巧味道單調 ; 為求氣派,又要刻意加入鮑魚、海參等高價食材,還把食材堆積如山,俗氣之餘,夾取食物亦非常不便。但隨著年紀增長,理解到長輩兒時對物質匱乏,對盆菜有不同感悟。曾在新年自告奮勇,與姑長擔下煮盆菜的重任,才發現煮盆菜每道食材的處理方法都不一樣,例如豬皮要仔細清理皮毛,再經長時間烹煮才變軟身 ; 雞、蝦等食材煮熟後不宜久放,要在狹小的廚房同時煮好所有食材再堆上盆內,是異常艱鉅的任務。有餘裕去唾棄盆菜,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盆菜作為香港傳統美食,不僅僅是一道菜,更是一種文化象徵,代表著對親朋們的祝福和慶賀。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5-31 10:30【香港雜記】九龍城寨與武打片沉寂以久的香港電影界,近期推出本年度話題之作 – 《九龍城寨之圍城》,集合武打、80年代香港情懷於一身。導演是應屆金像獎導演鄭保瑞,主演演員除了古天樂,其他均由中生代演員如林峯、劉俊謙、胡子彤、張文傑等出演 ; 郭富城、任賢齊、洪金寶等巨星則退居二線,擺脫港片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張臉」的困境。這套改編自余兒原著小說《九龍城寨》,滲入司徒劍僑《九龍城寨》漫畫式動作意念的電影,講述偷渡來港的陳洛軍(林峯飾)在黑市打拳賺錢,豈料因為拒絶加入黑社會被追殺,意外闖入當時風聲鶴唳的三不管地帶(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 – 九龍城寨。過程中他遇到其他城寨居民,並與信一(劉俊謙飾)、十二少(胡子彤飾)及四仔(張文傑飾)結成莫逆之交,最後合力打敗反派大魔王王九(伍允龍飾)。 這邊不打算寫什麼影評,反而想談一下在我出生的年代裡,九龍城寨與武打片是怎樣的存在。猶記得小學常識課,老師沒有深入講述「九龍城寨」三不管的歷史 ( 或許說了我也不懂 ),只提及它處身於現時的「九龍寨城公園」。那為什麼城寨又要改為寨城 ? 原來九龍城寨的原稱「九龍寨城」早已完全失傳,但經當時居民的指引後,政府的古蹟辦事處在當地遺跡發現一些古物,分別出土兩塊於城寨南門的花崗岩石額,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因此政府後來將公園改名為九龍寨城公園。 小學過後,九龍城寨就沒有再出現過在學校課本。初中歷史課主要集中於中國歷代與近代大事,香港歷史大概以漁村、殖民時期、經濟轉型、與中國的緊密關係等主題切入,對香港本地的歷史非常模糊。若非這套電影上映,我的人生跟本不會再與九龍城寨有任何交集,頂多知道周星馳電影《功夫》內豬籠城寨是參考九龍城寨作模版。單是九龍城寨作背景的電影,其實難以引起香港人的共嗚,因此電影另一個元素 – 武打顯得非常重要。 小時候翻我爸的雜物櫃,總有幾張李小龍的海報和周邊。武打對他的年代 ( 60年代 ) 的人來講影響龐大,當時武俠電影導演張徹開創的武俠盛世,為1970年代的功夫片巨潮揭開帷幕。連我這些甚少看武俠片的人,也聽說過《獨臂刀》、《少林三十六房》之類的經典武打作品,還有元家班出來的成龍、洪金寶、元彪等人,及後一直延續武打戲到電影、電視劇等。到我出生的90年代,武打片種已經式微,轉移是將武打元素融入各類型的片種中,例如成龍的警匪動作電影《新警察故事》、元彪的武打喜劇電視劇《佛山贊師父》。 隨著時代變遷,在90年代凡事講求程序、法治的社會,打打殺殺只是「粗人」的行為。但 60年代的香港,警察「收規 ( 收賄 )」、黑幫當道、被殖民引起的國族矛盾,平常百姓為求自保,除了自行強身健體,就只能期望一個英雄出來,以武術伸張正義。香港武打演員羅莽在我出生後的年代,是個專門演配角的甘草演員,由於他長大於九龍城寨,近來有些關於他的新聞。原來他在外國有許多忠實粉絲,尤其是黑人族群,他們喜歡羅莽年輕時期拍的邵氏作品《金臂童》,不少人看了之後都去學功夫強身健體,或許武俠、武打電影除了感官刺激,還承載著反殖民、反壓迫的象徵。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4-30 20:00【香港雜記】環保不環保最近香港政府全面禁止食肆、零售店和酒店銷售或供應即棄膠餐具,多數店舖轉而提供紙製餐具,但其質地纖弱,不論是紙飲管、食飯的紙羹、食麵的紙叉、切肉的紙刀,甚至是紙杯蓋,面對濕潤的食物,沒有膠質的紙餐具通通變成廢紙。有記者實測多間食肆提供的紙製餐具,以正常用餐半小時計算,湯匙先後變軟及彎曲,粗紙飲管刺10次亦未能刺穿飲品膠膜。 市民對此政策怨聲載道,有見及此,環境保護署的「綠色餐具平台」日前舉行展示會,邀請四間餐具供應商示範用環保餐具,但有供應商用竹刀鋸扒時,竹叉兩度斷開,惹來網民熱議,形容是「核彈級公關災難」,顯得紙餐具更子虛烏有。在餐盒方面,香港餐廳最常用發泡膠及塑膠餐盒,到底改用紙碗、紙飯盒是否真的更加環保?其實多數紙盒餐具並不純然是用紙製成,這些餐具為了美觀及避免濕水影響功能,內壁都會塗上一層「塑膠淋膜」。要回收紙容器,須送到專業的廢紙容器處理廠,將淋膜和紙張分離,並回收纖維再製成紙製品,塑膠膜也會處理成塑膠粒,再加工成塑膠製品,工序非常繁複,一般私營回收廠難以承擔。 以我對身邊人的觀察,香港很少人在意環保。一來是生活習慣,香港一直崇上快捷方便,外出最好兩袖清風,水瓶、餐具通通不帶,就算買外賣回家吃也會用即棄餐具,因為懶得洗。二來,環保回收在香港似有還無,雖然從小學教育開始,在常識課中提及「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的回收標語,但路邊回收箱數量遠比垃圾箱少,假設每走50步會遇到一個路邊垃圾箱,大概要走200步才會有回收箱,於是人們更傾向將回收物掉到垃圾箱 ; 曾有媒體發現,政府指定的回收工場並沒有將膠樽回收,而是直接將膠樽送到堆填區,政府對回收業的監管不足,加深環保回收是虛設的形象。 政府如此一改常態,無視香港人處理垃圾的習慣,全力推行環保政策,令香港人無所適從。在今年初,香港已經開始試行垃圾徵費,對台北、日本朋友可能覺得問題不大,但香港市民對垃圾徵費有很多疑惑,例如香港多數大廈每層都有垃圾箱集中收垃圾,為什麼不能由大樓集中用大收費垃圾袋收垃圾,而要市民自行買垃圾袋處理 ? 日常生活中明明有很多膠袋可以當作垃圾袋用,為何要限制使用收費垃圾袋而浪費那些膠袋 ? 政府面對市民的質疑非常無力,例如有市民質疑收費垃圾袋,比平常用的黑色膠袋易爛,環保署拍了一條影片,展示收費垃圾袋放一堆包裝食材,搖數十下仍然完整,但在生活中最易戳破膠袋的其實是尖銳物,這方面的問題環保署完全沒有回應 ; 被問到收費垃圾袋的環保程度,環保署曾經解釋,指定垃圾袋最少兩成是回收物料,但沒有生物降解成份,不會使用一段時間後自行分解,市民大為不解,那不就是用不太環保的膠袋取代普通膠袋,還要額外浪費掉平日收到的膠袋 ? 當然,有人會認為推行環保政策初期,必然會有陣痛期,大家必須經過。但政府一方面以環保之名推出「限塑令」,過幾日又通過一個可以將米埔濕地公園移平的環境評核報告,目的是配合中國發展香港的「新田科技城」。香港網絡中有改篇歌詞的文化,著名的香港改詞人「晴天林」以張國榮的《有心人》改做《有膠人》,幾中一句「齊環保應該要保 而米埔卻不保」,正是諷刺政府的環保有名無實,以環保之名為社會帶來麻煩,卻又大刀闊斧破壞環境,怎能令人心服口服 ?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4-29 19:20【香港雜記】香港的移動概念那年大學暑假,找到一份在香港島的兼職,千里迢迢從新界出香港島,每天都是一次長征。第一天上班相當緊張,打算比原訂上班時間七點提早半小時到。但凌晨時分,只有的士可以從家裡搭到地鐵站,貧困如我豈能如此揮霍,當然改搭11號巴士–行路。從家行到地鐵站約廿分鐘,頭班車在05:35發出,於是我早上五點出門上班,到傍晚六點下班,再趕上地鐵跟一群西裝打工仔跳辣身舞,維持一個暑假。 香港對移動的概念與台灣差天共地。首先是通勤時間的判斷,台灣人習慣騎機車,多數以機車車程判斷距離,對普遍的台灣朋友來講,機車車程20分鐘以上就算遠了 ; 同時因為太依賴機車,步程很短的地方也會用機車代步,於是能接受的步程範圍很少,大概5分鐘上下。 香港人沒有騎機車,大多數人都使用公共交通,小巴、巴士、地鐵等,因為地方小、班次多,交通相對台灣的公交便捷,所以香港人會以公交車程判斷距離。例如由我家去到旺角,通勤時間約30-40分鐘,算是相當近距離的地方 ; 如果要出香港島,可能要花50-60分鐘,相對遠但還是可接受範圍 ; 如果要去到香港的邊陲地帶如西貢、赤柱、大澳、粉嶺之類,動輒花一小時以上的地方,才算是遠的地方。也因為只能靠交通,香港人可接受的步行距離很遠,15-20分鐘算是平常事,受惠於香港各區商場林立、有較完整的行人道及遮蓋物,大熱天時可以走進商場降溫,再經過天橋或地下隧道等移動。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上一段我用「出」香港島這個動詞,這並非錯字,它是香港人移動時會用的動詞。除了「去」這種通用字,我注意到台灣人們多數只有「上」或「下」的移動概念,例如台鐵月台的資訊牌會分北上台北、南下高雄。香港除了上下之外,還會用「出」跟「入」,例如「入屯門」、「出尖沙咀」,在陳奕迅的歌曲《隨意門》就有句「出尖沙咀令人太累」。 這種移動概念沒有既定準則,但以我的生活經驗看,出跟入的概念視乎當時人居住地/所屬的地方而定。例如住粉嶺的人會說「入」荃灣,住屯門的人說「出」荃灣;住沙田或大西北(元朗、粉嶺等近深圳河地區)的人會說「出」港島地區,其他則比較多用「去」。有某些特定地方會用共通的動詞,例如屯門、西貢一定用「入」,可能是兩地位於香港邊陲且被山環繞,交通上亦只有車道可以到達,感覺上是一個要入去的地域盡頭。 「上」跟「落(下)」的概念,在香港境內是形容高度上升或下降,例如「上樓上」、「落樓下」、「上太平山」、「落水救人」,沒有台灣的南北移動概念。但只要超越到中國範圍,例如深圳、廣州,「上」的概念就會跟台灣一樣,香港著名兒科醫生李家仁有首兒歌叫《小明上廣州》。而「落」這詞則更有趣,除了南下/下降之外,還有到熱鬧地方之意,如「落旺角」、「落老蘭/落坊(蘭桂坊)」、「落吧(酒吧/網吧)」、「落d(disco)」。佐敦廟街曾是著名夜市,儘管到我的年代已是明日黃花,但我父母還是會說「落廟街」。 有老一輩分享,以前的人從鄉到墟會用「出」,相反墟到鄉用「入」;同等級別地區,向南行為「落」,向北行為「上」,向左右移動為「過」。時至現代,香港人對鄉跟墟的概念已經微乎其微了,大概只剩大西北有幾個鄉跟墟,住其他地區的人幾乎不會接觸到這地域概念,只有在生活中潛移默化接受「上/落」、「出/入」的概念。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4-29 15:29【香港雜記】生活x單車在台灣生活久了,去附近已習慣騎腳踏車,除了各處都有U-bike可供租用,學校每學期亦有提供單車租借服務,填份表格即可,相當方便。回想在香港生活時,單車並不是日常會接觸到的交通工具,反而是一種康樂活動。單車在香港法例上是被視為車輛,不可在行人路上行駛。可能是基於安全及習俗,普遍人都不會在馬路上踩單車,很偶然才會在馬路上見到單車隊練習。香港多數人都會到新界的單車徑踩單車,因為單車徑是指定給單車行駛的道路,不會有行人或汽車阻礙,人們騎車時比較安心自在。 小時候家人曾經買一架四輪的單車給我,因為家樓下有個小型單車場供孩童耍樂,每逢週末父母都會帶我到單車場「放電」。四輪單車亳無技術可言,只要有手有腳,騎上車自然就會踩。到八歲左右,身體開始發育,大概有1米4,父親帶我到新界的單車徑學踩兩輪單車。兩輪與四輪的世界差天共地,單是坐上單車維持平衡已極為困難,還要靠車前行的動力才能找到平衡點,即是一上車就要令車前行兼平衡。記得那天從中午學到黃昏,終於成功學會踩兩輪單車,當時我自詡單車新人王,回到小學還嘲諷踩四輪單車的同學踩的是傻瓜單車,相當「抵死 ( 在此情景下,抵死指某人做出理應令人討厭的事,結果卻令人感到滑稽 / 具娛樂性 )」。 後來父親經常帶我到沙田踩單車,從城門河畔出發,沿吐露港東岸前往馬鞍山,行有餘力可踩到烏溪沙的海邊,嘆碗不是用山水做的「山水豆腐花」,再原路折返。基本上只要到達沙田火車站,找到城門河的方向,路痴不看地圖也可以踩到烏溪沙,因為單車徑只有那一條。在出發點有數家單車行專門出租單車,我對他們的印象不太好,小時候覺得他們態度不佳,長大後覺得他們收費不公。印象中2020年時,一架單車在假日日租$150 -$200港幣,簡直「㩒住嚟搶 ( 把你按住搶劫 ) 」! 但當時與朋友約好要踩單車,只能忍氣吞聲當城門河邊的「水魚 ( 盤子 ) 」。 有陣子香港興起共享單車,最大規模的應該是中國大陸的ofo。ofo 採用路邊租用、隨地還車方式,街頭巷尾總會見到一架黃色單車的身影。初時我樂見其成,一來可以打壓單車行的壟斷生意,二來由我家踩單車到地鐵站只需5分鐘,比起公車動輒10分鐘更方便快捷,只要樓下有ofo 我都會租用,一溜煙般衝到地鐵站。當時還未有單車定位app,我每次都把停泊到路邊較隱蔽的地方,祈求回程時還能租用,但總是會被租走。 雖然共享單車市場在那兩年急速擴張,多了數家公司在香港開業,但路上共享單車的身影卻買少見少,轉而常出現在新聞片段中。由於隨地還車,引致不少單車被人惡意損毀、帶到山中、河邊拋棄。除此之外,共享單車違泊問題嚴重,政府和私人屋苑也嚴打違泊單車,曾經充公三百多輛共享單車,令共享單車公司的黃金時期只維持短短兩年。 回到現在,單車仍是我美好的童年回憶,在城門河邊總有幾個賣凍飲或冰品的大叔大嬸,每逢遇到,父親都會買兩支冰鎮維他奶,跟我坐在河畔休息,看著形形色色的人路過 : 有踩四人家庭車的,有兩人踩一架兩輪車的,有一人頭頂水壺踩單輪車的,有雙手看報紙不看路的……。有次跟朋友出發,單車鏈中途脫軌,眾人呆坐路邊一籌莫展,突然又殺出個路人大叔,二話不說把車反轉,轉動腳踏把弄車鏈,「三兩吓手勢」就把車子修好。如果香港的人會在馬路踩單車,應該難以見識到這些奇人異士們。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3-31 14:30【台適生活】玉山行(3)到用餐時間,心心念念的雞腿便當近在眼前,有滷豆腐、蒜炒青菜、醬油茄子。在天寒地凍的高山上,竟然出現如此人間美味,實在難以置信。好景不常,高山反應令我持續食慾不振,近在咫尺的便當只可遠觀。我沖泡從香港帶來的麥芽味飲料 – 好立克,感覺像生病時喝一口雞湯,暖到入心,補充能量。 時為八點,我提早上床休息。床是上下隔床,沒有床墊只有睡袋。我輾轉反側,肚皮持續鼓脹,作嘔作悶不能穩睡,後來還多嘔兩次。斷斷續續睡到凌晨二時,餓意終於來臨,我摸黑走到大廳,發現尚有便當收在保溫箱內,還帶半絲暖意,真好!在深宵的雪山上,我大啖著雞腿便當,食物的香氣在嚴寒中躍動,每一口都令我無比滿足。 然而,半虛的我只有享受半盒便當的能耐。眼睜睜看著美食報廢,氣憤而無奈,向好處想,這便當會以另一種形式餵我養份,警醒我高山的嚴峻,不能恃自己年輕力壯而輕視。早前聽山友說,玉山已是百岳中相對入門的山,當堂嚇一跳!我幾許風霜、歷盡艱辛、上吐下瀉都還未登頂的山峰,居然是百岳中的入門級。在香港習慣了輕輕鬆鬆行上大帽山,自以為登山達人,但世界山頭何其多?就算登上玉山頂、登上世界之最,難保天外有更高處,到底人要登多高才滿足?我不知道,但起碼知道自己不是登高的材料。 清晨四時許,山友們陸續離開房間,準備上山看日出。我和同伴們也整裝出發,計劃沿往主峰頂的路走,直至遇到冰封路段為止。昨晚在旅館晚餐時,山友們聊天話題圍繞在「如何通過冰封路段上山頂/還可以到哪一座山峰」。旅館員工表示,如果沒有準備冰爪,不建議往主峰頂走,但仍可向未結霜的北峰登頂。那天是聖誕節,我特意穿上聖誕套裝。在香港過聖誕,通常都會嚮往像西方影視作品般,在冰天雪地之下,圍在暖和的火爐邊渡過。但香港的冬天沒有雪,頂多有主題樂園會噴些泡沫偽裝,或是商場聘些偽聖誕老人跟小朋友合照。在冰山上穿起聖誕老人裝,令我感覺超越港式聖誕一大步,起碼有真的冰圍繞著。 我對每個路人都講聖誕快樂,有些人很雀躍,伸手向我要聖誕禮物;有些人很冷靜,專注在自己的步伐上。我很入戲,做個失去馴鹿的聖誕老人,十分鐘就受不了,因為高山反應越來越嚴重。我叫同伴先走,自己慢慢回程。路上遇到一行三個台灣山友,他們是雀躍派,要跟我合照,還帶我走另一條較平緩的山路,去看看冰封的玉山頂。那條路確實易行,但路面偏窄,身邊是碎石斜坡,另一邊就是深不見底的山坡,瞥一眼足以令我冷汗直冒。行到一個類似監測站的地方,回頭便是壯觀的玉山主峰。 「神山之下,仰望巍峨山峰雄偉矗立 ......」,中學中文課常有類似的文字描述中國五嶽,就算旁邊附圖片支援,仍難以想像神山的震撼感。看到玉山那瞬間的感覺,大概就是文中作者的感覺吧,沒想過 window 桌布般的風景會真實呈現在我眼前。在都市長大的我難以想像,世界之大超乎想像,學業、事業、金錢、政治、生死,在山林面前顯得分外渺小。聽過一種說法,住在大山大海附近的人,心胸也比較廣闊。此說法無從稽考,但在山路上確實感到人之間的距離感變少,都市的地位、財富和價值觀,在山上彷彿都不值一提。人們習慣說「攻頂」、「征服」山峰,以為人可以主宰山峰,現實或許只是自視過高。人生短短數十載,山卻一直都在,不管玉山還是大帽山,或許我們都需要從自然中感受智慧。(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3-31 14:00【香港雜記】泰式維他奶在香港生活中,時常可以接觸到泰國料理,例如九龍城是著名的泰國料理區,那邊住了不少泰國人,林立各式各樣的泰式餐廳。我不敢說那邊的口味地道,畢竟香港人吃酸辣的程度遠遠不及泰國人,但非常合我的胃口。 台灣有家泰式船麵店在地深受歡迎,午餐及晚餐時分總是人頭湧湧。門口在「亭仔跤 ( 騎樓 ) 」下,簡單樸素,旁邊有兩盞微弱射燈將暖黃色打到混凝土牆 ; 牆上掛起幾張泰國風景照,似乎是店主自己拍攝的 ; 左邊有一座拜神用的小祭壇,泰國餐廳店內幾乎都有大大小小的祭壇,祭壇的大小因店而異,曾見一家店的祭壇佔餐廳樓面面積四分之一。 店內牆壁都是像月球表面的混凝土,桌面蓋著百事可樂桌布 ; 煮麵的手推車架於食客旁,大家可以看著廚師手忙腳亂地準備配料 ; 旁邊有個自助裝水區,器具是個紅色大水筒,食客要用水勺舀水到五顏六色塑膠杯 ; 在牆壁角落有幾條木柱,掛上數百條凌亂交錯的電線,我暗地的讚嘆,實在「泰有味道」了 ! 餐牌上除了船麵、豬肉丸、雞翼,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居然有維他奶飲料。我以為維他奶是香港特有的飲品,豈料會在泰式船麵店發現它的蹤影。我抱著既懷疑又期待的心情點了一杯,曾經有段時間可以在全聯超級市場買到港版維他奶,現在找不到了 ; 在蝦皮購物網中亦可買到,但價格實在太貴,比起在香港買翻一倍,所以我甚少在台灣買維他奶。 香港維他奶源自1940年,當時香港處於戰爭狀態,創辦人羅桂祥希望為香港人出一分力,所以研製一款營養豐富、含高蛋白質的豆奶飲品,並以低廉價格出售,務求令大眾能攝取足夠營養。時至今日,維他奶已經是香港家傳戶曉的飲料 ; 泰國維他奶亦是泰國人的國民飲料,創立自1954年,由大豆萃取調配而成,強調含豐富植物性蛋白質及維生素,估計創立原因與香港維他奶相近。單看外表,泰版維他奶比港版色澤較黃一點,喝起來更濃稠,但兩者味道非常接近,假若要我矇眼品嚐估那一杯是港版的,我也沒有絕對把握猜中。 泰國是我從小便耳熟能詳的國家,因為香港電視台有個人氣的「獎門人系列」遊戲節目,其中一個環節是主持人說出數個由廣東話諧音組成的泰文,參賽者要估那一組是真的泰文。那些泰文的廣東話諧音都非常搞怪,例如異地戀叫「落湯雞」、乾杯叫「蠢gal」。多得這節目,從小我就學會一堆奇怪的泰文詞語。 長大後與泰國的距離更近了,唾手可得的泰式料理、隨處可見泰國旅遊渡假資訊,更曾經與泰國人共事相處。他們大多隨性友善,工作態度有時會讓你焦躁無比,有時又會令你豁然開朗。泰國有句說話叫「加煙煙 ( jai yen yen )」,中文翻譯是「心涼涼」,意思是叫人冷靜點慢慢來,是他們的口頭禪,與香港人的「快啲啦 / 咁慢㗎」完全相反。泰國人做事總有種不疾不徐的態度,與凡事都要快狠準的香港人相映成趣。當香港人焦急的找他們做事,他們絕不會被牽著鼻子走,反而面容舒坦、以四兩撥千斤之勢把壓力化於無形。我想,同樣喝著維他奶長大的兩個民族,性格特質有如天壤之别 ; 說著同一種語言、住在同一屋簷下的人,都能活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樣子,誰還會相信用人種、血統、文化之類的可以把族群分門別類呢?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3-31 11:30【香港雜記】數碼暴龍卡最近有群朋友玩新版數碼暴龍卡牌遊戲。數碼暴龍是我童年最喜歡的卡通,所有玩物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數碼暴龍機 1 - 5 代、舊版數碼暴龍卡、GameBoy 遊戲卡帶,連文具也有它的圖案。舊版數碼暴龍卡與新版不同,當時我和同學都不諳那些鬼畫符般的日文遊戲規則,但仍非常熱衷於收藏卡牌,用自己想像的方式對戰。當年一包卡牌 $17,有 8 - 9 張左右,為求成為頂尖的馴獸師,母親每天給的 20 多塊飯錢,我花錢先買暴龍卡,再用5元買淨河粉填飽肚。 小時候對卡牌如癡如醉,買下多本收藏本儲藏卡牌,更偷了母親的香水,務求卡牌散發陣陣芳香。童年玩卡的方法非常簡陋,就是比拼能力數字的大小,日文效果技能一概不理。在補習班只要對戰起來,總能吸引一群同學圍觀。有時會跟補習班同學交易卡片,我也是個交易高手,曾用兩張普通卡片換來一張古代火山獸閃卡,興奮了一整週。 及後電腦遊戲 Online game 興起,數碼暴龍漸漸在生活中隱退,取而代之是跑 Online、勁舞團和信長之野望。高中考 DSE 前,原本計劃每日回校溫習,結果受課室角落一群男同學影響,沉迷一款叫「遊戲王」的卡牌遊戲。遊戲王就是組合不同系列的牌組,透過卡牌的技能、效果,召喚怪獸攻擊對手的遊戲,玩法多樣且含戰略成分,考驗玩家選卡組合牌組、運用連鎖效果的能力。 當時我溫習卡牌技能的時間,比得上溫考試內容的時間。考試過後仍會繼續研究牌組,假日到商場的卡店、麥當勞與卡友對戰,是我人生中除了籃球以外,少數會認真鑽研並願意花錢的興趣。遊戲王所費不菲,一副基本的牌組平均 $500 起跳,一張融合怪獸可能要 $100 以上。一副牌組會有 15 張融合怪獸,我有 7 副牌組,可想而知花費多大。但遊戲王市場依然龐大,常戲稱印遊戲王比印銀紙更值錢,卡牌到現在仍有市場價值,要轉售套現並非難事。 現在,每當朋友們到卡店玩新版數碼暴龍卡,我都會去湊熱鬧,對它感興趣,但內心會有種批判,覺得再玩這種卡牌會浪費時間。現在年紀不輕,跟那些十八廿二的大學生不同,我亦有自己想發展的方向,怎能再花時間到這種無謂的娛樂中?但何謂無謂?印象中這詞最常出於母親口中:「又買埋啲無謂嘢!」對象包括我及我爸。 小時候總嚷著要買玩物,父母很好,多數都會滿足我。日子久了,玩物變成雜物、成為無謂嘢,就開始被母親唸我貪新厭舊。漸漸地,買玩具亦成為無謂的代名詞。後來改玩電腦,母親的口風亦跟上潮流:「又玩埋啲無謂嘢!」年少時不會聽到心坎裡,只會點頭示意,然後繼續玩。時日過去,才發現這句話已經內化成我的價值觀,對於某些事物的基本批判。 回到數碼暴龍卡,我幾乎確認這不是無謂的事物。但在大學,實在太多時刻我會感到無謂,或許這才是令人變老的原因,因為太多價值觀都固定了,無法再接受無謂的事物。剛剛踏入職場時,總愛看些名人語錄,Steve Jobs 那句名言:「求知若飢,虛心若愚」,換個說法,或許就是叫我們保持無謂。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