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2-29 16:35【台適生活】玉山行(2)在東埔山莊過夜翌日,我和同伴們早上約七時出發,是全山莊最晚出發的一批。從山莊步行至玉山登山口 -- 塔塔加登山口約需40分鐘,因此多數人會選擇搭專營接駁車,從山莊直達登山口,費用$100台幣。 當日目標是由海拔2580米爬到3400米的排雲山莊,休息一晚,翌日再登上近4000米的山頂。整條步道的路面平緩,大多梯級有完整平面,甚少沙石或泥濘斜坡。起初體力旺盛,相安無事走了一個多小時,來到第一個休息站。期間眾人討論要否加入一個新中途站 -- 玉山前峰。玉山山脈3000公尺以上有命名的山峰總計有二十一座,屬於台灣百岳的名峰則有十二座,有玉山東、南、西、北峰等,又以主峰為最高峰。 我當時稍有遲疑,因為前峰高3200多尺,來回需一個多小時,生怕後勁不繼,但同伴們均表示沒意見,基於從眾本能,我情不自禁地加入這個無個性戰隊。最後有人決定要爬,大家就跟著上路。爬前峰的好處是可先將背包置於入口,輕裝登頂;壞處是沒有完整步道,全是岩石和泥沙斜坡,得手腳並用爬上去。 前峰景色不俗,但我們有更遠大的目標,上去打卡後我們急急回到主要山路,繼續往排雲山莊出發。排雲山莊最有名的是雞腿便當,售價$300台幣,能在冰封的高山上吃到熱呼呼的便當,認真過癮!但玉山沒有車道,食材該如何運上去呢?原來是靠人力每日背食材走上山 ! 途中遇到一個搬運工,他低著頭急穩步向前,背著的物資比他高出一個頭,從塑膠膜中探見裡面夾雜著麵包、罐頭、肉品,不難想像我們晚上要吃的雞腿也在其中。 同伴們都是歐美人,海拔五千多米的山也爬過,玉山對他們而言自然是易過食生菜。當我吃著高山藥、喝寶礦力,一路氣喘努力掙扎著,他們舉起啤酒談笑風生,其中一人更穿人字拖上山。為了跟隨他們步伐,我越行越急喘,面色開始發白,亦有反胃感。途中遇到一對老夫婦,他們看起來是登山常客,走路輕盈自在,老伯說我氣喘得太急,要放慢腳步,別管同伴的步伐,專心以自己的步伐慢慢走就好。 我讓同伴們先行,獨自留守在後,步速大概比他們慢一倍,不適感稍有減退,仍持續反胃乏力,去到後半的路程,更要每走十分鐘就休息十分鐘。臨近排雲山莊前的路段,我忍不住嘔吐數次,嘔完體力卻異常恢復不少,但精神維持沒多久,健步踏上排雲山莊後又開始暈眩。後來翻查資料,以上症狀都是急性高山症的病徵,輕微患者可能在24至48小時陸續減緩。 到達山莊時大概下午五時許,天色和暖,太陽正俏俏退場。在山上觀看天空的色調,比起平地觀看來得柔和飽滿,沒有雲及霧霾的青空,對都市人來說更難能可貴。入山莊內登記、放行李後,我們到大廳準備用餐。 在山莊內最多人搶用的是熱水筒,山上沒有熱水器,熱水似乎是用煮的,再由工作人員裝到大廳的熱水筒,每次裝熱水都引來人們一窩蜂湧上排隊。聽家人說,香港以前經常缺水,政府三不五時管制食水 ( 制水 ) ,於是便要拿家裡能載水的器皿,到政府安排的水車處裝水。因此,以前家家戶戶都會有個膠水桶,又以紅A牌最為家傳戶曉。我媽家裡有九人,除了膠水桶外,洗腳盆、垃圾筒都派上用場。(待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2-29 14:57【台適生活】玉山行(1)本來對挑戰高山沒有特別興趣,但因為上次行合歡山買了一雙行山鞋,置之不理略嫌浪費,平日穿著行街又大材小用。忐忑之際,友人邀請我行玉山,「玉山銀行分行周圍都係,玉山想必是有名的山吧 ? 」。不理三七二十一,難得有機會讓那雙鞋再出土,我立馬答應了。縱使對玉山一竅不通,憑上次跟學校社團行山的經驗,我知道要先收集資料,計劃行山行程及物資。 回宿舍 Google 玉山,哇靠,原來是臺灣的最高山,其最高峰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是百岳之首。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可沒想過要看那麼遠 ! 登山期臨近歲晚,山上氣溫低見負十度,山峰結滿白霜。雪山給我的感覺總是刺激而驚險,腦中想起電影《發夢王大歷險》,主角在雜誌社辦公室發白日夢,突然從雪山蹦出女主角面前耍帥 ; 在遊戲《Call of Duty》入面,士兵們在雪山中打遊擊戰的畫面。活到現在還未上過雪山,結霜的玉山已經夠我遐想,在黑熊面前裝死驚險逃脫,或是在山上遭遇雪難受困,迫不得已猜拳決定吃掉誰的情節。 進入玉山國家公園需要經過申請,因為山上近3,400尺有一家旅館「排雲山莊」,要行玉山的人大多數都會訂住一晚,翌日清晨再攻頂。台灣人申請須經抽籤,外國人則有優先,等兩個月就抽到。事前我按照清單準備行裝,叮囑另外五個團友準備高山藥,但他們總是一副很 Chill 的樣子,彷彿不用計劃 Everything will be ok。他們都是美國和歐洲人,對於行海拔4000尺的高山表示「A piece of cake」,當日還有其中一個穿拖鞋上山,但我是人生第二次行高山,加上上次合歡山之旅見同伴又嘔又氣喘,少不免擔憂。 出發上山前一天,我們分頭出發往玉山下的東埔山莊住一晚,適應高山環境。我自行從嘉義搭公車上阿里山轉運站,再轉巴士到玉山下的東埔山莊,他們幾個瘋子說要租電單車上山,從嘉義市區到東埔山莊起碼3小時。上山會合時他們還很爽快,跟我說我應該跟他們一起騎車,我笑而不語,期待看他們回程的笑臉。 東埔山莊是個簡便的旅館,有三房最多共容納90人,床舖是十張上下隔床一字排開,有熱水洗澡。我提前到山莊,門口還真的有「熊出沒注意」的警示,當堂嚇一跳。準備代辦入住手續,瀟灑走到櫃檯前,提供友人的英文名字「My friend's name is Benjamin」,發現沒有他的預訂。「咩話,居然有啲咁嘅事 ? 」,內心開始焦急,難道今晚在零下幾度睡山邊也 ok ? 煎熬一個多小時,他們騎著「豪邁125」上來,紅、白、藍各一台,還自嘲法國車隊駕到。後來發現訂房的朋友用了中文名字去訂,當他說自己的中文名,感覺就像新聞台突然將彭定康叫成 Chris Patten,心諗「乜水嚟 ? ( 是誰 ? ) 」。 那晚彷彿回到中學宿營一樣,所有住宿的人都聚在大廳,準備自己晚餐。有專業的帶露營用爐灶來煮火鍋,香氣四溢 ; 有貪方便的帶白麵包配果仁,乾上加乾 ; 我重本買下7-11最貴的花雕雞泡麵,價值 $79。台灣美食之多,甚少機會讓我想吃泡麵,但這個泡麵簡直大開眼界。打開蓋,裡面有四包配料,兩包是調味粉和油、一包雞肉、一包花雕酒,單是排場已經嚇一跳。雖然雞肉質感一般,但調味不錯,加上花雕酒的芳香,力壓旁邊的火鍋,在嚴寒之下吃得欲仙欲死。(待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2-29 14:04【台適生活】冰室重光苦等個半月,市內最喜歡的香港冰室終於在 IG 宣佈重光,試業三天。事緣老闆經歷入籍台灣必經儀式 – 騎機車炒車,手臂骨折,休養了好一陣子。那冰室有我的 comfort food,平日選擇困難發作時,就去冰室食個常餐 B,例牌沙嗲牛肉公仔麵、炒蛋多士、凍奶茶少冰。冰室亦有是日精選,西炒飯、滑蛋蝦仁、乾炒牛肉意 …… 比常餐略貴,但不失為好選擇。 冰室十時開門,我調好鬧鐘仍賴床片刻,十點十五分到,豈料已滿座,要多等半小時。由於經常來打躉,大廳打滾中的老闆娘瞥見我進來,馬上向我打眼色。等待中的食客大多低頭玩手機,最近想抵制這個習慣,刻意觀察四周,發現冰室除了食物,還有很多細節令我感覺到香港的味道。 首先是店員的速度,來台兩年多,已習慣慢幾拍的生活節奏,自以為走路速度已經慢了一倍,還是會被台灣朋友嫌走得快。冰室位置不多,只有七個卡位,共廿八座,從店門口走到底只是十多步之遙。店員有四個,老闆在廚房主理,老闆娘遊走水吧、外場及收銀,另外兩個店員負責外場,間中客串收銀。老闆娘收銀時除了收銀,還要負責跟客人們「打牙骹」,替在廚房打仗的老闆解答傷勢、接受慰問之類。 其次是佈置,以前來只望到搶眼的 : 兩台扭「彈彈波」機和彈乒乓球機、一些男團 Mirror 海報及香港書,細心觀察才發現些細節。例如有張《豪情3D》海報,乍眼只看到海報上半部 – 沖田杏梨的洶湧波濤,下半部的杜汶澤總被慣性飄移走了。這次仔細一看,原來老闆把自己 key 上海報,面目猙獰、頭頂三斤重,難怪頭髮都掉光 ; 在桌上的玻璃層除了夾著餐牌,原來還有粵語小教室,其中一句教「滑捋捋」,還放下譚炳文的《牛油蛋撻》歌詞 : 「滑滑捋捋,似豬羔咁白,牛油旦撻都無咁滑」。已經忘記上一次聽這歌詞是什麼時候,可能是聽麥兜唱的,很懷舊。 還有背景音樂,歌曲橫跨 80 - 20 年代,由張國榮、Beyond到 Mirror 都有,新歌新到我聞所未聞。以前在香港麥當勞用餐,會聽到某大唱片公司的新歌發表,現在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感覺。這邊的台港食客大概五五開,當天來的肯定是熟客,因為老闆只在 IG 上公佈開業,沒想到這邊的台灣粉絲為數不少。到我入座,本想點常餐,猶豫片刻,還是點了較貴的是日精選 – 咖哩牛腩飯。 早前收到朋友從印度帶回來的咖哩粉,不會烹調,先加水煮開試探,一匙開五份水,仍然鹹過大海,手頭沒有椰奶或忌廉,抱著「牛奶都係奶」的心態搏一搏,咖哩的香料味終於出來,但跟平日吃的咖哩還差得遠。印度咖哩進入香港被在地化成港式咖哩,與印度不同的是辣度低、沒太多香料,多了八角、豉油、薑等中式配料。平日很少煮咖哩,一來很油膩,二來很麻煩,準備一大堆材料,還不比外面吃的惹味,有些錢還是要讓別人賺。 老闆以前在香港著名冰室 – 澳洲牛奶公司工作,手勢可算是教科書級別。咖哩牛腩不論是色澤、油份和味道,都是最正宗的港式咖哩味道 ; 牛腩軟腍得來不鬆散,肥肉、筋和瘦肉比例剛好,就連價位也是香港等級,簡直神還原 ! 用完餐我不敢多待片刻,門外還有一大群饕客,在冬日的焰陽下虎視眈眈,看我獨佔四人座卡位,大啖隨時售罄的咖喱牛腩。我埋單時順道加入「老闆傷勢關注組」,向老闆表示慰問,講聲「等咗你哋開舖好耐 ! 」,然後急急腳讓給下一位接力,生怕老闆提早開年。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1-28 08:45【台適生活】解凍雪藏牌我準備帶朋友們遊走半個台灣南部,從墾丁、高雄、台南、嘉義,再上阿里山。有些地方交通不便,只能租車自駕遊。我在台灣路面經驗有兩年,牛肉乾 ( 罰單 )、手臂、腳也賠上過,但在台灣駕機車與汽車的邏輯迂迴,我的車牌亦雪藏已久,所以找來在台灣當司機的朋友陪我練練車,從高雄往台南出發,找家港式餐廳喝杯奶茶、食件西多 ! 每次上車,我第一件事是先 google 手排上的英文字母意思,P 是 Parking、R是 Return / Reverse 我倒是記得,但每次總是會把 D 跟 N 檔搞混,香港教車師傅沒有教過這些字母代表什麼,只會喝聲「踩極力子 ( 離合器 ) ,入波 ( 入檔 ) ,俾油,左右擰頭阿 ! 」。再三查閱,才發現 N 是 Neutral,D 是 Drive,有時懊悔少時不懂事,沒有好好學英文,連 D 是代表 Drive 也沒想到,真羞家(失禮人) ! 戴好安全帶後,口中自然默唸口訣「櫈、鏡、波」,就是調整椅子、倒後鏡及檢查手排運作暢順。印象中鄧鏡波是香港城中名流,但不確定他做姓行,是演員還是地皮王 ? Anyway,當時目測 40 多歲的師傅,成功將這似有幻無的人物牢牢地收服在座駕上,以後我一上車就自動鄧鏡波上身,右腳踩極力子、左右擰頭,蓄勢待發。 開車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活動,有時見公車司機可以邊開車邊與乘客閒話,右手忽然轉檔、左手轉兩手駄,一瞬在馬路中央做出湯瑪士式迴旋,不帶走半點雲彩,一切是那麼渾然天成。到我自己動手,單是維持在馬路中間行駕這件事,已經花費我一半專注力,有五成時間看前方,三成從左鏡看車身與行車線的距離,兩成看後鏡和右鏡,剩下地圖只能靠聲音導航,莫講話要閒聊。 在香港開車尚好,路上主要都是私家車、小巴和巴士,龐然大物一覽無遺。在台灣的公路上,你想得到與想不到的事物,都有可能遇到。首當其衝是機車,小隻而迅猛,擅長在車龍間見縫插針,在眨眼間可以閃現出你的車旁,懷疑是戴著哈利的隱形斗篷,但風太大吹走了,又蓋到下一台機車上,不斷輪迴。 其次是馬路上的覺悟者,他們無視俗世的規範,視交通燈和線條如無物,昂首闊步於混凝土大地上。有時他們見到像我一樣愚昧的駕駛者,會投出憐憫的目光,舉起他的右手,彷彿想把我從人間這個煉獄當中拯救出來,然後卻又慢慢在我車前經過,獨自到彼岸而去,背景彷彿傳來熟悉的音樂「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 」,他們會怕有一天會跌倒嗎? 再來是不同的路邊車輛死火和突發事件,最常見的是在便利店、手搖店前不小心死火的車輛。台灣彷彿有一種結界,每逢經過便利店、手搖店就會死火數分鐘,作為正常人也只能摸摸鼻子,下車買杯飲料,冷靜思考應對方案,換作是我都也會這樣做。怎料每次看他們買完飲料,車子又神奇的變好了,這好比把台灣零食 – 乖乖放上器材上就不會壞一樣神奇 ! 修路亦是較常遇到的狀況,這無可厚非只能改道,修路工人們也很貼心,派出數個人員指揮交通。由於車流太多,人員們有時無暇應對四方八面的車輛,那次他們同時向我比轉左跟轉右的手勢。我楞住了,在這剎那,這條路比起我的人生更難走。最終有一個退讓了,把手勢打向右邊。這兩個有同一目標、不同方向的人,在分岔路上找到了他們的默契,彷彿見證著一場愛情發生。 「有驚無險,又到三點」。我們到了台南一家茶餐廳,點了一份揚州炒飯、西多士、凍奶茶少甜,炒飯有台式口味,西多很好,奶茶不是我杯茶,但老細很好聊,下次會再來。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1-27 09:30【台適生活】學台灣語言早前跟香港朋友吃火鍋,聊到想學語言的話題。朋友因為追星想學日語,我就因為在台灣生活想學台語。很多在台灣的香港朋友都對台語不以為然,一來生活上不必要,會講中文就夠 ; 二來不是每個台灣人都會用台語,尤其在台北,有時我貪玩用僅有的幾句台語唬爛台灣同學,他們除了驚訝之外,下一句就會接上「天阿 ! 你的台語比我還好。」。實情當然不是,他們起碼真的「識聽唔識講」,我「唔識聽又唔太識講」,差天共地。 當初會想學台語,是因為學校有個教授很愛請學生到 KTV 唱歌減壓,他尤其喜歡帶香港同學,因為他喜歡香港歌。普遍的台灣人聽到香港歌,只講得出海闊天空、陳奕迅等特別出名的,他除了80、90年代的天王巨星,2000年代的張敬軒到2010年代的 Dear Jean,橫跨三代的音樂人他都有關注,甚至還會用廣東話唱,是真真正正的海外廣東歌粉絲。他常自誇是唯一會唱張敬軒廣東話歌的台灣人,事實不得而知,但他唱得很好。眼見台灣教授對香港歌的熱情,我亦不遑多讓學了幾首台語歌跟他比拼,由此學會了不少台語。 其實在學校的生活裡,確定沒太多機會用台語。但到菜市場或一些南部城市,台語就大派用場,有的甚至只能用台語溝通。有一次我用破台語跟水果攤老闆問價,他以快速而含糊的台語回應,我只好尷尬的解釋自己不會台語,請他再用中文說一遍。他大喜,多塞幾根香蕉當作見面禮,自此我去菜市場都會用台語問價,看看能否遇到熱情的頭家,多騙幾根香蕉。結果當然失敗,但我聽台語數字的能力急遽提升。 常說學語言就是學習一個地方的文化,台灣跟香港其中一個大差別是,台灣有原住民族群,香港名義上也有,但生活方式與都市人的差距沒有很大。最深刻的經驗是,我請教一個太魯閣族朋友早安的的族語,他一時講不出,四處問鄰居的長老們,結果發現部落裡都沒有人會說早安,只會說「你要出哪裡」,因為早安是漢人的語境裡才有的 ; 達悟族友人在我離開時,對我說 makapía 表示一路順風,即使只是回走路 5 分鐘的旅館。這種日常的關懷是平日在都市甚少體會的,或許跟他們生活的環境有關,在高雄就會聽到朋友特別講騎車小心。 學一種新語言,總比學一種熟悉但不完全初學的語言來得簡單,說的就是台語、族語和中文 ( 普通話 ) 。在我出生的年代,學生要從國小一學中文到國中三,大概每週學一個小時。香港日常生活幾乎只會用廣東話,普通話只有上課、聽歌,或遇到中國旅客問路才會用到,很多字似懂非懂,但又因為直覺上覺得自己學過,不用刻意花時間再學,所以講了那麼多年還是「唔鹹唔淡」。反而在講台語和族語時,朋友都稱讚我發音標準,可以假裝台灣人,尤其是在唱歌的時候。現在每當我跟新朋友去唱 KTV ,都會默默點一串台語歌,唱幾首讓大家誤會我是台灣人,待聊天時觀察他們露出一種「他的中文好奇怪,但他又會台語,到底他是哪裡人 ?」的表情。 要學族語的歌比台語更難,台語比碼有些漢字可以聯想,族語只有羅馬拼音,不太抓到發音。但我還是學了一首,那是蘭嶼的回收車主題歌。跟都市的《給愛麗絲》和《少女的祈禱》不同,那是用達悟語創作的歌曲,只在蘭嶼播放,內容大概叫大家做好回收。那我是怎麼學到的 ? 就是在搭拼板舟出海時,船主邊划邊教我唱,一字一句的幫我糾正,來回不到 30 分鐘就學會,上到岸還把船主朋友都嚇到,終於體會到台灣朋友一臉興奮對我唱海闊天空的心情。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4-01-23 19:39香港夜繽紛近來香港政府推行了一系列以夜市作為推廣旅遊及刺激經濟的方案,名為「香港夜繽紛」,其中一個節目是將佐敦廟街打造成一個集多國特色的美食夜市,展現香港的多元文化。我跟賭聖寫到賭神的反應一樣「當堂嚇一跳,然後的啖笑」,那不就等於抄台灣的夜市嗎?其實香港以前也有類似夜市的攤檔,所謂的街邊檔/車仔檔(統稱小販)就是夜市的前身。筆者出身的年代還有街邊小販存在,是平民的日常美食,但數量越來越少,源自港英政府針對衛生問題在70年代起,管制小販牌照發放及轉讓,及後推行方案回收小販牌照。現時除了新年初一初二可以在旺角「約定俗成」地擺檔,以及深宵在街角有零星幾檔非法擺檔的小販,街邊小販幾乎在香港絕跡。 印象中以前油麻地、旺角、佐敦一帶都是小販集中地,每逢下班下課時間,剛下課的學生、剛下班的打工仔三五成群圍在街角,篤串魚蛋燒賣飲罐可樂,老土講句:「都咪話唔過癮」(比較老派的說法,表示寫意滿足,或一件事情很有趣)。舊式的魚蛋或燒賣檔,都是等客人點餐後,才打開蓋籠或煲蓋,左手握竹籤右手握夾,老練的一粒粒篤上竹籤,是為篤魚蛋。篤魚蛋在廣東話又有打球吃蘿蔔乾之意,因其動作好比篤魚蛋般乾脆直接;魚蛋檔這名詞亦有歧義,形容香港的一些妓院。那些妓院並非性交的地方,大部份由未成年少女為嫖客提供手淫性及「摸摸茶」服務,據說手淫的動作跟「打魚蛋」的動作相似,以而得名。 回到吃魚蛋和燒賣,傳統吃法前者通常配甜醬或辣椒醬,後者則配豉油或辣椒油。在檔口前,你們常常會離遠看到一團人俯身向前、昂頭咬牙切齒,原來是人們怕醬汁滴到衣服上,集體彎著腰吃熱騰騰的魚蛋燒賣。昔日在路上隨處可見路人們集體彎腰吃一串串的魚蛋,現在較乾淨企理的小吃店,除了門面乾淨,連吃的器具也更高級。以前我們只能在一個鐵盤上加醬,轉動竹籤,好讓每一顆每一面在小平台上沾上滿滿的醬 ; 現在的魚蛋燒賣大多用紙碗或發泡膠碗盛載,咖喱汁、豉油、辣油大把大把的灑進碗中,絲毫不會手軟,吃姿亦更為優雅挺拔。 小販檔的菜式不如台灣夜市般五花百門,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要肉有牛雜,要菜有臭豆腐及煎釀三寶,要墊肚的有碗仔翅。牛雜算是小販檔中比較高價位的小食,現在有些高級餐廳和串燒店都愛用一些動物的各個內臟來作招徠,牛雜可算是開發這種食法的始祖。小小一份牛雜,包含了牛肺、牛肚(草肚)、金錢肚、牛柏葉、牛膀、牛大腸、牛粉腸、牛竹腸,要注意的是牛雜只算內臟,所以牛腩、牛筋不算在內。要在繁華鬧市分辨一家牛雜店的品質,師傅的功架展演顯得非常重要。一個老練的牛雜檔小販,可以不見其人也聞其聲 – 用剪刀快速開合的霍霍聲。牛雜小販為求快速,會在鍋內夾起牛雜,懸在外賣盒上方,另一手手起剪刀落,快速把牛雜剪碎落入盒中,打包收錢,下一位。 現在政府要在香港搞夜市,因為牌照及衛生問題顯得綁手綁腳,只能以攤位市集形式進行。但這種高級時尚的營運模式,本身就與夜市大相徑庭,就算以廉價租金招攬攤主,亦做不到街邊小販的價位及情懷。市井本身就需要有規管的彈性空間才做到,夜市之所以熱鬧,除了價格低廉,或多或少就是因為在一切都被規劃好的都市中,彷彿有處相對凌亂、失序的空間,讓人可以「自由」遊走、選購,喘一口氣的感覺,香港還能做到嗎 ?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12-27 20:05【台適生活】跟著台灣大學登山社爬合歡山 (下)在我們到達營地的前2小時,其實有兩個領隊已經到了,他們帶著帳篷先行到目的地搭,要不是這樣我們應該早就累死了。我們一行人到營地後,稍作休息就開始準備晚餐。在出發前領隊把食物和工具分發給大家,我分到的是爐具,不知道晚餐會吃什麼,本來做好心理準備晚餐啃麵包和葡萄糖水渡過,結果他們開始拿出一堆花椰菜、洋蔥、豬肉片、豆腐、貢丸、燕餃 …… 在饑寒交迫的千尺山頭上,居然有著比廉價火鍋更高級的火鍋配料,夫復何求呢?我們開始分工把蔬菜處理好,上到山中什麼衛生常識都可以拋開,有沒有洗、掉到地上,一律都是大自然的原汁原味、是在地的美食 ! 我們把配料往鍋裡塞,加上日本昆布湯底,視線隨著呼呼蒸氣變得朦朧,營地充斥著快活的空氣。本來互不相識的團員們,經過一日的煎熬成為共過患難的手足,開始分享著手中的食物,有的讓身力不支的人先吃,有的拿出自己準備的喇叭播放音樂,各司其職互相團結。如果當初柯文哲和侯友宜在山上邊吃火鍋邊談合作的事情,命運或許變得不一樣。 吃飽後我們分頭收拾,很快就回到帳篷休息了。當晚氣溫只有幾度,凌晨時分最低 -3 度,最難受的不是寒冷,而是收縮的膀胱。尤其在冷冷的天特別想喝暖暖的湯,一不小心就喝了5碗,結果睡覺前一直上廁所。上廁所最麻煩的,是要走到草叢旁找個不會有人路過的位置上,避免別人路過踩到,但那些有利位置往往需要披荊斬棘才能到達,沿途充滿著有倒刺的野草和枝節,穿著厚重衣物時特別難過,更遑論要在如此兇險的環境下,伸出下體來小便,這種恐懼比起打針排第一個、玩鬼屋排最後一個,有過之而無不及。 很快就到了隔天早上,我們凌晨4點起床,煮了三明治和熱可可當早餐,還欣賞了深山的晨曦,看著一道微弱的藍光漸漸劃破穹蒼,作為學生竟然會享受著早起的樂趣,大自然的力量實在震撼。待日光照耀,我們踏上合歡山北峰的路,第二天因為吃掉許多物資,走起來比第一天輕鬆多了。同伴們都不太精神,陡峭的營地讓他們徹夜難眠,我反而異常的一覺熟睡到天光,活力十足,看來我蠻適合露宿野外的。上坡的路雖然吃力,但每日都走得穩健踏實,下坡的路反而舉步維艱,尤其在負重狀態下,每一步下坡都生怕腳下土石不穩滑倒,每一步都紮穩馬步低重心的下去,大腿肌肉很快酸軟。 整個旅程印象最深刻不是登上山頂的時候,而是有一段連續下坡1000米的路程,由於時間不夠途中幾乎沒有休息,沿途都是沙石路,完全是體力和意志力的考驗。走到中後段時我幾乎精神崩潰,繼而放聲叫囂高歌,試圖分散自己注意力。下坡的路連續走了近2小時,我們來到整段路最困難的路段 – 合歡山溪底,那邊又要涉水,又要用繩索上落,稍一不慎手滑,就會從高處掉到急流中。現在回想當時的地勢兇險非常,大家卻無動於衷默默爬過,可能是累到連驚訝的力氣也沒有。最後走了近1小時的平路,我們順利走到出口,包車大叔準備汽水和薑茶迎接我們,其中一個還教我特別的拉筋技巧。本以為他是個平平無奇的司機,原來他是爬了30年百岳的老司機!他看起來60多歲,教我用彈簧腿拉筋卻異常敏捷,一字馬說做就做,所以說年齡真的只是數字,那個老司機體能可能比在場的大學生們都要好。 當日的同伴現在又變回陌路人,但只要在山上遇見,大家又會變回熟悉的山友,期待之後再登其他台灣百岳!(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12-27 20:00【台適生活】跟著台灣大學社團爬合歡山 (上)「合歡山是台灣中央山脈主脊北段的一座高山,最高峰位在北合歡山,高3422公尺。周邊的山峰所串連合稱合歡群峰,當中有五座名列臺灣百岳,是著名的旅遊景點。」—維基百科 做大學生一大好處是,學校有數不清的學生社團(不是黑社會),運動、音樂、藝術、宗教、文化……我本身有參與兩個音樂社團,分別是學彈琴和組樂團的。偶爾會參加其他社團的活動,例如天文台的觀星團,和今次山野社的合歡山團。 在香港我也算喜愛行山,大帽山、元荃古道行不下十次,香港「香港三尖」之最蚺蛇尖亦曾登上,大概只差麥理浩徑全段未走過。這是我來台灣兩年來第二次行山,第一次是為了這個活動而去熱身。香港最高的大帽山海拔不過1000米,這次越級2000多米挑戰,實在沒有底。事前準備時,領隊表示這次活動是較輕鬆的,有些行程要求參與者通過體能測驗才能參加,但我仍充滿擔憂,畢竟他的對象主要是18、22的大學生。以前做廚師我沒有為自己體力而操心過,每日站12小時,放工再打籃球,一樣ok。自從轉做文職後,體能急轉直下 ; 來台灣當大學生,每日坐著上課、坐電單車出入,又少運動,自覺體能比中三時肥肥的自己更差。於是,我又加入了另一個社團—跑步社,每週跟他們去跑步練氣。有陣子有個朋友準備跑馬拉松,每天早上5點都會跑步,於是我又跟他一齊跑,氣量總算有回來,但腳力還是差很多。 到了出發當天,我們凌晨5點集合,坐5小時車由學校出發到合歡山登山口,每個人都要背近15公斤的裝備、食物和水。初時見有些隊友看來弱質纖纖,擔心他們撐不過,結果撐不住的反而是看起來比較健碩的人,有個看起來很運動型的人,最後要領隊幫他背背包才走得下去,真的不能以貌取人。我們的起點大概在海拔2000多米,第一天路程要上升1000米,第二天登頂再下降2000米,總共要上落3000米。剛出發時負重15公斤走路已經覺得辛苦,幸好上坡的路還算易走,多數都有石級,沿途遇有不少輕裝上山的人,連幾歲的小孩都有。很多山友看到我們一行十多人背重裝上去,都會問我們打算怎麼走,在山上的人們彷彿失去了都市的隔閡,任何陌生人都可以聊得像舊相識一樣。 行山的過程中,我回想到領隊說過行山不能抱著要征服它的心,山上的環境變幻莫測,我們只是云云來訪的一些微塵,但山一直都在,自大的人們更容易被自然吞噬……他應該沒有講得那麼動聽,但我腦補他所說的意思就是這樣。聽他說時沒什麼感覺,踏進山裡才能體會箇中意義。在山中行走,前路彷彿沒有盡頭。四面環山,穹蒼咫尺,頓然發覺……頭皮曬焦了,我趕緊向同伴借頭巾擋太陽。原來上高山一定要帶帽,因為高山的紫外線超高,即使體感是涼爽的。人處身山中就會默然發覺自己的渺小,儘管有一切科學儀器和裝備協助,上到山總會遇到你無法預料的事,小至被腳下的沙石滑到,大至山泥崩塌、狂風暴雨、頭皮曬焦,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 由於上坡費力太多,我們途中的休息時間遠超預計,晚了2小時才到營地……(待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12-25 15:00【台適生活】台灣廣東粥撫慰了生病時的我我來到台灣以來都很少生病,可能主要是因為疫情期間每天都戴口罩,直到最近,流感開始肆虐,我疏於防範終於倒下了,應該是我 2 年來第一次生病。太久沒有體驗過失去活力的感覺,生病起來特別難受。我努力回想到底是什麼情況下被傳染,有兩個可能性,其一是那天晚上跟同學團餐,有一個同學帶病出席,他坐我旁邊,還一直要我幫他夾菜 ; 另一個是到很久不見的朋友家喝酒,都共用同一杯,後來才發現他也病了。不論是誰,總之生病的他們好像都沒把病菌當一回事,馬照跑舞照跳的樣子,結果我就墮馬了。 生病那天早上,我起床時還算精神,但一直覺得肚子脤脤的,頭也有點暈眩的感覺,在想自己是睡不好還是怎樣,不消一會就覺得筋疲力竭,連站著也覺得很累。那天我還有工讀要做,所以還是硬著頭皮上了 4 個小時班,再撐回家休息。回到租屋處,我澡也沒洗衣服也沒換,倒頭就睡死了,中間醒來好幾次,因為身體一直又寒又熱,就不斷起來把被子拉走拉回。到第二天我幾乎病到沒有力氣下床,除了上廁所外,平躺了大半天,那是我很久沒有的體驗。 習慣擁有健康身體的我,每日都計劃讓自己做很多事,這樣才覺得自己有生產力、有進步。通常每天擦牙後,我都會拿出紙筆,計劃當天的行程及行事,每天把紙上的事項逐一刪除,是我做事的最大動力。每刪一件事好比在三分線外把球投中空心,清脆俐落,不帶走半點雲彩。直到當天,我連拿起筆也成問題,頭殼除了昏昏欲睡沒有其他作為,才發現自己如此渺小,就算我再努力的裝備自己,那一天我也只能躺在床上任由疾病折磨。 由於身體不能活動,於是內心就有很多活動,但多數都是配合身體受難的感覺,例如會一直有莫名的孤獨感油然而生。可能是人在異地沒親沒故,以前就算生再嚴重的病,躺的地方也是在家裡,起碼是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有家人會照顧,就算他們外出,也可以點家樓下吃了廿多年的那家茶餐廳,熟悉的味道也是可以帶來一點安全感。在台灣以上都沒有了,只能獨自對著四道牆壁,越是孤獨越容易胡思亂想。負面情緒就像浴缸的水,會在那狹縫打開後快速吸入,量多的話還會形成龍捲,尤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經過那天的躺平,我終於稍為理解到憂鬱的感覺。可怕的不是現實發生了什麼狀況,而是內心的狀況無法控制,而且都是一面倒向負面的事情聯想。 收拾心情後,我點了一碗廣東粥,在香港並不會叫「廣東粥」,因為香港叫「粥」的都是煮成廣東粥一樣綿爛的,而台灣的「粥」是水跟米分開的狀態,這種在香港會叫「湯飯」,所以初時來台點到「粥」都會驚訝,怎麼來了一碗湯飯 ? 幸好我租屋處附近有一家廣東粥店,有皮蛋瘦肉粥,味道接近香港之餘,配料還非常豐富。香港粥的配料可算是「名乎其實」,皮蛋瘦肉粥只有皮蛋、瘦肉和粥 ; 柴魚花生粥只有柴魚、花生和粥,頂多在桌面放一罐胡椒粉讓人調味。但台灣的廣東粥除了名字上有的料外,還會加入菜、雞蛋、油條等配料。本以為一碗黑、白、灰分明的皮蛋瘦肉粥,竟然多了黃、綠、橘的鮮艷色彩,腦中蹦出一句《稻香》的歌詞 : 「為自己的人生鮮艷上色,先把粥塗上喜歡的顏色 …… 」沒想到台灣的廣東粥竟然比香港粥更能治癒人,尤其在生病的時候,這是出乎我意料的。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