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8-29 15:00【台適生活】─ 台港大學同異(1)唸大學對香港人來講是個充滿美好幻想的時光,香港有句俗語叫「大學五件事」,就是香港人認為當一個大學生要做齊的五件事 : 讀書、上莊、住hall、拍拖、part-time。大學有不同的學會組織,而學會的內閣成員即是「莊員」,而加入學會則稱為「上莊」 ; 住hall就是住在宿舍,這對台灣人來講可能沒什麼特別,因為很多學生都會到不同縣市上大學,住宿舍是必然的,但香港地方很小,基本上住市區的人往來學校也很方便,宿舍就不是必須品,但還是有很多大學生希望搶到宿舍,因為終於可以體驗自己搬出來住、和同學夜夜笙歌的痛快。 上大學對台灣人來講可以是人生必經階段,因為台灣大學數量多、入學率高,社會大眾好像也約定俗成了大學畢業是這個年代工作的起步點。相反,大學對香港人來講則不算是必經階段,一來香港大學數量和入學率都很低,以2022年為例,共有39,523人申請大學聯合招生,只有15,857名學生獲派學位,錄取率為40%。2022年的全港中學生數量已經比歷年少,隨著中學生人數逐年減少,大學入學率有上升趨勢,但入讀香港大學還有成績的最低要求,即中、英、數、通識及一科選修達等級「33222」,2022年亦只有41.9%考生合資格升讀大學。儘管如此,香港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升讀大學,如高級文憑、銜接學士課程等,雖然學費較高,但還是可以透過這些課程銜接上大學,順利的話可以在第三學年銜接回大學三年級,等同正常升大學的時間。 在筆者中學畢業的年代,大學入學率大概只有20%左右,在我就讀的中學,同屆同學更只有10%能直接升讀大學,競爭可謂非常激烈。升不上大學的人主要有三條路,第一就是去海外升學,因為海外大學招生條件沒有本地的苛刻,例如台灣只需要用高中三年成績就可以報讀,歐美亦大很多大學是付學費就可以讀,所以有些有財政能力的同學就會直接出國,到現在也成功留在那邊就業居留 ; 第二就是上面提到的高級文憑和銜接學士課程,也是最多人選擇的路,因為大多比較專門的工作也需要相關科系的知識才能做,所以同學們也會根據自己未來方向而選擇相關的課程就讀,後來也有少數成功銜接上大學 ; 第三就是直接就業。 在香港讀大學對很多人來講可算是遙不可及的事,但隨著近年香港出現的移民潮,有更多學生選擇到海外就學,尋求畢業之後留在當地工作甚至居留的機會。在台灣的我也看到越來越多香港同學來這裏讀書,在我讀的大學甚至有接近100個香港人,這對台灣人來講也是前從未見的。有個碩士班同學跟我分享,在他唸學士班的時候,學校內只有寥寥可數的香港人,而且他們大多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現在來唸書的香港人感覺都認真很多。除了香港人外,看到最多的亞洲學生就是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他們大多是來唸學士或碩士班的 ; 歐美則各式各樣都有,美國、法國、德國、波蘭、俄羅斯、斯洛伐克...... 他們大多來華語中心就讀一兩個學期,很多是拿到大學的獎學金,因為台灣大學開始推動英語教學,希望有更多外國人跟本地同學交流的機會,也有推出學伴制讓台灣同學帶外國同學認識台灣,順帶訓練英文。(待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7-26 21:30【香港雜記】便利店美食天堂凌晨兩點,是我坐在電腦前的第十個小時。面對下週的期末考,我廢寢忘餐地在書桌前吞食讀本和筆記。本來八點多時已經想吃晚餐,但附近的餐廳大多九點關門,去到店面應該來不及,又不想用較貴的價格點外送,意志力成為我的精神食糧 :「金門由於土地貧瘠,發展出種高梁釀酒的產業,高梁酒口味辛辣,配紅肉類吃感覺應該很好....不 ! 回過來 ! 除了高梁產業,金門還因為長期受炮火攻擊,大量炮彈殼四散各地,當地居民用彈殼煉鋼造刀,可能鐵板牛排的鐵板也是這樣來,淋上黑椒醬簡直是...」只能說精神食糧太美味,結果還是忍不住走出去找吃的,在這個時間點也只能到便利店看看。 在香港的凌晨,我家附近也只有便利店可吃,泡麵是我的第一選擇,因為香港便利店的加熱類食物都沒有特別好吃,頂多會吃個糯米雞或是肉醬意大利麵,但也沒有很好吃,只是沒選擇下的選擇。但台灣就不一樣,光是熱的食品就多得讓我選擇困難症發作,有飯糰、意大利麵、燴飯、炒飯麵、丼飯、湯、炸物等,而且都是高品質的,尤其是意大利麵。在香港的加熱意大利麵口味只有兩三種,而且調味都很普通、醬也不夠 ; 台灣的便利店意大利麵則色香味料俱存,麵條的硬度、醬汁的款式、配料和份量都恰如其分,就算價位跟便當價格相約亦不過分。台灣有很多意大利麵餐廳,它們喜歡把麵條煮得很軟、醬汁煮稀得像湯,以我個人口味來講,我覺得便利店的意大利麵比那種餐廳煮的更好吃,甚至想過可以開個意大利麵店專門加熱便利店的,然後再列出來加點香草起司之類的小配料或烤焗,應該足夠讓一些意大利麵店倒閉。 如果你想要清淡,台灣便利店有各式各樣的飯糰、三文治、水果、奶酪,甚至有粥和湯品可以加熱用,每當我生病或宿醉想吃點流質的食物暖暖肚子時,便利店的皮蛋瘦肉粥和剝皮辣椒雞湯都是我最好的救星 ; 當你想找點薯片花生以外的下酒小吃,便利店就有鹽酥雞、烤香腸、關東煮、熱狗、滷味等食物,讓人更想多買幾罐啤酒配這些美味溫熱的下酒菜 ; 當你想要吃甜點,便利店除了普通的冰品,還有布丁、泡芙、千層蛋糕、提拉米蘇、豆花、果凍,甚至冷凍的湯圓也有,種類五花百門。想吃素的話有素食便當專區、端午節時有凍藏的南部或北部粽子、拜拜時會把台灣人用的祭品都排出來。在這裡我特別推介剝皮辣椒雞湯,這個便利店的湯真的做得非常出色,雞湯香濃帶有剝皮辣椒的辛辣和甘甜,湯內附一根肉質軟嫩的雞腿,所有配料加起來可說是天衣無縫。 從前在香港到便利店只會想到買飲料、冰品、泡麵和零食,來到台灣才發現便利店的餐飲可以如此出色,簡直是一家茶餐廳,從早餐到宵夜、從前菜到甜點,真的應有盡有,不應有的也有,有的甚至有酒吧角落,讓客人點杯生啤酒坐在吧枱看球賽。在台灣多數酒吧都在騎車的距離,喝完酒凌晨搭計程車費用高昂,雖然酒枱只有小小三個坐位,但也不失為一個鄰近的選擇。翻熱食品始終是沒現煮的好,但有時候在深宵時分,附近的餐廳都關門了,又想要找點熱東西吃,在香港的我只能頹廢的泡泡麵,來到台灣卻可以到24小時都開門的餐廳找熱呼呼的美食,對我這種夜貓子來講簡直是意外的天堂。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7-26 15:00【台適生活】 – 交通篇(2)在我沒來台灣唸書前,我就有在台灣自駕遊的經驗,由於那時候是去比較偏郊的地方,路都比較寬,車也比較少,所以開起來當然輕鬆。等我來到台灣生活,才發現開車進出生活圈附近都不太方便,因為都市裡車多路窄,騎機車走十分鐘的路程,開車可能要花個二十分鐘以上,而且停車位又難找,中午想去餐廳吃個飯,可能光找車位就已經夠時間回去上課了,我才了解到為什麼台灣那麼多人騎機車,因為實在有效率太多了。以我住學校宿舍為例,從宿舍出門走到學校正門附近的餐廳區域就要十多分鐘,夏日炎炎時在戶外走幾分鐘已經汗流浹背,可況來回三十分鐘的路程?所以在我沒有機車的時候,我就得依賴室友載我出入。當想要去一些比較熱鬧的區域走走,搭捷運是可以的,只是花的時間可能是騎機車的三倍,你就會發現沒機車真的很不方便,於是我考了機車駕照,成為台灣的駕駛者之一,也用另外一種視角看到台灣的交通問題。 首先是考駕照的過程,不得不說台灣考機車駕照程序實在有效率。香港單是排期考筆試已經要半年,再上駕訓課要花一年才考完;台灣快的可能不到一個月就考到駕照,因為沒有要求上駕訓課,也沒有路試,只要去考試場地自行練習即可考試,感覺是因為台灣每家每戶都有機車,孩子們也從小開始坐機車後座長大,他們從小就習慣在台灣路上行駕的感覺,也因此可以用更簡略的考試。但我跟台灣朋友說準備考駕照買機車的時候,他們居然跟我說可以先買車,再騎自己的車去練習和考試,雖然是犯法,但如果被抓只要跟警察說自己去考試就會網開一面。我知道很多人因為可以用這個理由而沒有考駕照,雖然不能說沒駕照就不會騎車,但每個人都抱著這種心態加起來就是個潛在危險。而且台灣的法律對無照者完全沒有阻嚇力,今天你無照騎車被別人撞倒,無照者只須罰$6000元,然後可以以正常駕駛者的身份進入過失比例判斷程序;在香港無照要罰台幣$20000和坐牢三個月,出車禍還要賠錢給對方,因此也杜絕了無照的問題。 然後是道路設計問題,台灣通常把左邊車道劃成汽車專用,因此機車都會往右邊塞,但如果汽車要右轉又會切往右車道,結果機車就要跟所有車爭道用;當機車要在寛路左轉時,就要使用兩段式左轉(又稱待轉),就是先去靠右邊橫向右車道前,等橫向車道綠燈再直走完成左轉,這樣對駕駛者來說是很沒效率的轉法,因為要連續等兩次轉燈,當太多機車同時待轉也會造成車群密集塞在車道上,增加風險。在很多停止線前的車道都有機車停車格,但有時候大型貨車停在機車格後根本看不到車子前下方,當待轉機車群太多,就會出現機車格的車還未走,貨車就已經起步的險象,我不只一次看到這種狀況。香港的方式用左右轉道和前行道來把車分流,再用不同時間差的燈號安排轉彎車和對向車道行動,這感覺比較安全。 再來是駕駛者態度的問題,台灣駕駛者普遍人都習慣性違規,不論是超速、衝紅燈、換線不打方向燈、違規停車、超載,以上每天出門都會看到,甚至有南部我朋友跟我說紅燈是可以右轉的,害我收了第一張罰單。就是所有人都習慣了各式各樣的違規,也沒有有效的阻嚇方式,結果違規的事就約定俗成,大家也習慣了在瘋狂的車道上行走,也常常會目擊到車禍現場,險象環生。 總括而言,台灣的交通模式跟香港的不太一樣,對新來的行人和駕駛者都是個挑戰,初時不熟悉路可以先找當地朋友帶你走幾圈,因為考駕照未必能體會到現實的路況,切記遠離車群和大車,不要開車太快,小心駛得萬年船。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7-26 14:55【台適生活】 – 交通篇(1)最近好像比較多媒體報導關於台灣交通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對以前當旅客的我來講是始料未及的,印象中來到台北市只需要搭捷運和公車就可以四通八達,去中南部我都是開車或包車的,所以對台灣的交通問題沒什麼印象。唯一是在去墾丁那一次,當時我是朋友中唯一渴望騎機車走走的人,但朋友們都「耍手擰頭」(揮手搖頭,表示堅決不同意做某事),說台灣交通很危險,尤其是騎機車的更容易出事,加上我又沒有駕照,如果出什麼事就很麻煩。當時我被說服了,但從我旅遊的整體經驗來說,印象中台灣交通是方便暢順的。但居住在一個地方就可以從當地人的視角,看到台灣交通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空間。由於我長時間生活在中南部,本文我將以行人和駕駛者的角度,分別描述一下我在台灣中南部使用道路時遇到的難題。 首先是行人,中南部的捷運系統沒有台北發達,台中只有一條捷運線,但公交車系統算是可以滿足大部分生活地區 ; 台南沒有捷運,生活區比較密集 ; 高雄算是捷運第二發達的城市,搭捷運基本上可以到大部分生活用得上的地區,外加有輕軌連接沿岸的觀光景區,算是便捷。平常在路上行走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沒路可走」,因為中南部很多行人道都是「亭仔跤」( 騎樓 ),也就是別人家或店家的門口,那麼別人在家門口要放什麼也理所當然,於是亭仔跤下基乎就是停放車子、盆栽、攤販、餐廳座位等各式各樣事物的地方。於是,行人很多時間遇到的情況就是在行人道走十步內,就要走出去車道上繞過堵塞的行人通道,其間你會感受到車子在與你距離不到半米擦身而過。 剛到台灣時,我每次走出去都戰戰兢兢,邊走邊左顧右盼生怕車子撞上,但後來習慣了人車共行,要走出去就放膽走,因為車子撞上你的話麻煩的是他,所以習慣了就覺得還不算危險,但這也引申出對駕駛人造成一大煩惱,就是行人都走出來與車爭道。另外,夏天要在毫無遮蔽物的路上行也是很痛苦,就算在亭仔跤下走也有機會被不同的雜物和上下階級絆倒。在香港走路遇到的問題是很多人邊走邊看手機而撞到別人,在台灣走路就完全能解決這問題,因為不看著路走肯定會摔死。這部分對身障人士是最大的困擾,如果不幸在台灣受傷要坐輪椅,幾乎沒辦法安心暢順的出門。 對行人來講第二個最大的危險是過馬路。首先是在中南部有很多過路處都沒有行人紅線燈,只能看車用的紅綠燈來判斷過路時機。這裡最大的問題是,很多駕車的人也會在黃燈甚至已經紅燈時加速過路,而路人也很會把握轉紅燈的迅間過路,沒有行人綠燈和車用紅燈的時間差來保障行人。另外,行人可以過路時,同時也是車子可以右轉穿越行人過路處的時候,這個設計雖然跟日本相似,但台灣駕駛者都習慣與行人爭先過路,行人的過路時間就被迫縮短,最近台灣有推出新法規要求駕駛者禮讓行人,希望情況會有所改善。 還有很多行人道是用地上的油漆來辨識,也不像香港般有欄杆,於是很多車子在轉彎時也會壓到行人道上,行人道形同虛設。在北部我看到一條窄巷,它的闊度剛好夠車子通過,但它同時在路上劃了三分之一闊的行人區域,代表行人道也是可以讓車子用。對於香港生活的人來講可能會覺得有點莫名奇妙,因為香港的人車道都區分得很開,不會讓兩者互相佔用道路。(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7-24 15:34【香港雜記】我的卡拉OK時代 (台灣篇)在台灣的夜生活多姿多彩,但最普遍的團體活動一定是去唱KTV。愛唱歌的人去當然沒問題,就算不愛歌唱的人,也可以去跟大家吃飯喝酒打屁。我來到學校沒多久的時候,系上的同學就約了所有新同學跟教授一同到KTV聯誼。台灣的KTV場地普遍都比香港的大很多,香港卡拉OK的場地通常都在商業大樓裡的某幾層,但台灣的可以是一整棟都是KTV,甚至在場館的中庭內有個小水池和樹林等森林風景,在我眼中是非常浮誇的。穿山涉水後來到一個大包廂,跟香港最大的包廂差不多大,可以容納三十人左右。跟香港不一樣的是台灣的KTV房都有幾個搖鈴,上一次接觸這種樂器應該是在國小的時候,以前會覺得這個樂器聲響非常單調,通常是些屁孩用來製造嘈音的,想不到我還有機會再玩到。有幾個台灣同學不太會唱歌,但就很會用搖鈴幫別人打節奏,在唱延長音時還可以跟著「唦唦唦」的做出高漲的氣氛,非常有趣,例如唱黃妃的《追追追》時,唱「嚥氣啦…… 」時配上搖鈴聲就很有感覺,當然也有賴主唱們的賣力演出,讓我對搖鈴這個樂器完全改觀。 在飲食方面,不得不說台灣KTV的食物質素普遍都很高,有些KTV的食物甚至比外面餐廳的好吃,可算是被KTV耽誤的熱炒店。香港的卡拉OK食物雖然完全被比下去,但有個優勢是它們有推出K Lunch服務,就是下午時份可以在卡拉OK唱兩小時兼吃個午餐,價格只是比茶餐廳的午餐多一點,對於普羅大眾是非常實惠的娛樂選擇。台港在KTV的喝酒文化也不一樣,在香港年輕人們通常會點一瓶便宜Whisky混綠茶喝,玩喝酒遊戲的花樣比較多 ; 台灣則比較多喝啤酒,喝Whisky的話會直接喝,也比較少玩遊戲,沒在跟你543。台灣的中至大型的房間裡會有個小舞台,愛秀的朋友一開始都會直接上去表演,其餘的兩三杯到肚也會聯群結隊衝上去,一齊跳唱幾首嗨歌,最常用的是美秀集團的《我要你愛》和五月天的《派對動物》; 香港嗨歌的話,男生用的應該是謝霆鍵的《活著VIVA》、女生用可能是鄭秀文的《煞科 ( 中文版 : 眉飛色舞) 》,男女通用的我猜近年是劉德華的《倒轉地球》,因為近年被影星陶大宇翻唱而在香港中國爆紅。 在台灣通常大家都會去幾家有名的連鎖店如 : 錢櫃、好樂迪,但台灣還有一種地道的KTV小店,它們通常在大街小巷,不太顯眼,你看到也不會覺得它是KTV。有一次有個朋友說要帶我去學校附近唱KTV,我在想最近的KTV要開車多久時,他卻說走路5分鐘就到,而且就在我們平常買炸雞排的店旁。我當時難以置信,難道我每天上課會路過而且常常光顧的店旁有KTV我會不知道 ? 結果去到真的是一家KTV店,它門口還寫著「卡拉OK」四隻大字,可能是潛意識覺得卡拉OK沒可能那麼小間,所以沒想過它真的是卡拉OK店。店裡只有4個小桌、一個冰櫃、一個小舞台和兩支咪,那時候有一桌老年叔叔姨姨正在高歌,朋友帶我們坐下後,拿起櫃檯的歌本翻閱,再用點歌機輸入數字點歌,每首歌才十塊,非常便宜。那裡還可以點些地道的台式小吃如黑輪、米血糕和各式炸物、自行到冰櫃拿酒。當地的客人會點吃喝的,邊唱邊吃,看到我們是外國人還熱情的招待我們,跟我一齊唱張學友、劉德華的粵語歌,我也不甘示弱,回敬台語歌《愛拼才會贏》和《酒矸倘賣無》,掌聲歡呼聲此起彼落,歌成為我們的共同語言。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6-30 17:45【台適生活】–飲食篇(2)到了學校生活,由於交通不便,我通常都會在學校宿舍的餐廳,或學校附近的社區找吃的。在學校餐廳裡有幾個類型的小店 : 一個是賣麵類的,例如雲吞麵、鍋燒意麵、越南河粉 ; 一個賣粥類的,都是屬於湯飯那種粥 ; 一個是賣煎類,例如蔥抓餅、鍋貼。還有一家是自助餐,在香港自助餐是飯店裡面比較高級的餐廳,而這種餐廳在台灣會用英文「Buffet」來表示。台灣的自助餐原來是香港的「兩餸飯」,就是有很多種菜式給客人自己選,通常都是地道又便宜的小菜。 但台灣跟香港的點餐方式不一樣,在香港是客人先付錢選要幾道菜,再請店員幫你夾到盤子上,份量由他們控制 ; 在台灣則是由客人自己夾菜,種類份量自己定,再到櫃檯給店員判斷要付多少錢,但會出現收費不明確的問題,有時候同一個份量的菜每次收費都有機會不一樣,那天收得比較貴時,同學們就會說今天阿姨心情不好,今天我們忘了叫她美女之類的自嘲一下。 有些同學會挑戰自助餐的問題,例如用比較便宜的菜把比較貴的菜蓋住試圖瞞天過海,有時候還真的行得通,但多數店員都會在放白飯時順便翩一下檢查,台灣同學多數也很守規矩,所以大多數人都會乖乖的把菜分類放好 ; 有同學試過把全店所有菜都夾一點點看看店員會如何收費,結果店員也是靠份量大概算個比平均高一點的價錢。自助餐的收費準則到現在還是一個謎,但無論如何,它也是便宜又可靠的餐點。 在台灣最常吃到的餐點叫便當,跟日本的便當概念一樣,在香港會叫飯盒。台灣便當通常是一款主食配三道或以上的配菜,主食主要是豬、雞的料理,例如燒肉(台灣的燒肉是烤薄片的豬五花,在香港燒肉是指一種燒臘--脆皮燒肉)、爌肉、炸豬排、雞排、魚排等;而配菜有些店會有數以十多類讓客人選擇,有些則指定配菜。在台灣有些配菜是香港很少見的,例如海帶結、煙燻豬耳朵、蘿蔔絲、豆豉苦瓜、滷豆腐等。便當對我來講最大的好處是強迫我多吃蔬菜,因為便當一定會配菜。而且台灣對於煮便當用的米飯相當精巧,幾乎每一家便當店的米飯都非常好吃,可能因為吃台灣米的關係。在香港主要吃泰國香米,有時候煮飯水多了、茶餐廳沒把飯勺子弄乾就裝飯,或是飯盒的蒸氣都會讓米變得太濕而黏成一糊,但在台灣的蓬萊米則沒有這個問題,即便遇上水一陣子也不會把米泡到黏糊,而且台灣米就算冷掉了,口感依然非常好,有咬勁之餘顆顆分明飽滿,飯味香甜,說完也很想立馬吃一碗。 如果你在便當店堂食,通常餐廳都會備有水或茶供客人飲用,這樣問題就來了。如果是喝水還好,但是喝茶的話,不管是紅茶麥茶綠茶,很多店家都會做甜的茶,這也是對我來講很大的文化衝擊。在我的認知中,除非喝茶餐廳的檸檬茶,或買有口味的茶飲料之外,茶應該都是茶本來的味道。我沒有想過原來茶可以變成用甜喝,第一次在餐廳喝到甜紅茶差點直接噴出來,實在是太奇怪了。後來我會裝一些甜的茶再加水,把它的甜弄淡慢慢入口。經過年月的訓練,現在我已經可以跟正常甜的便當店紅茶,算是適應台灣生活重要的一步。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6-30 17:30【香港雜記】我的卡拉OK時代 (2)試過第一次去卡拉OK之後,就更放膽的參加其他朋友約的唱K團,主要都是中學同學跟他們認識的其他朋友去,大家都是十幾廿歲,不管是聽的歌和玩的遊戲都沒有代溝。那時候香港有一對很紅的螢幕情侶 – 鄧麗欣和方力申,前者是前香港青年排球隊隊員、女子組合Cookies的成員之一,她當年參加了《Yes!》青年雜誌所舉辦的「全港校花校草選舉」並奪冠而入行 ; 後者是前香港游泳代表隊隊員,曾在2000年雪梨奧運刷新200米背泳、400米混合泳香港最佳績並保持紀錄超過二十一年,後來再加入娛樂圈。在2003年,方力申與鄧麗欣因合唱《好心好報》和《好好戀愛》兩首膾灸人口的合唱情歌而開始傳出緋聞,兩人隨後又合作參演經典愛情電影三部曲《獨家試愛》、《十分愛》,及《我的最愛》,成為香港最廣為人知及最受歡迎的熒幕情侶,更成為眾人公認的「金童玉女」。他們的合唱歌曲長期都在K歌榜上排行前幾名,幾乎當時每個中學生都會唱他們的歌,也由於他們是螢幕情侶的關係,朋友之間有時候會推正在曖昧的男女一起合唱,讓他們尷尬又暗爽一下,當然普通的朋友也會合唱。 除了合唱情歌,對男生來講,去K房一定要唱幾個 MK ( MK是旺角的簡稱,指一種風格的人,常常流連在旺角而得名,有點像小混混,但不完全是 ) 界老大的歌,分別是謝霆鋒、鄭伊健和陳小春。謝霆鋒近年的大廚身份好像比較有名,但在他未當大廚時,其實他是以音樂人身份出道,16歲就成為香港四大電子傳媒冠軍歌得主,他以叛逆、狂放的偶像姿態俘虜青少年,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20歲與相差11歲的王菲譜出姐弟戀,他的風格就是放蕩不羈的年輕人,代表作有《活著viva》、《潛龍勿用》、《玉蝴蝶》等 ; 鄭伊健、陳小春應該更不用說,他們就是香港著名黑幫電影《古惑仔》的主角們,前者推出的歌有一股江湖義氣氣息,強調有情有義的兄分本色,代表作有《友情歲月》、《極速》、《甘心替代你》; 後者則是死心塌地的情人,通常都是失戀的歌,例如《相依為命》、《失戀王》、《犯賤》等。 他們的歌都反映著當時年輕男生們對帥氣的期待和在尋覓愛情中的失落,那時候普遍對於 MK 都有一種想要追隨卻又放不開枷鎖的感覺,或許我唸的中學是所謂校風「良好」的學校,同學們普遍比較守規矩,但內心其實有時也會想要放縱自己,那些 MK 老大們就是我們一些內心的投射,在唱《活著viva》時一定會有群男生學MV裡的謝霆鋒一樣發瘋咆哮、學他彈電吉他的樣子,沒女生的時候甚至會把上衣脫掉。有道是人生最好的朋友都會在中學時遇到,中學的男生們也深信著,跟兄弟們平常一齊打球、鬼混、談心事,彷彿人生最重要的時刻都有他們的痕跡,《友情歲月》就是我當時跟兄弟們的主題曲,大家肩搭肩的唱,誰也當不了陳浩南,誰也不想當包皮,但在人生高低起跌時,都知道會有一群可靠的兄弟撐腰 ; 失戀或情路不順時,又可有《失戀王》唱出心聲,就算是我《犯賤》,為了與心愛的人《相依為命》,我們也願意付出一切。 「感謝永遠有歌 把心境道破 哪論動或靜 誰也有情 情緒有它撫摸」 – 《歌.頌》陳奕迅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6-30 17:29【台適生活】– 飲食篇 (1)從前對台灣的印象第一就是美食很多,尤其是夜市林立,蔥抓餅、珍珠奶茶、蚵仔煎、蛋餅、鹽酥雞……這些食物名在我還未食過時已經耳熟能詳;第二就是人情味重,俗話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兩個是在香港最常聽到對台灣的印象。確實在我還未來台唸書時,每次來台灣旅行都覺得非常幸福,進每家餐廳感覺都不會踩雷,不像在香港有時候會吃到很差劣的東西。但俗話又說:相見好同住難,有時候偶爾碰個面會覺得什麼都比較美好,但每天都在一齊的時候,好的醜的都感覺到,自然就有另一番風景。 猶記得剛剛來台灣的時候,還是疫情非常嚴重的時候,原訂的入台日期一改再改,開學初期我們只能用線上遠距離的上課,連同學的臉都看得不太清楚。這樣上課的模式過了快一個月,終於獲得批文入境台灣,但那時候還需要數週的獨立隔離,於是去到台灣的頭大半個月就是困在隔離飯店裡渡過。那時候下機後需要立馬轉搭防疫計程車點到點送到飯店,雖然從香港來台灣航程沒有很長,但一來我太久沒有搭飛機了,二來那時候搭飛機人人好像準備進入生化實驗室一樣,全程穿著全身保護衣,有的連手套、眼罩也戴上,那個環境讓人不寒而慄。我那時候只戴著口罩,心裡掙扎著到底是其他人想太多,還是我太輕視疫情,在舟車勞頓加上心理壓力下特別消耗體力。本來想說下機可以去便利商店買點吃的,結果立馬就被趕去搭防疫專車,也沒可奈何的跟著上車。 計程車司機是個很健談的人,一上車就很熱情的跟我聊天,還說自己也交過香港女友,對香港情有獨鍾。我平常也是蠻健談的,但那時候真的餓到不行,只能滿臉疲容地回應他,結果他把他剛買的蜜地瓜送給我,叫我帶回去吃,那時候真的感動到快哭出來,直到現在我還有跟那個司機聯絡,他成了我在台灣第一個朋友。不知道是否因為在雪中收到炭的關係,那盒蜜地瓜吃起來特別甜,甜到糖尿那個程度,雖然我真的好餓,但那個蜜地瓜真的是我人生第一次發現原來吃太甜是可以吐的。於是我在飯店用水再洗走地瓜外的糖水,才勉強可以吃進口。以前來台灣都不點這種小吃,一來覺得地瓜很容易飽,吃了就不能嚐更多其他的美吃,二來吃完很容易放屁,那時候才發現原來台灣人的地道小吃可以那麼甜。 在防疫飯店一日三餐都是由飯店準備的,早上7點有早餐、中午12點午餐、黃昏6點晚餐,也可以訂外送。那時候每一頓飯都像玩俄羅斯輪盤的感覺,早餐幾乎都是三文治或蛋餅之類的,除了冷之外也沒什麼大問題。午餐跟晚餐的變化就比較多,普通的雞排、豬排、燒臘便當味道是比較可靠,但大部分的飯菜都非常油膩,吃完時盒底還有一層厚厚的油在流動,這讓我在飯店的前三天都在拉肚子 ; 有時候飯店會準備一些「特色餐點」,例如每週都會有兩頓吃到魚羹類或粥類的東西,本來我是喜歡吃這兩類的食物,但在我的認知中這兩個都是鹹吃的食物,沒想到在台灣它們都變成甜食,這對我來講實在是太大衝擊,我完全無法接受甜的主食,所以我每週都有兩餐會自行點外送。後來我在外面的餐廳再試,羹類普遍都是甜的,而粥則是鹹的比較多,但台灣的粥跟香港又不一樣,台灣的粥米跟水比較分離,在香港應該會被稱為「湯飯」,而台灣叫「廣東粥」的粥就是香港的粥,即把米煮爛到很稠那種。(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6-30 16:58【香港雜記】我的卡拉OK時代 (1)卡拉OK(台灣稱KTV,香港簡稱唱K)應該是每個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娛樂活動,小時候有一部香港電視劇叫卡拉屋企就是從卡拉OK的諧音而來,內容跟唱歌無關,但劇名很容易記著。印象中我第一次接觸卡拉OK是在高中的時候,小時候我沒什麼表演的天份,但國小曾被迫參加合唱團一段時間,所以還有些分辨音準的能力。我對唱歌是沒什麼興趣的,但很喜歡聽歌,小學時很流行MP3,我嚷了爸媽很久才買到一個。那時候我不會在電腦下載歌,只能聽我爸媽已經下載的歌,例如林憶蓮、鄭秀文、Beyond、林子祥、陳百強等,這些歌手的歌對我來講都是耳熟能詳。後來隨著網絡發達,很多討論區都可以下載新時代 ( 當時 ) 的歌手的歌,我也開始會留意電視台的新歌推介和流行歌曲排行榜來找歌下載,例如陳奕迅、謝霆鋒、古巨基、鄭中基、Twins、鄧麗欣等,漸漸地我的歌單就越來越多歌。除了用MP3,那時候也開始有電腦的播放器,因為小時候我很喜歡打電動,便可以一邊打電動一邊放歌聽雙重享受,有時候爸媽不在家,我也會跟著音樂一起唱。 到高中後期,同學們開始流行揪團去唱K,初時我都不太想去,因為我對於唱歌有種執著,就是唱得不好聽就索性不要唱,我自問唱得不好,所以也不想去獻醜。但朋友們一直說服我,說那個女生會去阿,有自助餐吃有酒喝不唱也OK之類,我就被說服去了。印象中第一次進到卡拉OK場地覺得好像迷宮,那邊有三層樓高,大堂有條迴轉的樓梯上樓,中間還有個大水晶吊燈,氣派十足,我還在擔心會不會很貴,結果發現學生有優惠,大概是原價的三分之一,立馬放下心頭大石。登記手續做好後,前台人員帶我們進去房間,沿路都是五光十色的雷射燈,夾雜著不同的咆哮與狂歡聲,心裡又暗暗擔心著這裡是不是什麼不良場所,一會有幫派打鬥我要往哪邊逃之類的。走到走廊的盡頭,原來是一家派對用的大房間,那邊可以容納30人左右,螢幕也有3個,非常誇張,跟我想像中的卡拉OK也不太一樣。 進到房間後,有幾個很想唱歌的人就立馬衝上圍著點歌機,一點就三五十首,剩下的十多人就在沙發另一端開始玩喝酒遊戲。當時有同學帶了夠18歲的朋友來,可以代我們點酒,然後給大家一齊喝。在香港多數人去K房要玩喝酒遊戲都會點Johnnie Walker的Black Label再配綠茶,因為那是最便宜又有微醺效果的組合,長大後有工作想喝好一點就會點Blue Label,喝的不是酒是回憶。K房裡通常會出現兩個平行時間,一邊很熱烈的唱歌,一邊很熱烈的玩喝酒遊戲,我當時被捉到遊戲區,起初專心玩遊戲時也沒有留意唱歌的人,突然發現原來當時唱歌的聲音跟外面聽到的咆哮聲是一樣的,就是說原來大家來卡拉OK不是唱歌,只是要大叫發泄一下,音準、音色這些技巧都不需要,只需要滿滿的感情就可以撐起場面。玩到一半有一些喝到微醉的人跟唱歌的人交換位子,微醉的人唱起歌就更瘋狂,有的邊在梳化上跳唱,有的抓起其他人一齊唱,場面一時混亂。我那天沒有輸很多,所以有幸清醒的目擊這一切,那天我才知道卡拉OK不是只是唱歌的地方,也是讓人暫時忘卻一切大吵大鬧的空間,於是我也安心的唱了幾首。(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