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30 17:30【香港雜記】我的卡拉OK時代 (2)試過第一次去卡拉OK之後,就更放膽的參加其他朋友約的唱K團,主要都是中學同學跟他們認識的其他朋友去,大家都是十幾廿歲,不管是聽的歌和玩的遊戲都沒有代溝。那時候香港有一對很紅的螢幕情侶 – 鄧麗欣和方力申,前者是前香港青年排球隊隊員、女子組合Cookies的成員之一,她當年參加了《Yes!》青年雜誌所舉辦的「全港校花校草選舉」並奪冠而入行 ; 後者是前香港游泳代表隊隊員,曾在2000年雪梨奧運刷新200米背泳、400米混合泳香港最佳績並保持紀錄超過二十一年,後來再加入娛樂圈。在2003年,方力申與鄧麗欣因合唱《好心好報》和《好好戀愛》兩首膾灸人口的合唱情歌而開始傳出緋聞,兩人隨後又合作參演經典愛情電影三部曲《獨家試愛》、《十分愛》,及《我的最愛》,成為香港最廣為人知及最受歡迎的熒幕情侶,更成為眾人公認的「金童玉女」。他們的合唱歌曲長期都在K歌榜上排行前幾名,幾乎當時每個中學生都會唱他們的歌,也由於他們是螢幕情侶的關係,朋友之間有時候會推正在曖昧的男女一起合唱,讓他們尷尬又暗爽一下,當然普通的朋友也會合唱。 除了合唱情歌,對男生來講,去K房一定要唱幾個 MK ( MK是旺角的簡稱,指一種風格的人,常常流連在旺角而得名,有點像小混混,但不完全是 ) 界老大的歌,分別是謝霆鋒、鄭伊健和陳小春。謝霆鋒近年的大廚身份好像比較有名,但在他未當大廚時,其實他是以音樂人身份出道,16歲就成為香港四大電子傳媒冠軍歌得主,他以叛逆、狂放的偶像姿態俘虜青少年,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20歲與相差11歲的王菲譜出姐弟戀,他的風格就是放蕩不羈的年輕人,代表作有《活著viva》、《潛龍勿用》、《玉蝴蝶》等 ; 鄭伊健、陳小春應該更不用說,他們就是香港著名黑幫電影《古惑仔》的主角們,前者推出的歌有一股江湖義氣氣息,強調有情有義的兄分本色,代表作有《友情歲月》、《極速》、《甘心替代你》; 後者則是死心塌地的情人,通常都是失戀的歌,例如《相依為命》、《失戀王》、《犯賤》等。 他們的歌都反映著當時年輕男生們對帥氣的期待和在尋覓愛情中的失落,那時候普遍對於 MK 都有一種想要追隨卻又放不開枷鎖的感覺,或許我唸的中學是所謂校風「良好」的學校,同學們普遍比較守規矩,但內心其實有時也會想要放縱自己,那些 MK 老大們就是我們一些內心的投射,在唱《活著viva》時一定會有群男生學MV裡的謝霆鋒一樣發瘋咆哮、學他彈電吉他的樣子,沒女生的時候甚至會把上衣脫掉。有道是人生最好的朋友都會在中學時遇到,中學的男生們也深信著,跟兄弟們平常一齊打球、鬼混、談心事,彷彿人生最重要的時刻都有他們的痕跡,《友情歲月》就是我當時跟兄弟們的主題曲,大家肩搭肩的唱,誰也當不了陳浩南,誰也不想當包皮,但在人生高低起跌時,都知道會有一群可靠的兄弟撐腰 ; 失戀或情路不順時,又可有《失戀王》唱出心聲,就算是我《犯賤》,為了與心愛的人《相依為命》,我們也願意付出一切。 「感謝永遠有歌 把心境道破 哪論動或靜 誰也有情 情緒有它撫摸」 – 《歌.頌》陳奕迅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6-30 17:29【台適生活】– 飲食篇 (1)從前對台灣的印象第一就是美食很多,尤其是夜市林立,蔥抓餅、珍珠奶茶、蚵仔煎、蛋餅、鹽酥雞……這些食物名在我還未食過時已經耳熟能詳;第二就是人情味重,俗話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兩個是在香港最常聽到對台灣的印象。確實在我還未來台唸書時,每次來台灣旅行都覺得非常幸福,進每家餐廳感覺都不會踩雷,不像在香港有時候會吃到很差劣的東西。但俗話又說:相見好同住難,有時候偶爾碰個面會覺得什麼都比較美好,但每天都在一齊的時候,好的醜的都感覺到,自然就有另一番風景。 猶記得剛剛來台灣的時候,還是疫情非常嚴重的時候,原訂的入台日期一改再改,開學初期我們只能用線上遠距離的上課,連同學的臉都看得不太清楚。這樣上課的模式過了快一個月,終於獲得批文入境台灣,但那時候還需要數週的獨立隔離,於是去到台灣的頭大半個月就是困在隔離飯店裡渡過。那時候下機後需要立馬轉搭防疫計程車點到點送到飯店,雖然從香港來台灣航程沒有很長,但一來我太久沒有搭飛機了,二來那時候搭飛機人人好像準備進入生化實驗室一樣,全程穿著全身保護衣,有的連手套、眼罩也戴上,那個環境讓人不寒而慄。我那時候只戴著口罩,心裡掙扎著到底是其他人想太多,還是我太輕視疫情,在舟車勞頓加上心理壓力下特別消耗體力。本來想說下機可以去便利商店買點吃的,結果立馬就被趕去搭防疫專車,也沒可奈何的跟著上車。 計程車司機是個很健談的人,一上車就很熱情的跟我聊天,還說自己也交過香港女友,對香港情有獨鍾。我平常也是蠻健談的,但那時候真的餓到不行,只能滿臉疲容地回應他,結果他把他剛買的蜜地瓜送給我,叫我帶回去吃,那時候真的感動到快哭出來,直到現在我還有跟那個司機聯絡,他成了我在台灣第一個朋友。不知道是否因為在雪中收到炭的關係,那盒蜜地瓜吃起來特別甜,甜到糖尿那個程度,雖然我真的好餓,但那個蜜地瓜真的是我人生第一次發現原來吃太甜是可以吐的。於是我在飯店用水再洗走地瓜外的糖水,才勉強可以吃進口。以前來台灣都不點這種小吃,一來覺得地瓜很容易飽,吃了就不能嚐更多其他的美吃,二來吃完很容易放屁,那時候才發現原來台灣人的地道小吃可以那麼甜。 在防疫飯店一日三餐都是由飯店準備的,早上7點有早餐、中午12點午餐、黃昏6點晚餐,也可以訂外送。那時候每一頓飯都像玩俄羅斯輪盤的感覺,早餐幾乎都是三文治或蛋餅之類的,除了冷之外也沒什麼大問題。午餐跟晚餐的變化就比較多,普通的雞排、豬排、燒臘便當味道是比較可靠,但大部分的飯菜都非常油膩,吃完時盒底還有一層厚厚的油在流動,這讓我在飯店的前三天都在拉肚子 ; 有時候飯店會準備一些「特色餐點」,例如每週都會有兩頓吃到魚羹類或粥類的東西,本來我是喜歡吃這兩類的食物,但在我的認知中這兩個都是鹹吃的食物,沒想到在台灣它們都變成甜食,這對我來講實在是太大衝擊,我完全無法接受甜的主食,所以我每週都有兩餐會自行點外送。後來我在外面的餐廳再試,羹類普遍都是甜的,而粥則是鹹的比較多,但台灣的粥跟香港又不一樣,台灣的粥米跟水比較分離,在香港應該會被稱為「湯飯」,而台灣叫「廣東粥」的粥就是香港的粥,即把米煮爛到很稠那種。(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6-30 16:58【香港雜記】我的卡拉OK時代 (1)卡拉OK(台灣稱KTV,香港簡稱唱K)應該是每個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娛樂活動,小時候有一部香港電視劇叫卡拉屋企就是從卡拉OK的諧音而來,內容跟唱歌無關,但劇名很容易記著。印象中我第一次接觸卡拉OK是在高中的時候,小時候我沒什麼表演的天份,但國小曾被迫參加合唱團一段時間,所以還有些分辨音準的能力。我對唱歌是沒什麼興趣的,但很喜歡聽歌,小學時很流行MP3,我嚷了爸媽很久才買到一個。那時候我不會在電腦下載歌,只能聽我爸媽已經下載的歌,例如林憶蓮、鄭秀文、Beyond、林子祥、陳百強等,這些歌手的歌對我來講都是耳熟能詳。後來隨著網絡發達,很多討論區都可以下載新時代 ( 當時 ) 的歌手的歌,我也開始會留意電視台的新歌推介和流行歌曲排行榜來找歌下載,例如陳奕迅、謝霆鋒、古巨基、鄭中基、Twins、鄧麗欣等,漸漸地我的歌單就越來越多歌。除了用MP3,那時候也開始有電腦的播放器,因為小時候我很喜歡打電動,便可以一邊打電動一邊放歌聽雙重享受,有時候爸媽不在家,我也會跟著音樂一起唱。 到高中後期,同學們開始流行揪團去唱K,初時我都不太想去,因為我對於唱歌有種執著,就是唱得不好聽就索性不要唱,我自問唱得不好,所以也不想去獻醜。但朋友們一直說服我,說那個女生會去阿,有自助餐吃有酒喝不唱也OK之類,我就被說服去了。印象中第一次進到卡拉OK場地覺得好像迷宮,那邊有三層樓高,大堂有條迴轉的樓梯上樓,中間還有個大水晶吊燈,氣派十足,我還在擔心會不會很貴,結果發現學生有優惠,大概是原價的三分之一,立馬放下心頭大石。登記手續做好後,前台人員帶我們進去房間,沿路都是五光十色的雷射燈,夾雜著不同的咆哮與狂歡聲,心裡又暗暗擔心著這裡是不是什麼不良場所,一會有幫派打鬥我要往哪邊逃之類的。走到走廊的盡頭,原來是一家派對用的大房間,那邊可以容納30人左右,螢幕也有3個,非常誇張,跟我想像中的卡拉OK也不太一樣。 進到房間後,有幾個很想唱歌的人就立馬衝上圍著點歌機,一點就三五十首,剩下的十多人就在沙發另一端開始玩喝酒遊戲。當時有同學帶了夠18歲的朋友來,可以代我們點酒,然後給大家一齊喝。在香港多數人去K房要玩喝酒遊戲都會點Johnnie Walker的Black Label再配綠茶,因為那是最便宜又有微醺效果的組合,長大後有工作想喝好一點就會點Blue Label,喝的不是酒是回憶。K房裡通常會出現兩個平行時間,一邊很熱烈的唱歌,一邊很熱烈的玩喝酒遊戲,我當時被捉到遊戲區,起初專心玩遊戲時也沒有留意唱歌的人,突然發現原來當時唱歌的聲音跟外面聽到的咆哮聲是一樣的,就是說原來大家來卡拉OK不是唱歌,只是要大叫發泄一下,音準、音色這些技巧都不需要,只需要滿滿的感情就可以撐起場面。玩到一半有一些喝到微醉的人跟唱歌的人交換位子,微醉的人唱起歌就更瘋狂,有的邊在梳化上跳唱,有的抓起其他人一齊唱,場面一時混亂。我那天沒有輸很多,所以有幸清醒的目擊這一切,那天我才知道卡拉OK不是只是唱歌的地方,也是讓人暫時忘卻一切大吵大鬧的空間,於是我也安心的唱了幾首。(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5-31 20:10【台港生活】—記人名(2)(續前文) 第三類是不常用類,就是在廣東話也不常用的是,有的甚至連廣東話也不會唸,例如「郁」、「妤」、「苓」、「楷」、「煜」、「洧」、「昀」、「寗」,遇到這一類名字我通常都直接投降,請對方用手機打給我看,也因此我在手機設定了用注音打字的鍵盤,外人看到以為香港人也會打注音,其實我只是準備來給台灣朋友用。 這三類的因素讓我在記名字方面真的吃了不少苦頭,單是在單獨聽一個字就已經會先在腦海裡面蹦出數個中文字,當我在判斷到底他在講那一個字時,他可能已經從淡水碼頭講到基隆港。除了名字以外,在話語的句子中還有很多類近的情況,對我來說最地獄級的挑戰就是去迎新晚會的時候。迎新時會有一大群我不認識的台灣同學,然後破冰時大家坐成圈圈逐一自我介紹,當他們講了自己的名字一圈,我連一個都記不住,然後就要開始玩用名字來玩的遊戲,那時候的感覺除了絕望,就是更絕望。如果在場有個認識的同學,就可以抓他去一個角落偷偷問一下大家的名字怎麼寫,如果沒有的話,可能就靠交換聯絡方式時才知道對方的名字。因為多數台灣人都會用全名做社交媒體的稱號,這個習俗對我來講是非常友善的,每當我忘記對方的名字,我還可以用社交媒體來搜一下關鍵字或共同朋友,避免碰到面但叫不出對方名字的尷尬場景。 以前在香港我記名字的能力還算可以,因為起碼有一半人都是用英文名稱,例如Peter、Daniel、Timothy之類的。其餘的有的會用「阿X」的方式稱呼,多數X字是取對方名字其中一個字,例如阿龍、阿瑩、阿強 ; 有的會取綽號如「山雞」、「包包」 ; 有肉感的男性朋友很多時候都會被冠姓「肥」,例如肥邦、肥華、肥豪。這些稱呼方式對我來講是比較容易記住的,尤其是用綽號,因為綽號通常都會連帶一段故事,聽過故事後更加深了對那個人跟名字的連接。在台灣我幾乎沒有聽過同學有綽號,他們也很少叫對方「阿X」或「肥X」,多數都是用全名或名字。少數同學會用英文名稱呼自己,這堆同學我比較早跟他們混熟,因為我立馬就記住了他們的名字,碰到面立馬就可以叫出他們的名字來。其他用中文名字的同學,我常常在碰面時都想不出他們叫什麼,於是只能用「欸」之類的來叫他們,在心裡也會非常心虛自己這樣稱呼對方會不會很不禮貌,於是叫不出名字的同學我都會避免叫他,免得自己叫錯。 時間可以沖破一切,到了現在,我還是不能單憑聽就分辦出對方的名字,但我已經有一套熟悉的方法去記下對方的名字。通常就是開門見山的拿出手機請對方打下名字,然後回家時整理一下今天在那裡認識到什麼人,透過時間地點事件的方式去把人名聯想記起來,之後見面就比較容易想來對方的名字。而且記對方的名字要用中文記,很後來我才發現我還是習慣把中文翻成廣東話去記名字,結果因為同音字問題蹦出好多個字出來,更難以記得是那一個名字。直接用中文記中文講,省卻了翻譯的步驟反而更利於記憶,現在有些字我反而只會用中文講而不會用廣東話講。最後就是可以請對方說故事,有些人名可能在背後有一段故事,或是有些諧音字讓你更好記,例如有個朋友叫祈原,就算聽和看幾遍我都覺得很難記,然後他就說可以用《冰雪奇緣》的奇緣來記,他立馬就變成刻在我心底的名字了。(完) 延伸閱讀 【台港生活】—記人名(2)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5-31 19:50【台港生活】—記人名(1)我:「你好 ! 我叫老虎,是在台灣唸書的香港人,請多多指教 !」 佳芸:「你好 ! 我叫佳芸,請你多多指教 ! 」 我:( 加暈 ? ) 「很高興認識你 ! 」 過3分鐘後 我:「欸 ? 她叫什麼名字來著 ? 」 我:( 厚著臉皮再問 ) 「那個... 不好意思,可以再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嗎 ? 」 佳芸:「我叫佳芸,人土土的佳,一塊雲的雲換草字頭。」 我:「噢噢原來是佳芸 ! 不好意思因為我的中文聽力沒有很好,沒有聽懂是那一個字,拍謝拍謝 ! 」 佳芸:「哈哈!不會不會 ! 你中文講得很好呢 ! 」 這就是我剛剛來台灣每天都會發生的場景,因為聽不懂別人介紹名字而重複問了一遍又一遍,讓每次認識新朋友都會變成一股壓力。首先我的中文聽力就不好是一大問題,這問題引申到我分辨不出一些在廣東話發音一樣但中文發音不一樣的字,以及一些廣東話不常用/教到的中文發音字。另一方面,台灣朋友取名的用字跟香港的非常不一樣,很多字都不會在香港用到,甚至連那個字的廣東話怎樣唸也搞不懂。在重重難關之下,記住朋友的名字好比記住元素週期表一樣艱深。我綜合了我一些認識的台灣朋友名字,把用字分成三類,解釋一下對香港人來講到底記名字難處在哪裡。 第一類是同音類,一種狀況是同一個字的中文發音,在粵語有兩個字以上的,例如「佳」、「家」兩個中文發音都是「jiā」,但在廣東話這兩個字分別又有「街」、「嘉」等的粵語同音字,於是我聽「jiā」這個音,在腦海裡就會跳出4個中文字以上出來 ; 另一種同音類狀況是有兩個字以上的粵語發音一樣,但在中文發音又不一樣,例如「佳」、「街」在粵語發音是一樣的「gaai1」,但在中文發音分別是「jiā」跟「jiē」,於是當我想要用中文講「佳 jiā 」時,因為粵語同音而講出「街 jiē 」。初初認識佳芸時,我常常都會把她叫成「街芸」,有一次我在走廊大喊三次「街芸」,她才疑惑的回過頭來,當她發現叫的人是我,就會露出一切都變得合理的微笑。而且她本人都不會糾正我,待我叫了快一個學期「街芸」的時候,才有個同學跟我說其實她叫「佳芸」,真的好想挖個洞把自己埋起來 …… 類似的同音字還有「海」、「凱」;「文」、「民」,都是讓我困擾萬分的名字。 第二類是完全不同音類,就是一個字的中文跟粵語發音大相徑庭,例如「軒 xuān/ hin1(粵)」、「碩 shuò/ sek6(粵)」、「瑞 ruì/ seoi6」,這些字在香港學普通話的時候幾乎都沒有學過,或許是學過但太不常用而忘記,總之聽到中文發音時完全不會聯想到是那一個字。例如大學常常有同學問我「你是不是碩 shuò 班的 ? 」,或是說「現在碩 shuò 博士有銜接的方案,你有興趣嗎 ? 」,我聽到的就會變成「是不是縮班 ? 」、「現在說博士有銜接的方案...」。當刻腦袋裡浮現一堆問號,但表面上又要假裝鎮定,幸好台灣同學們都很會觀察,從我的遲疑就能懂我在一片腦霧,立馬幫我翻譯成我懂的語言,久而久之他們都習慣了把話說兩遍,一遍是純中文的,一遍是再用簡單意見解釋的,讓我更快速的理解他們。(續) 延伸閱讀 【台港生活】—記人名(2)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5-31 17:10【香港雜記】肌不可失 – 香港對肌肉的審美改變(2)在筆者中學的時候,男生們都會積極鍛鍊腹肌,例如在教室黑板前舉辦仰臥起坐和伏地挺身比賽,試圖在女生面對展現自己的男子氣概。雖然我當時不是運動型的人,但也因耳濡目染漸漸被影響,每天下課後回家默默鍛鍊腹肌和手臂,務求在教室前一鳴驚人。有一年學校旅行要帶大家去沙灘玩,不論男女都非常興奮,因為這是展現自己體態魅力的時候,女生都躊躇著到底穿什麼樣的衣服,而男生只有兩種選項:脫或不脫,要脫的就拿點料出來看,於是有一陣子男生下課後都會相約到健身房練肌肉。我當時沒有跟他們去,因為健身房費用也不少,於是我買了兩瓶5公升的水當作啞鈴,在家每天舉重健身,結果成效當然沒有很好,但起碼可以秀出少少的二頭肌和四塊腹肌,也算不賴。 在同一時期,香港有一個電視台舉辦了首個男士的選美節目,當中把男士分為「瀟灑組」及「健力組」,健力組顧名思義就是選肌肉型男,很有印象第一屆健力組選出來的冠軍叫Rocky,彷彿跟他本人一樣像塊大石一樣剛強。他雖然奪得「健力組」冠軍,但在最後投票中因得票率不及「瀟灑組」冠軍而屈居總亞軍。比賽後開始加入電視台拍劇,但一直以來都是飾演那種「人壯心善的老好人」,而且都是當小配角,幾乎沒什麼發揮機會。而選美節目也在第三屆把健美組拿下,換成少/壯年組,反映當時普遍人們的審美觀似乎還未跟肌肉連接,只有較年輕群體對腹肌比較多暇想。 到了2010年後,印象中那陣子娛樂新聞有一股男藝人為XX練肌肉潮,例如「JJ」林俊傑、林峯為開演唱會前練成一身肌肉;張家輝、彭于晏、杜汶澤為拍電影練成一身肌肉,好像男藝人做什麼前都要先練一下肌肉,演唱會其中一個環節就要秀一下身材。好像從那時候開始,人們開始把男性的肌肉納入審美準則,男藝人想要在演唱會有好表現?練肌肉就對了!想要拍電影時更能投入角色?練肌肉就對了!最近沒什麼工作想要擦曝光?練肌肉就對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操肌男藝人是陳奐仁,從小到大對他的印象都是胖胖的陽光暖男,他有一陣子在香港拍電視劇,但他的專業是音樂,能創作能唱歌,曾為歌神張學友、陳奕迅等創作音樂,非常厲害。大概在2018年,他也開始健身,從圓滾滾的胖子,突然變成一個肌肉棒子,那個熟悉的三角比例突然變成有點倒三角,身體瘦了顯得頭的比例有種違和感,總之就非常不習慣看他有肌肉的造型。雖然站在健康角度看是比過胖好,但站在觀眾角度看就會覺得不同的藝人都想要往同一種形象走,每個都好像用模型造出來的感覺,失去了每個人的獨特性非常可惜。 到現在這種練肌肉風氣已經遍布全港,一大堆的24小時健身房開業,有組織統計香港健身中心數量,發現截至2021年10月,總數達1,189間,較2019年增兩成,其中24小時營業的健身室更逆市擴充,由2019年37間增至117間。而女性也越來越重視肌肉線條,什麼馬甲線、二頭肌、曲線等等。肌肉在人們的審美觀中越來越受重視,人們有時是以為自己為了健康而健身,但事實上美觀才是首要目的,肌肉的用意更多是引人注目、滿足社會的審美價值,即使是勉強自己也會做,我覺得非常可惜。這好像限制了人對自己的想像,人們大可以選擇做自己想要的自己,但在現代流行文化中,人們好像越來越難以做自己,或是說習慣了跟著潮流走,漸漸也習慣了跟著走而失去自己的想法。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5-31 15:13【香港雜記】肌不可失 – 香港對肌肉的審美改變(1)最近在香港、台灣好像都有一股健身熱潮,雖然健身的風氣一直都存在,但近來似乎更熱烈一些,尤其在香港,身邊認識的男生朋友不少都有加入24小時營業的健身中心,女生則更多會選擇去練瑜伽。最近有一部韓國的運動紀錄片叫《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在香港有極高討論度,節目邀請一百名體格強健的參賽者,並在這些參賽者當中找出擁有最強、最完美身材的「肉體」,展開激烈生存戰的競賽,爭奪三億韓圜的冠軍獎金。男生們是否受它影響而吸引去健身房就不得而知,但我很好其到底香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推崇男生肌肉橫生的體格,我試試從我看過不同年代的影視作品中,看看肌肉棒子們在不同年代中會演怎麼樣的角色,或許可以窺探出香港對肌肉的審美改變。 首先是近80年代初,那時候有兩部非常被歡迎的武打電影,分別是《少林三十六房》和《少林搭棚大師》,男主角劉家輝曾是邵氏電影公司力捧的功夫片男星,其中前者更獲得第24屆亞洲影展最佳動作效果獎。雖然這電影引人注目的點是功夫武打,但電影裡花費大量鏡頭去特寫主角練功的過程,包括其精煉的肌肉線條,以至在揮灑汗水、承受痛苦時所展現出的堅毅意志,這種男子氣概的呈現或許引起男人對肌肉追求。以我了解健美在那個年代的香港已經有,只是還不普遍算是大眾重視的東西,而電影中看到的肌肉棒子身影,都是當小配角為主,例如在打鬥場合出現的小混混,或是男主角在健身房場合出現時旁邊的跑龍套,除非有特別強悍的角色必須由肌肉人飾演。 到了90年代,要數肌肉人的代表,一定會提到在《力王》飾演主角的樊少皇,這是改編自日本一部同名漫畫的電影作品,它的內容異常血腥誇張,講述力王天生神力,以各種浮誇的方式把對手撕殺,但以那個年代的特效來講還算不俗,但現代人看起來就會覺得畫面異常違和搞怪,於是有一陣子再度流行於網路之上。男主角樊少皇是一個肌肉型壯漢,以我對他的認知,力王就是他的代表作,及後還有在《葉問》中當葉問的其中一個對手比較讓人深刻。在我小時候對肌肉人的形象中,除了阿諾和龍珠的撒亞人之外就是他,那個胸肌大到覺得不可思議。 但那時候人們普遍對於肌肉沒有什麼好感,大塊的肌肉不算是吸引的體格,反而瘦削且有小小肌肉線條就足夠,例如謝霆鋒、陳冠希在千禧年代初。後者好像不太會光著上半身,前者有時在表演搖滾音樂時猛然脫衣、用力甩結他,露出少少的二、三頭肌和腹肌,已經足夠瘋魔萬千少男少女,當然很大程度也是因為他們的顏值,但也說明當時人們並不著重男生的肌肉量。雖然如此,但從我中學開始,男生們會特別對腹肌有所追求,認為有腹肌就是強壯的象徵。 2000年代中在香港一個很流行的網絡討論區上,經常會有一種叫[潮文]的文章,內容是一些搞怪、無厘頭的故事,時至今天舊的潮文依然不斷流傳回帶,可見其在網絡上的威力。其中有一篇叫腹肌潮文,內容講主角相約一個MK仔(MK是旺角的簡稱,有點類似古惑仔的形象,但不一定會參加社團的一個群體,因常出現在旺角而得名,現在幾乎消失了)打鬥,主角朋友勸阻指對方有腹肌很壯,但主角一意孤行結果被打成豬頭……可見當時年青人對肌腹的想像有多美好。但到底原因是什麼我已經不太記得,印象中那時候也很流行台灣偶像,有些男偶像也會表演中露個腹肌來吸引觀眾,不知這是不是其中一個成因。(待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4-27 17:00【台港生活】 - 初探台灣(2)進到鼎泰豐,我們點了小籠包、肉絲炒飯、紅油抄手......等,幾乎每一樣都是完美的味道,雖然鼎泰豐的菜式在香港也能吃得到,但平常在香港很少會特意去吃,因為那不算是香港的主要菜系,鼎泰豐的高品質菜式也因此特別令人驚艷。不知道是因為第一次吃台灣料理的美好期待影響,還是回憶裡的味道總是特別好,現到再到同一家店吃,已經不像當初的味道那麼讓人驚訝,但還是很好吃。 在台北的行程,主要就是逛商店街,西門町、忠孝復興、信義、及各式夜市等,當中夜市是來台灣的重點行程,因為對香港人來講能在路上一邊行一邊「掃街」是很新鮮的事情。在香港掃街通常都是吃小吃、非正餐的東西,但在台灣掃街是可以從前菜、主食、小食、甜點、飲料到飯後果都可以吃到,彷彿是一個超大型的戶外自助餐廳,每次去到都被目不暇給的美食和熱鬧的氣氛吸引著。就算吃飽了,也可以去夜市中的遊戲攤位玩樂,玩到累後再回去找吃的。 在夜市中的美食包羅萬有,中西日意印台…… 我想到出或想不出的國家菜式都可以找到,當然不是最正宗的,但也是非常美味。在台灣夜市當然要試試台灣才有的料理,我們主要都是吃台灣才有的東西。第一個很深印象的是炸鮮奶,當時看到名字很好奇 ,到底液態的鮮奶要如何放到油裡面炸,保著好奇的心情我買了一包來試試看,它看來就是一個圓型的炸球,一口咬下去,裡面是有點漿化了的鮮奶味餡料,香脆的外層配以裡面香甜的鮮奶,濃郁卻不油膩,開發了我對奶製甜點的想像,台灣的炸冰淇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個炸物都是當時在香港沒有看過的。 第二個很深印象的小吃是地瓜球,它也是一個炸的球狀小吃,當初我對蕃薯製的東西沒什麼興趣,因為在香港吃蕃薯的方式通常只有兩種,一種是買路邊炒栗子車的煨番薯,另一種是在傳統中式糖水店吃的蕃薯糖水,兩種方式都是把蕃薯整塊煮,令蕃薯肉質軟散,口感不算太吸引。抱著懷疑的態度試試看地瓜球,才驚訝的發現它外層結實得來帶著張力,裡層是口感Q軟的蕃薯餡料,吃不出蕃薯肉絲絲的口感,帶甜但又不膩,質感有點像香港茶樓的咸水角,令我打開了新的蕃薯體驗方式,一吃難忘。 最後一個讓我念念不忙的小吃就是蔥抓餅,這對台灣人來說就是非常普通的日常小吃,但對我們旅客來講就是在台灣才難得吃到的美食。住在西門町的時候,每個早上都有一家路邊餐車賣現煎的蔥抓餅,雖然西門町對我來講就像迷宮般錯綜複雜,但憑著蔥抓餅的香氣,早上出門的時候我都可以當帶路的那個。那時候沒有發現台灣有早餐店的存在,也不想千里迢迢來到台灣吃麥當勞之類的連鎖店,於是那家蔥抓餅攤就連續成為了我們幾天的早餐。它的配料多達十幾款,但簡單的芝士、火腿加蛋,配以醬油、胡椒粉,加上香脆的餅皮,足以令人滿足一個早上。以後每次到台北,我都會特意選住在西門町,除了店家都開到深夜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這家蔥抓餅攤。後來發現台灣原來也有很地道的豆漿店,賣的是像中式粥麵店的食物,例如蒸肉包、蘿蔔糕、饅頭、豆漿等,其中蛋餅、燒餅和咸豆漿都是我在香港沒有看過的,由於豆漿店可以講的東西太多,所以留待日後開一篇再講。(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
2023-04-27 04:50【台港生活】 - 初探台灣(1)小時候我對台灣味道的印象,都是來自在中學的時候光顧來到香港的台式連鎖店,因為小時候父母也是相對小資產家庭,沒什麼多餘錢出國旅行。通常他們會偏向去中國旅遊,當時人民幣兌港幣還是相對便宜,而中國的消費水平也很低,於是去中國玩就成為他們的首選。在復活節、端午節等連假時,他們就會帶我去靠近香港的城市如深圳、廣州、珠海等 ; 如果是有更長連假,也會選擇去中山、北京、上海等城市。後來我開始去快餐廳打工,開始有自己的財力後,就想計劃跟同學一齊出國旅行。當時對中學生來講,台灣是非常熱門的畢業旅行地點,因為台灣匯率兌香港也是比較便宜,而且在那個時候有一部在香港非常賣座的電影在香港上映,在電影中有很多台灣地標和景點,拍攝得非常優美,也增加了香港人想去台灣旅行的意欲。 到我中學畢業後,畢業旅行決定找了三五知己一齊到台灣玩,正式第一次出國。但那時候我很懶惰,只是想要去玩,不想排行程,於是行程、訂機票、訂房、簽證等,基本上都是由其中兩個朋友決定,現在回想也覺得他們很偉大,而我也從那時間開始訓練搭便車的技巧。作為一個旅伴我算是非常好相處的,因為我沒有什麼要求,加上我覺得自己沒參與決定,也沒有權利在事後要求什麼,所以什麼都配合。但同團有個朋友就跟我相反,他也沒有參與討論,卻在決定後一直抱怨行程、機票時間之類的,還未出發就把氣氛搞得很僵,所以去旅行選旅伴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能出去玩的朋友也不一定是好的旅伴,反而會因為旅行而不再友好,有些人就是保持距離才會變得美好。 那年暑假,我們先來到台北玩幾天,再下去墾丁幾天。當時我們就住在西門町站,那邊非常繁華,而且很多店都會開到深夜,非常適合我們這些血氣方剛的年青人。放下行李之後,我們興奮的跑到街上,跟著旅遊書的推介邊走邊吃。那時候台北的天氣非常好,感覺熱度也跟香港差不多,所以我們第一時間去買珍珠奶茶消暑。來到台灣才發現,原來台灣的手搖品牌非常多,在一條商店街就可以有接近十家不同品牌的手搖店,那時不太明白為什麼可以有那麼多家店同時競爭又可以生存,後來才慢慢了解到手搖真的是台灣人的生命之源。曾經看過一段台灣新聞,是記者去街訪路人喝手搖的習慣,基乎每個人都最少每天喝一杯,有些一天還會喝2-3杯。雖然台灣手搖價格比香港便宜,但手搖的價格跟一些正餐也差不多,所以我到現在還是不太明白為什麼台灣人那麼喜歡喝手搖。 第一站我們來到大名鼎鼎的鼎泰豐,印象中我們那時候是去忠孝東路附近的那家,因為有首動力火車的歌叫《忠孝東路走九遍》,那個MV的男主角叫陳鍵鋒,是香港蠻有名的電視劇演員,所以我對這條路印象特別深。在店外拿號碼牌排隊的時候,已經可以從玻璃櫥窗看著廚房的點心師傅嫺熟的做各種點心,小籠包一顆一顆工整地放在盤子上。他們廚房團隊陣容鼎盛,每個人都負責一個工序,一個做皮,一個包餡,一個蒸籠,打開蒸爐,濃濃蒸汽瞬間瀰漫到四周,細緻、飽滿而充滿光澤的小籠包出爐,隔著玻璃彷彿也能嗅到迷人香氣。我們迫不及特在餐廳外拿著餐牌翻閱,先決定要點的東西,一坐下來就可以立馬點餐。(續)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