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7-02 19:55胡友平捨身救人被罵漢奸 矢板明夫:她挽救中國外交危機中國蘇州55歲婦人胡友平捨身救人,阻止疑似仇日的男子攻擊日僑校車,卻遭部分民眾和小粉紅稱為「漢奸」,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指出,這是中國很大的悲哀,胡友平其實不只拯救了中國的尊嚴,更挽救了一場中國的外交危機。#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勇哉胡友平 獲「蘇州市見義勇為模範」 一名中國男子上月24日在蘇州欲持刀攻擊日僑校車上的學生,一對日本母子正在公車站等候校車,首先遇襲,受傷倒地,導護人員胡友平見狀,先是拉住這名男子,再從後頭抱住,阻止暴徒上車,結果身受重傷,兩天後,醫院宣告不治。 蘇州市公安局27日發布公告,表彰胡友平的見義勇為,有力弘揚了社會正氣,但通篇未提凶嫌的犯案動機,也未點出民眾可能仇日的問題;中國外交部則一再重申這是「偶發事件」,中國還是有善良的人民,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 胡友平追思會2日在蘇州高新區舉行,胡友平被授予「蘇州市見義勇為模範」的稱號,市委書記劉小濤向家屬代表頒發「蘇州市見義勇為模範」證書。 罵漢奸不求事件真相 矢板明夫嘆中國太悲哀 在台的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表示,中國時常有人被罵漢奸,但想不到胡友平捨身過世後,也有人罵她是「漢奸」,這是中國很大的悲哀。矢板明夫:『(原音)中國就有很多人罵她是漢奸,然後據說有400人去圍著蘇州高新公安局,要求釋放犯人;還有一些人說,為什麼這些日本人可以到中國去,我們的教育資源要給日本人用等等的,這完全是無厘頭的話,日本政府在中國設置日本學校,這個完全是中國的教育法規定外國人是不能夠隨便到中國接受教育的,所以他們才集中在一起,而且資源基本上都是日本政府出的,但是他們完全無顧於這些事實,然後就妖魔化日本,這是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 另一個莫大悲哀,矢板明夫說,這名歹徒到底為什麼行凶,在中國沒有任何媒體報導,類似事件如果發生在其他國家,大家一定都想要探究真相。矢板明夫:『(原音)去挖掘這個犯人的動機,為什麼這種悲劇會發生?這樣的話就讓大家可以更小心了,可以採取措施,防止同樣的悲劇再次重演了,但是到現在為止,中國這個犯人他去襲擊小孩子的動機,完全不知道。』 萬一讓暴徒衝上校車 中日將爆發外交危機 矢板明夫指出,胡友平徹底挽救了一場中國的外交危機,難以想像,如果讓這名男子衝上校車傷害孩子,中日之間將會爆發多大的外交危機。矢板明夫:『(原音)如果說她沒有膽子,我想每個人也許看刺刀上來會害怕,如果她跑掉了,那一車都是日本的小孩子,這個暴徒如果上車了以後,他可能會殺掉很多日本的小孩子,如果真正變成這樣的話,我覺得會有一場非常嚴重的中日之間外交的危機就會出現了,包括前不久正好還有中國的網紅去靖國神社去撒尿,去寫那個廁所的留言,這個造成日本國內對中國有很大的反彈,那麼因為有胡友平女士的存在,其實有人說她就是拯救了中國的尊嚴,因為有她的存在,所以把這個外交危機迴避了,她是真正的英雄。』 矢板明夫提到,很多日本民眾想捐款給胡友平的家人,卻又不敢捐。矢板明夫:『(原音)有很多人說千萬不要捐款,捐款之後,第一,可能她家人拿不到;第二,即使你拿給她家人的話,他們的家人可能就是被「漢奸化」,變成具體的證據,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中國的悲哀。』 表揚見義捨身 卻未阻止仇外行為 中國在上個月先是發生4名美國大學講師遭中國男子刺傷倒地,隨即又發生攻擊日僑校車事件,造成1死2傷。軍史學者徐全認為,官方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切實去制止民間非理性的仇外行為,而只是一味的強調善良的人還是很多,這無法讓外國人感受到中國大陸真的安全。 徐全:『(原音)在中國大陸這種仇日、反日、極左是沒有消失的,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極左的特點,就是他仇視日美、鄙視歐洲、主張武力攻台,然後在中國大陸社會內部是主張回到毛時代,外交上主張跟俄羅斯、北韓結盟,這是這個內部極左勢力非常典型的特徵,他會給整個世界帶來巨大的破壞。』 「人道中國」創辦人周鋒鎖則強調,中共因為沒有執政的合法性,所以會不斷以製造假想敵的方式,來維護自身存在的價值,並對民眾洗腦,產生盲目且無理由的仇恨;可是,另一方面,中共現在更恐慌的是,外資和外國遊客都在大幅下降,因此他們想用各種辦法和說法,欺騙外國人到中國,但中共政權的本質和體制,已讓他無法和國際社會和平共存,這必然會不斷製造出各種敵人,而且無法保護任何人的生命和財產,所以他呼籲各國人士不要前往中國,才能避免遭遇「偶發事件」。
-
2024-10-07 18:58祖國論熱議!你不知道的「祖國史」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晚會上的「祖國論」,引發海內外華人熱烈討論。學者指出,「祖國」不等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一詞早在清朝就盛行,而且具有三重意義,台灣過去也曾稱「自由祖國」;而在台灣民主化之後,歷任中華民國總統,不分藍綠,都會在兩岸關係上強調兩件事:「兩岸對等」以及「中華民國仍然存在」。#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中華民國」可能才是你祖國 祖國論議題發酵 中華民國113年國慶晚會5日在台北大巨蛋舉行,賴清德總統在致詞時提及的「祖國論」,這幾天引發華人熱議,也吸引外媒關注。 賴總統:『(原音)最近,我們的鄰居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號剛過完75歲生日,再過幾天,中華民國就要過113歲生日,因此,就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倒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不過,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已經75年,我們是不必再去談論這一層關係,但是如果有人要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快樂,特別祝賀詞要精準,切勿用「祖國」兩字,大家說對不對!』 軍史學者、時事評論人徐全表示,賴清德在晚會上的談話,其實是延續他從520就職以來一直強調的立場,「兩岸分治、互不隸屬」,當天晚會特別強調「祖國論」,主要是針對部分在中國大陸發展事業的台灣名人,特別是演藝人員在祝賀十一國慶時,使用了「祖國」一詞,這涉及到商業利益與政治認同表態的敏感議題。 徐全說,包括國台辦在內,中國大陸一向自稱「祖國大陸」,相信官方一定會對賴清德的祖國論回擊。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大陸的政治邏輯,是不允許「既吃飯、又砸鍋」,日後,台灣人若在中國大陸發展,認同表態將是無可迴避的議題。 「祖國」從啥時流行? 當年大家都在爭「祖國」 談及「祖國」一詞的起源,徐全指出,「祖國」這個詞流行於近代晚清中國,它具有三重意義,「國土」、「文化傳承」和「情感認同」;在兩岸對峙的年代,為了爭奪「祖國」的代表權,北京自稱「偉大祖國」,台灣自稱「自由祖國」,當時逼得香港人和海外華人幾乎要在兩個「祖國」間選擇。不過,在台灣民主化之後,台灣就不再爭奪「祖國」這個概念。 徐全:『(原音)就自從1990年代以後,不再爭奪這個代表權,台灣要凸顯的已經不是祖國的代表權,而是要凸顯兩岸的對等,當他從代表權的爭奪,轉向這個對等地位的彰顯的時候,「祖國」的這個概念就慢慢被淡化掉了,這就是兩岸關係當中「祖國」這個概念的變遷。』 中華民國依舊存在 歷任總統不分藍綠皆表述 徐全也談到,早在李登輝時代,就表達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時間比中華民國還短的相關言論。徐全:『(原音)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一個規律,從李登輝時代開始,他的國家統一綱領、一國兩府、階段性兩個中國、特殊兩國論;到陳水扁的未來一中、一邊一國;再到馬英九的一國兩區;蔡英文的維持現狀、九二精神、以憲法及兩岸條例處理兩岸關係,再到互不隸屬,台灣民主化之後的歷任藍、綠總統,其實都會在兩岸關係中凸顯兩個元素:第一是兩岸對等、第二是中華民國仍然存在,這是民主化之後歷任總統的共同點。必須指出的是,即便是馬英九任內的一國兩區,那個「一國」在馬英九當時表達的是「中華民國」,在這之下,兩岸是對等關係。所以,賴清德在國慶晚會上的致詞,仍然是凸顯113年來中華民國屹立不搖,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依舊存在,以凸顯兩岸是對等而不同的政治實體。』 他表示,兩岸關係在2017年之後出現了巨大變化,中國大陸在人心促統方面愈來愈採取主動性措施,來強化中華人共和國作為代表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地位,當時就迫使外國的航空公司,在訂票系統中將台灣變成了「中國台灣」;原來兩岸民間交流中的「一個中國」,是比較抽象的「文化中國」、「歷史中國」,台灣人只要表達「一家人」、「炎黃子孫」或「反台獨」就可過關,在2017年之後,「一個中國」被具體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任何對中華民國這個概念和國號的強調,不論是藍營還是綠營,都有可能被視為「華獨」、製造「兩個中國」,這也是挑戰中國大陸的愛國底線,所以,就會看到愈來愈多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台灣人,開始對十一國慶表態祝賀。 不迴避歷史 賴清德的不一樣 徐全也指出,賴清德今年在國慶晚會的致詞,將「中華民國」的論述表達到最足,可以看到他想成為「全民總統」、取得社會團結共識的想法;而賴清德沒有迴避、否認或割裂中華民國在大陸那段歷史,如同他在黃埔建軍百年的演說一樣,國軍東征、北伐、剿共、抗戰的主要戰史,他都有完整回顧和論及,他會將歷史連結到現實的邏輯中,強化他所理解的兩岸現狀論述。 徐全:『(原音)在承認歷史的同時,也強化現狀,這個是他的一個很大特點,這是他非常大的特色,我覺得這是他跟蔡英文跟陳水扁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你從之前他講到清朝末年,清廷跟沙皇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割讓了一大堆的領土,你會看到賴是非常注重歷史敘述的一個人,他對於歷史文化這個方面,他是有他的一個概念跟敘述的。』 今年國慶晚會 看見台灣成熟民主 台灣的時空背景已經不同,徐全認為,民主化早期的那種對中華民國或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對立,正在逐漸消失,當年的省籍和族群矛盾也在慢慢消失,新一代的台灣人或是海外僑民,會更接納中華民國與台灣的無縫銜接及融合,中華民國的國號和國旗幾乎成為台灣在國際上的符號。 他提及,駐德代表謝志偉曾說,台灣如果繼承了中華民國,那是繼承了林覺民的反抗精神,綠營知識精英階層和民進黨人士,已經將中華民國論述和台灣本土論述進行了結合。所以,海外的雙十活動從早期的藍、綠壁壘分明,如今是藍、綠陣營的群眾都會參加,畢竟,兩岸情勢和台灣內部情勢,已與當初完全不同,現在的雙十活動,每個人會從中投射出不同情感,成為多元價值和意涵匯聚的儀式。 徐全說,今年的雙十晚會其實很特別,藍、綠陣營對中華民國的想像和理解固然不同,但是賴清德和立法院長韓國瑜的致詞,都側重「中華民國仍然存在」、「中華民國與台灣融合」的立場。他強調,其實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當晚,執政的總統感謝在野的立法院長為雙十國慶晚會的付出,雙方握手,這是民主政治的良善典範和實踐,對華人社會而言,具有很大的正面示範意義。
-
2024-10-01 18:58香港人心不死!陳健民:從區議會選舉投票率看見希望香港的希望在哪裡?「佔中三子」陳健民表示,香港非常深遠的自由傳統,不是一下子就能被拿掉,或許有些人對香港的未來感到悲觀,但別忘了,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投票率71%創史上新高,4年後,2023年的投票率寫下創新低的27%,高達近半數的香港人不去投票了,這代表人心沒變,「人心不死,就有希望」。#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雨傘運動10週年 「佔中三子」無法相聚 香港社會在2014年9月28日爆發「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俗稱「佔中運動」,訴求是爭取香港落實「真普選」;為期79天的抗爭,由於參與者當時以雨傘抵擋政府施放的催淚彈,因此也稱為「雨傘運動」,發起人包括前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前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以及牧師朱耀明,三人被稱為「佔中三子」。 「雨傘運動」屆滿10週年,現在陳健民和朱耀明兩人在台灣,不過,戴耀廷因在立法會選舉發起民主派初選,於2021年被捕,在香港「47人案」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將被判刑。 陳健民接受央廣記者專訪,他說,香港每天都在發生讓他痛心的事情,尤其看到法官荒謬的判詞,實在非常痛心,「47人案」有45人被定罪,完全是「沒理由」。 陳健民:『(原音)裡頭有很多都是我的朋友,其中最重要的負責人就是戴耀廷,他就是當年我們「佔中三子」之一,我估計,可能要判他10多年牢是最少的,那我們走同樣的路,我現在在台灣可以那麼自由、有這麼好的生活,可是他可能未來10年都要在牢裡度過了,我其實是非常難受的,特別是剛剛9月28號佔中10週年,我們「三子」裡頭有兩位住在台灣,我們還可以過一些自由的生活,還可以訪問等等,可是「三子」裡頭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在牢裡頭,那樣我是非常難受,特別想著他的家人,我覺得你怎麼想像未來10多年,你都沒可能跟他過年過節的時候吃個飯,只能去監獄裡頭,隔著玻璃,一個星期只能見1次、一個月只能見2到3次,隔著玻璃半個小時,這種生活要未來10多年這樣過,想起來都很難受。』 雨傘運動前 預料香港未來發展都成真 談及香港社會這十年來的變化,陳健民表示,那年在雨傘運動之前,他寫了一篇文章,提及香港社會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如果後續出現和平運動,但無法成功,他預期香港社會將有3個發展方向,現在看來,這3種情況通通都已發生。 陳健民:『(原音)一個就是本土運動,因為大家覺得你在基本法一國兩制上面去爭取民主都不成功了,他好像把真的普選等同「港獨」,他們都說我是「港獨」,其實我從來沒講過,雖然我不反對這個想法「港獨」,可是我就好好在基本法的規定裡頭爭取普選就好,因為他寫明的45條說明要普選的,我只是要他按照他承諾實現。好了,如果不成功的話,年輕一代會說,我不會放棄民主,那我就放棄一國兩制了,沒有主權,沒有民主,這種會發展出來本土運動。』 第二個發展方向就是「勇武化」,他說,如果和平的方法不成功,就會更勇武、更暴力,第三個則是「犬儒化」,中產階級覺得沒可為了,當溫和的民主派中間的力量消散以後,更年輕、激進的力量,將會與保守、親北京的力量兩極對碰,帶來大衝突,像2016年就發生幾百人、1千人的小規模革命,梁天琦等本土派人士被抓,到了2019年再發生大規模的反送中運動,所以所有在雨傘運動前預料的發展方向,後來都真實上演。 有鐵證! 人心不死就有希望 他也談到,這些年很多人離開香港後,心情很沮喪,覺得自己不是移民,其實是難民,在海外的生活沒有比原來在香港的好,只是為了「自由」;這些人也很擔心香港,一天一天被港府破壞法治和自由,留在香港的人會不會就習慣了,而將這樣不正常的生活變成「正常」? 但是,陳健民想說,一切並沒有那麼悲觀。陳健民:『(原音)因為我覺得跟1989年中國在一個民主運動以後的狀態,香港是不太一樣,香港有更長遠的自由的傳統,150年的英國殖民地,再加上回歸以後,很多的社會運動、民主運動發生,影響到很多的港人,這是一個非常深遠的自由的傳統,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把它拿掉的,他什麼洗腦教育,當然課程他可以改,可是誰去教啊?那些老師,小學老師、中學老師,都是經歷過2014年雨傘運動、2019年反送中運動的人,那些年輕的老師不是那麼容易說忘記就忘記的。』 陳健民指出,只要看看最近兩屆香港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就能知道很多人都沒有忘記香港的民主精神。陳健民:『(原音)上一次區議會的選舉投票率多少?27%,只有27%耶!絕大部分的選民沒有去投票,2019年同樣的區議會選舉,71%投票率,哇!去了哪裡那50%的人?就是不滿啊,覺得那個是假選舉,「我要真普選」,是香港一個非常重要的口號,你不要說一人一票大家覺得那個就是普選了,你候選人完全是篩選出來的,全都是共產黨選的人,大家覺得那個是假選舉,只有少數20多趴的人。』 他說,在這27%的投票者中,還有一部分的人是被迫投票,特別是公務員,所以實際親北京的選民其實很少,當人心沒變,就有希望。 失望不能絕望 沉澱後會再起 陳健民回想,2014年雨傘運動的尾聲,在連儂牆上有一句話,「你可以失望,就不能絕望」,結果港人經過5年的沉澱,於2019年再度爆發,如今又5年過去了,他說,現在的香港人看起來好像「死了」,其實是再度沉澱,而且以非公開對抗的方式,默默流動意志。 陳健民:『(原音)很多獨立的書店,小小的書店每天還在做事情,讓大家坐下來,看起來是讀文學,有時候是一個新書的發表會、讀書會,其實那些都是同路人,都是在「圍爐」啊,有很多跑步的班、爬山的班,其實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每個週末碰面,都會這樣去做,然後有很多人還是很勇敢的,在法庭上面,你看鄒幸彤、何桂藍、黎智英,他們還在抵抗。很多人每天早上就起床跑去法院裡頭排隊,就去聽審,我們叫這些聽審叫「旁聽師」,為一些政治犯,為了那些給告暴動罪的年輕人去打氣,然後他們從法院判了有罪,用囚車送到監獄的過程裡頭,有人會追著那個車送別他們,那些叫「送車師」;他們坐牢以後,每天都很多人去探監,那些叫「探監師」,很多會寫信給那些人,一天到晚在寫信,我們叫他「寫信師」,所以不單是醫師、律師,現在有很多人做這種事情,我說這形成一種受苦的共同體,大家互相支持。』 陳健民強調,這些事情都不是一般的社會運動、遊行示威,可是它很重要,它維持了人的信念與希望,將來一旦中國內部政治發生變化,港人就有機會再次集體站出來!
-
2024-08-02 19:00「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問題大!王全璋:中國全民都受害《南方周末》微信公眾號日前探討中國社會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問題,引發討論。多年來持續被官方監控的中國人權律師王全璋表示,這項制度近年已被濫用,不僅有當年通過這項立法的人大代表遭反噬受害,更跳脫原本限制的3類犯罪對象,廣泛運用在一般民眾身上,相關規範本來就違憲,早就該廢除。#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王全璋談指居經歷 返家再遭數十人監控多年 中國官方在2012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把嫌犯在移送看守所之前的非法秘密審訊合法化,訂定「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制度,歷年來已有無數人受害,中國《南方周末》微信公眾號日前發表一篇調查報導,揭露多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者,在「指居」期間遭受酷刑致死,進而探討這項制度的存廢問題。 中國人權律師王全璋在2015年「709大抓捕」事件後被逮捕,遭判刑4年6個月,他在2020年4月出獄,就被監控在指定居所,後來可以回家了,又24小時持續被監控,他說,共有多達30、40人以每天三班制的方式輪班,在北京住家周圍監控他,他光是看都覺得「很辛苦」。 王全璋:『(原音)他們幾十個人住在我家附近,他們在那個社區附近,過去是一個空的房屋,他們住在裡面,在我居住的樓道,還有樓下,都安排了他們的人輪流值班,他們晚上都會在我家門口值班,像夏天很熱,他們在樓道裡面,樓道也更熱,他們確實很辛苦。』 從限定3種人 擴大到官民都遭殃 王全璋接受央廣節目「為人民服務-楊憲宏時間」專訪,他指出,「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本來是應該比被逮捕或在看守所被羈押,更加人性化的措施,當事人在被軟禁期間,應有正常的生活自由、通信權、會客權等各種權利,而且當事人可能也剛好因為沒有自己的住所,所以被指定在一個地方住,看起來很人性化,但官方實際執行,卻完全不是這樣,甚至就此展開嚴刑逼供。 他說,相關制度原本限定用在3種人身上,包括危害國家安全、有重大貪污賄賂,以及涉黑涉惡,但新的國家安全法在2015年出爐後,這項制度現在已被濫用到全民,每個人都可能遇上。 王全璋:『(原音)新的國家安全法出來以後,這個國家安全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一個變化,所謂的國家安全觀,已經不像過去那種狹隘的像普通民眾理解的跟國土安全有關係了,2015年這個新的國家安全法整個顛覆了舊的國家安全法,它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安全的概念:政治安全、經濟安全、人身安全、文化安全,什麼社會安全…基本上把這個社會所有的方方面面全部涵蓋,那麼所有都有可能跟國家安全有關,也就是說,每個公民都有可能被以國家安全的名義,被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經過幾年的發展來看,就是這樣子的,現在漏稅、合同詐騙,都可能被指定居所監視居住。』 他提及,後來還有人大代表也「中招」,親身體驗這個制度的不堪。王全璋:『(原音)這種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制度,它的通過是由這些權力機關、人大代表、一些立法者去通過的,而他們這些表決者有可能就會成為這個指居制度的受害者,這幾年的實踐也證明這一點,有好多人大代表,他們當時去通過這個制度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那麼多。』 當年修法關注「不通知家屬」 違憲立法理當廢除 王全璋談到,2012年官方想修法訂下相關條款時,當時外界關注的不是「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本身」的非法性,而是聚焦在一旦有當事人被指居時,官方不需要通知家屬,這讓公眾無法接受,批評聲浪四起。 王全璋:『(原音)這一條引起了全社會的討論,我們法律界反應更大,包括我們這些律師當時還寫了很多的請願信,當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徵求意見稿的時候,也考慮到公眾的這種意見和輿論,把不通知家屬這個條款拿掉了,但是還是把這個指居制度通過了,當時這個制度通過的時候,它是只針對所謂的三類人,很多普通人可能覺得這些案子跟自己很遙遠,他沒有感同身受,也沒有恐懼可能會施加到自己的身上,所以對這一條當時反而沒有引起很大的反應,通過以後,經過這10多年的實踐,愈來愈發現這個條款被愈來愈廣泛的用於各種各樣的普通案件。』 王全璋表示,雖然現在這項制度被官媒加以探討,但會不會在短期獲得改善或廢止,還很難說。他強調,畢竟權力機關在這些年已極為濫用相關制度,不過無論如何,這個違憲的規範,本來就該盡快廢除。
-
2024-07-23 18:55怕和自己一樣不按牌理出牌 中共最怕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拜登宣布退選,國際間關注選情變化,旅美中國時事評論人蔡慎坤表示,民主黨的拜登退選對選情造成影響,但還不能斷定共和黨的川普贏面變大;只不過,對中共而言,最害怕川普當選,因為川普常常不按牌理出牌,而且當年如果川普連任總統,絕對讓中共更加不好過。#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中共深究美國兩黨政治 原本期盼拜登連任 原本要競選連任的美國總統拜登,近日宣布退選,中國時事評論人蔡慎坤指出,這肯定對民主黨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距離11月大選還有幾個月的時間,民主黨還能調整競選策略,降低相關衝擊,而共和黨的川普雖然日前遇到槍擊事件,但現在還看不出贏面變大。 就中美關係來說,蔡慎坤分析,中共某種程度會比較希望拜登連任成功,因為拜登會說的話、做的事,是可被預期的,實際上,中共也把拜登政府算計得很清楚,但如今隨著拜登退選,相信中共會希望川普不要再勝選。 蔡慎坤:『(原音)中共他這麼多年,本身對美國的兩黨政治是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或者非常深刻的研究,他專門有一幫團隊研究這些人的性格,但是過去是沒有想到像川普這樣的人都能夠當選,這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所以說開始的時候,川普上任之後,你看習近平當時是措手不及,出台了很多的方案,當時都是為了迎合川普、迎合美國的,只是後來最後一次,習近平才否決了劉鶴的當時中美的貿易方案,導致川普當時非常之憤怒。』 誰當選美國總統 對中共差很大 蔡慎坤談到,川普擔任美國總統期間,在貿易方面對中共出狠招,且時常不按常理出牌,真的是狠狠給中國敲了一棒子,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打得有點暈頭轉向,讓中共很害怕,尤其中共本身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所以更不希望國際社會出現一個和他一樣特質的人。 蔡慎坤:『(原音)我相信如果川普第二任還是他來擔任總統的話,他很多的政策對中共來說可能就是釜底抽薪的一些政策就要出台,因為如果是第二個任期,他就沒有連任的顧慮了,他就可能像習近平自己講的「擼起袖子加油幹」了。』 蔡慎坤說,反觀8年前,如果是民主黨的希拉蕊當選美國總統,而非川普,中美之間就不會有貿易戰,中國的經濟體量甚至還有可能超過美國。蔡慎坤:『(原音)如果說上一屆是希拉蕊,那麼中國就還有更長的緩和或喘息的時間,那中國實際上過個10年的話,如果中美之間不發生矛盾、不發生衝突的話,他的經濟體量可能就超過美國了,這種情況是會出現的。』 他表示,目前看來,副總統賀錦麗接替拜登代表民主黨參選總統的呼聲最高,但無論如何,只要民主黨贏得大選,保住執政權,不論是誰來當總統,中美關係至少能維持現況,甚至有可能獲得改善。 蔡慎坤:『(原音)過去4年持續僵化的這種關係可能得到緩解,為什麼呢?民主黨本來他是想跟中國盡快恢復一些雙邊關係的,只是鑑於今年大選,雙方在中美的問題上都是劍拔弩張,都不讓步,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出台政策都是一個比一個狠,本來民主黨他還是有意想跟中國恢復更多的關係,彼此之間增進更多的了解,不致於使得中美之間的關係走向失控,我覺得民主黨今年在大選如果能夠連任的話,我覺得台美關係也好、中美關係也好,可能會有比較平緩的過程。』 誰當選美國總統 都不會拋下台灣 提到台美關係,蔡慎坤認為,也許有些人會擔心,川普如果再次勝選,很可能會拋下台灣,但其實台灣在美國政府心中的價值,無論是戰略地位或經濟地位,絕對比烏克蘭還要高,甚至不亞於其他歐洲國家,加上美國和台灣之間已訂定多個法案,所以不是哪個人當美國總統就能決定拋下台灣,只是川普的言論較容易引來非議。 蔡慎坤:『(原音)台灣過去就整個主流的政黨,都還是偏向於民主黨的,尤其是民進黨執政,民進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是比較親近於民主黨,所以說川普在這方面對台灣肯定是有些怨言的,這種怨言就看他最近的表態,實際上他就表露出來了,按照商人的角色來發表了一番的講話,就是好像你得交保護費一樣的,我們就像一個保險公司一樣,這種話如果說不是一個總統候選人,或者不是一個總統說這種話就沒有問題,但是你作為一個政治家或美國的總統,你說這樣的話,很容易讓國際社會產生很多的非議,這是川普在國際問題上最失敗的一點。』 蔡慎坤說,如果川普再度當選總統,相信仍會對台灣出售先進的軍事武器,只不過會比照以往他對歐洲國家「親兄弟,明算帳」的邏輯,進行相關交易,因此,他也預期,川普如果重返總統大位,將讓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產生重大變化。
-
2024-11-13 19:02珠海衝撞案疑雲重重 中國社會像火藥桶「一點就炸」中國珠海越野車衝撞事件已知造成35人死亡、43人受傷,警方指出,肇事男子是因為不滿離婚後的財產分配而犯案。不過,專家分析,當局依舊在掩蓋事實真相,整起案件是疑雲重重,並具有標誌性,反映出整個中國社會現在像個「火藥桶」,隨時「一點就炸」。#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35死43傷 嚴重到官方蓋不住消息 中國廣東省珠海市體育中心11日晚上發生汽車衝撞事件,釀成嚴重傷亡,官方在第一時間原本想依循往例,壓制民眾和網友將消息曝光,但因目擊者眾多,實在壓不住,因而在隔天發出通報表示,這起事件導致35人死亡、43人受傷,肇事者是一名62歲的樊姓男子,駕駛小型越野車強行進入體育中心衝撞民眾,後來在車上持刀自殘,警方立即制止,並將他送醫救治,但自殘行為導致頸部等部位嚴重受傷並昏迷,目前救治中,暫時無法接受公安機關訊問,警方經綜合現場勘查、視頻監控、證人證言和電子證據等情況,初步查明全案是這名樊姓男子對其離婚後財產分割結果不滿而引發。 新華社則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案發後指示,此案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性質極其惡劣,要全力救治傷員,精心做好傷亡人員及家屬安撫善後工作,並要依法嚴懲凶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3日強調,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中國政府將繼續採取有效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 病歷與離婚判決全曝光 警方明顯說謊 旅美中國時事評論人唐靖遠指出,發生如此重大的社會事件,中國官方肯定是極力阻止消息擴散,從現在網路上曝光的資料可以發現,當局連通報內容都在撒謊,因為肇事者在醫院就診的病歷都被拍下來,這名樊姓男子沒有昏迷,而且神智清楚。 唐靖遠:『(原音)那個病歷寫著很清楚,這個嫌犯他既沒有昏迷也沒有呼吸困難,他其實沒有生命危險,雖然有失血、有休克的症狀,但是他神智完全是清楚的,是清醒的,病歷上面明明白白寫著這個嫌犯是沒有昏迷的,但是警方的通報卻說他已經昏迷,我們沒有辦法跟他進行問話,至少在我看來,病歷是更可信的,那為什麼警方要撒謊?在我看來他的動機只有一個,他就是要掩蓋這個人犯案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除了病歷之外,現在連樊姓男子當年的離婚判決書都在網上傳開。唐靖遠:『(原音)他離婚的案子是2018年5月判的,那是6年半以前的事,6年半以前發生的這個離婚,怎麼會他拖到6年以後才來報復社會,至少在我看來,這件事情它其實疑雲重重,它有很多可能真正的原因或真相,可能都還沒有揭開。』 維穩不論真相 反正不能將矛頭指向官方 唐靖遠並點出,按照常理判斷,如果只是不滿和前妻的財產分配,則應當去報復前妻,怎會去報復這麼多和他完全沒有關係的無辜者,從情理上不太能說得通;而就另個層面來看,如果相關惡行事件的背後,牽涉到政治因素,依中共的慣例肯定是全力以赴的封殺,假如涉及司法不公或是被公權力打壓,官方也是要想辦法掩蓋。 唐靖遠:『(原音)他的目的就只有一個,就是想方設法要把所有這些社會矛盾的原因,都避開說這個矛頭是指向他們的體制、指向他們這些掌握權力的人,就是讓所有這種事件都讓你看起來,都是你們互相之間有了矛盾之後才發生這件事情的,跟這個權力體系沒有關係、跟政府沒有關係、跟這個社會體制的不公都沒有任何關係。』 他也指出,這起事件一開始還傳出可能是境外勢力造成的,這是中共文宣系統或官方發動五毛水軍企圖轉移視線的慣常手法,以免相關事件有損中共的形象和面子,但其實沒有多少人會相信這事件會和境外勢力有關;而BBC記者在現場採訪時,遭一名男子粗暴干涉,這一看就知道是便衣警察被指示前往干預,這都是中共標準化的維穩手段。 戾氣非常重 中國社會有如火藥桶 他談到,如果單看官方現在公布的肇事原因,則代表著這起事件背後,折射出整個中國社會的矛盾尖銳程度,戾氣是非常重,中共這種極權體制對民眾的壓制,導致民眾群體性的心理扭曲與壓力,已到達臨界點,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一點生活矛盾或社會矛盾,都能產生如此可怕的後果,所以,這起事件具有標誌性,意味著整個中國社會現在就像是「火藥桶」,隨時有可能「一點就炸」。 唐靖遠:『(原音)而且從這個時間點你會發現,它和前兩天鄭州的「夜騎開封」事件,僅僅是因為4個大學生突然一時興起說我們騎車去開封吃包子,就這麼一下可以引發一次20多萬人的效仿,你會發現這個背後其實跟這個案子它折射出的民眾心態、它的那種社會心理的基礎,是有共通點的,就是大家都已經壓抑到了極點,他必須要尋找一個出口,需要一個釋放,雖然看上去這兩個事件是風馬牛不相及,性質也不一樣,但是它背後反映出來的是共同的因素,就是中共對社會的管控已經到了一個爆點,所以他再這麼弄下去,這個社會要出大問題了。』 中共對每一起社會事件都採取嚴厲封殺,唐靖遠強調,當社會的矛盾沒有機會獲得化解,就會造成危險的後果。 唐靖遠:『(原音)就是對這些事件的本身,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事件?為什麼社會矛盾會到這種程度?這個當事人他為什麼會這麼想?這麼極端?沒有任何的比如說進行報導、去討論、去反思、去總結,然後怎麼去疏導這個社會的矛盾、怎麼去預防等等,所有這些全部都沒有了,任何一個正常社會會來糾正、來修復、來治癒自己的一種正常的功能,但你會看到這種功能在現在的中國大陸已經徹底的喪失掉了,不是中國大陸社會沒有這種功能,而是說這種功能被政府人為的、強制性的把它給抹煞掉了,為了出於所謂的維穩。』 先限制行動再補償封嘴 被害家庭很受創 唐靖遠還指出,每當發生這種惡行事件後,更會看到中國政府首先做的是「控制家屬」,防範他們將事實真相說出去,這種情形是正常國家很難理解的事情,這些家庭遭遇親人受害,本身就是巨大的悲痛和損失,卻還要被政府嚴格限制人身自由,被控制在酒店裡不能見外人。 他說,後續官方往往會私下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來封家屬的嘴,等同對這些無辜枉死的人,對他們的生命沒有任何的尊重,在中共看來,這就像一筆交易,花點錢把這條命買了,賠償一點錢,之後家屬就不能夠再說任何話,不能對這事件發表任何言論,這起事件就當煙消雲散、處理結束,非常殘酷。
-
2024-09-18 18:26首例穿「時代革命」T恤面臨重刑 港青預料殺雞儆猴香港青年諸啟邦被控煽動罪案,香港法院預訂明天(19日)宣判,依據今年3月實施的香港「基本法」第23條,這項罪名的最高刑期已從2年變成7年,在台香港青年推估,這是首宗遭新版國安法定罪的案件,港府為了殺雞儆猴,起碼會判處諸啟邦5年重刑。#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香港陷入「白色恐怖」 文字獄來了 27歲的諸啟邦在今年6月12日穿著印有「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的T恤,戴上的口罩也印有「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英文縮寫「FDNOL」,希望港人勿忘5年前的香港民主運動,結果在港鐵車站被警方逮捕;諸啟邦針對被控告的其中一項罪名「具有煽動意圖的作為」認罪,依新版國安法,最高可處7年有期徒刑。 流亡台灣的香港青年羅子維指出,諸啟邦被定罪,代表香港政府對於政治表達與言論自由的控制更加收緊,不只政治工作者會遭殃,平民百姓也會受波及。 羅子維:『(原音)國安法我們看到它其實是非常少去攻擊、控告普通市民的,他們針對的都是政治工作者,這個圈子以外的平民是比較少去波及的,我們看到的例子可能比較有名的就是唐英傑案,也就是第一宗騎電單車的那位義士而已,所以可以說香港政府用「23條」擴大了整個國安罪行的打擊面,讓全體香港市民都成為了白色恐怖下的受害者。』 他說,今年有很多朋友告訴他,現在只有在台灣或其他國家才能穿上「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的T恤,所以諸啟邦一定知道,當天這樣穿會招來什麼後果。 羅子維:『(原音)我覺得全體香港市民其實都知道,在某些敏感日子6月12號、6月9號等等,去穿這些衣服是有什麼意義跟有什麼後果,那就是被捕,然後很有可能是幾年或至少數個月的監禁,他們都知道後果,但他們仍然這樣做,我覺得這反映了一個獨特的現象,就是在中國控制下的邊境城市,比如說香港、圖博西藏或新疆,我們想要做政治表達的話,只能透過這種自我犧牲的方法來做政治表達。』 躲不掉重刑 但預估不會判到7年 羅子維表示,審理諸啟邦案的蘇惠德,是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指名的國安法法官,所以蘇惠德絕對會配合中共和香港政權,以殺雞儆猴的方式,判處諸啟邦5年以上的重刑,藉此恐嚇整個香港社會。 香港邊城青年秘書長馮詔天也認為,有可能會判5年左右的刑期,畢竟這是首宗案件,絕不會輕判,但也不會判到7年最高的刑期,適度保留向國際社會交代的空間。馮詔天:『(原音)可能對中國政府或對於香港政府來說,他也不一定會判到最滿的刑期,因為他還是要跟世界交代,就是說有觸犯相關的案件,可是我們也沒有給他最高的刑期,所以我想大概就是在最低跟最高的刑期中間,然後稍微高一點的那個刑期。』 馮詔天也分析,面對現在的香港國安法,被捕者如果認罪,有可能是基於刑期上的考量,或是被威脅家人可能會受到影響;另外,也有一種情況是想要正面迎擊,於是主動認罪。 馮詔天:『(原音)之前47人案裡面,就是何桂藍,她其實是主動認罪,她反而會覺得這種在法庭上面的方式,是一種跟如今政權對抗的手段,因為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上面的社會運動,或是少數的活動也非常困難,所以只能透過這種方式,跟大眾繼續去說明。』 避免過度自我審查 續存港人精神 穿件T恤就可以關你好幾年!馮詔天說,港府就是想將這種恐懼深植在每個人心中,往後最大的審查就不是來自政府,而是內心的自我審查,否則政府也知道人民一旦團結起來,他們沒辦法抵抗。 馮詔天:『(原音)我們都知道,如今的香港已經不再像以往一樣法治的國家,而是所有事情都是以愛國、愛黨的標準為優先,以政治為優先的一個地方,在法庭裡面也就是這樣子,所以諸啟邦之所以做出這種行為,我想他抱有非常強烈的一份覺悟,他也明知道對政權來說,這是一個他們不認可的行為,可是他願意去做,同一時間是為了香港本土的朋友,可以跟大家證明香港並沒有放棄,而且同時間也是讓我們這些海外的香港人,必須繼續努力下去。』 馮詔天提醒,面對中共這麼大的政權,人民一定無法硬碰硬,但無論在香港當地或在海外,香港人都要謹記不要放棄、不要忘記,才能持續保存港人精神。
-
2024-06-11 18:57終審法院一週3名海外法官求去 港人籲其他7人集體離職香港民主法治崩坍,終審法院一週內有多達3名非常任法官宣布離開,香港人士預期將出現連鎖效應,並呼籲僅存的7名外籍非常任法官,可採取集體辭職、齊聲譴責,才能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再走3人 終審法院剩7名海外法官 香港高等法院審理「民主派初選47人案」,5月30日針對16位不認罪者作出判決,裁定其中14人構成顛覆國家政權罪。最近一週,來自英國的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岑耀信、郝廉思宣布請辭,加拿大籍的麥嘉琳則表明將在7月退休,3人離開後,香港終審法院的外籍非常任法官將剩下7位,其中3人來自英國、4人來自澳洲。 岑耀信並在金融時報發表評論指出,當地法官「陷入一個由中國造成的令人無法接受的政治環境中」,在任何政府強烈關切的領域,法治都受到嚴重危害,許多法官受到日益黑暗的政治氣氛威嚇或說服,已經忘記他們捍衛自由的傳統角色,海外法官留在香港終審法院已「不再現實」。 難以支撐 預期出現連鎖效應 香港邊城青年秘書長馮詔天表示,相信這些非常任法官多年來都在想辦法維繫香港原有的法治精神,但隨著香港基本法23條在今年3月23日通過,整個香港變化又更大了,而且出現更多荒謬的審判,也讓更多非常任法官決定離開。 馮詔天:『(原音)今天這個47人的案件,其實真真正正說明了香港目前的法律已經淪為這個政權的工具,所以對他們來說,已經變成在這個體制裡面也沒辦法再有更多的空間,因為香港如今不是根據法律的知識跟你的法律專業去做出相關的判斷,而是根據那些政權的立場,或是根據他們的想法作出判決,這個並不是一個公平的判決。』 馮詔天預期,終審法院還會有其他的海外法官宣布離職或退休,並引發包括法官、律師等法界人士轉行或離開香港的連鎖效應。馮詔天:『(原音)譬如說律師工會或是社工,或是會計師的工會,他們開始都有加入,但現在可能就是表示要效忠或是擁護香港基本法,很多外籍的人士在香港工作的時候都需要加入一些專業的工會,那在這個部分來說,未來有可能會出現更多要離開香港的,或是直接的一些效應出現。』 籲非常任法官集體離職 引國際關注 台灣香港協會理事長桑普則認為,終審法院的非常任法官是香港法治的「花瓶」,自從有了國安法指定法官的制度後,這個花瓶已經丟失了所有作用。桑普:『(原音)香港這個地方已經很難有它發揮的空間,他們也沒有辦法作出終審的判決,因為最終的決定權在人大常委會,無論你看到在23條立法,還是那個國安法,所以與其當那個極權者的幫凶或者說他的那個陪襯品,不如及早離去,才是英明之舉。』 桑普指出,終審法院其他7位非常任法官,應該會在3、4年內陸續離開,但他希望這些非常任法官發揮道德勇氣,不必等任期結束,現在集體離職,也能引發國際高度關注。 桑普:『(原音)我們期待有連鎖效應,但是第一個要看每一個法官有沒有這個道德勇氣辭職,其實辭職就好像一開始英國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跟第二號的法官,都是沒有做完任期就辭職,如果說都以做完任期為一個原則,那就可能要等到他們任期結束才悄悄的離去、靜靜的離開,但我相信,如果能夠集體辭職、集體譴責,而且集體的去反抗的話,我覺得這個會對於讓國際社會,包括台灣跟美國各方面,了解香港新的法治情況非常有幫助。』 香港議題 全球休戚與共 他表示,香港議題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獲得國際關注很重要,也能進一步讓中國政府被國際制裁。桑普:『(原音)下一步比方說,美國跟歐盟可能會祭出有關的制裁,對於法官、對於檢控官,甚至對於香港的投資環境的重新研判,會有那個備案、撤資的問題、撤僑的問題,還有對於美中整個博弈裡面怎麼去看待香港這個角色的問題,這個都會放到議程裡面。』 桑普強調,當香港議題變成中國議題的一部分,也就變成美中對抗,或者自由世界與極權世界對抗的一部分,香港議題已和每個國家休戚與共。
-
2024-11-26 19:00白紙運動今兩週年 中國青年:比氣長的低音不曾間斷中國社會在2022年爆發「白紙運動」,到今天(26日)屆滿兩週年,海外約有10個國家共10多個城市,最近陸續舉辦兩週年活動。白紙運動青年黃意誠表示,兩年過去了,這場運動就像是比氣長的「低音」,它不是最強音,卻能持續發出聲音;台灣學者李酉潭則提醒海外白紙青年,中共必倒,所以不可輕易犧牲,務必保持實力,隨時展開動員。#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白紙運動在中國 沒有存在的存在 兩年前的11月26日,南京傳媒學院學生為了悼念在新疆烏魯木齊大火中無辜的罹難者,舉起白紙,高喊「人民萬歲 逝者安息」,校方人員上前抽走白紙,引發眾人跟著舉白紙聲援,消息傳開後,引爆全中國大規模的抗議動態清零政策行動,至少有21個省的人民、超過200所高等院校的學生響應,最後迫使中共取消清零政策。 在德國留學的黃意誠,兩年前在上海的烏魯木齊中路悼念新疆火災的罹難者,遭一群警察逮住狂毆,「頭下腳上」,下巴在地上被拖著走,滿臉是血,所幸在大巴上趁隙脫逃,撿回一命。 他說,這幾天又不斷想起那天的情境,這是一輩子都無法淡忘,上海警方這幾天也在烏魯木齊中路戒備,經過的民眾不敢拍照,但在海外都能收到當地封鎖街道的路線圖。 黃意誠表示,白紙運動又成了另一個在中國明明存在,卻不能提及的事實。黃意誠:『(原音)它好像是「沒有」,又好像是「有」,「沒有」是說它在中國的網路上,它是不存在的,關於白紙運動任何一丁點的信息都是查不到的,但是它又是一個存在的,它在很多傾向於自由民主的民眾心中,它是存在的,然後在中共強力部門的眼中,這個記憶也是存在的。』 海外紀念活動多 還深入英國國會 他指出,白紙運動兩週年,在海外各地舉行的活動,不輸一週年的盛況,顯示這場運動的記憶,在眾人的心中並未隨著歲月給遺忘,而且最近一年,大家更加清楚還有其他被捕的白紙運動人士,包括維吾爾說唱歌手亞夏爾˙肖合拉提(Yashar Shohret)、白紙運動紀錄片導演陳品霖,以及湖南天橋勇士方藝融。 黃意誠:『(原音)如果第二年,他能夠維持這個記憶的話,那麼說明這個記憶可能不會被遺忘,我覺得它像一個低音,它不是那個所謂的主旋律,不是那個最強音,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人在堅持這個非常微小的聲音。』 兩週年紀念活動,最近陸續在日本、韓國、美國、英國、法國、荷蘭、德國、加拿大等地的10多個城市展開。黃意誠:『(原音)舊金山有詩朗誦的活動,有看到好多跟白紙運動相關的詩歌;還有在倫敦,也是我覺得令人印象很深刻,有兩個英國國會的議員來支持白紙運動,還是進入到英國國會裡面,就是白紙運動在海外更加的能夠進入到民主國家的政策、決策的機關裡面。』 白紙運動能量強大 海外融合香港民主運動 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李酉潭說,白紙運動的影響力相當深遠,不僅當時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難得願意妥協,結束清零政策,現在在海外的能量更是強大,並且開始與香港民主運動相結合。 李酉潭:『(原音)最近我去海外參加民主運動,我發覺白紙運動影響力很大,包括香港年輕人到海外去以後,他們開始大量參與海外民主運動,包括香港的運動,所以現在結合川普上台以後新的情勢,這個部分,我希望能夠綿延不絕、永續發展,在中共沒有倒台以前,這些運動都應該盡量跟所有反抗中共極權專制暴政的運動結合,互相聲援。』 籲海外青年不輕言犧牲 一同見證中共倒台 李酉潭希望海外華人學習孫中山當年的革命精神,或台灣早期民主運動在海外發展社團的精神,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來幫助這些年輕人。 李酉潭:『(原音)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到外面來以後,他們可能有家裡的壓力,尤其中共採取連坐法的精神,所以他們受了很大的障礙,加上他們到國外也要求學,所以希望這些人他們可以學習一些香港人,就是參加活動,但是不要出頭,不要讓人家知道他是誰,但是還是要大量參與活動,掌握時代脈動。』 李酉潭認為,中國年輕人看不到未來,現在又很擅長透過各種方式集會,並以沒有政治意涵的氛圍,展現出政治意義,所以類似白紙運動或夜騎開封的事件,明、後年會愈來愈多。 他強調,極權專制必倒,而中共現在禁不起再發生一場「天安門事件」,一旦爆發,必定倒台,因此,愈是有志之士,愈不能輕言犧牲,一定要保留最大的實力,在最後一刻投入集結力量,共同見證中國「驚天動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