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
-
2024-10-07 19:02:03祖國論熱議!你不知道的「祖國史」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晚會上的「祖國論」,引發海內外華人熱烈討論。學者指出,「祖國」不等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一詞早在清朝就盛行,而且具有三重意義,台灣過去也曾稱「自由祖國」;而在台灣民主化之後,歷任中華民國總統,不分藍綠,都會在兩岸關係上強調兩件事:「兩岸對等」以及「中華民國仍然存在」。#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中華民國」可能才是你祖國 祖國論議題發酵 中華民國113年國慶晚會5日在台北大巨蛋舉行,賴清德總統在致詞時提及的「祖國論」,這幾天引發華人熱議,也吸引外媒關注。 賴總統:『(原音)最近,我們的鄰居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號剛過完75歲生日,再過幾天,中華民國就要過113歲生日,因此,就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倒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不過,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已經75年,我們是不必再去談論這一層關係,但是如果有人要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快樂,特別祝賀詞要精準,切勿用「祖國」兩字,大家說對不對!』 軍史學者、時事評論人徐全表示,賴清德在晚會上的談話,其實是延續他從520就職以來一直強調的立場,「兩岸分治、互不隸屬」,當天晚會特別強調「祖國論」,主要是針對部分在中國大陸發展事業的台灣名人,特別是演藝人員在祝賀十一國慶時,使用了「祖國」一詞,這涉及到商業利益與政治認同表態的敏感議題。 徐全說,包括國台辦在內,中國大陸一向自稱「祖國大陸」,相信官方一定會對賴清德的祖國論回擊。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大陸的政治邏輯,是不允許「既吃飯、又砸鍋」,日後,台灣人若在中國大陸發展,認同表態將是無可迴避的議題。 「祖國」從啥時流行? 當年大家都在爭「祖國」 談及「祖國」一詞的起源,徐全指出,「祖國」這個詞流行於近代晚清中國,它具有三重意義,「國土」、「文化傳承」和「情感認同」;在兩岸對峙的年代,為了爭奪「祖國」的代表權,北京自稱「偉大祖國」,台灣自稱「自由祖國」,當時逼得香港人和海外華人幾乎要在兩個「祖國」間選擇。不過,在台灣民主化之後,台灣就不再爭奪「祖國」這個概念。 徐全:『(原音)就自從1990年代以後,不再爭奪這個代表權,台灣要凸顯的已經不是祖國的代表權,而是要凸顯兩岸的對等,當他從代表權的爭奪,轉向這個對等地位的彰顯的時候,「祖國」的這個概念就慢慢被淡化掉了,這就是兩岸關係當中「祖國」這個概念的變遷。』 中華民國依舊存在 歷任總統不分藍綠皆表述 徐全也談到,早在李登輝時代,就表達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時間比中華民國還短的相關言論。徐全:『(原音)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一個規律,從李登輝時代開始,他的國家統一綱領、一國兩府、階段性兩個中國、特殊兩國論;到陳水扁的未來一中、一邊一國;再到馬英九的一國兩區;蔡英文的維持現狀、九二精神、以憲法及兩岸條例處理兩岸關係,再到互不隸屬,台灣民主化之後的歷任藍、綠總統,其實都會在兩岸關係中凸顯兩個元素:第一是兩岸對等、第二是中華民國仍然存在,這是民主化之後歷任總統的共同點。必須指出的是,即便是馬英九任內的一國兩區,那個「一國」在馬英九當時表達的是「中華民國」,在這之下,兩岸是對等關係。所以,賴清德在國慶晚會上的致詞,仍然是凸顯113年來中華民國屹立不搖,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依舊存在,以凸顯兩岸是對等而不同的政治實體。』 他表示,兩岸關係在2017年之後出現了巨大變化,中國大陸在人心促統方面愈來愈採取主動性措施,來強化中華人共和國作為代表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地位,當時就迫使外國的航空公司,在訂票系統中將台灣變成了「中國台灣」;原來兩岸民間交流中的「一個中國」,是比較抽象的「文化中國」、「歷史中國」,台灣人只要表達「一家人」、「炎黃子孫」或「反台獨」就可過關,在2017年之後,「一個中國」被具體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任何對中華民國這個概念和國號的強調,不論是藍營還是綠營,都有可能被視為「華獨」、製造「兩個中國」,這也是挑戰中國大陸的愛國底線,所以,就會看到愈來愈多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台灣人,開始對十一國慶表態祝賀。 不迴避歷史 賴清德的不一樣 徐全也指出,賴清德今年在國慶晚會的致詞,將「中華民國」的論述表達到最足,可以看到他想成為「全民總統」、取得社會團結共識的想法;而賴清德沒有迴避、否認或割裂中華民國在大陸那段歷史,如同他在黃埔建軍百年的演說一樣,國軍東征、北伐、剿共、抗戰的主要戰史,他都有完整回顧和論及,他會將歷史連結到現實的邏輯中,強化他所理解的兩岸現狀論述。 徐全:『(原音)在承認歷史的同時,也強化現狀,這個是他的一個很大特點,這是他非常大的特色,我覺得這是他跟蔡英文跟陳水扁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你從之前他講到清朝末年,清廷跟沙皇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割讓了一大堆的領土,你會看到賴是非常注重歷史敘述的一個人,他對於歷史文化這個方面,他是有他的一個概念跟敘述的。』 今年國慶晚會 看見台灣成熟民主 台灣的時空背景已經不同,徐全認為,民主化早期的那種對中華民國或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對立,正在逐漸消失,當年的省籍和族群矛盾也在慢慢消失,新一代的台灣人或是海外僑民,會更接納中華民國與台灣的無縫銜接及融合,中華民國的國號和國旗幾乎成為台灣在國際上的符號。 他提及,駐德代表謝志偉曾說,台灣如果繼承了中華民國,那是繼承了林覺民的反抗精神,綠營知識精英階層和民進黨人士,已經將中華民國論述和台灣本土論述進行了結合。所以,海外的雙十活動從早期的藍、綠壁壘分明,如今是藍、綠陣營的群眾都會參加,畢竟,兩岸情勢和台灣內部情勢,已與當初完全不同,現在的雙十活動,每個人會從中投射出不同情感,成為多元價值和意涵匯聚的儀式。 徐全說,今年的雙十晚會其實很特別,藍、綠陣營對中華民國的想像和理解固然不同,但是賴清德和立法院長韓國瑜的致詞,都側重「中華民國仍然存在」、「中華民國與台灣融合」的立場。他強調,其實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當晚,執政的總統感謝在野的立法院長為雙十國慶晚會的付出,雙方握手,這是民主政治的良善典範和實踐,對華人社會而言,具有很大的正面示範意義。
-
2024-10-02 11:20:28中國一籃子政策無法解決一籃子的經濟問題面對中國經濟持續衰退與就業市場持續惡化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上月24日宣布,將下調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降低人行政策利率,並且宣布兩項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用於支持資本市場發展,首期額度共人民幣8000億元。此外,中國人行也希望藉由上述政策來鼓勵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及投資人可以藉由向銀行借錢擴大財槓桿來投入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中國人行所推出的一籃子政策對於中國經濟是否有正向的影響,值得進一步討論。 刺激措施對股市影響的可持續性 首先,在中國人行宣布刺激股市的措施後,中國上海、深圳與香港等交易所的股市均呈現反彈,這是近期中國股市少見的上漲走勢。就中國政府要支持資本市場的角度而言,目前的刺激政策是有產生初步效果的。然而,一家公司的市值會受到公司前景以及市場熱錢的影響,因此,中國人民銀行推出短期的寬鬆貨幣政策雖可以對股票市場的交易產生正向的影響,但該政策效果的可持續性才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一般來說,政府所推出的刺激股市政策,多僅會有短期效果,長期而言,仍需要一個國家經濟環境可以改善,才能使得在該國交易所上市的多數公司可以有好的經營績效,進而增加投資人長期持股的誘因。換句話說,若中國經濟環境惡化,則我們也可以預期多數中國上市公司的獲利也會隨之衰退。此時,這些上市公司市場價值也會逐漸減少,進而降低投資人的投資誘因。 過去台灣有許多水泥、塑化、百貨與觀光等類型的上市公司因中國市場的榮景而使得公司價值大漲,但是,隨著中國的內需衰退與生產過剩等問題的出現,這些上市公司的市值也大幅降低。因此,若中國經濟惡化的趨勢不變,則短期的股市上漲可能會讓許多投資人藉此機會減少持股或退場,長期的股票市場走勢仍會是下跌的。 若中國經濟環境惡化,則預期多數上市公司獲利也會隨之衰退,降低投資人的投資誘因。(圖:Unsplash) 房地產政策效果不如刺激股市效果的原因 其次,不同於股票市場,房地產交易的流動性並不如股票市場,亦即,投資人在股票市場上要買進與賣出股票的速度是遠比房地產市場快得多。因此,中國人行的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會較房地產市場顯著。更重要的是,在2021年中國恆大集團債務危機爆發後,中國已有多家不動產開發商陸續發生債務違約與破產,許多開發商也面臨無法順利完工交屋的困境,這使得中國房地產的價格下降至今仍未有好轉的可能。 若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低且房地產的價格仍被預期會降低,則中國人行目前推出的政策並無法增加消費者買房的誘因。雖然中國政府持續降低購屋的限制與降低自備款,但是,只要中國通貨緊縮的問題未有改善,則這項刺激房市政策的效果將遠不如股市刺激政策,相關討論也可參見「中國祭搶救經濟組合拳 學者:只為安撫民心意圖維穩」一文。 中國經濟有一籃子問題的根本原因 最後,由上述討論可知,中國要維持資本市場與房地產市場的成長所需要做的是,提高其生產力與改變投資人的預期心理。可惜的是,中共領導人對於中國經濟現狀有所批評的言論都被禁止。為此,經濟學人(Economist)也以 “Xi Jinping wants to stifle thinking at a top Chinese think-tank”為題來說明習近平扼殺中國智庫思考的現況。若中國智庫的思考受政策嚴格箝制,則習近平的經濟政策也不會改變,這才是中國經濟的一籃子問題無法被解決的根本原因。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
2024-09-19 17:49:29因應中國威脅 國安計畫比國發計畫更重要中國財政部昨日以台灣單方面對中產品出口採取歧視性措施為由,宣布9月25日起停止執行對原產於台灣的鮮水果、蔬菜、水產品等34項農產品免徵進口關稅政策,各項台灣農產品將恢復5%到20%不等關稅。中國近期對於台灣產品輸往中國的貿易制裁或單方面取消關稅減讓優惠的作法已非首次,在2023年12月5日,中國商務部也公布對台灣貿易壁壘調查結果,認定台灣對中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在今年5月31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也公布自6月15日起第2批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的公告。無論台灣廠商或政府是否有中國政府所指出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中國都直接宣布禁止我國產品輸往中國或終止關稅減讓,並未與台灣有任何的溝通協商。 政府應確實檢討與中國往來的策略 面對中國持續地將我國政府與其簽定的經貿協定作為脅迫台灣經濟的工具,對過去與中共官員互動最多的陸委會與海基會的人員而言,應是始料未及。換言之,過去我國政府應是相信,雙方所簽定的相關協定足以提供我國廠商或往來人員足夠的保障,才會與中國政府展開談判協商。然而,在中共極權主義的體制下,契約精神是不存在的。在這樣的基礎下,不僅過去台灣與中國達成的協議已不具效力,中國的市場反而成為中共對我國經濟脅迫的工具。 就中國經濟而言,隨著中國通貨緊縮與生產過剩的情況惡化,中國經濟的投資報酬已不具吸引力。若中共持續以中國市場作為對外資廠商脅迫的工具,則廠商投資中國只會帶來風險而非報酬,進而使得投資中國的誘因大幅降低。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外國人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減少150億美元,但中國廠商的對外投資卻增加710億美元。換句話說,中國的投資環境對於本國與外國廠商均已不具吸引力。當中國的市場成為中共經濟脅迫的工具,中國市場也由世界的「機會」變成「威脅」。 從上述的討論可以知道,我國政府過去雖編列的大量的預算與中國交往,但是,過去與中國交往成為其對我國經濟脅迫的工具,這說明過去與中國交往的方式是不對的,相關討論可以參見本專欄「中國的經濟脅迫 凸顯「戒急用忍」政策價值」。 與中國往來減少 不代表對中國的預算經費可以降低 雖然我國與中國的官方交流已大幅減少,但是,中國藉由經濟、資訊與軍事等方式對台灣的傷害卻持續增加。因此,包含與中國官方交流頻繁的陸委會與海基會在內,行政院的相關部會與國安單位也應該大幅提高經費,挹注資源深入研究中國,來降低中國脅迫台灣的傷害。增加因應中國衝擊的預算並非要海陸兩會或國安部門升高對抗,而是面對各種虛假訊息的傳遞,以及農、漁民對受經濟脅迫時,政府必須提供「有效」協助。 如果我們放任中共對地方縣市的特定農產品輸往中國,例如花蓮柚子,則對台灣經濟雖無傷害,但對於這些農民的未來生活將如雲霄飛車,充滿不確定性,政府有義務降低此一不確定性。若政府可以增加經費與人力預先擬定各項措施,讓人民了解與中國往來的利害關係並協助農、漁民與廠商提早轉型,則可以增加農漁民與廠商的風險承擔能力,降低中國經濟制裁或脅迫的衝擊。除了農、漁民外,大企業也面對中國威脅。近期,媒體已報導台塑企業高階幹部受到中共邊境控制長達18天以上,若在中國投資規模甚大的台塑集團員工都會面臨此威脅,則中小企業更無風險承擔能力。 最後,對政府而言,台灣在2023年的名目人均GDP已達3.23萬美元,卓榮泰院長也擬定未來四年「國發計畫」要達到2028年每人平均GDP4萬美元。在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當下,我們應該更關注國家安全。國家安全是一個公共財,唯有持續增加公共財的投資,經濟才會持續成長,讓兩者形成良性循環與共生共榮。更重要的是,讓「台灣是世界最危險的地方」這種誤解,從世界消失。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
2024-07-31 08:06:11四通橋事件再現 湖南新化天橋懸掛反習標語播放口號根據社群平台X知名帳號「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披露,中國湖南省新化縣城區一處天橋上,昨天不但被掛上2幅模仿2022年10月北京四通橋「不要領袖要選票」、「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等字樣的標語,現場還播出反覆唸誦這些標語的聲音。 至於中國官方對這一事件作出何種反應,目前尚無公開訊息可得知。但此事在海外不但已廣為流傳,部分中國微信群組內也有人以隱諱的方式討論此事。 「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是在昨天(30日)傍晚5時56分公布兩段短片,長度各僅15秒及11秒,鏡頭則分別從新化縣一座天橋的兩側拍攝。從畫面中可見,天橋的兩側各被掛一幅白底紅字的標語,而畫面中可清晰地聽到一名男子唸誦標語內容的聲音,但卻看不到這名男子的身影。 至於這兩幅標語,一幅寫著「不要特權要平等,不要風控要自由,不要謊言要尊嚴,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領袖要選票,不做奴才做公民」;另一幅標語除最後2字不甚清楚外,寫著「罷工罷課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反對腦控」。 在兩段影片中,都可清晰聽到音響喇叭裡傳來一名男子的聲音,反覆唸出「要自由,要民主,要選票!罷工罷課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的內容。但無法確定這名男子是在現場唸誦,還是以預錄方式播放。 畫面顯示,在拍攝的時間內,天橋下有車輛經過,而路邊則有商店員工及路過民眾紛紛抬頭,朝天橋的方向一探究竟,但天橋上則沒有人經過。 此事在X平台上隨即引發熱議,不少人立即聯想到四通橋事件中勇敢掛上布條、如今下落成謎的異議人士彭載舟,並讚嘆「彭載舟終於後繼有人」、「總算有人受不了了」、「有人敢衝塔了」;但也有人認為,四通橋事件過去了快兩年,除了短暫出現的「白紙運動」外,中國還是原地踏步,光是這樣恐怕還不夠。 2022年10月中共20大舉行期間,網名「彭載舟」的異議人士彭立發在北京海淀區供車輛通行的四通橋上,懸掛形式幾乎相同的標語,引發全球關注,但他隨即被捕,至今下落不明。此事在中國國內也引起迴響,並間接促成了同年底的「白紙運動」。
-
2024-07-24 11:02:25中國地方財困嚴重 北京研究為地方加稅開綠燈中國財經媒體《第一財經》周二(23日)報導,剛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為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稅收改革開了綠燈,目的是要解決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財政困難問題,其中一個計劃,是讓地方政府拓展地方稅源,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 為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二十屆三中全會研究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並做出決定。其中提出一個新的方案,也就是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併為地方附加稅,授權地方在一定幅度內調整稅率。 中央財經大學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雲接受中國媒體《第一財經》訪問時表示,這次三個稅費合併為地方附加稅,最大亮點就是授權地方在一定幅度內確定具體適用稅率。這可能會使得最後每個地方,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有不同選擇,使得地方附加稅與地方提供公共服務水平相適應,比如大城市公共服務更多,可能會傾向多收一些稅,這也是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的體現。
-
2024-07-02 15:55:38侮辱國旗 香港早已超越中國6月初,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對賽隊伍是香港對伊朗。按慣例,賽前在球場上播放中國國歌。 在比賽進行到一半時,香港警察走上看台,拘捕三名觀賽者。其後,警方表示3名被捕者在播放國歌時背向球場或沒有站立,因此以違犯國歌法拘捕,並由重案組接手調查。 雖然事到如今拿香港和自由世界相比已經顯得非常可笑,但為了討論,我們還是來看看世界上的相關法律和事件。因為大部份國家的相關立法都將國歌和國旗一併規管,因此我們就來看一下不同國家的國歌和國旗法。 先拿和台灣關係緊密又常自詡自由的美國為例。美國的相關國歌國旗法倒是挺有趣,在過去數十年,發生過非常多宗有關於侮辱國旗的法律爭議。從結論來說,美國從來都沒有禁止侮辱國旗和國歌,但美國不少共和黨派一直想加入侮辱國旗國歌的條文,只是似乎每次都不成功。其核心原因是美國的最高法院一直認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了人民的言論自由,而國旗作為一個國家象徵,破壞國旗以抗議國家政策應該被視為受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的一種。雖然法律如此,不過「不尊重」國旗或者國歌的爭議確實沒停過,例如數年前就有流行以單膝跪的方式抗議國旗國歌(筆者也不知道為甚麼單膝跪是不尊重,我要抗議的話肯定不會給你跪下),引起愛國人士怒罵。但最少法律層面而言,就是沒有人因為破壞國旗或者不尊重國歌被捕。 再看世界資料的話,除了美國之外,加拿大、英國、挪威、澳洲、丹麥、比利時、愛爾蘭、荷蘭、瑞典、南非、瑞士、日本等國都可以合法破壞或者侮辱國歌或國旗。不過,單看多被視為已發展國家或西方國家裡面,也有不少是明文禁止侮辱國旗國歌的,包括奧地利、德國、法國、芬蘭、義大利、紐西蘭、南韓、新加坡、西班牙,還有我們台灣。 這樣看起來,單就法律有沒有禁止侮辱國家國旗的行為,似乎並無法確實代表甚麼。但回想起來,這似乎就是香港國安法的一個陷阱;香港的太監一直說國外也有國安法,還說香港的已經很仁慈,卻無視其具體條文和案例有多荒謬。確實不少國家有破壞國旗罪,但通常針對的是焚燒國旗等具體行為,你絕不會聽到有人在播國歌時不立正就會被捕,這完全超越了常識的範疇。 本來新香港的荒謬新聞引起自由國家的譁然這點,已經不是甚麼新聞,但這事件也不是那個等級,就連不少在中國土生土長的牆內網民看到這宗新聞,都表示譁然。這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筆者也沒想到居然在Threads上看可以到中國和台灣的網民一同對香港的事表示難以置信。就連受共產黨愛國洗腦教育長大的一群都覺得奏國歌時背向球場就會被捕匪夷所思,香港真的不得了。 話說回來,香港不少地方已經比很多中國城市的人權更惡劣,這是中共的打壓政策嗎?有機會,但以筆者對香港政府的認知,覺得是香港內部的決定的機會更大。香港警察長期被市民仇視,今日得志,自然找盡辦法找麻煩。中文成語本來有個成語描述這種情況,叫「狗仗人勢」,但以今日標準看,這明顯不尊重犬類動物,而香港警察仗著的也不見得有資格被稱作人。 到底香港會先變成另一個新疆,還是中共會先倒台? (編按:在美國演唱國歌時跪地抗議,是在2016年由前舊金山49人隊(Francisco 49ers)四分衛卡珀尼克(Colin Kaepernick)所發起,藉以凸顯種族和社會不公) 作者》沙羅双樹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4-06-12 16:26:07國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哪裏去了?豈能以歷史虛無主義掩蓋真相!反映1944年國軍衡陽保衛戰的中國大陸電影《援軍明日到達》投資近六個億人民幣,卻因極左勢力阻撓而疑似下架。本人為此於今年5月末撰文《「援軍明日到達」 國軍抗戰歷史不容醜化》及《下架「援軍明日到達」 大陸極左分子如拆碑毀墓》投書台灣媒體。參與圍剿《援軍明日到達》的郭松民先生,先是在其個人微博上稱本人是「龍應台的文風、亂扣帽子」;繼而於昨日在中國大陸社交平台發表文章《我的一點回應》,稱台媒對其「造謠」、「扣紅帽子」。本人作為歷史學者,惟以歷史事實之羅列,來作為對郭先生回應的回應。 國軍公墓與紀念碑為何消失? 號稱「泰山軍」的國軍第十軍,為1944年衡陽保衛戰而修建的陣亡將士公墓,為何在1950年代被毀了?為何成為了氣象站?國軍先烈的遺骨去哪裡了?郭先生總不能只針對電影《援軍明日到達》,總要把公墓被毀這個問題也解釋一下吧? 江蘇南京玄武湖邊,曾經有國軍第十七軍陣亡將士紀念碑,係為1933年長城戰役而修建,當時的國軍第十七軍第二師(今日台灣之「埔光部隊」)、第十七軍第二十五師(今日台灣之「長城部隊」)在古北口等地英勇作戰。這座紀念碑為何在1960年代被炸毀?郭先生可否就教一二? 廣州是國民革命軍和黃埔誕生的地方,也是中華民國空軍誕生的地方——廣州雲鶴嶺一帶的空軍墳場,去哪裡了?為何連一塊磚都找不到了?廣州黃花崗附近,原來的國軍第五十四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幾乎大部被毀,其中就包含了國軍第三十六師(今日台灣之「虎嘯部隊」)的紀念碑和公墓。還是在廣州,燕塘附近,原粵軍第一師墳場,裡面的國軍第四軍(今日台灣之「陸戰第九九旅」)北伐紀念塔、第七戰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墓葬,何以悉數被毀?依然在廣州,由孫立人將軍親自督造、林旺大象參加施工的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只剩下菜市場中的紀念坊、部隊營區中的紀念塔、市場邊的入口門柱殘石,公墓甚至一度成為公共廁所,這是為什麼? 中華民國空軍曾經在西安、成都、杭州、蘭州、柳州先後建造過空軍公墓。這些公墓怎麼消失了呢?公墓中的陣亡將士遺骸呢?畢竟,大多數陣亡殞命的,都是在1931到1945這十四年中,特別是1937到1945抗日戰爭八年中。 貴州省貴陽市,國軍第一零二師抗戰紀念塔,1950年代以道路改造的理由被拆毀,迄今沒有恢復。郭先生為何沒有去好好研究一下? 湖北宜昌石牌,胡璉將軍率領的國軍第十一師(今日台灣之「海鵬部隊」)在鄂西會戰後修建的陣亡將士公墓,為何完完全全消失了?湖北武昌的蛇山,胡璉將軍曾在此建立一座國軍第十八軍烈士祠,後來也沒了。郭松民先生可否告訴我們:烈士祠去哪裡了? 在浙江寧海躍龍山,曾經有忠義救國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忠義救國軍是由軍統戴笠領導的敵後抗戰別動軍。他們的公墓被毀了,這些埋葬其中的人到底得罪誰了,郭先生能否解釋? 以上的例子太多了,多到了可以寫幾十頁、上百頁、上千頁都寫不完的地步。1980年代,中國大陸重修的國軍碑墓史蹟,只是少數。多數已經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反映1944年國軍衡陽保衛戰的中國大陸電影《援軍明日到達》投資近六個億人民幣,卻因極左勢力阻撓而疑似下架。(圖擷自YouTube) 與國共戰爭無關 也被挖墳掘墓 郭松民先生等一定會說:這是階級鬥爭、是戰爭,毀掉這些國軍碑墓史蹟是天經地義。但在浙江杭州西湖邊,岳飛沒有參加國共戰爭吧?為什麼岳王爺的墓也會被毀掉?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墓也在西湖邊,幾乎也是挖墳掘墓、骸骨無存。 在吉林省四平市,有一座當地為紀念國共戰爭時期的四平戰役而修造的紅色紀念碑,1953年6月建成,碑身正面為林彪題刻的「為解放人民而奮鬥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碑身西面是中共領導人陶鑄題刻的「成人有志花應碧,殺敵留紅土亦香」;南面由中共東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崗題刻「日月同光,山河並壽,人民戰士永垂不朽」;北面是曾任中共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林楓題刻的「中華人民優秀兒女萬古千秋」。紀念塔楹聯由中共遼北省政府主席閻寶航題「革命業績垂千古,烈士光輝照山河」。 結果,1954年,高崗因為「高饒反黨集團案」被打成反黨分子,最終自殺身亡,題刻被鑿毀。1966年7月,林楓被打成三反分子、走資派,被關入秦城監獄,題詞被鑿毀;1966年9月,閻寶航被打成特務、三反分子,病死在獄中,其題名被鑿毀;1967年1月,陶鑄被打成「中國最大的保皇派」和「走資派」,題刻被鑿毀。1971年9月13日,作為副統帥、接班人的林彪出逃而空難於蒙古國,題刻被毀。這座紅色紀念碑一時間沒了字。最終,因此,碑身正面用毛澤東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來補足。 文革之風再起 未經反省的歷史不會成為過去 郭先生等或許會說:這一切都過去了。但如果這一切真的都過去了,還會有今天這場隔海論戰嗎?還會有《援軍明日到達》下架的風波嗎?做人、立業、家國天下,真為根本,善為目標。探究歷史,不是清算和報復,而是讓歷史成為歷史本身,並汲取對現實和未來的意義。例如國軍第十軍的老軍長李玉堂,他黃埔出身,參加過東征、北伐、抗日,最後在戒嚴時代中被處決於台灣新北碧潭。2000年政黨輪替後,李玉堂被宣告回復名譽。誠實而勇敢面對曾經走過的歷史黑暗,一個社會才能夠前進、才能夠更美好。 但郭先生顯然沒有辦法面對神州大陸昔日之歷史創痛。一個社會沒有反省和自我糾錯,則不要說是國軍史蹟,就連吉林四平紀念碑這樣的紅色地標,也會被折騰得面目全非。最可怕的是,在這樣的社會中,人會被折騰得死去活來、面目全非;人將會失去「人作為人」的尊嚴。我們譴責極左勢力攻擊《援軍明日到達》,並不是為這部電影背書,而是抵制這種對文藝作品進行大批判、打棍子、扣帽子的行徑,因為這不僅戕害藝術自由和表達自由,更是與1950年代、1960年代拆毀國軍碑墓、對國軍陣亡將士挫骨揚灰、侮辱國軍先烈的法西斯行徑如出一轍。 如此眾多的為國捐軀之國軍碑墓史蹟被摧毀、迄今不能重建,就是因為有極左之流的阻撓和作梗。如此眾多的中國大陸國軍老兵在飽經坐牢、勞教、被批鬥之後,如今還要忍受極左之流的辱罵和踐踏,就是因為文革的殘餘沒有被肅清。郭先生,您不必向我回應。請您向被拆毀的國軍紀念碑去回應和懺悔吧!您會被寬恕——因為你曾經說的一切、做的一切,不會傷及這些國軍先賢先烈分毫,只會讓他們在歷史長河中變得更偉大。 作者》徐全 哲學博士、新聞評論人
-
2024-03-09 10:23:18從「習李體制」到「習體制」 沒了總理記者會本週中國2024年全國兩會成了焦點,在一開始便引起關注,中國國務院宣布人大會議結束後將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而且這個維持超過三十年的慣例將不復存在,引起輿論譁然,原因為何外界議論紛紛。有的認為這是習近平對李強的壓制,警告中共領導班子的二號人物不要妄想奪權;也有評論認為這是為了降低中國內部對中國政府的討論,特別是經濟乏力難起的狀況,以總理之姿接受媒體提問,恐怕會被作文章,甚至燃起社會不滿的情緒,索性乾脆取消,反正總理對外多是照本宣科。 多照本宣科 記者會停不停辦有差嗎? 當然,中國政府也知道這一宣佈必然引起騷動,特別是外國媒體將大書特書來批評中國愈來愈封閉,甚至是愈來愈獨裁,也因此在宣布總理記者會停辦的同時,也對外加碼表示會增加部長記者會,以及「部長通道」的場次,看起來好像很合理,而且部長轉職各部的政策執行,由部長來對外說明理應可以更說清楚、講明白。然而,中共這樣的處理方式,其實是要混淆外界的質疑及認知,特別是刻意淡化高層權力博弈的討論;換言之,無論是過去總理親上火線面對面,或是部長被推上回答提問,都只是精心安排下的形式,難以藉此看透中國的宮廷文化。 必須說,對於一個專制政權的國家,總理記者會辦不辦其實不太重要,畢竟依慣例舉辦,中國民眾也沒有任何政治參與的機會,就算如今停辦,對於本來就很不透明的決策系統一點影響都沒有,沒有民主選舉的中國政治體制,要不要開記者會根本沒差,記者會是用來宣達政令和政策,不是要促進社會溝通,更不是用來滿足外界的好奇心。事實上,在中國任何部門召開的例行記者會,大多是由官方講述政府立場,回答記者的提問也多是制式的老調重彈,反正沒有任何可以制衡的力量。 李強自保不當頭 擁護習統治地位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進入中共二十大以來,過去的祖訓慣例似乎不再為繼,無論是按例要在去年十月舉辦的二十大三中全會,至今都沒有任何舉行的風聲,或是理應在農曆年前舉辦的年度中共對台工作會議,延至農曆年後快接近兩會時才舉行,從這些跡象來看,總有種不同以往的感覺。如今取消已成多年慣例的總理記者會說不辦就不辦,倘若要解析,可能和習近平個人的決斷有關,二十大還有那些被稱為領導班子的政治局常委,其實也已經質變,全中國只會有一個領導,那就是習近平。 習近平正在打造屬於他的統治規則,並且成為習核心的權力慣例,這解釋了為何總理記者會取消,而且是不會恢復,不得不懷疑習近平有意消去改革開放的痕跡,這或許不能解釋習近平會走回頭路的計劃經濟體制,但至少可以懷疑他正要建立一個新的中共王朝。去年十月,習近平曾狠狠訓斥中央宣傳部部長,還氣憤的說「不要用我父親來壓我」,這顯示習對過去路線的敏感,也有意翻轉鄧小平留下不可侵犯的神主牌「改革開放」,細數他提出的「雙循環」、「共同富裕」,頗有樹立新路線的意味。 去年中國《南方日報》紀念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重提習仲勳支持改革開放,尊重異議。據傳習近平對此訓斥宣傳部,表示不要用他父親來壓他。圖為習仲勳在「文革」中被批鬥。(網路圖片) 習近平不會分享權力,沒有集體領導,必須貫徹「習近平新時代」的黨中央決策部署,那麼可以大膽的假設,政治局常委不再具分享領導權的位階,而是總書記的領導幕僚。對習近平來說,絕對要防範下一個李克強再現,勢必壓制能力好又親民的總理,以防有人藉勢拆台;習近平的心思,李強或許知道,低調明哲保身,絕不能淪落李克強「被猝逝」的下場,那麼取消總理記者會的慣例,李強可以說是表現出決不當頭的用意,這個嘗試不是要韜光養晦,而是自我保護的生存之道,人人自危! 作者》吳瑟致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海基會無給職顧問。
-
2025-03-08 11:52:38中國極權主義進化對國際社會的挑戰台灣長期以來面對中國軍事威脅,早已不是新鮮事,無論台海情勢、國際情勢、國內情勢如何變化,中國未曾放棄過武力犯台的選項,這在歷任中共領導人都一再強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2年延任成功後,在中共二十大的政治報告中也提到「武力犯台」,可以說,中國就是台灣戰爭風險的主要來源,甚至是破壞台海情勢穩定的唯一製造者。 中國極權主義對國際局勢的挑戰 近年來,中國對外動作愈來愈多,尤其是挾其崛起後的國家影響力,試圖改變當前的國際秩序,甚至進一步挑戰美國的國際地位,對內強化極權專制的統治模式,對外利用各種手段對其他國家軟硬兼施,一手經濟利誘弱勢國家,另一手則經濟脅迫中小型國家,不只是如此,中國也採取非和平手段企圖改變國際權力結構,包括南海島嶼軍事化、對台軍事恫嚇等等。 中國的擴張主義,不但挑戰了美國霸權,更意圖影響及滲透其他民主國家,導致許多西方民主國家開始意識到中國威脅,不再以綏靖主義看待中國與世界的連結,經濟開放並無法帶來民主改變中國,反而因為經濟崛起強化了中國極權的銳實力;特別是俄烏衝突爆發至今已屆滿三年之久,國際社會憂心中國有樣學樣,破壞地緣政治的秩序,頻頻在台海地區進行軍事威脅。 習近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夢」,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強化對內控制的力道,使中共統治更加專制獨裁,中國已是「數位極權主義」的全控國家,甚至揚棄鄧小平以來的「韜光養晦」策略,進一步將「貿易武器化」,甚至透過「補貼與傾銷」、「一帶一路倡議」,對外力行經貿脅迫,企圖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並透過「南南合作」輸出其價值觀,對民主國家形成巨大的威脅,在安全、經濟、數位等方面,對國際形勢帶來挑戰。 台灣要對接美國的印太戰略 過去一年,許多民主國家完成了重要的選舉,台灣也在2024年頭進行了總統大選,美國也在11月總統大選,結果由川普贏得選舉,順利重返白宮展開他的第二任期,川普總統推動的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是未來四年美國國家發展主流路線,其中意義呈現在內政、經濟、外交及軍事上,包括管理移民、能源自主、公平貿易、自由印太及責任分擔等,這都扣緊了「美國優先」的思維,可以說,「川普2.0」已儼然成形。 川普總統在今年2月正式上任後,便立即展開他的「新關稅計畫」,以及致力於解決俄烏戰爭的停戰對話,與此同時,美國新政府也提及「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的重要性,其中,「圍堵中國」的戰略不變,以及過去所成立的「小多邊機制」仍會持續運作,包括QUAD、AUKUS等印太合作,這顯示美國對外政策的延續性,以及共和、民主兩黨之間對印太地區的跨黨派共識。此外,美國也舉行了雙邊領導人對話,包括美日、美俄、美烏等,這除了展現川普總統積極主導的一面,也是「川普2.0」務實策略的特性。 圖為去年美國第七艦隊勃克級導向飛彈驅逐艦海西號(USS Halsey)例行性通過台灣海峽。 (圖:第七艦隊) 當然,川普總統在第二任期的領導思維,會和過去首任主政時期有所連結及延續;不過,近年來國際情勢丕變,過去四年已和八年前所有不同,包括2022年2月開打的俄烏戰爭、2024年中東地區爆發衝突、全球去風險的意識等全球性變化,都會對「川普2.0」施政帶來影響及變化,這都取決於川普政府對當前情勢的認知與判斷。從川普政府整理戰略來看,美國印太戰略的重心仍是因應中國崛起的挑戰,中國依舊被美國列為體制性競爭對手,包括經濟、貿易、軍事及外交等方面,川普任內,美中之間在「競爭大於合作」的趨勢下,對抗的局勢恐將會加劇。 台灣位於東亞第一島鏈的核心位置,一旦中國冒進攻打台灣,周邊國家恐怕無法倖免受到波及,所產生的蝴蝶效應,也會蔓延對國際政經秩序的穩定,因此,台灣面對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化,以及「川普2.0」的新情勢,需要強化與美國及區域盟友的合作關係,從民主價值來奠定印太區域的穩定及繁榮,從強化防衛合作來展現自我防衛的的決心,以及善用經濟優勢打造「非紅供應鏈」來連結世界,這是「Taiwan Can Help 2.0」的意義。 作者》吳瑟致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海基會無給職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