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
-
2023-11-29 23:41:35香港計程車罷工行動和Uber爭議(中)在本文中,請容筆者分享一下香港計程車本身的爭議。 香港的傳統計程車,一直有一堆被人詬病的問題。在反對Uber的理由中,筆者認為最合理的一點算是缺乏監管。因為,法例對於傳統計程車的經營模式有嚴格的要求,例如根據香港法例374D章《道路交通(公共服務車輛)規例》當中的第37條,清楚指出計程車無合理原因嚴禁拒載、嚴禁故意繞路、禁止拒絕將乘客接載至可以合法抵達的任何地方;而同樣根據同一章的第47條,計程車必須按照咪錶(計程器)費率收費。但是Uber的監管理論上只由母公司負責,而且該車子對於乘客受傷的保險亦不明確,因此傳統計程車理論上有保障得多。 那麼香港市民為甚麼會有一堆對於計程車的不滿?原因其實在本段落已經敍述清楚:繞路、拒載、濫收車資,每樣都有。翻查關於計程車企圖罷工的新聞,底下留言不外乎分享在搭計程車時遇到的爛事:短程被司機拒載,過海(即由九龍/港島的一邊通過維多利亞港到另一邊)拒載,和坐輪椅的老人家一同截計程車時,連續四輛計程車本來正在開過來路邊,一見到輪椅就加速走人;從熟悉的公司走熟悉的路回到熟悉的家時,竟然被計程車開到自己完全不認得的地方......或者找一下舊聞,也可以找到一堆外國大陸遊客投訴自己上計程車15分鐘,居然被收取超過一千元(台幣約四千元)的車資......。簡單來說,一切規管計程車的法例,都有一堆計程車司機每日都在違反。 當然,香港的計程車公會表示這些違規的計程車司機只是少數的害群之馬,不能用他們代表整個計程車工業。坊間實在沒人做過統計(也不太可能做),因此筆者無法確認上述的計程車司機是否真的只是少數的害群之馬;不過根據香港網民的分享,這種計程車似乎是每天都能遇到的。 很多香港市民對於計程車的反感還有另一個原因。香港的計程車團體似乎一向被認為是「親中」團體。雖然的士團體眾多無法一一確定,但網上隨便搜查,確實找到一個叫「香港的士從業員總會」的團體,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中做票予親中派的候選人,之後被以串謀受賄、行賄等罪名起訴;又加上2019年有個叫鄭國泉的計程車司機蓄意撞向示威者人群,上述計程車團體高調支持鄭國泉,再加深很多香港人對計程車的成見。順帶一提,這個叫鄭國泉的司機至今從未被檢控。 單純作為一種交通工具,說計程車司機就是親中,確實因果上有點奇怪,筆者推測是因為現今計程車司機的年紀愈來愈大,而擔任計程車司機的人亦偏向低學歷,同時政治立場又和年紀與學歷有相當大的關係......用統計學的用詞,就是學歷和年紀這兩個「干擾因素(Confounder)造成了計程車司機和親中之間有正相關的「偽關係(Spurious relationship)」。這種關係當然不是絕對。筆者自己也有一個親戚長年開計程車,也一直自稱黃絲,在2019年和筆者聊天時曾表示如果有示威者上他的車,他一定會免費載示威者到目的地。 對了,這篇分享的起首原本是在說香港計程車計畫罷工的。讓我們在下一篇在揭曉結局。 延伸閱讀 香港計程車罷工行動和Uber爭議(上) 香港計程車罷工行動和Uber爭議(下) 作者》沙羅双樹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11-29 23:39:45香港計程車罷工行動和Uber爭議(上)近日,香港出現了一波計程車(的士)罷工的爭議。其實香港的計程車問題存在已久,不過適逢見到一堆有趣的事件發生,就想藉此機會和讀者分享一下,再順便和台灣的類似問題比較。 前幾天(11月21日),香港計程車團體和香港運輸署(即類似台灣交通部的政府機關)「談判破裂」,表示要罷工抗爭。按相關新聞報導,計程車業界表示政府未回應訴求,只是像錄音機般重覆說過的話,未有任何實質措施保障他們,因此要在大埔林村停車場罷工抗議。 好了,他們在抗議甚麼?原來是抗議政府打壓白牌計程車不力,認為白牌計程車(主要是Uber)影響到他們的營業額。 這裡請容許我加一段和爭議無關的小插曲。 「白牌車」這個字的意思是指沒有計程車牌照、卻以類似計程車方式載客收費的車輛,這點筆者在小學的時候已經知道,但從來不明白為甚麼沒有牌照的車輛叫「白牌」。直到在台灣生活數年,發現這邊的營業和自用小客車的車牌顏色不一樣,才想起「白牌車」一字會不會也源於台灣,因為營業用的車牌會滲著紅色(底色或字體)。一查,才發現原來香港以前的確也以車牌底色分辨營業車和自用車,只是早於70年代廢除。所以「白牌車」一詞確實源於香港,但比較年輕的香港人可能不查都不明白「白牌」二字背後的意思。 回歸主題。Uber這家公司成立已久,在世界各國都引起了爭議。和西方國家相比,香港是極少數Uber行業完全不合法的地方,在香港法例下,Uber的營業模式是明確違法的。換句話說,香港的法例上是完全偏向保障傳統的持牌計程車的。這倒是不太意外,畢竟香港的計程車執照有限,在筆者小時候就聽過一個計程車執照的交易額可以高達港幣百多萬(約台幣600萬),然後剛剛筆者再查了一下,最近的成交額是4百萬(超過台幣1600萬)(筆者的下巴也掉了下來!!)......如果香港政府輕易讓Uber司機無條件進入計程車司機市場,恐怕傳統計程車司機絕對會暴動。 好了,法例是一回事,但事實上Uber的執業模式令採證和執法都變得不容易,而Uber本身也沒有把光復香港之類的字眼放在自己的公司標語上,香港政府當然不太在意,於是香港計程車團體就不滿了:他們認為政府取締白牌車不力。 說起Uber和傳統計程車的爭議,這邊筆者要說明一下香港的狀況。如上所述,香港是少數Uber完全不合法的地方,而這點跟普遍香港市民的民意完全相反:大多數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輩似乎覺得香港禁止Uber上路是突顯香港政府的守舊和封閉(先說明:這是基於筆者的個人觀察,而不是基於研究統計數據)。這背後坦白說並不是全然是理性分析的結論。支持Uber的香港人除了有支持自由市場等等的論點外,其實一大部份是有對傳統計程車的強烈反感。這部份讓我在下篇再分享。 延伸閱讀 香港計程車罷工行動和Uber爭議(中) 香港計程車罷工行動和Uber爭議(下) 作者》沙羅双樹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11-29 22:16:40威權主義擴張 那些人權無法到達的地方中國對人權的解釋往往與西方的理解有所不同,經常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權利,有些官媒更以監控疫情的成效歸功於中共推祟集體主義的基礎,來貶低西方國家提倡人權與自由。 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推進,這種二元對立的觀念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尤其在過度的集體主義往往剝奪許多人權的時候,對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尤其深遠。去年,中國北京政府控管疫情的清零政策,也激起了人民對政府高壓手段的矛盾和衝突,許多人在疫情期間面對很多因政策而帶來的糧食及生存問題,更被嚴重剝奪了行動的自由,在中共官逼民反的情緒下,導致2022年發生一場全國性的抗議運動——「白紙革命」。 人權其實是普世價值,應超越國界和文化的差異,而不是在中西文化的框架視為二元對立的概念。 人權作為普世價值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瓦薩克的三代人權論。人權的進化從17世紀的自由權和財產權開始,發展到19世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權利,最終達到20世紀中葉的集體權利,包括環境權和發展權。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許多現代性的問題與過度的個人主義相關,但人們對於權利的理解和需求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提倡民眾有更多政治參與,以及擴大社會對政策討論的空間,才能在制定政策時更完善個人權利及集體利益的平衡。 「被失蹤的人」與「被失蹤的人權」 今年六四前夕,在香港一座擁擠的人行天橋上,一名23歲來自中國大陸的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博士生曾雨璇,因計劃展示紀念天安門事件的「國殤之柱」巨型橫幅而被逮捕和監禁六個月,刑滿後她被香港政府遣返中國,卻從此下落不明,她的母親回到中國後亦失去聯絡。這不僅是一個中國有為青年的個人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象徵,標誌著極權侵害人權的問題不但在中國發生,更一路蔓延至香港,凸顯出中國極權主義擴散對於人權狀況的種種威脅。 中國女學生曾雨璇因計劃懸掛「六四」橫幅被判入獄六個月。(資料照片:X平台) 曾雨璇的遭遇不是孤立的案例。2015年,香港銅鑼灣書店的五名相關人士接連「被失蹤」,而隔年一名瑞典維權人士在央視上「被認罪」後被驅逐出境;1990年至今,更有超過500名台灣人在中國失蹤,超過1000名台灣人被任意逮捕。這些數字不僅是冰山一角,也是一個警鐘,提醒著全世界對這片土地上的人權狀況保持警惕。聯合國的普遍定期審議(UPR)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國際社會可以對中國的人權記錄進行檢視,這些事件背後的共同因素是中國當局措辭含糊的國家安全規定,用來任意逮捕、起訴和監禁那些被視為威脅的人士。 曾雨璇的故事,以及香港人、台灣人甚至任何人在中國被失蹤和濫捕的事件,都在提醒我們要正視擴張的極權主義讓人權正慢慢消逝。人權是所有人與生俱有的權利,人權保護不僅是法律和條約的責任,更是每一個人,無論國籍、文化背景,都應該追求和捍衛的共同價值。 作者》甘甘 香港人,目前在台。寫在台見聞同時又會說起香港往事。
-
2023-11-29 11:55:56中國車企在港台以往我們都會取笑吉利汽車、比亞迪等中國車企的車就是工業垃圾,而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已經擁有本土汽車製造工業的台灣更曾打入當時的中國市場。但這幾年開始,在香港與台灣甚至歐洲等國都不停的看到中國車企的身影,台灣人會如何選擇? 「社會在走,行情要有」 歐洲車在香港與台灣似有著比日本車和台灣組裝的國產車有著更高的地位,開著一輛歐洲車對部分人來說是社會地位的象徵,網路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一句金句「社會在走,行情要有」充分表達了貴價車與身份在台灣社會中的關係。加上台灣本身大公路建設主義的都市規劃思維下,造成公共交通工具與行人道路嚴重落後於整體城市發展,想快速通勤又不想皮包鐵的話,買車是更為理所當然的選項,因此在主流家用級車型講求性價比的群體中,如果有一些歐洲品牌的價值的話,可以說是CP值爆表。 說到合乎這些條件的車,就必然會提到最近賣得火爆的MG品牌,憑著豐富的車身與駕駛輔助配備加持,加上相對低廉的價格,而且MG品牌本身的英國車企底蘊,在導入台灣後發展高速成長,2023年9月單月領牌數量為1105輛,僅僅排在三大日本車企(豐田、本田、日產)的台灣組裝國產車之後。 原來這些都是中國車! 又便宜配備又好,還是歐洲品牌,不香嗎? 不考慮品質的話這些價格當然是便宜的(MG在台灣2022上市以來已經有車款需要召回),但這個價格優勢除了是因為台灣本土組裝的因素以外(進口車要另外加價20%的貨物稅),MG品牌背後的母公司——上海汽車集團(上汽)也是另一個影響價格的因素之一,憑著中國低廉的生產成本令車價能夠進一步壓低,對台灣其他國產車造成更大的威脅。 其實不止近年重新引入台灣市場的MG,加上同為上汽旗下的MAXUS上汽大通即將來台,很多大家非常熟悉的歐洲品牌其實現在都已經變成是中國車企的旗下品牌或子公司,例如瑞典車企VOLVO富豪汽車(以及其合資電動車品牌POLESTAR)、英國超跑品牌LOTUS蓮花、原本賓士二線品牌SMART等等,這些車企近幾年來都陸續被中國不同汽車集團收購併購(上述三個品牌目前均為吉利汽車子公司或合資公司),中國車企因此可以轉生成為豐富歷史底蘊的歐洲車公司來拓展歐洲以及亞洲市場,其中當然包括賣得具市場規模的香港與台灣。 香港與台灣的汽車是分屬右駕與左駕的兩大市場,一般來說中國車企因本身也是左駕市場,所以會優先發展其他的左駕外銷市場,但財大氣粗的中國車企近年積極擴展,不同中國品牌也在澳洲、南美市場等獲得優異的銷售紀錄,加上大舉進軍的香港與台灣市場,也是因其配備與價格優勢所帶來的結果。 台灣與香港在汽車都有極高的稅率,香港沒有汽車製造業就不在討論之列,但台灣有本土的幾家汽車工業加持,但卻欠缺應有的本土產地價格優勢,令主流級別的車市被中國車企攻占。雖然說中國車企的價格破壞者角色只會為消費者帶來好處,但如果以維護本土工業的前提來看,這可能就不只是價格的考慮,而是政治的考慮了,中國企業未來亦必然會在台灣打起更多更強的價格戰,這會是台灣人更需要深思熟慮的時候了。 作者》關山月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11-29 12:53:11對掌權者寬容 卻對自己人殘忍—評香港旅日網紅大J事件「大J」(JASON)——一名以遊戲直播為主的香港YouTuber,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期間,曾高調動員香港YouTuber界人士在反送中運動上作出聲援,而當時一次極具爭議的「食沙律」(吃沙拉)事件,直到運動後的4年,仍然充滿質疑的聲音;而最近這些疑問與指控終於有了解答,但亦有了更多的惋惜。 什麼是食沙律? 事情源於反送中運動的後期,目前已經移居日本的香港YouTuber「大J」於2019年11月發起「食沙律」的眾籌(群眾募資),當時未有明言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眾籌,而他亦只是叫大家有能力的去捐款支持,最終籌得逾30萬港元(約120萬台幣)。惟其後一直沒有發表關於這筆「沙律」費用到底去向如何,因此一直有網友質疑他挪用款項作私人用途,或只是用來讓他自己「著草」(粵音為「吃草」的諧音,食沙律的近義詞;而粵語「著草」即準備逃亡的意思)離開香港。 旅日香港YouTuber 「大J」2019年曾以「我想食沙律」(吃沙拉)為名向群眾籌資港幣30萬,協助曾參與反修例示威人士離港。(網路圖片) 而上述疑問近日終於被大J本人的影片所解答,大J17日在其YouTube頻道發布一段題為《真相》的影片,指出當時籌得款項是用來幫助反送中運動中的年輕被捕人士離開香港,同時藉此反駁部分網友質疑他本人挪用款項來為自己換車與建立品牌的指控;但他也有提到,上述的所有相關資料均已刪除,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對話紀錄或與事件相關的時間、地點、人物或證據。之後他更立下「永不返港」聲明,「永世都唔會再返香港,所以而家講出嚟都無所謂」(永遠不會再返回香港,所以現在說出來也沒關係),「信又好,唔信又好,大家自己去判斷」。相信因此番近乎自殺式的自白聲明出現後,大J「食沙律事件」應該就此落幕。 為什麼要對自己人那麼殘忍 看到這段聲明影片,讓我想起陳為廷曾經說過一句話,「為甚麼你們對掌權的人這麼寬容?對於沒有權力、一路被壓著打,一路想要提出事實的人這樣嚴苛,這甚麼社會?」這句話其實真的很常出現在不同的環境,因為弱勢的人、被管治的人一定是大多數,連我自己都曾經在不同場合說過類似的話。在社會運動的場合更老是會出現,有時候我們希望爭取更多與更美好的社會時,不知不覺間,會對其他人要求來得更嚴苛,明明更大的敵人,掌權的政府、天天的在橡皮圖章立法會下亂花錢,我們會因為現實的抗爭無力感而拒絕表達,而無處可走的情緒就可能會發洩至其他稻草人身上,可能是不同的NGO、可能是不同走出來支持運動的社會人士。例如這篇文章在講的JASON,在播出澄清影片後,隨即被香港警察發表譴責指其企圖逃避法律責任的行為,警方並強調將循不同途徑追查所有逃犯的下落,將其緝拿歸案。 一直以來,不同的社會運動中,都會有人議論誰得益、誰獲得什麼等等,而這種情況又會隨著社會運動的低潮時間而一發不可收拾;有人能夠抗壓一直付出,但更多的人終不能再忍受質疑。有時我會在想,是不是真的要對其他在不同位置付出的人那麼殘忍,逼到有心人都走投無路,大家才會放下?我們應該藉著這次JASON影片事件好好再重新思考,到底我們對其他人的雙重標準,會如何影響大家未來在社會運動中的投入。 作者》關山月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11-29 19:06:29緬北內戰升温 中國陸海軍演示警只為自身能源安全緬甸北部近日爆發了邊區地方武裝部隊和緬甸軍政府之間軍事衝突,其中甚至有中國運貨車隊被無人機襲擊,約有120輛車遭到焚毀,中國隨即發動海陸軍事演習,不僅在中緬邊境進行「實彈演習」,更有3艘中國軍艦在28日抵達仰光,與緬甸海軍進行聯合演習。學者分析,這是中國強勢維護中緬油氣管道安全的做為,就是要警告緬甸軍方和邊區地方武裝軍隊,不要危害中國在緬甸的安全利益。#請聽記者程寬厚的報導# 緬北民地武反撲軍政府 戰火頻傳20萬人流離失所 緬北內戰持續升温,就在果敢反抗軍等簡稱「民地武」的緬北少數民族武裝部隊,肅清了緬北老街地區電詐的四大家族後,氣勢正盛的民地武卻將砲火轉向了緬甸軍政府,引發了緬北內戰。在短短幾天之內,緬甸軍政府就失去了對接壤中國邊境地區的大部分控制權。外界認為,這是緬甸政府軍自2021年2月奪權以來所遭受的最嚴重挫敗,更有專家預測民地武對緬甸軍政府的挑戰,有可能導致軍政府的全面潰散,而此一衝突已造成至少20萬人流離失所。 誰點燃緬北戰火? 中國成眾矢之的 然而,究竟是誰造成了緬北如此的局面?外界說法各異,有媒體直指這是中國暗助民地武圍剿打擊電信詐騙後,意外間接引爆了這次的軍事衝突。但也有分析認為,中國打擊電詐只是藉口幌子,真正的目標還是協助親中的果敢同盟軍等民地武重新掌控緬北,以確保中國透過緬甸皎漂港往來印度洋出海口的能源運輸安全。 緬北部族重返果敢地區 上演王子復仇記 事實上,過去緬北的實質控制權相當複雜,一直是由各部族軍閥分治,而其中最知名的是人稱「果敢王」的果敢族大老彭家聲,他擁有龐大的武裝力量,長期和各族軍閥割據緬北。直到2009年緬甸軍方,策動了彭家聲手下大將白所成倒戈,造成彭家聲勢力潰敗,率領殘部潛入森林打游擊。 直到去年,彭家聲去世,其子彭德仁接班,如今挾著打擊電詐之名,聯合幾個部族的同盟軍打回果敢地區,其中除了自身的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之外,還有德昂民族解放軍、若開軍、克欽獨立軍,以及北撣邦軍,外界甚至稱彭德仁的回歸是「王子復仇記」。國家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宗鼎就認為,這些部族彼此的權力鬥爭,才是造成如今緬北內戰局面的主要因素。 他說:『事實上,我們去看這個緬甸民族同盟這個彭德仁等人,他現在打擊的對象,事實上是跟2009年就是說他的父親彭家聲,他們這一批上一代被自己的下屬白所成等等這些下屬,跟緬甸軍政府合作,然後做掉他們,那在這樣的這個背景之下,所以彭家聲的兒子彭德仁,他以這個打擊電詐為理由,然後來對他們來發出這個討伐檄文, 這種基於一個政治上的理由。』 面對緬甸非法政權 中國力求維穩 至於中國又扮演什麼角色呢?黃宗鼎觀察到,中國對於2021年緬甸政變以來的持續動盪,間接影響到一帶一路計畫的推動,以及中緬邊區的秩序維護,早就感到不滿,尤其軍政府對於近年來發生的電信詐騙的處理態度,更讓中國頗有怨言。但畢竟現在的軍政府並非合法政權,因此目前的中緬互動只能求「維穩」。 緬甸內戰波及中緬油管安全 中國軍演示警 只是,中國求的維穩,自然有其前提。像緬北近日爆發民地武和緬甸軍政府之間軍事衝突,甚至有中國運貨車隊被無人機襲擊,約有120輛車遭到焚毀,中國可就忍不住了,隨即發動海陸軍事演習,不僅在中緬邊境進行「實彈演習」,更有3艘中國軍艦28日抵達仰光,與緬甸海軍進行聯合演習。 黃宗鼎進一步分析,中國之所以出招,完全是民地武和軍政府雙方的衝突地點是在撣邦北邊的南坎,當地正是中緬油管在緬甸的出口,一旦遭到衝突波及,將嚴重影響中國能源運輸的安全。 他說:『南坎這個地方,它是這個中緬的油管在緬甸這一方的這個出口,所以如果南坎這邊出現問題的話,那可能會衝擊,就是說中國在透過這個印度洋這一邊,就是說緬甸的這個皎漂港馬德島這邊的輸油,那中國靠這一條中緬的油管,每天的輸油量有40萬桶,佔中國每天的這個進口量的5%,所以這個比重算很高的,所以在這個剛提到的這個緬甸軍方跟德昂民族解放軍這樣的衝突,在南坎這樣的油管的這個重要的,這個緬方的輸出口的情況之下,那當然就是說中國是會感到非常的焦慮,那所以這個也是它必須介入的這個原因。』 中方演習維權認知作戰 警告勿踩紅線 不論是在中緬邊界的陸上實彈演習,或是海上與緬甸海軍的聯合操演,黃宗鼎認為,這都是所謂的中國維權認知作戰 ,透過一些主權行使的動作,或是訊息發布,警告緬甸軍方及民地武,千萬別踩紅線。 他說:『屬於這個維權認知作戰的產物之一,那他主要就是要就說隔山打牛,讓不只是緬甸軍方,還有讓這個緬甸邊區的這個民地武,都有認知到說,你們現在這個怎麼樣處理,這個不是我最會關切的,而是不要衝到我的邊區的這個秩序,跟我的這個以大陸有關的這個安全利益的問題。』 緬北內戰何時結束?恐落入30年輪迴難脫身 至於緬北目前的緊張態勢何時會結束?黃宗鼎並不樂觀。他說,東協目前一方面說要促談,但一方面因為緬甸軍政府目前是非法政權,在外交上又必須抵制,所以只能消極處理,他很擔心緬甸會又進入另一個長時間內戰的局面,而這樣的內戰可能不是三、五年可以解決,尤其對照上一次的內戰巔峰,也就是從1960年到1988年,有將近三十年長的時間,他預期緬甸恐怕會落入此一輪迴,很難脫身。
-
2023-11-29 19:05:32白紙週年/台青歷經上海封城 她挺白紙被「光榮封號」一群學生25日在台北舉辦紀念白紙運動週年短講活動,曾待在上海近10年、歷經上海封城的台灣青年王宇平,也到場聲援。封城後回台看精神科的她,當白紙運動爆發,自認在「牆外」有責任要傳遞最新訊息,於是在當時的推特平台瘋狂轉發訊息,發到被封號。王宇平說,她知道中國人民的毅力,所以對中國的未來仍感到希望。#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4天封城變60天 始料未及 王宇平:『(原音)我其實不太讓自己回想那個時候在家裡面的心情,第一,你看不到盡頭,然後你覺得整個人是不安全的,因為你隨時有可能被拉出去。』 回憶上海封城的處境,王宇平到現在還無法置信,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上海,竟會遭遇如此不堪的人為災難。她回想,上海政府最初是宣布封城4天,她雖然深知不可能只封4天,但預期頂多就兩個禮拜,沒想到這一封竟長達60天。 王宇平:『(原音)那時候還蠻信任當地政府的,就覺得說沒關係,封就封吧,這是必經的過程,開始封了之後,最錯愕的就是,哦!所以是什麼都封了,沒有辦法叫外賣、沒有辦法出門,然後社區自己的庭院也不能逛,一切都完全停擺,那個物流停擺到食糧一大堆什麼菜壞掉,沒有想到他封了這麼死,完全是個監禁的狀態。』 但是,王宇平告訴自己,這不是人生最黑暗的時刻,因為她沒有染疫,就至少還能待在家,不會去到「隔離集中營」,也不敢去想自己有沒有人權可言。王宇平:『(原音)你不能太讓自己想這件事情,因為想的話,你只會氣炸!』 去年上海封城,王宇平完全料想不到自己遭遇的一切。(王宇平提供) 見這幕徹底崩潰 感嘆上海「自暴自棄」 可是有一天,王宇平在手機上看到一部影片,讓她當下徹底崩潰了。王宇平:『(原音)我看到穿著隔離衣服的工作人員,抱著一個7天大的嬰兒,7天喔!不是7個月,7天大的嬰兒,抱著要去隔離,在拍影片的人還對那個抱著嬰兒的工作人員說,「好偉大!你真是英雄!」你可以想像7天大的嬰兒,那個剛生小孩的媽媽現在在家裡是什麼樣歇斯底里的狀態嗎!你怎麼可以把一個7天大的嬰兒跟他的父母這樣分離,就是在上海隔離過程中,就出了很多因為強制隔離,就會一直讓你覺得這是人做的事情嗎?你怎麼做得出這種事情!』 王宇平在台灣讀完碩士班,2013年之後就在上海工作,她說,封城真的完全打破上海市民對上海政府的信任,也讓她看到中共反人類行為統治的無極限,明明上海在疫情前兩年的管理還很好,怎麼會在去年4月做出如此「自暴自棄」的決策。 王宇平:『(原音)算是第一次真的見識到了!因為我在上海工作這麼多年,我不是傻瓜,我並不覺得在上海我很自由,我並沒有這樣子的幻想,我知道我是被監控的,那我就是為五斗米折腰,沒有別的,我在那邊的工作待遇很好,我可以經濟獨立,這是我做的一個折衷,但是我沒有想到他們會...你會覺得至少在上海會被經濟保護的。』 王宇平的男朋友是美國人,被公司從紐約派駐上海,經歷封城後,公司決定撤點,將員工調回紐約,於是王宇平也決定離開上海,兩人都出現創傷症候群,她在去年10月回台後,到精神科就診,男友返美後,至今1年多,還有囤貨的習慣,家裡放滿泡麵、飲料、乾糧等物資。王宇平說,在上海缺糧兩個月,現在連逛個超市都覺得是很奢侈又超享受的事。 敏銳度高 隨時擷取關鍵圖文 她提到,她很清楚出現在中國「牆內」的文章和影音內容,隨時有被刪除或封鎖的可能,因此她養成習慣,只要看到具政治敏感的文章或圖像,就會拍下或截圖,所以面對白紙運動的發生,她即使當時人已在台灣,也真的是從彭立發在四通橋振臂一呼後,逐步看見這場運動的誕生。 王宇平:『(原音)有一件事情是我覺得可能不在中國的人不會了解的,中國人是很清楚他們自己的內容會被刪掉,所以口號裡面常常會出現「404」,就是被刪的文字出現,他們知道自己的言論自由被侵犯,所以在封控的時候,就有人把4月封控各式各樣的音頻錄音,剪接成一個影片《四月之聲》放出來,大家明明知道可能會被封號,或被請到警察局喝茶,大家還是在網路上用力的轉發,因為知道人數夠多的話,他一下子刪不完。』 因此,當白紙運動爆發,她深感人在牆外,應該負責轉發和翻譯相關資訊,結果在11月26日到29日之間,起碼發布和轉發了數百則訊息,最後被推特通知違反平台操作和有轉發假廣告的疑慮,11月30日遭到封號,成為和當地白紙運動青年共同抗爭的另類戰績。王宇平:『(原音)我們那時候揣測應該是有大量的中共水軍去舉報我們的內容,然後可能被舉報到一定的量,自動就封號了。』 好在王宇平透過推友的協助,當時只被封號1天,就被恢復帳號。王宇平:『(原音)這個運動的發生是這麼的勇敢,然後又是個非常渾然天成的發生,就是它沒有任何人號召、沒有任何的準備,其實蠻了不起的,而且是全國各地基本上在同一個晚上這樣開始,我覺得很厲害!』 王宇平說,封城過後,上海雖然看起來依舊有華麗感,但實際上一堆店都倒閉了。(王宇平提供) 3月再回上海 差點無法離境 王宇平在今年3月回到上海住處,將剩餘物品整理回台灣,並接回飼養的貓咪,沒想到在離開中國前的最後一晚,接到公安局打來的電話,要她到公安局一趟,否則可能無法離境,原來她的朋友在淘寶幫她買了一件上海封城紀念衣,衣服上印有英文的「2022上海封城倖存者」,當時接近上海封城週年,官方繃緊神經,公安局根據網購寄送地址,查到她和她朋友,兩人被要求簽下「絕對不會穿這件衣服」的切結書,隔天才順利離開中國。 對自由中國有信心 籲支持海外援助 王宇平說,能拿著台灣護照,真的很有福氣。王宇平:『(原音)身邊經過這件事情的,如果是還住在中國的人,不能像我一樣這樣子分享這些故事,就算是在海外的華人,他們可能都還要擔心如果多說了一點,家人會被騷擾之類的。我們有言論自由、我們有民主,我們可以去爭取自己的權利,所以我覺得身為台灣人,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從海外支援。』 她坦言,因為雙邊的政治關係,確實發現有些台灣民眾會敵視或歧視中國民眾,這情有可原,但她希望大家可以多關照許多已盡全力離開中國的人。王宇平:『(原音)因為現在離開中國並不是那麼容易,要出國念書、工作都非常的辛苦,甚至要申請護照都不是那麼的容易,如果有機會能接觸到中國來的朋友,其實應該要多去了解,然後多去支持。』 王宇平表示,從社群平台訊息的流通面來看,加上她認識中國人的毅力,她深信中國社會是有希望的,就像台灣不也從戒嚴中走出來了,所以中國要邁向自由民主,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王宇平在碩士班畢業後,到上海工作近10年。(王宇平提供)
-
2023-11-29 14:45:28在台灣看足球賽世界盃外圍賽再起,進入亞洲足球的新周期,台灣和香港上星期亦分別迎來自己的主場賽事。一直覺得台灣足球的開賽時間十分「趕客」,以前高雄主場依然是晚上七點開賽,時間上對一個台北的普通上班族而言是絕不可能。難得久違地回到台北田徑場出戰,難得無需南下可以欣賞一場國際一級賽事,作為足球迷當然入場。 想必許多身處台北的球迷身同感受,以往在高雄舉行的賽事,時間安排一直不便利球迷。曾在波蘭觀看世界盃資格賽關鍵一戰,也非安排於首都舉行,不打緊,開賽時間推遲,安排好接駁交通,讓更多球迷有充裕時間到達。有經驗的朋友一直叮囑提早到場,快到開賽時間場外安檢依然混亂,令入場動線大排長龍,種種安排上的細節,其實最反映國家對運動的重視。 所以敢說台灣對足球一定不太重視。 入場時第一個直觀反應,是球場草地質素大可以放膽地用「垃圾」形容。中場附近光禿禿一片,在觀眾席以肉眼也可見草皮極薄,所幸當晚天公做美,如果下場不大不小的雨,一定變成一場「泥漿摔角」。一個舉行國際賽事的足球場,草皮管理甚至遠不及一個河畔棒球場。讓世界看見台灣,所以執著棒球場、大巨蛋,世界性運動的足球,台灣交出一個怎樣的足球場? 在台灣觀賽的最大感受是氣氛不像足球賽事,沒有足球賽事應有的氣氛。先不論台灣足總對賽事宣傳的質素,起碼是眼見的有宣傳,有嘗試催谷球迷,只是場內打氣聲零散和球迷的不投入實在違和。落後一球,快將完場,角球機會,放在全世界所有主場都會獲得球迷的站立吶喊助威,在當晚只有「球迷」們「坐下啦」的聲討。 難免會和香港比較,主觀上、客觀上也好——一直和朋友笑說台灣對馬來西亞是另類的「香港打比」,畢竟兩隊的主教練Gary White和金判坤都曾執教香港隊。其實台灣接近一萬人入場,甚至遠超同晚香港對土庫曼的六千多人,結果效果不如意也好,起碼是向著好的方向前進,失望中仍有希望。也是對香港足球的期盼,不知不覺一年快總結,香港隊下場賽事已經是亞洲盃,年間僅勝兩場未盡如意,踢出令人驕傲,讓球迷自豪的比賽,比勝仗更加果實。未能主場戰勝土庫曼當然遜於預期,敢於打出漂亮的進攻足球,敢於在戰術上有更多嘗試,在體系上更加完整,都是令人眼前一亮。 和自己命運連動的球隊,固然是抱住榮辱與共的心態,因此輸贏並不重要,重要是有否打出拼搏的精神,展現勇敢的一面,讓世界認識我們時,對我們抱有敬畏。距離成績或者遙遠,但成績以外許多區塊都可以做得更好,可以一步一步做好,只要方向正確,基建打好,再遠再高都會達到。 作者》布寒野 前香港網媒編輯,飄洋來台後繼續心繫家園。
-
2023-11-27 14:33:51【台適生活】我和佛祖有個約會 ( 2 )禪修班一星期一次,每次約 2 小時,內容大概是練習打坐和聽些關於禪宗的知識。去了數次後,體驗到寺院嚴謹的體制和儀式,例如入門的消毒程序、登記上課的系統、課前課後的手勢、跪拜、開/完場台詞及吟唱,就連課程也像大學分不同層級,要畢業才可讀更上一級的課程。對於厭惡體系、規範的我來說,這是格格不入的。第一天上課時,在學校社團授課的和尚介紹其他大學的佛學社學生給我,我私下問他們對跪拜的看法,他們表示來到這只能跟著做,意指他也不想跪,但他覺得不跪不行。我就真的不想跪,趁大家跪拜時我就蹲下裝模作樣「禮佛」。主持有解釋過「禮佛」是要練習讓自己放下自尊,才能學習智慧之類的 ; 佛是梵文,解「覺者」,覺照、覺悟的人,所以跪拜覺者就是放下自尊的方式之一。對宗教本身就有抗拒的我,可能自尊真的太高,做不到,再加上他們每次上課都花半小時做儀式、吟唱之類,就覺得很浪費時間,後來乾脆拿了課本回來自己唸,沒有再去寺院上課,禪修亦暫停了。 但我對佛教的興趣還持續著,這個學期發現哲學所有「佛教哲學」課,立馬選了。課堂用了一本 600 多頁的英文書,簡介佛教歷史來源、門派,及與不同哲學主題的討論。這門課是我大學以來花最多時間讀書的課,用中文讀佛學已經夠累,還要用英文+梵文+巴利文讀,真是要命。繁瑣的內容就不提了,最大的得著是我想通了一些人生觀。有個關於佛學談自由意志的論述是這樣的 : 要令人破除無明,就要從十二因緣中的「愛、取、有」三個方面入手,令人照見「無我」。接下來逐一解釋 : 無明 : 簡而言之,就是不信有前世今生、不信因果業報、不學習佛的智慧等等,凡有一切令自己生出煩惱的想法,都是無明。 十二因緣 : 此十二緣起支分別是: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人之所以苦,以及不能脫離輪迴,是因為有無明,由於有煩惱的心智,一個接著一個地影響行動、思考、話語之類,直接老死後又陷入輪迴中,不能解脫。 愛:貪愛、染著的意思。指對於苦樂等感覺進一步產生愛憎等精神作用。 取:執著的意思。先有愛欲,再增強為執著,然後三業繁興,造成未來身心的種種煩惱痛苦。 有:存在的意思,與「業」的意義相通。指由於愛著執取,產生「縱我役物」的行為,而構成潛在的業力。這些業力所招感的苦樂果報,是相續而生,不會亡失的,所以稱為「有」。 總括而言,要解除煩惱,就要從自己貪愛、執著的東西入手,控制自己的慾望和看破世事的無常,這是我暫時所得的最大得著。我是相信有現世的因果業報,但對於前後世還是不知如何說服自己。有次參與佛學講座,我向導師提出如何說服世人有輪迴,他送了我一書 《輪迴的故事》,內容關於世界各地有前世記憶的人,以及意識和身體是分開的相關事例。縱然從小就有聽說過有靈魂出竅及前世記憶之說,但礙於科學理性的教育令我始終難以置信,心底裡還是認為這只是個別例子,不是普遍的常態。但不信輪迴也無礙得思考如何脫離煩惱,所以暫不處理。至於如何做到控制自己的慾望和看破世事的無常呢 ? 我還在實驗中,有心得再跟大家分享。 註 : 標題名改自香港亞洲電視台著名劇集 – 《我和彊屍有個約會》,是在千禧年代足以震撼香港第一大台「無線電視台」的劇集。後來亞洲電視日漸衰落,屢屢傳出倒台消息,除了不斷重播《我》以及其他舊節目,亦頻頻製作出搞怪的片段,亞洲電視因此成為香港網絡界重點關注對象,例如誤報國家主席死訊、在台慶向無人的觀眾席掉壽包等,現在在 Youtube 搜尋亞視仍有不少片段重溫。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