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
-
2023-11-15 19:01:36白紙週年/邵江:習近平拿拜習會轉移焦點 沖淡民間記憶中國「白紙運動」即將屆滿週年,旅居英國的中國民運人士邵江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積極想和美國總統拜登會談,除了期盼改善國內經濟,也是想藉由拜習會轉移焦點,沖淡人民對白紙運動週年的記憶與關注。#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拜習會全球關注 「白紙」被邊緣化 中國在去年11月26日爆發白紙運動,就在滿週年前夕,拜習會將於美國舊金山展開,中國民運人士邵江指出,雙邊會談勢必能讓中國政府通過宣傳成果,轉移社會對白紙運動週年的關注。邵江:『(原音)習近平現在去訪問美國了,這個也是一種轉移白紙運動有效的話語,拜登他自己的目標也很明確,習近平的目標也有所求,雙方建立了一種所謂中美高層會談,它也會把「白紙」那些東西邊緣化,所以它這個也是一種辦法,就是一個是直接高壓,另一個就是轉移嘛,轉移整個你民間記憶的方法。』 不過,邵江認為,中國很多問題都是制度性的問題,包括經濟狀況也是政治制度造成的,像是年輕人失業率高,這是長期存在的問題,很難解決。邵江說,拜登現在給了習近平一種正當性的背書,讓習近平可以向國內宣傳。邵江:『(原音)我認為美國的政策基本上就是他不關心中國是不是民主化的,主要的目標是認為中共是他唯一的一個談判對手,能夠解決中國問題或者是他能夠實現美國利益重要的工具,所以那些民間的人權問題都是他們最次要的問題。』 白紙潮要再起 人民要覺醒 邵江談到,習近平絕對能從白紙運動意識到,他已經難以完全掌控公民的表達,可是中國社會未來能否再掀起一波大規模運動,每個民眾的心態將成為最大關鍵。邵江:『(原音)首先你得醒過來,你不能還睡、裝睡或者睡,這個是不行的,那現在大家覺得靠這種忍受,和鄧小平時代以來的一直到習近平時代,大概30多年、40年的這種社會整個狀態是不行的,這個我覺得是一個最大的意義吧,對未來中國是否能變化。』 邵江說明,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中共藉由高壓和分化進行維穩工作,對於人民只要不談政治,想去發展經濟、過自己的日子,當個順民就行,如今真的有很多人是非常願意接受這種非政治化的邏輯,就是自己把自己的生活管好,不管別人發生什麼事,也不管任何災難,這是非常糟糕的現象。 他提及,早在疫情前,其實中國社會就時常發生抗議事件,甚至平均1分鐘在全國各地發生5起抗議事件,但都是零散展開,而且訴求和大眾沒有太大相關,直到疫情期間的動態清零政策,這牽涉到全中國三分之一的人口,讓民眾有所共情、共感,因而才爆發白紙運動。邵江:『(原音)更重要的是一個社會心理問題,就是你怎麼看待這個政權,是不是就是鎮壓別人跟我沒關係?這個是一個基本的公民訴求。』 建立平台找出共識 社會運動才有延續力 邵江強調,藉由共情、共感發生的抗議行動,難有延續性,中國社會要建立起平台,從中找到共識,才能有好的將來。邵江:『(原音)中國的問題它是你不論是什麼,基本上的問題就是你女權也罷、藏人想要獨立和維吾爾族人想獨立、香港想要獨立,還是說中國想要民主,這些問題放到一起,大家能不能一起討論這個問題,然後去了解互相的這些以前抗爭的歷史,或者是被鎮壓的歷史,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建成所謂集體抗議,和爭取持續的一個正義社會運動的目標,否則的話就還是這樣,就是一波起來,打下去,遺忘,新一代的人再去想,然後他們可能就跟著父母那一代比較犬儒的東西走,然後再一代,壓迫的太狠了,又起來一下,然後又退潮,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這其實是中國民間抵抗最大的問題。』 邵江表示,中國民間必須整理過往的抵抗歷史,尤其年輕一代的人,必須從過去的歷史和現在的全球抗議事件學到經驗,並且增進思辨能力,能從「中國模式」的報導中跳脫出來,再適度串聯境外的資源和力量,就能成就有共識的社會運動,改變中國。
-
2023-11-15 18:13:50中國在經濟議題已無話語權 區域安全才是拜習會重點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本周於美國舊金山召開,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均會參與會議並舉行會面。美國拜登總統與習近平的會面是否對於美國與中國間的經濟往來有重要的政策變化,也為許多人關注。除了經濟議題外,哈瑪斯與以色列的衝突、烏俄戰爭與台海的地緣政策風險等問題,都可能是拜登與習近平可以討論的議題。然而,在中國內需相關統計數據均呈現經濟衰退或內需不振的情況下,中國要以內需市場來做為與美國討論或談判的籌碼,說服力並不高。 存在需求下滑與通貨緊縮的中國內需 就中國經濟現狀而言,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6月到10月近5個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變化可以知道,除了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0.1%外,6月與9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均為0%,7月與10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則分別年減0.3%與0.2%,10月份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為-2.6%,連續第13個月下跌。上述數據顯示,中國的國內需求確實持續緊縮,中國的生產活動也呈現持續衰退的現象。不同於中國的消費數據,美國、歐元區、英國、日本、澳洲與台灣仍面臨通貨膨脹的威脅。除了澳洲在本月初持續升息一碼外,日本銀行也宣布再度放寬先前將長期殖利率上限設在實質 1% 的策略,允許殖利率在一定程度上超過此「目標」。美國、歐元區、英國與台灣等國則是暫停升息,但利率仍維持在最高的水準。這是因為世界各國的物價上漲幅度雖較去年緩和,但是物價上漲率仍相當高,故各國央行仍不敢斷言通膨已受到控制。 世界各國的物價上漲幅度雖較去年緩和,但是物價上漲率仍高,各國央行仍不敢斷言通膨已受控制。(示意圖/Freepik圖庫) 主要經濟體的物價變動與中國的落差 以美國勞動部剛公布的10月消費者CPI年增率為例,10月CPI與核心CPI的年增率分別為3.2%與4%,較9月份的3.7%與4.1%為低。雖然CPI的年增率持續降低,但是,核心CPI的年增率大於CPI年增率且差距仍在擴大,這顯示物價上漲的影響已非受到短暫性的蔬果與能源價格變動的影響,而是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消費品均已存在物價上漲的現象了,這也是為何美國聯準會仍對利率政策相當謹慎的原因。就台灣而言,雖然10月的CPI年增率為較核心CPI年增率2.49%高,今年1月到10月的CPI年增率為2.43%,核心CPI年增率為 2.63%,服務類的CPI年增率則為 2.91%,台灣核心CPI的年增率同樣存在高於CPI年增率的情況。 由上述國家有關反映國內需求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變化可以知道,中國的CPI年增率確實與其他國家有顯著且反向的差異,這也表示中國經濟除了要面對出口受到對通膨導致的全球需求下滑外,中國內需經濟面臨緊縮的情況也已持續一段時間,這可能是中國青年就業不佳以及阿里巴巴電商不公布雙十一銷售數據的部分原因。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參加APEC財長會議時強調要創造一個開放、動態、韌性與和平的亞太地區(open, dynamic, resilient, and peaceful Asia-Pacific community),與今年5月七大工業國(G7)於日本廣島峰會強調反制經濟脅迫的聲明具有一致性。此外,隨著中國內需市場的萎縮與國際供應鏈的移轉,中國過去要以市場做為經濟脅迫各國工具的效果也已大幅縮小。因此,除了飛機這列專屬性資產的購買外,中國欲以美國廠商出口到中國市場的利益做為此次與美國談判的籌碼並不具說服力。換言之,中國在APEC拜習會的經濟議題上,應沒有太大的話語權。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
2023-11-15 15:22:15生與不生領導說了算 中國婦女的子宮是黨產嗎﹖中國將「男女平等」寫入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51條訂明「婦女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生育子女的權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事實上,中共掌權以來婦女的聲音從未被聽見,戰後亟待重建社會,便高舉「婦女能頂半邊天」旗幟,榨盡女性勞動力;七十年代末人口過剩強推計劃生育,「一孩政策」成為中國婦兒緊箍咒,孕婦被迫墮胎、女嬰被遺棄甚至殺害。今天,計劃生育惡果自嚐,中國人口負增長,青年失業率高企,習近平早前出席中國婦女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帶頭呼籲婦女回歸家庭,增「產」報國。生與不生領導說了算,中國婦女連子宮都不能自主,何來不生育的自由﹖ 中國女性的新使命:結婚生子 2022 年中國出生人口僅為 956 萬人,數字是自 1949 年有記錄以來最低,中國人口也出現了61年來的首次下降,降至14.1億人。中國陷入一場自製的人口危機,皆因1979年至2015年間實施的「一孩政策」是主因之一,儘管該政策放棄了一段時日,人始終不是機器,並非一下子能扭轉過來。面對出生率大幅下降,適齡勞工減少,老化人口按年攀升,經濟不景氣,房地產供過於求陷泡沫化等,令中共想方設法試圖逆轉人口萎縮趨勢,方案一個接一個出台,如發放現金鼓勵生育、提供稅務優惠,但成效不彰。 為應付人口負增長帶來的社會問題,中共選擇再次犧牲女性權益,推她們回家生娃。一來可以提高出生率,二來有人專責照管老人,三來在青年失業率高到連政府都不敢公開的情況下,女性回歸家庭便可緩和職場競爭,把工作機會留給男性,簡直「一舉三得」﹗ 上文提到的中國婦女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兩性平權被淡化,不再提男女平等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習近平為首的一眾中共男高官侃侃而談如何把婦女推回家庭,場面實在令人噁心。習近平在大會上鼓勵女領導「講好家風故事,引導廣大婦女發揮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的獨特作用」。他指中共官員有責任加強對年輕人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的引導,並藉婦女大會替中國女性設立目標:結婚生子。 然而,近期研究指出在中國撫養一個孩子直到18歲的成本,乃GDP的6.9倍,在全球位居第二,僅次於南韓的7.79倍。加上在「一孩政策」遺毒影響下,目前適婚的80後與90後都是獨生子女,收入除了應付日常開支外,還要存錢供養年邁父母,年青人生育意願大減實在無可厚非,中國出生率持續下降某程度上是咎由自取。 從強制堕胎到強迫生育 結婚生子是喜慶事,但一想到背後有中共操盤,總令人不寒而慄,因為中共的計劃生育向來是粗暴又殘酷,血淋淋、淚斑斑。中國自大躍進後,人口急升但糧食不足,暴力計生在這個歷史下催生,1979年計劃生育政策出式出台,幾年間發展成「一胎上環,二胎絕育」的嚴格控制國民生育的苛政,1991年更發展聳人聽聞的「百日無孩」運動。1991年4月至8月10日,山東冠縣和莘縣因計劃生育不達標,竟然禁止人民生育,不論頭胎二胎,總之一個都不許生,甚至喊出「寧願斷子絕孫,也要讓黨放心」的口號,大批孕婦被抓去醫院進行流產、引產手術,除了胎兒不保,過程中亦造成大量婦女致殘及死亡,1991年是中國農曆的羊年,當地人又稱此次為「殺羔羊」行動。 三十多年間,數以億計的人受到影響,嚴禁生育二胎、強制墮胎、計生罸款等措施罄竹難書,在中國重男輕女的傳統下,數十年間大量女嬰被棄被殺。那個年代的已婚婦女要向政府報告月經週期,生孩子需要申請「准生證」,生完孩子要接受結紮,並向工作單位提交「結紮證明」。中共的計劃生育可算是人類史上為期最長且最大規模的侵犯人權事件之一。 然而,與中共談人權無異於緣木求魚,在舉國體制下人民的權利與福祉是可被犧牲的。2015年中國人口危機漸次浮現,於是便放寬生育二胎,2021年再公布一對夫妻可生育三個子女,及至今天習近平要求婦女回歸家庭,結婚生子。中國政府將女性的身體與子宮視為實現其經濟發展目標的工具,需要的時候生,不需要時就上環,當局彷彿要一朝抹去「計畫生育」對社會、家庭以及個人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痛與影響。 中國國務院在2021年發布《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將「減少非醫學需要的人工流產」列為促進婦女發展的措施之一。不過,綱要出台後引起各方揣測,因為從中共慣用暴力手段限制女性生育選擇權與身體自主權的斑斑劣跡來看,此政策令人擔心是強制生育的前奏。如何界定「非醫學需要」﹖極權國度下,國家需要你生,有那所醫院或那個醫生敢輕易判斷出「醫學需要」呢﹖更甚者,當「勸生」成為國策,上行下效,中國女性要「回歸家庭」,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不論公私營機構招聘時或升遷時,是否會優先考慮男性員工﹖她們在職場生存空間不斷收窄,多年來爭取的兩性平權勢因生育政策而大倒退。 習近平重視女權嗎﹖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過往裝模作樣也會有一兩位女性入選,以象徵女性也有參政權,早期有鄧穎超、江青,後有劉延東、孫春蘭、吳儀等,然而中共20大後中央政治局委員清一色男人,這對於中國婦權而言是一大倒退。試想想,當國家制定重大政策時,全由一班老男人拍拍腦袋想出來,沒人能從女性角度出發設想,會是甚麼一個景況﹖女性地位只會日漸低落,婦權恐被進一步壓制剝削。 作者》余知宜 在香港從事傳媒工作二十多年,走訪社會各界,目前在台,不忘記者初心。
-
2023-11-15 16:47:50新疆自貿實驗區沒有告訴你的事 恐淪為再教育營2.0版中國國務院近日印發《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將打造新疆成為促進中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示範樣板,以加強「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不過,學者卻認為,新疆自貿實驗區根本就是新疆再教育營的2.0版,不僅壓榨維吾爾人的勞動力,更希望透過集中通婚方式,解決新疆民族問題。#請聽記者程寬厚的報導# 建立中國西北首個自貿區 打造亞歐金通道 事實上,新疆早在2015年就爭取設立自貿區,此次在中國國務院公布總體方案後,也成為中國西北首個自貿區,而整個自貿區分成三個部分,包括烏魯木齊 、霍爾果斯,以及喀什,面積將近有180平方公里,主要發展目標在打造促進中西部高品質發展的示範區,服務「一帶一路」核心區的建設,並助力創建亞歐黃金通道,簡單說,就是建構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 經貿目的下的政治謀算 新疆自貿區恐淪為再教育營2.0版 不過,長期研究中亞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侍建宇卻發現,新疆自貿區的面積使用並不合理,他以新竹市為例,強調新竹市的面積才100平方公里,但自貿區的整體面積卻有兩個新竹市這麼大,規模令人匪夷所思,而他推論中共根本就是想把過去維吾爾、新疆少數民族 ,以及那些再教育營裡面的人,直接往這裡送,讓整個自貿區變成再教育營2.0版,成為一個大型的監獄。 他說:『他這可能是再教育營。因為2017年到23年,再教育營現在可能很多都停掉了,如果他們覺得不適合,都關到監牢去了,那剩下的他就往這邊自由貿易實驗區移送過來,大概是這樣的一個情況,當然他用自由貿易實驗區包裝之後,這些人都能做工,畢竟他被他們搞了五、六年之後,過去幾年我們也聽到有關強制勞動的討論,歐美國家也對這個強制勞動進行了制裁,現在他就直接把人送到自由貿易實驗區,其實自由貿易實驗區,從這個面積,從這個規模來看的話,我甚至覺得加工出口區都不適合用來形容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一個新的大型監獄、 然後裡面當然也做工。』 解決新疆民族問題 力促自貿區維吾爾人通婚 而根據報導,目前新疆自貿實驗區是交由新疆自治區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負責成立。其中的建設兵團早已脫離軍隊,成了新疆特殊版本的國有企業。侍建宇認為,自貿實驗區除了有明確的經貿目的外,中共更有政治上的盤算,就是希望維吾爾人未來進到自貿實驗區後,經過第二代、第三代的通婚,可以解決新疆的民族問題。 侍建宇說:『他就是把那些維吾爾已經訓練完的,他們的語言已經通的,通國語的,然後他們還年輕力壯的,直接放到工廠裡面,放到我們講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有限公司裡面來做工人,然後甚至希望他們通婚,希望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我當然是講說二、三十年後,他們想的變成就是混在一起,然後這樣子,新疆的所謂民族問題,按照習近平的想法就解決掉,這是他的思維邏輯。』 再教育營惡名在外 恐不利招商引資 但如果想把新疆自貿實驗區做為再教育營的2.0版,外界認為,未來恐怕得面對不少問題,原因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過去幾年,早就被歐美盯上,成為被制裁的對象,未來如果還是要跟再教育營糾扯不清,恐怕不利它的招商引資。不過,待建宇卻有不同看法,認為中共早就不在乎了。 他說:『基本上他已經決定了,他鐵了心了,覺得就是反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經被歐美制裁了,他目前可能不是針對歐美,而是針對這個區域做的一些構想,當然他可能做不好,他如果做不好的話,也就沒有後面的發展,如果做得好的話,他才可能想說,頭過身體就過,歐美會不會到時候就放他一馬,這個都可能要再過幾年,才能看得到真正的結果。』 環保污染問題難解 遲早浮上檯面引爭議 然而,除了人權議題外,新疆自貿實驗區仍有不少問題得克服,其中最無解的可能就是各項污染問題。侍建宇就觀察到,未來進到自貿實驗區的產業種類,恐怕多屬勞力密集、高污染的產業,面對新疆缺水缺電,未來環保污染問題絕對會浮上檯面,新疆自貿實驗區能否順利進軍中南亞,恐怕還有待觀察。 延伸收聽 為人民服務 / 再教育營2.0版?揭開新疆自貿區的真實樣貌
-
2023-11-14 18:37:31真相與反抗:讀《〈星火〉—中國的地下歷史學家》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論尼古拉·列斯克夫》引用德國諺語:「遠行人必有故事可講」。作為遠行到中國的調查記者,張彥(Ian Denis Johnson)採訪了地下宗教組織成員、維權人士和獨立知識人。《〈星火〉—中國地下歷史學家及未來之戰》(Sparks: China's Underground Historians and their Battle for the Future)(以下簡稱《地下歷史學家》)是他最近出版的新書,彙集了近二十年對地下歷史學家的採訪。那麼,地下歷史學家的記載為什麼對現在和未來如此重要? 過去、現在、未來 作者描繪當下西方主流講述中國主題故事是:中共恐怖監控,文化滅絕,盲目的民族主義,一切都由中共掌控中。《地下歷史學家》講述了中國的另一種可能性,遊擊帖子、歷史小說、政治藝術作品和地下電影,記錄中共造成的人禍和民間反抗。書中地下歷史學家包括獨立紀錄片製作者如艾曉明和胡杰,學者高華、郭於華,作家唯色、譚合成,記者老虎廟、江雪、張展、陳秋實等。 張彥列舉了官方修改的歷史領域,官方允許敘述的歷史版本。而地下歷史學家尋找被禁資料以及事件中的倖存者,發現被隱藏過去的真相,報導現在發生被官方禁封的事件,為未來留下記錄。作者以此將本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部分共有15章,前13章中每章包括兩小節,其中一小節是作者採訪日誌,另一小節總稱為記憶,是對已有資料的概要。 第一部分以本世紀初楊顯惠發表夾邊溝小說系列為起點,王兵隨後拍攝了同一題材的電影,艾曉明以紀錄片形式延伸記錄了不同地區的勞改營。不少這類紀錄片都以反右和大饑荒倖存者的回憶錄作為素材。在大饑荒期間的民刊《星火》是《地下歷史學家》記載自中共建政以來第一次有組織的反抗。在《星火》的參與者和倖存者向承鑒、譚蟬雪的回憶書稿在地下傳播後,胡杰以紀錄片重現了《星火》的歷史,江雪對《星火》倖存者的系列文字採訪,呈現了《星火》網路抵抗的多種面向。此外,這部分也簡介了體制內刊物《炎黃春秋》。這份刊物發表了不少與官方正史記述不同的文章,其生存策略是利用曾被毛時代清洗而後重回權力中心的官員包括習仲勳的支持,維持出版。在習近平爬上最高權力後,《炎黃春秋》被改版直至關閉。以歷史作為武器,服務於當前權力,這是中共制度的基本特徵。作者描述了中共將修史與神話結合,擴建國家博物館,以權力和暴力製造「歷史選擇」話語,服務於「復興」、「中國夢」等教條的灌輸。 第二部分首先引述了方勵之在六四後分析中共遺忘術造成公共健忘症的論述。作者不完全同意這種觀點,強調官方檢查制度在公共失憶方面的局限性,如傷痕文學,王小波小說中追憶以往、嘲諷偉光正,這顯示地下歷史學家在壓制和審查下尋找線索,重新喚起公共記憶的努力。作者採訪了最早的公民記者老虎廟。他騎自行車拍攝被遮罩的歷史,採訪沿途中的邊緣群體、公民行動者。在阿拉伯之春抗議引發了中國茉莉花抗議後,老虎廟被從北京趕走,在西安定居,記錄和傳播法律學者諶洪果創辦知無知書院的公共討論。如同所有其他民間平臺的處境一樣,知無知書院被權力擠壓後關閉。這部分還包括了艾曉明的文革經歷,與《記憶》期刊的文革歷史記錄,當下對相關事件的辯論,譚合成調查湖南道縣屠殺,地下歷史學家從多種維度再現文革歷史。此外,張彥概述了遇羅克撰寫《出身論》的傳播、鐵流編輯和傳播《往事微痕》、鄉村紀錄片項目,這些記錄也與現在進行的維權和公民行動重疊交錯。 2011年2月,中國「茉莉花活動」於北京第一次集會,由匿名人士通過網際網路發起,期望以網際網路關注力量,集會圍觀改變中國。 (圖/ Daleks, CC BY-SA 3.0) 第三部分《未來》寫在新冠疫情期間的公民行動和記錄,在疫情中,艾曉明作為志願者團隊成員,分發物資給社區。方方小說《軟埋》更像是對疫情的預言。李文亮和艾芬因揭示疫情真相被訓誡和過濾信息的接力記錄,公民記者陳秋實、張展報導的人道危機。作者也介紹了唯色的寫作,在帝國建構的官方敘事中,內外藏學歷史學家的記載是中共審查的主要領域。中共對香港的壓制,使其喪失了作為民間歷史書籍出版平臺和傳播樞紐的功能。作者結語寫到地下歷史學家在打壓中變通,完成自己調查,這些記錄如同星火,對現在和未來可能足以燎原。 民間歷史記錄的內容和形式 中共的歷史記錄是以暴力作為後盾,過濾、刪節和審查形成了對過去的壟斷釋義。系統重塑歷史,偽造當下權力的正當性,控制現在和未來,中共與古今中外所有缺乏合法性的統治者一樣。《地下歷史學家》找尋被掩埋和篡改的歷史,使更多人知以往,反右、大饑荒、文革,六四、維穩、圖博、香港、疫情,理解過去與現在的關聯,評估未來,這也構成了當下反抗的基礎。 本書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部分,更像是作者對採訪日誌的彙編整理,而不是嚴格的時間順序。作者強調只有數字時代才能打破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界限。不過,地下歷史學家的作品流傳跨越時間限制,並不是從數字時代才開始的。正如作者在本書序言所提到的蘇聯東歐陣營中samizdat。在互聯網開始之前的紙媒時代,中國也有類似的民間刊物。而民刊的形式不僅是記載地下歷史和交流思想的平臺,而且也是社會運動的大腦。作者研究了地下歷史學家,但忽視了地下歷史學家對民間反抗歷史的梳理,忽略了中共統治下,不同反抗之間的關聯以及與民間反抗思想之間的關係,如五一九運動與《星火》,《出身論》與文革異端思潮以及反抗,民主牆與1989年民主運動、民間歷史包括國際的交流和傳播與維權和公民運動、勞工和女權運動。 Samizdat(俄語:самиздат,自我出版),是持不同政見者逃避蘇聯官方審查的一種活動形式,因為打字機和印刷設備需要正式登記和許可才能使用,通常以手工複製地下臨時出版物,並在讀者之間傳遞文件 。(圖/Nkrita, CC BY-SA 4.0) 本書沒有討論地下歷史學家如何評價民間抵抗思想,這些思想有什麼局限性,後來的抵抗是否有所借鑒和進步。在六四後,社會分層更多,社會抗議散沙化和缺乏社會運動的持續性,這是否來自作者所說「盲目民族主義」的影響?這種盲目民族主義是否存在於不同族群?而根植於中華帝國的大漢沙文主義不是「盲目民族主義」。地下歷史是否可以成為不同族群和性別、社會階層交流的重要內容?探索這些問題可以借鑒以往的研究。感謝張彥和同伴將寫作中收集的資料,彙聚到民間檔案館網站,有志者以此可以更多瞭解異議文化和反抗歷史的記錄。 作者》邵江 1966年出生。北大數學系期間,是北大「民主沙龍」主要成員,八九民運爆發後成為北高聯常委,「六四」後被捕入獄十七個月。1997年輾轉流亡海外。為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政治學博士,現居英國倫敦。2017年曾來台在中研院擔任訪問學者。是「華維藏團結會」發起人。
-
2023-11-14 18:08:23APEC美中會後無聯合聲明?台灣需關注雙方各說各話及新共識今(2023)年的APEC峰會對於美中關係所代表的意義不僅特殊,同時更加具有明(2024)年整年度雙方關係可能和緩的意義。此外,G20會議與APEC會議對於中國來說,從缺席避而不見,到風光登場,兩個會議的情境可謂天差地別。 今年的APEC會議,美中將外交藝術大玩特玩,同時也是在彼此關係不確定性拉到極致的場域。美國為爭取中國參會,可說下足功夫,放下姿態半年內先後安排六位高級官員訪問中國,包括國務卿布林肯、氣候特使凱瑞、財政部長葉倫、商務部長雷蒙多、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及加州州長紐森等;再加上6月中國外長王毅與國安顧問蘇利文在歐洲馬爾他會晤、以及11月王毅應國務卿布林肯邀請,前往美國與蘇利文會面等一連串事件後,才促成的美中領袖再次會晤。距離上一次美中元首會晤已是在2022年11月14日峇里島(Bali)峰會,時隔一年時間,美中雙方如何重新回歸去年峇里島共識,將接下來的關係和緩化,此次會議將扮演重要關鍵角色。 中國從G20谷底到APEC風光登場 還記得今年9月習近平缺席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G20會議,引發國際社會議論紛紛。因為不僅是G20峰會自2008年首次舉行以來、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缺席,更大程度被解讀為中國冷落G20會議,且與印度關係降至冰點。時隔兩個多月,在美中相互需求急切及形勢所迫的情況下,美方擺低姿態先後派遣多批高級別官員赴中訪問,亦發給俄羅斯APEC邀請函;而中國也在是否出席APEC會議問題上屢屢釋放善意,美國方面可說給足了中國面子。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往美國舊金山參加APEC領袖峰會,盛傳將入住的「舊金山瑞吉酒店」車棚入口以大片白色帷幕包圍,顯得相當神秘。(楊仁翔 攝) 圍繞美中俄三方博弈 促軍事對話且可能形成新協議 雖然APEC美中元首會晤成形是經過雙方外交藝術上的折衝與妥協,但具體談判內容恐仍圍繞在兩兩成對進而成的美中俄三方問題。首先是美中關係,此次會議必將從美中戰略性、全局性、方向性問題以及世界和平發展方面為主軸洽談;其次是美俄關係,美國雖在8月時曾拒絕向俄方代表發放參會簽證,但國際風向的轉動,11月7日美國國務院還是正式邀請俄羅斯出席,畢竟善意的釋放與接收,永遠是達成共識的第一步;再者是中俄關係,11月時中國軍委二把手張又俠訪問莫斯科,不僅代表中俄兩軍的務實合作,有共識維護兩國利益,對於與美國的關係必然也有所應對默契。 最後則是美中俄三方關係的博弈,在三方面臨實際情勢所迫,美中有極大可能在具體問題達成一些成果。當然,美方極度想與中國恢復過往的軍事對話,藉以管控中國不預期發動的戰爭行為;此外,美中也可能形成新的合作協議,如貿易層面上,中國可能增加對美糧食、醫藥等進口、也可能放寬美國產品對其市場的准入;美國則可能稍微鬆綁中國產品的關稅壁壘,增加對中國消費品、光伏產品的採購;科技層面,美中則共同應對氣候問題,美國則可能鬆綁對中國一般科技產品的制裁,僅嚴格限制在高端新品、軍工產品的個別領域;金融層面,估計美國在明年度將停止升息,中國將擴大對美債的持有,刺激國內經濟等,藉此避免外部動蕩,控管雙方國內問題的風險。估計美中雙方所形成的共識,以實際需求為主。 美方想藉拜習會與中國恢復過往的軍事對話,雙方也可能在貿易方面形成新的合作協議。(示意圖:pixabay) 美中會後不發表聯合聲明?台灣須高度密注美中各說各話 APEC是泛亞太地區層級最高、領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機制。針對香港,由於美國7月以香港國安法為由禁止特首李家超入境美國,引發香港是否收到美國APEC邀請的疑問,但香港最終決定由財政司長陳茂波代表出席。而中國未在此事件對美國提出異議,估計是欲將此次重心放在調和美中關係;此外,由於台灣也是APEC成員,白宮此次在會前一改慣例,預先表明拜習會不發表聯合聲明,且闡明拜登與習近平就台灣問題進行坦誠對話,雙方領導皆「以盡可能小的代價防止美中關係進一步下滑」,換言之,所有的共識皆在會後各說各話。以故,美中在此會議可能形成的新協議或共識,是否影響台灣與美國及其他國家關係,實需密切關注。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
2023-11-14 19:01:20香港:令人喜歡、困惑也懷念的城市香港這座城市,多元、活力、不斷變化,總是讓人充滿驚奇與好奇。出身香港的筆者對這座城市有著深深的情感。以下,就讓筆者帶您走進香港的歷史迷宮,分享那些令人痴迷、困惑與懷念的故事吧! 讓人心馳神往的兩個香港傳統思想/文化或歷史事件 首先,筆者必須提及香港的舞龍舞獅。這是一種源於中國南方的傳統藝術形式,在香港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每逢節日慶典,舞龍舞獅就會帶來歡樂和祥和,它的動感與力量,總能讓人眼前一亮。在筆者看來,這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生命力的象徵,富有活力與熱情。筆者也曾經在中學的時候,成為舞龍的一員,及擔任鼓手,簡直是難忘啊! 再來,筆者要提的是那個曾經被譽為「地球上最擁擠的地方」——九龍城寨。這個地方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故事,而其消失與轉變,也見證了香港由一個擁擠、貧窮的城區,發展成為今天的現代化大都會的歷程。 讓筆者困惑的兩個香港傳統文化/思想或歷史事件 然而,香港的歷史和文化也有一些讓筆者感到困惑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香港人對鬼魂的信仰。在每年的鬼月,許多香港人會進行各種儀式,比如燒紙錢、放鬼船等,來祭祀亡靈。這種深深根植於香港文化中的信仰,對筆者這種喜歡理性思考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謎團。 另一個讓筆者困惑的是香港的政治轉型。1997年香港的回歸,帶來了香港政治面貌的巨大變化。這個過程中的種種變化與衝突,也讓筆者對這個歷史事件的理解充滿了疑惑。 筆者希望保留的兩個香港傳統思想/文化或歷史事件 當然,香港也有許多值得我們珍惜和保留的文化與歷史。其中,筆者最希望保留的就是香港的「多元文化」。香港是一個真正的文化大熔爐,中西文化在這裡交織,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香港特色。從粵語裡的英語借詞,到香港獨特的建築風格,以及那些融合了各種風味的美食,都充分體現了香港的文化多樣性。 另一個筆者希望保留的,是香港人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面對困境、疾病、經濟危機,香港人始終能找到出路,力求創新,這種韌性與創新精神,是香港能在各種困難中屹立不搖的原因。筆者來到台灣後,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半個人脈都沒有,當時真的很無助很無力。但抱住香港人精神,馬死落地行,再難的關卡都一定能走過的! 時代在變,思想在變,但回憶,總是那麼美好。在這個快節奏、高度數位化的世界裡,我們很容易忘記過去,忘記我們的根。可我們不能忘,因為那些歷史、那些文化,那些我們曾經經歷過的事情,都塑造了我們今天的身份。 香港的傳統思想、文化和歷史,是我們不能忘卻的寶藏。它們不僅讓我們了解過去,更能指引我們的未來。我們應該珍惜它們,並將它們傳承下去。 對筆者來說,研究香港的歷史和文化,就像是與一本厚重的書對話。這本書的每一頁,都記錄著香港的點點滴滴,讓我們看到香港的過去,理解香港的現在,並期待香港的未來。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香港有更深的理解,並且,能讓你愛上這座城市,就像筆者一樣。 作者》NO OFFENSE BUT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
2023-11-14 19:01:03白紙週年/人民打破沉默撼動中共 白紙人權車巡展歐洲中國社會在去年11月下旬爆發「白紙運動」,如今將屆滿週年,相關紀念活動預計在中國國內低調進行,但在海外大規模展開,其中,在加拿大和美國將有紀念活動,在歐洲大陸將開出一輛名為「白紙續寫」的人權車,裝滿與社會行動相關的藝術品,巡迴歐洲各國,要世人莫忘中國人民打破集體沉默、撼動中共政權的那一天。#記者程寬仁採訪報導# 積壓太多不滿 白紙運動爆發 白紙運動發生於2022年11月26日,南京傳媒學院學生為悼念烏魯木齊大火中的無辜罹難者,舉起白紙,並高喊「人民萬歲 逝者安息」,學校人員隨即上前抽走白紙,引發其他學生也跟著舉白紙聲援,消息傳出後,引爆全中國大規模的抗議動態清零政策行動,起碼有21個省的民眾、超過200所高等院校的學生響應,這場運動被視為中國自1989年六四事件以來,最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運動,也稱為「白紙革命」或「白紙抗議」等,後來迫使中共讓步,願意聽進民意,取消清零政策。 「人道中國」創辦人周鋒鎖指出,白紙運動的起始日,其實可追溯到去年10月13日,「四通橋勇士」彭載舟在中共二十大舉行前的登高一呼,訴求「罷課罷工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以及寫出「不要核酸要吃飯、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文革要改革」等標語,後續就從海外到中國社會引爆一連串響應行動,也讓各國海外人士陸續成立民間組織,開展各式活動。周鋒鎖:『(原音)這是新一代年輕的異議人士,對他們來講,是他們這個年代一個標誌性的抗議活動,這些肯定還是會持續下去,繼續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英國倫敦的中國民運人士邵江表示,白紙運動彙集了中國人民對疫情、暴政及經濟下滑等各面向的不滿,這起碼是10個月以上的積累,因而打破了集體沉默,這是白紙運動最大的意義。邵江:『(原音)我覺得「白紙」它也可以對比成文革期間那種最高壓下的那個一點一點的聚合,然後最後有一個「四五運動」,有的人就把白紙比成四五運動,因為四五運動它那個政治訴求並不是特別明顯,所以有的人說你白紙又不像,可能又跟1989年的運動比較,但這兩個都不完全是。』 白紙運動青年黃意誠去年11月27日在上海參加悼念活動,警方後來衝向人群抓捕。(黃意誠提供) 有沒有參加都被抓 創傷中國青年 留學德國的黃意誠,去年11月27日在上海悼念活動中死裡逃生,他說,當天警方任意抓捕參與者,共分4輛大巴,將這些人帶走,這對他和所有被捕者來說,至今都是巨大的創傷。黃意誠:『(原音)因為這個事情太可怕了,你想想起來太可怕了,我覺得現在就是有點像做了一個夢的感覺,我有的時候不知道這個是不是真的,但是我想一想確實這個是真的,不是做夢,真的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所以對人的心理來說,是一個很巨大的衝擊。』 黃意誠提到,有些後來被釋放的青年和他聯繫,談及自己的遭遇,這才又發現,當時就算沒有參與白紙運動,只要手機上有翻牆軟體也會被警方抓走。黃意誠:『(原音)有一個人告訴我,他沒有參加白紙運動,但是他就是在28號去上班的時候,在地鐵裡面被查了手機,結果他的手機裡有VPN,他就被抓走了,被抓走了以後,大約是關押了3天吧。他是在美國念了一個碩士以後回上海的,所以他有很多國外的朋友,他需要跟他們保持聯繫,那麼他手機裡就有這個翻牆軟件,那麼在白紙運動以後的那幾天,就是你有這個軟件就會被逮捕。』 黃意誠說,這事件對這名青年非常衝擊,讓他後來決定再到美國,不要待在中國。黃意誠:『(原音)他就又回到美國了,就是說你事後想想是被抓了3天,但是你在那個牢裡的時候,你不知道只有3天,你可能會想很多,可能會覺得是不是會給我定一個罪,然後關了很多年,就是你會想很多。』 海外紀念活動多 人權藝術車倫敦出發 白紙運動將屆滿週年,美國紐約時間11月25日中午12時半,在紐約市政廳公園將有一場紀念活動,同時將訴求中國釋放良心犯、停止種族迫害;在加拿大多倫多,當地時間11月26日晚上7時半,將於多倫多大學舉辦白紙運動一週年紀念晚會;另外,一輛裝載藝術品的小貨車,將以「白紙續寫」為號召,預計11月底從倫敦出發,在歐洲大陸走出一條串聯各城市的人權之路,預計開往巴黎、阿姆斯特丹、柏林、華沙、布拉格、慕尼黑、米蘭、里昂等地。 車上的藝術品是透過徵件,廣邀各國人士獻上和公共議題或社會行動相關的藝術品,且不限媒材,黃意誠也獻出了書法作品。黃意誠:『(原音)我希望大家參與的一個活動,就是白紙歐洲巡遊這個活動,就是它要把人權和藝術相結合,然後在德國、義大利,還有法國、荷蘭、比利時、英國做一個巡遊,我也有自己的一個藝術作品來參與這個活動。』 各地紀念活動即將陸續展開,留學英國的中國青年李世想強調,當他看見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就如同在中國社會撒下民主種子,白紙運動告訴眾人,這個國家還是有希望的!
-
2023-11-14 16:43:10拜習會後美中恢復軍事溝通?學者:太樂觀眾所矚目的拜習會即將登場,外界預期會後,美中緊張關係將會降温,並可能恢復雙方的軍事溝通。不過,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舒孝煌卻認為,這種預期太過樂觀,尤其美中對於雙方軍事活動的期待完全沒有交集,再加上中國國防部長懸缺至今,美中並沒有窗口可以建立對話機制的狀況下,不僅很難恢復軍事溝通管道,就連周邊的軍事衝突,恐怕也不會因拜習會而有任何減緩。#請聽記者程寬厚的報導# 拜習會登場 美中可望恢復軍事溝通?! 睽違1年,拜習會終於即將登場,外界預期美中雙方會談的議題,可能包括台灣問題、美中經貿,以巴戰爭,以及維持雙方軍事溝通管道的暢通等内容,而其中建立美中軍事溝通管道,更被外界認為雙方已達成共識。 對彼此軍事活動期待無交集 美中恐難建立軍事溝通管道 不過,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舒孝煌卻認為,外界的說法太過樂觀。他強調,對於美方而言,建立雙方軍事溝通管道,只是證明美方有能力控管雙方的衝突,但對於中國而言,可能就是希望美方在中國周邊相關軍事活動可以減少,因此在這種雙方對彼此軍事活動期待,根本完全沒有交集的狀況下,美中雙方恐怕很難建立溝通管道。 他說:『比如說海上跟空中的過度接近的事件,然後有一個互相通報的機制,避免這種擦槍走火事件發生,但是我覺得中共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它可能是希望美軍在周邊的軍事活動能夠減少、能夠控制,然後特別是像例如說所謂的自由航行權,或者像軍艦通過台海這些行動要節制,我覺得雙方這方面可能不會有交集。』 消失的中國防長 成了美中軍事溝通破口 另外,舒孝煌也點出一個問題,也就是中國國防部長仍然懸缺至今,導致美方雖然想要建立軍事溝通管道,但中國卻沒有溝通窗口,舒孝煌甚至懷疑,中國是想利用這個藉口,卡住建立雙方軍事溝通管道。 舒孝煌說:『現在有一個大問題,解放軍目前的溝通管道,通常過去是有一個國防部長來做這件事情,現在國防部長還沒有人選,那你到底現在溝通窗口是誰?中共大概想說美國正在等你提供一個溝通窗口,讓我將來跟它對話,它反正現在也不急,所以現在我也沒有人可以跟你談,現在美國就卡在我根本沒有溝通窗口,可以跟你坐下來談這個管控衝突,或者建立一個熱線機制等這樣的機制,所以美國就擔心這樣可能會非常危險,尤其像在南海或是台海這邊,萬一發生擦槍走火事件,或像這種撞機事件的話,那就是非常危險。』 美多次釋放訊號 欲透過軍事溝通控管衝突風險 而回頭檢視過去一年,美方確實多次向中國發出訊號,希望恢復雙方的軍事溝通管道,而這也似乎說明了舒孝煌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時間推回到去年8月,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台灣,北京隨後宣布切斷對美多項溝通管道,其中就包括了雙方的軍事溝通管道,但五角大廈一直希望能恢復對話,尤其是美國與其盟國,幾度控訴解放軍,在南海對其採取危險的偵監和挑釁行動,讓美方憂心擦槍走火引爆衝突。 美中立場不同 即使恢復軍事溝通恐淪各說各話 因此,美方希望恢復軍事溝通管道,實際上就是呼籲中國實質性地參與軍控問題並降低戰略風險,同時也凸顯美國負責任地管理美中關係,並確保競爭不會演變成衝突。不過,中共顯然打的算盤並非如此,直白地說,就是希望美方能減少到台海或南海進行自由航行。 由於雙方的立場不同,舒孝煌認為,即使美中真能恢復軍事溝通管道,彼此也絕對不會有任何退讓,最終只會在整個美中大架構下,淪為各說各話,對於周邊的衝突及對峙,也不會有任何改善,外界真的不用有太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