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去台化」才是真正反全球化

  • 2022-10-28 08:43 作者:蔡明芳
全球供應鏈「去台化」才是真正反全球化
地緣政治升溫,半導體產業成為兵家必爭的策略性產業。圖為台積電12吋晶圓產品。 (台積電提供)

在中共二十大會議結束後,布林肯(Antony Blinken)表示,中國已決定台灣現狀「不再是可接受之事」,將對台灣施加更大壓力,這使得台灣成為地緣政治的核心。由於台灣科技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世界各國對於產業供應鏈可能因戰爭而斷鏈或台廠技術被中國竊取的擔憂也隨之發生。特別是對於目前為處5G與人工智慧應用的半導體產業而言,如何吸引台廠前往設廠以提高其國內供應鏈韌性,更被美國、歐盟與日本等國政府視為重要的政策方向,例如,美國晶片法案(CHIPS Act)、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與日本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經濟安保法)等政策,因此,在面對世界各國對於半導體產業日益重視的情況下,台灣半導體產業是否會被遷離台灣也引起矚目,進而引發「去台(灣)化」的討論。

台灣半導體產業是在美國政府開始對中國採取科技出口管制以及Covid-19疫情期間所衍生的數位電子產品需求與5G應用需求大增等事件發生後,其在全球科技產業的地位才逐步獲得重視,同時,台灣在先進製程晶片的製造能力,也因為半導體產業長期研發累積而逐步獲得肯定,由於台灣政府過去即相當重視科技產業的發展,使得相關產業在面對全球需求大幅增加時,能有較充足的產能以及人才與資本的投入,以滿足全球對於半導體的需求。因此,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所扮演的地位並非五年或十年就可以建構起來。然而,由於美國擁有半導體的技術與市場,日本擁有半導體材料的製造技術,因此,當美國與日本都極力爭取台積電為首的相關半導體廠商設廠時,自然會引發「去台化」的擔憂。

全台年度最大半導體盛事SEMIOCON Taiwan2022國際半導體展9月中旬舉行,圖為展前記者會。(圖:陳林幸虹 攝)

去台灣化的可能性極低

長期以來,中國對於台灣的態度多處於敵對的狀態,在習近平於中共二十大連任之後,許多人自然認為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會大幅提高。然而,中國是否武力犯台與「去台化」是否發生是兩個不同的問題,這是因為,有地緣政治的風險必然會產生一國政府希望可以將生產基地分散的想法;但是,生產基地能否分散則建立在人力資本、政府態度、能源供應的穩定性與氣候變遷等客觀條件上。

首先,以人力資本例,台積電的薪資儘管有許多被討論的空間,但是,台積電的薪資水準已可屬於台灣產業的領頭廠商,因此,台積電當然有較高的機會可以吸引到最好的人才,但是,這樣的現象並無法複製在台積電美國廠,這是因為美國有更多可以提供比半導體產業更高薪酬的軟體或網路公司,如臉書、Googl或亞馬遜(Amazon)等公司,故台灣的半導體廠若要雇用與台灣相同人力資本的人員,就必須支付較上述公司更高的薪酬才可以能吸引到與台灣相同水準的人才。其次,水電是未來半導體產業發展先進製程相當重視的要素,在美國與歐盟等國均面臨氣候變遷對於水電供應可能面對高度不確定的當下,台灣在水電等資源供應的穩定性也非上述國家可以提供的。再者,就政府態度而言,我國政府對於半導體產業的重視程度絕非美國或日本可以比擬,出口一直是支撐台灣經濟成長動能的重要引擎,由於台灣半導體產業或其他科技產業的生產優勢,我國政府對於半導體相關產業的重視程度絕非美國這類產業具多元性的國家可以相提並論的,例如,由科技產業面臨水資源或電力供應的問題時,均可以獲得政府的即時協助。由上述討論可能,美歐日等國可能為了因應地緣政治的衝突而希望分散供應鏈的風險,但要做到「去台化」的可能性是相當低的,甚至不會發生。

去中國化與去台灣化對全球化的影響大不相同

最後,自美國政府開始對於中國課徵高額進口關稅與實施科技出口管制以來,美國的作法被許多人認為是「反全球化」,但是,這樣的認知是來自於對於自由貿易的誤解,這是因為,沒有公平貿易就不會有自由貿易,公平貿易或許不容易達成,但是,除了中國政府外,我們較少看到民主國家會持續破壞貿易規則,讓國際貿易變得更為不公平,新疆強迫勞動與中國對世界各國廠商的技術竊取即是中國政府可以提供廉價產品在市場進行不公平競爭的實例。反觀台灣,我們也經歷美國對於我國智慧財產權侵權的控訴,但是,隨著台灣的經濟成長,政府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保障也持續提高,以落實公平貿易。同時,更完善的智慧財產權制度也強化台灣廠商的研發能力,進而使得許多台灣廠商可以成為全球供應鏈重要的一員,若全球供應鏈少了落實公平貿易的台灣,才是真的進入反全球化的時代。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