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習會」登場!兩人會談了兩個多小時,雖然握手言歡、並肩漫步畫面是外交禮儀的標配,也取得所謂的「真正進展」,包括建立人工智慧對話、禁毒合作工作組,軍事溝通、增加航班、擴大民間交流、研商氣候變遷行動等;但是,雙方還在丈量「護欄」的尺度,去年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場邊的拜習會,拜登(Joe Biden)與習近平提到「溝通管道」重建,經過一年後,美中溝通成效有限,任何風吹草動都讓關係出現脆弱的風險。
習的「五根支柱」擔憂美中競爭
今年和去年的拜習會不同之處,在於去年作客印尼,今年美國是東道主,美國的主場優勢讓中國更為謹慎看待習近平的出訪,擔心美方藉「亞太經合會議」(APEC)峰會的主辦,讓習近平穿小鞋,甚至是洗臉中共極力塑造習近平的個人崇拜,所以在「拜習會」登場前,特別在意陳抗活動的隔離措施,害怕習近平的尷尬畫面登上媒體版面,「辱華」的標題恐讓習近平的神聖不可侵犯落得灰頭土臉的窘境,但又無法拒絕出席,見面前已陷入兩難。
APEC大會會場周圍,抗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隊伍。(APEC台灣媒體代表團提供)
舉辦前,美國國內也傳出各種對「拜習會」的警示意見,例如拜登要向中國警告不得干預台灣及美國的大選,以及不得對中國在台灣議題上讓步,美國社會對中國威脅感未減,會是未來一年國內政治的重要課題,民主、共和兩黨不會綏靖看待中國,更不可能示弱。雖然習近平向拜登表達「中國沒有超越或取代美國的規劃」,但是,習近平也強調「維護利益、捍衛原則、堅守底線」,再加上2027年打造「解放軍現代化」的目標相當明確,習的軟調難以化解美國及其盟友的疑慮。
習近平提出雙邊關係的「五根支柱」,包括正確認知、管控分歧、互利合作、大國責任及人文交流,反映出中國目前情勢,國內政經風險四伏,以及外在壓力難緩,增加「安全」立法動作,意味著習近平全面掌權後的「安全困境」,也是外商的「政治風險」,可以說這是習近平自找麻煩,也讓他的訪美壓力排山倒海而來,表面上要維持大國的風範,但卻難掩「有難需求助美國」的處境。習近平特別指出美中競爭並無法解決問題,尤其是美對中的經濟、科技制裁,且特別提及「做夥伴,相互尊重、和平共處」,這意味著「競爭關係」加劇中國的困境。
習要美停止武裝台灣的背後用意
當然,這次的「拜習會」,除了「台灣議題」受到矚目之外,美中能否重建軍事對話(熱線),也是熱議的焦點,拜習兩人也同意恢復雙方軍事溝通、國防工作會議及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等;但是,軍事議題的溝通在缺乏互信的基礎上,實在難以達到「護欄」的效果,該如何在軍事上「避險」雙方毫無共識,更遑論要解決「軍事誤判」。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擴張,不只衝擊美國的「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更攸關著周邊國家的安全及利益,現實上,習近平不可能放棄「強軍思想」,就算與拜登的會談表現謙和,都難消除國際社會的疑慮。
台灣該如何看待這次 「拜習會」?尤其涉及到台灣議題,美國支持台灣的民主發展無庸置疑,對於提升台灣國防的態度更是堅定,不論是持續依據《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落實對台灣的安全承諾,拜登政府上台至今已對台11次軍售,朝向防衛軍備常態化發展;習近平也向拜登提及「反台獨」,要美國停止「武裝台灣」,這凸顯出台灣部分聲音渲染「疑美論」是在配合中共,而台灣對國防的需求,就是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戰爭與和平」的前提,必須有堅強「備戰能力」,而不是向中國示弱!
台灣必須認真思考「為何美國關注中國干預台灣大選」的顧慮,中共那雙介選的手,隨著投票日逼近,已不避諱使出各種手段,親中勢力呼應大剌剌進行搓湯圓的權力分贓,倘若結果成真,那「下架」的不只是本土政權,「民主價值」、「國際連結」及「主權認同」將有被迫下架的可能,最後得利的一方只有中共,食髓知味的習近平,勢必對親中勢力施壓,屆時失去國際支持的台灣,後悔也是枉然!2024年總統大選將決定台灣的未來,做出正確的選擇,拒絕見不得光的政治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