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89年的中國六四事件,在今年將屆滿35週年,華人民主書院協會將於下週一(20日)起在台北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舉辦「生死存忘:六四35週年藝術展」,由18位藝術家透過各式媒材的作品,帶領人們思考自由、民主和人權的價值。
台港中藝術家合力 探討生死存忘
華人民主書院協會每年舉辦紀念六四事件的主題展覽,今年規劃「生死存忘:六四35週年藝術展」,由來自香港的劉慧婷及在台灣的李采楹、陳韋綸等3人共同策展。
李采楹:『(原音)生死存忘,「存忘」就是所存在的事情跟遺忘的事情,「生死」就是說我們如何透過生死之間的思考,因為這些相關事件的人他已經被政治迫害而離去了,那我們如何透過去理解這些事情,讓他的精神可以長存,然後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
策展團隊這次邀請18位藝術家參展,包含多位流亡海外的港人,以及來自中國、美國、丹麥等地的藝術家,共展出30多件作品;在展場的空間配置上,先從中國六四事件的作品開始,再延伸到香港民主運動的創作,及隱含台灣當年白色恐怖時期的藝術品,系列性思考關於極權迫害人權的議題。
李采楹:『(原音)從中國的藝術創作開始,帶領大家回到那時候的現場情緒,然後再進到相關藝術作品的反思,像是杜文的創作,被中共用非人道方式去逼供,他有把它畫出來;接著就是進到香港藝術家的部分,他們對於六四事件反思之餘,還有他們對於近年來香港運動的一些主題性創作,因為也知道「23條」立法之後,香港現在的情況變得比較敏感、緊張,我覺得其實在這個展覽之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台灣這個地方才有辦法就是用這樣子公開的方式去討論政治、討論這些民主思想的事情,是很難能可貴的地方。』
由「人道中國」收藏的「六四門板」創作,將首度在台展出。(華人民主書院協會提供)
六四門板創作 首度從美空運來台展出
今年的展覽依舊會展出在2022年透過3D列印技術製作的「恥辱柱」,作品原型為丹麥雕塑家高志活在1997年為紀念六四事件所創作。李采楹說,今年有一件作品是從美國空運來台,且首度在台展出,這是目前由美國非營利組織「人道中國」收藏的「六四門板」創作,由無名藝術家在六四事件隔年,以門為主題,透過創作表達對當時政治體制的批判,及對自由和民主的渴望。
李采楹:『(原音)它是1990年在六四事件隔年的時候,在天安門廣場做聲援的藝術創作,由「人道中國」所收藏提供的,這次特地為了這個展覽運過來,是當時的門板創作。』
她提到,這次也將展出流亡台灣的香港藝術家黃國才的兩件創作「黃雀的羽毛」,以及「不想回憶 未敢忘記號」。李采楹:『(原音)因為像「黃雀行動」其實就是中國跟香港之間的連結,就當時在黃雀行動的時候,香港那邊主動接納當時中國很多的相關人員;它其實就是用鮮花跟蠟燭的方式,去悼念所有跟六四相關的場景,現在香港那邊已經沒有辦法再去進行任何的相關活動了。』
「拒絕」理解與溝通 導致悲劇不斷上演
李采楹說,來自美國、目前在台的藝術家施永德,他的作品「拒絕」,讓她在策展時很有感觸。李采楹:『(原音)他從人類學家的角度反思,人與人溝通其實有時候存在非常多的拒絕,我覺得它是貫穿整個展覽的一個小小核心,其實我們不管是了解歷史事件,或者是對於別人的觀點,或是政府對於人民、人民對於政府之中,有時候都存在著這樣子的拒絕,拒絕表達內心的真正想法,或者是拒絕好好的去理解對方的需求,所以才會某部分的產生一些隔閡或是衝突,甚至演變成暴力壓迫的情形。』
李采楹表示,為什麼迫害人權的事件會一再發生,核心關鍵就在於彼此存在著拒絕理解和拒絕行動,當政者則是拒絕付出相對高成本的時間去和人民溝通,覺得以武力解決事情比較快,因而導致歷史重演。
「生死存忘:六四35週年藝術展」將於5月20日到6月13日在台北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展出,免費參觀。流亡荷蘭的香港策展人劉慧婷說,作為一個香港流亡藝術家,來到台灣參與策展,心情十分複雜,極權統治下的香港,已經和她記憶中的香港完全分離,生活在如此動盪的時代,她期盼,能在困擾中找到堅持前行的明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