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路透社」報導,從航太技術公司Maxar Technologies拍攝的照片分析,約有60艘中國船隻停留在南中國海的派格阿薩島(中國稱中業島)附近,其中一些船隻距離中業島不到2海浬。
菲國軍方表示,中國「海上民兵船」聚集在該地區很常見。馬尼拉和美國五角大樓也異口同聲指出,這些船隻與中國海警和海軍合作,加強了北京在爭議海域的存在。
中國在中業島戰略目的
中國的南中國海戰略一直以來充滿爭議,儘管中國聲稱對南中國海大部分區域擁有主權,包括南沙群島和「中業島」在內,並且以「九段線」理論為依據。但是,根據2016年國際仲裁庭裁決書的判決,中國對南中國海的歷史性權利主張缺乏法律依據。顯然,中國對國際法上的見解置之不理,並且通過爭議區域的軍事任務與增設民用設施,企圖在事實層面鞏固其主權擴張戰略。
其中,中國在南中國海鎖定的重要戰略島嶼就是「中業島」,首要原因是中業島作為南沙群島第二大天然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其位置位於南沙群島的中心地帶,距離周邊多個爭議島礁距離相對較近,並且該島嶼與周邊國家距離適中,距菲律賓巴拉望島約280海浬,與越南相距約500海浬,距海南島約600海浬,一旦南海發生衝突,佔領中業島對於中國爭奪制空權、制海權具備戰略優勢,「中業島」更是向南延伸至更深海域的天然跳板,無論是軍事擴展還是經濟開發,都具備極大的戰略價值。
再者,南中國海是全球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每年有超過30%的全球海運貿易通過。控制中業島等於控制南海海上航運要道,同時中業島附近擁有極為豐富海洋漁業資源和能源資源儲備。換言之,控制中業島可以監控南中國海的關鍵航道,並且加強解放軍對其他爭議島嶼的投射能力,以及作為軍艦、巡邏艇和飛機提供補給支援。
其三,中國在「中業島」的灰色地帶作為,也有試圖挑戰美菲的軍事合作的意味,尤其在兩國簽署《增強防務合作協定》(EDCA)並增加美軍在菲律賓的駐點之後,中國試探美國對菲律賓的安全承諾和介入深度。
今年10月,菲律賓漁業和水產資源局(BFAR)指控一艘中國海上民兵船隻蓄意從側邊撞擊在中業島(Thitu island)進行例行性海上巡邏的2艘船隻中的一艘。(圖取自bfar.da.gov.ph)
中國的南海野心造成的區域風險
基於中業島的戰略特殊性,該島的主權歸屬問題是南中國海爭端的核心之一,並且涉及中國、台灣、菲律賓和越南四方主張。其中,中華民國基於《開羅宣言》(1943年)、《波茨坦公告》(1945年)等二戰後國際法律文件,主張南沙群島包括「中業島」在內屬於中國的固有領土。菲律賓和越南也分別透過國際仲裁與歷史依據聲稱擁有該島主權。
綜言之,儘管目前現狀「中業島」由菲律賓實際控制,但是在尚未有國際法律或外交手段能夠徹底解決各方對中業島的主權主張之前,中國虎視眈眈地透過軍事與民兵力量的結合,保持低強度對抗,並且強化海警力量,作為海上執法利器,向爭議區域的他國船隻施壓,最後結合解放軍海軍構成最終處置手段,在緊張局勢升級時提供軍事支援。北京當局以「三位一體」的海上力量體系,讓中共在南海爭議區域內可以進行威權主義擴張卻不至於觸發戰爭,但是此舉卻也為各國南海爭端增添更多的不確定性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