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江水,全稱是東江深圳—香港供水工程,1965年開始供港至今。近年「東江水」成為香港愛國教育重要一環,適逢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香港政府更是大肆宣傳,又是講座、又辦學生考察團,黨媒大篇幅報導「第一滴水」的故事,《人民日報》大字標題「共飲一江水 血脈永相連」。香港特首李家超在「舞動水滴展」總結時更肉麻說:「東江水供港,不只是一項水利工程,更是血濃於水的深情典範。」愛國風吹奏也要擺事實講道理,東江水不是中國給香港的無償援助,反而是付出比鄰近地區數倍費用購買,更甚者,東江水水質一直備受質疑。飲水思源還是被佔便宜,讓我們來論一論。
水價不斷上調 水荒下趁火打劫
五、六十年代香港人口急增,加上工業發展對用水需求大,一旦遇上旱季水塘蓄水極為緊張,那年代港府曾實施嚴格制水措施,「制水」期間只可在指定時段及日子取水。從1960年起,香港每年已從深圳水庫輸入2270萬立方米原水,當時水價為每立方米0.022元人民幣,但仍然不足夠。到1964年粵港兩地正式簽訂《關於從東江取水供給香港、九龍的協議》,從1965年3月1日起開始每年供給香港原水6820萬立方米,其時水價增至每立方米0.1 元人民幣,之後每次議協水價都調升,或是附加條件,如1976年增訂協議中,香港要承擔800萬港元興建深圳第二條輸水管。及至2006年供水協議採用「統包總額」方式彈性供水, 供水量上限定為8億2000萬立方米,其間的固定水價總額為每年24億9,480萬港元。簡言之,用不完錢照付。此方式沿用至2021年才改為「統包扣減」機制,按實際東江水取水量扣減水價。
在慶祝供水60年的文宣中,公務員事務局臉書專頁貼文形容「東江水供港60載 無休止支持香港發展」。究竟是無休止支持抑或是數不盡的計算﹖1965年3月8日《香港工商日報》的特稿「東江水來了!香港居民的三種反應」寫到「恨的是——中共乘香港之危(去年的旱災)施行要脅,要香港政府簽立一個買水合同。根據這個合同,每千加侖水的代價,由原來之二角三分四厘增加到一元零六分。計增加了四倍多。而中共還無耻地口口聲聲說,東江水之來,是對香港僑胞的關懷,對香港政府的協助。這關懷和協助的代價委實太大了……香港僑胞每用一千加侖水,在二元的水費中,就有一元要送到中共的荷包裡。這是一種間接的搾取行為。」
在供水第二年,香港左派受大陸文革影響,引發大規模的「六七暴動」,適逢當時降雨量少,根據當年《明報》報導港府曾要求大陸7月起額外供水20億加侖不果,居民仍要過隔日供水4小時的日子,而左派報章則藉民怨大造文章,如《大公報》7月以題為《港英政府制水刁難居民 旺角同胞鬥爭獲勝》,以供水激化矛盾。看來,在六十年代的香港人並未感受到「血濃於水的家國深情」,反覺得被趁機敲詐。
水價較澳門買西江水貴一倍 大腸桿菌超標17倍
2023年港府與廣東省政府簽訂新一份買東江水協議,往後三年每年加價2.39%,共花157.7億港元買水。根據《光傳媒》資料,2024年香港買東江水每立方米約6.26港元,較澳門買西江水每立方米3.06港元貴一倍。根據粵海投資的年報和水務署數據計算,2022年深圳、東莞獲供水約14.39億立方米,買水僅支付15.09億港元,以此推算每立方米水價僅約1.05元。既然收費不菲,水質應該有保證吧﹖2013年5月《東方日報》抽驗供港東江水發現水樣本的重金屬鐵含量超出內地標準六成;2018年水務諮詢委員會委會考察東江水,取得數據發現大腸桿菌含量在個別日子高達每公升6萬個,超標29倍;水務署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定期檢測東江水水質,數據反映糞大腸菌群最高數值達每公升34,000個,較標準值超標17倍。
大陸人很愛以「恩主」自居,2008年一位內地旅客滯留香港機場,他接受訪問時抱怨工作人員服務態度不好,並拋出一句流傳至今的「金句」:「要不是中央政府照顧你們,香港就完蛋了。」如果花錢就是大爺,香港當冤大頭花天價買東江水60年,也當被「感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