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與大陸「躺平」族的愛國冷感

  • 2025-04-09 17:00 作者:徐全
關稅戰與大陸「躺平」族的愛國冷感
在躺平與內卷格局下,關稅大戰的國民心理與強化愛國敘事的國家戰略,嚴重脫節。(示意圖/Unsplash)
【引言】「不惜一切代價,爭取最後勝利」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是中國大陸內部動員與外交辭令的兩句常用語。這次美中關稅戰中,雙方你來我往,但原本應該激起愛國情緒卻沒有如期在中國出現,民間卻顯得冷以待之,甚至還帶著點冷笑。官方的振臂高呼,與民間心如止水,對照極為強烈。當關稅戰碰上了躺平一代的中國人,他們似乎更加冷靜,覺得自己其實就是官方所「不惜」的那個「代價」。


中國中產更愛全球供應鏈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餘年,催生了中產階層和市民階級。他們受過良好教育,有穩定收入,講究生活品質,不時到海外旅行,能把日本關西機場的免稅店商品徹底買空。這些人是全球化的忠實擁護者。

作為中產的他們愛的不是政治口號與紅色標語,而是紐西蘭的奶粉、德國的汽車、日本的電器、美國的教育。他們希望市場更開放、更自由,因為他們即便在中國生活也受益其中——外企在福利待遇上的制度性優勢,是中國企業難以比擬的。他們希望中國企業甚至社會秩序能夠像世界一流國家一樣開放、自由、講規則。他們真心期待過中國最終在醫療、金融、教育這些牽涉切身利益的領域實現開放,讓外國人也能經營,打破壟斷,這樣可以讓普通中國人多一些選擇。

長期以來,即便是中國加入WTO之後,這些領域在中國沒有徹底市場化,制度性設限與壁壘非常之多。中國的醫療市場格局,使得自身民營企業無法壯大,外資也困難重重。金融領域更是封閉,跨國金融機構遠遠不敵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的市場准入、官方對國營企業的補助以及貨幣金融政策非市場化的現狀,成為關稅戰的導火索之一。因此,美中關稅大戰在中國中產民眾和躺平族眼裡,不是一場民族抗爭,而是成了自身全球化願望破滅的歎息。

關稅對抗上升,愛國情緒沒跟上

這一波關稅戰,讓很多國家憂心忡忡。但這個邏輯在中國卻不成立。胡錫進等親官方人士振振有詞,表示中國已做好包括軍事手段甚至核武力在內的「一切準備」,要與美國「硬碰硬」。但問題是,「一切準備」是誰準備的?誰出錢?誰買單?中國的國企仍舊壟斷關鍵資源、中小微民營企業一夜破產、白領收入腰斬,這種勢頭下,愛國的大旗顯得沉重不堪。

另一個尷尬的現實是,許多外資企業仍然是中國員工心中的「好雇主」。這些企業往往有勞工保障、有帶薪假、有年終獎、有公平晉升制度。反觀中國不少國有或本地民營企業,把員工變成了城市的牛馬,榨乾剩餘價值。此時口口聲聲的「愛國」,在很多中國人看來,只是道德綁架。

在奶粉、化妝品、汽車、甚至醫療服務上,進口產品更受青睞,因為沒有人願意自毀生活品質。沒有人願意用愛國心犧牲自己的下一代,也沒有人願意為了愛國情懷,去犧牲自己的健康。「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如今被不少中國網民戲謔地說:「那就讓美國人砸吧!」在他們心中,早已沒有同仇敵愾,而是失望與疲憊的疏離。他們對「愛國」產生了免疫。因為這樣的口號和群眾動員,無法改善他們的生活。

誰的代價?誰的勝利

誰的「代價」?誰的「勝利」?這是關稅戰以來,中國互聯網一直討論的問題,也似乎成了大是大非的首要問題。

在躺平與內卷格局下,關稅大戰的國民心理與強化愛國敘事的國家戰略,是嚴重脫節的。這是「價值認同」與「權益獲得」間的落差。如果既得利益者們將貿易爭端包裝為「民族復興」敘事的一部分,個體中國人卻在社會中越來越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與邊緣,那麼,這場關稅大戰與社畜、城市牛馬又有何干呢?關稅戰以來,中國民間的冷漠反應對愛國敘事形成強烈解構。內卷意味著再努力也沒用,因為分配不公;躺平則意味著乾脆不努力,因為努力不值。這種社會心理氛圍,與試圖動員群眾的高亢愛國主義,完全是兩個頻道。

「不惜一切代價、爭取最後的勝利」的文宣不絕於耳,但這場勝利屬於誰?越來越多人懷疑,「代價」二字背後將是無數家庭的收入下滑、企業倒閉、年輕人失業、工人失去保障。而且,許多躺平一代中國人更是認為,即便關稅戰的「勝利」來臨,也與他們無關。很顯然,中國社會在關稅戰之後進入了「逆向動員」的狀態,所有試圖用傳統動員邏輯來鼓動民心愛國的操作,似乎走向事與願違。關稅戰是經濟博弈,但也引起了中國社會對改革敘事的思索:「美國的關稅壓迫?中國改革與市場化的滯後,究竟孰為因果?究竟何者對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影響更大?」政府的激昂對上民間的沉默,口號的密集對上互聯網的冷笑。很多人都清楚,當一切落幕,大家都知道:輸得最慘的,往往是那些被迫「代價」的人;所以大家這次也絕不讓自己成為「代價」。

作者》徐全  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新聞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