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臺灣有一句俗語,「三月瘋媽祖」。因為媽祖的生日,是在農曆的3月,在農曆3月23日之前,可以去各地的媽祖廟進香。所以整個三月份,幾乎在全臺各地的大小媽祖廟,都會有很多的慶祝活動,很多朋友是樂此不疲,南來北往的進香。
而在臺灣為數衆多的媽祖廟裡面,又以北港的朝天宮、大甲的鎮瀾宮、白沙屯的拱天宮,算是比較著名的,現在正值農曆的三月,所以我也想來沾一沾媽祖的福氣,探尋一下臺灣的媽祖文化,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誰是媽祖
媽祖的名字,有「媽祖」、「天后」、「天上聖母」、「娘媽」等詞彙。臺灣很多媽祖廟的廟名是「天后宮」,而一些牌匾上面寫的卻是「天上聖母」。還有很多的信徒,尤其是在北港一帶,他們稱呼媽祖爲「婆仔」,婆仔的意思是像祖母的意思。一般我們說「拜媽祖」,就是包括上述所有的稱呼。
臺灣民間信仰的神明,帶有華人的親屬稱謂,這些神明大多是人死以後成仙成神的,既然祂生前是人,一定會有各種人世間的人際關係,所以在稱呼祂的時候,尊稱為媽、婆、公、伯,會帶有類似親屬的名稱。林默娘是在宋朝成為神仙的,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了,所以稱「媽」。這反映了民間信仰的特色,就是神明在人間死後,年齡還在神界延續著,祂在仙界還活著,在悟道修仙。
十九世紀末清朝媽祖木雕像。(圖:維基百科)
記載媽祖故事的書有很多,但是媽祖從來沒有被寫入過官方的正史。《天妃顯聖錄》、《娘媽傳》、《天上聖母因果源流考》之類的書,都是民間的筆記,因為版本不同,上面寫的出生年月、出生地點、父母兄長的名字都不同,我參考的是明末清初僧照乘的《天妃顯聖錄》。根據這本書記載,媽祖在大宋建隆元年,也就是西元960年3月23日,出生於福建莆田,雍熙四年,西元987年9月9日,死於湄洲島,在人間只活了短短27歲。
媽祖的父親林願,是興化府莆田的一位七品都巡檢,他覺得自己已經人到中年,卻只有一個兒子,顯得人丁太單薄,希望妻子王氏再懷孕,看能不能生個兒子。在觀音菩薩賜夢授胎之後,以爲懷的是兒子,結果生下來的是媽祖。當然根據中國古代奇人異事的標準出場,媽祖出生的時候,霞光萬丈、異香滿室。因為媽祖自出生到滿月,一直沒哭過,所以父母稱她為林默。
媽祖在十多歲的時候,有一位玄通道士路過她家,教了她一些法術。根據《天妃顯聖錄》記載,有16個神護是媽祖生前就展現的法力、威力和靈力。第一個是「窺井得符」,就是玄通道士帶她去一口井,看到裡面浮上來的字,那些字是天書符,從此媽祖就有了法力。第二個是「機上救親」,媽祖在織布機上紡紗織布的時候,元神出竅到海上去,救了落海的父親。
其實在媽祖之前,中國各地都有海神、水神、河神、雨神這些跟水有關的神怪,但是媽祖出生以後,將他們一一收服。另外有「嘉應」跟「嘉祐」兩個怪物常常在海上興風作浪,讓漁民不得安寧,媽祖也將祂們收服,成為神話故事裡面的千里眼、順風耳。媽祖升天之後,有30多個神蹟故事,像是宋金交戰的時候,幫助宋朝的軍隊,能夠平安得勝歸來。元朝時興建大運河,將江南的米糧運到河北,媽祖顯靈,讓漕運能平安到達。明朝鄭和七次下南洋,都得到媽祖保佑。到了清朝,最大的一件神蹟,就是協助施琅攻克臺灣,這些故事都是宋、元、明、清歷代民間,口耳相傳累積下來的。
媽祖信仰傳播到臺灣
媽祖信仰可以在民間興盛,跟歷代王朝最高統治者的「賜封」密不可分。媽祖去世以後,因爲顯靈協助宋軍大勝金兵,從宋高宗開始,歷朝歷代開始賜封媽祖。最先只是封為夫人,到了宋光宗時成爲了妃,元世祖時成為天妃,明洪武時封為聖妃。到了康熙23年,因為協助施琅收復臺灣的關係,清政府把媽祖往上賜封到天后。
民間信仰的女神,最高的封號就是天后。康熙59年將媽祖編入祀典,也就是清朝所統治的中國轄區內,地方官蓋的天后廟,官方可以編預算,由地方官春秋致祭。媽祖最後一個封號是清同治11年封的「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之類的「天后之神」,一共有62個字,達到了禮部規定不可以再增加的極限。62字是四個字一組,都是媽祖顯靈,對國家有功的內容。
媽祖信仰的傳播形式有兩種,第一個是輻射狀的蜘蛛網型,像是宋朝從湄洲傳出來,再傳到各個地方去,如泉州、同安、漳州、天津、臺灣。另外一個是垂直狀的系譜傳播,例如從湄洲祖廟分靈到北港朝天宮,朝天宮再分靈到大甲、彰化,大甲鎮瀾宮再分靈到基隆聖安宮,形成這樣的一個垂直譜系,有一點像我們人類的家譜。
圖為民國113年3月白沙屯媽祖起駕進香盛況。(圖:中央社)
清朝康熙年間,施琅攻打臺灣,在攻下澎湖之後,鄭經率部投降,清朝收復了臺灣。施琅平臺以後,非常驕傲,被康熙皇帝批評為 「恃功驕縱」。皇帝的批評讓他嚇出了一身冷汗,趕緊上奏聲稱,因為媽祖顯靈助戰,才能取得勝利。在康熙皇帝的賜封之下,媽祖被封到最高的天后。
這是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的現象,皇帝通過賜封一位神明,把這個地方收編進來。不管是臺灣、福建、廣東,要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就是地方神明被皇帝接納,進入中原神明的體系,也就是禮部的祀典裡面。收編一個地方的神明,等於在政治上,把這個地方納進帝國的版圖之中。
臺灣在漢文化圈裡面,是媽祖信仰最普及的地方,有幾個原因:第一,從福建移民到臺灣要過海。要拜媽祖;第二,到臺灣以後落腳在西岸沿海,從南到北都靠著海,所以還會拜媽祖;第三,官方的提倡。媽祖信仰傳入臺灣,最早是透過澎湖來的。澎湖天后宮是臺灣地區最早的媽祖廟,初建時媽祖尚未被封爲天后,當時被稱爲天妃宮。在臺灣本島的嘉義布袋、臺南安平、鹿耳門、高雄旗津的天后宮,是在明朝就建立的。到了清朝平臺之後,臺灣媽祖廟數量,超過整個中國大陸媽祖廟的總數,媽祖堪稱臺灣的守護神。
在臺灣爲數衆多的媽祖廟中,目前以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白沙屯拱天宮較為著名,這3座廟宇的年度大型活動,在2010年被文化部,定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如果看過文化部以前出版的3本小冊子《白沙屯媽祖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北港朝天宮迎媽祖》,就可以明白「進香」、「遶境進香」和「迎媽祖」有什麼不一樣。
進香、遶境進香、迎媽祖
以白沙屯拱天宮來說,因爲主神媽祖是從北港朝天宮分香過來的,所以每年去北港進香,意義等同於回娘家。大甲鎭瀾宮在1987年以前也是到北港進香,但是1988年改到新港「遶境進香」。「遶境」一詞,是一個比較高位的神明去祂的轄區,或是到比較低位神明的轄區去巡視。大甲媽祖到新港,自認比新港的媽祖高位,所以遶境新港,在原有的「進香」兩字之上,增加了「遶境」兩個字,北港則是把慶祝活動稱為「迎媽祖」,因為北港朝天宮,是臺灣眾多媽祖廟裡面的老大,不需要去外面進香,也不需要去遶境,只是在自己境內轄區遊街。白沙屯拱天宮跟大甲鎭瀾宮,在每年農曆3月23日之前,擲筊決定出發的時間,每年的時間不一定,只要是農曆3月都可以,但回到自己的廟一定要在3月23日之前,才能夠替媽祖做生日。
1987年之前,大甲每年去北港進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會舉辦割火儀式。那什麼是割火呢?割火就是將大甲鎭瀾宮的香爐帶到北港之後,從北港的香爐裡面舀三勺到大甲的香爐,每舀一勺就唸一聲「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穀豐收」,大甲把香爐收起來,放入一個木箱裡面。這就是大甲進香團花費幾百萬元的價值所在:把北港分的香火帶回大甲。帶回去以後,再把帶回的香火用一個更小的勺子,一瓢一瓢分放到整個大甲鎭瀾宮的十幾個的香爐內,這就是割火。
圖為高雄五甲龍成宮媽祖出巡,居民趴跪路上「鑽轎底」,祈求消災解厄、帶來福氣。(Rti)
進香沿途最常見的就是鑽轎底,信徒沿途跪下去,大轎在他們的身上扛過去,這樣可以求平安。進香團是由一個個的小團隊組成,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特色,像繡旗隊的全部成員,都是還願的婦女組成的。進香隊伍每到一地,當地的廟就會出來迎接,這是模仿帝制時代,皇帝微服出巡到各地,地方官員要接駕。這也可以看出民間信仰,完全就是中國帝制皇朝,官僚體制的翻版。
進香隊伍到了北港之後,大甲地方人士組成的頭香、二香、三香隊伍,贊助整個進香團所有的演藝表演,所以這三個香隊就擁有一些權力,譬如說等到媽祖割火完成以後,要回大甲時,他們就可以插頭香,就像過年時信徒搶著去臺北行天宮插頭香是同樣的意思。說到這裡,你一定會問,為什麼現在大甲鎭瀾宮不去北港進香了呢?其實這跟兩岸之間的第一次媽祖交流有關係。
兩岸媽祖破冰之旅
從1988年開始,大甲鎭瀾宮不去北港進香,改到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了。其實這跟中共的對台統戰,或者中性一點說,跟兩岸的宗教交流有關係。因爲媽祖是西元987年去世的,1987年是媽祖羽化升天1,000年紀念。那時的中國大陸,已經實行改革開放好幾年了,鄧小平在廈門面朝金門的方向,樹起了巨大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文宣招牌。在這樣的統戰背景下,福建湄洲媽祖祖廟,向世界各地的媽祖廟發出請帖,歡迎大家回去慶祝,媽祖羽化升天的千年紀念。
當時臺灣大部分的媽祖廟,收到請帖都藏起來不敢去,怕被安上「通匪」的罪名。但大甲鎮欄宮決定要冒險過去,先坐飛機到日本,再由日本飛到上海,最後到湄洲。當時兩岸還沒通航,一行17個人都心驚膽顫,要回臺灣之前,他們趕緊跟當時的立法院長劉松藩聯繫。劉松藩是大甲人,他的弟弟劉松齡是媽祖廟的幹事,請劉松藩去關說臺灣的一些相關部門,避免因通匪罪名被抓起來。
大甲鎭瀾宮1987年第一次去湄洲進香,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臺灣宗教團體。平安返回臺灣以後,鎮瀾宮就開始宣傳,自己是全臺灣媽祖廟的龍頭,因為他們迎回來的湄洲神像,是最新的分靈,而北港的神像是200年前的,自然沒有剛迎回來的神像有靈力。從1988年開始,爲了能夠維持媽祖的靈力,大甲鎮瀾宮每年都會回湄洲媽祖祖廟,所以也可以這樣說,兩岸最早的融冰交流,一個是媽祖,另一個是老兵回鄉探親。
在2009年,臺灣準備用媽祖信仰,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這個訊息被中國提前知道,他們用1個月就完成調查報告,並提報中共國務院,搶在臺灣之前成功申請,成爲世界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大陸成爲了世界媽祖信仰的代表。
現在媽祖信仰在中國大陸,除了有宗教統戰目的,另外一個冠冕堂皇的目的,就是要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要拿著這個名號去申請重建、復建,通常地方政府就會准許,甚至還會從財政撥出資金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潮流傳回臺灣,從2009年到現在,臺灣很多媽祖廟發現不能只講宗教,也可以訴諸文化、習俗,所以從2010年開始,臺灣的很多媽祖廟,像是北港朝天宮、白沙屯拱天宮、大甲鎮瀾宮都去文化部,把媽祖祭祀登記為臺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提高知名度,帶來人潮跟錢潮。
金門縣媽祖聯誼會號召金門各地媽祖廟前往中國泉州天后宮等地進香祈福,圖為交流團到湄洲媽祖祖廟進香。(圖:中央社)
現代社會的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在臺灣的民間信仰裡面,是很特別的,它跟著臺灣的社會變遷一路走來,已經融入到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媽祖信仰不是一個死的信仰,不是一個關在廟裡面的信仰,是跟整個臺灣社會的脈動一起發展的。
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以後,發現宗教,尤其是以廟宇來做一個社區的中心,可以取得多數村民的信任。台灣每個鄉村要發展自己的產業,但是如果要蓋一座焚化爐或是一條道路,幾年都蓋不起來,因為不同利益的團體跟黨派意見不一致,但最後大家同意到媽祖廟前面問筊,就能得到結果。媽祖扮演了一個跨越族群跟利益團體,比較高超的地位。後來學界發現,以廟宇來做為社區發展總體營造的中心,居然可以比較顺利地完成一些公共事務。
而在環保方面,貢寮的核四廠反反覆覆地蓋了又停、停了又蓋。社區內會有一半的人贊成蓋核四,因爲可以得到一些好處,也有一半的人反對蓋核四廠,兩派相爭不下,貢寮當地有座媽祖廟,叫做仁和宮,最後反對派把仁和宮的媽祖抬出來遊行,說媽祖是大海之母,是鄉土女神,我們爲了要愛國愛家愛社區,所以把媽祖抬出來遊行,那尊媽祖被美稱為「反核媽」。還有一個例子是鹿港的杜邦建廠事件,杜邦是美資工廠,他們選擇鹿港蓋廠,但是全鹿港的人都反對,因為工廠廢料會汙染當地,也是抬出鹿港天后宮的媽祖神像遊行示威,以愛護我們的鄉土爲號召。媽祖是孕育大地的母神,是海洋母神,是臺灣的保護神,可以代表社區做為一個抗爭的象徵。
由此可見,臺灣的媽祖信仰,不是一個死的信仰,也不是跟普通民眾無關的信仰,人類學的信仰研究,是將信仰放入社會生活的脈絡來看。媽祖信仰的研究,甚至可以說是兩岸關係研究的一個分支,因為在1987年,兩岸之間首先進行了媽祖信仰的交流以後,後續所有的在臺神明,都跑去大陸尋根謁祖了,像是保生大帝、廣澤尊王、三山國王、軒轅皇帝、關聖帝君之類的。這導致可以經常看到,在兩岸之間通航的飛機輪船上面,一尊木雕神像,占著一個座位,在通關的時候,兩岸的海關人員都不會阻攔的有趣現象。